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沉降量的估算——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飞腾 李忠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77-785,共9页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 高寒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的变化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定量评估冰川区的氮沉降状况可以为修正相关模型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通过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连续采样,分析了中国西北典型冰川区大气氮素的沉降特征,并估算了该区域的年均氮素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1号冰川湿沉降中的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与总无机氮(TIN)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沉降量最大,冬季最少,且与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1号冰川氮素湿沉降的硝铵比(NO-3-N/NH+4-N)月平均值在0.3—1间波动。1号冰川TIN湿沉降量年平均值为1.51 kg/hm2(其中NH+4-N沉降量占总量的69%,而NO-3-N沉降量仅占31%),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1.56 kg/hm2,总氮(TN)的干湿沉降总量年均值为3.85 kg/hm2。得到的冰川区氮素沉降量符合中国西部高寒区的一般水平,代表了该区域的本底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区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氮沉降 无机氮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雪冰中δ^18O的演化过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明军 周平 +3 位作者 李忠勤 王飞腾 金爽 李瑞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0,47,共6页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 2002年9月14日-2005年3月7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雪坑中连续观测取样,频率为1次/周,分析了其中的部分表层雪样品和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结果表明:表层雪样品的δ^(18)O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与月平均温度关系密切。粒雪坑样品中的δ^(18)O在9月底至次年6月初变化较小,升华对雪坑1 m以下雪冰中δ^(18)O的影响不超过-2‰,整个雪坑都较好地保持了δ^(18)O的季节变化特征。但6月初-9月底融水对雪冰中δ^(18)O的影响巨大,冬季形成的δ^(18)O低于-30‰的中、细粒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可成为δ^(18)O-11.6‰的粗粒雪和冰片层。融水可使雪冰中δ^(18)O的改变量>60%。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形成的低δ^(18)O雪层经过夏季融水的改造,其内的δ^(18)O可以完全被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δ~18O 演化过程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致冷效应的小气候观测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东启 明镜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9-457,共9页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 高山冰川以其下垫面的致冷效应形成独特的冰川小气候。为研究冰川小气候特征,2007年7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面及末端冰碛上架设5台自动气象站,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以观测数据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与冰川致冷效应有关的冰川区温度与湿度变化特征、冰面逆温、温跃现象、冰川风现象,并就冰川致冷效应对局地对流性降水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小气候观测 致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来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孙美平 李忠勤 +2 位作者 姚晓军 张明军 金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0-437,共8页
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水源。通过对河源区3个水文断面(1号冰川、空冰斗和总控)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径流变化研究,一方面提供径流观测的最新资料,使人们对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近期变化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 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水源。通过对河源区3个水文断面(1号冰川、空冰斗和总控)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径流变化研究,一方面提供径流观测的最新资料,使人们对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近期变化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气候、冰川变化的综合分析,揭示乌鲁木齐河源区径流近50 a变化事实和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河源区3个水文断面径流自有观测记录以来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总控水文断面径流虽有增加,但不显著。影响3个水文断面径流变化的因素不同,1号冰川水文断面径流变化受控于冰川区热量条件,当消融期气温大于2℃时,径流呈加速增长。1号冰川径流不仅包含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瞬时响应,也包含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由冰川物质平衡和面积计算的冰川体积损失量变化较好地验证了径流变化。对于空冰斗融雪径流,降水量多寡是导致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但冰斗区固态降水多,气温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控水文断面径流大小与气温和降水关系比较复杂,表现为近年来气温和降水增加,径流却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河源区实际蒸散增强、冰川快速退缩导致径流峰值已经出现、大范围冻土消融导致的地下渗漏量增多等原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机理分析 气候变化 冰川退缩 乌鲁木齐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鞠远江 魏遐 刘耕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观测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提取主成分,获得影响该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通过成分矩阵的旋转获得表示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两个主因子,其中第一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常年因子,代表该...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观测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提取主成分,获得影响该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通过成分矩阵的旋转获得表示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两个主因子,其中第一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常年因子,代表该冰川的多年持续变化方向与趋势,第二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年际因子,代表该冰川在平衡年内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常年因子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冰川持续后退的现实,年际因子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突然强劲上升,实际上是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提高,平衡年内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增加的表现,清晰地指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常年因子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主导因子,控制了冰川变化的方向。常年因子具有较好的周期性,以6年周期最为明显,但其形成原因尚不明。年际因子周期性不明显,但可以看出其周期与太阳黑子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时受到常年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号冰川 物质平衡 乌鲁木齐河河源 主成分分析 天山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沉降与径流的乌鲁木齐河源区氮素收支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1 位作者 王飞腾 李忠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47-5754,共8页
选取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作为自然状态下内陆河源区的代表,将区域氮循环简化为大气沉降输入与径流输出,模拟了该区域内的氮素收支状况,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河源区(总控制水文点以上区域)的年均氮素干湿沉降量为17.0 t/a,且以有机氮为主... 选取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作为自然状态下内陆河源区的代表,将区域氮循环简化为大气沉降输入与径流输出,模拟了该区域内的氮素收支状况,得出结论:(1)乌鲁木齐河源区(总控制水文点以上区域)的年均氮素干湿沉降量为17.0 t/a,且以有机氮为主,其次为铵态氮与硝态氮;年均氮素沉降通量为5.92 kg·hm-2·a-1,明显小于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更为强烈的地区。(2)河源区氮素的径流输出主要包括大气沉降直接随径流流失、冰川融水流失与泥沙输移流失等,在总控制水文点以上区域以泥沙输移为主,其次为大气沉降直接随径流流失,冰川融水携带氮量相对较少。(3)河源区氮素的输入量普遍小于输出量,该区域表现为一个氮源;在仅计算大气沉降与径流的情况下,总控制水文点以上区域的年均氮素净通量为-2.64 kg·hm-2·a-1,若将生物固氮与反硝化作用纳入考虑则氮源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源区 氮循环 氮素收支 内陆河 冰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