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天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之争
尚雅崇雅
“圣文之雅丽”
“櫽括乎雅俗之际”
化俗为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调式音阶发隐——兼论中国乐学的雅、俗之争
被引量:
5
2
作者
丁承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9,共7页
远古乐书的散佚给后世乐家带来许多难解之谜,调式音阶理论即是其中之一。在将失散了的理论予以重新修复时,却发现我们以往对中国的宫调理论存在着诸多误解;也对雅、郑两种音乐思维方式的既矛盾斗争,又交融吸收的历史认识不足。宫、商、...
远古乐书的散佚给后世乐家带来许多难解之谜,调式音阶理论即是其中之一。在将失散了的理论予以重新修复时,却发现我们以往对中国的宫调理论存在着诸多误解;也对雅、郑两种音乐思维方式的既矛盾斗争,又交融吸收的历史认识不足。宫、商、角、徵、羽五调,是使用最广的五种调,近代音乐家都理解为五种调式。但古代的调式理论却是正声调、下徵调、下羽调、清商调、清角调五种音阶。其名调方式,恰合管子的五声顺序。说明五调系来源于远古琴瑟类弦乐器的音乐实践。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调式,在古代竟然都是音阶的概念,可知我们对古代的音乐实践,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有待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五音新说
雅俗之争
一均五调
五种音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李天道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文摘
在中国文艺美学发展史上,刘勰是将雅与俗作为审美范畴,并从理论上进行全面论述的重要人物。他在《文心雕龙》中着重推崇尚雅崇雅的审美观念,从雅俗比较和变化中看待文学审美现象,标举“圣文之雅丽”,强调文艺创作必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指出文艺创作主体应注重品德修养,必须“儒雅”与“文雅”,提倡“括乎雅俗之际”,隆雅轻俗,并且具体论述一系列雅俗审美命题,如“典雅”、“温雅”、“和雅”,常常“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把《诗经》中来自民间、化俗为雅的诗作的审美经验作为论述的基础。
关键词
雅俗之争
尚雅崇雅
“圣文之雅丽”
“櫽括乎雅俗之际”
化俗为雅
Keywords
argument of
ya
and
su
worship
and
uphold
ya
ya
's beauty of sacred literary
give consideration to ya and su
turn
su
in
to
ya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调式音阶发隐——兼论中国乐学的雅、俗之争
被引量:
5
2
作者
丁承运
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处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9,共7页
文摘
远古乐书的散佚给后世乐家带来许多难解之谜,调式音阶理论即是其中之一。在将失散了的理论予以重新修复时,却发现我们以往对中国的宫调理论存在着诸多误解;也对雅、郑两种音乐思维方式的既矛盾斗争,又交融吸收的历史认识不足。宫、商、角、徵、羽五调,是使用最广的五种调,近代音乐家都理解为五种调式。但古代的调式理论却是正声调、下徵调、下羽调、清商调、清角调五种音阶。其名调方式,恰合管子的五声顺序。说明五调系来源于远古琴瑟类弦乐器的音乐实践。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调式,在古代竟然都是音阶的概念,可知我们对古代的音乐实践,还有许多的未知领域有待重新认识。
关键词
管子五音新说
雅俗之争
一均五调
五种音阶
Keywords
new viewpoint of wuyin (five
to
ne) by Guanzi, controversy between
ya
(refined)
and
su
(popular) , five tune share the same yun, five scales
分类号
J613.5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刘勰雅俗论的美学意义
李天道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古代调式音阶发隐——兼论中国乐学的雅、俗之争
丁承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