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4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OCENE DROSH-VOLCANO-SEDIMENTARY BASIN IN NW-KOHISTAN ISLAND ARC TERRANE, HINDUKUSH, N. PAKISTAN 被引量:1
1
作者 M. Asif Khan\+1, M. Haleem Khan\+1, Tazeem Tahirkheli\+1, P.J. Treloar\+2, M. J. Pettterson\+3 2 School of Geological Sciences, Kingston University, UK 3 Britis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80-181,共2页
In NW Himalayas, the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collided Indian and the Karakoram plates is occupied by crust of the Cretaceous Kohistan Island\|Arc Terrane [1] . Late Cretaceous (about 90Ma) accretion with the southern ... In NW Himalayas, the suture zone between the collided Indian and the Karakoram plates is occupied by crust of the Cretaceous Kohistan Island\|Arc Terrane [1] . Late Cretaceous (about 90Ma) accretion with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Karakoram Plate at the site of the Shyok Suture Zone turned Kohistan to become an Andean\|type margin. The Neotethys was completely subduc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Kohistan by Early Tertiary, leading to collision between Kohistan and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Indian plate at the site of the Main mantle thrust.More than 80% of the Kohistan terrane comprises plutonic rocks of (1) ultramafic to gabbroic composition forming the basal crust of the intra\|oceanic stage of the island arc, and (2) tonalite\|granodiorite\|granite composition belong to the Kohistan Batholith occupying much of the intermediate to shallow crust of the terrane mostly intruded in the Andean\|type margin stage [2] . Both these stages of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 were associated with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rocks formed in Late Cretaceous and Early Tertiary basins. This study addresses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Early Tertiary Drosh basin exposed in NW parts of the Kohistan terrane, immediately to the south of the Shyok Sut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evolution basin EOCENE Drosh VOLCANO sedimentary North Pakist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OM BACK-ARC BASIN TO BACK-ARC FORELAND BASIN—THE SEDIMENTARY BASI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STAGES IN CORRIDOR AND NORTH QILIAN MTS 被引量:1
2
作者 Du Yuansheng, Gong Shuyun, Han Xin, Wang Jiasheng, Hou Guangjiu(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2-253,共2页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polycyclic collision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Qaidam microplate. Qilian ocean originated from the rift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Rodinia continent(Pang...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polycyclic collision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Qaidam microplate. Qilian ocean originated from the rift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Rodinia continent(Pangea\|850), evolved through rift basin and became an archipelagic ocean in the Caledonian stage. The Lower Proterozoic strata in Qilian area are mid\|high\|rank metamorphic rocks that constitute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area. The “Huangyuan Movement" (in South Qilian and Central Qilian) and "Alashan Movement" (in North Qilian) in the latest Late Proterozoic formed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The middle Proterozoic in the area are mudstones and carbonate rocks with stromatolites and ooids. The Qingbaikou System of the upper Proterozoic in the North Qilian and Corridor region is also mudstone and carbonate rock with stromatolites. The Qingbaikou System in Central Qilian is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There are alkaline and tholeiite in the Sinian System in North Qilian and Corridor. The contact between Qingbaikou System and Sinian System is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Quanji Movement). Qilian ocean began to rift away in Caledonian tectonic stage on the Pre\|Sinian bas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LATE Caledon ian EARLY HERCYNIAN North Qilian Mts. CORRID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 AND BASIN EVOLUTION OF MESOZOIC IN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3
作者 Shi Xiaoy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1-42,共2页
The northern Himalayas was situated o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was part of the Gondwana.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volution o... The northern Himalayas was situated o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Indian plate and was part of the Gondwana. Dur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g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 as well as the movement of the plates (or blocks) on its two sides, showing as a typical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1] .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dimentation forms a giant transgression\|regression cycle in this region [2] . The strata have clearly recorded the processes that the Gondwana continent broke up, the Indian plate drifted northward, and consequently collided with the Eurasia, suggesting a Wilson cycle. They also reveals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an ocean from breakup to expanding, contracting and finally to closing. 1\ The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The marine Mesozoic and Cenozoic developed continuously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about 8000m. From the Triassic to Eocene, 70 third\|order sequ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2] . Among them 12 are in the Triassic, 22 in the Jurassic, 27 in the Cretaceous and 9 in the Paleogene, with an average duration of 3m.y for each. These can in turn be grouped as 21 sequence sets and 6 mesosequences (2nd order). All of the mesosequences are bounded by prominent discontinuity at bottom, either with subaerial erosion or submarine truncation [2] , suggesting abrupt falls of sea\|level in long\|term changes. The approximate ages for the basal boundaries of these mesosequences are respectively at ca. 257Ma (latest Capitanian), 215Ma (latest Norian), 177Ma (early Aalenian), 138Ma (mid Tithonian), 103Ma (mid Albian) and 68Ma (late Maastrichtian). Each of mesosequences forms a major sedimentary cycles in the region and may result from the joint effects of global sea\|level changes and regional tectonic\|basi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cycles BASIN evolution MESOZOIC NORTHERN HIMALAYAS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S OF KEKEXILI BASIN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4
作者 Liu Shu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09-209,共1页
Kekexili basin, located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an area of over 4000km\+2 and is the largest Paleogene land facies basin in the plateau. With NWW\|SEE trend, Kekexili basin extends along the north sid... Kekexili basin, located i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has an area of over 4000km\+2 and is the largest Paleogene land facies basin in the plateau. With NWW\|SEE trend, Kekexili basin extends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 Its sediments, Fenghuoshan group, formed in E 1—E 3, show a shape of wedge with big thickness in south and small thickness in north. There are four sedimentary facies; fan\|delta and alluvial facies that occur in south, lake and lake\|delta facies, which do in north, in this basin. The north\|dipping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on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basin have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basin. The S—N compression at the end of E3 strongly folded the basin strata and transformed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into thrusts. In N1, widespread denudation occurred in the whole plateau. During N 2—Q, Kekexili area uplifted along with the whole plateau, besides, the thrusts in the basin showed coherent activity. We propose a geodynamical model for explaining the basin development. In early E,India plate, due to its colliding Eurasia plate, stopped its ocean crust subduction northward, then the subducted ocean lithosphere breaking away made the south margin area, most possibly to the south of Jinshajiang suture, of Eurasia plate isostatically uplift, so the north\|dipping Jinshajiang suture acted as normal faults and controled the north basin development. In late E, the isostatic uplift finished, the basin also gradually terminated its development .At the end of E, Jinshajiang normal faults became thrusts and the basin strata were folded under the northward compression of India plate. In the N1, India plate started incontinental subduction, the lower crust and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of Qinghai—Xizang area underwent more intensive compression and deformation than its upper crust, and the induced transversal expansion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 uplifted the upper crust and decreased its horizontal stress, which conduced the upper crust undergo denudation. During N 2—Q,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e lower mantle lithosphere of Qinghai\|Xizang area led to rapid uplift of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ur sedimentary FACIES Keexili BASIN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 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世茅口期构造-沉积分异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耦合关系
5
作者 袁海锋 张本健 +10 位作者 匡明志 张玺华 李文杰 彭瀚霖 陈聪 肖钦仁 王涛 王炳森 山述娇 李天军 袁浩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0-577,共18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对应关系,讨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茅口期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限定构造-沉积分异时间。研究认为:(1)峨眉山地幔柱火山喷发前的地壳隆升控制了茅一段—茅二下亚段沉积期南西高、北东低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格局,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地幔柱活动驱动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发生构造-沉积分异,形成绵竹—蓬溪台洼、广元—开江陆棚以及近400 km长的剑阁—丰都大型台缘带;(2)构造-沉积分异始于J.altudaensis牙形刺带,时间为263—262 Ma;之后地幔柱活动增强,广元—开江盆地相向北扩张;(3)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沉积期可能存在火山水下喷发事件,都江堰—简阳一带可能发育近东西向的台洼;(4)晚二叠世长兴期绵阳—武胜陆棚以及开江—梁平海槽最晚在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出现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沉积演化 峨眉山地幔柱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志留系石牛栏组古地貌格局及沉积演化特征
6
作者 张本健 周刚 +10 位作者 钟原 汪华 戴鑫 乔艳萍 张自力 兰才俊 陈龙 余信 罗龙 刘建平 谭先锋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8-595,共18页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的厚度中心位于川南地区,其上覆石牛栏组石灰岩具备近源成藏的巨大优势,然而当前尚未取得石牛栏组规模储集层勘探突破。研究基于大量的钻测井、岩心、露头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学、沉积学及地球物理学...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的厚度中心位于川南地区,其上覆石牛栏组石灰岩具备近源成藏的巨大优势,然而当前尚未取得石牛栏组规模储集层勘探突破。研究基于大量的钻测井、岩心、露头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学、沉积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法手段,开展川南地区石牛栏组古地貌格局及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南地区石牛栏组自南向北发育南部高带、中部洼地及北部高带3个古地貌单元,明确了3个古地貌单元的平面分布范围;(2)3个古地貌单元控制了川南地区石牛栏组沉积相带的展布,南、北2个构造高部位发育礁滩体及碳酸盐岩台地等高能沉积相带,以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珊瑚)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等岩性发育为主要特征,中部洼地主要发育泥质浅水陆棚泥岩夹薄层灰质泥岩、泥灰岩沉积,石牛栏组碳酸盐礁滩体是该区油气储集层预测的重要目标;(3)早志留世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的抬升隆起塑造了石牛栏组古地貌及沉积格局,随着川中隆起、雪峰古陆的持续活动以及陆源供给增强,伴随着海平面持续下降则导致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台地的逐渐消亡,至韩家店组则发育1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该区石牛栏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古地貌 生物礁 油气勘探 石牛栏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分布及成因
7
作者 刘伟 刘江艳 +5 位作者 李继宏 董劲 高阳 张岩 刘婷婷 柴世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96,共13页
延长组长7_(3)亚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和页岩油勘探领域,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盆地演化,对页岩油精细勘探也有借鉴意义。前期重点关注了长7_(3)在延长组内的特殊性,但忽略了其自身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选取深湖相区... 延长组长7_(3)亚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和页岩油勘探领域,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盆地演化,对页岩油精细勘探也有借鉴意义。前期重点关注了长7_(3)在延长组内的特殊性,但忽略了其自身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选取深湖相区G135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探讨了目的层段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长7_(3)亚段可以分为3部分,中段有机质含量最高,下段次之,上段最低,古湖泊演化是导致有机质非均质分布的主要原因。长7_(3)亚段经历了早期快速湖侵、中期最大湖泛和晚期缓慢湖退的演化过程。在总体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早-中期火山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导致生物勃发,同时硫酸根离子进入水体,加强了淡水湖盆的BSR反应,增强水体的还原性,引起有机质超量富集。(Fe+Mn)/Ti和碳酸盐矿物含量表明,中期发生的强烈热液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湖盆底部水体表现为强还原环境,更加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晚期随着火山和热液活动减弱,水体环境逐渐恢复正常,湖退背景下,泥岩比例增加,因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_(3)亚段 页岩 非均质性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
8
作者 马骥 张关龙 +1 位作者 刘圣乾 刘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7,共16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该地层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但其时空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二维地震资料,采用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INPEFA)手段,...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油气勘探潜力巨大,该地层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但其时空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尚不明确。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二维地震资料,采用合成预测误差滤波分析(INPEFA)手段,对准中地区等时地层格架、古地貌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中地区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层序SQ1,SQ2和SQ3,形成3次大规模湖平面的升降旋回,每个层序内识别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层序内部低位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以大面积三角洲平原及前缘沉积为主,湖侵及高位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该时期三角洲后撤,以小面积平原和大面积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特征。准中地区早侏罗世古地貌控制了沉积中心在东西方向上的“跷跷板”式迁移,在SQ1~SQ2时期盆1井西凹陷为主要沉积中心,而SQ3时期主要沉积中心演变为东道海子凹陷,决定了沉积体系的展布及迁移规律。在研究区整体平缓地貌背景下,湖平面的升-降旋回控制了三角洲的大规模退积和进积,促进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有利砂体的广泛分布。该认识对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有利砂体预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古地貌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沉积矿产与地球环境演变的关系
9
作者 张连昌 佟小雪 +5 位作者 张新 董志国 王长乐 朱明田 高炳宇 李文君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5,共15页
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铁、锰、磷、镁、硼、铝等沉积类矿产,时间范围包括新太古代、古—中元古代及古生代和中生代,其形成规律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大气—海洋环境的演变以及生物进化等重大事件密切有关。作者从华北克拉通铁、锰、... 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铁、锰、磷、镁、硼、铝等沉积类矿产,时间范围包括新太古代、古—中元古代及古生代和中生代,其形成规律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大气—海洋环境的演变以及生物进化等重大事件密切有关。作者从华北克拉通铁、锰、磷、镁、硼、石墨、铝等沉积类矿产的时空展布、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角度,结合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及地球表生环境演变,综合分析了华北克拉通地区有关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表生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大范围阿尔戈玛型BIF铁矿与古海洋整体缺氧环境有关;古元古代苏必利尔型铁矿、沉积—变质磷矿、石墨矿、菱镁矿及硼矿等巨量成矿与大氧化事件相耦合,而石墨与磷矿的产出还反映了生物的大规模活动,菱镁矿与硼镁铁矿是干旱气候条件的反映;中元古代沉积锰矿、铁矿和磷矿的明显富集,可能与中元古代海洋局部升氧事件有关;石炭纪—二叠纪大规模铝土矿与晚古生代冰期在时间上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矿产 大规模成矿 成矿规律 地球环境演变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有利储集区带分布
10
作者 文龙 罗冰 +7 位作者 杨文杰 陈骁 张本健 许强 李明隆 肖笛 乔占峰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4-1063,共20页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 中二叠世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因该时期多种构造共同作用,造成茅口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有利储集相带预测。本研究通过对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的分析,厘清四川盆地茅口组沉积相类型,重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四川盆地茅口组主要发育8种岩石微相和9类典型微相组合序列,结合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和镶边碳酸盐岩台地2种沉积体系;(2)茅口组沉积时期主要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i)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发育期(SQ1-SQ2),四川盆地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坡地貌格局,发育稳定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围绕川西南古隆起发育多带迁移性薄滩体;(ii)川北持续伸展期(SQ3-SQ5),勉略洋向北俯冲形成3期后撤式多级坡折带,导致川北地区逐级沉降为深水盆地,四川盆地出现显著的台-盆分异格局,沉积体系开始向镶边碳酸盐岩台地转变;(iii)地幔柱隆升-拉张期(SQ6),扬子西南缘峨眉山地幔柱隆升产生的远端拉张作用导致川西南坳陷带形成,这进一步加剧了四川盆地南部台地的分异,造成川西南地区向台内洼地演变;(3)茅口组孔洞型白云岩储集层和岩溶孔隙型灰岩储集层的分布均受古地貌和高能滩相控制,台缘滩和台内滩是茅口组储集层发育有利区带,其中后撤式多级坡折带控制的多期台缘滩带、环海西早期继承性古隆起的带状滩体、伸展背景下平行带状展布的台内滩带是茅口组滩相储集层的有利发育区。该研究重建了茅口组等时层序格架下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揭示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为茅口组油气规模发现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有利储集区 茅口组 二叠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11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河津西磑口剖面徐庄组叠层石礁特征及沉积环境
12
作者 吕奇奇 张蕾 +2 位作者 王林 孙学虎 张建坤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叠层石礁的形成与演化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有助于地质事件分析以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基于此,对河津西磑口剖面徐庄组进行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结合沉积学、岩石学理论对叠层石礁礁体特征、叠层石宏观形态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 叠层石礁的形成与演化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有助于地质事件分析以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基于此,对河津西磑口剖面徐庄组进行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结合沉积学、岩石学理论对叠层石礁礁体特征、叠层石宏观形态和微观特征进行研究,反演其沉积演化过程,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依据叠层石的形态规模分布,研究区叠层石形态自下而上具有分叉→不分叉的变化,反复3次,储层发育厚度具有薄→厚→薄的发育趋势,在叠层石礁发育期间,整体沉积处于海平面上升阶段,中间经历了2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升降,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多次变化。鄂尔多斯盆地河津西磑口剖面徐庄组叠层石礁的发现为寒武系叠层石的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礁 沉积特征 环境演化 徐庄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侏罗统凉高山组物源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釜源 祝海华 +6 位作者 张本健 王明磊 林思臣 张芮 杨希琳 李育聪 王兴志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2,共17页
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产油气层系之一,其宏观沉积体系及其演化过程尚不明确,缺乏盆地级别沉积模式建立。基于轻重矿物、岩心、测录井、孢粉、微量元素及野外剖面资料,针对凉高山组各段沉积时期主要物源体系、古气候特征、沉... 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是四川盆地重要产油气层系之一,其宏观沉积体系及其演化过程尚不明确,缺乏盆地级别沉积模式建立。基于轻重矿物、岩心、测录井、孢粉、微量元素及野外剖面资料,针对凉高山组各段沉积时期主要物源体系、古气候特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凉高山组沉积时期,发育龙门山中段和北段、米仓山、南秦岭、大巴山及雪峰古隆6个主要物源;盆内气候早期炎热干旱,中期转变为温暖湿润气候,至晚期再次炎热干旱;发育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滨滨浅湖滩坝、浅湖泥及半深湖泥9类沉积微相;凉高山组沉积时期,受周缘山系强弱交替隆升影响,盆地东部、东北部基底发生挠曲并快速沉降,形成大巴山前陆盆地,构成东陡西缓古构造格局及多物源供给体系;受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及古地貌影响,凉高山组沉积早期湖盆沉积与沉降中心均分布于川东、川东北地区;中期气候湿润,陆源输入增加,沉积中心迁移至川中地区,沉积与沉降中心发生错位;晚期湖盆填平补齐,逐渐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沉积演化 沉积相 物源特征 凉高山组 中侏罗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以忠6井区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静仪 王峰 +6 位作者 田景春 井向辉 余威 弓俐 王集 肖云宵 徐明慧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地层厚度大,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样。为了明确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文中以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孢粉化石分析,对...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系羊虎沟组地层厚度大,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但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样。为了明确羊虎沟组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特征,文中以盆地西缘中部羊虎沟组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孢粉化石分析,对羊虎沟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其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Sr/Cu值及孢粉化石反映了研究区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Sr/Ba值和Th/U值明确了研究区主体为微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偶有咸水的注入;V/(V+Ni)值指示研究区为弱氧化—缺氧的还原环境;Mn/Ti值指示研究区古水体深度自下而上具有由浅变深再变浅的趋势。研究区羊虎沟组沉积期发育11种岩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岩相组合,反映了砂坪、混合坪、泥坪、泥质陆棚和砂质陆棚等5种微相的沉积特征。羊三段沉积范围局限,研究区东部水体深度相对较浅,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发育砂坪—混合坪沉积,西部为研究区最深处,发育泥质陆棚沉积;羊二段沉积期,研究区处于裂陷高潮期,水体深度较早期明显增大,整体以陆棚沉积为主,局部发育潮坪沉积;羊一段沉积期,中央古隆起萎缩,发生海退作用,水体深度减小,研究区东部沉积范围扩大,发育混合坪—泥坪沉积,西部水体相对较深,以砂质陆棚为主。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沉积演化 羊虎沟组 西缘中部 忠6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成因高铵地下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尧 熊耀劲 +1 位作者 邓娅敏 王焰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地下水氮污染是当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被归因于各种人类活动的输入,相对而言,地下水天然铵氮异常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忽视。文章综述了地下水系统中铵氮的潜在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地下水氮污染是当前国内外最为普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氮被归因于各种人类活动的输入,相对而言,地下水天然铵氮异常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忽视。文章综述了地下水系统中铵氮的潜在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生活垃圾堆放、化肥农药施用、污水灌溉等在内的人为成因以及天然有机质矿化的地质成因,并着重归纳了地质成因高铵地下水的全球分布;从沉积环境与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角度总结了地下水系统中地质成因的铵氮赋存于富含有机质、滞缓、封闭、还原性的条件下;基于典型实例研究,阐明了宏观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化控制了埋藏有机质的丰度/生物可利用性进而通过矿化导致高铵地下水的形成;而微观尺度上天然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其降解路径对地下水铵氮迁移富集起主控作用;最后,提出了未来高铵地下水研究所需深化与拓展的方向,主要包括铵氮富集的宏观模式与微观机理的结合、地下水系统有机碳年龄对铵氮富集的控制、高铵地下水排泄对地表水营养状态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铵氮 地质成因 沉积演化 有机质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与演化特征
16
作者 崔映坤 鲍志东 +6 位作者 李忠诚 赵家宏 姜福杰 王天煦 韩昊天 姜振昌 王腾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7-1226,共20页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发育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基于岩心、测录井和岩石矿物资料,优选INPEFA技术和色度指数建立扶余油层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石学特征、砂体成因序列及测井相等,明确其沉...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发育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基于岩心、测录井和岩石矿物资料,优选INPEFA技术和色度指数建立扶余油层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石学特征、砂体成因序列及测井相等,明确其沉积相类型,分析层序格架下三角洲砂体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扶余油层整体形成于水进背景,期间伴随基准面的高频升降,共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中期旋回;MSC1-MSC4)、13个五级层序(短期旋回;SSC1-SSC13)。SSC1-SSC6以水退为主,伴随短期基准面高频振荡,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由高弯曲窄条带状演变为稳定网状,形成多期间歇叠置的河道砂体结构;SSC7-SSC12以水进为主,三角洲平原逐渐过渡为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现侧向加积-孤立薄层条带,河口坝发育;SSC13以水退为主,发育连续分布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体。研究认为,高频基准面升降控制了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垂向演化与平面分布,基准面高频振荡驱动的多期砂体叠置序列、分流河道砂体的高连续性和空间连通性,共同控制了优质厚层储集层的形成。本研究为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油气储集层预测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对松辽盆地扶余油层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阶段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制约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家豪 张关龙 +8 位作者 许淑梅 王金铎 曾治平 王千军 任新成 武向峰 舒鹏程 马慧磊 崔慧琪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1-649,共19页
【研究目的】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研究其发育过程有利于认识准噶尔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和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 【研究目的】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研究其发育过程有利于认识准噶尔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和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系砂体和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等时性对比,重点阐述车—莫古隆起阶段性发育与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尤其是博格达山的协同演化及这种协同演化对盆地边界和沉积格局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发育、快速隆升和隆升后剥蚀等三个阶段。早侏罗世车—莫古隆起的初始发育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展布和结构样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研究区由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主要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为车—莫古隆起的快速隆升阶段,除了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之外,博格达山也同步隆出水面开始供源,导致盆地边界、地层分布及结构样式的重大转变,使得西山窑组一段、二段大面积超覆、西山窑组三段沉积缺失或遭受剥蚀,沉积体系也随之发生转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和滩坝共存的沉积体系组合;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车—莫古隆起隆升出水面则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的剥蚀缺失,形成了与白垩系的区域不整合面。【结论】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影响到盆地的沉积地貌,也使盆地边界、物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并导致沉积体系、地层结构样式和分布规律等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莫古隆起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构造演化 油气勘查工程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对尾闾改道事件的沉积响应——以1855、1976、1996年三期改道为例
18
作者 孔淼淼 刘夙睿 +6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胡利民 闫天浩 任晰熙 刘彦昊 吴晓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22根沉积物柱状样的测年数据与粒度资料,结合尾闾改道信息,重点探讨了1855、1976和1996年3期黄河尾闾改道事件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机制,对比揭示了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对同一改道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响应。研究表明,1855年黄河北上重新注入渤海引起黄河水下三角洲物源的快速变化,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均表现出沉积物粒度细化,砂含量降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由双峰转为单峰为主的特征。1976年黄河由刁口流路改道至清水沟流路,废弃刁口三角洲叶瓣粒度明显粗化,砂含量增加,沉积速率降低,海源有机质对该区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增加;莱州湾区域和现行河口区域由于黄河细粒泥沙的直接供给,粒度细化,砂含量减少,沉积速率增加。1996年至今黄河行水清8汊流路,刁口区域持续缺少沉积物供应,粒度继续呈现粗化趋势;莱州湾区域主要物源转为沿岸再悬浮物质,粒度粗化;现行河口区域水下三角洲受黄河泥沙直接供给,但由于输运过程中的动力分选及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浅水区及其东北部深水区呈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改道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演化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笔石带划分及对沉积演化的指示
19
作者 高小洋 王传尚 +8 位作者 何文祥 张建伍 封莉 严婧文 万涛 朱建斌 徐鹏程 王斌 胡勇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8-1198,共21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海相笔石页岩,近些年在该套笔石页岩中不断发现有天然气显示,并可产生工业油流,表明乌拉力克组存在较大勘探潜力。探讨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发育特征,建立笔石生物地层格架,分析该组的沉积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取心井的笔石特征,明确乌拉力克组的时代归属,开展单井笔石带划分并建立生物地层格架,结合岩性发育规律分析黑色页岩的空间演化,并依据笔石体的演化对海侵的响应探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结果】(1)乌拉力克组隶属奥陶世中晚期达瑞威尔阶—桑比阶,并依据笔石发育特征将乌拉力克组分为四个笔石带,从下到上依次发育Pterograptus elegans带、Jiangxigraptus vagus带、Nemagraptus gracilis带、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2)通过对比分析笔石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乌拉力克组北部QT9井附近发育完整的四个笔石带,南部缺失Pterograptus elegans与Jiangxigraptus vagus带;(3)乌拉力克组的Pterograptus elegans与Nemagraptus gracilis带为两个海侵期,向上至Climacograptus bicornis带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结论】乌拉力克组底部的黑色页岩由QT9井的Pterograptus elegans带到YinT2井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表现出强烈的穿时性,沿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向南地层逐渐变年轻,指示沉积中心逐渐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石带划分 生物地层格架 乌拉力克组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扇近海盆地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演化特征
20
作者 李森 梁杰 +8 位作者 廖晶 龚建明 张银国 陈建文 孙晶 王建强 袁勇 杨传胜 李章鹏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2-634,共13页
【目的】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时期位于赤道区域,发育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然而,受限于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与数量,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及演化尚不清晰,台地内部结构刻画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该区更加深入的油气勘探工作。【方法】... 【目的】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时期位于赤道区域,发育大规模碳酸盐岩台地。然而,受限于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与数量,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及演化尚不清晰,台地内部结构刻画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该区更加深入的油气勘探工作。【方法】通过搜集以往及新采集二维地震、钻井资料,开展印度扇近海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碳酸盐岩台地地震相识别,刻画不同时期台地内部平面及垂向展布特征,探讨台地沉积演化历史,总结影响台地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基于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共识别出6种地震相类型,其中丘状或透镜状—中弱振幅—中低连续—中低频相对应于生物礁沉积相,具有较好储层物性。在地震相分析基础上,将研究区碳酸盐岩台地划分为4个沉积演化阶段,分为初始发育阶段、繁盛阶段、衰退阶段及淹没阶段。【结论】通过区域构造演化、海平面升降、古气候演变背景分析,结合碳酸盐岩台地时空分布特点,认为岩浆侵入形成先期古高地地形限制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碳酸盐岩台地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大小,海平面升降与古气候演变影响台地形态。研究为揭示区域海平面变化及驱动机制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扇近海盆地 碳酸盐岩台地 地震相分析 沉积演化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