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关丽莎
单秀娟
金显仕
陈云龙
杨涛
吴强
-
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60,共8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2015CB45330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7ASTCP-ES07)
+1 种基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开放课题(2016LMFS-B13)
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基金
-
文摘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年黄海秋季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量化了昼夜时段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AI的影响。不同昼夜时段对AI的随机效应系数表明,在黄海中南部秋季渔业资源调查中,底拖网对小黄鱼的可捕系数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午夜23点到凌晨3点间,可捕系数最低;凌晨3点后,可捕系数逐渐增大,直至9点达到峰值;在中午10点至下午16点,可捕系数小幅度降低后保持相对稳定,随后急剧下降;傍晚19点以后,可捕系数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直至午夜23点后降至最低水平。本研究通过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去除了昼夜垂直移动对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预测的小黄鱼空间密度分布与其AI实际观测值以及渔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另外,模型估计的2006-2009年和2011年秋季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且其变动趋势与黄海中南部沿岸两省(山东和江苏)小黄鱼次年总渔获量的变动情况一致。
-
关键词
昼夜垂直移动
小黄鱼
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时空分布
资源量指数
-
Keywords
diel vertical movement
small yellow croaker
geostatistical delta-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spar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bundance index
-
分类号
S931.4
[农业科学—渔业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