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1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勘查大数据的控矿作用空间非平稳性定量研究:以三山岛金矿床为例
1
作者 黄继先 李苇琪 +3 位作者 邓浩 万世军 李晓 毛先成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8,共12页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非平稳关系及其特征,可为三维成矿预测建模提供更精准的关键参数,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厘清控矿作用规律及其背后的成因。本文以三山岛金矿床为研究实例,对控矿作用的空间非平稳性及其特征展开研究,首先利用三维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测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随后通过方向加权改进三维GWR的权函数,以此为基础分析控矿作用的各向异性;然后将多尺度GWR模型扩展到三维空间,针对不同控矿因素研究其对矿化影响的多尺度特征;接下来通过计算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平稳性指数,比较分析其平稳性程度;最后对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的影响强度与变异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成矿规律进一步挖掘了各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方向、尺度及强度特征的相互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 各向异性 多尺度GWR 三维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地理加权回归的时变谐波阻抗估计
2
作者 徐方维 谢佩昂 +3 位作者 王川 刘凯 郭凯 樊丽娟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现有研究中通常假定电力系统谐波阻抗恒定,但不符合真实工况中情况。实际中,系统侧谐波阻抗和背景谐波随运行工况时变,当两谐波电压样本点时间间隔较大时,对应时刻的阻抗和背景谐波的差值可能较大,难以根据时间间隔较远样本点的信息估... 现有研究中通常假定电力系统谐波阻抗恒定,但不符合真实工况中情况。实际中,系统侧谐波阻抗和背景谐波随运行工况时变,当两谐波电压样本点时间间隔较大时,对应时刻的阻抗和背景谐波的差值可能较大,难以根据时间间隔较远样本点的信息估计关注样本点的阻抗值。由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地理加权回归的时变系统侧谐波阻抗估计方法,首先依据时间间隔大小构建权重矩阵,对与关注样本点时间间隔较大的样本点赋予较小权重,并采用局部加权回归(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LWR)初步估计系统侧谐波阻抗和背景谐波参考值。然后利用阻抗参考值修正回归方程以降低原回归方程的欠定程度,同时以背景谐波参考值为先验信息,筛选出与关注样本点背景谐波相似的样本点,再基于所筛选样本逐一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求解各点的背景谐波电压和系统侧谐波阻抗。在强背景谐波波动的情况下,文中所提方法能识别阻抗的突变点、估计系统侧谐波阻抗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文中所提方法相对于传统恒定谐波阻抗估计方法,估计准确度提升约40%;相对于现有变阻抗估计方法,估计准确度提升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阻抗 背景谐波 阻抗变化 权重矩阵 局部加权回归(LWR) 地理加权回归(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异质性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健霄 印杰祥 +1 位作者 邵春福 尹超英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度差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探讨建成环境与出租车出行需求之间互动关系,并且将研究数据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模型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工作日的调整后决定系数R^(2)_(adj)分别提高52.42%与4.62%,改进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ICc分别下降19.66%和10.93%,在双休日,R^(2)_(adj)分别提高51.98%与0.97%,AICc分别下降21.37%和8.35%,表明MGWR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模型回归系数显示,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依据具有显著性空间单元变量的平均回归系数,在工作日与双休日,人口密度、道路密度、慢性道路密度、地铁可达性与公交站点密度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正,公交可达性的影响为负,在双休日,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到市中心的距离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负,且在双休日空间单元显著性占比更多.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与完善出租车运营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建成环境 出租车出行需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孙才志 于涵 郝帅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52-2967,共16页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并从空间的角度更深入探索其形成机制,可为制定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流域内产水量(WY)、生境质量(HQ)、碳储量(CS)、土壤保持(...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的性质和强度并从空间的角度更深入探索其形成机制,可为制定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流域内产水量(WY)、生境质量(HQ)、碳储量(CS)、土壤保持(SC)四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利用权衡-协同标准(TSC)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流域东部及东南部WY明显增强;HQ自东向西呈现出“高-低-高”的空间分布特征;CS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空间分布特征与HQ较为一致;SC则表现出整体增加态势。(2)在SC-WY、HQ-SC、WY-HQ中,流域内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CS-SC、CS-WY、CS-HQ均以权衡作用为主。(3)单因子作用下,地形因子对六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的解释力较大;在交互作用下,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主要以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为主。(4)不同影响因子对于六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作用出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气候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衡和协同 生态系统服务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朱媛媛 杨千龙 +1 位作者 罗维聪 王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85-1499,共15页
人口城-乡逆流是解读中国人口流动趋势的新视角,也是城乡演变关系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人口城-乡逆流划分为总体、省内县际与省际3种类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解析其空间格局,并应用多尺度地理... 人口城-乡逆流是解读中国人口流动趋势的新视角,也是城乡演变关系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人口城-乡逆流划分为总体、省内县际与省际3种类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解析其空间格局,并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揭示影响因素的多尺度效应与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全国尺度上人口城-乡逆流规模呈上升趋势。②中国省内县际人口城-乡逆流的空间格局具有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密西疏”特征;中国省际人口城-乡逆流呈现出“沿海串联成带、内陆单核交互”的空间特征。③MGWR模型分析表明,中国总体、省内县际与省际人口城-乡逆流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尺度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PM_(2.5)质量浓度对总体人口城-乡逆流产生负向影响,PM_(2.5)质量浓度对省内县际人口城-乡逆流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省际人口城-乡逆流存在局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每万人医疗床位对省内县际与省际人口城-乡逆流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NDVI对省际人口城-乡逆流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余因素对3类人口城-乡逆流均存在正向与负向并存的影响。研究旨在科学认知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的空间格局特征,以期为激活乡村新质生产力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乡逆流 县域尺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要素对滨水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银川市4个典型滨水住区的实证
6
作者 陈天 左明皓 +2 位作者 李沐寒 谷浩卓 刘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极端高温事件的频发使得优化城市热环境迫在眉睫。滨水住区作为常见住区类型,其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值得关注。既往研究缺乏对地表要素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考量,难以指导滨水住区内部具体规划实践。以银川市4个典型滨... 极端高温事件的频发使得优化城市热环境迫在眉睫。滨水住区作为常见住区类型,其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值得关注。既往研究缺乏对地表要素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考量,难以指导滨水住区内部具体规划实践。以银川市4个典型滨水住区为例,利用无人机采集地表空间数据,并分析其热环境特征;进而采用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地表要素与室外热环境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地表要素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其自身温度与住区建筑环境条件;产生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为水体影响、植被遮荫以及车行道路邻接裸露地表。最后,从住区建筑的退台式形态控制、植被配置中提升绿化质量与构建隔离带以及开放空间中增加遮荫和滨水区绿化改造的3方面提出了滨水住区的室外热环境优化策略,以期对气候适应性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住区 低空红外遥感 室外热环境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供需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研究
7
作者 何刚 齐林 +1 位作者 王理想 杨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84-3294,共11页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安全是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基于土壤和水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测算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耦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在2002—2020年,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呈螺旋上升趋势,其中极显著上升区域约占1.36%。(2)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标准差椭圆分布主要走向为“东北—西南”,全局呈逐渐加强的正相关性。(3)人口密度、坡向、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人类活动、下垫面、水文气象维度中对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驱动力最强的因子。(4)人口密度对新安江上游各子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供需指数的驱动作用始终为负,坡向的驱动作用主要为负,土壤含水量的驱动作用始终为正。研究可为制定流域尺度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水源涵养服务供需 新安江上游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8
作者 陈优良 李芊芊 +1 位作者 范琴 王兆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2-3264,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6 a间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逐渐增加。(2)PM_(2.5)空间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污染格局,西部地区PM_(2.5)质量浓度大多超过30μg/m^(3),且呈现连片污染态势。PM_(2.5)质量浓度的季均值和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相似特征,质量浓度通常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则呈现过渡状态,月变化出现明显的“U”形曲线。(3)在2017—2020年,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在2021—2022年,聚集性减弱,PM_(2.5)质量浓度区域间差异降低。(4)社会因子中对PM_(2.5)影响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载客量,自然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风速。疫情期间各社会因子出现明显省际差异,且人均GDP和工业用电量呈现“U”形变化趋势,二产占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工业二氧化硫则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武振国 张耘恺 +2 位作者 李雪敏 王菲菲 潘越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 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为“双碳”目标下制定区域碳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核算2000-2020年内蒙古103个县(市、旗、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性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9463.02万t上升至2020年的71792.21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年均增长率呈先下降又回升的态势;建设用地为首要碳排放源,林地与草地具有重要的固碳功能;(2)空间上,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邻性,呈现以HH集聚和LL集聚为主的布局特征,碳排放增长的中心地带主要位于工业主导型县域,而其边缘地区则主要位于牧业旗县、半农半牧旗县区和农业主导型县域,部分处于产业转型的县域也逐渐成为碳排放的低集聚区;(3)64%以上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量呈正向关系,物质水平、建设用地规模和能源消费的作用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年降水量和人口集聚程度的系数较高值区集中于内蒙古东部的牧业旗县和半农半牧旗县区。最后,文章提出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区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对房价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以深圳市社区、街道与公园绿地为例
10
作者 陈宇 黄昕彦 +1 位作者 谭林 崔秦毓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9,共8页
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周边房产的增值效应不容忽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绿地与房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优化绿地配置,促进城市空间公平。文章以深圳市房价数据作为媒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比分析了社区内部绿地、... 绿地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周边房产的增值效应不容忽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绿地与房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优化绿地配置,促进城市空间公平。文章以深圳市房价数据作为媒介,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比分析了社区内部绿地、街道绿地和公园绿地对房价的影响力度;并通过K-Means聚类模型探讨了3种绿地类型间可能存在的空间互补效应。研究发现:(1)相比社区特征和设施特征,绿地特征变量对深圳市房价的影响力度位居前列,公园可达性的影响力度最为明显,社区绿地和街道绿地的影响也排名靠前。(2)3种绿地变量对房价的影响呈现空间差异性。(3)3种绿地类型对房价的影响存在空间互补效应。例如,在社区绿地无法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情形下,街道和公园绿地成为房价溢价的需求点。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深化了绿地对房价影响的研究,并强调社区内外绿地的互补关系,为政府在公共绿地规划中实现精细化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绿地 绿视率 公园可达性 房价 地理加权回归(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出行质量对城郊轨道站客流吸引力的影响
11
作者 吴娇蓉 胡雨辰 +1 位作者 邓泳淇 田子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33-1443,共11页
采用轨道站每日进出站客流量和轨道站域人群选择轨道出行的比例共同表征轨道站客流吸引力。为探究轨道站点客流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从出行链角度提出“门到站+站到门”和“站到站”的轨道出行质量测度方法。以上海主城区和郊区为例,分别... 采用轨道站每日进出站客流量和轨道站域人群选择轨道出行的比例共同表征轨道站客流吸引力。为探究轨道站点客流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从出行链角度提出“门到站+站到门”和“站到站”的轨道出行质量测度方法。以上海主城区和郊区为例,分别以轨道站客流量和站域人群的轨道出行比例为因变量,建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轨道出行质量对轨道站点客流吸引力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主城区站点客流受“门到站+站到门”出行质量的影响较大;郊区站点客流量主要受站域建成环境和“站到站”出行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小汽车与轨道“站到站”的出行时间比;郊区人群的轨道出行比例主要受用地功能混合度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部分偏远站点受轨道出行质量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轨道出行质量 轨道站点客流吸引力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12
作者 李淑庆 雷宇寰 +1 位作者 赖辉涛 李胤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200,共13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虑不同影响因素适应性带宽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了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同一时段内对网约车需求的解释力最高可达77.1%,比OLS模型提高0.426,比GWR模型提高0.082,展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地铁站点、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出行需求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工作日、休息日早高峰,城市郊区商务住宅与地铁站点对网约车的正向影响更大;各个高峰时段,市中心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普遍大于其他区域,国际机场附近建成环境因素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都较高,虹桥机场略高于浦东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约车出行需求 建成环境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13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马文博 吕佳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9-55,共7页
基于2010—202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方面入手测算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级市(盟)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时空特征,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内蒙古农业碳排... 基于2010—2021年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方面入手测算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级市(盟)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时空特征,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内蒙古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则有所下降。(2)内蒙古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碳排放总量最高的是通辽市,最低的是乌海市,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3)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升级均对内蒙古农业碳排放量具有双向影响;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口促进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农业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
15
作者 赵喜仓 蒋美 洪逗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36,共13页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达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的关键。使用2006-2022年中国内地282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量化评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①绿色技术创新能显著促进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且在西部地区、低碳试点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作用效应更明显;②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③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且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作用效果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研究结论对于各城市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绿色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16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庭湖圩垸地区景观生态韧性评价及驱动因素
17
作者 朱琳 吴雨欣 +4 位作者 游经纬 段宜珂 汪成 陈欣宇 谭健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923-8938,共16页
洞庭湖圩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居区,长期以来在维持区域水文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物多样性、调节地方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基础而关键作用。基于“要素识别-险域聚变-驱动响应”框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韧... 洞庭湖圩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聚居区,长期以来在维持区域水文平衡、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物多样性、调节地方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基础而关键作用。基于“要素识别-险域聚变-驱动响应”框架分析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韧性空间演变特征与驱动响应机制,并提出景观生态韧性提升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土地结构的持续变化中,耕地面积骤减与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是主要驱动因素。前者直接削弱了圩垸地区物质循环与生态缓冲能力,后者加剧景观破碎化;同时,湿地-水体转换及未利用地无序扩张进一步降低了生态冗余,多类用地转化的协同作用导致景观生态韧性阈值突破风险显著增加。2)景观生态韧性评估结果显示,洞庭湖圩垸景观呈现“高值聚集-低值连片-中值散点”的空间分异特征,且韧性临界区从洞庭湖核心水域向边缘地带逐年扩散。3)韧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DVI和地表温度对景观生态韧性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地理探测结果吻合;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呈现唯一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圩垸 景观生态韧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局部加权回归与LQR控制的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18
作者 潘公宇 刘艳旭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以线控转向系统汽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利用局部加权回归和样条插值法优化理想传动比结合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算法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实现了前轮主动转向控制。通过Simulink与Carsim的联合仿真,... 以线控转向系统汽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利用局部加权回归和样条插值法优化理想传动比结合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算法的线控转向控制策略,实现了前轮主动转向控制。通过Simulink与Carsim的联合仿真,对线控转向系统进行分析,以验证其工作稳定性。通过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和侧向加速度增益,制定了理想的角传动比控制策略,同时利用局部加权回归和样条插值法对设计得到的角传动比曲线进行平滑处理,确保了传动比曲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LQR控制器,用于计算附加转角,以补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并且在速度60 km/h时,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峰值分别下降35.7%和36.3%,为进一步提升车辆在各种复杂路况下的适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系统 线性二次型 理想传动比 局部加权回归 样条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的辨识方法及优化策略
19
作者 吴娇蓉 田子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衡地区,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空间分异的供需调节机制,综合辨识公交资源错配区域,并对上海市嘉定区的公交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职住密度、公交服务频率、工厂占地比与地铁站对客流的局部作用效应明显,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根据职住密度和公交服务频率诱增客流能力的强弱,将区域分为“强‒强”“强‒弱”“弱‒强”“弱‒弱”4类,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公交发展策略。其中“强‒强”“弱‒弱”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为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建议结合区位熵调整公交供给水平;“强‒弱”“弱‒强”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宜分别优化线网布局和导入出行需求。提出的公交资源错配区域识别方法,拓展了公交资源科学配置、降本增效的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资源配置 空间错位 供需失衡 区位熵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达峰预测
20
作者 薛建春 曹凌辰 +1 位作者 张翔 丁志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62,共15页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 [目的]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CEADs碳排放构建拟合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0–2022年各地级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方法]使用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模型分析探索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布重心和重心移动趋势,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LISA集聚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高值聚集情况,最后利用GTWR模型从经济、人口、技术的角度分析各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水平,采用情景设定法探索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建设用地“碳达峰”情况。[结果]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下游、中游城市,但碳排放重心有向中游移动的趋势,坐标由111°82′81″E、37°01′675″N转移至111°56′46″E、36°53′425″N。同时碳排放在黄河流域内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下游地区部分城市存在高高集聚的现象。研究时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但在中游地区逐渐增加;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由人口规模引发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大。[结论]经济高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为2030年,基准与低碳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碳达峰”时间均为2024年,峰值由大到小为:高速发展>基准>低碳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建设用地碳排放 影响因素 空间自相关模型 GTW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