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5篇文章
< 1 2 1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by abrasive flow based on direct Monte Carlo method 被引量:4
1
作者 LI Jun-ye ZHU Zhi-bao +4 位作者 WANG Bin-yu ZHANG Xin-ming WANG Fei ZHAO Wei-hong XU Che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667-3683,共17页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finish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elbow parts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s in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This work was analyzed and ...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finish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elbow parts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s in elbow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This work wa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by combining theory,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The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 were combined to reveal the random collision of particles during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abrasive flow.Unde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y,volume fraction and abrasive particle size,the dynamic pressure and turbulence flow energy of abrasive flow in elbow were analyzed,and the machining mechanism of particles on the wall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achining parameters on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quality of abrasive flow were obtain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order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quality of abrasive flow precision machining and establish the optimal process parameters.The results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elbow are discussed,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Ra value is reduced from 1.125μm to 0.295μm after the precision machining of the abrasive flow.The application of DSMC method provides special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rasive flow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ion machining by abrasive flow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 method abrasive particle collis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技术述评:2015—2025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军浩 韩旭涛 +4 位作者 王昊天 周阳 陈欢 郭若琛 司文荣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2-3158,共27页
局部放电作为电气设备绝缘劣化与故障发展的重要前兆,其检测与分析技术贯穿电气设备全生命周期,是评价绝缘状态最为关键的参量。近十年来,随着局部放电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渗透,局部放电检测与分析技术实现了快速发... 局部放电作为电气设备绝缘劣化与故障发展的重要前兆,其检测与分析技术贯穿电气设备全生命周期,是评价绝缘状态最为关键的参量。近十年来,随着局部放电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渗透,局部放电检测与分析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该文从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定位方法与模式识别算法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围绕局部放电检测中的误报漏报问题、现场缺陷模式识别准确性不足、局部放电动态诊断技术缺失、复杂工况下局放理论研究以及新型应用场景下检测与分析需求,深入讨论了当前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挑战。进一步提出,未来应加快多参量融合检测与新型传感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算法在实际现场缺陷识别中的实用性,加强局部放电动态诊断及复杂工况下局放演变机制研究,并拓展局放检测与分析技术在新兴场景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检测技术 定位方法 诊断算法 多参量融合 光纤技术 人工智能 复杂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CRITIC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的佛手丝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杰 冉淳莹 +2 位作者 邹谕林 蔡晓洋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8-1309,共12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CRITIC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佛手丝最佳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以综合评分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 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CRITIC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佛手丝最佳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以综合评分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4个影响因素的中心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橙皮苷、香叶木苷、5,7-二甲氧基香豆素、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五项指标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值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得到最佳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基于以上结果,对得到的最佳工艺进行3批样品的验证,同时在外观性状和指标成分含量两个方面对比最佳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和传统工艺。最终得到的最佳佛手丝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为:切片厚度4 mm,干燥至水分含量为70%,取出切5 mm宽度的丝,于57℃干燥至恒重。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佳佛手丝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稳定、可行,较传统加工饮片相比,该工艺得到的佛手丝饮片外观性状及指标成分的含量均较优,可为佛手丝饮片生产提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丝 趁鲜加工炮制一体化 AHP-CRITIC法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三教”改革的目标指向和现实进路 被引量:2
4
作者 孔江红 刘襄河 李凌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涉农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供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的重要责任。涉农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 涉农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提供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支持的重要责任。涉农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是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要素。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分析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的目标指向,即实施“三模块”课程体系和“四融合”培养模式,提出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三教”改革的现实进路:以教师改革为根本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开发新形态课程教材,以教法改革为突破推进高质量教法改革,用“政产教研用”五维协同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来促进涉农高职院校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有效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 “三教”改革 高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褚盼盼 刘英洁 +1 位作者 刘承葳 候恬靖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优化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提取工艺,分别将黑木耳菌糠和多糖得率作为材料和指标,采用热水浸提法和酶辅助提取法提取黑木耳菌糠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以期得到黑木耳菌糠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 为优化废弃黑木耳菌糠多糖提取工艺,分别将黑木耳菌糠和多糖得率作为材料和指标,采用热水浸提法和酶辅助提取法提取黑木耳菌糠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以期得到黑木耳菌糠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81℃,多糖得率为5.251%,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C(提取温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酶辅助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4.4、料液比1∶15、提取温度56℃、提取时间4 h,多糖得率为13.642%,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A(pH)>D(提取时间)>C(提取温度)>B(料液比);经比较,以黑木耳菌糠多糖得率为指标,酶辅助提取法提取多糖明显优于热水浸提法。综上,从黑木耳菌糠中提取多糖的方法可行,为废弃食用菌菌糠的资源化利用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菌糠 多糖得率 热水浸提法 酶辅助提取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技报告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
6
作者 韦景竹 张桐瑞 马芷晴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199,共8页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科技报告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方法,对于突显科技报告信息价值、提升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准确性影响深远。[研究方法]爬虫获取科技报告数据,利用关键词聚类划分技术社区,综合技术共性(技术共现率、技术共现强度)与关键性特...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科技报告的关键共性技术识别方法,对于突显科技报告信息价值、提升关键共性技术识别准确性影响深远。[研究方法]爬虫获取科技报告数据,利用关键词聚类划分技术社区,综合技术共性(技术共现率、技术共现强度)与关键性特征(PageRank值及社会影响力)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TOPSIS法计算综合得分,识别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结果/结论]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通过科技报告识别关键共性技术的可行性,拓展了科技报告作为信息资源的应用场景。此外,关键共性技术存在不同侧重,分为关键性主导、共性主导与关键共性均衡等类型。与共性相比,关键性更为重要,科技工作者应聚焦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共性技术 技术识别 科技报告 技术主题 技术社区 熵权法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法辅助提取的桑葚多糖结构表征及生物有效性
7
作者 李学玲 李梦绮 +2 位作者 李素丽 郭洁 任四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5,共7页
为优化复合酶解法桑葚多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法提取桑葚多糖,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桑葚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体外消化模... 为优化复合酶解法桑葚多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法提取桑葚多糖,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桑葚多糖进行结构表征,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模拟桑葚多糖的体外消化过程探究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桑葚多糖的最佳复合酶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果胶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分别为2.0%、2.0%、1.4%、0.2%;料液比1∶80(g∶mL),酶解pH值5,酶解时间20 min,酶解温度5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桑葚多糖得率达65.64%。结构表征表明,桑葚多糖分子质量为250139 kDa,主要由葡萄糖(26.25%)和半乳糖(25.20%)构成。桑葚多糖不具备晶体结构,形态结构为层状和孔隙结构。生物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酶解法制备桑葚多糖生物利用度(37.69%)优于单一酶提取法(25.32%)和热水浸提法(17.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多糖 复合酶法 提取工艺 结构表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煜 洪凯 +1 位作者 郑伟 杨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及生物膜结构和性能。采用实验室生物膜培育及农村生活污水生物慢滤池净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方式形成的生物膜较自然方式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短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和更强的稳定性;生物膜成熟后不同成膜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浊度、氨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采用人工接种挂膜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有机物(COD)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自然挂膜的生物慢滤池;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其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排放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 生物膜培育方式 人工接种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法研究褐煤黄腐植酸和纤维素酶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王晓霞 牛浩然 +6 位作者 孙吉盛 王亚雄 王梦涵 付蕊 马庆 张建玲 王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199,共10页
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系统性的研究了黄腐植酸(FA)与纤维素酶(CEL)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EL构象的影响。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CEL浓度的增加,FA的... 通过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拟系统性的研究了黄腐植酸(FA)与纤维素酶(CEL)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EL构象的影响。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随着CEL浓度的增加,FA的荧光强度呈现出规律性的猝灭现象。此外,猝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表明FA对CEL荧光存在显著的静态猝灭效应。热力学分析表明,FA与CEL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主导,且该反应在热力学上具有自发性。Fö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表明,FA与CEL之间可能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进一步验证了静态猝灭机制,并表明FA的结构密度和氨基酸残基微环境发生变化。圆二色谱分析显示,FA与CEL的结合位点位于色氨酸残基附近的疏水腔内,导致CEL二级结构的疏水性降低,肽链更加舒展,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FA对CEL二级结构的影响。分子对接研究表明,FA与CEL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范德华力和氢键主导,二者通过这些作用力实现稳定结合,该结论与热力学计算结果相符。红外光谱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植酸 纤维素酶 多光谱法 分子对接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氡-磁”法探测小窑自然发火技术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胡相明 洪海博 +4 位作者 董浩 吴佰谦 孙自超 王伟 张茜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 山西小窑煤矿自然发火区域存在火源多且分布范围较广、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探测、漏风通道多、难以防治的实际问题。为了准确探测火源位置及范围,首先,从自然发火区域探测手段的探测机理开展研究,基于测氡法与磁法探测火区基础理论,提出了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探测原理对小窑火源的位置与范围进行精确探测;其次,使用FD213α能谱氡测量仪和GSM-19T磁力仪现场采集小窑隐蔽火源数据,采用地面“测氡-磁”联合技术对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综合圈定小窑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并利用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合初步探测结果和井下巷道分布情况,对火源位置进行了核实;最后采用钻孔注浆技术进行火区治理,并采取束管气体监测和复测氡法联合技术对火区治理效果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发现:井下测温与测气钻孔结果成功验证“测氡-磁”联合技术圈定的隐蔽火源的位置与范围,本次试验共圈定隐蔽火区面积约213 m^(2);钻孔注浆火区治理工作累积充填材料约1 862 m~3;治理效果检测表明圈定火区内部指标气体CO体积分数降为0,氡浓度趋于正常水平,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窑隐蔽火区 火源测探 磁法与测氡联用法 钻孔注浆技术 束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食山菌菜生产工艺研究及其品质分析
11
作者 刘静雪 翟巧茹 +5 位作者 高婷婷 李凤林 栾玉霞 李凤竹 李东辉 张丽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180,共6页
该研究以食用菌与山野菜为原料,研制即食山菌菜产品。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明确制备即食山菌菜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山菌菜即食产品的工艺参数。通过电子鼻和质构仪对产品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即食山菌菜... 该研究以食用菌与山野菜为原料,研制即食山菌菜产品。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明确制备即食山菌菜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山菌菜即食产品的工艺参数。通过电子鼻和质构仪对产品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即食山菌菜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食用盐添加量6%、小米辣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3%、泡发时间15 min、煮制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即食山菌菜的感官评分最高,为84分。此时研制的即食山菌菜菌香味浓郁,口感极佳,色泽均匀,是一款优质的休闲菌菜。该研究为食用菌和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山野菜 加工工艺 响应面法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三支决策与熵权TOPSIS的专家反评估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鹰 朱锋 +3 位作者 付红剑 罗逸文 钱进 郑宇超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4-1431,共8页
在科技项目评审活动中,评审专家的评审质量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对评审专家进行反评估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评审专家的个人基本情况、专业水平和评审业绩3个方面进行分析,构... 在科技项目评审活动中,评审专家的评审质量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对评审专家进行反评估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评审专家的个人基本情况、专业水平和评审业绩3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专家反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联合三支决策与基于熵权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的专家反评估模型。该模型利用三支决策理论解决由于熵权法对数据的过度依赖而造成的权重失真问题。当指标权重出现异常时,模型将根据设定的阈值将待评估专家集合划分为正域、负域和边界域,并分别实施专家入库、专家出库和延迟评价策略;当指标权重正常或者得到修正后,则采用TOPSIS对评审专家进行评分排序。通过对某企业科技项目历史评审数据的实证分析可知,所提模型可以融合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与待评专家的固有信息,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从而确保对评审专家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为构建高质量的专家库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支决策 熵权法 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科技项目评审 专家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嵌入式导电薄层的高阶电磁波混合时域有限差分-时程精细积分法
13
作者 马亮 马西奎 +2 位作者 迟明珺 向汝 朱晓杰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3-1343,共11页
应用单一时域数值方法,在面对嵌入式导电薄层一类多尺度问题时,都面临着建模极为困难的挑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高阶时程精细积分(PITD)法的电磁波混合数值方法。该方法对导电薄层外部进行粗网格剖分并应用FDTD... 应用单一时域数值方法,在面对嵌入式导电薄层一类多尺度问题时,都面临着建模极为困难的挑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高阶时程精细积分(PITD)法的电磁波混合数值方法。该方法对导电薄层外部进行粗网格剖分并应用FDTD法,而对薄层内部进行一维细网格剖分并应用四阶PITD法,以实现不同网格尺度的同步时间推进。为了实现粗细网格之间的信息交换,在PITD域中引入过渡区域并应用二阶PITD法,通过等效本构参数来更新交界面处的切向电场。分析了该混合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和数值反射,并通过典型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有限差分法 四阶时程精细积分法 亚网格技术 矩阵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流程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14
作者 刘志迎 蔡志国 孙慧杰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F0002,共9页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应遵循的一般流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核心技术应具有技术关键性、核心价值性和长期累积性三个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框架应沿着领域选取、数据准备、方法选择与结果验证的流程逐步推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简约化和准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识别方法 指标体系 网络结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
15
作者 丁寿颐 陈天钰 +2 位作者 廖春 徐知秋 姜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6,共9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是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保护传承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要求的重要工作。基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是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保护传承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要求的重要工作。基于国内外遗产评估经验,阐述了新时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评估的要求,在梳理现有工作组织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从多期遥感影像监测、无人机航拍摄影、多源大数据识别研判3个方面提出了评估的方法优化,以期提高评估成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专项评估 方法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16
作者 徐建中 陈献忠 张伟国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氨基酸工艺学是生物工程和酿酒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知识点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本文首先分析了氨基酸工艺学课程特点,指出各教学章节中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围绕课程思政教学... 氨基酸工艺学是生物工程和酿酒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知识点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本文首先分析了氨基酸工艺学课程特点,指出各教学章节中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改革,介绍了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氨基酸工艺学思政教学的实践过程。通过强调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以及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课程思政教学手段上,除了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外,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结合经典案例与社会热点驱动课程思政教育。此外,通过从八个维度考核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并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考核学生学业成绩,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90%以上的学生对氨基酸工艺学思政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课程教学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对他们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总之,在氨基酸工艺学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人格塑造一体化推进,可为理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工艺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多元化教学方法 多维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对外贸易绿色转型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海波 路可意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新质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绿色转型切入,采用熵值法测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对外贸易绿色转型的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绿色转型具有... 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新质生产力和对外贸易绿色转型切入,采用熵值法测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对外贸易绿色转型的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对外贸易绿色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促进绿色专利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对企业对外贸易绿色转型有促进作用;企业融资约束会对企业对外贸易绿色转型有阻碍作用,而新质生产力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对外贸易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企业绿色贸易转型的促进作用在东部最明显、西部次之、中部最弱,且对非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比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对外贸易绿色转型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中介效应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铁矿山法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方法与应用
18
作者 杨剑 吴佳明 +4 位作者 戴林发宝 田力 刘修国 孙杰 孙文昊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42-1755,共14页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矿山法隧道衬砌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环节,其决策显著受制于地理与地质条件,且当前高度依赖设计人员的主观经验。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整体框架,建立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方法。系统分析隧道洞身...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矿山法隧道衬砌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环节,其决策显著受制于地理与地质条件,且当前高度依赖设计人员的主观经验。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整体框架,建立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方法。系统分析隧道洞身衬砌设计影响因素,收集248座隧道共4 100个洞身衬砌节段的设计资料,搭建隧道洞身勘察设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别搭建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树3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贝叶斯与交叉验证的手段优化机器学习模型超参数,提出基于CNN、CNN+LSTM、CNN+EPSAnet的3种深度神经网络衬砌类型预测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CNN+EPSAnet的隧道衬砌类型智能设计模型预测效果整体最优,预测准确率为86.8%,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隧道洞身勘察设计数据特征,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取多尺度空间信息;2)研发出隧道洞身智能决策系统,可实现隧道洞身衬砌类型智能决策模型的参数实时调整与可视化训练;3)通过BIM技术将智能决策得到的衬砌类型设计参数进行三维展示,实现隧道衬砌类型的智能化设计和数字化呈现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矿山法隧道 衬砌类型 深度学习 智能设计 BIM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航空发动机——本体智能化技术概述
19
作者 肖洪 肖达盛 +2 位作者 林志富 唐轲 于艾洋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共15页
智能化能提升什么、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智能化靠什么实现,是目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用智能技术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本文从理解智能化思维与传统思维模式区别的角度去阐明上述三大问题,梳理航空发动机本体智能化的功能效用、核心... 智能化能提升什么、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智能化靠什么实现,是目前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应用智能技术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本文从理解智能化思维与传统思维模式区别的角度去阐明上述三大问题,梳理航空发动机本体智能化的功能效用、核心技术和实现途径。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智能航空发动机与传统航空发动机的最大区别,即不在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的改变,而在于通过智能手段对数据利用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智能航空发动机摆脱了机械思维模式下追求参数因果关系的技术思路,转而追求大数据、多维度、高实时下的多源异构信息的关联性,从而能在常规技术水平下发挥出航空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在新技术的匹配下更能实现发动机的性能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航空发动机 本体智能化 功能效用 核心技术 实现途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仿真科学与工程思考
20
作者 范文慧 蒋沅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7-1623,共17页
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仿真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仿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综述了国内外相关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仿真定义与内涵,建议中文“仿真”“仿效”和“模拟”都统一为“仿真”,英文“Simulat... 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仿真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仿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综述了国内外相关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仿真定义与内涵,建议中文“仿真”“仿效”和“模拟”都统一为“仿真”,英文“Simulation”“Emulation”和“Analog”统一翻译为“Simulation”;定义了仿真科学与工程学科,总结了仿真科学与工程的相似理论、计算理论、模型验证理论3种基础理论,并建议一级学科为仿真科学与工程;归纳提出了仿真科学与工程的数值仿真、统计仿真、智体仿真、视景仿真与共生仿真5种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建议为二级学科;分析概括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仿真应用;从5个方面给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进展,详细阐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对抗网络、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在计算机仿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仿真科学 仿真工程 仿真方法 仿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