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iqueness of the Gossypium mustelinum Genome Revealed by GISH and 45S rDNA FISH
1
作者 STELLY David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0-,共1页
Gossypium mustelinum [(AD)4] is one of five tetraploid species in Gossypium.Three pairs of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 in(AD)4 were detected by FISH with 45S rDNA as a probe,they also were observed with genomic D... Gossypium mustelinum [(AD)4] is one of five tetraploid species in Gossypium.Three pairs of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NOR) in(AD)4 were detected by FISH with 45S rDNA as a probe,they also were observed with genomic DNA(gDNA) from Gossypium D genome species as probes.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ssypium mustelinum cotton in situ hybridization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chromosomes gen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4x) GISH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向素琼 汪卫星 +4 位作者 李晓林 陈瑶 郭启高 何桥 梁国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1-343,共3页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2x)为探针,与I.trifida(4x)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株系都与I.trifida(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 以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2x)为探针,与I.trifida(4x)2个株系"695104"和"697288"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株系都与I.trifida(2x)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2株系的信号存在差异。"695104"几乎所有染色体整条都有均匀明亮的信号,应为I.trifida(2x)基因组直接加倍而来;而"697288"与"695104"不同,虽然各条染色体也均有杂交信号,但信号的区域与亮度有差异,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情况。第1种是整条染色体有均匀明亮的信号,亮度与分布区域同"695104",有41条;第2种是几乎整条染色体有信号,但亮度较第一种暗,有14条;第3种为染色体部分区域有信号,亮度较前二者更暗,有5条。推测"697288"是在加倍同时或之后又发生了基因组重组与部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近缘野生种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崔志富 林志珊 +3 位作者 辛志勇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H的甘蔗与斑茅F_1染色体遗传与核型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永吉 吴嘉云 +6 位作者 刘少谋 邓祖湖 符成 林彦铨 李奇伟 黄忠兴 陈如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398,共5页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探讨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的遗传行为。GISH结果表明,甘蔗与斑茅杂交F1的染色体众数68-69条,其中40条来自甘蔗热带种Badila,28-29来自海南斑茅,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参试材料大部分染色体都属于中部着丝点(m)的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YCE95-41核型属2B型,其余的核型都属为1B型。甘蔗与斑茅的染色体按n + n的方式传递给F1,本研究结果为斑茅种质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细胞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的合成及GISH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洪高 吴江生 +1 位作者 程雨贵 刘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7-1120,T0002,共5页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3g,每角粒数达14.9。基因组原位杂交显示F10减数分裂行为类似于二倍体物种,表明该异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已经稳定。育性观察表明,可育花粉足够各代生产种子,但低世代杂种出现高频瘪粒种子,胚珠败孕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该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可以用作向油菜(B.napus L.,2n=38,AACC)转移萝卜基因的遗传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芥蓝 异源四倍体 育性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春丽 郭文武 邓秀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5期439-443,共5页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建立起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situhybridization,GISH)分析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属间有性杂种鉴定,为进一步分析柑橘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组成奠定了基础。柑橘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建立起柑橘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situhybridization,GISH)分析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属间有性杂种鉴定,为进一步分析柑橘体细胞杂种核基因组组成奠定了基础。柑橘的染色体制片以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较好,容易获得大量清晰、分散的有丝分裂中期相,且杂质较少。切刻平移法生物素(Biotin)标记探针,标记基因组总DNA与封阻基因组总DNA的浓度比例为1:50时,能有效分开属间杂种枳橙中来自双亲的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 属间有性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滇蔗茅杂交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GISH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3 位作者 刘新龙 刘洪博 李旭娟 蔡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502,共6页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滇蔗茅 杂交F1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贺 庄子昕 +5 位作者 查荒源 梁雨婷 徐其征 张蕊 林忠乔 李雅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四倍体泥鳅 大鳞副泥鳅 杂交三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野生棉与四倍体栽培棉基于GISH的遗传关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水平 陈宜 +8 位作者 柯兴盛 王玉红 王春英 杨磊 刘新稳 孙亮庆 杨绍群 王坤波 刘方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7,共9页
【目的】研究二倍体野生棉与四倍体栽培棉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进一步探索各棉种间的起源与进化。【方法】以5个二倍体基因组的代表种B1(异常棉)、C1(斯特提棉)、E2(索马里棉)、F1(长萼棉)以及G1(比克氏棉)的基因组DNA(gDNA)为探针,以2个... 【目的】研究二倍体野生棉与四倍体栽培棉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进一步探索各棉种间的起源与进化。【方法】以5个二倍体基因组的代表种B1(异常棉)、C1(斯特提棉)、E2(索马里棉)、F1(长萼棉)以及G1(比克氏棉)的基因组DNA(gDNA)为探针,以2个四倍体栽培种(陆地棉中棉所16、海岛棉新海7号)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为靶DNA,进行了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以B1、E2和F1gDNA为探针时,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2个栽培种较长的13对A亚组染色体上;各产生3对较强的GISH-NOR信号,其中1对分布在较长的A亚组上,2对分布在较短的D亚组上,其GISH-NOR信号强度与分布情况与以D基因组棉种为探针时相似。说明二倍体B、E、F基因组与四倍体棉A亚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亲缘关系更近。这一点与它们的地理分布情况相符;而它们基因组中的45S rDNA重复序列与二倍体D基因组的45S rDNA重复序列同源性较高。C1和G1中以gDNA为探针时,杂交信号分布在2个栽培种全部26对染色体上,无法区分开A或D亚组染色体,都有3对较强的GISH-NOR信号。这一现象与D基因组拟似棉(D6)gDNA为探针的GISH相似,表明二倍体C和G基因组与四倍体棉的A和D亚基因组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或者C和G基因组同时含有A基因组(或其他非洲棉基因组)和D基因组成分,进一步证实了其基因组成分的杂合性;而它们基因组中的45S rDNA重复序列同属D基因组类型。【结论】这些发现可为棉花杂交育种和棉属起源与演化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二倍体基因组 四倍体栽培棉 基因组原位杂交 遗传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H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水平 王坤波 刘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8334-8337,共4页
介绍了GISH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PC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辨别芸薹属异源四倍体AA、BB、CC基因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宗芸 栗茂腾 +2 位作者 黄荣桂 伍晓明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 (GISH)技术 ,以标记的白菜型油菜 (AA ,2n =2 0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 ,分别同芥菜型油菜 (AABB ,2n =36 )和甘蓝型油菜 (AACC ,2n =38)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结果芥菜型油菜有 2 0条染色体表现大而明亮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 ,可以区分A、B基因组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上表现有38个信号 ,A、C基因组不能区分开来。以黑芥 (BB ,2n =16 )的基因组总DNA为探针与埃塞俄比亚芥 (BBCC ,2n =34)的中期染色体和间期核杂交 ,16条染色体上显示明显的杂交信号 ,其它染色体上信号很弱。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芸薹属中BB与AA和CC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大 ,而AA与CC基因组分化较小。基因组原位杂交表明最强的信号多集中分布于着丝粒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芸薹属 异源四倍体 四倍体 AA BB CC 基因组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与芸薹属5个近缘物种的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宗芸 伍晓明 +1 位作者 王秀琴 宋运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19,F003,共5页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了甘蓝基因组与芸薹属其它5个近缘物种基因组间的相互关系。以标记的甘蓝(CC,2n=18)的基因组总 DNA为探针,分别同二倍体甘蓝、白菜型油菜(AA,2n=20)、黑芥(BB,2n=16)和异源四倍体芥菜型油莱(AABB,2n=36)、埃塞俄比亚芥(BBCC,2n=34)、甘蓝型油莱(AACC,2n=38)的中期染色体杂交,甘蓝、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的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杂交信号,不能区分A、C基因组。黑芥染色体上只有零星的弱小信号,埃塞俄比亚芥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18个明显的信号,可以区分出C、B基因组;芥菜型油菜的中期染色体显示出20个明显的信号,其余染色体上信号很弱或无,可以区分出A、B基因组。说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甘蓝与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而甘蓝与黑芥的亲缘关系较远,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前者高;甘蓝与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间的亲缘关系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 芸薹属 近缘物种 基因组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24-6的鉴定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佳妮 武军 +6 位作者 赵继新 王秀娟 张军 贺晓岚 刘淑会 杨群慧 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5-620,共6页
为给小麦-华山新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基础,对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材料24-6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细胞学检测和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细胞学鉴定,该材料染色体数为42条,2n=42;(2)以华山... 为给小麦-华山新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提供材料和理论基础,对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材料24-6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细胞学检测和原位杂交(GISH)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根尖细胞学鉴定,该材料染色体数为42条,2n=42;(2)以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DNA为探针,普通小麦7182基因组DNA为封阻,根尖与花粉母细胞原位杂交(GISH)显示该材料携带有2条可以配对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臂,确定24-6为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3)田间观察发现24-6植株紧凑,叶色深绿,籽粒白色、呈半角质,比其母本(普通小麦7182)株高略有降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蘖数都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新麦草 远缘杂交 易位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杂种系间杂交障碍的克服及3种幼胚离体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松林 王仙芝 +1 位作者 牛立新 张延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3-1578,共6页
分别以麝香百合(Longiflorum,L)White Fox、亚洲百合(Asiatic,A)Conneticut King、东方百合(Oriental,O)Sorbonne及喇叭百合(Trumpet,T)Royal Goden为亲本,用切割柱头法进行杂交,采用离体培养技术对杂种幼胚进行抢救,并运用基... 分别以麝香百合(Longiflorum,L)White Fox、亚洲百合(Asiatic,A)Conneticut King、东方百合(Oriental,O)Sorbonne及喇叭百合(Trumpet,T)Royal Goden为亲本,用切割柱头法进行杂交,采用离体培养技术对杂种幼胚进行抢救,并运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对所得杂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所选的6个杂交组合中,切割柱头授粉能不同程度地克服除LL×TT之外的5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前障碍;胚、胚乳及胚珠3种外植体的离体培养萌发率分别为100%、21.5%和1%,所得植株占所得杂种的比例分别为9.6%、89.9%和0.5%;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显示,所获植株均为真杂种.结果证明,胚、胚乳及胚珠培养是从幼胚获得百合杂种植株的高效途径,且能有效防止伪杂种混杂,胚乳培养是获得百合杂种一代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系间杂交 胚乳培养 胚培养 胚珠培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华山新麦草7Ns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秀娟 赵继新 +7 位作者 庞玉辉 孙树贵 张军 鲁敏 王亮明 武军 杨群慧 陈新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9,共6页
为了给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提供新的种质材料,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对从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99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选育的杂交后代12DH25进行了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 为了给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提供新的种质材料,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对从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99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选育的杂交后代12DH25进行了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鉴定表明,12DH25含有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数为2n=44=22Ⅱ,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出现两条杂交信号,且能配对,表明两条外源染色体是华山新麦草的一对同源染色体。选取定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28对STS标记对12DH25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定位于小麦第7同源群上的STS标记BE591127和BG274576能在12DH25中扩增出华山新麦草特征条带,将12DH25附加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归属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由此确定矮秆材料12DH25是一个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7Ns二体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华山新麦草 矮秆 异附加系 SCAR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凤珍 吉万全 +1 位作者 王长有 吴金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17,共4页
对阿勃缺体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经杂交、回交选育的两个衍生系(衍生系Ⅰ和衍生系Ⅱ)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2n=44=22″。两个衍生系与阿勃二体杂交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 对阿勃缺体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2经杂交、回交选育的两个衍生系(衍生系Ⅰ和衍生系Ⅱ)研究表明,两个衍生系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已经基本稳定,细胞学鉴定结果均为2n=44=22″。两个衍生系与阿勃二体杂交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以及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衍生系Ⅰ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附加系,衍生系Ⅱ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衍生系 染色体构型 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栽培种甘薯(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染色体 被引量:10
17
作者 汤佳立 戚大石 +5 位作者 张俞 刘慧娟 孙健英 曹清河 马代夫 李宗芸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为了解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的染色体结构,文章利用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银染结果显示,徐薯18间期核有6对、8对和9对银染点;45SrDN... 为了解栽培种甘薯(徐薯18,Ipomoea batatas cv.XushuNo.18)的染色体结构,文章利用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和银染技术对栽培种甘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银染结果显示,徐薯18间期核有6对、8对和9对银染点;45SrDNA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徐薯18染色体上有8对或9对强弱不一的45SrDNA信号;自身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有染色体的全长分布强烈而密集的杂交信号,着丝粒区、近着丝粒区和端粒区有增强的信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银染 45SrDNA 荧光原位杂交 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徐静 张新友 李春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共4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基因组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9 位作者 辛志勇 陈孝 徐惠君 林志珊 张增艳 杜丽璞 李连城 富田因则 中田升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T103均为抗病易位系,易位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且为小片段易位。应用RAPD技术筛选出与来自L_1(抗黄矮病异附加系的抗黄矮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B-01_(1500),为抗黄矮病育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小麦 黄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吕振明 杨爱国 +2 位作者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53-858,共6页
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结合改进的染色体滴片和压片法,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正、反交子代4—8细胞胚胎及担轮幼虫的染色体构成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早期胚胎的... 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结合改进的染色体滴片和压片法,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正、反交子代4—8细胞胚胎及担轮幼虫的染色体构成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早期胚胎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与其双亲一致;在染色体构成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分别继承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各一套染色体,为真正的杂交种,核型也为双亲染色体核型的综合:2n=6m+29(sm,st)+3t;正、反交子代之间在染色体构成上无明显差别,结果说明两种扇贝的属间杂交正反方向均能产生正常的杂交种胚胎,合子中两套染色体具有较强的亲合性。此外,杂交子代在胚胎发育早期还存在较小比例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不对称染色体继承等遗传学现象。在群体杂交所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还存在极小比例的疑为雌核发育的母本类型个体,但在单对杂交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均未见雌核发育的个体。本文就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杂交 染色体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