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sis of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Shaanxi Province: constraints from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evidences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Zi-yong HAN Run-sheng +2 位作者 REN Tao WU Yong-tao LI Hu-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516-3533,共18页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 The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Longmen-Daba fold belt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The layered ore bodies are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urple-red calcareous shale. Qujiashan is a high-grade w(MnO)=8.92% to 18.76%) manganese deposit with low-phosphorus w(P2O5)=0.08% to 0.16%) content. It also has a low total REEs contents(with an average of 101.3×10-6), and has inconspicuous Ce(0.81 to 1.29) and Eu(1.00 to 1.25) anomalies. lg(Ce/Ce*) values are from-0.02 to 0.11. The ores have high SiO2/Al2O3 and Al/(Al + Fe + Mn) ratios. In figures of Fe–Mn–[(Ni+Cu+Co)×10] and lgU–lgTh, all samples show that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fluid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mineralisation. The δ13CPDB and δ18OSMOW values of eight ore samples are from-20.7‰ to-8.2‰(with an average of-12.4‰) and from 14.3‰ to 18.7‰(with an average of 17.0‰), respectively. Thes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features indicate that hydrothermal fluids derived from deep earth are participation in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 which is also supported by high paleo-seawater temperatures varying from 47.08 to 73.98 °C. Therefore,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s show that the Qujiashan deposit formed from submarine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 deposit element geochemistry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genesis Qujiashan manganese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祥 吕国森 +4 位作者 骆志红 贾志泉 张云辉 赵鹏涛 王斯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53,共13页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0~89.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 水—岩作用 氢—氧同位素 音频大地电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水热成因模式 被引量:2
3
作者 郑茹丹 熊超凡 +3 位作者 平建华 苏向东 赵继昌 刘嘉麒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6,共14页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发育,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然而,该地区深部地热水的水热成因模式依然不清楚。通过55组地热水和38组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离子组分来源及其运移规律,并借助同位素特征分析地热水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发育,赋存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然而,该地区深部地热水的水热成因模式依然不清楚。通过55组地热水和38组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特征,研究离子组分来源及其运移规律,并借助同位素特征分析地热水补给来源,在此基础上分析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热储温度和热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属对流—传导复合型地热系统,地热水整体处于氧化环境,离子组分以HCO_(3)^(-)和Na^(+)为主,主要受盐岩和碳酸盐岩等矿物的溶解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控制;地热水的补给高程为1010~1153m,表明地热水补给区位于太行山东南麓西部的太行山地区;地热水循环深度范围为1125~4468 m;混合比例法估算汤阴断陷深层热储温度达到110~160℃,而汤阴断陷东部的内黄凸起地区为80~110℃,二者热储温度差别源自汤阴断陷两侧深切地幔的汤东、汤西深大断裂导热导水条件良好,以及内黄凸起的基岩埋深较浅,上伏盖层薄,热能更容易散失。本研究揭示了太行山东南麓地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热成因模式,为该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热成因 热储温度 氢氧同位素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富硅淡水系统磷酸盐氧同位素测试的前处理方法改进
4
作者 吴可迪 魏海珍 阮晓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40,共15页
磷是大多数淡水生境营养状态的限制元素,其来源识别是水体磷污染控制及其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磷酸盐氧同位素比值(δ^(18)OP)示踪法可有效甄别磷来源,然而淡水生境的磷含量低且水质成分复杂,如硅酸盐岩分布区水体常具有低磷富硅特征,... 磷是大多数淡水生境营养状态的限制元素,其来源识别是水体磷污染控制及其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磷酸盐氧同位素比值(δ^(18)OP)示踪法可有效甄别磷来源,然而淡水生境的磷含量低且水质成分复杂,如硅酸盐岩分布区水体常具有低磷富硅特征,由于无定形硅易析出并吸附PO_(4)^(3-),通过现有的前处理步骤难以获得有效的δ^(18)OP测试数据。文章针对淡水低磷富硅、沉积物及土壤贫磷砂质特征,基于广泛使用的Mclaughlin前处理方法做出了如下改进:对低磷富硅水体,(1)降低PO_(4)^(3-)富集步骤投加试剂比例;(2)CePO_(4)沉淀前分级调节pH;(3)多步细孔过滤降低硅含量;(4)树脂柱动态交换去除阳离子。对贫磷砂质沉积物及土壤,则增大样品用量和提取液浓度,结合淡水样品的纯化方法,获取足量纯净Ag_(3)PO_(4)用于δ^(18)OP测定。改进优化后的δ^(18)OP前处理方法,沉淀及离子交换的关键步骤回收率均高于80%,重复测量精度为±0.6‰(n=6),通过对比加标回收与KH_(2)PO_(4)试剂直接生成Ag_(3)PO_(4)的δ^(18)OP,验证了改进流程分析的准确性。该前处理方法成功应用于丹江口水库汇流区的水体、沉积物及土壤的δ^(18)OP测定,为其磷的溯源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氧同位素比值(δ^(18)OP) 前处理方法 低磷富硅生境 磷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北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成因:来自闪锌矿微量、稀土元素及氢氧同位素的证据
5
作者 何光武 蔡明海 +4 位作者 胡鹏飞 肖俊杰 甘能俭 朱敏杰 吕堂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7,共12页
位于广西右江盆地北东侧的丹池成矿带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矿集区,箭猪坡矿床是其南段五圩矿田中规模最大、成矿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由长期开采的脉状铅-锌-锑矿体和新发现的似层状锡多金属矿体组成。通过闪锌... 位于广西右江盆地北东侧的丹池成矿带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矿集区,箭猪坡矿床是其南段五圩矿田中规模最大、成矿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由长期开采的脉状铅-锌-锑矿体和新发现的似层状锡多金属矿体组成。通过闪锌矿的微量、稀土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分析,对比研究2类矿体成矿特征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成矿流体来源及矿床成因类型。分析结果显示:箭猪坡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中闪锌矿均相对富集Fe、Cu、Pb、Sn、Sb,亏损Ga、Ge、Co、Ni,与典型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相似。同时,似层状矿体中稀土元素总量(ΣREE=12.80×10^(-6)~44.31×10^(-6))高于脉状矿体(ΣREE=3.34×10^(-6)),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和Eu亏损。闪锌矿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中,脉状矿体δD=-81.8‰~-69.2‰,δ^(18)O=2.1‰~5.2‰;似层状矿体δD=-109.4‰~-75.2‰,δ^(18)O=-4.0‰~4.0‰,指示2类矿体的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的混合流体。以上特征表明,箭猪坡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脉状矿体和似层状矿体成矿物质(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猪坡矿床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氢-氧同位素 矿床成因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东海水晶矿床成因初探:流体包裹体和硅氧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晓峰 陈振宇 +2 位作者 王汝成 王平安 朱和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18-2028,共11页
东海水晶矿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它的成因机制及其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东海水晶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舍晶石英脉中流体... 东海水晶矿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它的成因机制及其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关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东海水晶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舍晶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单液相、气液两相以及H2O-CO2流体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为主,大小在5-50μm,但在含金红石发晶的水晶中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最大可达300μm。其形成温度可以分为3个区间,即100℃-120℃, 160℃-220℃和240℃-260℃;而其盐度也集中于0-2wt%NaCl,4-12wt%NaCl和14-16wt%NaCl三个区间,反映了多期流体的叠加作用。激光拉曼和流体包裹体群成分分析可知,流体包裹体中除了H2O和CO2外,还有N2、CH4、H2S和C2H6等,并且在不同的爆裂温度情况下,流体包裹体所释放的成分有所差别。东海水晶矿床中不含金红石发晶的石英的δ18O变化范围在-5.6~+4.6‰,δ34Si变化范围在-0.2-+0.2‰之间;而含金红石发晶的石英的δ18O变化范围在10.5-14.9‰,δ34 Si变化范围在-0.2-+0.1‰之间。相对来说,与水晶热液作用有关的鳞片状黑云母比斜绿泥石更加富集Nb、Cr、Fe、V、W、Ti和Zr等。本文认为东海水晶矿床的形成在富含石英的榴辉岩在大陆板块俯冲折返过程中及其以后,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成分流体叠加作用下的结果,而含金红石发晶的形成则是叠加富Nb、Fe流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硅氧同位素 成因机制 水晶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的形成机制与地球早期的大气和海洋 被引量:86
7
作者 李延河 侯可军 +2 位作者 万德芳 张增杰 乐国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59-1373,共15页
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化学沉积建造类型,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分、氧化还原状态及演化。本文系统测定了华北地台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硫硅氧同位素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条带状硅铁建造中石英的硅同位... 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BIFs)是地球早期特有的化学沉积建造类型,记录了当时大气和海洋的化学成分、氧化还原状态及演化。本文系统测定了华北地台条带状硅铁建造的硫硅氧同位素组成。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条带状硅铁建造中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强烈亏损30Si,δ30SiNBS-28大部分位于-2.0‰~-0.3‰之间,平均-0.8‰;硅铁建造中石英的δ18OV-SMOW相对较高,8.1‰~21.5‰,平均13.9‰;二者均与现代海底黑烟囱、泉华及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相似。在同一样品中,磁铁矿条带中石英的δ30SiNBS-28普遍低于相邻硅质条带中石英的值,而δ18OV-SMOW刚好相反,反映了硅铁建造沉积时的初始特征。BIFs中硫化物的δ34SV-CDT变化范围很大,-22.0‰~+11.8‰,但大部分集中分布在0值附近。Δ33S=-0.89‰~+1.2‰,显示出了明显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说明当时大气氧浓度很低。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的Algoma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负值,而远离火山活动中心的Superior型硅铁建造的Δ33S多为正值。提出无论是Algoma型,还是Superior型BIFs都是由海底热液喷气作用形成的。富含溶解硅和铁的热水溶液喷发到在海底以后,由于温度突然下降,硅酸H4SiO4在海水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导致SiO2首先沉淀,形成硅质层;随着热水溶液与海水的不断混合,温度不断降低,Eh值不断升高,Fe2+逐渐被氧化生成Fe3+随后沉淀,形成富铁层。一套硅铁韵律层代表了一次大的海底喷气活动;海底热液喷气的周期性活动形成了规律性的硅铁韵律层。BIFs的广泛分布和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普遍存在,表明当时大气氧水平很低,可能不足现在氧水平的1‰;火山和海底喷气活动非常强烈,海水温度较高,呈酸性,pH值在3.0~5.5之间;海洋中可溶解硅H4SiO4和Fe2+的浓度很高;而可溶硫酸盐的浓度极低,<1mM。早元古代(1.8Ga)以后海洋硫酸盐浓度升高,由富铁海洋转化为富硫酸盐的海洋,是造成BIFs消失的根本原因。大规模火山喷发和海底喷气活动对海洋的成分和氧化还原状态影响很大,使海洋的氧化时间较大气至少推迟了6亿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硅铁建造 硫硅氧同位素 海底喷气 缺氧大气 富铁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状硅质岩与硅化岩的元素、δ^(30)Si、δ^(18)O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陈永权 蒋少涌 +2 位作者 周新源 杨文静 韩利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层状硅质岩和硅化岩,层状硅质岩主要发育于塔东下寒武统深水沉积相区;硅化岩发育于塔东上寒武统斜坡沉积区与西部台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中。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可将硅化岩分为放射状硅化岩与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岩两种。...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发育层状硅质岩和硅化岩,层状硅质岩主要发育于塔东下寒武统深水沉积相区;硅化岩发育于塔东上寒武统斜坡沉积区与西部台地区寒武系白云岩中。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可将硅化岩分为放射状硅化岩与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岩两种。分析结果表明,层状硅质岩在Al-Fe-Mn三元图中位于正常海水沉积硅质岩区内,在微量元素平均地壳标准化图解上显示平缓右倾的特征;层状硅质岩Si同位素组成δ30Si为0.9‰~1.4‰,O同位素组成δ18O为21.4‰~24.4‰,与沉积型硅质岩相吻合,指示了正常海水沉积成因。硅化岩区别于层状硅质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高U异常的特征;罗西斜坡放射状硅化岩具有较高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REE为18.8~96.9μg/g)与较低的Si、O同位素值(δ18O和δ30Si值分别为15.8‰和1.7‰);西部台地区交代残余结构硅化岩具有较低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REE为0.58~2.61μg/g)与较高的δ30Si(1.0‰~3.8‰)、δ18O(21.6‰~27.0‰)值特征。盆地东西部硅化岩的地球化学差异可能与硅化流体的温度差异有关,罗西斜坡放射状硅化岩硅化温度相对更高;另一方面,硅化过程对H430SiO4选择性较高,因而形成的交代石英具有较高的δ30Si值。根据古城4井硅化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与交代石英的O同位素值计算得到交代流体的δ18O值为9.1‰,该值与酸性岩浆水的δ18O值相似,指示了硅化流体可能来自于岩浆或变质水;以δ18O值(9.1‰)作为西部台地区硅化流体的O同位素值,计算得到西部台地区硅化岩硅化流体温度为101.3~158.5℃。根据石英O同位素温度计计算的硅化流体温度呈东高西低的趋势,指示了硅化流体可能来自台地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硅化岩 Si同位素 O同位素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霞 林春明 +5 位作者 凌洪飞 蒋少涌 李艳丽 高丽坤 姚玉来 刘晓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81-490,共10页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 对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奥陶系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中瘤体和基质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碳氧同位素等做了系统研究,并从其基本特征、尤其是碳氧同位素特征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瘤状灰岩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瘤状灰岩的瘤体和基质存在明显差异:瘤体主要由方解石组成(70%~98%),基质则以黏土矿物为主(40%~78%),方解石次之(20%~58%);瘤体和基质的δ13CVPDB值分别为0.5‰~1.4‰和-0.4‰~1.1‰,平均值分别为0.9‰和0.2‰,δ18OVPDB值分别为-12.8‰~-8.0‰和-11.7‰~-9.0‰,平均值分别为-10.6‰和-10.3‰;每个样品中瘤体的碳同位素值和形成温度均比基质高。黄泥塘剖面砚瓦山组瘤状灰岩是沉积物沉积时期周期性底流溶解和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和压溶共同作用的产物,瘤体原岩中非碳酸盐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有条带状、断续状和杂乱状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状灰岩 碳氧同位素 成因 砚瓦山组 奥陶系 黄泥塘剖面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崇义县淘锡坑钨锡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6
10
作者 张大权 丰成友 +2 位作者 李大新 陈毓川 曾载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83,共10页
为研究赣南淘锡坑钨锡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来源,对不同中段黑钨矿-石英脉矿体中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和氢、氧同位素分析。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该矿区发育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 为研究赣南淘锡坑钨锡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来源,对不同中段黑钨矿-石英脉矿体中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探针和氢、氧同位素分析。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表明:该矿区发育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液相CO2的三相包裹体等5种类型原生包裹体;存在2个流体演化阶段,即早期硅酸盐-氧化物成矿阶段(310~390℃)和晚期氧化物-硫化物成矿阶段(180~270℃)。7个典型包裹体的气相和液相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显示:包裹体中气相属富含CO2的NaCl-H2O系列,液相属贫CO2的NaCl-H2O系列。5件黑钨矿-石英脉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为-64‰~-79‰,δ18 O水为5.51‰~6.53‰,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岩浆水。结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该矿床属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成因模式 钨锡矿床 淘锡坑 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大桥金矿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滕飞 刘云华 +3 位作者 李中会 张忠平 罗根根 魏居珍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5-264,共10页
西秦岭大桥金矿床位于岷县-宕昌和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部灰岩、泥质板岩岩性不整合界面处的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呈似层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出,倾向于断裂带分布两侧,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被膜状、皮壳状、细脉-... 西秦岭大桥金矿床位于岷县-宕昌和舟曲-成县大断裂之间,金矿体赋存于三叠系下部灰岩、泥质板岩岩性不整合界面处的硅质角砾岩中。硅质角砾岩呈似层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出,倾向于断裂带分布两侧,矿石构造以角砾状、被膜状、皮壳状、细脉-网脉状、孔隙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蚀变以硅化、绢云母、方解石为主,矿化元素组合为Au、Sb、Ag、As、Hg、W。利用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估算的硅质岩形成温度为142~218℃,硅质岩δ^(30)Si值为-0.7‰~0.4‰,δ^(18) O为12.8‰~17.9‰,与热水-热泉华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特征一致。综合研究认为,大桥金矿硅质岩为热水-热泉形成,硅质角砾岩是在断裂带的周期性破裂-自封闭条件下,由流体超压引发的岩石破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桥金矿 硅质岩 硅氧同位素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艳妮 李荣西 +3 位作者 段立志 张少妮 朱瑞静 陈宝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2-456,共5页
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 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时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物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也说明其为沉积成因;另外,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18 O值为20.3‰~21.6‰,与沉积成岩石英的δ18O一致,通过硅质岩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该地区硅质岩形成温度明显的高于古海水温度,表明研究区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最后推断研究区硅质岩系是沉积成因的,且在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成因 大巴山构造带 硅同位素 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新昌硅化木的硅质来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竺国强 董传万 银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39,共5页
在浙江新昌早白垩世盆地西侧馆头组地层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该地硅化木保留清晰的植物结构 ,均由显微结晶质石英组成。从岩石学角度 ,它们属木化石硅质岩。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 0 Si值为 - 0 .4‰~ - 1 .3‰ ,δ1 8O值为 1 8.1... 在浙江新昌早白垩世盆地西侧馆头组地层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该地硅化木保留清晰的植物结构 ,均由显微结晶质石英组成。从岩石学角度 ,它们属木化石硅质岩。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δ3 0 Si值为 - 0 .4‰~ - 1 .3‰ ,δ1 8O值为 1 8.1‰~ 2 3 .1‰。根据硅化木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周围岩石的岩石化学成分 ,作者讨论了硅化木的硅质来源和成因 ,认为它们具有热水硅质岩的特点 ,系河湖水和海水向下渗透 ,并在一定深度内发生循环然后上涌 ,火山活动为热水提供热源 ,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流经的地层和岩石 ,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水交代古树木形成硅化木。根据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计算出硅化木形成时的热水温度为 70 .8~ 1 0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硅质来源 硅化木 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新昌盆地 早白垩 木化石硅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彭军 夏文杰 伊海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4-41,共8页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为0.0‰—0.7‰,δ^(18)O为20.2‰—23.6‰。利用δ^(30)Si和δ^(18)O分析硅质岩成,认为硅质岩为原生沉积,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沉积在下斜坡边缘到棚缘盆地的环境中。根据燧石-海水间... 湘西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为0.0‰—0.7‰,δ^(18)O为20.2‰—23.6‰。利用δ^(30)Si和δ^(18)O分析硅质岩成,认为硅质岩为原生沉积,二氧化硅来源于热水,沉积在下斜坡边缘到棚缘盆地的环境中。根据燧石-海水间氧同位素平衡分馏方程计算岩石的形成温度为66.0—89.7℃,沉积温度低于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 层状硅质岩 硅氧同位素 硅质岩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锑多金属矿硅-氧-氢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构造控制的响应 被引量:59
15
作者 孟祥金 杨竹森 +2 位作者 戚学祥 侯增谦 李振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49-1655,共7页
位于藏南拆离系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受 NS 向张性构造控制,容矿硅质岩具有沉积韵律特征。典型矿化剖面硅质岩石英的δ^(30)Si 范围为-0.4‰~-0.9‰,平均值~0.65‰,与热泉成因的硅质岩一致。硅质岩石英氧同位素(δ^(18)O_(V-SMOW))变化... 位于藏南拆离系的扎西康锑多金属矿受 NS 向张性构造控制,容矿硅质岩具有沉积韵律特征。典型矿化剖面硅质岩石英的δ^(30)Si 范围为-0.4‰~-0.9‰,平均值~0.65‰,与热泉成因的硅质岩一致。硅质岩石英氧同位素(δ^(18)O_(V-SMOW))变化范围-1.3‰~12.3‰,多数在2.9‰~5.0‰之间,具有显著的低值,也与热泉成因硅质岩相近。容矿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其具有热泉沉积特征而不是其它热液活动的产物。矿床硅质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_(V-SMOW)变化范围为-138‰~-160‰,换算后的流体δ^(18)O_(H2O)值均为负值(-0.1‰~-15.9‰),明显要低于一般热液流体的δD_(V-SMOW)与δ^(18)O_(H2O)值,不同于藏南其他锑(金)矿床,而与藏南热泉(水)的分布范围近于一致。扎西康矿床与锑有关的成矿作用不同于低温热液成矿而更类似于热泉型矿化。这种热泉型锑矿化与藏南拆离系在新喜马拉雅期的伸展构造活动有关,并受伸展构造形成的 SN 向张性构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多金属矿 硅氧氢同位素 热泉型矿化 扎西康 藏南拆离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塘坝富硒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硅、氧、碳和硫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1
16
作者 冯彩霞 刘家军 +2 位作者 刘燊 胡瑞忠 池国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53-1259,共7页
鄂西渔塘坝含碳硅质岩段(P_1~3m)为硒矿床的主要赋硒层位,其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变化范围为0.5‰~1.8‰(平均1.25‰);δ^(18)O为22.7‰~27.1‰(平均25.3‰);硅质岩中黄铁矿δ^(34)S的值变化范围为-27.7‰~5.65‰,幅度大于20‰... 鄂西渔塘坝含碳硅质岩段(P_1~3m)为硒矿床的主要赋硒层位,其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变化范围为0.5‰~1.8‰(平均1.25‰);δ^(18)O为22.7‰~27.1‰(平均25.3‰);硅质岩中黄铁矿δ^(34)S的值变化范围为-27.7‰~5.65‰,幅度大于20‰;硅质岩层位中方解石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4.19‰~0.52‰。综合研究表明,渔塘坝硅质岩在成因上主要表现为热水沉积特征,成岩温度为45℃,形成于半封闭的浅海至滨浅海(滞留的盆地)缺氧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硅、氧、碳、硫同位素 成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市尔乌泉域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17
作者 袁建飞 邓国仕 +1 位作者 徐芬 唐业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2,共8页
泉和泉群是川西南乡村居民首要的生活水源,对本区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以尔乌泉域泉水和地表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泉水和地表水常规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和氚同位素,探讨了该泉域泉水水... 泉和泉群是川西南乡村居民首要的生活水源,对本区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以尔乌泉域泉水和地表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泉水和地表水常规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和氚同位素,探讨了该泉域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尔乌泉域泉水为中偏碱性低矿化水,其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和HCO_3·SO_4—Ca·Mg型水。地表水因受泉水补给影响具有与泉水相似的组分特征。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尔乌泉水和地表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且未发生氧同位素漂移。氚同位素进一步确定泉水为非现代水,地下水经历较长的径流时间。受断裂带和褶皱构造的影响,入渗补给的大气降水与碎屑岩中碳酸盐岩、石膏等矿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后与第四系黏土物质发生阳离子交换反应,致使泉水水化学组分以Ca^(2+)、Mg^(2+)、HCO_3^-和SO_4^(2-)为主。此外,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化学肥料的施用也对泉水中Na^+和SO_4^(2-)组分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域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水岩相互作用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成因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初探——以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白云岩为例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倩文 金振奎 姜福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但有关其成因机理仍认识不清。选择十三陵地区白云岩较为发育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进行取样研究,并采用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取样品进行古盐度和古温度的恢复分... 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但有关其成因机理仍认识不清。选择十三陵地区白云岩较为发育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进行取样研究,并采用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取样品进行古盐度和古温度的恢复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高于庄组δ13C值平均为-1.13‰,δ18O值平均为-7.87‰,Z值平均为122.188 5,平均成岩温度为51.85℃;杨庄组δ13C值平均为-0.93‰,δ18O值平均为-6.11‰,Z值平均为122.434 8,平均成岩温度为47.82℃;雾迷山组δ13C值平均为0.13‰,δ18O值平均为-4.60‰,Z值平均为125.370 7,平均成岩温度为39.48℃。对上述结果分析表明,该区雾迷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杨庄组白云岩为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高于庄组白云岩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也有混合白云石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碳氧同位素 古盐度 古温度 燕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淘金冲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阎明 马东升 刘英俊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包裹体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淘金冲金矿床成矿溶液为中低温、中压、弱碱性和还原性的Ca-Mg-C-S体系,成矿溶液早期以变质水为主,中晚期则以建造水为主(大气降水来源),明显具混合成因特点,其矿床成因类型属... 包裹体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淘金冲金矿床成矿溶液为中低温、中压、弱碱性和还原性的Ca-Mg-C-S体系,成矿溶液早期以变质水为主,中晚期则以建造水为主(大气降水来源),明显具混合成因特点,其矿床成因类型属受地下水改造成因的层控金矿或特征的“江南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矿化 液包体 地球化学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及其与现代海底硅质烟囱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侯增谦 吴世迎 T.Urabe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31-540,共10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纵,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5‰,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硅质... 本文首次报道了川西呷村黑矿型矿床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组成,其δ^(18)O为12.8‰-18.3‰纵,形成温度约99-120℃,δ^(30)Si为0.0‰-1.5‰,与Mariana和GalaPagos热液硅质烟囱的δ^(30)Si值范围基本相当,揭示两者具相似的形成机制。硅质岩和硅质烟囱δ^(30)Si最大值与相伴火山岩δ^(30)Si值一致,反映硅质来自被热液淋滤交代的火山岩系。根据SiO_2溶解度-温度关系提出,来自海底之下1-2km处的水-岩反应带、温度高于320℃的初始流体,通过绝热上升或传导冷凝,可在海底形成硫化物矿体,残余热液与海水大量混合及传导冷凝,可产生硅质岩和硅质烟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硅质烟囱 氧同位素 黑矿型矿床 硅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