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modeling approach for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imulation testing 被引量:6
1
作者 Yin Yongfeng Liu Bin Zhong Deming Jiang Tongm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2期420-426,共7页
Mode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software testing field. However, how to carry through the testing modeling effectively is still a difficulty.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emb... Mode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software testing field. However, how to carry through the testing modeling effectively is still a difficulty.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and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testing method,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s studied first. And then, the supporting environment of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s put forward. Furthermore, an approach of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imulation testing modeling including modeling of cross-linked equipments of system under testing (SUT), test case, testing scheduling, and testing system service is brought forward. Finally, the formalized description and execution system of testing models are given, with which we can realize real-time, closed loop, mad automated system testing for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edded real-time software software testing testing modeling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 coated with polyurea: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
作者 Guangpan Zhou Rong Wang +2 位作者 Mingyang Wang Jianguo Ding Yuye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8,共18页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 To study the anti-explosion protection effect of polyurea coating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ox girder,two segmental girder specimens were made at a scale of 1:3,numbered as G(without polyurea coating)and PCG(with polyurea coating).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specimens were compared through conducting explosion tests.The reliability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LS-DYNA software was verified by the test result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caled distances,reinforcement ratios,concrete strengths,coating thicknesses and ranges of polyurea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yurea coat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nti-explosion performance of the girder.The top plate of middle chamber in specimen G forms an elliptical penetrating hole,while that in specimen PCG only shows a very slight local dent.The peak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PCG decrease by 74.8% and 73.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of specimen G.For the TNT explosion with small equivalent,the polyurea coating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 on reducing the size of fracture.With the increase of TNT equivalent,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olyurea on reducing girder displacement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The optimal reinforcement ratio,concrete strength,thickness and range of polyurea coating were also dra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ve load Expl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Model test POLYUREA Concrete box girder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nciple and key technology of generalized high precision simulation of TT&C channel
3
作者 Yang Zhou Zhe Zheng Siliang Wu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2期318-323,共6页
A generalized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tracking,telemetry and control(TT&C) channel,which is applicable to wideband and arbitrary radio frequency(RF) signal,is proposed.It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ynamic tran... A generalized simulation method of the tracking,telemetry and control(TT&C) channel,which is applicable to wideband and arbitrary radio frequency(RF) signal,is proposed.It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ynamic transmission delay of the arbitrary RF signal in channels,especially regardless of any prior knowledge including signal form,signal parameters,and so on.The proposed method orthogonally demodulates the wideband and arbitrary RF signal to complex baseband by a known local oscillator(LO) signal.Whereafter,it takes measures to obtain the delay reconstruction signal of baseband signals based on the dynamic transmission delay between a ground station and a responder.Meanwhile,it manages to obtain the delay reconstruction signal of LO signals.The simulation output signal(the delayed RF signal)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the two delay reconstruction signals mentioned above.The principle and its related key technolog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and the realizable system architecture is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ralIZATION channel simulation high precision dynamic delay reconstruction dynamic delay cancel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stance of full-scale beams against close-in explosions.Numerical modeling and field tests
4
作者 A.Prado A.Alañón +5 位作者 R.Castedo A.P.Santos L.M.López M.Chiquito M.Bermejo C.Ogger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5-47,共13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model results for each case.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suitable code LS-DYNA. This code integrates blast load routine(CONWEP) for the explosive description and four different material models for the concrete including: Karagozian & Case Concrete, Winfrith, Continuous Surface Cap Model and Riedel-Hiermaier-Thoma models, with concrete meshing based on 10, 15, and 20 mm. Six full-scale beams were tested: four of them used for the initial calibr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wo more tests at lower scaled distances. For calibration, field data obtained employing pressure and accelerometers transduc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mage surfaces and the shape of rupture in the beams have been used as references for comparison. Influence of the meshing on accelerations has been put in evidence and for some models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damage in the beams produced maximum differences around 15%. In all cases, the variations between material and mesh model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LS-DYNA Concrete model Mesh effect Full-scale be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浸水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机理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智敏 熊世杰 +4 位作者 袁慧卿 孙亚军 韩宇航 陈天赐 卢伟宁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0-1114,共15页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防止老空水害而留设的各类防隔水煤柱在废弃采空区蓄积的具有侵蚀性的矿井水长期带压浸水作用下,其宏观、细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并出现损伤劣化现象,导致煤柱的物理力学强度减小、稳定性降低,进而诱发煤柱失稳和突水事故的发生。论文通过自主设计的高压矿井水−煤耦合作用试验装置,开展了煤柱试样在不同水压、模拟矿井水、原样矿井水等条件下的长期浸泡模拟试验,并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衍射(XRD)以及高压伺服压缩试验加载系统等手段,分析并研究了煤样长期浸水条件下的结构演化与力学损伤劣化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样结构在侵蚀性矿井水长期浸泡条件下表现为不规则孔隙−裂隙显著发育、孔隙率由0.25%增大到1.2%、孔隙发育的离散性随浸泡时间逐步降低;煤样在侵蚀溶液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力学损伤劣化效应明显,受浸泡时间和浸泡溶液的pH值影响最为明显;煤样与矿井水在浸泡过程中产生相互作用,具体体现为初期的吸水膨胀作用与后期的溶解消耗作用。根据上述研究成果,论文阐明了废弃矿井及采空区各类边界煤柱在高渗透压、侵蚀性矿井水长期作用下结构演化与损伤劣化的物理−化学耦合作用机理,揭示了废弃采空区边界煤柱带压浸水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过程与关键阶段:第一阶段以物理吸水膨胀作用为主,表现为抗压强度整体减小而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的现象;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联合作用为主,表现为黏土类矿物部分溶解、消耗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诱发物理力学损伤劣化;最后,在“软化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确定了浸水煤柱“损伤系数”的经验数值。研究结果对各类废弃矿井或采空区边界煤柱的稳定性评价和水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煤柱浸水损伤 CT扫描 结构演化 损伤机理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动态力学响应特征与损伤演化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雷小磊 汪海波 +2 位作者 段继超 王梦想 吕闹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0,57,共12页
为了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力学性能以及损伤演化机理,开展了一系列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石灰岩实施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单次与等幅循环冲击试验,并结合Weibull损伤理论构建... 为了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石灰岩力学性能以及损伤演化机理,开展了一系列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对石灰岩实施了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单次与等幅循环冲击试验,并结合Weibull损伤理论构建动载损伤演化模型,并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石灰岩开展循环爆破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单次冲击作用下,冲击气压升高导致石灰岩峰值应力增大、屈服应变增加;循环冲击作用下,随着冲击气压从0.15 MPa升至0.30 MPa,试件破裂所需冲击次数逐渐减少,由13次减至3次;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件屈服应变增大,弹性模量、峰值应力降低,累积损伤近1时发生破坏;爆破次数增加,模型炮孔周边的粉碎区域扩大,主裂纹持续扩展,损伤不断累积。本研究定义的损伤变量实现了对循环冲击荷载作用下累积损伤演化全过程完整统一的描述,建立的爆破荷载作用下岩石损伤表达式有效揭示了单次爆破过程中岩石损伤分布特性,符合工程爆破理论体系,能够为工程爆破作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 循环冲击 数值模拟 循环爆破 累积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涌水规律:以重庆英山隧洞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国庆 任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89-5695,共7页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 当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区域时,在一系列施工扰动下极易产生突水事故。为了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影响,以英山隧洞为工程背景,进行现场测试,并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多因素条件下的破碎带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断层破碎带宽度、倾角及水压对隧道涌水量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涌水量随断层破碎带厚度、倾角及水压的增大而增加,影响隧道涌水量因素主次顺序为断层破碎带水压、倾角及宽度;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可为富水隧道涌水量的预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隧道 断层破碎带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宇亮 李澳华 +3 位作者 邢浩 李丽华 宋宣儒 杨果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 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路基通常采用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的结构形式,而地基液化往往是导致路基结构丧失服役性能的主要因素,揭示可液化场地群桩加固地基的地震响应特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路基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某可液化场地高速铁路群桩加固地基+加筋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和三维数值仿真手段实现不同强度的地震动激励工况模拟,得到可液化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和桩身应变;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研究地震动激励下群桩加固可液化地基的孔隙水压力、超孔压比、桩身内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地震动强度对群桩加固地基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不同地震动持时下群桩加固地基的液化区域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的地震激励下,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响应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减小;孔隙水压力和超孔压比沿地基深度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地基土液化区深度逐渐加大;地基液化主要发生在地震动激励强烈的时段;当地震结束时,大部分地基土体单元从液化状态转变为非液化状态;在高强度地震动激励下,加固桩的桩身弯矩变化显著,但桩身内力分布合理,其值在允许范围内,桩身不会遭到破坏。可将群桩加固地基方案应用于可液化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液化场地 群桩 地基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液化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护圈减小斜交多桥墩的局部冲刷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齐洪亮 潘玲玲 +2 位作者 张雪 王晶 王茂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5,共10页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部冲刷变化不大,后排桥墩的局部冲刷逐渐增加。当斜交角度较小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有明显的遮蔽作用。当斜交角度大于30°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的遮蔽作用基本消失,单幅双墩布设时后排桥墩最大冲深大于前排桥墩。双幅四墩布设时,对第2和第3个桥墩局部冲刷有一定的减冲效果,但会加剧第4个桥墩的局部冲刷。因此,建议多桥墩的布设角度不宜超过30°,否则须对最下游的桥墩进行防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前排桥墩利用护圈防护后,桥墩两侧绕流流速明显降低,其下游的遮蔽范围明显增大,遮蔽作用显著增加。随着斜交夹角的增加,前后排桥墩的绕流叠加效应导致后排桥墩的墩侧流速和河床切应力增加,使其局部冲刷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护圈 局部冲刷 冲刷防护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XLPE电缆阻水缓冲层烧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青 焦宇阳 +4 位作者 尚英强 郑天宇 刘明亮 朱梦瑶 李欢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8,共10页
为研究高压电缆阻水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并揭示其临界条件,本文测定不同含水率下阻水缓冲层材料的介电性能参数。通过构建基于重力影响的三维非轴对称皱纹铝护套结构电缆几何模型,开展电-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并结合恒流模拟烧蚀... 为研究高压电缆阻水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并揭示其临界条件,本文测定不同含水率下阻水缓冲层材料的介电性能参数。通过构建基于重力影响的三维非轴对称皱纹铝护套结构电缆几何模型,开展电-热-流多物理场耦合有限元仿真,并结合恒流模拟烧蚀试验系统进行试验验证,实时监测烧蚀过程中的电压和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接触不良与受潮是引发烧蚀的必要条件,当铝护套与缓冲层接触不良时,接触良好位置附近的空隙处会产生电场集中,含水率达到5%时即可引发局部放电。接触良好区域的缓冲层因容性电流集中产生局部温升,含水率达到25%时局部温度可达烧蚀起始阈值。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烧蚀现象仅在铝电极与缓冲层接触不良时发生,接触良好时仅出现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会产生高阻白色粉末,使得电压和温度稳定上升,伴随局部放电的发生,此时电压最高可达147 V,温度最高可达187.8℃,导致缓冲层部分聚酯纤维熔断,进一步引发电流集中,最终导致阻水缓冲层材料的热击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缓冲层烧蚀 电-热-流仿真分析 模拟烧蚀试验 局部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阀类零件直孔道磨粒流加工的数值模拟与模型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渠晓刚 张旭鹏 +2 位作者 高杰 王长江 王麒超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5-141,148,共8页
由于阀类零件的内孔道微小复杂,使用磨粒流抛光技术对其进行精密加工时,各加工参数难以确定。针对此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参数下的流体孔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孔道直径、深度、入口压力、磨料浓度、磨粒粒径等参数对加工效果的... 由于阀类零件的内孔道微小复杂,使用磨粒流抛光技术对其进行精密加工时,各加工参数难以确定。针对此问题,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参数下的流体孔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孔道直径、深度、入口压力、磨料浓度、磨粒粒径等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规律;设计正交试验验证并进行极差分析,将试验结果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磨粒流加工参数在数值模拟和正交试验下对于加工效果的影响一致,最显著的为入口压力;在最优的正交试验参数组合下,内孔表面粗糙度降至0.312μm;在多个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中,多项式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拟合优度达到0.969 2,预测误差在0.03%~5.6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粒流加工 阀类孔道 数值模拟 正交试验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
12
作者 朱冰 汤瑞 +4 位作者 赵健 张培兴 李文旭 李嘉胜 徐雪峰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597,共11页
针对现有智能汽车基于场景测试方法严重依赖人力、效率瓶颈凸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方法。首先,设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架构,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层和仿真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语... 针对现有智能汽车基于场景测试方法严重依赖人力、效率瓶颈凸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方法。首先,设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架构,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层和仿真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汽车仿真测试流程,针对知识问答型任务设计了知识挖掘、模型微调与知识库增强检索应用流程,针对场景生成任务设计了场景类型分析、场景要素生成、场景工具链调用的应用路径,针对测试评价型任务,设计了测试场景解析、评价体系构建与仿真测试执行综合应用框架;最后,对各任务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类型的测试任务,提升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仿真测试 大语言模型 场景生成 自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技术驱动汽车产业智能跃迁
13
作者 吴建平 李冠洲 +1 位作者 赵帅 黄玲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9-1664,共16页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技术作为支撑智能驾驶系统安全验证与商业落地的核心手段,在技术方法与应用场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真实道路测试因成本高昂、极端场景覆盖率低及效率瓶颈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日益迫切的高等级自动驾驶(L4级及以上)...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技术作为支撑智能驾驶系统安全验证与商业落地的核心手段,在技术方法与应用场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真实道路测试因成本高昂、极端场景覆盖率低及效率瓶颈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日益迫切的高等级自动驾驶(L4级及以上)的安全验证需求。仿真测试技术应包含数学建模、虚拟场景、硬件在环(HIL)、混合现实与云仿真集群等多层次的验证体系。数学建模可加速算法开发,虚拟场景仿真提升了感知系统的鲁棒性,HIL测试保障了控制器可靠性,而云仿真集群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实现了场景覆盖的指数级扩展。FLOWSIM平台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在真实人类驾驶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因级”人类驾驶行为模型,保障了仿真测试场景中交通流环境的精确性。FLOWSIM-MR基于数字孪生实现了一种自动驾驶虚实结合的测试范式。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及相应的测试技术发展成熟,新技术如生成式AI与数字孪生技术将推动仿真测试向更高精度与智能化演进,而国际标准(如ISO 34502)的制定与政产学研协同生态的构建,将成为突破“安全-成本-效率”三角困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 虚实结合仿真 测试场景库构建 自动驾驶安全验证 驾驶行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和CFD仿真模拟的化工风机叶轮失效机制研究
14
作者 孙建芳 陈勇 +4 位作者 李吉 杨鹏飞 周胜军 蔡嘉吉 苏峰华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4-123,共10页
目的分析烷基化废酸处理系统中风机叶轮的失效特征和失效位置分布并研究其失效机理。方法采用理化检验分别对失效叶轮和腐蚀物进行微观形貌检测、元素分析、化学结构和物相分析,最后选用VOF模型且以过程气为主相、硫酸为次相,利用Fluen... 目的分析烷基化废酸处理系统中风机叶轮的失效特征和失效位置分布并研究其失效机理。方法采用理化检验分别对失效叶轮和腐蚀物进行微观形貌检测、元素分析、化学结构和物相分析,最后选用VOF模型且以过程气为主相、硫酸为次相,利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分析风机叶轮内部流场对叶轮失效的影响。结果风机叶轮化学成分符合相关标准,金相组织无异常,叶轮的后轮盘及叶片的腐蚀比前轮盘腐蚀严重并有显著减薄现象,叶轮基体在硫酸的化学腐蚀作用下,主要腐蚀物为多种Fe、Cr和Ni的硫酸盐,包括FeSO_(4)·H_(2)O、NiSO_(4)·H_(2)O和Cr_(2)(SO_(4))_(3)等,CFD仿真结果表明,流体在叶轮中速度和压力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流体的不稳定流动和腐蚀介质积聚,从而加剧叶轮腐蚀;腐蚀介质硫酸主要集中在后轮盘、叶片压力面外缘及吸力面靠近后轮盘的区域,硫酸体积分数最大值为3.22%。由于流体速度变化和腐蚀介质的不稳定流动,靠近叶轮中心的叶片吸力面和后轮盘中心位置的剪切应力较大。结论过程气在化工风机叶轮高速旋转时形成了产品酸,且破坏了叶轮基体表面钝化膜,在流体腐蚀与冲刷的交互作用下,叶轮减薄直至穿孔失效。研究为分析风机叶轮的失效行为和提高其服役寿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风机叶轮 理化检验 CFD仿真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角度变化的旋转式树枝聚拢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15
作者 杨爱茜 李辉 +2 位作者 黄铭森 王占海 杨欣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1,共5页
为解决果树修剪后处理树枝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一套能够将散落的树枝聚拢到行间中心位置的机构。考虑到树枝的物理特性,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弹齿角度变化的聚拢机构。阐述聚拢轨迹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 为解决果树修剪后处理树枝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一套能够将散落的树枝聚拢到行间中心位置的机构。考虑到树枝的物理特性,设计一种能够实现弹齿角度变化的聚拢机构。阐述聚拢轨迹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对聚拢轨迹进行仿真运动;通过弹齿空间角度变化反求出滑道空间位置与形状。影响运动轨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曲柄长度L_(GH)、滑道深度L_(HJ)、连杆长度L_(GK)、弹齿KM段长度L_(KM)、弹齿MN段长度L_(MN)弯曲角∠MKN、聚拢各个阶段中旋转角度α_(1)与摆动角度β_(1)之间的关系等。以人机对话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优化分析,获得一组非劣解组合:L_(GH)=80 mm、L_(HJ)=30 mm、L_(GK)=300 mm、L_(KM)=100 mm、L_(MN)=650 mm、∠MKN=35°。α_(1)与β_(1)之间的关系:弹齿抬升阶段的α_(1)为(0°,90°]、β_(1)为-45°→45°;下降阶段的α_(1)为(90°,180°]、β_(1)为45°→-45°;有效作业阶段的α_(1)为(180°,360°]、β_(1)为-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枝 弹齿角度 聚拢机构 运动学 仿真试验 人机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海智能仿真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
16
作者 刘涛 李瀚熙 +1 位作者 尹勇 刘佳仑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4-1709,共26页
航海仿真通过构建船舶航行环境和行为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船舶响应,用于预判复杂干扰条件下的行为特征。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人船技术的发展,航海仿真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内容和应用。介绍了航海... 航海仿真通过构建船舶航行环境和行为模型,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船舶响应,用于预判复杂干扰条件下的行为特征。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无人船技术的发展,航海仿真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内容和应用。介绍了航海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典型场景、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三方面对航海仿真技术进行研究综述;剖析了多维电子海图、智能电子海图、船舶运动数学模型、航海模拟器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明确了以“数字孪生”和“虚实融合测试验证”技术为重要发展方向的未来航海智能仿真新趋势。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是持续推进航海智能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该研究为航海智能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系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海仿真 电子海图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数字孪生 虚实融合测试 航海模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特性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李晓龙 桂云祥 +2 位作者 贾赫扬 钟燕辉 张蓓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 具有自膨胀特性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岩体加固工程,但关于其注浆机理尚缺乏深入认识。近期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对自膨胀高聚物浆液的流动扩散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温度变化会改变高聚物浆液化学反应进程,进而影响其扩散行为。为深入揭示温度对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机制,以一种工程中应用的自膨胀聚氨酯高聚物浆液为对象,基于浆液聚合反应机理和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用准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浆液流动控制方程,用三维有限体积法离散裂隙壁热传导方程,建立模拟分析高聚物浆液在裂隙中膨胀扩散过程的热-流耦合仿真模型,实现对浆液化学反应进程、流场和“浆液-裂隙”体系温度场的耦合求解。开展不同注浆量、预热温度条件下无水平板裂隙高聚物注浆模型试验,通过浆液扩散范围、密度、温度等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所建立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预热温度、环境温度对浆液在平板裂隙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随着浆液预热温度升高,浆液扩散速率及升温速度加快,峰值温度增大,达到峰值点时刻越早;相同预热温度条件下,环境温度越高,浆液扩散速率越快,扩散半径越大;当浆液预热温度或环境温度升高至一定值时,浆液最终扩散范围不再发生明显改变;随着环境温度降低,所需的浆液最低预热温度逐渐增大。该文工作对高聚物裂隙注浆浆液预热温度设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胀高聚物 裂隙注浆 扩散机理 温度 试验 仿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在考虑温度影响的起落架落震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飞 王彬文 +5 位作者 杨正权 陈熠 杨建波 朱晨辰 王聪 刘成龙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0,共8页
以某型飞机前起落架为研究对象,进行高低温环境下起落架落震性能试验研究。为了模拟落震试验所需的极端高温和低温环境,设计研制了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利用其对全尺寸起落架进行加热/降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开展了起落架高低温落震试验,... 以某型飞机前起落架为研究对象,进行高低温环境下起落架落震性能试验研究。为了模拟落震试验所需的极端高温和低温环境,设计研制了极端环境模拟装置,利用其对全尺寸起落架进行加热/降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开展了起落架高低温落震试验,对比研究了高温和低温环境对起落架落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自-55℃升至70℃,起落架缓冲系统的空气弹簧刚度逐渐变大;低温环境对该型起落架缓冲器内部的油液阻尼力影响较明显,而且极端的低温环境会导致起落架缓冲支柱摩擦力增大,压缩行程缩短;高温环境主要影响缓冲器内部的空气弹簧刚度,温度越高,空气弹簧刚度越大,支柱不易被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落架 落震性能 落震试验 环境温度 极端环境模拟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加筋层厚度对边坡抗蚀性影响试验研究
19
作者 蒋希雁 刘杰 +3 位作者 董长震 姚辉城 李明洋 黄日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2,140,共6页
纤维加筋土对边坡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为确定纤维加筋层最佳厚度,分别按纤维长度为5、10、20、30 mm和加筋率(纤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比例)为0.1%、0.2%、0.3%、0.4%、0.5%,制作麦秸秆纤维加筋土试样,通过崩解试验确定纤维长20 mm、加筋率0... 纤维加筋土对边坡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为确定纤维加筋层最佳厚度,分别按纤维长度为5、10、20、30 mm和加筋率(纤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比例)为0.1%、0.2%、0.3%、0.4%、0.5%,制作麦秸秆纤维加筋土试样,通过崩解试验确定纤维长20 mm、加筋率0.3%为麦秸秆纤维加筋土最佳配比,进而按此配比设置麦秸秆纤维加筋层厚度分别为0、3、6、9 cm的45°边坡,进行强度为12 mm/h、持续时间为9 h的模拟降雨冲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强降雨情况下,麦秸秆纤维加筋层提高边坡抗蚀性的效果明显,纤维加筋层厚度越大边坡土体体积含水率越高、冲蚀量越小,纤维加筋层厚度为3、6、9 cm边坡的冲蚀量分别较无纤维加筋层边坡的冲蚀量减少53.4%、66.0%、67.0%,但厚度达到6 cm后随厚度继续增大边坡土体含水率不再明显增大、冲蚀量不再明显减小。从纤维加筋层对边坡土体含水率和抗蚀性的影响、整体防护效果及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麦秸秆纤维加筋层最优厚度为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纤维加筋层厚度 崩解试验 模拟降雨冲刷试验 冲蚀量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部注浆点布设对盾构隧道受荷变形影响分析
20
作者 黄大维 陈后宏 +3 位作者 赵梽錡 徐长节 耿大新 江强波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5-1606,共12页
盾构隧道纠偏注浆作为一种非开挖隧道变形整治技术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暂无依据,也缺乏相关分析。为了分析不同纠偏注浆点对隧道变形纠偏效果的影响,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侧部注浆仿真模型,开展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 盾构隧道纠偏注浆作为一种非开挖隧道变形整治技术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暂无依据,也缺乏相关分析。为了分析不同纠偏注浆点对隧道变形纠偏效果的影响,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侧部注浆仿真模型,开展了纠偏注浆点的布设方式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在已建模型的基础上对侧部单点和多点注浆模式的多种工况进行模拟,读取不同工况下隧道所受单位水平轴力、附加土压力、直径变化以及挠曲变形数据,分析表明:盾构隧道在水平注浆压力作用下会发生竖椭圆变形,且盾构隧道向注浆对侧发生水平挠曲变形;注浆点与隧道的净距离越小,注浆对隧道侧部产生的最大水平土压力越大,但注浆附加土压力的影响范围越小,当纠偏范围较小时,建议采用单点注浆;相同注浆量下,多注浆点均匀注浆既有利于盾构隧道附加土压力的均匀分布,当纠偏范围较大时,建议采用多点同时注浆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注浆模式 数值模拟 盾构隧道 注浆纠偏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