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7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Microstructure and Pyrolysis Pathway of Polyester-Polyether Multiblock Copolymer
1
作者 罗爱芹 叶玲 +2 位作者 傅若农 谢桂阳 王显伦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1年第1期45-50,共6页
The composition and sequence distribution of monomeric units in polyester polyether multiblock copolymer were studied by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PGC) and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GC/M... The composition and sequence distribution of monomeric units in polyester polyether multiblock copolymer were studied by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PGC) and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GC/MS). PGC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F t curve of the multiblock copolymer and PGC/MS was used to separate and identify the pyrolyzates. DTA experiment was used to study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ginning point of elastomer’s decomposition was about 300?℃ and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most of the sample was 550?℃. Many pyrolyzates were produced because of the breaking of weak bonds in the sample. The possible microstructure was verified and the pyrolysis pathway of the copolymer was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ester polyether multiblock copolymer 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polymer pyrolysis pathway MICROSTRUCTURE pyrolyza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iation of Volatile Selenium Species in Plant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被引量:1
2
作者 Juris MEIJA Maria MONTES-BAYN +2 位作者 Joseph A CARUSO Danika L LEDUC Norman TERRY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Gas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GC/ICP-MS) coupl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an provide a simple, extreme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sulf... Gas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GC/ICP-MS) coupl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an provide a simple, extreme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sulfur and selenium compounds in the headspace of growing plants. In this work, the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volatilization of selenium in wild-type and genetically-modified Brassica juncea seedlings. By converting toxic inorganic selenium in the soil to less toxic, volatile organic selenium, B. juncea might be useful in bioremediation of selenium contaminated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挥发性硒化合物 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UPLC-Q-TOF-MS的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研究
3
作者 姚利娟 徐云辉 +3 位作者 周靖 石辰风 王日晴 华茉莉 《中国现代中药》 2025年第3期498-510,共13页
目的:研究中药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和水提液组分的化学成分。GC-MS选用HP-5MS UI色谱柱(30... 目的:研究中药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药效物质组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分析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和水提液组分的化学成分。GC-MS选用HP-5MS UI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采用程序升温法、电子轰击电离(EI)源、质量扫描范围为m/z 40~500;UPLC-Q-TOF-MS选用Waters HSS T3色谱柱(150 mm×2.1 mm,1.8μm),采用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电离源(ESI)、质量扫描范围m/z 50~1 500。结果:健儿清解颗粒中挥发油组分中,共鉴定出66个化学成分,涉及单萜、单萜醇和倍半萜类等;水提液部分共鉴定出98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乙醇苷类、木脂素类、萜类、有机酸类、黄酮及其苷类等。结论:确认了改良型新药健儿清解颗粒的主要药效物质组成,为其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儿清解颗粒 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分析藜麦茶及藜麦芽茶的香气成分
4
作者 王琳琳 张佰清 +1 位作者 王萍 孙露霞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3期167-173,共7页
该研究以藜麦和藜麦芽为原料,各蒸制15 min,藜麦90℃烘烤20 min后200℃烘烤8 min,藜麦芽90℃烘烤15 min后160℃烘烤3 min;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 该研究以藜麦和藜麦芽为原料,各蒸制15 min,藜麦90℃烘烤20 min后200℃烘烤8 min,藜麦芽90℃烘烤15 min后160℃烘烤3 min;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种茶的香气成分,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特征香气成分,最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藜麦茶中有39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2-乙基-5-甲基吡嗪、苯甲醛、2-甲基吡嗪等,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26.49%;癸醛、壬醛、苯乙醛、反-2-辛烯醛为关键性风味物质,感官评分为83.76。藜麦芽茶中有49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苯乙醛、苯甲醛、棕榈酸等,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0.63%;癸醛、苯乙醛、丁香酚、壬醛、1-辛烯-3-醇为关键性风味物质,感官评分为8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茶 藜麦芽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5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香气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GC-MS方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6
作者 林晨 郭勇彬 王洁梅 《印染助剂》 2025年第3期66-70,共5页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品经90℃、45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对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线性相关...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纺织品中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样品经90℃、45 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对平衡温度、平衡时间、色谱柱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5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25~0.95μg/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7.50%~96.18%,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5%。该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精密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纺织品检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纺织品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NCI-MS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
7
作者 肖舒元 邱硕 +4 位作者 李艳洋 孙安琪 马嘉泽 刘朋宇 姜璇 《现代食品》 2025年第1期164-168,174,共6页
本文建立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Ion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GC-NCI-MS)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采用程序升温进样,在选择离子监测模... 本文建立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Ion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GC-NCI-MS)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方法。以乙腈为提取溶剂,采用程序升温进样,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下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质量浓度在0.005~0.2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1,方法定量限为0.001 mg·kg^(-1);在0.002、0.010、0.020 mg·kg^(-1)的3个加标水平下,测定得到目标物质的回收率为80.6%~109.0%,相对标准偏差在2.1%~10.6%。该方法可为植物源性食品中氟虫腈及其3种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法(gc-NCI-MS) 植物源性食品 氟虫腈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和GC-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乐 魏依馨 +5 位作者 史冠莹 蒋鹏飞 赵丽丽 王继红 张少南 王赵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2-234,共13页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为研究干燥方式对香椿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对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微波真空干燥的香椿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化学计量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样品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通过GC-IMS检测到78个峰,鉴定出59种化合物。通过GC-MS鉴定出9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硫化物、烯烃类和醛类。经过干燥后总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通过ROAV法确定了(E,Z)-二-1-丙烯基二硫化物、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正己醛、2-己烯醛、丁香酚等为香椿样品中关键香气化合物。PCA和PLS-DA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式的样品与新鲜样品有明显的分离,彼此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鲜样和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为一组,其他3个干燥香椿样品为一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得分共筛选出10种(VIP>1)标志挥发性化合物。干燥方式对香椿风味特性影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组与鲜样最为接近,考虑实际应用热泵干燥为香椿最适宜的脱水方式。本研究为热加工过程中风味品质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干燥方式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衍生化GC-MS检测香精中糖类物质成分
9
作者 邹琳 王云龙 +3 位作者 刘茜 李坚 杨龙彦 宁振兴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126,131,共6页
建立了基于硅烷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衍生化的最佳条件为以BSTFA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温度40℃、衍生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共鉴定出17种糖类物质。17种糖类物质在一定质量浓度内具... 建立了基于硅烷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的方法。结果表明:衍生化的最佳条件为以BSTFA为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温度40℃、衍生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共鉴定出17种糖类物质。17种糖类物质在一定质量浓度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27~0.077μg/mL,加标回收率为94.80%~110.03%,相对标准偏差为3.03%~8.06%。实际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香精中17种糖类物质成分,满足对香精中糖类物质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衍生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检测 糖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里阿魏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及抗宫颈癌作用研究
10
作者 张柏生 王德玺 +2 位作者 张帆 赵生俊 张海英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建立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考察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抗宫颈癌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托里阿魏根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鉴定所含成分。通过MTT比色法考察不同浓度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 目的建立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指纹图谱,并考察托里阿魏挥发油的抗宫颈癌作用。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托里阿魏根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鉴定所含成分。通过MTT比色法考察不同浓度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Transwell法检测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托里阿魏挥发油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结果托里阿魏挥发油中鉴别出58种化学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孕酮。托里阿魏挥发油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为55.21μg/ml。托里阿魏高、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迁移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托里阿魏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是酮类化合物。托里阿魏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里阿魏 挥发油 宫颈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凋亡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牛肉不同部位对牛肝菌牛肉酱品质及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光城 罗秀群 +5 位作者 林丹 何莲 陈淑桦 李燮昕 贾洪锋 朱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6-227,共12页
本实验选用5个不同部位的牛肉分别制作牛肝菌牛肉酱,包括牛后腿(BHL)、牛肩(BS)、牛霖(BK)、牛腩(BB)、牛腱子(BT),探讨了不同部位牛肉对香辣牛肉牛肝菌酱品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腩制作的牛肝菌牛肉酱感官评分最高,为8... 本实验选用5个不同部位的牛肉分别制作牛肝菌牛肉酱,包括牛后腿(BHL)、牛肩(BS)、牛霖(BK)、牛腩(BB)、牛腱子(BT),探讨了不同部位牛肉对香辣牛肉牛肝菌酱品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腩制作的牛肝菌牛肉酱感官评分最高,为87.4分;质构结果显示,牛腩制作的牛肉酱品质最好,其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为14.01 N、4.71 mm、3.22 N、15.30 mJ;不同部位牛肉酱的L^(*)、a^(*)值均具有显著性(P<0.05)差异;电子鼻能有效区分不同部位牛肉制作的香辣牛肉牛肝菌酱;风味物质方面,检测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牛后腿84种、牛肩肉36种、牛腱子52种、牛霖102种、牛腩87种,其主要香气成分与电子鼻分析敏感物质类型相符合,其中己醛、D-柠檬烯、α-蒎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茴香脑为5种部位共有的香气成分,且ROAV>1。综上所述,采用不同的牛肉部位制作香辣牛肉牛肝菌酱,以牛腩部位为原料为最佳。研究结果为今后牛肉类酱料烹饪加工工艺和风味特征辨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 不同部位 牛肉酱 质构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牛肝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我国东北地区代表性粳米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森涛 段晓亮 +5 位作者 张东 商博 刘辉 马航 杨潮锋 刘兴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79,共9页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方法对4种粳米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粳米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类似,以己醛、壬醛等醛类为主;五优稻4号主要香气成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品种粳米,使得其香气更加浓郁;关于粳米香气组分鉴定技术,GC-MS技术的准确度和检测范围优于电子鼻技术,而检测效率低于电子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粳米 香气组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 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层次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O分析滇绿茶特征香气物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雪 王静 +2 位作者 胡月朦 韦朝领 翟小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HS-SPME/GC-MS/O)技术,对滇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相对定量以及感官分析。将26个茶样根据产地分为四组,通过绿茶传统感官审评和香气定量描述性分析(QDA)筛选出3个品质突出的滇绿茶样品。HS-SPME/GC-MS/O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3个样品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总相对含量为10.694%,主要为醛、酮和芳香族化合物,对应的主要香气物质有22种。综合仪器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得出,香气强度最高的化合物有2,3-辛二酮(奶香)、月桂烯(柑橘香/花香)、(E,E)-2,4-庚二烯醛(花香)、苯甲醛(杏仁味)、芳樟醇(柑橘香/花香)、二氢芳樟醇(柠檬味/甜香)、香叶醇(玫瑰香/柑橘味)、柠檬烯(柑橘味)、香叶基丙酮(青草味)、二甲基硫醚(玉米香)、3-甲基丁醛(麦芽香)、6-甲基-5-庚烯-2-酮(爆米花香/烘烤香)、别罗勒烯(罗勒草香)、己醇(青草味/杏仁味)、水杨酸甲酯(清凉/薄荷味)、β-大马士酮(煮苹果味)、茉莉酮(花香)和β-紫罗兰酮(花香),上述化合物为滇绿茶特征香气成分。该研究为滇绿茶香气品质提升和工艺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绿茶 特征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gc-MS/O)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分析6种糖炒燕山板栗的风味成分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银 梁建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为了研究6种糖炒燕山板栗香气的构成特点及品种间滋味和气味上的差异。以6种糖炒板栗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 为了研究6种糖炒燕山板栗香气的构成特点及品种间滋味和气味上的差异。以6种糖炒板栗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及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分析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关键香气化合物,并结合电子鼻和电子舌对其挥发性气味成分和滋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GC-MS技术从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成分中共检测出57种化合物,其中酯类19种,醇类12种,醛类5种,酮类5种,烯烃类4种,苯环类4种,胺类2种,其他类6种;其中23个OAV>1的成分被确定为糖炒板栗的关键香气成分。电子鼻评价结果显示6种糖炒板栗的主要挥发性气味成分为醇类、醛酮类、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无机硫化物以及甲基类几种。电子舌评价结果显示6种糖炒板栗在各项味觉指标上整体较为相似,其中丰富性和鲜味传感器对不同糖炒板栗的响应值最大,酸味和涩味最小,丰富性、鲜味、甜味、咸味、苦味、苦味回味6个指标为糖炒板栗的主要味觉指标。6种糖炒板栗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不同品种糖炒板栗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不同,且同种化合物在不同品种间的含量也有区别。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雷达色谱图分析、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可较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糖炒板栗风味的差异,并确定其关键香气成分,为不同糖炒板栗的风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栗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电子舌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统计分析结合HS-GC-MS对单粮复合香型白酒挥发性特征差异的分析
15
作者 黄孟阳 秦辉 +9 位作者 卢星霏 陈吉 杨峰 刘怡 蔡小波 张宿义 周军 邵燕 代小雪 代汉聪 《酿酒》 CAS 2024年第2期47-52,共6页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SQDA)对A(JA1~JA3)、B(JB1~JB3)、C(JC1~JC3)三组复合香型白酒9个样品的风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复合香型白酒在香气评分上差异不显著,粮香、焦香、麦芽香突出,在口感评分上差异显著,A组白酒各维度口感... 采用感官定量描述分析法(SQDA)对A(JA1~JA3)、B(JB1~JB3)、C(JC1~JC3)三组复合香型白酒9个样品的风味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复合香型白酒在香气评分上差异不显著,粮香、焦香、麦芽香突出,在口感评分上差异显著,A组白酒各维度口感评分高于其他两组。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对3种白酒挥发性化合物组成进行检测分析,共检测到148种挥发性物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异丁醛、3-甲基呋喃、二甲基二硫醚、巴豆酸、环氧丙烷、丙烯醛和草酸只在A组白酒中被检测出来,丁酸乙酯在B组白酒中含量最高,JA3中含量偏低,表明3组白酒样品间存在明显的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同步结合特征差异代谢物分析挖掘出74个VIP>1的潜在差异代谢物,A vs B组、A vs C组、B vs C组分别有14种、7种、4种化合物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这些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化合物可能与复合香型白酒风味特征的差异具有重要联系。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两种技术协同分析,获得了3种白酒更全面的挥发性风味信息,解析了三组复合香型白酒的风味结构特征及差异,为深入研究复合香型白酒风味形成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香型白酒 特征风味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 感官定量描述分析(SQDA) 多元统计分析(M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对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志强 陈罗君 +5 位作者 饶雨 徐璐 饶军 雷志勇 张丽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3-28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 为探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物质组成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修水县双井银毫、双井绿茶特级、双井绿茶一级和双井绿茶二级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的香气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从四个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共鉴定出70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醇类、烯烃类、烷烃类、酯类等化合物。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组成及相对含量均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等级的双井绿茶。不同等级双井绿茶香气差异主要由反式-β-金合欢烯、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茉莉酮、苯乙醇等14种关键化合物差异引起。在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关键香气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随着芽叶开展,α-椰油烯、石竹烯及己酸乙酯含量降低,而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及水杨酸甲酯含量呈增加趋势,芳樟醇、茉莉酮、反式-橙花叔醇含量从低到高,随后含量又迅速下降。本文研究了不同等级双井绿茶中香气物质的组成特征及关键香气物质的分布规律,为今后双井绿茶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井绿茶 不同等级 香气物质 顶空固态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主成分分析法的蛋卷风味物质研究
17
作者 张岩 朱荣安 +5 位作者 陈思云 杨祥敏 彭海明 杨柳青 金健 王储炎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6期203-214,共12页
本论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开展蛋卷风味物质检测,进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究蛋卷风味中关键化合物,希望能为蛋卷的加工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从蛋卷中检测出71种香气成分,其中醛类16种,醇类12种,酮类10种;借... 本论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开展蛋卷风味物质检测,进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探究蛋卷风味中关键化合物,希望能为蛋卷的加工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从蛋卷中检测出71种香气成分,其中醛类16种,醇类12种,酮类10种;借助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风味化合物相对含量,得出蛋卷最佳烘烤工艺为200℃、300 s;进而确定出蛋卷中具有贡献作用的风味物质有14种,分别为2,5-二甲基吡嗪、乙酸乙酯、2-庚酮、2-壬酮、庚醛、己醛、苯乙醛、2-十一酮、2-十三酮、安息香醛、γ-辛内酯、δ-十二内酯、2-戊基呋喃、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卷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ZIF-8基于QuEChERSGC-MS/MS测定禽蛋中21种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佳宁 许燕 +2 位作者 丁葵英 田国宁 黄云侠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基于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建立了禽蛋中2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净化,用GC-MS/MS测定,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EI)多... 基于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建立了禽蛋中2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沸石咪唑酯骨架(ZIF-8)净化,用GC-MS/MS测定,采用HP-5ms柱进行分离,电子轰击离子源(E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以空白基质提取液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1种有机磷农药的仪器检出限(LOD)在0.1〜5.6μg/kg之间,方法定量限(LOQ)在0.3〜9.6μg/kg之间,相关系数(R^(2))均在0.9959以上;在10、20和40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21种有机磷农药在禽蛋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5.9%〜11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5.2%之间(n=6)。该方法快速、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在禽蛋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禽蛋 有机磷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净化/GC-MS法测定水/土样品中α-松油醇含量
19
作者 吴凤 区嘉铖 +4 位作者 李彦文 赵海明 蔡全英 向垒 莫测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83-2190,共8页
采用固相萃取净化结合GC-MS法分别建立了测定水/土样品中典型有机浮选药剂(α-松油醇)的方法。采用DB-5 MS进行色谱分离,电子轰击(EI)-选择离子检测(SIM)和基质标线进行定量分析。水/土样品均采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水样萃取时,先将其pH... 采用固相萃取净化结合GC-MS法分别建立了测定水/土样品中典型有机浮选药剂(α-松油醇)的方法。采用DB-5 MS进行色谱分离,电子轰击(EI)-选择离子检测(SIM)和基质标线进行定量分析。水/土样品均采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水样萃取时,先将其pH值和盐度调整为7.5和0.5%,之后采用二氯甲烷进行3次萃取;土壤萃取时采用二氯甲烷进行2次振荡萃取,萃取液旋转蒸发近干后用1 mL甲醇定容为萃取质。水、土样品萃取质均采用C18小柱进行固相萃取净化。在上述最优萃取条件下,目标化合物在0.1~5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其在水/土样品中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27~0.041 mg·L^(-1)(水样)和0.009~0.054 mg·kg^(-1)(土样),在实际样品中不同浓度(1、2、5 mg·L^(-1)或1、2、5 mg·kg^(-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5%~112%[相对标准偏差(RSD)<15%,水样]和67%~114%(RSD<15%,土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选冶药剂 选矿废水 土壤 松油醇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保护剂对大米中农药残留检测(GC-MS/MS)基质效应补偿作用的评价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喻玲 张蕊 +4 位作者 朱琳 张冰 张妤 郭宝元 王松雪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91,共10页
研究分别考察了D-山梨糖醇、L-古洛糖酸-γ-内酯、莽草酸和3-乙氧基-1,2-丙二醇4种分析保护剂在气质联用检测大米中农药残留时对基质效应的补偿作用,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复合分析保护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选用保护剂基质标曲定量为最佳定... 研究分别考察了D-山梨糖醇、L-古洛糖酸-γ-内酯、莽草酸和3-乙氧基-1,2-丙二醇4种分析保护剂在气质联用检测大米中农药残留时对基质效应的补偿作用,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复合分析保护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选用保护剂基质标曲定量为最佳定量方式,优化的复合分析保护剂AP3(上机液中D-山梨糖醇、L-古洛糖酸-γ-内酯、莽草酸和3-乙氧基-1,2-丙二醇质量浓度分别为0.2、0.8、0.8、2.0 mg/mL)基质标曲定量,可以有效改善峰形,补偿综合作用良好,各农药标准曲线在2.5~2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定量限为0.01 mg/kg,10μg/kg添加水平下,各农药回收率62.2%~117.7%,100、200μg/kg添加水平下,各农药回收率79.3%~97.1%,满足方法学要求。该法与GB 23200.113—2018对比,47种农药及代谢物回收率结果更好,适用于大批量大米样品中农药筛查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保护剂 基质效应 大米 农药残留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