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Fungicide Screening and Resistance Monitoring to Thifluzamide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Zhang Junhua Lv Anqi +6 位作者 Chen Wanying Liu Qingran Xiong Tianliang Zhang Yifei Tian Ziyu Wu Jiaju Zhao Guohu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emical control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ontrol method.To cope with this,a novel mycelium growth rat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toxicity of 13 fungicides,including a combination of 45%prochloraz and 125 g·mL^(-1)epoxiconazole,against R.solani.Additionally,the resistance of 99 R.solani strains to thifluzamide across various regions was also evaluated.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75%trifloxystrobin-tebuconazole exhibited the most effective inhibitory effect,with an effective inhibitory medium concentration(EC50)value of 0.0101μg·mL^(-1).The EC50 values for 20%prothioconazole,125 g·mL^(-1)epoxiconazole,24%thifluzamide,and 50%hexaconazole were all less than 10μg·mL^(-1),indicating a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on R.solani.The strongest synergistic effect was noted in the mixture of prochloraz and epoxiconazole at a 1:2 ratio,resulting in an EC50 value of 2.9917μg·mL^(-1),and a co-toxicity coefficient of 213.38.Among the 34 strains from Harbin City,the average EC50 value was 196.9341μg·mL^(-1)indicating the highest susceptiblility to thifluzamide.Conversely,15 strains from Shuangyashan City exhibited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364.7323μg·mL^(-1),reflecting the lowest sensitivity to thifluzamide.The sensitivity baseline EC50 value for R.solani was 253.8854μg·mL^(-1),with an overall resistance level between 0.1567 and 3.3292,indicating that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R.solani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remained low.Therefore,R.solani was still sensitive to thifluzamide in most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but there was a certain risk of resistance in Qitaihe City,which needed to be continuously monitored.At the same time,this study might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fungicide screening THIFLUZAM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sitivity Determination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to Shenqinmycin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Zhang Junhua Hou Lei +3 位作者 Wo Sanchao Niaz Nihal Ni Zhe Yang Mingxi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Rice sheath blight is one of the serious rice diseases causing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Shenqinmycin,a broad-spectrum 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inhibits plant pathogen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ensitivity of... Rice sheath blight is one of the serious rice diseases causing economic losses worldwide.Shenqinmycin,a broad-spectrum 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inhibits plant pathogen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ensitivity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to the biological pesticide by treating 45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Shenqinmycin.The effects on mycelial growth and sclerotial germination of the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s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resistance level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ested strains were sensitive to Shenqinmycin,with EC50 values for Rhizoctonia solani ranging from 0.0487 mg·L^(-1) to 0.2348 mg·L^(-1),and a sensitivity baseline of 0.1292 mg·L^(-1).For Rhizoctonias oryzae-sativae,the EC50 values ranged from 0.0517 mg·L^(-1) to 0.1697 mg·L^(-1),with a sensitivity baseline of 0.1163 mg·L^(-1).Shenqinmycin had no effect on the sclerotial germination of either pathogen,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as an effective agent for controlling rice sheath bl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QINMYCIN rice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 rhizoctonias oryzae-sativae sensi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余洋 丁俊杰 +2 位作者 陆慧慧 毕朝位 谭万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很多玉米主产区最重要的病害,而武夷菌素(wuyiencin)是来源于不吸水链霉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wuyiensis的一种微生物源类杀菌剂.本研究测试了武夷菌素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武夷菌素的PDA培养基上,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缓慢,菌丝分支致密且部分菌丝尖端出现原生质体渗透;菌丝致病力下降.随着武夷菌素质量浓度的增高,菌丝受抑制程度加重,在培养后期,菌株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下降.当武夷菌素质量浓度为50 mg/L时,玉米纹枯病菌菌落直径减少75%以上,菌丝致病力降低达99%,形成的菌核数量和质量分别降低67%和61%.武夷菌素可显著抑制玉米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在玉米纹枯病的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武夷菌素对田间玉米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菌素 玉米纹枯病菌 菌丝生长 菌核形成 病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茨木霉T-102菌剂的制备及其对花生纹枯病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芳 曹阳 张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8-1404,共7页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是花生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威胁花生的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花生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子。本研究利用微生物深层发酵的方法,将分离获得的具有较好防效的哈茨木霉菌...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是花生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严重威胁花生的产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花生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子。本研究利用微生物深层发酵的方法,将分离获得的具有较好防效的哈茨木霉菌株T-102进行发酵,在150 r/min、20℃及初始接种浓度为7.5%的最佳条件下,获得活菌数可达105 cfu/mL的水悬浮剂。通过在山东临沂和河北唐山开展的田间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株T-102水悬浮剂对花生纹枯病的防效明显,与对照相比,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同时具有显著的促生增产作用,增产效果分别达到41.2%和31.7%。另外,研究发现,应用生防菌剂能够显著改善花生根际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多样性,降低有害微生物的种群丰度。该菌剂的研发成功,有望进一步的商业化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木霉 水悬浮剂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负载戊唑醇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生物活性
5
作者 桂阔 周瑞 +6 位作者 惠托平 刘夷宁 张欣茹 李文奎 雷鹏 高艳清 马志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69,共11页
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nano silica, HMS)为载体负载戊唑醇(tebuconazole, Teb),制备了戊唑醇@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Teb@HMS)缓释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 本研究以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nano silica, HMS)为载体负载戊唑醇(tebuconazole, Teb),制备了戊唑醇@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Teb@HMS)缓释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及热重分析仪(TGA)等仪器对其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研究了戊唑醇在缓释颗粒中的释放行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测定了Teb@HMS缓释颗粒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及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水稻种子发芽试验和斑马鱼试验对Teb@HMS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载药粒子呈规整的中空介孔结构,对戊唑醇的载药率为52.02%,缓释时间长达400 h;Teb@HMS缓释颗粒降低了戊唑醇对非靶标生物水稻种子及斑马鱼的毒性,抑菌活性明显优于戊唑醇原药;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施药后第18天Teb@HMS针对水稻纹枯病的保护作用防效分别达61.79%和70.42%。该研究可为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缓释颗粒在农药减量化和植物病害绿色可持续防控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纳米二氧化硅 戊唑醇 缓释颗粒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安全性评价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在水稻上的应用 被引量:37
6
作者 汪汉成 周明国 +2 位作者 张艳军 陈长军 王建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57-362,共6页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核的产生,且菌核的产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其对菌核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菌核萌发后菌丝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碟经戊唑醇处理后,其对分蘖期水稻植株的致病力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戊唑醇可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58.03和62.53μg/mL;对立枯丝核具有较长的持效期,800μg/mL处理水稻7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1.46%。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3%的戊唑醇悬浮剂在有效剂量116.10g/hm2下两次喷药后15d的防效达71.97%。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立枯丝核菌 抑制作用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探索 被引量:23
7
作者 曹琦琦 周登博 +2 位作者 郑丽 杨媚 周而勋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0-276,共7页
从不同土壤、植物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样品上分离到细菌菌株325株和放线菌菌株86株。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滤液介质筛选法,获得了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和放线菌菌株各1株,它们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 从不同土壤、植物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样品上分离到细菌菌株325株和放线菌菌株86株。通过琼脂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滤液介质筛选法,获得了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和放线菌菌株各1株,它们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5.56%和84.07%。采用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细菌菌株NB12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放线菌菌株NA1鉴定为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对它们产生抑菌物质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探索,明确了菌株NB12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0的LB或BPY培养液、装液量40 mL/250 mL、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80 r.min 1、培养时间48 h;菌株NA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0~9.0的大豆粉培养液或大豆粉–玉米粉培养液、装液量130 mL/250 mL、培养温度35℃、摇床转速140 r.min 1、培养时间≥7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拮抗菌 菌种鉴定 发酵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被引量:19
8
作者 敖世恩 杨媚 +2 位作者 周而勋 唐倩菲 潘汝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 以水稻成熟胚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广东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强致病力菌株GD-11和GD-118产生的粗毒素为选择压力,从水稻品种的选择、粗毒素致病力的鉴定、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突变体的再生以及突变体再生植株对粗毒素的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展开研究,建立了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筛选体系并获得了抗病突变体.筛选体系为:两步筛选法,即以粤香占的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为筛选材料,以φ(粗毒素)为3.5%和4.0%分别作为第1、2步的处理浓度,每一步处理的时间为20 d;筛选出的突变体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37.55,而原始型再生苗的病情指数为87.50,抗病效果达57.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菌 粗毒素 抗病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2
9
作者 唐正合 汪汉成 +2 位作者 王建新 陈长军 周明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8-161,165,共5页
为明确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离体抑菌试验,温室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丙环唑能够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的菌丝生长,EC50为0.... 为明确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离体抑菌试验,温室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丙环唑能够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的菌丝生长,EC50为0.045μg/mL,并能够强烈抑制菌核产生,但不能抑制菌核萌发。温室试验表明,纹枯病菌经丙环唑处理后,致病力随药剂浓度提高而显著减弱;丙环唑可以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和叶鞘;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400μg/mL丙环唑处理水稻,抑制病斑长度分别达到82.16%和76.61%,并随药剂处理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丙环唑对立枯丝核菌有较长的持效期,800μg/mL处理水稻11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0.1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的丙环唑乳油在有效剂量150g/hm2下3次喷药后14d的防效达到89.15%,丙环唑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表明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环唑 水稻纹枯病菌 抑菌作用 水稻纹枯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杨媚 杨迎青 +2 位作者 李明海 舒灿伟 周而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5-449,共5页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1.320 4x,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强致病菌株GD-118为供试菌株,在室内观察了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360 3+1.320 4x,相关系数r=0.962 6,理论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70.2μg/mL,EC95为6 341.5μg/mL。与不加井冈霉素的空白对照相比,用井冈霉素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的菌落边缘明显凹凸不平,边缘菌丝更密集、颜色加深,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丝的干质量逐渐降低,但菌落表面菌丝的密集程度有所增加、颜色更深;空白对照的菌核呈颗粒状、褐色,散生于菌落表面,边缘较多而中间较少;用井冈霉素处理后的菌核多数为粉状、浅褐色,部分菌核会连在一起呈块状,分布在菌落外围呈明显的双环形,具不规则的凹凸型菌落边缘,并且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菌核的干质量有所增加,菌核出现时间比空白对照提前约24h。另外,随着井冈霉素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纹枯病菌的菌丝细胞核平均数目和分布范围均有不正常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井冈霉素 菌丝生长 菌核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涛 张震 +8 位作者 柴荣耀 王教瑜 毛雪琴 邱海萍 杜新法 姜华 王立安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 鉴定了从浙江省各地采集的60株水稻纹枯病菌株的菌丝融合群归属情况。该60个菌株均与AG-1融合群的3个亚群AG-1-ⅠA、AG-1-ⅠB、AG-1-ⅠC的标准菌株融合,当属AG-1融合群。其中,有58株均与标准菌株AG-BⅠ融合,所有菌株与其他标准菌株均无融合现象。通过离体接种对菌株致病力进行鉴定,发现各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显著。致病力最强的TTZF-1与其中52个菌株差异极为显著。进一步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显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融合群鉴定的结果一致,与菌株间致病力差异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转录间隔区 系统发育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转化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迎青 杨媚 +3 位作者 李明海 李勇 贺晓霞 周而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2,共6页
为建立水稻纹枯病菌的T-DNA插入诱变转化系统,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ⅠA)强致病力菌株GD118为转化的初始菌株,从预诱导时间、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时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SIM)的pH值等... 为建立水稻纹枯病菌的T-DNA插入诱变转化系统,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ⅠA)强致病力菌株GD118为转化的初始菌株,从预诱导时间、共培养时间、共培养时乙酰丁香酮的浓度、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SIM)的pH值等5个方面对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成功地建立了适合于水稻纹枯病菌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的优化系统。这个优化系统的转化条件如下:以30μg/mL的潮霉素B作为转化子的筛选浓度,预诱导8h,共培养20h,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上的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L,共培养温度25℃,共培养时固体诱导培养基pH5.6~5.8。采用这个系统筛选到的转化子继代培养5代后,在含30μg/mL潮霉素B的PDA平板上仍表现明显的抗性。从得到的转化子中随机抽取10个,利用根据抗潮霉素hph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转化子均能扩增出500bp左右的预期条带;与此同时,以4个根癌农杆菌作为阳性对照,用根癌农杆菌Vir基因特异引物对转化子进行PCR扩增,以排除转化子受农杆菌污染所致的假阳性,结果表明:4个根癌农杆菌均能扩增出Vir基因条带(730bp),而10个转化子均未能扩增出相应条带。以上两个PCR扩增的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T-DNA已经插入到目标菌株GD118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 T-DNA插入诱变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杂交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若干植株群体指标 被引量:15
13
作者 钟旭华 彭少兵 +2 位作者 Roland J.BURESH 黄农荣 郑海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542,共8页
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以两系法杂交稻粤杂122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处理,在广州进行连续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穗分化始期茎蘖数(TILPI)、叶绿素含量(SPADPI)、抽穗期茎蘖数(TILHD)、叶面积指数(LAIHD)、叶绿素含量(SPADHD)... 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以两系法杂交稻粤杂122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处理,在广州进行连续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穗分化始期茎蘖数(TILPI)、叶绿素含量(SPADPI)、抽穗期茎蘖数(TILHD)、叶面积指数(LAIHD)、叶绿素含量(SPADHD)等5项水稻群体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群体条件两大类。TILPI、SPADPI、TILHD、LAIHD和SPADHD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群体指标,它们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44.8%。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气象因素,它们与TILPI、SPADPI、LAIHD、SPADHD一起,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2.7%。纹枯病病情指数随着抽穗期群体透光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可以解释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0.2%。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在保证光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通透性,是协调高产与防病矛盾、培育健康群体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病情指数 氮肥 群体指标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判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俊华 常浩 +2 位作者 牟明 李云鹏 周莹莹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8,共9页
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 从黑龙江省27个县市采集分离到77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经显微镜观察全部为多核菌株。利用载玻片定位融合法,将分离纯化得到的77个菌株分别与AG1-1A、AG1-1C、AG3、AG5、AG-6和AG-8等6个标准菌株作对峙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纹枯病菌主要菌丝融合群为AG1-1A、AG1-1C和AG-5,出现频率分别是80.51%、12.99%、2.60%。营养亲合群判别结果表明,77个待测菌株分为23个营养亲和群,其中有11个亲和群由单个菌株独立组成,出现频率为47.83%。遗传变异分析中,当遗传距离为0.6667时,从不同菌丝融合群中选取的15个代表菌株可划分为5个类群,与菌丝融合群判定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群 营养亲和群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离体叶片抗纹枯病接种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晨燕 袁正杰 +4 位作者 杨海河 曲海艳 何海燕 张玉 瞿绍洪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30-1737,共8页
水稻纹枯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水稻纹枯病抗性属于数量遗传性状,目前尚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的水稻种质材料。为了提高水稻抗纹枯病种质的筛选和研究效率,对水稻离体叶片抗纹枯病接种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更精确的控制,并采用了量... 水稻纹枯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水稻纹枯病抗性属于数量遗传性状,目前尚未发现高抗或免疫的水稻种质材料。为了提高水稻抗纹枯病种质的筛选和研究效率,对水稻离体叶片抗纹枯病接种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更精确的控制,并采用了量化的病情调查方法。取纹枯菌接种离体水稻叶片组织进行qRT-PCR分析,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呈诱导表达,验证了纹枯病菌对水稻的侵染。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大田成株期接种、苗期"微室"接种法,对抗纹枯病水稻品种和敏感品种进行测试。抗性品种和敏感品种纹枯病病级的统计检验呈显著差异,3种方法的结果表现一致。改进的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具有易于操作和重复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筛选抗纹枯病水稻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离体叶片法 病程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11
16
作者 佘建明 张保龙 +4 位作者 梁流芳 何晓兰 姚姝 陈志一 倪万潮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7-221,共5页
以从大青山草地早熟禾、超级伊克利和午夜等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的成熟种子诱导产生的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O)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Ⅱ)的重组质粒导入草地早熟禾。愈伤组... 以从大青山草地早熟禾、超级伊克利和午夜等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的成熟种子诱导产生的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O)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 Ⅱ)的重组质粒导入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经携带pBGO质粒的农杆菌LBA4404的感染和共培养后,转到添加筛选剂G-41820~50mg/L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上进行筛选,选择对卡那霉素具有抗性的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再生植株。试管植株的叶片经淀粉-碘化钾显色反应后,检测到转基因植株中产生了过氧化氢。PCR分子检测证明,GO基因已整合到转化植株的基因组中。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转GO基因植株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 葡萄糖氧化酶 农杆菌介导 转基因植株 过氧化氢 水稻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微室接种技术的改良 被引量:6
17
作者 徐国娟 袁正杰 +3 位作者 左示敏 潘学彪 王志龙 瞿绍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5,共9页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多数栽培品种的抗病水平较低,并且抗性差异较小.水稻纹枯病接种和抗性评价体系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利用植物生长箱的控温、控光和控湿条件以及生长势相对一致的水稻秧苗,对苗期纹枯病微室...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多数栽培品种的抗病水平较低,并且抗性差异较小.水稻纹枯病接种和抗性评价体系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利用植物生长箱的控温、控光和控湿条件以及生长势相对一致的水稻秧苗,对苗期纹枯病微室接种技术进行了改进.试验品种苗期的纹枯病抗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YSBR1、特青、泰粳394、日本晴和 Lem-ont,并且与大田成株期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RT-PCR 分析显示,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纹枯病菌均诱导4个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叶枕高”和“苗挺高”计算的各品种苗期病级变幅分别为2.82~8.54级和1.20~3.39级.前者与大田成株期的病级变幅一致,因而“叶枕高”病级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微室接种鉴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微室法 抗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抗纹枯病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晓贺 魏松红 +4 位作者 顾鑫 姚亮亮 高雪冬 申宏波 丁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5-208,212,共5页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收集了本地区水稻种质资源152份,在苗期和分蘖期进行离体叶片接种;在分蘖末期对79份种质进行了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2份稻种资源中,苗期离体叶片接种表现抗病的种质有2份,... 为明确东北地区水稻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收集了本地区水稻种质资源152份,在苗期和分蘖期进行离体叶片接种;在分蘖末期对79份种质进行了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2份稻种资源中,苗期离体叶片接种表现抗病的种质有2份,中抗种质有42份。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表现抗病的种质2份,中抗种质8份;进行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的79份种质中,表现中抗的种质16份。在苗期、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牙签嵌入法接种鉴定中均表现为中抗以上的种质仅有‘沈农9819’。分蘖期离体叶片接种和牙签嵌入接种法所获结果符合率最高,为7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离体叶片接种法 牙签嵌入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广西水稻纹枯病相关菌系的鉴定和遗传特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春锦 魏源文 +2 位作者 黄思良 史国英 李杨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1,共7页
对从广西28个市、县不同稻区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株上分离获得的186个类似丝核菌的真菌分离物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核大小、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和生长速率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rDNA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法作... 对从广西28个市、县不同稻区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株上分离获得的186个类似丝核菌的真菌分离物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核大小、菌株生长最适温度和生长速率等形态学方法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rDNA的PCR-RFLP和序列分析法作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分离物可分为5个不同菌系,分别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 AG1-IA)、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水稻枯斑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双核丝核菌的AG-A融合群真菌(Rhizoctoniasp AG-A)、嗜水小核菌(Sclerotium hydrophilum)。其中,Rhizoctonia oryzae、Rhizoctonia sp AG-A、Sclerotium hydrophilum3个菌系在广西为首次报道。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5个菌系均能侵染水稻并引起相似的纹枯病症状,但致病力大小差异较大,其中R. solani AG1-IA是引起广西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的优势菌系,出现频率最高,致病力最强,其余4个菌系致病力相对比较弱,致病力强弱顺序为R. solani AG1-IA>R. oryzae>R. oryzae-sativae>S. hydrophilum>Rhizoctoniasp AG-A。测定不同菌系对水稻纹枯病防治上几种常规用药的敏感性,表明菌系间的药剂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与广西水稻纹枯病相关菌系遗传结构的复杂性,除了常见典型水稻纹枯病菌R.solaniAG1-IA以外,其他不同遗传特性菌系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该病害难以防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水稻生产和病害防治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丝核菌属真菌 RDNA序列分析 遗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2 位作者 彭少兵 Roland J.Buresh 田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1-907,共7页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 茎粗 茎叶比 产量形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