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iegler-Natta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剑 李秉毅 +1 位作者 崔楠楠 梁迎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6-1043,共8页
Ziegler-Natta(Z-N)催化剂活性中心对催化剂和聚合物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将为催化剂结构和性能关系、催化机理等提供更深入的认识,是目前聚烯烃催化剂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不同谱学手段对活性中心的表征及对... Ziegler-Natta(Z-N)催化剂活性中心对催化剂和聚合物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开展活性中心结构的研究将为催化剂结构和性能关系、催化机理等提供更深入的认识,是目前聚烯烃催化剂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介绍了不同谱学手段对活性中心的表征及对活性中心结构变化的原位监测,综述了通过构建模型催化剂并结合表面分析对活性中心结构进行模拟的研究,以及基于氯化镁晶体模型对活性中心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并对Z-N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egler-natta催化剂 活性中心 结构表征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材料催化臭氧氧化净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孔艺莲 候志昂 王津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4-869,共16页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可通过直接氧化和生成活性氧物种(ROS)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其净水效能与催化剂性质密切相关.碳基材料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易于调控的表面特性以及孔结构,在催化臭氧净水方面得到大量研究.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年... 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可通过直接氧化和生成活性氧物种(ROS)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其净水效能与催化剂性质密切相关.碳基材料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易于调控的表面特性以及孔结构,在催化臭氧净水方面得到大量研究.基于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年来碳基催化剂在非均相臭氧氧化净水中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碳基催化剂的特性及其功能化调控方法;探讨了碳基材料催化臭氧生成ROS的构效关系、污染物降解的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反应机制;分析了实际水处理效能与水质条件的影响作用机制;最后对碳基材料催化臭氧净水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碳基材料在非均相臭氧氧化净水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议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催化剂优化与实际应用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催化材料 功能化调控 催化臭氧氧化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_(3)Co高指数晶面氧还原过程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
作者 刘磊 郭瑞华 +3 位作者 王丽 王艳 张国芳 关丽丽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I0001-I0005,共13页
Pt_(3)Co催化剂是Pt基合金中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合成Pt_(3)Co高指数晶面(HIFs)是一种提高其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但具有最高ORR活性的HIFs尚未明确,并且目前缺乏对Pt_(3)Co HIFs ORR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构建了六种不同Pt_(3... Pt_(3)Co催化剂是Pt基合金中氧还原反应(ORR)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合成Pt_(3)Co高指数晶面(HIFs)是一种提高其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但具有最高ORR活性的HIFs尚未明确,并且目前缺乏对Pt_(3)Co HIFs ORR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构建了六种不同Pt_(3)Co HIFs,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计算证明了其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六种Pt_(3)Co HIFs的ORR过程中间物*O、*OH、*OOH的结合能(BE),通过d带中心(εd)、Bader电荷及配位数(CN)解释了其在台阶与边缘位点BE不同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吸附原子CN与εd的关系,通过ORR自由能台阶图分析了ORR过程中的过电位(η),发现η大小主要与*OH结合能(BE-*OH)有关,其中η最小的晶面为Pt_(3)Co(211),其在台阶处的η达到了0.294 eV。本工作为高ORR活性HIFs催化剂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_(3)Co催化剂 高指数晶面 密度泛函理论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CO氧化的铂基催化剂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鑫宇 王成雄 +3 位作者 刘光信 夏臻玮 吴应龙 赵云昆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环境CO污染问题,铂催化氧化法作为高效去除CO的有效手段而备受关注。提高铂分散度和化学元素掺杂改性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策略。本文综述了不同铂分散状态、化学元素掺杂对铂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和抗硫性...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环境CO污染问题,铂催化氧化法作为高效去除CO的有效手段而备受关注。提高铂分散度和化学元素掺杂改性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策略。本文综述了不同铂分散状态、化学元素掺杂对铂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和抗硫性能的影响;总结出提高催化剂反应活性和抗硫性能的方法,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为催化剂的调控提供理论计算依据和数据支撑;最后对高性能铂基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为设计开发高效、长寿命铂基CO氧化催化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CO氧化 抗硫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M-Ti_(2)CO_(2)(M=Cu、Fe、Co、Ni)应用于CO_(2)电还原制备甲醇的理论预测
5
作者 邹鑫尧 杨重庆 +3 位作者 刘思敏 李昂 朱磊 黄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3-894,共12页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潜力的一类电催化剂。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了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可再生甲醇燃料电还原制备中的潜在可能性。以单层Ti_(2)CO_(2)二维材料作为载体,负载过渡金属Cu、Fe、Co及Ni单原子,计算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分析反应路径的热力学倾向,从而预测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与产物选择性。理论计算表明,负载Cu单原子的Cu-Ti_(2)CO_(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产物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理论限制电位仅为-0.46 V,是有潜力的制备甲醇燃料的电催化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MXene CO_(2)电催化还原 甲醇燃料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镍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机理:密度泛函理论与微观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赵妍 李响 +2 位作者 王焕然 朱亚明 李先春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071,共11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微观动力学模型,系统性研究了石墨烯量子点负载单原子Ni催化剂(Ni/G)上CO还原NO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Ni/G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的主要路径为:两个NO分子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吸附在Ni活性位后分解生成气态N_(2)O和表面吸附氧(O^(*)),随后气体N_(2)O吸附在Ni活性位并还原为N_(2)及O^(*),最终CO还原O^(*)生成CO_(2)并释放Ni活性位。能垒分析结果发现,NO分解生成N_(2)O及O^(*)具有较高的反应能垒,控制了NO还原的反应速率。微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可显著提升O^(*)的还原速率,但N_(2)O还原生成N_(2)的反应速率始终高于CO还原O^(*)的反应速率,导致Ni原子表面被O^(*)占据;残留的O^(*)抑制了NO的吸附与还原,引起Ni/G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Ni催化剂 NO还原 催化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微观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掺杂对Ni-Fe/Al_(2)O_(3)催化CO_(2)甲烷化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覃毅 潘柳依 +3 位作者 卢晨阳 王颖侠 牛梦龙 李冬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以纳米Al_(2)O_(3)为载体、Ni(NO_(3))_(2)•6H_(2)O为镍盐前体、Fe(NO_(3))_(3)•9H_(2)O为铁盐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前驱体,再经H_(2)还原制备了Fe掺杂的Ni基催化剂(Ni-Fe/Al_(2)O_(3))。采用SEM、EDS、XRD、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固... 以纳米Al_(2)O_(3)为载体、Ni(NO_(3))_(2)•6H_(2)O为镍盐前体、Fe(NO_(3))_(3)•9H_(2)O为铁盐前体,通过水热法制备了前驱体,再经H_(2)还原制备了Fe掺杂的Ni基催化剂(Ni-Fe/Al_(2)O_(3))。采用SEM、EDS、XRD、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固定床评价了Ni-Fe/Al_(2)O_(3)催化CO_(2)甲烷化的性能,探究了Fe与Ni的协同作用及Fe掺杂对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掺杂Fe的Ni/Al_(2)O_(3)相比,以n(Ni)∶n(Fe)=9∶1制备的Ni-Fe/Al_(2)O_(3)(金属负载量约为Al_(2)O_(3)物质的量的20%)具有更优异的CO_(2)甲烷化催化性能,在375℃下,CO_(2)转化率达到84.2%,CH4选择性达到83.5%。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Fe的引入稀释了Ni-Fe表面并改变了Ni的电子性质,Ni-Fe/Al_(2)O_(3)表面不仅增强了对CO_(2)的吸附,提高了CO_(2)的活化程度,而且使H_(2)的解离更容易,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此外,Fe的引入改变了CO_(2)的反应途径,使反应向CH4生成方向进行,具体路径为:CO_(2)*→HCOO*→HCOOH*→H_(2)COOH*→H_(2)CO*→H_(3)CO*→C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烷化 双金属催化剂 协同作用 密度泛函理论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基NH_(3)-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文亚 郑子文 +3 位作者 郭锐 赵加波 徐海健 谢华清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工业中应用最多的烟气脱硝技术,受限于钒钨催化剂较高的工作温度,低温锰基催化剂的制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中先对锰基催化剂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主流的复合型和负载型锰基... 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技术是目前工业中应用最多的烟气脱硝技术,受限于钒钨催化剂较高的工作温度,低温锰基催化剂的制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中先对锰基催化剂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当前主流的复合型和负载型锰基催化剂均具有良好催化性能和较大发展潜力,但缺乏其反应过程的微观剖析.然后,对当前锰基催化剂NH_(3)-SCR反应机理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E-R(Eley-Rideal)机理和L-H(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共存于NH_(3)-SCR脱硝过程中是当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完善,基于DFT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催化科学领域,为此总结了DFT计算在锰基催化剂NH_(3)-SCR反应机理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未来催化剂机理探析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 锰基催化剂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9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理论模拟研究
10
作者 赵钰莹 范孟孟 +1 位作者 孙康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为增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中的性能,揭示双杂原子掺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围绕CO_(2)RR反应机制,研究最优的双杂原子掺杂策略,探讨了不同双杂原子掺杂构型对CO_(2)RR催化性... 为增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中的性能,揭示双杂原子掺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围绕CO_(2)RR反应机制,研究最优的双杂原子掺杂策略,探讨了不同双杂原子掺杂构型对CO_(2)RR催化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最优双杂原子掺杂构型。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系列氟-氮、氯-氮、硼-氮、磷-氮、硫-氮、硼-磷,以及硼-硫双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结构,B-N双杂原子掺杂碳材料(BNC)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有最低的形成能(3.72 eV)和较低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0.53 eV)。吡啶氮(PyN)、吡咯氮(PyrrN)和石墨氮(GrN)3种N构型中,含有PyN-B构型的双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可以促进CO_(2)还原为CO,其中N原子作为最佳的活性位点,ΔG值低至0.47 eV,展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PyN引入的给电子性能与B的失电子性能形成双电荷效应,这种协同作用增强了材料对CO_(2)的吸附和活化作用,有效降低了CO_(2)RR的反应能垒,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和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催化剂 B、N共掺杂 吡啶N-B 电催化CO_(2)还原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高通量筛选二氧化碳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歌 马子然 +2 位作者 闾菲 彭胜攀 佟振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8,共13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化石燃料资源有限和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加严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迫在眉睫。基于绿电的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CO_(2)RR)方法是缓解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理想途径。传统催化剂的研发模式主要依赖实验试错方法,难以满足对高效催化剂的研发需求。快速发展的机器学习等数据科学技术为催化剂研发带来范式变革的契机。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已经成为近年来电催化剂配方设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高通量计算结合机器学习指导催化剂开发的研究成果,包括催化剂设计的原理、模拟计算的策略以及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通过将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结合,可以加速催化剂设计过程,为CO_(2)RR催化剂的高效筛选和开发提供了新方法,拓宽人工智能在催化剂筛选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R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机器学习 描述符 催化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催化剂中载体表面官能团对于CO_(2)加氢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黄杰 钱俊 +5 位作者 陆紫轩 郑丽如 魏宇学 蔡梦蝶 郭立升 孙松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1-296,共6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CO_(2)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学术界聚焦的热点。聚焦于Fe基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性能优化,特别是载体表面官能团对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不同表面微环境的纳米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CO_(2)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学术界聚焦的热点。聚焦于Fe基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性能优化,特别是载体表面官能团对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不同表面微环境的纳米碳球,并结合等体积浸渍法负载金属活性组分和助剂,制备了一系列Fe基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等一系列表征揭示了载体表面官能团对CO_(2)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具有显著影响,为设计高效、稳定的Fe基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Fe基催化剂 费托合成 碳载体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端基官能化反式丁戊共聚橡胶的制备及配位链转移机理
13
作者 罗淑芳 赵远进 +3 位作者 王硕 周润川 杨霞 贺爱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5,共10页
端基官能化橡胶在改善填料分散性,增加橡胶与填料之间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橡胶复合材料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以二环己胺(DCHA)为链转移剂,通过配位链转移聚合法一步合成了组成... 端基官能化橡胶在改善填料分散性,增加橡胶与填料之间相互作用力,进而影响橡胶复合材料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非均相TiCl_(4)/MgCl_(2)型Ziegler-Natta催化剂,以二环己胺(DCHA)为链转移剂,通过配位链转移聚合法一步合成了组成和结构可控的胺端基官能化的高反式-1,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F-TBIR).研究了DCHA和助催化剂三乙基铝(AlEt_(3))的用量对催化活性、胺端基官能化效率(CE,%)和F-TBIR链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CHA不改变催化剂的定向能力,DCHA用量增加时,催化活性及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CE显著提高;随着AlEt_(3)用量增加,催化活性先增加后降低,CE与聚合物分子量均逐渐降低.计算得到本文实验条件下DCHA的链转移常数为0.0537,AlEt_(3)的链转移常数为0.016.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讨论了DCHA和AlEt_(3)在非均相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二烯烃配位聚合中的链转移机理,为制备端基官能化的合成橡胶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链转移 端基官能化橡胶 反式-1 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 ziegler-natta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氨基喹哪啶衍生锰配合物催化苄醇与乙酰胺的脱氢烯基化反应
14
作者 孙彩玲 刘源 谢银君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7-308,I0001,共13页
官能团化烯烃是构筑生物活性分子和功能材料的关键模块.本文创新性地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8-氨基喹哪啶骨架的新型锰钳形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以此锰配合物为催化剂... 官能团化烯烃是构筑生物活性分子和功能材料的关键模块.本文创新性地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8-氨基喹哪啶骨架的新型锰钳形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以此锰配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苄醇与酰胺的脱氢α-烯基化反应,合成多种α,β-不饱和酰胺.此外,通过对比实验揭示了反应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和选择性,且反应过程中只生成水和氢气等副产物,为官能团化烯烃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高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催化剂 官能团化烯烃 不饱和酰胺 脱氢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基双原子催化剂电催化氮还原氨的理论研究
15
作者 陈宁 田明 张志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6,共8页
氨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目前生产氨的主要方法还是能源消耗量大,生产成本高的Haber-Bosch工艺,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生产氨的工艺势在必行。电催化还原N_(2)合成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工艺的生产方法... 氨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目前生产氨的主要方法还是能源消耗量大,生产成本高的Haber-Bosch工艺,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生产氨的工艺势在必行。电催化还原N_(2)合成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工艺的生产方法。本文通过理论计算,通过构建石墨烯基双原子催化剂M_(2)/Gr(M=Mn,Fe,Co,Ni)研究了N2在其表面的吸附及还原特性。理论分析表明,N_(2)在Fe_(2)/Gr催化剂上还原为NH3的决速步能垒仅为0.69 eV,且氮还原反应(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的主要竞争反应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s,HER)的能垒为1.95 eV,证明Fe_(2)/Gr是一种高效、有选择性的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氮还原反应 双原子催化剂 石墨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和稀土金属共电沉积制备复合Cu电极析氢材料及催化析氢性能
16
作者 袁美玲 陈必清 +1 位作者 景欣欣 翟佳鑫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0-1967,2037,共9页
为开发用于工业化制氢的低成本、高效且稳定的非贵金属析氢材料,采用电沉积法在铜片(Cu)上原位构筑球形Ni-Mo-RE(RE=Eu、Tb、Gd)稀土复合镀层,制备了Ni-Mo-RE/Cu析氢材料。采取SEM、EDS、XRD、TEM、XPS考察了沉积电压和稀土种类对Ni-Mo-... 为开发用于工业化制氢的低成本、高效且稳定的非贵金属析氢材料,采用电沉积法在铜片(Cu)上原位构筑球形Ni-Mo-RE(RE=Eu、Tb、Gd)稀土复合镀层,制备了Ni-Mo-RE/Cu析氢材料。采取SEM、EDS、XRD、TEM、XPS考察了沉积电压和稀土种类对Ni-Mo-RE/Cu析氢材料微观形貌和结构组成的影响。评价了其在浓度为1 mol/L的KOH水溶液中电解水析氢(HER)活性,探究了不同沉积电压、不同稀土种类制备的Ni-Mo-RE/Cu析氢材料的线性伏安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循环伏安(CV)曲线等电化学性能,以及CV法和计时电流法测试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稀土种类(Eu、Tb、Gd)和沉积电压对Ni-Mo-RE/Cu析氢材料的表面形貌有显著影响;沉积电压–1.08 V制备的Ni-Mo-Eu/Cu表面形成了尺寸均匀的球形颗粒,并形成大量的孔洞结构;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Ni-Mo-Eu/Cu过电位为45 mV,电荷转移电阻为0.2497Ω/cm^(2),电化学活性面积为1475 cm^(2)/g,表现出最好的析氢活性;1000圈CV测试后,Ni-Mo-Eu/Cu过电位48 mV与初始过电位(45 mV)相比变化<10%,100 h持续电解后,其仍能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氢反应 电沉积 稀土 催化剂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磷酰胺型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合成聚酮树脂
17
作者 杨建伟 李世环 +1 位作者 陈世瑜 刘野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3-752,共10页
基于配体的电子调控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膦-磷酰胺(PNPO)型镍配合物,采用^(1)HNMR、^(13)CNMR、HRM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催化乙烯/CO合成二元聚酮,探究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剂转化数(即单位质量Ni制备的聚酮质量)、聚酮产量、数... 基于配体的电子调控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膦-磷酰胺(PNPO)型镍配合物,采用^(1)HNMR、^(13)CNMR、HRM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催化乙烯/CO合成二元聚酮,探究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剂转化数(即单位质量Ni制备的聚酮质量)、聚酮产量、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最佳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最后,将最佳催化剂用于催化乙烯、丙烯与CO的三元共聚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转化数与聚酮的Mn随着配体膦端与氧化膦端的给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升高,随着抗衡阴离子空间体积的增大而增加,膦端取代基与金属镍中心的弱配位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也有显著作用。胺端为N,N-二甲基对苯基、氧化膦端为二乙氨基、膦端为2,6-二甲氧基苯基、抗衡阴离子为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离子的配合物(Ni15)具有最佳的催化乙烯/CO二元共聚反应的活性,在300 mL高压反应釜中,反应温度90℃、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V(C_(2)H_(4))∶V(CO)=2∶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Ni15的转化数为15982 g/(g Ni),二元聚酮的Mn为234000。Ni15可催化乙烯、丙烯与CO的三元共聚反应,制备的三元聚酮丙烯插入率为4.3%,熔点(241℃)低于乙烯/CO二元聚酮的熔点(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 镍系催化剂 聚酮 一氧化碳 乙烯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双金属分解甲醇制氢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8
作者 刘璐 金哲民 +4 位作者 朱雨欣 曹飞飞 胡延岗 刘建华 王广钊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1-328,I0002,共9页
甲醇催化裂解制氢是氢能储运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甲醇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七种双金属催化剂(Ir-Pd、Rh-Pd、Ru-Pd、Ni-Pd、Ni-Ni、Pd-Pd、Ru-Ru)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分解路径.计算结果表明,甲醇吸附时,分子的羟基氢... 甲醇催化裂解制氢是氢能储运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甲醇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七种双金属催化剂(Ir-Pd、Rh-Pd、Ru-Pd、Ni-Pd、Ni-Ni、Pd-Pd、Ru-Ru)表面的吸附特性及分解路径.计算结果表明,甲醇吸附时,分子的羟基氢与表面金属成键,其中Ru-Pd催化剂对甲醇的吸附能最强(−0.83 eV),显著优于其他体系.在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Pd上的甲醇分解反应存在两条路径:CH_(2)OH*路径(先断裂O—H键再断裂C—H键)和CH3O*路径(先断裂C—H键再断裂O—H键).两条路径的决速步骤均为初始步骤,CH3O*路径的决速步骤能垒为1.31 eV,低于CH_(2)OH^(*)路径的1.46 eV,表明CH_(3)O^(*)路径更利于甲醇分解制氢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分解制氢 石墨烯 双金属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Pt负载在锐钛矿(001)表面的电光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靳帆 赵志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0,共8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方法,系统探究了锐钛矿TiO_(2)(001)表面负载Pt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考虑Pt在完美表面和缺陷表面(O空位)两种基底上的负载.结果发现,Pt会在TiO_(2)禁带中间、价带和导带边缘引入新能级,...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多体格林函数理论方法,系统探究了锐钛矿TiO_(2)(001)表面负载Pt单原子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考虑Pt在完美表面和缺陷表面(O空位)两种基底上的负载.结果发现,Pt会在TiO_(2)禁带中间、价带和导带边缘引入新能级,但不同基底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存在不同的带隙特性.Pt的负载会引起体系光学吸收红移,增大光学吸收范围,延伸光吸收至可见光甚至是红外区域,提升可见光活化的可能性,同时改善体系的激子束缚能,有利于空穴与电子有效分离,这可能是Pt负载后光催化性能提升的原因之一.然而,若在可见光或低能量紫外光激发后,分离的电子与空穴没有及时参与反应,体系衰变回最低激发态,此时极大的激子束缚能可能会加速电子与空穴重组,不利于表面催化反应的进行.负载在O空位的催化剂最低激发态的激子束缚能比完美表面小,重组速率慢.计算结果能够为理解单原子催化剂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Pt单原子催化剂 多体格林函数理论 电子结构 光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电荷传递产生双活性位点的RuO_(2)-NiO/NF高效电催化析氢电极
20
作者 陈慧 刘雪华 +2 位作者 林燕 陈松 王卫国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12,共10页
为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稀贵金属电催化析氢材料,采用化学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RuO_(2)-NiO/NF异质结构析氢电催化剂,该电极在碱性析氢反应(HER)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表征、测试以及理论(DFT)计算分析,证明RuO_(2)和... 为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稀贵金属电催化析氢材料,采用化学沉淀法结合热分解法制备RuO_(2)-NiO/NF异质结构析氢电催化剂,该电极在碱性析氢反应(HER)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表征、测试以及理论(DFT)计算分析,证明RuO_(2)和NiO结合产生的异质结构界面是该催化剂性能提升的核心,该界面上发生电荷转移导致双活性位点的产生,使不同种类的吸附质在不同活性位点选择性吸附,协同促进了析氢反应的各基元反应步骤,使得该催化剂在碱性析氢反应中表现优异:1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仅为52 mV,Tafel斜率为47.5 mV·dec^(-1),100 mV下的TOF达到0.342 s^(-1),且在20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经100 h稳定性测试后仍维持稳定电势。综上所述,本工作从界面工程角度成功构筑RuO_(2)-NiO/NF异质结构催化剂,并对其HER机理进行了探讨,为Ni基化合物异质结构催化剂的构建及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析氢反应 异质结构 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界面工程 热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