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of full-scale beams against close-in explosions.Numerical modeling and field tests
1
作者 A.Prado A.Alañón +5 位作者 R.Castedo A.P.Santos L.M.López M.Chiquito M.Bermejo C.Ogger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5-47,共13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s of a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cluding four concrete models applied to a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ield test data has been used to compare model results for each case.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the suitable code LS-DYNA. This code integrates blast load routine(CONWEP) for the explosive description and four different material models for the concrete including: Karagozian & Case Concrete, Winfrith, Continuous Surface Cap Model and Riedel-Hiermaier-Thoma models, with concrete meshing based on 10, 15, and 20 mm. Six full-scale beams were tested: four of them used for the initial calibra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two more tests at lower scaled distances. For calibration, field data obtained employing pressure and accelerometers transducer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Damage surfaces and the shape of rupture in the beams have been used as references for comparison. Influence of the meshing on accelerations has been put in evidence and for some models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damage in the beams produced maximum differences around 15%. In all cases, the variations between material and mesh models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test Numerical simulation LS-DYNA Concrete model Mesh effect full-scale be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cellular combustible objects 被引量:1
2
作者 Wei-tao YANG Yu-xiang LI San-jiu YI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Microcellular combustible objects for application of combustible case,caseless ammunition or combustible detonator-holding tubes are fabricated through one-step foaming process,in which supercritical CO_2 is used as f... Microcellular combustible objects for application of combustible case,caseless ammunition or combustible detonator-holding tubes are fabricated through one-step foaming process,in which supercritical CO_2 is used as foaming agent.The formulations consist of inert polymer binder and ultra fine RDX.For the inner porous structures of microcellular combustible objects,the cell sizes present a unimodal or bimodal distribution by adjusting the foaming conditions.Closed bomb test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both porous structure style and RDX content on burning behavior.The sample with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cell sizes burns faster than that with unimodal distribution,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DX can influence the burning characteristics in a positive manner.In addition,the translation of laminar burning to convective burning is determined by burning rate versus pressure curves of samples at two different loading densities,and the resulting transition pressure is 30 MPa.Moreover,the samples with bigger sample size present higher burning rate,resulting in providing deeper convective depth.Dynamic vivacity of samples is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vacity increases with RDX content and varies with inner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性能 可燃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过程 多孔结构 双峰分布 单峰分布 压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玻璃纤维/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耐高温及抗火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杜高明 康大伟 +6 位作者 贾帅德 张宁 梅碧舟 张刚强 孟庆坤 戚继球 张长江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0,共9页
为提高钢结构桥梁抵抗火灾风险的能力,桥梁抗火隔热材料的开发受到重视。针对目前专用桥梁抗火材料的不足,本文以玄武岩-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为基体,以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和超临界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BF-GF/AC)... 为提高钢结构桥梁抵抗火灾风险的能力,桥梁抗火隔热材料的开发受到重视。针对目前专用桥梁抗火材料的不足,本文以玄武岩-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为基体,以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和超临界干燥法制备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BF-GF/AC),系统研究复合材料在高温和燃烧测试前后的宏观尺寸、微观形貌、相组成、力学性能及热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玻璃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使BF-GF/AC的尺寸和微观结构的稳定性都明显提升;BF-GF/AC纤维和气凝胶可以实现协同隔热效果,在1000℃处理后气凝胶仍然保持非晶态;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而热导率升高,BF-GF/AC在900℃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和热导率分别0.431 MPa和0.026 W/(m·K);烃类火中,由10 mm厚BF-GF/AC组成的防火层结构完整,缆索模型表面低于300℃时间达到100.4 min。开发的气凝胶复合材料在高温和真火中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较低的热导率和一定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桥梁防火设防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防火 气凝胶复合材料 玄武岩纤维 热导率 燃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模块无功老化测试系统设计
4
作者 夏彦达 郭斌 +2 位作者 郑永军 陆艺 闫晗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1,共7页
为了验证IGBT模块成品服役期内的可靠性,需要在模拟工况下对模块进行持续性能测试。因此,文中提出一种检测IGBT模块电流输出能力的无功老化测试方案,改变以往使用电机作为老化测试负载的方式,采用定制的三相电抗器作为负载,最大可对输... 为了验证IGBT模块成品服役期内的可靠性,需要在模拟工况下对模块进行持续性能测试。因此,文中提出一种检测IGBT模块电流输出能力的无功老化测试方案,改变以往使用电机作为老化测试负载的方式,采用定制的三相电抗器作为负载,最大可对输出能力为600 A的IGBT模块进行老化测试,同时采用SPWM调制策略控制IGBT模块在三相电抗器中产生正弦电流,并搭建测试平台、开展实验验证。双脉冲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测试回路的杂散电感仅为19.2 nH,大幅度降低了测试系统自身对IGBT模块老化测试结果的影响。老化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系统能够稳定控制IGBT模块输出的电流等级,输出大电流误差在3%以内。可见,设计的无功老化测试系统具有杂散电感低、控制精度高的特点,满足老化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BT模块 老化测试 采样电路 正弦脉宽调制 过流保护 杂散电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表面积N_(2)吸脱附法在牛粪颗粒及其高效燃烧产物表征中的特性
5
作者 赵萌 侯卜瑛 +4 位作者 梁渊超 刘晓英 武林杰 焦小龙 兰兴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1-2283,共13页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为生物质能源可以逐渐替代煤炭资源做技术支撑。影响燃烧效率的物理条件主要有燃料颗粒的粒径大小、不同的燃烧工况、燃料颗粒表面特征等。为此用透射电子...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为生物质能源可以逐渐替代煤炭资源做技术支撑。影响燃烧效率的物理条件主要有燃料颗粒的粒径大小、不同的燃烧工况、燃料颗粒表面特征等。为此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直观观察不同粒径牛粪颗粒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燃烧所得产物的微观结构,用比表面积检测方法对比出不同粒径原牛粪及其不同工况燃烧所得灰样的各颗粒孔径及比表面积的特征,并用元素分析得出各组牛粪燃烧的效果。通过对各颗粒特征参数的提取和计算,讨论各样品的燃烧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粒径中200μm的更适合燃烧,且随着牛粪粒径越接近合理数值,工况对燃烧效果的影响差距在不断缩小;经6组试验效果对比,牛粪粒径在200μm,且给料量为115 kg/h,风量为101 m^(3)/h时,燃烧效果最好;对于灰样颗粒吸附作用,低压吸附时,使用灰样颗粒粒径较大的吸附效果较好;高压工况时,灰样颗粒粒径较小的吸附效果较好;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发现,灰样的晶格条纹尺寸较牛粪颗粒的晶格条纹尺寸大一些。上述结果说明风量大小、燃烧温度和颗粒粒径等因素都对牛粪燃烧过程产生影响,且影响效果不单调;牛粪颗粒粒径过小,风量过大都不适合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燃烧 比表面积N_(2)吸脱附法 生物质燃烧 TEM测试 牛粪灰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的泄能孔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雷佳成 杨鑫 +3 位作者 秦睿 仇炜 董盼 蒋凌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92,共10页
金属型高压防爆保护装置的泄能孔设计是实现其防爆功能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金属型高压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泄能孔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通过热源等效和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保护装置内部发生短路电弧的爆炸时装置内部冲... 金属型高压防爆保护装置的泄能孔设计是实现其防爆功能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金属型高压电缆接头防爆保护装置泄能孔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通过热源等效和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保护装置内部发生短路电弧的爆炸时装置内部冲击过程进行仿真计算,并通过燃弧试验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仿真计算出封闭设备泄压面积计算公式的关键参数,得到泄能孔开口尺寸的阈值;仿真了装置内部短路电弧爆炸时最大气压出现时刻以及该时刻下不同泄能孔尺寸所对应的保护装置内壁上的压强分布,得到保护装置内部最大压强与泄能孔开口尺寸的函数关系,进而得到保护装置的泄能孔最优开口尺寸。以35 kV电压等级为例,计算得到金属型保护装置的泄能孔尺寸为60 mm。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为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电缆接头保护装置的泄能孔设计和制造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接头 防爆 泄能孔 仿真设计 燃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软质泡沫制品阻燃性能检测分析
7
作者 刘宜娜 杨荣杰 +4 位作者 冯文静 王坤 欧良 陈兆恒 陈昱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采用氧指数仪、硬泡垂直燃烧仪、扫描电镜等测得软质聚氨酯(PU)泡沫的燃烧性能和泡孔结构,并依据GB 50826-2012电磁波暗室工程技术规范7.1.4和8.1.4章节,对燃烧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判定;研究PU泡沫制品不同燃烧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对测试方... 采用氧指数仪、硬泡垂直燃烧仪、扫描电镜等测得软质聚氨酯(PU)泡沫的燃烧性能和泡孔结构,并依据GB 50826-2012电磁波暗室工程技术规范7.1.4和8.1.4章节,对燃烧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判定;研究PU泡沫制品不同燃烧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对测试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氧指数越低,PU泡沫试样在空气中被引燃后难熄灭,质量剩余越少;密度较大、氧指数较高的软质PU泡沫试样在垂直燃烧试验中可实现离火自熄,氧指数与垂直燃烧的燃烧火焰高度相关性不大。对作为吸波材料的一批软质PU泡沫,按其工艺规范要求进行判定,垂直燃烧最大火焰高度(平均燃烧高度)超标是其阻燃性能未达标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由于软质PU泡沫开孔结构和垂直燃烧测试方法的特点,采用GB/T 8333-2012对软质PU泡沫的垂直燃烧性能进行评价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聚氨酯泡沫 燃烧等级 氧指数 垂直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声的标准发动机动态燃速测试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邱飞 高永刚 +1 位作者 张荣 闫磊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以标准发动机的动态燃速测试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测厚原理获取固定声速点火条件下的发动机动态燃速、压强数据;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的动态燃烧信号辨识方法,获取发动机点火过程中推进剂退移厚度与时间变化数据;通过试验的方法建... 以标准发动机的动态燃速测试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测厚原理获取固定声速点火条件下的发动机动态燃速、压强数据;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的动态燃烧信号辨识方法,获取发动机点火过程中推进剂退移厚度与时间变化数据;通过试验的方法建立常温状态不同压强下的声速校准模型,结合测试过程压强数据计算得到发动机点火过程中超声的实时声速,代入前期在固定声速条件下获取的推进剂退移厚度与时间数据中,通过求导获取点火过程中发动机的实时燃速。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超声的动态燃速测试方法能够实现整机的动态燃速测试,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精度,其中基于超声的动态燃速测试燃烧时间与传统压强-时间曲线计算得到的燃烧时间误差为0.235%。此外,对比发动机点火后压强-时间与动态燃速-时间曲线发现,发动机建压完成后的动态燃速与压强曲线变化趋势呈一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测试技术 动态燃速 标准发动机 声速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样安装对材料燃烧性能测试的影响
9
作者 曾绪斌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1-1366,共6页
为分析材料燃烧性能试验的试样安装方法的重要性,提高材料燃烧性能测试及分级评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基于GB 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中的燃烧性能分级评价方法,以SBI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试验基材、试样拼接缝、试样固定... 为分析材料燃烧性能试验的试样安装方法的重要性,提高材料燃烧性能测试及分级评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基于GB 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中的燃烧性能分级评价方法,以SBI试验为基础,探讨了试验基材、试样拼接缝、试样固定方式、空气间隙、试样受火面等因素对材料燃烧行为的影响。试验对比表明,这些试样安装的相关因素对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试样安装方法不同,可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因此,进行材料燃烧性能测试及分级评价时,应结合材料的实际应用来确定试样的安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性能 燃烧性能分级评价 试样安装 SBI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铜催化剂对RDX/HTPB推进剂燃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田德余 朱慧 +6 位作者 邓鹏图 曾志成 徐文英 陈力 龚华 刘训恩 唐松青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4-77,共4页
用热分析方法筛选出两种合铜催化剂对RDX/HTPB推进剂进行了配方试验研究,采用声发射法测定4~8MPa条件下药条燃速,由实验结果可看出:这两种新型含铜催化剂对提高燃速,降低燃速压强指数有明显效果;燃速可提高42%,... 用热分析方法筛选出两种合铜催化剂对RDX/HTPB推进剂进行了配方试验研究,采用声发射法测定4~8MPa条件下药条燃速,由实验结果可看出:这两种新型含铜催化剂对提高燃速,降低燃速压强指数有明显效果;燃速可提高42%,压强指数可降低14%,经适当组合,可进一步提高燃速,降低燃速压强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催化剂 燃速 推进剂试验 硝胺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的合成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44
11
作者 胡云楚 吴志平 +2 位作者 孙汉洲 周莹 刘元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427,共4页
复合型高效阻燃剂是当前阻燃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木材阻燃的炭量增加理论,利用水溶性试验、灼烧成炭试验和热分析方法研究了聚磷酸铵的合成条件、聚磷酸铵-硼酸复合阻燃剂的复合阻燃效应。聚磷酸铵的最佳合成条件是:磷酸:... 复合型高效阻燃剂是当前阻燃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木材阻燃的炭量增加理论,利用水溶性试验、灼烧成炭试验和热分析方法研究了聚磷酸铵的合成条件、聚磷酸铵-硼酸复合阻燃剂的复合阻燃效应。聚磷酸铵的最佳合成条件是:磷酸:尿素摩尔比为1:1.8,预聚合温度为(124±2)℃,预聚合反应时间为25min左右,聚合固化温度230~240℃左右。聚合固化时间为140min左右。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聚磷酸铵的聚合度为23.3,溶解度为0.67g/100mL水,阻燃处理杨木粉在400℃灼烧30min的成炭率为38.9%,是同一条件下来处理杨木粉灼烧成炭率的2.15倍。聚磷酸铵和硼酸以4:1复配所制得的聚磷酸铵-硼酸复合阻燃剂,对木粉的成炭率为40.5%。相对复合阻燃效应为43.2%。200~300℃是木粉热解燃烧的主要阶段,也是阻燃剂发挥阻燃作用的主要阶段。聚磷酸铵一硼酸复合阻燃剂在高温下不仅能催化木材产生更多的木炭,而且能使木炭结构紧密、不易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硼酸 灼烧成炭试验 阻燃性能 复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推进剂中的降速剂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运兰 李疏芬 丁敦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采用燃速测量、热分析等技术,研究了草酸铵、碳酸锶、碳酸锶/草酸铵、碳酸锶/草酰胺等添加剂对AP/HTPB系推进剂燃速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几种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使推进剂燃速降低,其原因是添加剂促使AP的分解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以及... 采用燃速测量、热分析等技术,研究了草酸铵、碳酸锶、碳酸锶/草酸铵、碳酸锶/草酰胺等添加剂对AP/HTPB系推进剂燃速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几种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地使推进剂燃速降低,其原因是添加剂促使AP的分解峰温向高温方向移动以及使AP分解的活化能增加。不同添加剂的影响机理有所不同:草酸铵的分解产物阻碍AP低温、高温分解,从而使AP分解峰向高温方向移动;碳酸锶和AP分解产物高氯酸反应产生不易分解的高氯酸锶使AP分解峰温升高;同时由燃速测试结果发现,在压强大于5MPa时,碳酸锶/草酸铵、碳酸锶/草酰胺产生协同作用,使推进剂降速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碳酸锶与草酰胺的组合,不但使推进剂燃速降低明显,而且压强指数的降低幅度也最大,是一种良好的复合型降速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复合推进剂 添加剂 燃速调节剂 燃速测试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温动态老化测试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齐本胜 皇甫江涛 冉立新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充分利用分布式网络控制、可编程ASIC技术及数据库技术 ,在我国第三代集成电路高温动态老化系统BTI2 0 0 0的基础上 ,研制开发了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温动态老化系统 。
关键词 大规模集成电路 老化测试 测试系统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典型航空用橡胶材料的燃烧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旭 杨柳 王志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04,共3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丁腈橡胶、硅橡胶、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的热稳定性,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4种橡胶的失重温度及失重规律,依此比较各胶种热学性能的差异,并探究升温速率对热重曲线的影响;通过垂直、水平燃烧试验进行材料燃烧性能表征,并... 采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丁腈橡胶、硅橡胶、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的热稳定性,研究在不同升温速率下4种橡胶的失重温度及失重规律,依此比较各胶种热学性能的差异,并探究升温速率对热重曲线的影响;通过垂直、水平燃烧试验进行材料燃烧性能表征,并对材料的阻燃性进行分级。不同升温速率下丁腈橡胶和硅橡胶的失重温度最低,约210℃;氟橡胶的失重温度次之,约为390℃;而氟醚橡胶的失重温度最高,约为410℃。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的水平阻燃等级均为FH-1级。氟系列橡胶的水平阻燃性能优于其他胶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热重分析 水平燃烧试验 垂直燃烧试验 燃烧性能 失重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装饰材料大尺度火灾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徐亮 张和平 +1 位作者 万玉田 谢启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3-568,共6页
选择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热塑性装饰材料PP,PE,PS,PMMA和PVC,借助ISO9705全尺寸多功能热释放速率实验台对其火灾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热塑性材料存在固体表面燃烧(PMMA和PVC)与流动燃烧(PP,PE和PS)2种燃烧形式,其中固体表面燃烧受壁面... 选择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热塑性装饰材料PP,PE,PS,PMMA和PVC,借助ISO9705全尺寸多功能热释放速率实验台对其火灾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热塑性材料存在固体表面燃烧(PMMA和PVC)与流动燃烧(PP,PE和PS)2种燃烧形式,其中固体表面燃烧受壁面火蔓延控制,流动燃烧受油池火控制;通过对热解机理的探讨发现热解机理是控制材料燃烧形式的主要因素;通过材料流动能力、油池火发展和热释放速率的比较发现,流动能力对流动燃烧的影响非常大,材料流动能力越好越不利于油池火的形成与发展,所能达到的火灾规模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装饰材料 大尺寸火灾实验 固体表面燃烧 流动燃烧 热释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燃速推进剂标准物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美 党永战 +1 位作者 王中 李春迎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2-234,共3页
在高燃速推进剂成熟配方的基础上选择标准物质的候选物,确定了合理的试样尺寸和制作工艺,制备了燃速定值范围在35~60、70~90、100-120mm/s的3种高燃速标准物质。其均匀性和稳定性经考核合格后。采用多次定值试验确定其特性量值与... 在高燃速推进剂成熟配方的基础上选择标准物质的候选物,确定了合理的试样尺寸和制作工艺,制备了燃速定值范围在35~60、70~90、100-120mm/s的3种高燃速标准物质。其均匀性和稳定性经考核合格后。采用多次定值试验确定其特性量值与不确定度。结果表明,高燃速推进剂标准物质可满足不同燃速范围燃速仪检定的需要,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燃速推进剂 标准物质 燃速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燃烧温度量级对隧道衬砌强度损伤程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彭立敏 刘小兵 杜思村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7-94,共8页
依据对隧道衬砌材料和构件进行实际烧损的试验成果,重点分析了不同火灾温度场与不同烧蚀时间对隧道衬砌力学性能的变化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衬砌火灾损伤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耐火极限时间。
关键词 隧道 火灾 损伤 火损试验 衬砌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容器的可靠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征 孙权 +1 位作者 周经伦 赵建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9-41,共3页
结合美国惯性约束聚变 (ICF)装置脉冲电容器的试验情况 ,从可靠性角度讨论了脉冲电容器的可靠性筛选试验、老炼试验和寿命试验 。
关键词 脉冲电容器 可靠性试验 密封性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后高钠血症及其发病机理的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德贵 杨宗城 黎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22-425,共4页
本文动态观察了59例严重烧伤病人电解质代谢、血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 Ⅱ)/心房肽(ANP)变化,同时监测了肾功能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伤后高钠血症发生,肾功能损害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烧伤后贮钠激素大幅度增加也参与了高钠血症的发生。
关键词 烧伤 肾功能试验 心房肽 高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低燃速推进剂侵蚀燃烧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瑄 赵东民 余贞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32-1935,共4页
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对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侵蚀燃烧的程度取决于药型设计的通气参数。设计了一种侵蚀燃烧试验发动机,并在不同通气参数情况下,进行了多发某低燃速推进剂侵蚀燃烧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值分析,得到了该低... 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对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侵蚀燃烧的程度取决于药型设计的通气参数。设计了一种侵蚀燃烧试验发动机,并在不同通气参数情况下,进行了多发某低燃速推进剂侵蚀燃烧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数值分析,得到了该低燃速推进剂侵蚀燃烧的临界流速、侵蚀常数与燃通比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试验验证,为类似推进剂药柱通气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剂 侵蚀燃烧 模型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