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2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wear behavior of extruded basalt fibers/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used for drill pipes
1
作者 MA Yin-long SUN Zhi-gang +3 位作者 XIONG Hong-wei REN Jie ZHAO Jing-jing GUO Cheng-b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21-33,共13页
Basalt fibers/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aluminum alloy drill pipes for material wear resistance.The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asalt fiber additions were prepared by hot presse... Basalt fibers/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aluminum alloy drill pipes for material wear resistance.The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asalt fiber additions were prepared by hot pressed sintering and hot extrusion.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studied by microstructure analysis,tensile experiments,friction and wear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salt fibers were oriented and uniformly distributed and led to local grain refinement in the alloy matrix.The hardness and elongation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mproved.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omposites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and the maximum wear depth and wear amount decreased,then increased,then decreased again with the growth of basalt fiber addition.Meanwhile,the inclusion of basalt fibers mitigated the uneven wear of the extruded 7075 aluminum alloy.The value of wear depth difference of 7075-0.2BF was the smallest,and that of 7075-2.0BF was close to it.The maximum wear depth and wear volume the 7075-0.2BF and 7075-2.0BF were also the smallest.The inhibition of uneven wear by basalt fibers enhanced of wear resistance for 7075 aluminum alloy,which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luminum alloy drill pi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basalt fibe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ar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多边形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磊 穆塔里夫·阿赫迈德 樊智超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磨损量以及磨损形貌图,验证了基于Archard磨损公式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织构形状以及旋转角度对磨损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五边形织构试件与无织构试件相比,磨损量减少了44.322%,摩擦系数减少了18.803%;当正五边形织构旋转角度在48°左右时,正五边形织构的磨损量和磨损深度最小;在干磨条件下,不同织构的形状、结构参数对机械密封使用寿命的影响不同,选取合适的织构形状、结构参数有利于提高机械密封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干磨条件 织构化端面 磨损形貌 摩擦磨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50% Si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3
作者 牛秋林 张深圳 +3 位作者 荆露 戎杰 邱新义 李鹏南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 开展硬质合金与Al-50%Si合金干摩擦磨损试验,旨在探究载荷、滑动速度对Al-50%Si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硬质合金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时间呈现3个变化阶段:磨合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Al-50%Si合金磨损量随载荷、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滑动载荷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当载荷超过50 N时,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转变为“磨粒磨损+剥层磨损”。低滑动速度摩擦条件下,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为“剥层磨损+磨粒磨损”;随着滑动速度的提高,Al-50%Si合金的磨损机理变为剥层磨损。同时,硬质合金球表面主要产生划痕、粘结、剥落等磨损特征,磨损机制为粘结磨损和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Al-50%Si合金 干摩擦磨损 摩擦系数 剥层磨损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镀层类型对湿式铜基摩擦材料高速重载下的摩擦学行为影响
4
作者 周海滨 姚萍屏 +5 位作者 谭武中 张治中 王兴 邓敏文 徐宇轩 刘晓勇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8-621,共14页
功能组元表面镀层处理是1种在保持摩擦材料功能性同时提高摩擦材料强韧性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有利于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的可靠性提升.面向不同表面镀层方法对铜基摩擦材料中重要的润滑组元MoS_(2)的性能影响,采用SEM(扫描电镜)、E... 功能组元表面镀层处理是1种在保持摩擦材料功能性同时提高摩擦材料强韧性的有效表面改性方法,有利于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工况下的可靠性提升.面向不同表面镀层方法对铜基摩擦材料中重要的润滑组元MoS_(2)的性能影响,采用SEM(扫描电镜)、EDS(能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和微米滑擦测试等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了含不同镀层MoS_(2)润滑组元的本征特征、与基体形成的界面特性以及界面处的微摩擦性能;采用MM-3000摩擦试验机进行宏观湿摩擦学性能检测,系统对比了含不同镀层MoS_(2)铜基摩擦材料在高速重载下的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Ni镀层有效防止MoS_(2)在烧结中分解,促使镀镍MoS_(2)(MoS_(2)@Ni)与基体形成高强度的扩散结合界面,有助于平顺含MoS_(2)@Ni铜基摩擦材料的摩擦曲线,并有效降低摩擦材料的磨损率.而镀铜MoS_(2)(MoS_(2)@Cu)在烧结过程中发生分解,与基体形成扩散-反应结合界面.界面缺陷的存在导致含MoS_(2)@Cu摩擦材料在高速高压下的磨损机制转化为犁削-剥层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粉末冶金材料 界面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润滑组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乏燃料剪切机运动副干摩擦行为研究
5
作者 杨贺 董建鹏 +2 位作者 高峰 高山 谭傲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12,共10页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34%,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本文所建模型研究了极限滑动工况下剪切滑车滚轮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温度和Mises应力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对接触区域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得到了滚轮磨损深度与滑动距离之间的定量映射规律,为提高乏燃料剪切机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运动副 干摩擦 Archard模型 热-力-磨损完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4合金在LiOH溶液中的微动损伤机理
6
作者 张晓宇 史义超 +4 位作者 袁新璐 蒲超 姜成 柯希京 张渝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在研制的多功能微动磨损试验机上开展了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 mol/L)中的微动磨损实验,实验材料选用核燃料包壳管常用材料Zr-4合金。实验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OM)、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X)等设备对磨痕形... 在研制的多功能微动磨损试验机上开展了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 mol/L)中的微动磨损实验,实验材料选用核燃料包壳管常用材料Zr-4合金。实验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OM)、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X)等设备对磨痕形貌、磨屑成分等进行分析表征,揭示锆合金在LiOH腐蚀溶液(0.01mol/L)中的微动损伤机理。结论如下: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锆合金在LiOH溶液中的微动运行逐渐由部分滑移区向混合区和滑移区转变;稳态摩擦系数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微动运行在部分滑移区时,微动损伤以轻微粘着磨损和塑性变形为主,混合区微动损伤以粘着磨损、腐蚀磨损和塑性变形为主,滑移区微动损伤以磨粒磨损、腐蚀磨损和剥层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磨损 锆合金 摩擦系数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非晶涂层在不同介质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春玲 王荣福 +1 位作者 翟海民 李文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3-209,共7页
采用爆炸喷涂技术在316L不锈钢上制备了铁基非晶涂层,研究了涂层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0.01 mol/L NaOH和0.01 mol/L H_(2)SO_(4)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涂层具有完整的非晶结构,硬度远高于316L不锈钢基体,且孔隙率较... 采用爆炸喷涂技术在316L不锈钢上制备了铁基非晶涂层,研究了涂层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0.01 mol/L NaOH和0.01 mol/L H_(2)SO_(4)溶液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涂层具有完整的非晶结构,硬度远高于316L不锈钢基体,且孔隙率较低。由于溶液的润滑作用,涂层在介质溶液中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明显低于干滑动摩擦,XPS分析表明涂层表面形成了由Cr和Mo氧化物组成的耐腐蚀性钝化膜。在NaCl溶液中形成的大量氧化物使得涂层的磨损率最小(4.36×10^(-6)mm^(3)·N^(-1)·m^(-1)),在H_(2)SO_(4)溶液中形成的SiO2膜也可有效地降低涂层的磨损率(4.61×10^(-6)mm^(3)·N^(-1)·m^(-1))。在NaOH溶液中,由于强碱对材料的腐蚀程度较高,涂层的磨损率最高(6.63×10^(-6)mm^(3)·N^(-1)·m^(-1)),涂层在介质溶液中的磨损机制受机械和腐蚀磨损的协同作用,机械磨损占据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非晶涂层 爆炸喷涂 湿摩擦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层状MAB相陶瓷及其机械和摩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红斌 苏云峰 +5 位作者 胡天昌 樊恒中 郑先德 宋俊杰 张永胜 胡丽天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4-1100,共17页
MAB相陶瓷是继MAX相陶瓷之后的1类新型三元层状过渡金属化合物,因其在耐高温、抗氧化、高强度和高损伤容限等方面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关注.MAB相陶瓷与MAX相陶瓷类似的纳米层状结构为其在固体润滑,尤其高温润滑领域中的应... MAB相陶瓷是继MAX相陶瓷之后的1类新型三元层状过渡金属化合物,因其在耐高温、抗氧化、高强度和高损伤容限等方面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而被广泛关注.MAB相陶瓷与MAX相陶瓷类似的纳米层状结构为其在固体润滑,尤其高温润滑领域中的应用赋予巨大潜力.而且,通过刻蚀MAB相材料获得的二维纳米MBenes片具有类似石墨或MoS_(2)的纳米层状结构,更为复合材料减摩和耐磨添加剂提供了广泛的候选材料.本文中介绍了三元层状MAB相陶瓷及其基本结构和制备方法,梳理了现阶段MAB相陶瓷及其二维MBenes纳米材料在机械和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B相陶瓷 MBenes 摩擦 磨损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PEEK复合材料的熔融沉积制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阮俊飞 裴先强 +1 位作者 车清论 张建军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聚合物材料的耐温性能对其摩擦磨损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改善聚醚醚酮(PEEK)的耐温性能,采用聚醚酰亚胺(PEI)对其进行改性。利用熔融沉积成型制备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PEI/PEEK)复合材料,考察PEI的引入对PEEK热学性能的影响,以及PEI... 聚合物材料的耐温性能对其摩擦磨损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改善聚醚醚酮(PEEK)的耐温性能,采用聚醚酰亚胺(PEI)对其进行改性。利用熔融沉积成型制备聚醚酰亚胺/聚醚醚酮(PEI/PEEK)复合材料,考察PEI的引入对PEEK热学性能的影响,以及PEI含量对PEI/PEEK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EEK与PEI完全互溶,随着复合材料中PEI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断升高,且力学性能也不同程度地提高;当PEI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为指标,获得优化的复合材料熔融沉积工艺,即喷嘴温度390℃,底板温度170℃。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发现,当PEI质量分数不超过30%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较为稳定,而PEI质量分数超过30%后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醚醚酮 聚醚酰亚胺 熔融沉积成型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表面滚压处理对7075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江平 姜云 管庆开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57,共15页
采用超声表面滚压工艺(USRP)在7075高强度铝合金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提高合金的耐磨性。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方法研究干滑动摩擦时,不同滚压道次的7075铝合金在不同摩擦载荷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变化规... 采用超声表面滚压工艺(USRP)在7075高强度铝合金表面形成梯度纳米结构提高合金的耐磨性。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方法研究干滑动摩擦时,不同滚压道次的7075铝合金在不同摩擦载荷下摩擦磨损性能的变化规律,阐明表面纳米化的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滚压道次的增加,7075铝合金的表面变形层厚度和显微硬度增加,表面粗糙度下降;随摩擦载荷的增加,7075铝合金的摩擦因数与磨损量均明显减小,耐磨性能显著提高;摩擦磨损过程中USRP试样表层产生的非晶组织是耐摩擦磨损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7075铝合金的摩擦磨损机制由USRP处理前的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转变为USRP处理后的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表面滚压处理 7075铝合金 干滑动摩擦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CoB金属陶瓷的摩擦配副行为及机理研究
11
作者 刘娟 王帅 +6 位作者 游龙 祝林 张智源 逄显娟 杜三明 王刚 张永振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成功制备了MoCoB金属陶瓷材料,系统研究了MoCoB金属陶瓷与4种不同摩擦对偶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讨论其摩擦磨损机制.研究表明:所制备材料具有较好的致密性,相对密度为97.8%,维氏硬度高达16.4±0.2 GPa.此外...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方法成功制备了MoCoB金属陶瓷材料,系统研究了MoCoB金属陶瓷与4种不同摩擦对偶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并分析讨论其摩擦磨损机制.研究表明:所制备材料具有较好的致密性,相对密度为97.8%,维氏硬度高达16.4±0.2 GPa.此外,研究发现摩擦对偶材料对MoCoB金属陶瓷的室温干摩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当MoCoB与硬度较低的ZrO_(2)配副时,磨痕和对偶表面均覆盖大量磨屑,磨损程度均较为严重,具有最高摩擦系数(0.70)和磨损率[2.3×10^(-5) mm^(3)/(N·m)],主要磨损机制为二体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当MoCoB与硬度相当的Al_(2)O_(3)配副时,MoCoB磨痕表面磨粒较少,摩擦表面覆盖带有疲劳裂纹的摩擦膜并伴有剥落现象,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而MoCoB与硬度相当的Si_(3)N_(4)配副时,MoCoB金属陶瓷呈现最佳耐磨性能,磨损率低至1.6×10^(-6) mm^(3)/(N·m),推测对偶球表面形成了1层SiO_(2)氧化层,起到耐磨效果,磨损机制以轻微磨粒磨损为主.当MoCoB与硬度值较高的SiC配副时,MoCoB磨损表面由于摩擦氧化作用生成的摩擦氧化膜能够起到润滑的作用,摩擦系数低至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CoB金属陶瓷 摩擦配副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用闸片摩擦学行为与磨损寿命研究
12
作者 于文峰 高禩洋 +2 位作者 段德莉 杨帅 王旭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7-570,共14页
采用高速销-环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燕尾I-C型闸片在350 km/h速度水平下的摩擦学行为、闸片各组元的损伤机制和磨损寿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闸片平均摩擦耗散能为0.113 cm^(3)/MJ,接近1:1制动试验台的测试结果0.14 cm^(3)/MJ.不同循环次数... 采用高速销-环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燕尾I-C型闸片在350 km/h速度水平下的摩擦学行为、闸片各组元的损伤机制和磨损寿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闸片平均摩擦耗散能为0.113 cm^(3)/MJ,接近1:1制动试验台的测试结果0.14 cm^(3)/MJ.不同循环次数下的高速摩擦磨损试验中,主要发生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平均摩擦系数呈现一定波动性,介于0.40~0.44.循环试验次数增加,闸片表面摩擦层的厚度和连续性增强,80次循环摩擦试验后环表面存在厚度不均的富Cu-Cr摩擦层.经拟合计算,350 km/h速度水平的紧急制动工况下,闸片的磨损寿命大约为341次.闸片半原位磨损试验表明:增强组元易于破碎脱落,特别是紧邻石墨组元的部分;磨屑可能会脱离摩擦界面、储存在闸片表面低洼处或压实成摩擦层;在剪切力、磨屑的犁削以及摩擦副的黏着作用下,表面的摩擦层会经历去除和生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寿命 摩擦磨损 闸片 磨损机制 材料摩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2BC增强Al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13
作者 祝林 王帅 +5 位作者 游龙 刘娟 逄显娟 陆焕焕 宋晨飞 张永振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8-163,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Mo_(2)BC含量的Al基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分析了Mo_(2)BC含量对Al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Al基体中Mo_(2)BC陶瓷颗粒含量的增加,材料体系的硬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高硬度的Mo_(2)BC陶...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Mo_(2)BC含量的Al基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分析了Mo_(2)BC含量对Al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Al基体中Mo_(2)BC陶瓷颗粒含量的增加,材料体系的硬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高硬度的Mo_(2)BC陶瓷颗粒在复合材料中能够表现出显著的钉扎效应,使得基体在受力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能够得到抑制。当Mo_(2)BC陶瓷颗粒的质量分数提高到30%时,复合材料的硬度较纯Al提升了约130%,其硬度值高达72.5HV_(0.2)。此外,随着Mo_(2)BC陶瓷颗粒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纯Al和添加Mo_(2)BC质量分数为10%的Al基复合材料,当其与GCr15轴承钢进行配副时,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二体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此时材料基体具有较高的磨损率(1.43×10^(-4)mm^(3)·N^(-1)·m^(-1))和摩擦系数(0.84)。随着添加的Mo_(2)BC陶瓷颗粒质量分数逐渐增加至30%,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降低至2.35×10^(-3)mm^(3)·N^(-1)·m^(-1),摩擦系数降至0.56,表现出一定的减摩润滑特性。这是由于Mo_(2)BC的添加能够使材料体系摩擦表面通过摩擦氧化作用生成具有润滑性能的摩擦氧化物层,有效抑制了二体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起到了一定的抗磨减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摩擦学行为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纤维含量对有机合成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孙维 栾道成 +2 位作者 胡志华 朱腾 王正云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研究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配比对树脂基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以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丁腈橡胶为基体,以总质量分数为30%的钢纤维、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纤维,2.5%为梯度分别调节钢纤维、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纤维,通过添... 为研究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配比对树脂基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以腰果壳油改性酚醛树脂,丁腈橡胶为基体,以总质量分数为30%的钢纤维、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纤维,2.5%为梯度分别调节钢纤维、玄武岩纤维作为增强纤维,通过添加摩擦性能调节剂并采用热压法制备样品并测试。结果表明,当钢纤维含量为5%~15%时,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摩擦材料的压缩强度及冲击强度逐渐增大,最大值分别为26.98 MPa和4.69 kJ/m^(2);实验摩擦材料的密度变化在2.179~2.322 g/cm^(3)之间;同时,试样N1与试样N6的硬度值低于90 HRR满足应用要求;当钢纤维与玄武岩纤维质量比为1∶1时,2种增强纤维产生的耦合效应最佳,摩擦因数为0.45~0.51,磨耗量约为0.01252 cm^(3)/MJ;实验摩擦材料的磨损形式以热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玄武岩纤维 摩擦材料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往复摩擦系统研制及运动控制策略研究
15
作者 尹莉 黄鹭 +4 位作者 孙淼 陈少华 杨家慧 蔡晋辉 姚燕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3-729,共7页
为推进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国产化进程,采用自研的高频往复摩擦系统,开展了摩擦磨损过程中高频往复稳定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摩擦阻力下振动仿真模型,模拟了高频往复运动控制过程,优化了实际运动控制策略。在上述基础上,... 为推进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的国产化进程,采用自研的高频往复摩擦系统,开展了摩擦磨损过程中高频往复稳定驱动控制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摩擦阻力下振动仿真模型,模拟了高频往复运动控制过程,优化了实际运动控制策略。在上述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磨损实验。结果表明,自研运动控制策略实现了稳定的位移输出,典型试验工况下的位移示值误差不超过±2%,并将摩擦系数值与目前国际领先的高频往复摩擦磨损设备进行了比对,二者示值差异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计量 摩擦磨损试验机 高频往复运动 振动信号自适应控制 摩擦磨损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Cr13基体表面粗糙度对Ti掺杂MoS_(2)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丁子珊 赖泽标 +4 位作者 李一治 江小辉 刘京周 吉利 Ermakov Boris Sergeevich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6-106,共11页
目的探究基体表面粗糙度对Ti掺杂MoS_(2)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其磨损机理,为后续2Cr13基体配磨副表面状态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法在表面粗糙度(Ra)范围为0.2~0.7μm的2Cr13基体表面制备Ti掺杂的MoS_(2)薄膜,并在大气环境... 目的探究基体表面粗糙度对Ti掺杂MoS_(2)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及其磨损机理,为后续2Cr13基体配磨副表面状态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磁控溅射法在表面粗糙度(Ra)范围为0.2~0.7μm的2Cr13基体表面制备Ti掺杂的MoS_(2)薄膜,并在大气环境下进行干摩擦摩擦磨损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能谱仪、白光干涉仪对实验后的薄膜磨痕形貌及对摩球的磨斑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基体粗糙度为0.2μm的薄膜的磨痕表面形貌可知,主要为黏着磨损,其平均摩擦因数和对摩球磨斑面积最大,而其磨损率在所有试样中处于居中位置;当基体的粗糙度增至0.5~0.6μm范围时,其平均摩擦因数、薄膜磨损率及对摩球磨斑面积都最小;当基体粗糙度进一步升至0.7μm时,薄膜的磨损率(8.79301×10^(-7)mm^(3)·N^(-1)·m^(-1))最大,而其平均摩擦因数(0.092)较小,对摩球磨斑面积(4.125×10^(4)μm^(2))略有升高,但比Ra 0.2μm下的对摩球的磨斑面积小。结论基于分子-机械摩擦理论,揭示了基体不同粗糙度对镀膜后表面摩擦磨损的影响机制,在低粗糙度(0.2μm)下,分子间的作用力主导摩擦阻力,黏着磨损显著;在中粗糙度(0.4~0.6μm),工件在不同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其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其中Ra 0.4μm的工件仍以黏着磨损为主。随着基体粗糙度的增加,Ra 0.6μm工件表面的磨损机制逐渐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在Ra 0.5~0.6μm范围内制备的Ti掺杂MoS_(2)薄膜展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在高粗糙度(0.7μm)下,由机械啮合阻力主导,薄膜磨损剧烈,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在不同基体表面粗糙度状态下,薄膜的摩擦磨损机制存在显著差别,为提升以摩擦磨损性能为目标的基体表面状态提供了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体表面粗糙度 Ti掺杂MoS_(2)薄膜 2Cr13基体 摩擦磨损 磨损机制 干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表面织构化DLC薄膜摩擦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崔坤杰 孙耀 +3 位作者 陈祖亮 王涛 时礼平 李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目的研究TC4钛合金基体表面织构设计对类金刚石薄膜(DLC)的摩擦学性能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加工和物理气相沉积组合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凹坑织构阵列与DLC薄膜的复合结构,研究其在甘油溶液下的协同摩擦学性能。通过微观划痕和纳米压... 目的研究TC4钛合金基体表面织构设计对类金刚石薄膜(DLC)的摩擦学性能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加工和物理气相沉积组合技术,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凹坑织构阵列与DLC薄膜的复合结构,研究其在甘油溶液下的协同摩擦学性能。通过微观划痕和纳米压痕试验对织构化DLC薄膜进行力学性能表征,利用ABAQUS对有无织构下DLC薄膜的失效过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面织构可以有效地增加TC4表面DLC薄膜“低摩擦”效应的作用时间,延长其使用寿命。不同织构参数设计对DLC薄膜耐磨时间有显著影响,其中直径200μm、面积率20%的织构化DLC薄膜的性能最佳,对比光滑DLC薄膜,其耐磨寿命提升了7.52倍。力学表征及仿真分析表明,表面织构增强了DLC薄膜与TC4基体之间的“机械锁合”程度,并存在“应力扩散”现象,能够有效提升DLC薄膜与TC4基体间的力学性能。对比光滑DLC薄膜,织构化DLC薄膜试样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最大可提升1.9倍。结论表面织构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DLC薄膜与基体的力学性能,在摩擦过程中调节接触界面的应力分布,增强DLC薄膜耐磨性能,延长DLC薄膜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将为新型人工关节表面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类金刚石薄膜 表面织构 复合处理 力学行为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滑阀热-粒耦合摩擦力及形貌特征研究
18
作者 刘欢 冀宏 +2 位作者 陈乾鹏 柴文伟 罗畅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0-167,共8页
针对液压滑阀在高温和污染工况下易发生卡滞失效的问题,设计一种滑阀摩擦力测量装置,以研究热变形与颗粒污染物耦合作用下的摩擦力演化机制及阀芯表面形貌损伤特征。通过控制装置的温度并加入含有污染颗粒的油液,准确测量阀芯摩擦力的... 针对液压滑阀在高温和污染工况下易发生卡滞失效的问题,设计一种滑阀摩擦力测量装置,以研究热变形与颗粒污染物耦合作用下的摩擦力演化机制及阀芯表面形貌损伤特征。通过控制装置的温度并加入含有污染颗粒的油液,准确测量阀芯摩擦力的变化。采用三维表面形貌仪对试验后阀芯表面进行测量和图像采集。结果表明:颗粒单因素下,摩擦力较小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峰值为0.32 N;热形变单因素下,摩擦力曲线相对平滑但是峰值较大,为12.66 N;热-粒耦合作用下,摩擦力具有波动性且峰值更大,为19.83 N;阀芯温度升高会显著增大颗粒的敏感性,导致摩擦力骤增;颗粒对阀芯局部产生显著的“犁削”作用,凹凸不平的表面形貌降低间隙润滑油膜质量,促使摩擦力骤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滑阀 热-粒耦合 污染颗粒 摩擦力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机械抛光中抛光垫的退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宗昱 陈国美 +2 位作者 倪自丰 章平 陈国华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为提高化学机械拋光(CMP)后晶片之间和晶片内部的均匀性,研究抛光垫表面的退化行为及其对CMP加工的影响。通过抛光试验研究CMP过程中材料去除率和晶片表面质量的变化趋势;利用白光干涉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抛光垫表面微观结构的演变,... 为提高化学机械拋光(CMP)后晶片之间和晶片内部的均匀性,研究抛光垫表面的退化行为及其对CMP加工的影响。通过抛光试验研究CMP过程中材料去除率和晶片表面质量的变化趋势;利用白光干涉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抛光垫表面微观结构的演变,并用表面高度正态分布曲线、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等参数对抛光垫表面形貌进行表征;模拟晶片和抛光垫之间的摩擦学行为,分析抛光垫退化行为对晶片加工的影响机制,并对材料去除模型中抛光垫微凸峰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1 h的CMP过程中(无修整),材料去除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表面质量则为先减小再增大,抛光20 min后,晶片表面的MRR达到最大值(873.43±65.53)nm/min,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小值(1.13±0.08)nm;衬垫表面微观组织的动态变化大致经历快速变化期、相对稳定期、性能逐步退化阶段;CMP过程中抛光垫微凸峰处在弹塑性变形区间,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抛光垫 摩擦磨损 性能退化 材料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寸SiC磨粒及磨料粒度分布下机床导轨材料GCr15的磨损机制
20
作者 王奔 祝天龙 +5 位作者 汪嘉怡 宋畅 印文典 张棋 陈铁 李昕旸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47,共10页
探究不同尺寸与粒径分布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对机床精密部件的磨损机制与机理的综合影响,为机床精密部件防护提出理论依据。以机床导轨副材料GCr15轴承钢为试验件材料,运用SiC颗粒替代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在不同尺寸单一粒径磨... 探究不同尺寸与粒径分布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对机床精密部件的磨损机制与机理的综合影响,为机床精密部件防护提出理论依据。以机床导轨副材料GCr15轴承钢为试验件材料,运用SiC颗粒替代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在不同尺寸单一粒径磨粒与混合磨粒粒径条件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分别从宏观摩擦系数、粗糙度、均方差、偏态系数与峰态系数与微观磨损形貌对摩损表面进行表征,探究表面磨损机制。结果表明:3μm与5μm的磨粒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小,且稳定阶段后期摩擦系数较为稳定,磨损后表面粗糙度与磨损量较小且磨损较浅,对表面质量的影响较小。在磨粒条件下,磨粒以滚动磨损和滑动开槽磨损相结合。在单一粒径条件下随着粒径尺寸的增大磨粒逐步转变为滑动开槽为主;在混合粒径条件下,当粒度跨较小时,较小的磨粒随着磨损的进行逐步转变为活性磨粒并参与磨损,磨损形式逐步变为滚动开槽。当粒径跨度较大时,较小的磨粒难以转变为活性磨粒参与滑动开槽,少数处于微滚动,较大的磨粒的滑动开槽为主要的磨损形式;3μm和5μm的磨粒对摩损进程的影响主要在剧烈磨损阶段,而20μm,100μm,140μm的磨粒在整个磨损进程中始终处于波动状态难以稳定。虽然在混合粒径跨度较小时,小粒径的参与使磨合磨损阶段有所减短,但随着粒径跨度的增大,小粒径难以对磨损过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导轨 销盘试验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磨粒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