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温差两相流动诱导水锤冲击的数值模型
1
作者 赵子祥 段钟弟 +1 位作者 孙浩然 薛鸿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0-180,共11页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两相流型判别公式和流动传热计算模型库予以封闭,并通过自编程序实现压力载荷的数值模拟。基于凝结水锤的PMK-2实验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压力峰值的预报结果与实验值偏差为1.7%。使用该模型对冷水注入蒸汽管道和非能动余热排出两种工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在冷水注入工况下发现:随着冷水流速提高,压力脉冲峰值增加;液相温度提高,压力峰值随之减小;当管道直径足够小时,将不再出现水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凝结 水锤 传质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小鑫 陈童 +2 位作者 党博 李英豪 马艳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空气和水循环输送平台,安装流量测试系统,对测量原理及仿真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对于质量流量测量误差小,能够达到无接触、稳定测量流体质量流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量 恒功率加热 质量流量测量 温度测量 空气/水流量测量 流固耦合传热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蓄冰系统的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模拟研究
3
作者 于宏鑫 王宁波 +1 位作者 郭焱华 邵双全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6-113,共8页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 针对动态蓄冰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运行稳定性问题,利用Fluent对水侧流道进行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在波纹节距为6~12 mm、波纹高度为1.4~2.8 mm、波纹夹角为60°~150°的8个工况下进行模拟,探究了不同波纹节距、高度和角度的板片结构下流场流型、温度分布和压降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波纹节距(6 mm)下,接触点数量更多,流场内扰动大、换热好,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比较不同波纹高度下的换热效果发现,虽然波纹高度的增加可以增大波纹板的换热面积,但同时也会导致流速减慢和高温滞留区的产生,不利于提高波纹板的换热效率;波纹夹角的改变影响了流场内的流型,随着波纹夹角从60°增大到150°,换热效果先升高后降低,当波纹夹角为120°时换热效果最好。通过分析不同夹角时板内流场的流型,发现在较大占比的曲折流中伴随十字交叉流动的复合流动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换热器 过冷水 流动换热 动态蓄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体相变效应的粗糙裂隙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先珊 罗晓雷 +5 位作者 白冰 魏宁 刘少炜 张普纲 李满 潘玉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4,853,共13页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以三维粗糙裂隙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单相与多相流-热耦合模型,对比是否考虑相变作用的不同入口流速、入口温度和壁面温度时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考虑相变作用时,壁面局部粗糙程度控制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基于Forchheimer公式,得知流体传热过程中非线性渗流特性显著。考虑相变作用后,流体呈现类似剪切稀释流体的特征,而气相体积分数则对系统换热过程起主导作用。因此,考虑流体的相变效应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热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特征和热提取效率的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渗流换热 流热耦合 非线性渗流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转子流体与传热耦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伟力 乔田怀 +3 位作者 李亚磊 李程昊 刘明洋 李志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了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发电机转子流体-传热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给出了基本假设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同时将通风网络计算得到的风速和压力作为转子求解域的耦合边界,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然后分析了交替径向风道内流量分配和氢气流动情况,研究了转子内部氢气温度分布和槽楔出风口风温变化规律,探明了转子绕组和铁心轴向温度分布特性,讨论了副槽入口流量和槽楔出口直径对转子流体和温度的影响。得出副槽入口流量应控制在0.1~0.16 m^(3)/s范围内,且选择较小的槽楔出口直径,可以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与风量分配均匀性,降低转子轴向热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 交替径向风道 通风网络 流体流动与传热 有限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储层岩体粗糙裂隙的热流耦合效应研究
6
作者 刘先珊 李宇 +1 位作者 李满 杨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2-862,共11页
为了解决地热开采涉及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提高开采效率,本文针对开采过程中的渗流-传热问题以离散元软件3DEC构建岩体粗糙裂隙热-流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不同三维形貌特征的岩体裂隙,模拟水力开度为19.17μm在不同流速时的水-岩温度... 为了解决地热开采涉及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提高开采效率,本文针对开采过程中的渗流-传热问题以离散元软件3DEC构建岩体粗糙裂隙热-流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不同三维形貌特征的岩体裂隙,模拟水力开度为19.17μm在不同流速时的水-岩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裂隙形貌的阻滞作用,粗糙面出水口温度下降较慢,出水口温度有所上升,模型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随流速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大而减小。裂隙形貌对流体和岩体温度分布均有影响,粗糙裂隙面的冷锋形态和裂隙面的形貌密切相关。光滑裂隙热突破快于粗糙裂隙,增加裂隙面的粗糙度有助于延长热突破时间。粗糙裂隙面相对于光滑裂隙面的总热量提取率略有提升,流速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加显著提高总热量提取率。通过本文研究可以为地热能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参数和指导,能够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渗流-传热 三维形貌 水力开度 流速 对流换热系数 粗糙裂隙面 热采率 热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地热开采中砂岩单裂隙渗流传热试验研究
7
作者 吴洪涛 王惠民 +4 位作者 郑惠峰 盛金昌 黄泰仁 田佳丽 盛丹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602,共10页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关系着“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其中目标储层岩石裂隙渗流传热特性的研究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成效至关重要。但以往的裂隙渗流传热研究多是考虑粗糙面、流速、围压、温度等单一因素对其传热效率的评价,并未系统探...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关系着“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其中目标储层岩石裂隙渗流传热特性的研究对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成效至关重要。但以往的裂隙渗流传热研究多是考虑粗糙面、流速、围压、温度等单一因素对其传热效率的评价,并未系统探究多级流速下浅层地热储层(围压和岩石温度)变化对渗流传热演化规律的认识及其贡献程度的对比。因此,文章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裂隙岩石渗流传热试验系统,开展了多级流速下的砂岩单裂隙渗流传热试验,分析了单裂隙渗流传热在多级流速下的全过程演化特性,探讨了浅层地热中的敏感性参数(围压和岩石温度)对渗流传热的影响规律及其贡献程度。试验结果发现:(1)出口水温和对流换热系数随水流流速的增大,其变化趋势有明显的阶段性转折;(2)围压的增大导致裂隙开度减小,流动边界层变薄,而温度梯度的增大将引起热流密度的上升,都将导致出口水温和对流换热系数呈现上升趋势;(3)岩石温度的贡献程度明显高于围压,特别是从60℃增大至70℃时,对流换热系数有了大幅度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 砂岩 单裂隙 多级流速 对流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山地热田区深大断裂的控水控热作用及地热系统成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左玉妹 成建梅 +4 位作者 赵锐锐 刘浩田 吴凡 谢先军 梁腾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32,共13页
目前对英山地区深部地温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构造控热模式尚无系统研究,不利于地热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基于野外裂隙测量、浅层连续测温、钻孔压水试验等成果,建立了英山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传热三维模型,对深部储层在不同构造组合模式下... 目前对英山地区深部地温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构造控热模式尚无系统研究,不利于地热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基于野外裂隙测量、浅层连续测温、钻孔压水试验等成果,建立了英山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传热三维模型,对深部储层在不同构造组合模式下的压力场、温度场和达西流速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部温度场和压力场受断裂系统影响较大,在致密基岩及隔水断层处,流体运动微弱,热量运移以热传导为主,导水断层处以热对流为主;在深部导水断层区域温度和水压偏低,与导水断层处相比,隔水断层处水压偏高;在2 000 m深度以深,高温区和水力交换强烈区与导水断层带处完全对应,表明断层是储层中最主要的流体和热量运移通道;区内断层组合模式为复合模式,北东向断层为英山地区主要导水导热构造,热水在沿北东向断层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受南北向断层的阻隔,最终在两组断层的交叉复合位置处形成温泉。该研究可为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科学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裂隙储层 流-热耦合模型 数值试验 成因模型 深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海底管道软管内部流体渗透特性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焱 郑利军 +1 位作者 张恩勇 王云飞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5,共8页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规律研究,考虑高分子聚合物密封材料、厚度、气体压力、温度、流速、软管界面结构形式等不同影响软管渗透性的因素,将软管几何模型划分为管内流体、管道结构和环空三个空间,建立复合柔性软管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材料和样管实验,原型管道试验以及平台现场测试,其中模型结果与样管实验最大误差为7%,与原型管道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为12.3%,计算模型与现场运行结果趋势规律一致,很好地为深水软管设计以及软管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底管道 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 渗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上升光管内临界压力区水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丹 陈听宽 +2 位作者 罗毓珊 胡志宏 栾合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4,共5页
对垂直上升光管内临界压力区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根据试验结果 ,分别在亚临界部分和超临界部分进行了传热机理分析 ,得到了垂直上升光管对流沸腾传热随压力、质量流速及热负荷变化的复杂关系 ,总结了发生传热恶化时的条件 ,预... 对垂直上升光管内临界压力区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 .根据试验结果 ,分别在亚临界部分和超临界部分进行了传热机理分析 ,得到了垂直上升光管对流沸腾传热随压力、质量流速及热负荷变化的复杂关系 ,总结了发生传热恶化时的条件 ,预报了恶化趋势 ,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试验关联式 .试验结果表明 :在亚临界部分中 ,当压力 p/ pc 为 0 96到 0 98时 ,发生DNB传热恶化最为明显 ;在超临界部分中 ,压力越接近临界压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沸腾换热 传热恶化 近临界压力区 火电机 蒸气 传热特性 垂直上开光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活动层浅层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规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明礼 温智 +5 位作者 董建华 王得楷 侯彦东 薛珂 杨晓宇 孙国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1-570,共10页
活动层水热状态直接影响多年冻土和寒区工程的稳定性。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附面层理论研究冻土温度场变化,较少研究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过程及其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结合多年冻土活动层包气带水-热耦合迁移的物理过程和内在机制,以温度和含... 活动层水热状态直接影响多年冻土和寒区工程的稳定性。已有研究大多基于附面层理论研究冻土温度场变化,较少研究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过程及其对冻土温度场的影响。结合多年冻土活动层包气带水-热耦合迁移的物理过程和内在机制,以温度和含水率为基本变量,建立了考虑液态水和水汽相变、水分对流传热和水汽运移的土壤-地表-大气能量平衡及土壤内部水热变化的耦合模型,分析了真实野外气象条件下活动层液态水和水汽运移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温度梯度水分向土壤内部运移,夜间温度梯度水分向土壤表层运移;暖季温度梯度水分以向土壤内部运移为主,冷季温度梯度水分以向地表运移为主;就全年而言,活动层各个深度处水汽运移作用大于15%,水势梯度水汽运移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浅层土壤在无降雨状态下,水分运移以温度梯度水汽运移为主;水势梯度液态水通量受降雨影响明显,在降雨事件期间和之后,液态水和水汽下渗占主导地位,降雨降低表层土壤温度、减小土壤热传导通量,有利于土壤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活动层 水分运移 热传递 水汽流动 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源热泵管式换热法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荣华 张承虎 +2 位作者 庄兆意 孙德兴 任南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9-1393,共5页
本文介绍了管式换热法的原理及其优点,基于流动与换热准则关联式,分析比较了套管换热装置的换热特性、阻力特性;利用传热单元数ε-NTU法研究探讨了套管顺、逆两种形式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管式换热法的经济性。研究表明,管式换热... 本文介绍了管式换热法的原理及其优点,基于流动与换热准则关联式,分析比较了套管换热装置的换热特性、阻力特性;利用传热单元数ε-NTU法研究探讨了套管顺、逆两种形式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管式换热法的经济性。研究表明,管式换热法适宜长距离水源条件,应用范围广;套管装置换热Re数高,对流换热系数大50%,但流动阻力为普通换热方式的2~3倍;管式换热形式分为逆流与顺流两种,其中逆流较顺流可减少20%的套管换热面积或长度;另外,套管换热装置比普通换热方式需增加60%的换热管耗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源热泵 管式换热法 换热系数 流动阻力 换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水式量热计温度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继锋 张凯 +3 位作者 何均章 关有光 周山 高学燕 《中国测试》 CAS 2009年第1期46-49,共4页
在流水式量热计中温度传感器无法实时地反映流水温度变化,为了达到准确测量能量的目的,必须保证对应的温度积分值基本不受传感器响应时间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温度传感器的热模型,深入研究了水流温度在稳态和动态条件下温度传感器响应特... 在流水式量热计中温度传感器无法实时地反映流水温度变化,为了达到准确测量能量的目的,必须保证对应的温度积分值基本不受传感器响应时间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温度传感器的热模型,深入研究了水流温度在稳态和动态条件下温度传感器响应特性及其对温度积分值的影响,得出了在准稳态下,温度的积分值基本不受响应时间影响的结论。提出了一种采用强制热交换方式加快水流热交换,使得水流温度快速达到准稳态的方法,此方法在新型量热计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为其它类似积分型测量系统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 温度测量 水流 热模型 积分 热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棒束内超临界水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虹波 赵萌 +1 位作者 顾汉洋 卢冬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17-2023,共7页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超临界水多功能实验装置上,针对两种不同节径比(P/D)的棒束通道开展了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获得了传热实验数据,观测到了通道内棒束间明显的周向温度不均匀现象和定位格架导致的传热强化现...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超临界水多功能实验装置上,针对两种不同节径比(P/D)的棒束通道开展了超临界水流动传热实验,获得了传热实验数据,观测到了通道内棒束间明显的周向温度不均匀现象和定位格架导致的传热强化现象。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实验研究,得出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结论:随热流密度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减小,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增加;随质量流速的增加,传热系数逐渐增大,棒束壁温周向不均匀程度逐渐减小;随压力的逐渐升高,传热系数少许降低;随P/D的减小,棒束通道内的传热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流动传热 棒束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回风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的仿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杜春涛 张进治 王若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7-902,共6页
为研究制热/制冷、逆喷/顺喷、液滴平均直径3个因素对矿井回风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了3D仿真。根据边界条件不同,共仿真了制热和制冷、逆喷和顺喷、液滴平均直径分别为0.10,0.15和0... 为研究制热/制冷、逆喷/顺喷、液滴平均直径3个因素对矿井回风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CFD仿真软件FLUENT对矿井回风/液滴两相流进行了3D仿真。根据边界条件不同,共仿真了制热和制冷、逆喷和顺喷、液滴平均直径分别为0.10,0.15和0.20 cm等12种工况,得出了各种工况下液滴温度变化情况,并利用工程实践运行结果和实验对部分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制冷、顺喷、小液滴工况下获得的液滴温度变化大于制热、逆喷、大液滴工况下获得的液滴温差,从而说明制冷、顺喷、小液滴3种工况下回风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回风换热器 换热性能 制热 制冷 逆喷 顺喷 液滴平均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炉辐射废锅内多相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倪建军 梁钦锋 +2 位作者 周志杰 张玉柱 于广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5,共7页
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实际气流床煤气化辐射废锅内三维多相流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连续相流场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求解,而颗粒相采用基于随机过程的随机轨道模型,并采用双向耦合算法计算两相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场计算肘... 通过直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实际气流床煤气化辐射废锅内三维多相流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连续相流场采用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求解,而颗粒相采用基于随机过程的随机轨道模型,并采用双向耦合算法计算两相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场计算肘基于灰气体加权和模型与离散坐标法相结合的方法求解热辐射方程,同时考虑了煤渣颗粒的热辐射和散射影响,利用Ranz-Marshall关系式计算气固相间对流换热作用。结果表明:辐射废锅顶部存在一火炬状入口射流,其长度随中心流道的缩小而缩短;辐射废锅顶部、底部以及入口射流周围各自存在不同形状回流区;整体温度随鳍片水冷壁面积的增加而降低,但鳍片宽度过大可能造成水冷壁灰渣沉积堵塞;不同水冷壁布置方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废锅 水冷壁 辐射传热 多相流 煤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质管型对蒸发式冷凝器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元希 蒋翔 +2 位作者 朱冬生 张景卫 王长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3-198,共6页
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高效冷却散热设备,其传热性能目前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总结蒸发式冷凝器传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新的钢质弹形管、扭曲管和弹形-扭曲间断管强化传热的新结构,并测试了它们应用于蒸发式冷凝器的流动与传热性能,与... 蒸发式冷凝器是一种高效冷却散热设备,其传热性能目前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总结蒸发式冷凝器传热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新的钢质弹形管、扭曲管和弹形-扭曲间断管强化传热的新结构,并测试了它们应用于蒸发式冷凝器的流动与传热性能,与传统的圆管和椭圆管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冷却水喷淋密度为0.06kg·m-1s-1、管截面风速为3.4m·s-1时,椭圆管、弹形管、扭曲管和间断管比圆管总传热系数K分别高19.2%、24.4%、26.8%和31.2%。管内冷凝、管外水和空气的传热过程对总传热性能均有重要影响,弹形管可有效强化管外水膜与空气间的传热,同时降低空气流动压降;扭曲管可改善水膜分布,强化水膜传热,同时会增大空气流动压降;弹形-扭曲间断管可同时强化水膜、水膜与空气间的传热,略为减小空气流动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式冷凝器 传热 强化传热管 气液两相流 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形自由表面水射流冲击换热特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冷浩 郭烈锦 +1 位作者 张西民 闵红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10-1512,共3页
对圆形自由表面水射流冲击换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结了喷距、射流出口速度以及相变等因素对换热的影响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射流冲击 自由表面射流 换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渗流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姚池 邵玉龙 +3 位作者 杨建华 何忱 黄帆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0-1058,共9页
提出了一种裂隙岩体的非线性渗流传热数值模型,首先将Forchheimer方程与雷诺方程耦合得到非线性渗流控制方程,然后结合传热控制方程,考虑裂隙与岩石基质之间的热量交换,研究了非线性渗流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通过与裂隙网络... 提出了一种裂隙岩体的非线性渗流传热数值模型,首先将Forchheimer方程与雷诺方程耦合得到非线性渗流控制方程,然后结合传热控制方程,考虑裂隙与岩石基质之间的热量交换,研究了非线性渗流对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过程的影响。通过与裂隙网络非线性渗流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裂隙岩体非线性渗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二维单裂隙和三维裂隙网络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渗流传热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裂隙岩体的非线性渗流特征,随着裂隙开度df的增加,流体的非线性效应不断加强,与达西条件下计算的渗流传热结果的偏差就越大,通过归一化导流系数T/T0确定临界水力梯度Jc,发现裂隙开度对临界水力梯度Jc起到主导性作用,且临界水力梯度Jc与裂隙开度df满足幂函数递减关系;归一化热突破时间t/t_0≥1,非线性条件下的稳定期要比线性条件下的稳定期长,并随着裂隙开度和裂隙数量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渗流 渗流传热 Forchheimer方程 临界水力梯度 裂隙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水流量对凝汽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朱锐 种道彤 +1 位作者 刘继平 陈国慧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3,27,共5页
通过试验进行了冷却水流量对凝汽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到了凝汽器压力、传热系数和传热端差随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参数范围内,随着冷却水量增加,凝汽器压力成近似线性减小,传热系数成近似线性增加。冷却水流量... 通过试验进行了冷却水流量对凝汽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到了凝汽器压力、传热系数和传热端差随冷却水流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参数范围内,随着冷却水量增加,凝汽器压力成近似线性减小,传热系数成近似线性增加。冷却水流量对凝汽器端差影响存在临界值。理论分析表明,传热系数采用美国热交换学会(HEI)公式计算时,凝汽器传热单元数(NTU)大于1.59,则端差随冷却水流量增加而增加;NTU小于1.59,则端差随冷却水流量增加而减小,与试验结果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汽器 冷却水流量 传热系数 端差 NT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