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江地区5个粳稻品种产量因素及穗粒数相关基因差异分析
1
作者 殷从飞 史培华 +5 位作者 张建祥 赵艳岭 崔晓霞 李敏 许金诺 陆建康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4-17,共4页
研究镇江地区5个不同品种粳稻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穗粒数相关基因序列对产量的影响。对镇稻11、宁粳3、宁粳6、武运粳24和武运粳23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23在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上表现优异,产量最高。相关性... 研究镇江地区5个不同品种粳稻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上的差异,并分析穗粒数相关基因序列对产量的影响。对镇稻11、宁粳3、宁粳6、武运粳24和武运粳23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23在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上表现优异,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参试品种株高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一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关键基因DEP1、Ghd7、Gn1a、OsGA20ox1和NOG1在参试品种与高产品种之间存在氨基酸变异,但在参试品种内部无序列差异。5个参试品种中,在镇江地区推广武运粳23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产量 一次枝梗数 穗粒数 序列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果腺肋花楸扦插生根特性及不定根发生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立格 曲良谱 +2 位作者 张成霞 韦庆翠 李成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1152,共12页
【目的】为了解黑果腺肋花楸扦插不定根起源及发育过程,揭示其扦插生根机理。【方法】以‘福康源1号’当年生半木质化插穗为研究材料,利用水培扦插技术和石蜡切片法对不定根形成过程中插穗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 【目的】为了解黑果腺肋花楸扦插不定根起源及发育过程,揭示其扦插生根机理。【方法】以‘福康源1号’当年生半木质化插穗为研究材料,利用水培扦插技术和石蜡切片法对不定根形成过程中插穗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结果】在水培条件下,IBA处理扦插生根期为30~40 d,扦插过程中皮孔处在10~15 d出现不定根,插穗切口处在15~20 d出现不定根,生根速度、不定根数量及根长均优于对照,外源诱导可显著提高生根率和生根质量。扦插前的插穗内无潜伏根原基存在,不定根原基在插后形成;不定根形成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和内部分生组织生根型。皮部产生的不定根起源于维管形成层、韧皮薄壁细胞或皮层;愈伤组织产生的不定根是由愈伤组织内的薄壁细胞团特化而成;叶隙或枝隙是形成不定根原基和产生愈伤组织的主要区域。【结论】扦插生根属于多位点发生模式,属于诱导生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腺肋花楸 扦插 不定根发生 叶隙 枝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基因型及播期效应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小荣 钟蕾 +3 位作者 贺晓鹏 傅军如 熊康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4-428,共5页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 以7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为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齐穗期考查了稻穗枝梗和颖花形成有关指标,分析了各指标的基因型和播期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各基因型间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退化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差异均显著,且5个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而与其是否属于杂交组合、常规品种和雄性不育系等类型无关。2)现存一次枝梗数、现存二次枝梗数、现存颖花数、一次枝梗分化数4个指标的基因型值较大,播期效应值较小;一次枝梗退化数播期效应值较大。3)单穗颖花现存数(即每穗总粒数)与现存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分化数、现存二次枝梗数呈密切正相关,与一次枝梗退化数相关性小,现存一次枝梗数主要通过改变现存二次枝梗数来影响单穗颖花现存数。另外,还综合分析了供试71个材料单穗颖花现存数的基因型值和播期效应值,并对其大穗潜力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枝梗 颖花 基因型效应 播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籼型双季杂交水稻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小荣 潘晓华 +2 位作者 陈忠平 余辉 邓柏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籼型杂交组合淦鑫688为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用氮总量及不同用氮模式对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与形成有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195kg/hm^2氮素用量有利于提高单穗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颖... 在大田条件下以籼型杂交组合淦鑫688为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用氮总量及不同用氮模式对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与形成有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195kg/hm^2氮素用量有利于提高单穗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颖花分化数;减少一次枝梗退化数、二次枝梗退化数和颖花退化数;降低一次枝梗退化率、二次枝梗退化率和颖花退化率;提高一次枝梗形成数、二次枝梗形成数、一次枝梗颖花直接形成数和二次枝梗颖花形成数,最终提高单穗颖花总形成数。(2)相同施氮量下,提高幼穗分化期氮肥使用比例,可起到优化稻穗发育的效果,而分蘖期和叶龄余数2~1时施氮量对稻穗发育影响小。(3)淦鑫688稻穗良性发育适宜的用氮模式为:基肥(82.5kg/hm^2):分蘖肥(54.0kg/hm^2):幼穗分化肥(58.5kg/hm^2):保花肥(0kg/hm^2)。(4)还讨论了稻穗枝梗、颖花分化、退化与形成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增加单穗颖花形成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淦鑫688 枝梗和颖花 分化 退化与形成 施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亲本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对播期反应的基因型差异与类型 被引量:10
5
作者 钟蕾 陈小荣 +4 位作者 胡华金 王秋虎 郑兴汶 任福泽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5-700,共6页
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对23个杂交水稻亲本不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全部12个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间差异,且这些... 采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对23个杂交水稻亲本不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指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全部12个指标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间差异,且这些指标的差异仅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23个基因型综合平均值不同播期间颖花分化数、一次枝梗退化数、二次枝梗退化数、一次枝梗退化率、二次枝梗退化率、一次枝梗形成数、二次枝梗形成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幅分别为215.48~235.75、0.57~0.96、10.90~15.33、3.96%~6.47%、19.79%~27.23%、12.32~12.93、41.01~44.94、204.20~225.13;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退化数、颖花退化率等指标未检测出显著差异;相对于一次枝梗和颖花的退化而言,二次枝梗退化存在更为显著的基因型和播期差异,23个基因型二次枝梗退化数平均值变幅为5.33~23.78,极差为0.33~15.33;根据二次枝梗退化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不同播期下的平均值、极差和变异系数,可初步将23个基因型对播期的反应划分为极敏感型、敏感型和钝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亲本 枝梗和颖花 分化、退化与形成 播期 基因型差异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插方式对杂交粳稻碳氮调节与颖花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董明辉 赵步洪 +3 位作者 陈培峰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65-73,共9页
为探究钵苗机插对水稻幼穗分化期营养器官碳氮代谢以及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的影响,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材料进行大田生产试验,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了钵苗机插方式下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特点和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规律及差异,... 为探究钵苗机插对水稻幼穗分化期营养器官碳氮代谢以及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的影响,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材料进行大田生产试验,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了钵苗机插方式下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特点和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规律及差异,并探明碳氮代谢与稻穗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抽穗前25 d至抽穗阶段,钵苗机插稻株营养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P<0.05),抽穗前25和20 d,钵苗机插全氮质量分数2015年和2014年平均分别高出毯苗机插1.82%和6.13%,但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各期钵苗机插C/N比值显著高于毯苗机插。2)在抽穗前25~15 d,2种机插方式NSC累积量差异不明显,但在抽穗前10 d至抽穗期,营养器官NSC累积量迅速上升,累积量占单茎茎鞘总量的42.75%~50.75%累积量,钵苗机插累积量高于毯苗机插。3)钵苗机插方式下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而退化数和退化率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其中对二次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且对稻穗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程度高于中、上部,钵苗机插使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2 a平均分别增加5.24和14.21个。4)抽穗前25和20 d营养器官C/N比值与枝梗和颖花的分化/现存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特别是跟二次枝梗和二次颖花的相关性较密切,与退化数呈正相关,而在抽穗前15 d到抽穗期则相反。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与穗分化期NSC积累量和抽穗后NSC运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生理 农业机械 杂交粳稻 碳氮代谢 枝梗与颖花形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粳稻颖花形成及籽粒充实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培峰 韩立宇 +3 位作者 顾俊荣 乔中英 王文青 董明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04-1611,共8页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处理大穗型杂交粳稻穗粒数形成和籽粒充实的差异,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为材料,设置灌溉方式(W0:浅水层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N1:施纯氮225 kg·hm^(-2);N2:施纯氮300 kg·hm^(-2);N3:施纯氮375 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颖花形成及籽粒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稻穗总枝梗与颖花形成均有显著影响。与W0相比,W1显著增加了总枝梗与颖花分化数、退化数和现存数;3种氮肥水平下,N2的总枝梗数、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最高,而退化数率最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与颖花形成的影响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异。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对一次枝梗和颖花以及上部二次枝梗与颖花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在W1和N2条件下显著增加了中、下部二次颖花的分化数并减少退化数,促进了中、下部枝梗与颖花形成。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强势粒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中势粒和弱势粒的千粒重和充实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中W1显著高于W0,N2显著高于N1和N3。在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N2有利于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形成,提高穗粒数的同时增加了籽粒粒重和充实度,从而提高了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大穗型杂交粳超高产栽培的养分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穗型杂交粳稻 灌溉方式 施氮量 枝梗与颖花形成 籽粒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利 雷小龙 +3 位作者 王丽 邓飞 刘代银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34-1444,共11页
为探讨杂交稻机械化播栽技术的穗粒数形成特点,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种植方式和2个穴苗数水平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每穗总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均高于常规手... 为探讨杂交稻机械化播栽技术的穗粒数形成特点,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种植方式和2个穴苗数水平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每穗总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均高于常规手插,每穗总颖花现存数显著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高于常规手插,机插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则显著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均显著高于常规手插,二次颖花分化数表现为机插>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二次颖花现存数则是常规手插>机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不同种植方式之间,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差异主要集中在稻穗基部,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枝梗现存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主要与稻穗基部二次枝梗严重退化有关。每穗一次颖花现存数从穗基部至顶部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颖花现存数差异则与该部位分化二次颖花的能力有关。高穴苗数处理每穗枝梗和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均显著低于低穴苗数处理。考虑种植方式和穴苗数二者的交互效应,机插和常规手插适宜配合低穴苗数,机械精量穴直播则以高穴苗数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直播 机插 穴苗数 枝梗 颖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枝性状导入普通小麦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袁文业 孙玉 +4 位作者 张美荣 裴自友 孙善澄 李丕皋 封如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5-50,共6页
李丕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导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33。通过对分33进行细胞学鉴定和对其穗分枝特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分33的基本核型及带型均为普通小麦型,为一普通小麦新品系;分33的穗分枝... 李丕皋等将圆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导入普通小麦并选育出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分33。通过对分33进行细胞学鉴定和对其穗分枝特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分33的基本核型及带型均为普通小麦型,为一普通小麦新品系;分33的穗分枝特性源于分枝型的圆锥小麦;分33小麦新品系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虽然穗分枝性状表达的程度不同,但均具穗分枝特性,且与分枝型圆锥小麦的遗传稳定性相似,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穗分枝性状的表达受两对隐性基因的控制,并可能受到一些修饰基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分枝 超数小穗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晓媛 邓飞 +5 位作者 陈多 田青兰 赵敏 王丽 陶有凤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12-2027,共16页
为探究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以穗型差异较大的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机插杂交籼稻不同播期下不同茎蘖部位稻穗的枝梗数和颖花数。结果表明,(1)每穗一次、二次... 为探究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以穗型差异较大的杂交籼稻品种F优498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机插杂交籼稻不同播期下不同茎蘖部位稻穗的枝梗数和颖花数。结果表明,(1)每穗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为: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主茎和一次分蘖的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且平均一次、二次颖花数及二次枝梗数也随播期推迟而增加。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表现出了相同趋势。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和总颖花数也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2)相关分析表明,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与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表现为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且通径分析表明,主茎和一次分蘖的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对平均每穗总枝梗数及总颖花数的贡献率远大于二次分蘖。(3)主茎、一次分蘖和平均每穗大部分枝梗及颖花性状与穗分化期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看来,不同播期下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枝梗数和颖花数有较大差异,选择大穗型籼稻品种进行机插更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同时根据播期确定相应的高产策略,早播机插在保证较高一次分蘖数的基础上,应注重提高每穗枝梗数和颖花数以提高产量,迟播机插在保证较高每穗颖花数的基础上,应注重提高结实率、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播期 茎蘖部位 枝梗数 颖花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杨瑞东 毛家仁 +2 位作者 赵元龙 陈笑媛 杨兴莲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0,共8页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 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 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 (gen. et sp. nov.), 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 (g... 本文描述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组中的分枝状宏观藻类化石5属7种,即:Marpolia spissa Wal-cott, Marpolia aequalis Walcott, Guizhouella ramulosa Yang (gen. et sp. nov.), Doushantuophyton lineare Chen,Thamnophton formosus Yang (gen. et sp. nov.), Eoulothrix fibrillata Ding, Eoulothrix flabellophyton Yang (sp.nov.)。根据大量的藻类与凯里生物群共生特征,从藻类的生态及生物群分布受到沉积韵律控制等特征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生活环境的水深应该在30~60m,而埋藏和保存环境的水深是150m左右。另外,将凯里生物群中的宏观藻类化石与震旦纪陡山沱期的藻类化石进行了比较,两者在以分技状藻类占主要组成上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晚震旦世宏观藻类与寒武纪宏观藻类没有大的演变,但寒武纪宏观藻类以出现钙质珊瑚藻类、分枝更加复杂的类型和具有锯齿状叶状体、生殖托构造的藻类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状藻类 凯里组 中寒武世 贵州 生态 生活环境 藻类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洁 朱艳 曹卫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数及籽粒重的预测;进一步结合茎蘖发生与穗数决定模型,最终建立了小麦产量结构形成的模拟模型。运用2年度3个播期2个品种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不同类型品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穗粒数、粒重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原基数 叶片数 小穗原基数 小穗数 籽粒数 籽粒重 产量形成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水稻颖花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董明辉 江贻 +2 位作者 陈培峰 赵步洪 顾俊荣 《农学学报》 2020年第10期1-6,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幼穗分化发育及颖花形成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用机理,本文综合分析了水稻颖花形成的特点,总结了幼穗分化发育与同化物代谢的关系和幼穗发育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关系,并探讨糖信号与激素信号的相互关系及...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幼穗分化发育及颖花形成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用机理,本文综合分析了水稻颖花形成的特点,总结了幼穗分化发育与同化物代谢的关系和幼穗发育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关系,并探讨糖信号与激素信号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幼穗发育的调节作用及机理。认为大穗型水稻二次颖花易退化、穗粒数不稳定与NSC关系密切,可溶性糖与植物激素调节及其相互作用对幼穗的分化发育有重要调控作用,提出通过深入研究NSC代谢特征及穗分化发育阶段各可溶性糖组分的积累与分解规律,以及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蛋白表达及代谢关键酶活性,探寻NSC糖信号-激素及激素间的平衡-相关蛋白表达和代谢酶活性-颖花数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通过调节NSC代谢,构建促进颖花分化、减少退化为目标的栽培调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籽粒 颖花形成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水稻品种穗部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海伟 杨重法 田小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8-423,共6页
大穗型水稻存在严重的结实率较低和不稳定的问题,从水稻穗部结构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结实差异,有利于揭示大穗型水稻结实障碍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选用中国目前在生产和育种上广泛使用的大穗型品种及部分已稳定遗传的大穗型材料共32份,调... 大穗型水稻存在严重的结实率较低和不稳定的问题,从水稻穗部结构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结实差异,有利于揭示大穗型水稻结实障碍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选用中国目前在生产和育种上广泛使用的大穗型品种及部分已稳定遗传的大穗型材料共32份,调查其在大田条件下的穗部结构、结实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穗籼型或籼-籼(粳)组合水稻的结实率总体上主要取决于其2次枝梗的结实率。根据各品种1次枝梗数与2次枝梗数的比值(BI)和结实率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3类:第Ⅰ类BI=0.18~0.40,结实率≧85%,可定义为2次枝梗高结实率型;第Ⅱ类BI=0.18~0.36,结实率≦83%,定义为2次枝梗低结实率型;第Ⅲ类仅有BL006,BI=1.15,结实率为92%,定义为1次枝梗高结实率型。第Ⅰ类和第Ⅲ类在结实性能上具有优势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穗型 枝梗 颖花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顶小穗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大穗的关系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国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49-354,T001,共7页
小麦植株开始拔节时,幼穗的分化发育出现转折——停育小穗出现,侧小穗数不再增加,顶小穗开始分化,全穗的总小穗数定型。顶小穗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与侧小穗不同。顶小穗出现的早晚,与温、光、营养等条件密切相关。了解小麦顶小穗的形... 小麦植株开始拔节时,幼穗的分化发育出现转折——停育小穗出现,侧小穗数不再增加,顶小穗开始分化,全穗的总小穗数定型。顶小穗的形成过程、形态结构与侧小穗不同。顶小穗出现的早晚,与温、光、营养等条件密切相关。了解小麦顶小穗的形成特点,注意适期早播,正确施肥,科学管理,可以延长小穗分化时间,推迟顶小穗出现,增加小穗数,达到穗大粒多的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顶小穗 形成特点 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合物喷雾合成的生长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刚 刘道平 +1 位作者 肖杨 刘妮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3-217,共5页
利用自行设计的可视化喷雾强化水合物制备实验系统,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条件下,喷雾合成CO2水合物的耗气量和反应釜内温度的变化,研究其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压力越高,或者初始温度越低,那么诱导时间越短,单位时间... 利用自行设计的可视化喷雾强化水合物制备实验系统,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初始温度和初始压力条件下,喷雾合成CO2水合物的耗气量和反应釜内温度的变化,研究其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压力越高,或者初始温度越低,那么诱导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内CO2耗气量越多,水合物生成速率越快.同时,通过对水合物生长过程的摄像在线观察,发现CO2水合物在接触界面紧贴反应釜壁面的两相接触处最先诱导成核并迅速扩展,生成水合物后,随着反应进行,吉布斯自由能差增大,水合物颗粒由圆滑状向数枝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水合物 耗气量 生成速率 数枝状 吉布斯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季条件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小荣 任福泽 +3 位作者 郑兴汶 胡华金 傅军如 贺浩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13-218,共6页
以19个水稻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抽穗期调查了稻穗枝梗、颖花分化、退化及形成有关性状,分析了各性状不同季节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单穗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分化数、一次枝梗... 以19个水稻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条件下的分期播种,于抽穗期调查了稻穗枝梗、颖花分化、退化及形成有关性状,分析了各性状不同季节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单穗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分化数、一次枝梗退化数、二次枝梗退化数、颖花退化数、一次枝梗退化率、二次枝梗退化率、颖花退化率、一次枝梗形成数、二次枝梗形成数、一次枝梗颖花形成数、二次枝梗颖花形成数和单穗颖花总形成数等性状均存在较大的组合间差异和季节问变异,其中19个组合单穗颖花总形成数异季差异率变幅为5.12%~93.59%,平均变异率为34.19%;总体上,不同季节下二次枝梗各性状的变异性强,颖花性状其次,一次枝梗各性状变异性最小;根据异季条件下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性状的变异性,从大穗角度讨论了杂交稻新组合育种资源选择与利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同季节 枝梗和颖花 分化 退化与形成 育种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壁稳定技术及其在分支井完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占春 张光焰 +2 位作者 刘恩新 张智勇 陈维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5期50-52,共3页
通过对增稠剂体系、延迟交联系统、破胶系统的研究 ,确定了井壁稳定液室内配方 ,并对井壁稳定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 ,开展了现场应用工艺研究。室内研究证明 :该井壁稳定技术延迟交联温度可控制在 30~ 60℃ ,延迟交联时间可控制 ,耐温可... 通过对增稠剂体系、延迟交联系统、破胶系统的研究 ,确定了井壁稳定液室内配方 ,并对井壁稳定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 ,开展了现场应用工艺研究。室内研究证明 :该井壁稳定技术延迟交联温度可控制在 30~ 60℃ ,延迟交联时间可控制 ,耐温可达 1 30℃。该技术可有效地防止井壁坍塌 ,明显降低洗井液用量 ,减少滤失 ,且对地层伤害小。该技术在梁 46-支平 1井上进行了现场应用 ,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壁稳定技术 分支井 完井 应用 油层保护 增稠剂 交联剂 破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采穗圃母树修剪与成枝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贺娜 马婷 +4 位作者 郎南军 肖良俊 熊新武 王高升 李甜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对山核桃母树枝条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比较不同修剪程度下萌芽、抽枝、出穗的数量及质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芽数与修剪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修剪越轻存芽数量越多;成枝数和有效枝条数与修剪程度呈正相关,重度修剪的成枝数... 对山核桃母树枝条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比较不同修剪程度下萌芽、抽枝、出穗的数量及质量,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存芽数与修剪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修剪越轻存芽数量越多;成枝数和有效枝条数与修剪程度呈正相关,重度修剪的成枝数量最多,有效穗条亦越多。美国山核桃采穗圃母树修剪中,建议采用重度修剪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采穗圃 修剪 抽枝 成枝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枝杈类锻件挤压过程折叠缺陷形成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德颖 张连东 +1 位作者 朱恩领 赵明鑫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6,共7页
枝杈类锻件是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关键零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枝杈类锻件挤压成形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折叠缺陷的形成机理,通过节点示踪法追踪了折叠缺陷的演化过程,研究了挤压过程中的应变场、速度场、温度场,获得了挤压过程中... 枝杈类锻件是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关键零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枝杈类锻件挤压成形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折叠缺陷的形成机理,通过节点示踪法追踪了折叠缺陷的演化过程,研究了挤压过程中的应变场、速度场、温度场,获得了挤压过程中金属流动规律,明确了折叠缺陷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枝杈类锻件挤压时变形金属的流动规律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数值分析及结果的正确性。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减小冲头底锥相对直径和摩擦因子或增大模具圆弧外端与冲头环形平面距离,可以有效抑制或消除折叠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杈类锻件 折叠缺陷 挤压过程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