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密闭腔室工频建弧过程及建弧率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袁涛 邓明海 +3 位作者 司马文霞 杨鸣 范荣全 曾文慧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8-940,共13页
多腔室快速灭弧装置具有响应速度快、灭弧性能良好、能有效抑制雷电冲击闪络引起的线路跳闸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备受关注。然而,半密闭腔室作为多腔室快速灭弧装置的基本单元,腔室内冲击放电电弧稳定转换为工频续流... 多腔室快速灭弧装置具有响应速度快、灭弧性能良好、能有效抑制雷电冲击闪络引起的线路跳闸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配电网线路防雷措施备受关注。然而,半密闭腔室作为多腔室快速灭弧装置的基本单元,腔室内冲击放电电弧稳定转换为工频续流电弧的过程尚不明确,缺乏对半密闭腔室工频建弧率的深入研究。为分析半密闭腔室工频建弧过程及建弧率的影响因素,该文搭建半密闭腔室雷电冲击联合10 kV工频电压试验平台,测量了半密闭腔室冲击击穿后的电压、电流波形,探究了冲击放电电弧稳定转换为工频续流电弧的过程,对比分析普通间隙与半密闭腔室间隙的建弧率,并进一步探究半密闭腔室串联后的效果,发现多腔室灭弧结构可通过快速吹弧有效抑制冲击放电电弧向工频续流电弧的转变,将其工频建弧率限制在较低水平。同时,为了探究半密闭腔室建弧率的影响因素,该文通过改变腔室结构和电极半径分析其对工频建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大腔室体积及气流量有助于防止高温气体在腔室内的堵塞,促进工频续流电弧的能量耗散,降低工频建弧率;一定程度地减小电极半径有助于增强冲击放电电弧的磁缩效应,抑制电弧弧柱直径的发展,降低工频建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密闭腔室 工频建弧过程 建弧率 腔室结构 电极半径 气体堵塞 磁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频分布参数的光伏电站直流串联电弧定位方法研究
2
作者 王永强 张丹石 王鹏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1-337,共7页
针对光伏系统中串联电弧故障火灾风险大且难以定位的问题,基于对直流电弧传输过程中受高频分布参数影响的研究,提出一种借助谐振和能量衰减实现故障定位的方法。搭建实验平台,在频域上建立谐振频率与故障距离的关系,在时域上建立衰减时... 针对光伏系统中串联电弧故障火灾风险大且难以定位的问题,基于对直流电弧传输过程中受高频分布参数影响的研究,提出一种借助谐振和能量衰减实现故障定位的方法。搭建实验平台,在频域上建立谐振频率与故障距离的关系,在时域上建立衰减时间与距离关系,取时域、频域定位结果均值做最终结果。通过Simulink仿真和搭建实际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定位方法切实可行,对于组串内及直流母线上电弧故障定位误差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电弧 频域分析 故障定位 谐振 能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故障混合柔性消弧方法
3
作者 王义凯 郑海然 +3 位作者 乔健 尹项根 汤宸骁 欧洁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4,123,共7页
有源消弧方法能够实现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可靠消弧,但需要大容量逆变电源,体积大且造价高,工程应用受限。为降低逆变电源容量,提出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故障混合柔性消弧方法,将双频有源消弧方法与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相结合,利用消弧线圈补... 有源消弧方法能够实现发电机定子接地故障可靠消弧,但需要大容量逆变电源,体积大且造价高,工程应用受限。为降低逆变电源容量,提出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地故障混合柔性消弧方法,将双频有源消弧方法与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相结合,利用消弧线圈补偿接地故障电流中大部分的基波分量,剩余的基波分量和谐波分量通过有源消弧装置实现补偿。在可靠实现接地故障消弧的前提下,该方法可极大地减小逆变电源的容量,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仿真和动模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子绕组接地故障 混合柔性消弧 双频有源消弧 消弧线圈 逆变电源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时间对微弧氧化非均质陶瓷膜工频击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萌 李昊旻 +3 位作者 张淇瑞 孔诗琴 耿英三 雷厉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06-5114,共9页
目前对微弧氧化陶瓷膜绝缘击穿特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改变工艺参数所产生的影响,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陶瓷膜绝缘击穿特性尚不清晰。为此,研究了陶瓷膜生长过程中工频击穿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内在作用机理。首先,以氧化时间为变量制备陶瓷绝... 目前对微弧氧化陶瓷膜绝缘击穿特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改变工艺参数所产生的影响,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陶瓷膜绝缘击穿特性尚不清晰。为此,研究了陶瓷膜生长过程中工频击穿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内在作用机理。首先,以氧化时间为变量制备陶瓷绝缘导线样品;其次,对陶瓷膜的表面与截面形貌、元素分布、物相组成等显微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法获得陶瓷膜工频击穿特性随着氧化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明确工频击穿特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陶瓷膜生长过程中工频击穿电压呈现出非线性上升趋势,根据上升速率可分为快慢交替的4个区间,分别是氧化时间为2~6 min、6~14 min、14~18 min和18~30 min,上升速率分别为17.91、8.43、25.38和8.60 V/min。陶瓷膜增厚和Al_(2)O_(3)物相转化是使工频击穿电压增加的主要原因。在陶瓷膜生长过程中,陶瓷膜厚度和粗糙度呈现近似线性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2.32μm/min和0.15μm/min;陶瓷膜的致密度呈下降趋势,从1.46 g/cm^(3)降低至0.05 g/cm^(3)。当氧化时间为16 min时,陶瓷膜中出现α-Al_(2)O_(3)晶相,并且α-Al_(2)O_(3)的质量分数随着氧化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最大为21.37%。因为工频击穿场强为平均数值并反映陶瓷膜的平均耐压强度;所以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工频击穿场强呈现负指数形式下降,从34.25 V/μm减小至7.33 V/μm。陶瓷膜微观结构和物质组成的非均质特性是影响其工频击穿特性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非均质陶瓷膜 氧化时间 工频击穿特性 陶瓷绝缘导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频真空电弧边缘击穿现象及仿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蒋原 马速良 +2 位作者 武建文 李擎 朱立颖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87-2895,共9页
为深入掌握航空变频(360~800 Hz)电力系统中真空电器电弧特性,该文围绕中频灭弧室弧后发生的边缘击穿现象,以双温磁流体动力学仿真结合实验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以下结论:中频真空电弧离子数密度的最大值为2.6×10^(19)m^(-3),离子温... 为深入掌握航空变频(360~800 Hz)电力系统中真空电器电弧特性,该文围绕中频灭弧室弧后发生的边缘击穿现象,以双温磁流体动力学仿真结合实验的研究方法,得到了以下结论:中频真空电弧离子数密度的最大值为2.6×10^(19)m^(-3),离子温度的范围为0.30~0.91eV,电子温度的范围为1.50~2.43 eV;电子与离子之间存在能量交换,电子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离子温度的变化;最高离子温度出现在阳极触头边缘处,与实验发现的边缘击穿位置重合,证明了此处确实存在能量集中;中频真空电弧是超声速流体,速度在边界处减慢,根据动能热能互换原理,中频真空电弧的质量流运动规律是边缘击穿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变频电源 中频真空电弧 弧后击穿 边缘击穿 双温磁流体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内部电弧故障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与对比 被引量:12
6
作者 贾云飞 贾双瑞 +2 位作者 罗迅 汲胜昌 李斯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58-2165,共8页
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是变压器最危险、最严重的故障,极有可能造成变压器油箱的形变和破裂,乃至变压器油的燃烧与爆炸,对人员生命安全、变电站财产安全、电网运行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实现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的快速检测有利于... 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是变压器最危险、最严重的故障,极有可能造成变压器油箱的形变和破裂,乃至变压器油的燃烧与爆炸,对人员生命安全、变电站财产安全、电网运行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实现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的快速检测有利于及时发出断路器分闸信号,从而缩短电弧燃弧时间,减小电弧能量,降低燃爆可能性。为寻找适用于电弧故障快速检测的信号及特征,首先搭建了基于电容电感串联谐振的油中工频大电流电弧实验平台,并实现了油中工频电弧的电压、电流、压力波、光、电磁脉冲、气泡形态等关键电弧特性的测量;发现压力波存在前期快速振荡-后期持续上升两阶段,光信号存在间隔约10 ms的脉冲,电弧电流过零点时必定会产生电磁脉冲,上述压力波、光和电磁脉冲3种信号及其特性有望应用于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的快速检测;最后对比了这3种故障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这些方法在工程实际应用前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内部短路故障 工频电弧 油中电弧 故障检测 压力波 光信号 电磁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油中工频电弧特性及变压器防爆研究综述 被引量:23
7
作者 贾云飞 汲胜昌 +4 位作者 李金忠 贾双瑞 罗迅 汪可 孙建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10-2926,I0033,共18页
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是变压器最严重的故障之一,极有可能引发变压器油箱的变形、变压器油的泄露,进而导致火灾,造成恶劣影响。研究变压器防爆技术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现有的油中工... 变压器内部短路电弧故障是变压器最严重的故障之一,极有可能引发变压器油箱的变形、变压器油的泄露,进而导致火灾,造成恶劣影响。研究变压器防爆技术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现有的油中工频电弧试验技术,包括电容电感谐振法、变压器(发电机)短路法和其他等效方法;归纳已获得的油中工频电弧的电压、电流、气泡温度、产气、压力、光谱等特性;总结目前建立的电弧故障下的油箱压力仿真模型,分析各类模型的优缺点;讨论现有的变压器防爆原理及防爆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油中工频电弧特性、压力仿真模型、变压器燃爆机理和防爆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工频电弧 大电流试验技术 压力特征 仿真模型 防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工频大电流燃弧试验 被引量:48
8
作者 葛栋 冯海全 +3 位作者 袁利红 刘健 张翠霞 李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99-1503,共5页
绝缘子串雷闪或污闪后,后续的工频电弧会烧伤甚至损坏绝缘子,为此研究了用于保护绝缘子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介绍了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采用自己研制的样品研究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110kV和220kV等级V... 绝缘子串雷闪或污闪后,后续的工频电弧会烧伤甚至损坏绝缘子,为此研究了用于保护绝缘子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介绍了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采用自己研制的样品研究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110kV和220kV等级V型悬垂绝缘子串和I型悬垂绝缘子串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充分考虑电网未来发展需求后确定了具体的试验方案且110kV和220kV绝缘子串并联间隙试验的短路电流均为50kA,短路持续时间均为0.2s。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大容量检测试验室对样品进行的大电流燃弧试验证明,沿绝缘子串表面产生的50kA工频电弧约0.01s的时间便可移动到招弧角端部灼烧;招弧角可耐受50kA工频电弧持续燃烧0.2s并能保护绝缘子免受电弧灼烧。因此,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方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值得在我国输电线路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并联间隙 防雷保护 招弧角 工频大电流 电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工频电弧特性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光亚 林秀钦 +3 位作者 蔡炜 张锐 肖国英 顾光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10,共2页
对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工频电弧特性的研究表明复合绝缘子相对悬式瓷、玻璃绝缘子而言易遭受工频电弧损坏。其表现为伞裙和护套粉化、电蚀和漏电起痕及碳化严重 ;芯棒暴露和机械强度下降。
关键词 架空线路 复合绝缘子 工频电弧 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间隙灭弧结构熄灭工频电弧的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25
10
作者 郭婷 周文俊 +4 位作者 黄海鲲 许军 苏梓铭 邱凌 冷小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53-2861,共9页
为研究多间隙灭弧结构遭雷电过电压击穿后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能力,分析了多间隙灭弧室内的灭弧过程及可能的熄弧方式,并基于Mayr电弧模型理论,针对10 k V电压等级,建立了多间隙灭弧结构击穿后的电弧动态模型,计算了工频续流过零时电弧... 为研究多间隙灭弧结构遭雷电过电压击穿后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能力,分析了多间隙灭弧室内的灭弧过程及可能的熄弧方式,并基于Mayr电弧模型理论,针对10 k V电压等级,建立了多间隙灭弧结构击穿后的电弧动态模型,计算了工频续流过零时电弧的熄灭过程,对影响熄弧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冲击与工频续流试验相结合的联合试验平台对具有多间隙结构的装置进行了联合试验。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较小的时间常数以及较高的耗散功率有利于工频续流电弧的熄灭,而多间隙灭弧结构能拉长电弧的特点能同时满足以上两点要求;联合试验时,多间隙灭弧结构能在闪络后的续流阶段快速熄灭电弧,熄弧发生在续流的第一个过零点时刻,熄弧后随着工频电压的恢复,该结构不会发生再次击穿;由于电弧在工频续流阶段存在一定的弧道压降,可保证输电线路不会发生短路性过流保护引发的跳闸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间隙灭弧结构 Mayr电弧模型 工频续流 联合试验 熄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电弧微观动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静 曹云东 +2 位作者 侯春光 薄凯 于龙滨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45-54,共10页
为揭示真空电弧的微观动态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体动力学模型研究真空断路器触头间的电弧形成过程。采用的数学模型包括电子和正负离子漂移扩散方程、微观粒子的碰撞方程及电场的泊松方程。建立触头间距为10 mm,触头间电压分别... 为揭示真空电弧的微观动态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体动力学模型研究真空断路器触头间的电弧形成过程。采用的数学模型包括电子和正负离子漂移扩散方程、微观粒子的碰撞方程及电场的泊松方程。建立触头间距为10 mm,触头间电压分别为工频交流12 k V和400 V的真空断路器简化模型,通过仿真得到工频真空电弧形成过程和鞘层形成过程的电子密度、平均电子能量及碰撞能量损失分布等各项微观参数的时变规律,并计算电子迁移率、金属蒸气压力和初始电子密度对真空电弧形成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粒子运动速度差异形成的鞘层是电弧形成的基础;高电压、强电场作用促使电子能量产生轴向集中;电子迁移率及金属蒸气压力影响电弧形成过程;而初始电子密度对真空电弧弧前导电通道形成过程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 动态电弧 微观机理 工频 鞘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kV架空绝缘线路用防弧金具及放电箝位绝缘子的工频电弧试验条件 被引量:36
12
作者 陈维江 孙昭英 +5 位作者 王晓刚 陈光华 潘波 陈伟明 綦海昌 尹彬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5-7,13,共4页
对10kV架空绝缘线路的短路电流沿线分布和短路故障切除时间以及雷击闪络概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线路用防弧金具和放电箝位绝缘子的工频电弧试验条件:①工频电弧试验用的短路电流有效值和持续时间分为两挡:有效值取20kA,持续时间为0... 对10kV架空绝缘线路的短路电流沿线分布和短路故障切除时间以及雷击闪络概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提出了线路用防弧金具和放电箝位绝缘子的工频电弧试验条件:①工频电弧试验用的短路电流有效值和持续时间分为两挡:有效值取20kA,持续时间为0.1s和有效值取10kA,持续时间为0.5s。②工频电弧试验短路次数取5次比较合适。③绝缘导线和试品应按实际情况布置,水泥电杆高度大于2.0m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绝缘线路 防弧金具 放电箝位绝缘子 工频电弧试验 高电压绝缘技术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主动快速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灭弧防雷间隙装置设计 被引量:43
13
作者 王巨丰 李世民 +1 位作者 闫仁宝 吴焰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5,共6页
为改善普通绝缘子串并联间隙以牺牲雷击跳闸率换取低事故率的劣势,研究了一种能够主动快速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灭弧防雷间隙。该间隙适用于10~110 kV等级电力系统架空线路。制作了该间隙的样机装置,并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大容量检测试... 为改善普通绝缘子串并联间隙以牺牲雷击跳闸率换取低事故率的劣势,研究了一种能够主动快速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灭弧防雷间隙。该间隙适用于10~110 kV等级电力系统架空线路。制作了该间隙的样机装置,并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大容量检测试验室进行了工频电流灭弧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灭弧防雷间隙能在试验回路的继电保护动作之前熄灭幅值为1、5、10 kA的工频续流电弧,且熄灭电弧的时间短于10 ms。间隙附带的气体发生装置响应雷电脉冲到喷射气流的时间约为200μs,分析认为,其快速强力地作用于早期电弧是装置熄灭工频续流电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灭弧防雷间隙 防雷保护 工频电弧 电弧快速熄灭试验 响应时间 雷击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海南500kV海底电缆输电系统电磁暂态研究 被引量:56
14
作者 王晓彤 林集明 +4 位作者 陈葛松 黄庆宜 陈志刚 左郑敏 李峰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11,共6页
海南联网工程是中国第一个500kV超高压、长距离、较大容量的跨海联网工程,也是继加拿大本土与温哥华岛交流跨海联网工程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同类工程。文章研究了广东—海南500kV海底电缆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问题,主要包括电缆参数、工频... 海南联网工程是中国第一个500kV超高压、长距离、较大容量的跨海联网工程,也是继加拿大本土与温哥华岛交流跨海联网工程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同类工程。文章研究了广东—海南500kV海底电缆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问题,主要包括电缆参数、工频过电压、单相重合闸过程中的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工频谐振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500kV海底电缆可选择的绝缘水平,为国内500kV海底电缆输电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暂态 500 kV海底电缆 工频过电压 潜供电流 操作过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绝缘子均压环导弧性能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谷山强 何金良 +3 位作者 陈维江 张波 曾嵘 徐国政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2-25,共4页
为分析复合绝缘子的导弧性能,结合长间隙交流电弧的运动特性,通过建立电弧空间模型、时间模型,提出了长间隙交流电弧运动仿真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均压环结构和初始电弧位置的短路电弧运动的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闭口均压环短... 为分析复合绝缘子的导弧性能,结合长间隙交流电弧的运动特性,通过建立电弧空间模型、时间模型,提出了长间隙交流电弧运动仿真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均压环结构和初始电弧位置的短路电弧运动的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闭口均压环短路电弧不能稳定在负荷侧燃烧,开口均压环短路电弧则能在开口处稳定燃烧,直至系统跳闸。因此开口均压环具有较闭口均压环理想的导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均压环 导弧性能 工频电弧 运动仿真 运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气流灭弧试验与灭弧温度仿真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巨丰 郭伟 +3 位作者 梁雪 吴东 李国栋 丁漪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05-1511,共7页
采用爆炸气流灭弧是一种最新的防雷方法。为研究爆炸气流灭弧防雷间隙灭弧暂态过程,对35kV爆炸气流灭弧间隙进行10kA工频电流灭弧试验,试验表明电弧在爆炸气流的强烈扰动下迅速被拉长截断,灭弧时间约为4ms。同时根据电弧熄灭的温度... 采用爆炸气流灭弧是一种最新的防雷方法。为研究爆炸气流灭弧防雷间隙灭弧暂态过程,对35kV爆炸气流灭弧间隙进行10kA工频电流灭弧试验,试验表明电弧在爆炸气流的强烈扰动下迅速被拉长截断,灭弧时间约为4ms。同时根据电弧熄灭的温度判据(即当故障电弧温度降低到3000~4000K时熄灭)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FLUENT对气流和电弧耦合作用暂态过程中的电弧温度进行模拟仿真。由仿真结果可知,在高速爆炸气流的作用下,电弧能量变弱,温度呈非线性下降,在4ms时降至熄灭的临界值熄灭。为了验证试验与仿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爆炸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实地运行试验。运行试验表明:爆炸气流灭弧防雷间隙能够降低雷击跳闸率90%以上,安装灭弧间隙后的输电线路既限制了雷击过电压,又能显著降低雷击事故率,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气流 防雷方法 工频 灭弧防雷间隙 电弧 温度 跳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子串并联保护间隙的爆轰气流灭弧方法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巨丰 刘津濂 +2 位作者 郭伟 吴国强 刘其良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8-1365,共8页
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并联保护间隙受雷击闪络后无法主动快速地熄灭后续工频电弧,不能有效地阻止雷击跳闸。研究了一种主动式、快速地爆轰气流灭弧装置,装置安装于并联间隙电极之间,当雷击并联间隙形成工频电弧时,装置受到雷电流信号触发同... 输电线路绝缘子串并联保护间隙受雷击闪络后无法主动快速地熄灭后续工频电弧,不能有效地阻止雷击跳闸。研究了一种主动式、快速地爆轰气流灭弧装置,装置安装于并联间隙电极之间,当雷击并联间隙形成工频电弧时,装置受到雷电流信号触发同步产生爆轰气流,能够以远小于继保装置的最快响应时间熄灭后续工频电弧,从而避免继保装置动作,有效地阻止雷击跳闸。建立了爆轰气流灭弧的数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近似理想状态下的爆轰气流灭弧时间为0.08 ms以内;灭弧实验证明爆轰气流在0.4 ms以内熄灭电弧,两者得到的灭弧时间均远小于继保装置的最快响应时间,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由此验证了爆轰气流灭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保护间隙 后续工频电弧 爆轰气流 快速灭弧 雷击跳闸 数值模型 灭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灭弧防雷间隙熄灭工频电弧的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巨丰 李国栋 +3 位作者 吴东 梁雪 郭伟 刘太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36-3041,共6页
为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从灭弧防雷间隙和绝缘子配合时的伏秒特性出发,对爆炸波冲击作用下灭弧装置的灭弧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电弧黑盒模型对暂态电弧进行建模,得出故障电流切除时电弧的电压、电流、电压变化率、电流变化率波形,并... 为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从灭弧防雷间隙和绝缘子配合时的伏秒特性出发,对爆炸波冲击作用下灭弧装置的灭弧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电弧黑盒模型对暂态电弧进行建模,得出故障电流切除时电弧的电压、电流、电压变化率、电流变化率波形,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5 k A故障短路电流在第1次过零点时被切断,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电弧在5 ms内经拉伸到变形到断裂直至熄灭,且未出现重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基于该原理的灭弧装置现场试运行良好,验证了灭弧间隙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灭弧防雷间隙 爆炸冲击波 工频电弧 绝缘子 伏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北—吐鲁番—哈密750kV输电线路工频过电压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青 李山 +2 位作者 范旭华 张增强 陈文涛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2,共5页
超高压电网的工频过电压是确定系统绝缘水平的重要依据。750 kV输电线路电阻和电感较小、分布电容大,线路较长,工频过电压比一般超高压线路更为严重。笔者以乌北—吐鲁番—哈密750 kV输电系统为背景,利用电磁暂态程序(EMTP)计算了线路... 超高压电网的工频过电压是确定系统绝缘水平的重要依据。750 kV输电线路电阻和电感较小、分布电容大,线路较长,工频过电压比一般超高压线路更为严重。笔者以乌北—吐鲁番—哈密750 kV输电系统为背景,利用电磁暂态程序(EMTP)计算了线路的潜供电流、恢复电压,以及各种运行方式下的工频过电压,并对线路两端高抗限制工频过电压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乌北—吐鲁番线路、吐鲁番—哈密线路的恢复电压和潜供电流符合工程要求,高抗中性点小电抗取值合适,保证了单相重合闸的成功率。线路两端装设电抗器后,工频过电压符合中国关于超高压输电线路工频过电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0 kVN电线路 工频过电压 潜供电流 恢复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kV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的电气性能 被引量:15
20
作者 林淑娟 李涵 +3 位作者 李功新 周文俊 郭婷 邵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790-2797,共8页
为降低110kV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基于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机理,提出一种由多短间隙结构和单个大间隙相串联而成的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该避雷器允许多短间隙被击穿建立电弧通道,在间隙中产生的高气压作用下,电弧被推出短... 为降低110kV架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基于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机理,提出一种由多短间隙结构和单个大间隙相串联而成的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该避雷器允许多短间隙被击穿建立电弧通道,在间隙中产生的高气压作用下,电弧被推出短间隙。在工频续流自然过零熄弧后,由于分布到单个短间隙上的最大电压不足以重新燃弧,以确保电弧不发生重燃。该文首先通过工频续流试验考核多短间隙过零熄弧后不重燃的可靠性;进而通过雷电冲击试验、淋雨试验和污秽试验,检验该避雷器的电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具有良好的工频续流遮断能力,且电弧不会发生重燃;具有良好的雷电冲击特性和淋雨特性,适用于重污秽地区。复合型放电间隙避雷器满足110kV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并能够在继电保护动作前可靠熄灭电弧使其不发生重燃,可用于110kV输电线路防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雷器 放电间隙 多短间隙 熄弧 工频续流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