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UST PACKAGES OF 1.68 Ga INDIAN SUPRA-CRUSTAL ROCKS IN THE MIOCENE SIWALIK BELT,CENTRAL NEPAL HIMALAYAS
1
作者 Harutaka Sakai\+1,Yutaka Takigami\+2,B.N.Upreti\+3,D.P.Adhikary\+3 2.Kanto Gakuen University,Ohta\|shi,Gunma,373\|8515 Japan 3.Department of Geology,Tri\|Ch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64-66,共3页
The Siwalik Belt is a frontal fold\|thrust belt of the Himalayas and composed of thick sequence of foreland basin sediments derived from the Himalayas during the last 15 to 17 million years.From this Miocene belt in t... The Siwalik Belt is a frontal fold\|thrust belt of the Himalayas and composed of thick sequence of foreland basin sediments derived from the Himalayas during the last 15 to 17 million years.From this Miocene belt in the central Nepal,we discovered exotic thrust packages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rocks,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Siwalik Group or post\|collisional sediments correlatable with the Subathu or Murree Formation in India.The thrust belt,called the Bagmati Belt,is narrowly distributed in the Siwalik Belt,22km to the north of the Main Frontal Thrust (MFT or HFF) that is an active fault and considered to be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 the Himalayan orogen.The Main Boundary Thrust (MBT) which separates the Siwalik Belt from the Lesser Himalayan Belt runs 7km to the north of the thrust packages.Within the belt,tectonic slices of 400m to 1km in thickness are repeated three to five times due to thrusts,sandwiching a thin slice of the Siwalik beds.The thrust package consists of the pre\|Siwalik sedimetary rocks and sills of dolerite,and named as the Bagmati Group.The thickness is only about 800m due to tectonic repition by thrust,although the group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 continuous sequence attaining 2200m in thickness.We divided the Bagmati Group into three formations,each of which shows an upward\|coarsening and thickening sequence of 200 to 350m in thickness.All sequence is composed of red\|brown orthoquartzite,pink quartzite,micaceous shale and thin sandstone interbed and rhythmite,mottled hematite and hematitic pisolite.We interpret that the Bagmati Group was deposited in shallow lacustrine and desert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ust package the Bagmati Group the Siwalik belt CENTRAL Nepal HIMALAY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AND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2
作者 Luo Jinhai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84-86,共3页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 The evolution of the Tarim southwest depression lying at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orogen differs complete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part of Tarim basin after Later Palaeozoic because the former strongly subsides many times.. Subsidence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West Kunlun fold thrust\|belt, thus the evolu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d the fold\|thrust\|belt reflects clearl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and even the Tibet.1 Evolution of the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Thrusting of the fold\|thrust\|bel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tages:(1) Devonian thrusting:This is the oldest thrusting distinguish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Kunlun while the Silurian—Devonian thrusting was discriminated a few years ago by seismic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The Devonian thrusting is proved by the Upper Devonian dynamometamorphic rocks outcropping at the core of the anticline in the Sangzhu lying at the fold\|thrust\|belt. The rocks consist of slightly metamorphic clastic rock and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id\|Proterozoic strata. But they are actually Upper Devonian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perfect plant fossils that we found recently in the metamorphic rock, and they are overburdened `with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by another reliable Upper\|Devonian conglomerate in the core of the Aqike anticlin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and its limited lined distribution parallel to the West Kunlun orogen is that they are subjected to metamorphism during the Later Devonian thru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West KUNLUN fold\|thrust\|belt TARIM southw est DEPRESSION correspon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膏盐层系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以库车前陆盆地砂箱物理模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莫涛 郭虹兵 +3 位作者 刘恣君 潘杨勇 范坤宇 邓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共13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软弱膏岩层系滑脱构造变形差异特征。滑脱层变形导致深‒浅部地层变形特征具有差异性,深部层系受挤压缩短基底卷入变形发育逆冲叠瓦断层及其双重构造变形特征,浅部层系沿硅胶滑脱层顺层逆冲滑脱,形成冲起构造。受控多期冲断变形作用中-厚层硅胶砂箱模型滑脱层变形过程具明显的沿前陆盆地向断层断距减小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坳陷发育厚层新生代膏盐岩,控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盐相关构造和主断层带,软弱盐层对其上覆层系和下伏基底差异性调节作用,导致区域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同构造沉积地层可能抑制膏岩滑脱多期次冲断变形作用,导致盐上层系滑脱变形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膏盐滑脱层 构造‒沉积耦合 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5
作者 邓宾 徐宏远 +7 位作者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65-2580,共16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边界主断裂带构造解析、断层方解石U-Pb年代学以及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对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梳理:(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0 Ma),初步发生陆内褶皱冲断变形,慈利-保靖断裂开始活动;(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 Ma),多层系滑脱致使冲断变形扩展至鄂渝湘黔地区,此时建始-彭水断裂开始活动;(3)晚白垩世—早古近纪(71~52 Ma),恩施-酉阳、鹤峰-来凤断裂开始活动,进一步发生挤压褶皱冲断变形作用。断层年代学与研究区内变形应力场特征共同揭示雪峰陆内冲断系统印支期前展式冲断扩展变形过程、燕山期背驼式构造变形过程,共同形成了扬子陆块内部低楔顶角角度、宽变形域前陆冲断带结构特征,控制着上扬子地块古扬子陆相湖盆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定年 背驼式冲断 褶皱冲断带 古扬子湖盆 上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逆冲褶皱带霍−玛−吐逆冲岩席发育力学机制与模拟实验
6
作者 杨庚 陈竹新 +1 位作者 鲁雪松 张欲清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3,共16页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 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厘定是认识冲断带变形过程的基础与难点。文章以准南冲断带为研究实例,结合力学模型与物理模拟对逆冲岩席发育的力学机制进行探讨。依据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和钻井资料证实霍-玛-吐背斜核部和南翼发育有逆冲断层,断层向南延伸到第一排背斜之下,并形成广泛分布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席体内部基本上无构造变形。霍-玛-吐构造带的钻井资料显示准南逆冲带前缘逆冲断层及滑脱断层均发育在流体压力系数较高的异常超压层中,说明该逆冲岩席属于强干变形席体、弱滑脱断层组合。根据玛纳斯构造带的钻井实测地层压力计算出逆冲断层的上下盘压力系数明显不同,且逆冲断层上盘的流体压力系数在逆冲断层处急剧降低,说明上盘逆冲岩席底部为弱滑脱层,有效分隔了上、下盘流体压力系统。文章依据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标定获得的霍-玛-吐逆冲岩席变形几何学特征,建立了后缘挤压下逆冲席体变形的简化力学模型,并计算出逆冲席体后缘水平挤压应力与垂直方向的重力比值与逆冲席体几何参数及断层摩擦系数和断坡角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分别给出了无流体超压的逆冲席体和含有流体超压滑脱层逆冲席体的数学关系式。为了验证力学模型可靠性,对准南逆冲带中的霍-玛-吐逆冲席体发育特征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证实该类型的刚性逆冲席体变形规律前缘逆冲断层发育样式符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认识,也佐证了简化的力学模型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逆冲席体底部大位移是多地段同时发生的小范围位移累积而成大位移,为认识造山带内推覆体或造山带前缘逆冲席体大规模远距离推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逆冲褶皱带 霍-玛-吐逆冲岩席 构造超压 力学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7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柯坪冲断带断层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8
作者 朱爽 郭南男 庞亚瑾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62,共15页
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冲断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融合速度场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进行应变场计算,结果显示柯坪冲断带位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冲断带两侧的运动特征有所不同,西侧的挤压应变高于东侧,西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 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冲断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融合速度场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进行应变场计算,结果显示柯坪冲断带位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冲断带两侧的运动特征有所不同,西侧的挤压应变高于东侧,西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3.3×10^(-8)/a,东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1.2×10^(-8)/a。综合InSAR形变结果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三维块体模型方法计算柯坪冲断带主要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分布及滑动速率,结果显示,柯坪断裂带西段的挤压速率较大,为(3.1±0.3)mm/a,东段的速率较小,为(0.3±0.2)mm/a;迈丹断裂西段的挤压速率为(2.7±0.5)mm/a,东段的挤压速率为(3.7±0.4)mm/a。柯坪断裂带东段的滑动亏损速率较低,可能与东侧多层推覆体构造有关。迈丹断裂带东段的亏损速率较高,同时发生了乌什地震,导致能量进一步释放。文中同时基于SHIFT假设和算法预测了浅源地震的发生概率,认为柯坪地块仍处于预测概率值较高的区域,西南天山仍是强震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柯坪冲断带 应变率 滑动速率 浅源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控制: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豆方鹏 徐海轩 柳晨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3-743,共11页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间的过渡位置,是现今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重要分布区域。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构造带,区内发育多套滑脱层,滑脱层的分布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前人依据地质露头...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间的过渡位置,是现今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重要分布区域。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构造带,区内发育多套滑脱层,滑脱层的分布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前人依据地质露头分析和三维地震解释等技术方法厘定了研究区的主要构造样式,但对于构造变形过程及运动学特征尚缺乏定量化分析。本文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PFC2D软件计算相同时间步长内显示的构造样式的差异,设计了单滑脱层体系、双滑脱层体系和多滑脱层体系三个模型进行离散元单因素对比模拟实验,探讨各滑脱层体系中构造样式的差异。实验表明:①滑脱层对于剖面中构造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一方面,从断层的发育数量来看,双滑脱层体系与多滑脱层体系中断层的发育数量均多于单滑脱层体系,滑脱层的引入使得体系中的构造发育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从发育的断层性质分析可知,随着滑脱层数量的增加,体系中前冲断层数量呈递增趋势,反冲断层的数量在多滑脱层体系中表现为少于前两个模型,且明显少于双滑脱层体系中反冲断层的数量,中间滑脱层对于形成反冲断层具有抑制作用。②滑脱层的引入加快了断层在垂向上的逆冲速度,中间滑脱层起到了联结基底滑脱层和上部滑脱层的作用。双滑脱层体系中普遍存在构造解耦现象,多滑脱层体系中以发育次级断层和次级褶皱为主要特征。③多滑脱层体系表现了明显的次级褶皱及次级断层特征,与大巴山东段剖面较为贴合,双滑脱层体系表现为具有较多构造解耦特征,与西段剖面较为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变形 滑脱层 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永旭 张津宁 +3 位作者 潘杨勇 刘培烨 相泓含 能源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经历了3个时期的理论变革,但对盐下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滑脱构造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滑脱层构造变形模型及机理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复杂构造带多层滑脱现象,分别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角...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建模经历了3个时期的理论变革,但对盐下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滑脱构造的研究并不深入,多滑脱层构造变形模型及机理仍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超深层复杂构造带多层滑脱现象,分别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分析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滑脱构造变形系统,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析盐下构造变形样式,精细刻画盐下深层多滑脱层构造模型,探讨古隆起、先存断裂和膏盐岩等地质因素对盐下深部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库车前陆冲断带盐下构造变形主要与5套区域滑脱层相关,具有多级滑脱叠合展布、垂向分层拆离变形、空间差异叠置变形的特征。空间上自南西向北东由基底卷入冲断构造向盖层滑脱构造转变,其中还存在坡-坪式多层滑脱叠置过渡带,总体呈现三段式递进变形。坡-坪式断裂转换处发育有序且大规模分布的冲起构造,盐下中生界具备成排成带发育次级背斜圈闭的可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盐下构造 多滑脱层 构造变形 坡-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倾斜对冲断变形的控制作用——以龙门山冲断带为例
11
作者 于景强 赵利 +5 位作者 张云银 董大伟 于正军 王永诗 张鹏飞 魏文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2-1507,共16页
基底倾斜是控制冲断带构造变形的重要因素。目前,学者对龙门山冲断带基底倾斜变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解译地震剖面发现,龙门山冲断带北、中、南段的基底倾斜亦具有差异性:北段整体向前陆倾斜2.6°,形成于冲断席的隆升作用;中段向... 基底倾斜是控制冲断带构造变形的重要因素。目前,学者对龙门山冲断带基底倾斜变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解译地震剖面发现,龙门山冲断带北、中、南段的基底倾斜亦具有差异性:北段整体向前陆倾斜2.6°,形成于冲断席的隆升作用;中段向后陆倾斜3.2°,形成于多期前陆压陷作用;南段向后陆倾斜2.6°,形成于早期伸展断陷和后期前陆压陷作用;新近纪以来,中、南段的后陆基底在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下显著隆升。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基底向后陆倾斜、水平沉降均会抑制构造变形向前陆扩展、产生冲断席叠加,而基底先存倾角的控制作用则反之;基底保持水平或向前陆倾斜时,后陆冲断席的隆升作用强于前陆,会造成盖层变形整体向前陆倾斜;基底向后陆倾斜、浅表沉积时,楔形地层会促进斜坡带发育反向冲断。结合低温热年代学证据,数值模拟验证了龙门山冲断带南段基底的构造演化:晚白垩世以前,南段发育伸展断陷,沉积西厚东薄地层,基底向西倾斜;晚白垩世—始新世,南段发育前陆盆地,基底向后陆倾斜沉降;渐新世—中新世,南段的冲断变形向盆内强烈传递,基底基本无沉降;上新世以来,南段的后陆基底在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下隆升,形成现今陡变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倾斜 倾角 构造变形 数值模拟 龙门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江南-雪峰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与油气资源效应
12
作者 李建青 滕龙 +6 位作者 方朝刚 章诚诚 邵威 吴通 刘桃 黄正清 廖圣兵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6-765,共20页
【研究目的】华南地区复杂的构造特征,使得油气勘探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亟需探索复杂构造区油气勘探突破路径。本次研究旨在剖析江南-雪峰造山带油气地质条件,探寻该区油气勘探新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地表构造填图、地球物理探测、钻井... 【研究目的】华南地区复杂的构造特征,使得油气勘探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亟需探索复杂构造区油气勘探突破路径。本次研究旨在剖析江南-雪峰造山带油气地质条件,探寻该区油气勘探新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地表构造填图、地球物理探测、钻井等地质手段,结合古油藏与残余油气藏石油地质条件解剖,分析烃源岩、储层、盖层、构造期次等关键要素。【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江南-雪峰造山带推覆岩片下部可能存在被掩埋的海相中生界、古生界“影子盆地”;推覆构造虽破坏部分油气藏,但可有效遮挡下伏地层油气逸散;油气源主要为古生界3套优质烃源岩,最终成藏期为燕山晚期,与造山带定型期一致;同时推覆构造活动有利于构成区域不整合面,形成优质储集层和构造圈闭,为二次成藏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时空匹配关系,有利于逆冲推覆型油气藏的形成。【结论】基于上述成果,创新性提出江南-雪峰造山带常规天然气与页岩气“一井双探”新思路,突破传统单一资源勘探模式,开辟油气资源综合勘探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造山带 逆冲推覆 油气资源 构造圈闭 构造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地质结构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
13
作者 陈思谦 任军峰 +4 位作者 王玮 井向辉 张小宝 王红伟 王乐立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95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沙井子段自东向西发育惠安堡—沙井子、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以及青铜峡—固原等4条近南北向大型断裂,在4条大型断裂夹持下形成了沙井子、银洞子以及严家湾3个逆冲席。受西侧推覆应力控制,逆冲席地层剥蚀具“西强东弱”特征,严家湾逆冲席可见蓟县系出露,银洞子逆冲席侏罗系—石炭系基本剥蚀殆尽,沙井子逆冲席地层保存则较完整。按照构造特征差异,各逆冲席又可分前锋冲起带、席内变形带以及下盘隐伏带。其中,前锋冲起带地层陡立,视倾角局部近70°;席内变形带及下盘隐伏带结构较稳定,发育背斜、断背斜、断鼻构造。在落实地质结构的基础上,综合源储配置关系,指出沙井子段主要可形成两种类型油气藏:1)奥陶系乌拉力克组“自生自储”型页岩油气藏,区内该套泥页岩厚度超百米,平均TOC为1.23%,Ro为0.98%~1.87%,近期YT3井钻遇5.3 t/d工业油流,证实了该类油气藏良好的勘探潜力,综合评价此类油气藏勘探有利区面积670 km^(2);2)上古生界构造—岩性型砂岩油气藏,该类油气藏分布在沙井子逆冲席内,有利区面积368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断褶带 沙井子段 逆冲席 构造特征 演化过程 油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齐岳山分界断裂性质与形成过程
14
作者 王帅杰 颜丹平 +3 位作者 周志成 孔霏 景含阳 廖威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0,共13页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 NE向分布的齐岳山断裂将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划分为西北部的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和东南部的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然而,齐岳山断裂的性质和形成过程长期以来缺乏明确共识,导致对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存在显著分歧。为揭示齐岳山断裂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两侧构造变形差异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地震反射剖面解释,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设计5组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若存在先存断裂,变形集中于其部位,影响断层生成顺序;若无先存断裂且多套滑脱层具有较低内聚力,变形主要沿下部滑脱层传递;当中间滑脱层厚度大于下部滑脱层时,变形主要受中间滑脱层控制。结合地震剖面的分析,本文认为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表现为“双层台阶式断弯褶皱带”,齐岳山断裂形成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递进变形过程中,其两侧构造差异主要受基底滑脱层分布和寒武系滑脱层力学性质的主导作用。湘西隔槽式褶皱冲断带由深层断弯褶皱控制,而川东隔挡式褶皱冲断带由浅层断弯褶皱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 前陆褶皱冲断带 齐岳山断裂 离散元数值模拟 多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突刺东缘上新世走滑与冲断构造转换
15
作者 王哲 汪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6-1588,共13页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 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对于揭示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指导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地震灾害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地表填图的基础上对横切帕米尔东部边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解析,对帕米尔东缘盆山结合带构造格架进行了约束。本文展示的填图资料、野外照片、地震剖面等数据揭示帕米尔东缘不仅发育出露的右行走滑断裂系,相邻盆地还发育隐伏挤压冲断带,包括棋盘构造楔和齐姆根构造楔。棋盘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下段,齐姆根构造楔上覆构造生长地层底界位于上新统阿图什组顶部,指示隐伏冲断带自上新世发育。帕米尔东缘上新世经历了走滑构造体系向挤压构造体系的转变。上新世之前,构造变形主要由乌伊塔克-莫莫克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调节;上新世之后构造体系转为向东逆冲推覆为主,走滑活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突刺 西昆仑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右行走滑断裂系 冲断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黑鹰山晚三叠世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对造山带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兆刚 陈宣华 +7 位作者 王增振 陈言飞 徐盛林 余苇 苏和 韩乐乐 徐大兴 丁奕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93-1906,共14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构造带南缘,是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及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部位,是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显著的地区,成为研究古亚洲洋俯冲消减到最终拼贴闭合和陆内改造过程的关键地区,其陆内改造过程涵盖了晚古生代以来,特别...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构造带南缘,是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及西伯利亚板块的交汇部位,是全球显生宙陆壳增生与改造最显著的地区,成为研究古亚洲洋俯冲消减到最终拼贴闭合和陆内改造过程的关键地区,其陆内改造过程涵盖了晚古生代以来,特别是中、新生代时期的陆内变形、盆山耦合与再调整的复杂过程。前人对北山造山带的研究多以早期俯冲、碰撞过程为主,而对陆内阶段,尤其是印支期构造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北山造山带北部黑鹰山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早古生代变质砂岩-火山岩向南逆冲至石炭纪安山质火山凝灰岩与三叠纪酸性熔结凝灰岩、变质砂岩之上。通过对该推覆构造系统的构造特征和推覆系统上、下盘不同时代火山岩的锆石U-Pb测年,提出了该逆冲推覆构造具有由北向南的推覆,且呈现出“立交桥”式叠置构造的特征,新的年龄数据指示,该逆冲推覆系统是晚三叠世(晚印支期)北山造山带陆内挤压构造作用的结果。黑鹰山逆冲推覆构造的识别及时代厘定对于深入认识北山造山带陆内构造演化过程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黑鹰山 逆冲推覆构造 早中生代 牵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振平 杨宪彰 +4 位作者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煤层 膏盐岩层 滑脱层 构造分层变形 油气分层运聚 深层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构造变形机制分析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宝利 刘可禹 +3 位作者 郭泊洋 林煜 陈鹏 庞志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8,共19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利用高精度地震、钻井和岩石力学等资料,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重点考虑滑脱层的数量、强度及厚度变化,结合滑脱层纵向组合、横向分布范围及同沉积作用、先存构造等因素,共设计了10组模型,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强度、厚度及其组合主要控制冲断褶皱带构造纵向叠置关系及构造样式,滑脱层分布及同沉积作用主要控制其横向变形范围,先存构造主要影响后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在此基础上,分段开展了多因素组合模拟实验并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对比,重构了准南缘构造变形过程,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其构造变形机制,即先存断裂、古凸起、三套不同性质滑脱层纵向叠置关系和同沉积作用共同控制了西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下强上弱”“下薄上厚”两套纵向叠置滑脱层控制了中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先存断裂及单套较弱滑脱层控制了东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该方法可为类似的复杂构造变形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褶皱带 离散元数值模拟 滑脱层 先存构造 同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颜良 孙文洁 +3 位作者 马文彧 张冠杰 吴孔友 孔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2,I0003,共1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 山前带 逆冲推覆构造带 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 分带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