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9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荧光染色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和Propidium Iodide染色识别家蚕微孢子虫 被引量:7
1
作者 戴卫江 陈功 +5 位作者 彭祥然 李孝良 马琳 唐旭东 徐莉 沈中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67,共6页
家蚕微粒子病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母蛾镜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主要的检疫方法,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应用荧光增白剂28(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FB28)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 家蚕微粒子病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母蛾镜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主要的检疫方法,但其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应用荧光增白剂28(Fluorescent Brightener 28,FB28)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识别Nb孢子的可行性,以感染Nb的家蚕幼虫中肠、蚕卵、母蛾、蚁蚕为材料,联合应用以上2种荧光染色剂进行Nb孢子检测效果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成熟的Nb孢子被FB28染成蓝色且细胞核被PI染成红色,而未成熟的孢子只能被PI染色。采用2种荧光染色剂染色,在被感染的幼虫中肠、蚕卵、母蛾、蚁蚕中都能够检测到Nb孢子,并且带毒母蛾研磨液样品稀释1 000倍依然可以检测到Nb孢子。幼虫中肠感染后1~2 d很难观察到Nb孢子,感染后3 d可以观察到局部存在少量未成熟的Nb,感染后4 d开始局部出现成熟的Nb,至感染后5~6 d可见组织中大面积分布有成熟孢子和未成熟孢子。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Nb孢子的细胞核明显小于幼虫中肠细胞核,且亮度明显较强,卵壳、母蛾、蚁蚕表面的几丁质碎片形状与Nb孢子明显不同,并且不能被PI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染色检测方法可以排除蚕体组织细胞、几丁质碎片的干扰,提高对Nb检测的准确度,并且在Nb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检疫方法 荧光增白剂28 碘化丙啶 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enhancement effect of bi-frequenc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by TA fluorescence method
2
作者 FAN Xinnan~(1,2), ZHU Changping~(1,2), FENG Ruo~(2,1), WANG Yuming~3, He Shichuan~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210032, China) (2 Institute of Acoust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3 Changzhou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210032, China) 《声学技术》 CSCD 2004年第S1期36-38,共3页
Based on a previous research of cavitation effect under bi-frequency ultrasound irradi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bi-frequency irradiations with similar experimental settings. The additional irradiation sources with fre... Based on a previous research of cavitation effect under bi-frequency ultrasound irradi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bi-frequency irradiations with similar experimental settings. The additional irradiation sources with frequencies of 1.04MHz, 0.8MHz and 1.7MHz are individually combined with the main ultrasonic irradiation source with frequency of 28kHz to form bi-frequenc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he intensity of 28kHz irradiation was fixed at 12.5W/cm^2, while the intensity of the ultrasound at the other three frequencies is varied from1 W/cm^2 to 18 W/cm^2. It turns out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bi-frequency irradiati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ose at individual frequencies. So the frequency of the additional sonication strikingly influences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effect. For example,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effect of 1.04MHz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1.7MHz, and the enhancement effect of 0.8MHz is further stronger than that of 1.04MHz. Under the sonic intensity of (7.9)W/cm^2,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1.04MHz is approximately twice that of 1.7MHz whil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0.8MHz is approximately 1.5 times that of 1.04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 fluorescENCE method TEREPHTHALATE FREQUENCY effect bi-frequency ultrasou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纳米柱增强色心荧光收集效率研究
4
作者 谭心 贺占清 +4 位作者 杨桥 王健 苍磊 杜岩龙 祁晖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金刚石纳米柱可以提高色心的光子发射效率,并对发射的光子有聚集作用。本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金刚石纳米柱直径、高度及色心位置等结构变化对纳米柱中色心Purcell因子、光子透射率和光子提取效率等参数的影响,探究了纳米柱结... 金刚石纳米柱可以提高色心的光子发射效率,并对发射的光子有聚集作用。本文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金刚石纳米柱直径、高度及色心位置等结构变化对纳米柱中色心Purcell因子、光子透射率和光子提取效率等参数的影响,探究了纳米柱结构增强色心发光的机理,并以色心总荧光收集量为目标,寻找最优纳米柱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结构下色心总荧光收集量是块体金刚石的17倍,并可以用数值孔径NA=0.95的显微镜有效收集,其中纳米柱直径的尺寸误差对总荧光收集量的影响最大,但在±20 nm范围内也可达到13倍以上。本研究为金刚石色心发光增强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荧光增强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纳米柱 金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量子点荧光法测定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亚铁的含量
5
作者 江书庆 信建豪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4-1038,共5页
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碳量子点溶液,以此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Fe^(3+)的检测方法,并用来测定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亚铁的含量。结果表明,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甘氨酸为原料,制备得到的碳量子点溶液荧光效率为27.54%。Fe^(3+)溶液在... 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碳量子点溶液,以此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Fe^(3+)的检测方法,并用来测定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亚铁的含量。结果表明,以三羟甲基氨基甲烷和甘氨酸为原料,制备得到的碳量子点溶液荧光效率为27.54%。Fe^(3+)溶液在反应温度20℃、pH 1.00、作用时间4min时对碳量子点溶液的荧光猝灭效果最佳,浓度在1.00×10^(-5)~7.50×10^(-4)mol·L^(-1)范围内,与荧光值ΔF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2),用于测定食品营养强化剂葡萄糖酸亚铁,结果为98.4%,加标回收率在96.08%~102.4%范围内,检出限为6.72μmol·L^(-1)。该方法可实时、实地快速测定葡萄糖酸亚铁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葡萄糖酸亚铁 荧光探针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_(2)MgTiO_(6):Tm^(3+)/Ho^(3+)/Yb^(3+)荧光粉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特性
6
作者 孙顶 张宇 +3 位作者 张玉红 刘航 张力 逄金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4,共9页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对样品结构、微观形貌、发光原理进行研究,并选择发光强度最佳的荧光粉应用于温度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Gd_(2)MgTiO_6:1%Tm^(3+)/0.5%Ho^(3+)/5%Yb^(3+)样品展现出最佳的发光强度。该样品的发射峰位于477 nm、545 nm、654 nm、759 nm和800 nm分别对应^(1)G_(4)→^(3)H_6(Tm^(3+))、^(5)F_(4),^(5)S_2→^(5)I_(8)(Ho^(3+))、^(5)F_5→^(5)I_(8)(Ho^(3+))、^(5)F_(4),^(5)S_2→^(5)I_(8)(Ho^(3+))以及^(3)H_(4)→^(3)H_6(Tm^(3+))能级跃迁。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在293~573 K温度范围内,对I_(545)/I_(700)、I_(654)/I_(700)、I_(477)/I_(700)、I_(800)/I_(700)非热耦合能级对的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样品在573 K处的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72%K^(-1),优于多数稀土掺杂双钙钛矿的温度传感材料,显示出在温度感应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高温固相法 荧光强度比 灵敏度 双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毒TB Green嵌合荧光定量PCR法的建立
7
作者 李雪雁 刘琪 +5 位作者 梁慧仪 叶树才 黄晓声 贾晓菲 李琳 潘子强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4期68-73,共6页
为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毒(ISKNV)的快速检测方法,对ISKNV主衣壳蛋白(MCP)编码基因进行分析,依据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建立了定性和定量检测ISKNV的TB Green嵌合荧光定量PCR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 为建立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毒(ISKNV)的快速检测方法,对ISKNV主衣壳蛋白(MCP)编码基因进行分析,依据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建立了定性和定量检测ISKNV的TB Green嵌合荧光定量PCR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自行重组质粒标准品构建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R2值为0.997,线性关系良好;检测下限约为15.9 copies/μL,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0倍;30个样品扩增曲线基本重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和锦鲤疱疹病毒及阴性对照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建立的ISKNV TB Green嵌合荧光定量PCR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和特异性强等优点,在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 鳜鱼 MCP蛋白 荧光定量PCR 染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法检测水中的氨氮含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佳然 于杰 +2 位作者 赵天驰 岳云涛 王聪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共9页
氨氮含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解决目前氨氮检测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以及耗时等缺点,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检测,并对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 氨氮含量是影响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解决目前氨氮检测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以及耗时等缺点,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用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检测,并对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光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氮元素以吡咯氮的形式掺杂到石墨烯量子点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在光激发下与氨之间发生光致电子转移,从而引起荧光动态淬灭。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在最佳试验条件下(pH值为7,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浓度为0.8 mg/mL)与氨氮(0~9.0 mmol/L)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R^(2)=0.99),检测限为43.8μmol/L,响应时间为2 min。最后,将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应用于饮用水、自来水和水产养殖水中氨氮的测定,加标检测的回收率区间为75.03%~128.16%,相对标准偏差(样本数为3)低于13.53%。由此可知,该研究所构建的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在水中氨氮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荧光法 氨氮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掺杂蓝色荧光碳点探针测定替加环素 被引量:1
9
作者 郑丽丽 蔡柔荧 +2 位作者 曹扬远 翁少煌 魏岚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构建基于N-CDs为荧光探针的简便、有效且灵敏度高的替加环素(TIGE)荧光检测体系,用于注射用TIGE和人血浆样品中TIGE的定量分析。以一水柠檬酸和L-谷胱甘肽为原料,采用熔融法合成了一种氮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CDs),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 构建基于N-CDs为荧光探针的简便、有效且灵敏度高的替加环素(TIGE)荧光检测体系,用于注射用TIGE和人血浆样品中TIGE的定量分析。以一水柠檬酸和L-谷胱甘肽为原料,采用熔融法合成了一种氮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CDs),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详细表征。以N-CDs为荧光探针,进一步探讨N-CDs与TIGE的相互作用和猝灭机制。并用于注射用替加环素和人血浆样品中TIGE的定量分析。当TIGE浓度在0.1~25μg·mL^(-1)范围内时,体系的荧光猝灭效率(F0-F)/F0与替加环素浓度(CTIGE)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拟合方程为y=0.01923 CTIGE+0.07893,R^(2)=0.993。根据3σ/S计算得出本方法检测TIGE的检测限为0.092μg·mL^(-1)(n=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法 氮掺杂碳点 荧光探针 替加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手机荧光显微镜快速筛查微塑料颗粒
10
作者 杨远 陈礼群 +9 位作者 戴宇航 张浩宇 刘萍 瞿欣瑶 黄红丽 袁列江 吴海智 赖灯妮 周耀渝 蒋立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57,共8页
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作为一种新环境污染物,其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对于评估环境污染程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通常耗时较长。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包括尼罗红浓度、孵化温度、激发时间和滤光片选择),... 微塑料(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作为一种新环境污染物,其快速检测方法的构建对于评估环境污染程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通常耗时较长。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包括尼罗红浓度、孵化温度、激发时间和滤光片选择),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微塑料荧光传感快速筛查平台。基于该平台,进一步评估了其对不同材质[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和聚苯乙烯(PS)]及不同尺寸(40、80、200和1000μm)微塑料的适用性。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自来水和井水)的微塑料快速筛查,结果显示两种水样中均存在一定数量的微塑料。方法无需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支持现场快速检测,尤其适用于资源受限地区,为微塑料污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智能手机 荧光法 尼罗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杨子涵 刘鑫 +1 位作者 李欣儒 李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80,共23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性能单一的纳米粒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研发多功能纳米粒子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研发出的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颗粒融合了磁性与荧光性能,能够在实现荧光标记的同时通过外加磁场进行操控,满足高灵敏度及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性能单一的纳米粒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研发多功能纳米粒子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目前研发出的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颗粒融合了磁性与荧光性能,能够在实现荧光标记的同时通过外加磁场进行操控,满足高灵敏度及多选择性的任务需求。因此,磁性荧光双功能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封装法、偶联法、高温裂解法等制备方法,并讨论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此外,根据结构的不同,将磁性荧光纳米粒子分为三类;总结了磁性荧光纳米粒子在纳米药物载体、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生物成像、食品安全检测、指纹检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双功能磁性荧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荧光纳米粒子 双功能 分类 制备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制备条件下ZnO:X%Eu的光电特性研究
12
作者 梁平 夏梓文 +3 位作者 冯扬 杨伟业 彭鸿雁 赵世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37,共6页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制备条件下合成了稀土铕(Eu)掺杂的氧化锌(ZnO)样品,并利用XRD、SEM、EDS、Raman、XPS、PL和I-V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掺杂5%铕的样品结晶度良好,不同退火温度(600、800、1000℃)下粉末...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制备条件下合成了稀土铕(Eu)掺杂的氧化锌(ZnO)样品,并利用XRD、SEM、EDS、Raman、XPS、PL和I-V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掺杂5%铕的样品结晶度良好,不同退火温度(600、800、1000℃)下粉末晶粒形状均成松子状,铕离子与锌离子实际比值与理论值接近一致。Raman、XPS谱显示稀土Eu离子以三价态掺入ZnO晶格,并致使ZnO内部原子光学声子振动模的变化。PL谱显示样品在618 nm处荧光发射最强,最佳掺杂摩尔浓度为5%。I-V曲线显示,未掺杂的氧化锌粉末和ZnO:9%Eu粉末在-5~5 V的范围内的电阻率分别约为3.8×10^(10)Ω·cm和1.11×10^(9)Ω·cm。ZnO:1%Eu和ZnO:5%Eu粉末的电阻率则随着电压区间发生变化:在-5~0 V的范围内,电导呈现近似线性关系,电阻率分别约为1.41×10^(8)、1.21×10^(8)Ω·cm;在0~5 V范围内,电导则为零。以上实验结果反映了样品在掺杂不同浓度的铕时电导机制的变化规律,为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ZnO:Eu^(3+) 荧光发光 I-V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桂录 郑喜贵 +3 位作者 朱永刚 李星灿 邵晨阳 马跃龙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固态照明因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照明、装饰照明、汽车照明、农业照明、投影显示等领域。然而,高功率和高品质的固态照明技术对荧光转换材料的服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荧光玻璃以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发... 固态照明因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室内外照明、装饰照明、汽车照明、农业照明、投影显示等领域。然而,高功率和高品质的固态照明技术对荧光转换材料的服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荧光玻璃以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发光稳定等优势应运而生。综述了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荧光玻璃的一步混合烧结、两步混合烧结、衬底成型两步烧结、火花等离子烧结、微波烧结、焦耳加热、感应加热和激光烧结等制备方法,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技术难点、光谱调控策略和器件化应用。最后,讨论了荧光玻璃制备方法、功能结构设计和器件封装等面临的问题,展望了固态照明用荧光玻璃制备方法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玻璃 制备方法 发光品质 固态照明 光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2)MoO_(4)晶体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及其发光性能
14
作者 刘文宇 钱露 +4 位作者 李芳建 潘尚可 孙志刚 陈红兵 潘建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3-800,共8页
基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低温辐射探测器的研究,本文研究了Li_(2)MoO_(4)晶体生长及发光性能。以市售Li_(2)MoO_(4)粉末为初始原料,采用水平区熔法提纯,随后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得到1英寸(1英寸=2.54 cm)Li_(2)MoO_(4)透明晶体。对晶体进行... 基于无中微子双β衰变低温辐射探测器的研究,本文研究了Li_(2)MoO_(4)晶体生长及发光性能。以市售Li_(2)MoO_(4)粉末为初始原料,采用水平区熔法提纯,随后通过坩埚下降法生长得到1英寸(1英寸=2.54 cm)Li_(2)MoO_(4)透明晶体。对晶体进行了物相分析与发光性能表征。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显示,晶体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为a=14.337?,b=14.337A,c=9.58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表明提纯后生长的晶体Rb、Cs、Cu、Cr、Mn、Ni、Th和U杂质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差热分析表明Li_(2)MoO_(4)熔点为69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显示,晶体透过率较高,最高可达86%,表明晶体光学质量高,杂质含量少。稳态与瞬态荧光光谱表明,在10~300 K,Li_(2)MoO_(4)晶体的变温荧光光谱与光致衰减时间随温度变化,荧光强度在10 K时达到最大,光致衰减时间则随温度降低而延长,10 K下的衰减时间为1 222.6μs。晶体的活化能Ea为6.15 meV。研究表明Li_(2)MoO_(4)晶体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在无中微子双β衰变研究中,特别是低温辐射探测器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中微子双β衰变 Li_(2)MoO_(4)晶体 提纯 坩埚下降法 荧光光谱 衰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荧光法测定航天煤油硫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周建臣 俞少行 +1 位作者 唐毅 吴奖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6,共6页
系统地研究了紫外荧光法各参数对航天煤油硫含量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硫信号积分值随进样速率、进样量、负高压、裂解氧流量、氩气流量、进口氧流量和裂解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最佳测试条件。结果表明:进样速率、裂解氧流量、氩气流... 系统地研究了紫外荧光法各参数对航天煤油硫含量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硫信号积分值随进样速率、进样量、负高压、裂解氧流量、氩气流量、进口氧流量和裂解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最佳测试条件。结果表明:进样速率、裂解氧流量、氩气流量、负高压是紫外荧光法精确测定硫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最佳进样速率和最佳氩气流量会受航天煤油热裂解反应的影响,最佳裂解氧流量与进样速率有关,负高压范围由基线噪声情况确定,最佳进样量可根据负高压对最小进样量的影响来确定。本研究为紫外荧光法准确、高效地测定航天煤油硫含量提供了测试参数参考,也给探究最佳测试条件提供了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煤油 硫含量 紫外荧光法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甲醛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长民 简朝星 +3 位作者 郑占波 张喜凤 王志远 潘本锋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9,共6页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空气中的甲醛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灵敏度较低,不适用于低浓度甲醛监测。对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进行改进:将样品作显色处理后,采用410 nm激发光激发产生荧光,并将荧光强度作为分析信号,取代了原方法的吸光度信...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空气中的甲醛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灵敏度较低,不适用于低浓度甲醛监测。对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进行改进:将样品作显色处理后,采用410 nm激发光激发产生荧光,并将荧光强度作为分析信号,取代了原方法的吸光度信号。改进后的方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高的灵敏度。经测试,改进后的乙酰丙酮荧光法的检出限达到了0.0005 mg/m^(3),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1%~4.9%,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误差范围为1.8%~3.0%,空白加标样品的回收率为93.0%~107%。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以满足室外和室内环境空气中甲醛监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酮 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 甲醛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小型化磁光阱系统
17
作者 丁会 高蓓 +4 位作者 苏殿强 姬中华 蒋源 马一飞 赵延霆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为了实现一种新型且简单的磁光阱(MOT)原子俘获,采用了大口径单光束和多个反射镜组合的方式来简化磁光阱结构,并用永磁体替代线圈提供所需的梯度磁场来增加冷原子俘获装置的便携性。分析了腔室内的偏振光和实验光路构成,并进行了实验验... 为了实现一种新型且简单的磁光阱(MOT)原子俘获,采用了大口径单光束和多个反射镜组合的方式来简化磁光阱结构,并用永磁体替代线圈提供所需的梯度磁场来增加冷原子俘获装置的便携性。分析了腔室内的偏振光和实验光路构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收集荧光法、及释放和再捕获的方法测得了在不同铷原子释放器电流下的原子数目和电流关闭后原子团寿命的变化。结果表明,俘获的^(87)Rb原子团的大小约为1.5 mm,冷原子数目大约为1.7×10^(7),原子团的温度约为177μK。该MOT结构可以在小型化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原子俘获,研究结果为新型量子传感器领域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小型化磁光阱 收集荧光法 ^(87)Rb原子 原子数目 原子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3+)掺杂Ge-As-Ga-Se硫系玻璃和光纤的制备及性能
18
作者 王翀 吴嘉辉 +2 位作者 郭海涛 唐钰欣 许彦涛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面向4μm波段光纤激光器用增益光纤,制备出0.2%(质量分数)高浓度Pr^(3+)离子掺杂的Ge_(12)As_(20.8)Ga_(4)Se_(63.2)玻璃,通过棒管法拉制了单模双包层增益光纤。采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电子探针元素分析、椭偏仪、红外热像仪、... 面向4μm波段光纤激光器用增益光纤,制备出0.2%(质量分数)高浓度Pr^(3+)离子掺杂的Ge_(12)As_(20.8)Ga_(4)Se_(63.2)玻璃,通过棒管法拉制了单模双包层增益光纤。采用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电子探针元素分析、椭偏仪、红外热像仪、红外显微测试、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分析了不同工艺下制备的玻璃和光纤的光学特性,最终所制备光纤的基底损耗约为2.65 dB/m,并成功获得光纤在3.8~4.8μm处的强荧光发射。该硫系玻璃光纤具有较高的Pr^(3+)溶解度、良好的热稳定性与发光性能,具有作为4μm波段光纤激光器增益介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系玻璃 稀土掺杂 纯化方法 中红外荧光 中红外光纤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法水中油监测系统设计与海上应用
19
作者 李亚辉 杨敏 +2 位作者 杨鹏 郭琳琳 吴国俊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82,共13页
基于紫外荧光法设计了两型水中油传感器,传感器在0~100 mg/L的量程范围内测量精度优于0.1 mg/L,线性拟合系数R^(2)>0.97,依托该传感器搭建了海洋平台含油生产水在线监测系统并顺利完成了海上工况验证。试验过程中,水中油在线监测系... 基于紫外荧光法设计了两型水中油传感器,传感器在0~100 mg/L的量程范围内测量精度优于0.1 mg/L,线性拟合系数R^(2)>0.97,依托该传感器搭建了海洋平台含油生产水在线监测系统并顺利完成了海上工况验证。试验过程中,水中油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24 h连续不间断获取了海上平台外排生产水含油量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荧光法水质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反映水中油浓度的动态变化,具备快速的响应特性和较宽的浓度检测范围。为进一步验证系统性能,在海上平台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比对试验,对本系统与实验室国标红外法进行了同步监测。对比数据显示,两种方法的监测在趋势和测试结果上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充分证明了该荧光法监测系统在海上现场应用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法 水中油 在线监测 海上平台 应用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制样-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肥料中Fe_(2)O_(3)、K_(2)O、Mn、Cu、Zn组分含量
20
作者 姚泽 姚旭耀 +3 位作者 周瑾瑾 彭君 叶鹏 谢练武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4-1462,共9页
肥料中元素的分析对植物的生长研究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熔融样品制备玻璃片的稀释比,探究稀释比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稀释比为10∶1,针对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测量Fe_(2)O_(3)、K_(2)O、Mn、Cu、Zn组分存在缺乏标准曲线及检测范围窄... 肥料中元素的分析对植物的生长研究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熔融样品制备玻璃片的稀释比,探究稀释比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稀释比为10∶1,针对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测量Fe_(2)O_(3)、K_(2)O、Mn、Cu、Zn组分存在缺乏标准曲线及检测范围窄等问题,在最佳测量条件下,选择标准物质等进行互配,采用基本参数法校正基体效应后,建立校准曲线,建立了熔融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肥料中Fe_(2)O_(3)、K_(2)O、Mn、Cu、Zn组分的方法。采用熔融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肥料中铁、钾、锰、铜和锌元素。采用Li2B4O7-LiBO2混合熔剂(m∶m=67∶33)熔融制样,以LiBr溶液为脱模剂,在500℃下熔融12 min制得玻璃片。实验表明,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均在90.0%~105%,方法简单高效、不需要化学试剂,能够准确测定肥料样品中Fe_(2)O_(3)、K_(2)O、Mn、Cu、Zn组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法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