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介质对斜楔激波/边界层干扰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蔡含怡 谢旅荣 +2 位作者 潘纪富 高寒 韩家启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4-85,共12页
为减弱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基于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凹腔的斜楔/平板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研究。定义无量纲位置参数D为无流动控制下的基准流场分离点位置至多孔介质区域末端的距离与多孔介质区... 为减弱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的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基于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凹腔的斜楔/平板模型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研究。定义无量纲位置参数D为无流动控制下的基准流场分离点位置至多孔介质区域末端的距离与多孔介质区域长度之比。分析了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对激波/边界层干扰产生的分离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各向同性多孔介质位于D=0.1~0.5分离区的分离长度和分离高度减小、分离点位置延迟,D=0.5模型的分离区分离长度和分离高度相比无多孔介质控制的基准模型分别下降65.8%和45.1%。分析了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0.1~0.5模型的边界层参数变化,结果表明与基准模型相比各向同性多孔介质流动控制降低了湍流边界层厚度及速度剖面形状因子,增大了壁面摩擦系数,边界层抵抗逆压力梯度能力增加,因此有效减缓了斜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通过改变斜楔前缘楔角,研究总结了各向同性多孔介质对流场分离区的控制规律:随着多孔介质位置参数D值增加,分离长度及分离高度减小,分离点后移;当分离区完全进入多孔介质区域内后,随着D值增大,多孔介质的流动控制效果减弱甚至恶化,分离长度及分离高度回升,分离点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楔/平板 激波/边界层干扰 多孔介质 流动控制 分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凝析气藏渗流规律及产能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苏玉亮 师颖 +2 位作者 李蕾 陈征 郝永卯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7,共9页
深层凝析气田在世界气田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生产过程中压力的不断下降,在压力到达露点压力时,会发生反凝析现象,导致气井产能下降。为了深入研究深层凝析气藏渗流规律,为后期产能优化提供参考,基于凝析油气体系在恒温条件... 深层凝析气田在世界气田开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生产过程中压力的不断下降,在压力到达露点压力时,会发生反凝析现象,导致气井产能下降。为了深入研究深层凝析气藏渗流规律,为后期产能优化提供参考,基于凝析油气体系在恒温条件下的反凝析渗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凝析油污染条件下凝析气井动态优化的配产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气井合理配产由传统的静态计算转变为动态优化,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FS1井的合理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不断降低,凝析气藏产生凝析油的油藏范围进一步扩大,储层内渗流区会出现Ⅲ区—Ⅱ区—Ⅰ区的过渡区,将凝析气藏流体渗流划分为3个区域进行规律分析;产能优化后地层压力33.20 MPa条件下的合理生产制度为固定压力25.00 MPa生产,合理生产压差为8.20 MPa;在地层压力26.26 MPa条件下的合理生产制度为固定压力20.00 MPa生产,合理生产压差为6.26 MPa;在地层压力20.52 MPa条件下的合理生产制度为固定压力15.00 MPa生产,合理生产压差为5.52 MPa。7 a可提高储层凝析气采收率15.24百分点,提高凝析油采收率4.35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深层凝析气藏气井工作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凝析气藏 渗流规律 数值模拟 反凝析 动态优化 气井合理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理性条件下多层次轨道交通客流拥堵传播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贾锦秀 朱昌锋 +4 位作者 方劲皓 王傑 成琳娜 何润田 章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6-2216,共11页
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融合不同制式轨道交通,实现了运输能力的灵活配置和互补,但也增加了客流拥堵传播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客流拥堵的跨层级传播。在分析乘客出行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账户理论,建立了广义出行时间... 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融合不同制式轨道交通,实现了运输能力的灵活配置和互补,但也增加了客流拥堵传播的不确定性,极易出现客流拥堵的跨层级传播。在分析乘客出行有限理性选择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心理账户理论,建立了广义出行时间账户和拥堵程度账户,并利用改进的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刻画了乘客出行路径的综合交易效用。通过考虑出行方式与出行路径双因素,建立了基于巢式Logit-心理账户-累积前景理论(Nested Logit-mental Accounting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 NL-MA-CPT)的乘客出行方式选择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改进的易感-感染-恢复(Upgraded Susceptible-infected-recovered, USIR)模型,提出了考虑乘客选择行为的多层次轨道交通客流拥堵传播模型,并刻画了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传播速率和恢复速率。最后,以北京市多层次轨道交通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揭示相关关键因素对拥堵传播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客流拥堵传播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和收敛性特征,而传播速率和恢复速率直接影响拥堵传播的强度及影响范围,且随着网络层数的增加,乘客出行选择决策的有限理性特征对拥堵传播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可为运营企业制定客流拥堵控制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轨道交通 客流拥堵传播 有限理性 累积前景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 US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有限理性的多制式轨道交通客流分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菁菁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6-226,共11页
在多制式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出行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研究多制式轨道交通客流分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考虑乘客出行异质性,从有限理性乘客角度出发,基于多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分析出行者面对多样化乘车方... 在多制式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出行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研究多制式轨道交通客流分配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考虑乘客出行异质性,从有限理性乘客角度出发,基于多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分析出行者面对多样化乘车方案选择行为,引入效用-后悔理论,以出行成本及出行时间为效用最大化函数属性,换乘选择、滞留选择及列车选择为后悔最小化模型属性,从而构建出行者的混合选择模型。以“一”字形贯通运营模式为例,以重庆市域铁路江跳线及重庆市轨道交通5号线为研究对象,进行微观客流分配,构建随机用户均衡模型,并运用MSA算法求解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有限理性行为,可更好贴合出行决策者的抉择行为,为多制式轨道交通客流分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制式轨道交通 有限理性 效用-后悔混合函数 贯通运营模式 客流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等教育空间治理的目标形态、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东亚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共10页
高等教育空间是高等教育理念与活动的空间要素集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行动要求完善高等教育空间治理。贯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构筑配套新质生产力的高等教育空间关系,建立正义的、协调的和异质... 高等教育空间是高等教育理念与活动的空间要素集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行动要求完善高等教育空间治理。贯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需要构筑配套新质生产力的高等教育空间关系,建立正义的、协调的和异质的高等教育空间形态。对照高等教育空间的目标形态,当前高等教育空间治理面临战略模糊的目标游离、执行受阻的策略失灵和主体失范的失序流动等实践困境。完善高等教育空间治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等教育空间治理应当坚持区域协调与重点发展的战略一体化,推进空间生产和补偿分配的策略相结合,协同保障合理而有序的高等教育空间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空间治理 合理流动 目标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旅客有限理性的城际公交化列车开行频率优化
6
作者 安醇 朱昌锋 +3 位作者 唐兆鑫 成琳娜 王傑 章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93-3106,共14页
列车开行频率优化对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收益水平和旅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乘车选择行为,构建了有限理性条件下城际铁路客流分配模型;通过构建列车候选集,以基于客流分配的列车客流与开行频率相关的成本... 列车开行频率优化对提升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收益水平和旅客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乘车选择行为,构建了有限理性条件下城际铁路客流分配模型;通过构建列车候选集,以基于客流分配的列车客流与开行频率相关的成本为目标,考虑开行客流条件、客流守衡和区间运力等为约束,构建基于列车候选集与旅客有限理性的城际公交化列车开行频率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NSGA—II算法进行求解。以长株潭城际公交化铁路为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关键参数扰动分析,揭示不同客流OD和客流条件阈值对开行频率方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旅客和企业双方效益下,开行频率方案更具多样性,且随开行频率增加,二者间的制约作用显著。随客流OD增大,模型解空间缩小,算法收敛性和解集多样性降低,优化梯度更倾向于增开站站停列车。此外,随客流阈值增加,有限理性行为对优化方案影响甚微,企业成本大幅降低。本研究可为铁路运营企业在城际公交化运营中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公交化运营 有限理性 客流分配 开行频率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流压界限计算方法及其矿场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蔡志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储量丰富,具有储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孔喉尺寸小、含油饱和度低等特征。进行聚合物驱开发时,与一、二类油层相比,含水率降幅更小,油层动用程度更低。为了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利用油藏工程方...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储量丰富,具有储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孔喉尺寸小、含油饱和度低等特征。进行聚合物驱开发时,与一、二类油层相比,含水率降幅更小,油层动用程度更低。为了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利用油藏工程方法与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合理流压界限研究,建立了合理流压计算方法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确定含水率低值稳定期对应的最低允许流压需要综合考虑生产井流入动态、泵下入深度以及泵效;注聚过程中流压过高或过低均不能充分动用中、低渗透层;在聚合物驱含水率低值稳定阶段进行合理流压调整,能够有效改善三类油层的开发效果。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在不同试验区应用合理流压界限均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平均日增油0.5 t,含水率降低1.6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类油层 聚合物驱 合理流压 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激波压缩型面的设计及数值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潘瑾 张堃元 金志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8-442,共5页
分别采用等压缩角和递增压缩角的小折线构成压缩型面。研究了二维均匀超声来流流过压缩面时的波后超声流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形成弯曲激波且波后气流沿流向的壁面静压近似为等压力梯度,其等压力梯度程度取决于各小折线压缩角的配置... 分别采用等压缩角和递增压缩角的小折线构成压缩型面。研究了二维均匀超声来流流过压缩面时的波后超声流场,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形成弯曲激波且波后气流沿流向的壁面静压近似为等压力梯度,其等压力梯度程度取决于各小折线压缩角的配置。采用该方法生成的曲面压缩型面进气道附面层稳定性好,优于常规的平面压缩进气道。与二维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相比,设计工况下,性能相当;非设计工况下,性能优于二维常规平面压缩进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均匀超声速流 二维流 弯曲激波 附面层分离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器的改造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洪鹏 王旭东 +3 位作者 孙佰仲 柏静儒 秦宏 王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8-151,共4页
一台75 t/h平面流分离器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出力不足,飞灰含碳量高,运行中床温较高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平面流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炉内未能组织起大量细颗粒的有效循环。为改善锅炉的性能,根据用户要求和现场的实际条件,结合该锅炉... 一台75 t/h平面流分离器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出力不足,飞灰含碳量高,运行中床温较高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平面流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差,炉内未能组织起大量细颗粒的有效循环。为改善锅炉的性能,根据用户要求和现场的实际条件,结合该锅炉的特点,使用旋风分离器部分代替平面流分离器。改造后的运行实践证明,锅炉出力有了较大提高,物料循环系统工作正常,主循环回路温度分布合理,改造后的锅炉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平面流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流体力学在摩托车发动机冷却风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荧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3-256,共4页
运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商业软件CFX对某型摩托车发动机冷却风扇内的气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原始叶片设计的缺陷,并通过改变叶片形状对原始风扇进行了优化设计。数值分析表明:在不改变曲轴的转速下,风扇的风量和效率... 运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商业软件CFX对某型摩托车发动机冷却风扇内的气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原始叶片设计的缺陷,并通过改变叶片形状对原始风扇进行了优化设计。数值分析表明:在不改变曲轴的转速下,风扇的风量和效率均得到提高。对流过汽缸后的气体温度进行对比测量显示,改进的冷却风扇使该处的气体平均温度降低1.5℃,改善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流体动力学 冷却风扇 数值模拟 改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垮落矸石注浆充填体压实特性的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兴尚 许家林 +1 位作者 朱卫兵 庄德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77,共5页
利用PFC计算程序建立了垮落矸石充填体的颗粒流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再现了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改变模型中颗粒数目、接触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细观参数,研究了充填率、充填材料的胶结... 利用PFC计算程序建立了垮落矸石充填体的颗粒流模型,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再现了煤层采出、顶板垮落、注浆充填、充填体压实整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改变模型中颗粒数目、接触刚度和法向刚度等细观参数,研究了充填率、充填材料的胶结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宏观性质对充填体压实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充填率是影响充填体压实特性的最敏感因素,15%为试验模型的临界充填率,当大于15%时,充填体的压实曲线急剧改变;在相同充填率下,充填料的胶结强度决定充填体的结构屈服应力,是影响充填体压缩下沉量的关键因素,但对压缩下沉量极限值没有影响;充填率越小,弹性模量对充填体压实特性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落区注浆充填 压实特征 PFC^2D颗粒流程序 临界充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态对河工模型中弯道水流相似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艳芬 余明辉 吴卫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河工模型采用变态模型,其相似性会受到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变率使河工模型弯道水流在相似性上产生的影响。在河工模型的条件下,选取不同变态模型,对环流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变率对弯道水流的相似的影响,并给... 河工模型采用变态模型,其相似性会受到影响。采用平面二维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变率使河工模型弯道水流在相似性上产生的影响。在河工模型的条件下,选取不同变态模型,对环流进行了计算,研究了变率对弯道水流的相似的影响,并给出了初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在变态的河工模型中,弯道的水流动力轴线在弯顶附近会变缓,而且横向水面比降会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工模型 平面二维模型 变率 水流相似 弯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气举提升性能实验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鹏 卢义玉 +3 位作者 张磊 周哲 林晓东 侯吉峰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由于传统气举提升效率较低,笔者设计出环形射流泵结构的喷射气举,建立了一套气举提升实验装置,选用精筛选的河沙作为提升对象,实验研究了进气量、浸入率等因素对喷射气举扬水量、扬固量的影响规律,对提升管内的流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 由于传统气举提升效率较低,笔者设计出环形射流泵结构的喷射气举,建立了一套气举提升实验装置,选用精筛选的河沙作为提升对象,实验研究了进气量、浸入率等因素对喷射气举扬水量、扬固量的影响规律,对提升管内的流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传统气举和喷射气举的扬固能力进行对比;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气举效率模型,对喷射气举和传统气举的扬固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最优进气量,使喷射气举的扬固量和扬水量最高,浸入率越大,喷射气举的扬固量和扬水量越高,提升管内流动形态为团状流时能有效提升固液混合物;喷射气举扬固效率高于传统气举,在高进气量和低浸入率条件下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举 浸入率 进气量 射流泵 三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理性下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网络交通流演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诗序 陈文思 +1 位作者 阎昊 关宏志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7-135,共9页
假设出行者出发时间与路径选择随历史出行信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研究网络交通流逐日动态演化规律.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建立了出行者出发时间选择、时间间隔权重更新、路径选择及路径行程时间分布更新模型.通过数值实... 假设出行者出发时间与路径选择随历史出行信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研究网络交通流逐日动态演化规律.考虑出行者有限理性,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建立了出行者出发时间选择、时间间隔权重更新、路径选择及路径行程时间分布更新模型.通过数值实验表明: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依赖程度对每个出发时段的稳定的流量分布无显著影响,但是对路径流量演化有显著影响;当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的依赖程度大于等于0.90时,考虑出发时间选择的路网流量演化最终能达到稳定状态;从系统的整体效率来看,当出行者对历史理解行程时间的依赖程度在[0.90,0.95]时,有限理性下的交通分配结果优于完全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有限理性 累积前景理论 网络交通流 路径选择 出发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香云 王玉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有气候、地质、植被等诸多因子,植被因素的影响甚为突出。以重庆缙云山4个不同植被类型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降雨状况参数和植被状况参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发...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有气候、地质、植被等诸多因子,植被因素的影响甚为突出。以重庆缙云山4个不同植被类型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降雨状况参数和植被状况参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结果发现降雨量与径流的关联度最大,影响参数中影响程度顺序为:乔木覆盖度>林分高度>枯落物的厚度>坡度>林下木的覆盖度>土壤厚度;在对小区植被类型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差异分析中,发现混交林与径流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阔叶林、楠竹林,最小为农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度 植被类型 地表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不稳定注采压差及注采比的确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玉梅 刘丹 +1 位作者 徐颖 武国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以孤东油田七区西63+4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稳定注水中影响产量的因素. 利用自喷转抽提液方法,放大生产压差,降低注采比. 应用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后期,孤东油田主力开发单元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但储量... 以孤东油田七区西63+4单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稳定注水中影响产量的因素. 利用自喷转抽提液方法,放大生产压差,降低注采比. 应用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后期,孤东油田主力开发单元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但储量动用及水淹程度不均衡;孤东七区西63+4单元特高含水后期,放大生产压差可发挥低渗透层、低水淹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不稳定注水 生产压差 自喷转抽 合理注采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短期人口流动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贤文 王虹茵 李清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105-113,共9页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腾讯公司的人口流动大数据,采集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2015年2月3日至5月30日期间的短期人口流动数据。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京津冀三个...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利用腾讯公司的人口流动大数据,采集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2015年2月3日至5月30日期间的短期人口流动数据。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出京津冀三个子城市群及其短期人口流动趋势。一方面,通过时间对比分析发现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即春节前的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中心城市流向非中心城市,而节后春运则与节前时期相反;此外,还发现在非节假日期间人口流动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规律。另一方面,从空间对比分析得出短期人口流动的地理特征,人口流动与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常住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对人口流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的相应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京津冀城市群 地理位置数据 腾讯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党坤良 雷瑞德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X期79-84,共6页
采用直接测定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2种针叶林分和3种阔叶林分的水源涵养和理水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间水源涵养和理水效能具有明显差异,阔叶林比针叶林能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收入,减少水分消耗;推迟径流时间,延长... 采用直接测定法对秦岭火地塘林区2种针叶林分和3种阔叶林分的水源涵养和理水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间水源涵养和理水效能具有明显差异,阔叶林比针叶林能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收入,减少水分消耗;推迟径流时间,延长径流过程,削减洪峰流量;在降水较少时期增加河流水量,促使雨水均匀进入河流的作用更加突出,显示了较强的水源涵养和理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产流时间 土壤径流 蒸散量 土壤最大持水量 理水作用 针叶林 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参照点的多主体有限理性路径选择模型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雪岩 李雪梅 +2 位作者 李学伟 赵云 邱荷婷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5,共9页
为了研究有限理性假设下出行者的自适应调整行为对交通网络分流的影响,利用累积前景理论结合演化元胞自动机建立了具有个体交互机制的多主体路径选择模型。在模型中将出行者划分为风险追求者与风险厌恶者,基于出行时间可靠性并借鉴元胞... 为了研究有限理性假设下出行者的自适应调整行为对交通网络分流的影响,利用累积前景理论结合演化元胞自动机建立了具有个体交互机制的多主体路径选择模型。在模型中将出行者划分为风险追求者与风险厌恶者,基于出行时间可靠性并借鉴元胞遗传算法的思想设计了具有异质特点的出行者动态参照点及其演化规则,使出行者个体能够依据决策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自身的出行时间预算,更加符合出行者的实际行为特征。最后将多主体参照点演化规则与传统的相继平均算法相结合,求解路网配流。研究发现:演化模型较好地继承了传统模型中的路径分流特点;不同的出行者类型比例及出行者的信息接收程度是影响路网分流结构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理性 多主体 风险 元胞遗传算法 动态参照点 交通流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演变及经济合理性研究:1995-2010 被引量:8
20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3年第8期20-26,共7页
通过比较1995—2010年三次人口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演变及经济合理性。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数量上呈现出规模趋大,流入流出分布均呈空间极化和时间惯性,典型流入省区的流出增幅趋大,流动重心北... 通过比较1995—2010年三次人口调查数据,考察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演变及经济合理性。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省际劳动力流动数量上呈现出规模趋大,流入流出分布均呈空间极化和时间惯性,典型流入省区的流出增幅趋大,流动重心北移等特征。结构演变则表现为省际流动劳动力年龄分布趋于集中,纵比中年化与横比年轻化并存、受教育水平趋高但增幅趋小、经济型流动为主且日趋明显、中西部短期化流动倾向增强,东部和东北部则渐趋长期化、就业集中于二三次产业,且东部更趋向集中等。计量结果显示,1995—2010年的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省区间经济增长差距,具备经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劳动力流动 特征演变 经济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