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变、差异及空间收敛性
1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赵美冉 李桂君 王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90-3805,共16页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 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并实现收敛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3—2021年中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其后,采用地理信息分析、核密度估计、二阶泰尔指数重点考察了该效率值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异,并利用空间β收敛模型检验了269个城市、东、中、西部和23个省(自治区)的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的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均值都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时序特征;空间上各时期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晋冀鲁豫四省为低值集聚区,东南沿海为高值集聚区;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格局具备相对稳定性。(2)效率值存在极化特征和梯度特征,研究期内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效率值的内部绝对差异均有扩大趋势,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差异水平提高。(3)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情况下,269个城市及东、中、西部均存在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幅度次序为东部>西部>中部,269个城市的收敛幅度介于中部和西部之间。而各省(自治区)也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条件)β收敛趋势,但收敛周期差异较大。此外,研究发现条件β收敛的周期短于绝对β收敛,理论上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将率先收敛至自身的稳态均衡水平。上述发现为系统清晰地了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提供了支撑,可为缩减效率的不平衡性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时空格局 β收敛性 动态演变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杰 屈建军 +3 位作者 陈海 石金鑫 马羽赫 刘迪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 识别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点、线、面等景观要素,构建动态生态安全格局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对生态安全格局动态演化和影响因素探究的不足,利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和电路理论模型等方法,构建200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并给出生态恢复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生态源地在陕北黄土高原南部集中分布,面积变化较小且空间位置较为稳定。(2)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阻力面的均值分别为4.96、4.36和4.40,呈现南部低、西北高的空间格局。(3)2000、2010年和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廊道的长度分别为2416.25 km、3433.61 km和2643.62 km,南部生态廊道密集,以低阻力生态廊道为主,北部生态廊道稀疏,以高阻力生态廊道为主。(4)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西北部,面积不断减少。(5)植被覆盖度、景观多样性、人口密度、坡度和降水是影响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高原未来的生态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生态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电路理论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鹏 马逸伦 +5 位作者 程静 许明祥 苏胜亮 蒲勇 韩蕾 杨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目的]科学评估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为案例区,基于InVEST模型、Hurst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宁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明显,除未利用地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1990-2020年宁夏水源涵养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约为0.009 mm/a,空间上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变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面临着较大的退化风险;降水是影响宁夏水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海拔和坡度,而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程度最低。[结论]研究期间宁夏水源涵养功能及其可持续性有所恢复,但仍需进一步强化水源涵养能力以应对未来的退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时空演变格局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水沙通量时空变化及河床冲淤分布特征
4
作者 郭率 刘鑫 +1 位作者 周美蓉 关见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 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运用后长江中游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河床持续冲刷调整,因此有必要研究干支流水沙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河床冲淤分布特点。基于干支流主要控制站实测水沙资料与平滩河槽冲淤量数据,详细分析了长江中游及各子河段水沙通量及冲淤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三峡工程运用后中游干流年径流量变化不大,输沙量减少68%~92%。径流年内均呈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的规律。除仙桃站年径流量和湖口站年输沙量增大外,其余支流和通江湖泊的水量和沙量均减小;(2)从空间尺度来看,径流量沿程变化未发生显著调整,但输沙量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沿程减小调整为沿程增加,且泥沙来源由三峡工程运用前的上游输入为主(占比约为120%)调整为运用后的河床冲刷补给为主(占比为53%);(3)2002-2020年长江中游干流平滩河槽累计冲刷26.3亿m^(3),约占中下游总冲刷量的54%,尤以荆江段冲刷幅度最大(占比为47%),且冲刷重心由宜枝段向汉湖段移动;(4)建立了分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对应控制站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定量反映了坝下游河床纵向调整对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响应关系,可用于定量估算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的河床冲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沙通量 河床冲淤 时空变化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测度、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5
作者 秦文晋 李海蓉 刘秉镰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7,共13页
以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不同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随机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和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波... 以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测度了不同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随机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和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沿海经济区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相对其他经济区较高;八大综合经济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差距,其中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随机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分析表明,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的持续性较强、流动性较弱,加入空间因素后,高水平“邻居”会对中低发展水平城市表现出辐射带动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测度和分析框架,为加快建设创新和绿色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缩小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差距、稳妥提升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容性绿色增长 时空格局 动态演进 空间Markov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时空格局演变与耦合协调关系
6
作者 苏子豪 邹伟 +1 位作者 范树平 肖逸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关乎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的高质量提升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熵值法与TOPSIS模型完成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分析综合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子系统效益的变化情况。并针对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以及子系统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采用空间自相关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1)2011—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心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效益提升幅度不同且地域差异性突出,多数地区的生态效益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起伏。2)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负的空间自相关,趋异集聚显著。3)子系统效益耦合协调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合肥市为中心,芜湖市、阜阳市为副中心,耦合协调度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限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因素以复合因素的影响为主,2020年受复合因素影响的地级市高达14个。[结论]基于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完成土地资源的针对性配置,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间的联动协同布局,是今后全面提升安徽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成为高质量发展强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土地利用效益 时空格局演变 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耦合协调关系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扰动演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杨朝帅 洪开荣 +1 位作者 黄兴 刘永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2-50,共9页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 为揭示深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扰动的演化规律,以渭武高速木寨岭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桩号ZK220+020~+090作为监测段,通过从先行隧道向后行隧道施打2个平行钻孔,采用跨孔声波探测技术,监测获取后行隧道围岩波速随径向深度和与掌子面距离的变化特征,反演分析隧道掘进过程围岩扰动时空演化和施工工序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围岩受到大幅度扰动主要集中在开挖前5 d到开挖后10 d,反映出掌子面距离对围岩扰动的影响;2)在空间上,软岩隧道中掌子面开挖支护对围岩的扰动在纵向的影响范围约为1.25D(15 m,D为隧道开挖直径)、径向约为2.08D(25 m);3)在不同施工工序作用下,根据对围岩的扰动程度可以将施工工序分为上台阶与中台阶、下台阶与仰拱开挖2个扰动阶段,其中,上、中台阶开挖阶段对围岩的扰动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 围岩扰动 跨孔声波 时空演化规律 施工工序 双行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流域产水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高雅玉 胡玉沛 +2 位作者 宋玉 郝建斌 李泽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降水和实际蒸散发等影响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1990、2000、2010和2020年总产水量分别为4.563×10^(8)、2.640×10^(8)、3.853×10^(8)和3.264×10^(8)m^(3),30 a间流域产水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流域产水深度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集中于中上游,极显著减少区主要在中下游。(2)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产水能力最强,水域产水能力最弱;降水越多、海拔越低、实际蒸散越小、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区域产水能力越强。(3)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实际蒸散量呈负相关,各影响因子对产水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降水量>高程>实际蒸散量>土地利用。(4)西南部作为产水功能重点功能区应加以规划保护,东北部是产水低值区,应减少人类活动以重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显著,降水因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功能 时空演变 空间格局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进与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例
9
作者 李云霞 高世杰 李羚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6,共15页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分布格局、演进态势和多尺度效应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反E形”结构,以上海市和杭州市为高点,城市间保持“高高集聚-低低相邻”的正向空间集聚性,未出现明显的多维极化现象。(2)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动态区域变化过程中,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M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属于局部因素,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和就业结构属于全局因素。因此,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中除需关注全局因素外,还应注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以推动地方创新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时间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格局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进展
10
作者 陈加杰 高泓泽 +3 位作者 冷成彪 李凯旋 韩凤歌 王艳军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18-2730,共13页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 三江地区是我国铜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具有极好的铜矿找矿潜力。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154个矿床(点)的地质矿产资料的系统梳理,剖析了该地区铜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主要成矿事件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三江地区铜资源量超过2300万t,资源量较大的矿床类型主要包括斑岩-矽卡岩型(1850万t)、火山-沉积型(246万t)、热液型(162万t)、VMS型(76万t)。这些铜矿床(点)具有明显的丛聚性时空分布特点:空间上铜资源量主要集中分布于玉龙(~42%)和中甸(~23%)两个矿集区;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47%)和晚三叠世(~24%)。基于品位-吨位模型和蒙特卡洛抽样统计方法,预测三江地区铜资源量可达4800万t,具有极好的找矿前景。三江地区铜成矿事件主要与特提斯洋演化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相关,其中特提斯洋洋盆扩张或者俯冲导致的弧后拉张事件促使了VMS型(大平掌、老厂、铜厂街、鲁春、呷村等)和岩浆熔离型(白马寨)铜矿床的形成;古特提斯洋(甘孜-理塘洋)俯冲促使了中甸矿集区三叠纪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普朗、雪鸡坪、烂泥塘、春都等)的形成;俯冲后碰撞及伸展促进了德钦(羊拉等)、中甸矿集区(红山、红牛、铜厂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思茅盆地热液型(民乐)矿床的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局部走滑剪切作用促进了玉龙矿集区、北衙矿集区和哈播-长安冲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以及兰坪-思茅盆地热液型和砂岩型铜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时空分布 品位-吨位模型 蒙特卡洛 构造演化 三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碳储量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预测
11
作者 孙载瑞 尹露曦 杨智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储量与景观破碎度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旨在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曲靖市为例,利用InVEST测算分析2000—2030年曲靖市碳储量,通过Fragstat与PIUS耦合模型计算... 【目的】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储量与景观破碎度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旨在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曲靖市为例,利用InVEST测算分析2000—2030年曲靖市碳储量,通过Fragstat与PIUS耦合模型计算曲靖市景观破碎度,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曲靖市2000—2020年碳储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景观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土地转移主要发生于这三者间。草地流失与建设用地扩张是曲靖市碳储量流失的核心原因。2)在自然发展情景、耕地保护情景、石漠化治理情景3种模拟情景下,碳储量变化分别为-148.07×10^(4)、-162.60×10^(4)、60.94×10^(4) t,表明石漠化治理有利于提高区域碳储能力。3)3种情景下,景观破碎度综合指数分别为0.457、0.385、0.490,表明耕地保护情景最有益于降低景观破碎度。【结论】在喀斯特地区,景观破碎度与碳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优先界定保护高碳汇生态核心区,通过廊道连通孤立生态斑块,降低景观破碎度,维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景观格局 喀斯特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及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2
作者 廖正杭 陈婷 +2 位作者 赵永丽 李伟 杨科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了乌蒙山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1年、2019年植被覆盖信息,用像元二分模型法反演了植被覆盖度(FVC),利用Fragstats 4.2软件计算了保护区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及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05—2019年的变... 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了乌蒙山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1年、2019年植被覆盖信息,用像元二分模型法反演了植被覆盖度(FVC),利用Fragstats 4.2软件计算了保护区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及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05—2019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类型主要以阔叶林为主,2005—2019年间占比从56%增加到60%;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以中高、高植被覆盖度为主,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2011年、2019年不同时期中高、高植被覆盖区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78.41%、75.59%、83.22%,FVC均值从65.14%上升到了73.3%;从景观格局来看,保护区植被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整体景观破碎度再降低,不同植被类型斑块整体上变化不大、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分布较集中,混杂度、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特征 乌蒙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psis多目标决策视角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动态评析
13
作者 吴梦婷 史海霞 修长百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75-82,共8页
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主导产业,在外部草原承载力约束与内部产业升级瓶颈的双重挑战下,亟需转型为生产效率更高的现代畜牧业。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测度出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主导产业,在外部草原承载力约束与内部产业升级瓶颈的双重挑战下,亟需转型为生产效率更高的现代畜牧业。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测度出内蒙古畜牧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但近年来增速有所减缓。草原围栏面积以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优化生产模式、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地力,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 现代化水平 多目标决策 时空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格局演变及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佳 安珂珂 +1 位作者 赵青华 陆嘉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4,共13页
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全面揭示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实际意义。该文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旅游供需链、企业链、空... 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全面揭示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旅游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有实际意义。该文以200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涵盖旅游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空间差异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水平呈平稳提升态势,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部、东北及西部地区递减的分布态势。(2)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且东部与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的区域内差异最大,西部、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3)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供给、需求、创新、政策等层面因素是影响中国旅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人力资本、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推进本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旅游需求总量、旅游需求结构与对外开放水平能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旅游产业链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链 时空格局 格局演变 影响因素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研究——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卓 廖和平 +1 位作者 刘愿理 朱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共13页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 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贫困地理与农村多维空间贫困、乡村地域系统与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研究视角,并对乡村贫困地域系统理论内涵进行了初步探析.以云南省镇沅县109个村域为评价分析单元,构建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基于“时空立方体—新兴时空热点分析”的时空演化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显示:(1)镇沅县2013-2021年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演化时序阶段性特征经历了“差异波动演化(2013-2015年)—快速演化(2016-2019年)—增长滞缓趋稳(2020-2021年)”3个主要阶段.(2)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模式以连续热点模式为主,加强的热点模式呈零星分布,表征2013-2021年镇沅县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整体上经历了较快且连续稳定的减贫演化过程,是减贫政策普惠作用在时空演化模式上的具体表现;连续冷点模式和持续冷点模式呈现出县域东西两端集聚分布态势.(3)多维空间贫困陷阱主要集中在和平镇、者东镇、振太镇的部分村域,相关村域脱贫稳定性相对较差、返贫风险较高.乡村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循环累积与动态演化的结果,深入刻画分析乡村贫困地域系统时空演化格局与特征,对于科学推动脱贫地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地域系统 时空演化格局 西南山区 镇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数值模拟
16
作者 张建伟 刘名扬 +1 位作者 董鑫 冯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为了研究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利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在空间尺度上,对轴向面、周向环面和径向面的速度场、涡量场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揭示速度场、涡量场和涡当地旋转轴的演化规律。... 为了研究双组分层撞击流反应器流场时空演化规律,利用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第三代涡识别方法在空间尺度上,对轴向面、周向环面和径向面的速度场、涡量场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揭示速度场、涡量场和涡当地旋转轴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轴向面和径向面的涡强度呈多峰分布,周向环面涡强度的变化分为增强-稳定-增强3阶段。以XOY面作为研究参考,在两层喷嘴间依据涡发生位置的变化和多尺度涡的碰撞、破碎情况,涡发生期分为6个阶段,涡演化周期分为12个阶段,可据此预测反应器内部流型变化和流场所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流 湍流 流场 数值模拟 时空演化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局动态与空间形态协同分析的长江中游景观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宝勇 钱云 +3 位作者 肖江 雷春梅 董建权 王向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3-1387,共15页
【目的】长江中游地区水网密布,林田湖草等用地广泛交错分布,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也是人口、城镇与乡村聚落密集分布的区域。近年来,这一区域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建设扩张的同时,生态用地的保护和修复也逐步加强,景观格局呈现更为剧烈... 【目的】长江中游地区水网密布,林田湖草等用地广泛交错分布,自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也是人口、城镇与乡村聚落密集分布的区域。近年来,这一区域在经历快速城镇化建设扩张的同时,生态用地的保护和修复也逐步加强,景观格局呈现更为剧烈和复杂的全局性变化。因而,从区域视角开展对这一快速变化期的景观演变过程与机制探讨,将为区域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方法】研究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格局动态与空间形态协同的分析框架,在景观动态模型、景观指数等分析基础上引入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从格局变化与景观形态两方面,全面揭示了2000—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2000—2020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均显著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同时,耕地、林地、草地之间动态转化速度也急剧增加。长江中游地区城市扩张模式由边缘式转为飞地式,耕地、草地的破碎化水平持续上升,平均斑块面积不断减小,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破碎化水平显著下降。规划引领的城乡建设和生态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日趋显著。区域生态核心斑块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原生生态斑块日趋破碎,各类小尺度生态斑块显著增加,斑块之间的景观连通性保持良好。【结论】长江中游地区全域的景观格局演变存在整体一致性,景观类型比例差异不断缩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生态景观格局的网络化特征进一步显著。然而,在跨省边缘地带廊道稳定性较差。今后应强化跨省域的一体化用地协调、保护和监测机制,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与经济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扩张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长江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分异机理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182,共16页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厘清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探析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发现:第一,研...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在厘清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探析中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分异机理。结果发现:第一,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不断提升,但仅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6省市进入良好协调阶段。第二,从空间格局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东—中—西”梯式递减,省域上则表现出“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空间分布,且呈现以河南为中心的“东北—西南”走向演进趋势。第三,从动态演变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动具有“路径依赖”效应,且因“与邻为善”和“以邻为壑”并重的空间溢出效应形成了“高拉动低、低抑制高”俱乐部收敛现象。第四,机理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各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科技创新则对东中部地区的赋能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GT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的沁河流域水压力指数计算及生态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全志淼 左其亭 +1 位作者 王鹏抗 张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4,共10页
生态脆弱性是综合反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属性,而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水资源领域评估流域生态脆弱性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应对流域水资源短缺压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 生态脆弱性是综合反映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重要属性,而水资源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水资源领域评估流域生态脆弱性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应对流域水资源短缺压力和改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沁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SWAT模型,引入水压力计算公式,从蒸散发量的角度,量化分析沁河流域2010-2016年生态脆弱性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SWAT模型经过率定与验证后,纳什系数E NS和相关系数R 2均符合模型精度标准,表明该模型在沁河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流域年际水压力指数值随时间递减,表明沁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及生态系统状态逐年好转,蒸散发量是主要影响因素。③流域水压力指数年内变化大,本年度12月到次年度2月的生态脆弱性较强;结合相关研究结果,认为降水和冰雪天气是主要影响因素。④流域整体生态脆弱性状况逐年改善,但流域内部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化呈现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水压力指数 生态脆弱性 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热岛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林莉 王佳 周伟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35-11048,共14页
大量研究显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发展,是否会引起区域热环境的改变,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群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热岛的空间格局演变?这些问题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群发展,是否会引起区域热环境的改变,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群发展如何影响区域热岛的空间格局演变?这些问题关系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得到科学的解答。研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和珠三角四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夏季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城市群区域热岛斑块,进而探究区域热岛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城市群不透水面占比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各城市群不透水面快速增加,城市群区域热岛面积显著上升。(2)区域热岛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其中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热岛呈现集聚特征,表现为热岛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平均最近距离减小;而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则表现为热岛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但平均最近距离也增加。(3)随着城市群发展,四个城市群区域热岛斑块连通性水平均显著上升。但城市群各城区间温度相似性水平变化存在差异。其中,随着长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起初各城市间温度相似性水平快速上升,当城市群不透水面占比分别达到20%、4%时,各城区间温度相似性逐渐趋于稳定。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城市群发展对区域热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城市群热环境问题协同治理与缓解、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区域热岛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