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滑动窗口的水力压裂井底压力实时计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磊峰 张帅 +3 位作者 王军平 何建 徐亚军 盛茂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0,共5页
现有水力压裂井底压力模型计算方法难以适应当前普遍采用的大规模体积压裂中频繁变换排量、压裂液类型、支撑剂质量浓度等操作。为此引入滑动窗口算法,建立了压裂井底压力实时计算模型,以压裂秒点数据为基础,精细表征了压裂液类型、密... 现有水力压裂井底压力模型计算方法难以适应当前普遍采用的大规模体积压裂中频繁变换排量、压裂液类型、支撑剂质量浓度等操作。为此引入滑动窗口算法,建立了压裂井底压力实时计算模型,以压裂秒点数据为基础,精细表征了压裂液类型、密度、支撑剂质量浓度等关键参数沿井筒轴线分布并每秒更新,实现了分段分流态计算静液柱压力和流动摩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滑动窗口分段计算方法,可有效保证计算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经井底压力监测数据验证,模型平均计算相对误差为2.1%。研究结果可为压裂工况实时判识和裂缝扩展动态评价提供准确的井底压力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井底压力 滑动窗口 实时计算模型 流动摩阻 秒点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加权类动态摩阻与有限体积法的水锤数值模拟
2
作者 马新红 齐慧卿 +3 位作者 张俸溢 冯瑞琳 胡垠盈 周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1,共5页
泵站、长距离供水等有压输水系统中,精准、高效的水力计算对于系统水力安全、智慧调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水锤计算大多基于稳态摩阻假定,低估了水锤衰减;尤其是采用的特征线法因插值计算或调整波速,常会引起计算误差。为了精准、高... 泵站、长距离供水等有压输水系统中,精准、高效的水力计算对于系统水力安全、智慧调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水锤计算大多基于稳态摩阻假定,低估了水锤衰减;尤其是采用的特征线法因插值计算或调整波速,常会引起计算误差。为了精准、高效地模拟水锤问题,构建了Urbanowicz and Zarzycki简化加权类动态摩阻水锤模型,采用二阶Godunov格式进行模型求解,并设计搭建了水锤试验台,将所建模型计算结果与Zielke模型、Brunone模型、传统的特征线法结果、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精准仿真水锤压力的波动峰值与周期,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Zielke模型与所建模型具有基本一致的计算精度,纳什效率系数可达0.94,但Zielke模型计算耗时量巨大;Brunone模型计算效率略优于所建模型,但计算精度较差,纳什效率系数为0.87;当库朗数小于1时,特征线法会出现严重的数值耗散,而本文模型仅有轻微的数值衰减。可见,所建模型提供了一种精准、高效、稳定的水锤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锤 动态摩阻 Godunov格式 输水系统 瞬变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隧道盾构废弃泥浆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研究
3
作者 田久晖 程华强 +2 位作者 王费新 刘汨莎 刘功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5,共7页
为解决城市隧道盾构废弃泥浆就地脱水场地受限、运输车直接外运成本高等问题,以武汉两湖隧道工程为例,研究长距离管道输送方案的可行性。首先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数据收集,对比分析并推荐高精度摩阻损失计算公式,基于能耗分析,推荐浆体... 为解决城市隧道盾构废弃泥浆就地脱水场地受限、运输车直接外运成本高等问题,以武汉两湖隧道工程为例,研究长距离管道输送方案的可行性。首先进行室内试验和现场数据收集,对比分析并推荐高精度摩阻损失计算公式,基于能耗分析,推荐浆体输送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长距离管道输送船舶配置方案,计算理论产量,优化推荐施工参数,并进行方案论证。研究表明:1)盾构废弃泥浆输送阻力分析计算应考虑泥浆流变特性的影响,较高输送密度有利于降低输送能耗;2)盾构废弃泥浆采用长距离管道输送方案具工程可实施性,多泵接力输送方案可满足本工程盾构废弃泥浆的外运需求;3)选取合理的施工参数,可在保证废弃泥浆输送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能耗,扩展输送系统工程适应能力,提升综合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废弃泥浆 管流 摩阻损失 单位能耗 接力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球轴承润滑需求流量研究
4
作者 王彬 王长清 +1 位作者 梁校瑞 孟凡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9-384,共6页
高速球轴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其润滑冷却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为了确定合适的润滑流量,有必要进行高速球轴承需求流量研究。针对球轴承高速工况下由于滑动摩擦生热和润滑油温升估算不准进而导致其需求润滑油量计算误差... 高速球轴承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其润滑冷却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为了确定合适的润滑流量,有必要进行高速球轴承需求流量研究。针对球轴承高速工况下由于滑动摩擦生热和润滑油温升估算不准进而导致其需求润滑油量计算误差较大的传统难题,建立了基于Ree-Eyring流体热弹流润滑的高速球轴承润滑油需求流量计算模型,由此进行了需求流量研究。首先计算高速工况下球轴承摩擦功耗,然后根据热弹流理论确定球轴承固体表面温度,以此得到不同工况下润滑油温升。最后计算单位时间内带走轴承产生热量所需润滑油量从而确定高速球轴承需求流量。研究结果表明,高速球轴承需求流量随润滑油比热容增加而降低,需求流量随润滑油动力粘度的增加而增加,轴承转速增加需求流量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球轴承 摩擦功耗 热弹流润滑 需求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及经验公式评价
5
作者 程林海 谷海峰 +2 位作者 汤维 陈斌 石依妍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对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较宽的压力范围:0.2~14.1 MPa,对内径为8.8 mm、螺旋直径为568 mm的立式螺旋管开展了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单相段和两相段的摩擦系数以及单相... 螺旋管内流动和传热特性对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较宽的压力范围:0.2~14.1 MPa,对内径为8.8 mm、螺旋直径为568 mm的立式螺旋管开展了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单相段和两相段的摩擦系数以及单相水区、过冷沸腾区、饱和沸腾区和干涸区的换热系数。将实验结果与近年经验关系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kagawa等、Hart等、Ito学者经验公式对单相水摩擦系数预测的精度较高,在±5%以内。当前经验公式对本实验两相段摩擦系数与不同区域的换热系数的预测,相对平均偏差在10%~20%左右。分析结果可为螺旋管蒸汽发生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两相流 摩擦阻力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加重瓜尔胶压裂液的摩阻特性
6
作者 张景臣 庞娟 +5 位作者 翟怀建 郭晓东 邱士鑫 张凤娟 张成生 石磊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6,253,共6页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裂液摩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重盐水的摩阻随盐浓度升高及流速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无机盐体系的流速敏感性显著高于有机盐体系;瓜尔胶基液在低加重(密度1.20~1.35 g/cm^(3))条件下,因离子抑制效应导致摩阻降低,而在高加重(密度≥1.40 g/cm^(3))时,由于离子强度与交联网络位阻的协同作用,摩阻呈现反转上升现象。在交联动力学层面,有机盐加重体系在低浓度下可加速交联反应并提升摩阻,而高浓度环境因pH值调控作用抑制交联进程,延缓摩阻增长速率。冻胶摩阻特性受加重剂浓度阈值调控显著,有机盐体系在密度为1.40 g/cm^(3)时,因流型转变致使摩阻增幅趋缓。本研究成果可为深层油气藏压裂液体系的耐盐加重设计与低摩阻工程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胍胶压裂液 管道摩阻 摩阻测试装置 高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内水-水蒸气两相流压降及流型转变特性
7
作者 陈可欣 李熙 +3 位作者 常福城 武萧衣 娄嘉诚 李会雄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4,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因其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热膨胀自由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航空航天、核工程等领域,尤其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螺旋管特殊的几何形状导致其内工质流动特性复杂,如管内二次流及由此引发的特殊...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因其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热膨胀自由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航空航天、核工程等领域,尤其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螺旋管特殊的几何形状导致其内工质流动特性复杂,如管内二次流及由此引发的特殊气液相分布、流型转变特性以及高于直管的压降。几何结构参数的差异往往导致螺旋管内气-液流动特性显著不同。本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某一特殊细小管径的螺旋管内亚临界压力条件下水-水蒸气两相流的压降特性和流型转换特性开展研究。发现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摩擦压降随热平衡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干度约为0.75处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该现象出现是由于在干度约为0.75时两相发生了环状流向分散流(雾状流)的流型转变,使得壁面切应力减小,从而导致两相摩擦压降减小。结合数值模拟的分析,将螺旋管内高温高压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划分为泡状流、间歇流、环状流和分散流,其中泡状流和间歇流的转换干度为0.038,间歇流和环状流的转换干度为0.500,环状流和分散流的转换干度为0.751,同时确定了蒸干点为0.93。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气-液两相流 界面 摩擦阻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方法的隧道开挖面失稳大变形分析
8
作者 徐庆锋 季晓梦 +3 位作者 应宏伟 张晓帅 朱成伟 周秋培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4-1504,共11页
为研究隧道开挖失稳导致的地表沉陷等大变形问题,构建基于动态摩擦因数的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将其嵌入到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数值方法的理论框架。采用筒仓颗粒流及隧道垮塌试验验证所提... 为研究隧道开挖失稳导致的地表沉陷等大变形问题,构建基于动态摩擦因数的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将其嵌入到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数值方法的理论框架。采用筒仓颗粒流及隧道垮塌试验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在筒仓颗粒流试验中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观测到流动中明显的倒三角区域,并在SPH模拟中进一步得到应变场与应力场的分布,然后基于实际工程,建立隧道垮塌SPH分析模型,研究静摩擦因数和埋深比对隧道垮塌冲出距离及地表沉陷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挖面土方冲出距离随着静摩擦因数的减少而增大,土体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导致土体更容易发生滑动,使得开挖面稳定性下降;2)随着静摩擦因数的降低,隧道开挖时土体的应力释放更加明显,导致地表沉降槽的宽度和深度增加;3)隧道埋深比对沉降槽形状影响较大,但对于开挖面土方冲出距离影响较小;4)随着埋深比的增大,地表沉降槽更浅且更为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开挖面失稳 地表沉陷 光滑粒子动力学 筒仓颗粒流 大变形 摩擦因数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斜槽试验的颗粒流动力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郭子啸 吴延斌 +1 位作者 张进川 段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204,共11页
岩崩碎屑流属于颗粒流运动,其动力学特性复杂,但目前对其了解较为匮乏,难以对灾害进行有效防治。为综合探究颗粒流运动特征,以圆溪砂颗粒为材料开展碎屑流斜槽试验,通过变化倾斜角度(θ)与闸门开口高度(hg),综合探究颗粒流动力学特征。... 岩崩碎屑流属于颗粒流运动,其动力学特性复杂,但目前对其了解较为匮乏,难以对灾害进行有效防治。为综合探究颗粒流运动特征,以圆溪砂颗粒为材料开展碎屑流斜槽试验,通过变化倾斜角度(θ)与闸门开口高度(hg),综合探究颗粒流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流动厚度阶段的颗粒流中,其弗劳德数与无量纲厚度较好地服从线性增大关系;(2)恒定的闸门开口高度下,厚度稳定阶段的切向力(F_(y))与法向力(F_(z))均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恒定的倾角下,切向力与法向力则随开口高度的降低而减小,并且各工况厚度稳定阶段的基底摩擦系数(μ_(b))随厚度减小整体呈减小趋势;(3)颗粒流的侧面速度(v)分布曲线在厚度较大时总体呈凸凹型分布,这为颗粒流非局部流变模型提供了清晰的试验证据。通过参数tan^(4)θ可以将速度分布曲线较好地重合在一条凸凹型主线上,这为颗粒流非局部流变模型提供了清晰的试验证据。此外,单次颗粒流动中越接近表面位置的颗粒动能温度越大。研究结果能为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防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槽颗粒流 动力学特性 基底摩擦系数 颗粒动能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齿齿轮流量计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10
作者 郝宁 王永峰 +3 位作者 朱沣樟 刘子康 王雪 王林涛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针对现有设计方法无法有效提升斜齿齿轮流量计(HGF)综合性能的问题,对HGF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学科建模,获得了HGF的流量脉动、内泄漏以及粘性摩擦功率损失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实验设计方法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HGF主... 针对现有设计方法无法有效提升斜齿齿轮流量计(HGF)综合性能的问题,对HGF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学科建模,获得了HGF的流量脉动、内泄漏以及粘性摩擦功率损失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实验设计方法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HGF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最后,选择以流量脉动、摩擦功率损失作为优化目标,以流量计的测量精度作为约束,并使用NSGA-II对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实例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HGF流量脉动下降了31%,摩擦功率损失减小了1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斜齿齿轮流量计 流量脉动 摩擦功率损失 多目标优化 容积式流量计 内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发射下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
11
作者 邢泽西 王健 +2 位作者 李鸿剑 韩智云 李庆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044-3055,共12页
在电磁发射系统中,重复发射时超高速摩擦的工况导致低熔点的电枢熔化,其中一部分液膜沉积在导轨上增加了界面,降低了电磁轨道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分析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机理。该文进行了不同发射次数下小口径电磁发射... 在电磁发射系统中,重复发射时超高速摩擦的工况导致低熔点的电枢熔化,其中一部分液膜沉积在导轨上增加了界面,降低了电磁轨道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分析铝沉积层对枢轨界面滑动电接触的影响机理。该文进行了不同发射次数下小口径电磁发射实验,对枢轨摩擦副材料的载流摩擦磨损行为展开了研究,分析了电枢表面磨损与轨道上方沉积层的组织形貌与分布规律,同时基于枢轨间液膜弹流润滑模型,建立了界面液膜熔融沉积模型,分析了沉积层对液膜运行行为和枢轨界面电接触状态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发射次数下沉积层厚度及沉积效率,并结合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发射次数达到较多次时,轨道表面铝合金氧化层达到了一定的厚度,使得轨道本体的摩擦磨损程度减轻,但机械磨损和电气磨损的共同存在会使枢轨接触面环境更为恶劣,沉积层的存在使得液化层内部存在逆压区域,导致黏滞力增大并发生反向,对电接触状态呈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发射 重复发射 铝沉积层 弹流润滑模型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A5059-AZ31B异种金属搅拌摩擦焊温度场和材料流动行为研究
12
作者 乐春鹏 蒋显全 +2 位作者 何洪 杨卓林 彭和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187,共13页
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模型,建立了异种金属AA5059铝合金和AZ31B镁合金搅拌摩擦焊对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机理,并运用粒子示踪技术研究了异种板材的塑性流动行为,以及塑性流动行为和焊接缺陷... 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模型,建立了异种金属AA5059铝合金和AZ31B镁合金搅拌摩擦焊对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机理,并运用粒子示踪技术研究了异种板材的塑性流动行为,以及塑性流动行为和焊接缺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焊接速度从120 mm/min增加到180 mm/min,焊缝峰值温度从579.9℃降至507.0℃,均低于2种材料的熔点,模拟与试验数据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等效塑性应变分析显示,焊接起始位置和前进侧的应变值显著较高,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均在这些区域显示出飞边和孔洞缺陷,表明前进侧材料在焊接过程中塑性变形量大且难以充分补充;粒子示踪技术揭示前进侧材料流动幅度大于后退侧,材料在焊接过程中交叉混合,最终在焊缝区域均匀分布,厚度方向上呈现交织的界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数值模拟 温度 异种板材流动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形特征影响的月壤静力学及流动特性离散元研究
13
作者 石安宁 蒋明镜 +1 位作者 王思远 林嘉禹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58,共10页
由于月壤独特的颗粒形态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其与不同材料间静力学及流动特性差异对于月球原位资源利用、基地选址及建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真实月壤粒形特征数据,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月壤静力学及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嫦娥五... 由于月壤独特的颗粒形态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其与不同材料间静力学及流动特性差异对于月球原位资源利用、基地选址及建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真实月壤粒形特征数据,采用离散单元法对月壤静力学及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嫦娥五号携带返回月壤样品粒形特征,使用三维完整接触模型,确定不同粒径月壤形状参数(抗转动系数β),以期反映真实月壤样品宏观静力学及流动性响应;随后对月壤、丰浦砂及玻璃珠等材料进行不同围压下三轴试验和不同转速下转筒试验离散元模拟;最后对3种材料的静力学及流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离散元模拟结果表明:在三轴试验模拟中,相较于其他材料,真实月壤表观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明显偏大,且在剪切过程中表现出一定剪胀特性。在转筒试验模拟中,相较于其他材料,真实月壤工况稳态倾角和剖面孔隙比更大,而剖面剪切速率及配位数更小。在一定惯性数范围内,真实月壤有效摩擦系数最大,使其表现出较低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五号 月壤粒形特征 转筒 离散元 流动特性 有效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诺 郭维诚 +1 位作者 杨天豪 吴重军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从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FSD)成形机制的角度,总结了增材过程中材料温度演变、塑性流动和微观组织变化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增材道次和工艺参数对AFSD增材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国内外AFSD增材工具及装备的研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为AFSD... 从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FSD)成形机制的角度,总结了增材过程中材料温度演变、塑性流动和微观组织变化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增材道次和工艺参数对AFSD增材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国内外AFSD增材工具及装备的研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为AFSD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 热变形 塑性流动 微观组织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摩擦焊静压支承主轴间隙油膜瞬态流场研究
15
作者 代瑞春 杨欣逸 +5 位作者 贾文涛 高大伟 耿振坤 张春波 梁武 于晓东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5年第8期15-19,共5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盘轴类零件的高质量批产,惯性摩擦焊机主轴轴向承载系统采用闭式静压轴承创新型结构,建立惯性摩擦焊机主轴回转速度在轴向顶锻力作用下衰减的数学模型。进而确定静压轴承间隙油膜三维模型及边界条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 针对航空发动机盘轴类零件的高质量批产,惯性摩擦焊机主轴轴向承载系统采用闭式静压轴承创新型结构,建立惯性摩擦焊机主轴回转速度在轴向顶锻力作用下衰减的数学模型。进而确定静压轴承间隙油膜三维模型及边界条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原理,应用动网格技术和Fluent仿真软件,探讨在惯性摩擦焊机承受顶锻力时,闭式静压轴承的瞬态流场,即承载侧油膜和背压侧油膜的流速分布。结果表明,承载侧油膜流速在非平衡状态时,随着承载油膜间隙厚度减小承载侧油膜流速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在旋转停止时最高。背压侧油膜流速在非平衡状态时,随着背压侧油膜间隙厚度增大而减小,在最终位置油膜流速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流场 闭式静压轴承 主轴系统 惯性摩擦焊装备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体模型与滑移边界模型下升力体摩阻热流预测
16
作者 严攀 李沁 +3 位作者 黄潇 郭晓明 翁谊辉 尤延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7-1291,共15页
针对高超声速升力体外形的摩阻、热流预测问题,采用所发展的三阶精度本质无波动格式,研究了不同气体模型(完全气体、平衡气体)、滑移边界模型(M-S、Le)和来流条件(高度、马赫数和壁面温度)对摩阻、热流等预测的影响。研究采用不同滑移... 针对高超声速升力体外形的摩阻、热流预测问题,采用所发展的三阶精度本质无波动格式,研究了不同气体模型(完全气体、平衡气体)、滑移边界模型(M-S、Le)和来流条件(高度、马赫数和壁面温度)对摩阻、热流等预测的影响。研究采用不同滑移边界模型和气体模型,对双马赫反射问题及典型高超声速绕流问题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高保真气体模型、滑移边界模型和高精度计算格式能够使高超声速问题计算具有更好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高度、马赫数和壁温的高超声速升力体绕流数值模拟与分析,综合分析了滑移边界模型和气体模型对摩阻、热流等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气体模型之间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平衡气体模型预示的边界层温度更低、边界层厚度更小、壁面热流更大、摩阻系数与总阻力系数稍大,二者差异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完全气体模型下,不同滑移边界模型总阻力系数、压心位置和热流分布均存在差异且随高度增加差异有所增大;采用平衡气体模型时,不同滑移模型之间预测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升力体 滑移边界条件 平衡气体 热流 摩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一洲 周泽星 +3 位作者 吕万程 郭训忠 陈晓荻 王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AFSD)是一种先进的固相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与传统基于熔融的增材制造技术相比,它具有增材结构致密、材料低变形和过程高效节能等优势,在航空装备制造、交... 搅拌摩擦沉积增材(Additive friction stir deposition,AFSD)是一种先进的固相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与传统基于熔融的增材制造技术相比,它具有增材结构致密、材料低变形和过程高效节能等优势,在航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AFSD技术的原理、优势、组织演变特点和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AFSD过程中“工艺条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相关性的研究现状,沉积材料力学性能受材料流动状态、界面连接机制、微观组织演变情况的综合影响。列举了AFSD技术在大型构件整体制造、高性能涂层、表面缺陷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AFSD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在工艺与组织变化耦合、原位变形条件模拟、工具头设计和新材料增材等方面需进一步研究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搅拌摩擦 材料流动 界面连接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射孔摩阻的水平井段内多裂缝流量均衡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琦 黄志强 +2 位作者 凌兴杰 张健 齐桂霖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58,共6页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簇间应力阴影将引起多裂缝进液差异。页岩气藏生产测井数据表明,超过40%的射孔簇对油气产量无贡献。为揭示多裂缝非均匀扩展机制,建立了考虑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的多裂缝竞争扩展有限元模型,构建了井筒流动模型,...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簇间应力阴影将引起多裂缝进液差异。页岩气藏生产测井数据表明,超过40%的射孔簇对油气产量无贡献。为揭示多裂缝非均匀扩展机制,建立了考虑多孔介质流固耦合的多裂缝竞争扩展有限元模型,构建了井筒流动模型,并对压裂液流动压降进行了简化表征,设计引入了管流单元和流体连接单元,有效模拟了井筒与孔眼处的流量动态分配,研究了射孔摩阻对多裂缝进液分配比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射孔摩阻增大到特定阈值时,多裂缝流量分配比例将由簇间应力阴影转变为射孔摩阻控制,合理布置低孔密、孔数可有效增大射孔摩阻,促进多裂缝均衡扩展;利用该模型对西南某区块X水平井射孔方案进行优化,当簇间距为15 m、孔径为0.015 m、总孔数由50降至32时,单簇平均进液量提高了0.125 m^(3)/min,各簇进液差异系数为3.9%;非均匀布孔时,单簇平均进液量提高了0.101 m^(3)/min,各簇进液差异系数为4.1%。该研究为水平井多裂缝均匀扩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分段多簇 流量动态分配 射孔摩阻 裂缝均衡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弹性管道水锤模型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领 田永薪 +3 位作者 王栋仪 胡垠盈 李赟杰 蔡彬豪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8-3187,共10页
在长距离引调水、城市供水等有压输水管道,系统启停和工况切换等均会引起水锤现象,导致管线结构破坏甚至爆管现象,因此精准高效水力瞬变计算对于系统水力安全、智慧调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水力计算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弹性水锤理论,忽略... 在长距离引调水、城市供水等有压输水管道,系统启停和工况切换等均会引起水锤现象,导致管线结构破坏甚至爆管现象,因此精准高效水力瞬变计算对于系统水力安全、智慧调控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水力计算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弹性水锤理论,忽略且低估了不确定性因素对能量耗散和水锤压力的衰减效应.针对弹性管道水锤问题,提高计算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考虑实际管道中难以用机理表达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流体的轴向运动、管道锚固约束、流体惯性效应等,提出两种适用于弹性管道的水锤模型:广义Kelvin-Voigt模型与Zielke动态摩阻结合的耦合模型、基于广义Kelvin-Voigt模型的水锤模型,可通过时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对蠕变函数进行参数率定.为了验证本文模型的正确性,搭建了水锤模型实验台.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可有效提高弹性管道水锤瞬态模拟的准确性,但其效率较低;而广义Kelvin-Voigt模型,计算模拟与蠕变函数反演的计算效率大幅增加,且仍然能够有较高的精度,通过误差分析可知,得到的蠕变函数对同一管线系统中其余的实验工况依然适用.因此,为水锤计算提供了一种精准、高效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流 动态摩阻 黏弹性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矩形通道高过冷沸腾流动与传热模型分析
20
作者 刘可心 闫震 +3 位作者 徐建军 丁雷 丁铭 曹夏昕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 为了探究高过冷沸腾条件下板状燃料元件冷却剂通道内的流动换热问题,针对窄矩形通道内的高过冷沸腾现象开展了实验研究。在0.2 MPa压力下的窄矩形通道内,对过冷度为25~50℃且质量流速为400~700 kg/(m^(2)·s)的去离子水单面加热至沸腾,壁面热流密度为70~375 kW/m^(2),出口空泡份额为0.0029~0.0838。采用压差传感器和K型铠装热电偶分别获取实验段内压降数据和壁面温度数据。基于实验数据对文献中关于两相流动和沸腾换热的经验关系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已有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模型对高过冷沸腾的预测能力较差。建立了适用于窄矩形通道内高过冷沸腾情况下的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模型,本文模型对沸腾换热系数和两相摩擦压降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5%和16.72%,精度优于已有模型。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矩形通道 高过冷沸腾 两相换热系数 两相摩擦压降 传热模型 分相流模型 均相流模型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