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_(2)storage mechanisms of CO_(2)flooding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1
作者 LIU Xiliang CHEN Hao +5 位作者 LI Yang ZHU Yangwen LIAO Haiying ZHAO Qingmin ZHOU Xianmin ZENG Hongb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5年第1期196-207,共12页
Using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he L block of the Jiangsu oilfield as an example,a series of experiments,including slim tub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of CO_(2)-oil system,injection capacity experiments... Using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he L block of the Jiangsu oilfield as an example,a series of experiments,including slim tube displacement experiments of CO_(2)-oil system,injection capacity experiments,and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onlin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displacement experiments,are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oil/gas mass transfer pattern and oil production mechanisms during CO_(2) flooding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The impacts of CO_(2) storage pore range and miscibility on oil production and CO_(2)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CO_(2) flooding are clarified.The CO_(2) flood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oil displacement stage by CO_(2),CO_(2) breakthrough stage,CO_(2) extraction stage.Crude oil expansion and viscosity reduc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recovery in the CO_(2) displacement stage.After CO_(2) breakthrough,the extraction of light components from the crude oil further enhances oil recovery.During CO_(2) flooding,the contribution of 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to the enhanced recovery exceeds 46%,while crude oil in medium pores serves as a reserve for incremental recovery.After CO_(2) breakthrough,a small portion of the crude oil is extracted and carried into nano-scale pores by CO_(2),becoming residual oil that is hard to recover.As the miscibility increases,the CO_(2) front moves more stably and sweeps a larger area,leading to increased CO_(2) storage range and volume.The CO_(2) full-storage stage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overall CO_(2) storage volume.In the CO_(2) escape stage,the storage mechanism involves partial in-situ storage of crude oil within the initial pore range and the CO_(2) carrying crude oil into smaller pores to increase the volume of stored CO_(2).In the CO_(2) leakage stage,as crude oil is produced,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O_(2) leaks out,causing a sharp decline in the storage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CO_(2)flooding MISCIBILITY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igh-pressure miscible flooding and storag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hengli Oilfield,China
2
作者 YANG Yong ZHANG Shiming +6 位作者 CAO Xiaopeng LYU Qi LYU Guangzhong ZHANG Chuanbao LI Zongyang ZHANG Dong ZHENG Wenk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5期1247-1260,共14页
There are various issues for CO_(2)flooding and storage in Shengli Oilfield,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light hydrocarbon content of oil and high miscible pressure,stro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low sweep effic... There are various issues for CO_(2)flooding and storage in Shengli Oilfield,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light hydrocarbon content of oil and high miscible pressure,stro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low sweep efficiency,gas channeling and difficult whole-process control.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technical research and field practice,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CO_(2)high pressure miscible flooding and storage are established.By increasing the formation pressure to 1.2 times the 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the miscibility of the medium-heavy components can be improved,the production percentage of oil in small pores can be increased,the displacing front developed evenly,and the swept volume expanded.Rapid high-pressure miscibility is realized through advanced pressure flooding and energy replenishment,and technologies of cascade water-alternating-gas(WAG),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coupling and multistage chemical plugging are used for dynamic control of flow resistance,so as to obtain the optimum of oil recovery and CO_(2)storage factor.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Gao89-Fan142 in 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demonstration site,where the daily oil production of the block has increased from 254.6 t to 358.2 t,and the recovery degre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by 11.6 percentage points in 15 years,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C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CO_(2)flooding high-pressure miscibility recovery factor storage factor demonstration proj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capture, enhanced-oil recovery and storag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Jilin Oilfield, NE China 被引量:2
3
作者 WANG Guo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3年第1期245-254,共10页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the established technologies and field ap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CO_(2) capture,enhanced oil recovery(EOR),and storage technology in Jilin Oi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presents the established technologies and field applications with respect to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CO_(2) capture,enhanced oil recovery(EOR),and storage technology in Jilin Oilfield,NE China,and depicts the available series of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cross the industry chain.Through simulation calculation+pilot test+field application,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for capturing CO_(2)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in oilfields was confirmed.The low energy-consumption,activated N-methyl diethanolamine(MDEA)decarburiz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a new activator was developed,a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CO_(2) gas-phase transportation through trunk pipeline network,supercritical injection at wellhead,and produced gas-liquid separated transportation was establish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gas source conditions,liquid,supercritical phase,high-pressure dense phase pressurization technologies and facilities were applied to form the downhole injection processes(e.g.gas-tight tubing and coiled tubing)and supporting anti-corrosion and anti-blocking techniques.In the practice of oil displacement,the oil recovery technologies(e.g.conical water-alternating-gas injection,CO_(2) foam flooding,and high gas-oil ratio CO_(2) flooding)and produced flui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were developed.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tests,three kinds of CO_(2) cyclic injection technologies(i.e.direct injection,injection afte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and hybrid injection)were formed,and a 10×10^(4) m^(3)/d cyclic injection station was constructed to achieve"zero emission"of associated gas.The CO_(2) storage safety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carbon flux,fluid composition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was formed.The whole-process anti-corrosion technology with anticorrosive agents supplemented by anticorrosive materials was established.An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area of CO_(2) capture,flooding and storage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energy-consumption has been built,with a cumulative oil increment of 32×10^(4) t and a CO_(2) storage volume of 250×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mission CO_(2)capture CO_(2)supercritical injection CO_(2)flooding CO_(2)cyclic injection CO_(2)sto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口航运枢纽库区临时淹没人口转移安置方案分析
4
作者 黄勇文 《广西水利水电》 2025年第1期78-81,共4页
为平衡水库防洪效益和淹没损失,部分水库设置超蓄库容来实现防洪效益最大化,在防洪调度运行中会出现临时淹没的超蓄情况,国内尚无关于临时淹没处理的相关规程规范及政策文件。本文以老口航运枢纽为例,从人员撤离条件、生活物资调运、安... 为平衡水库防洪效益和淹没损失,部分水库设置超蓄库容来实现防洪效益最大化,在防洪调度运行中会出现临时淹没的超蓄情况,国内尚无关于临时淹没处理的相关规程规范及政策文件。本文以老口航运枢纽为例,从人员撤离条件、生活物资调运、安置群众生活质量、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临时淹没投资等多角度进行临时淹没人口转移安置方案比选分析,提出了临时淹没人口转移安置处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为水库临时淹没人口转移安置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超蓄 临时淹没 转移安置 避洪分析 老口航运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 FLOOD的杜家台分蓄洪区运用调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孟长青 周建中 +2 位作者 徐少军 江焱生 孙怀卫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1-46,共6页
运用MIKE平台建立杜家台蓄洪区行洪道MIKE11一维河道模型,模拟并分析了红星垸堤刨毁前后的分洪道行洪能力。同时搭建MIKE21分洪区二维模型,并利用MIKE FLOOD动态耦合一、二维模块,以此为平台研究杜家台分蓄洪区分蓄汉江夏、秋洪水与长... 运用MIKE平台建立杜家台蓄洪区行洪道MIKE11一维河道模型,模拟并分析了红星垸堤刨毁前后的分洪道行洪能力。同时搭建MIKE21分洪区二维模型,并利用MIKE FLOOD动态耦合一、二维模块,以此为平台研究杜家台分蓄洪区分蓄汉江夏、秋洪水与长江洪水时的调度工况。结果表明:红星垸堤刨毁后分洪道宽度增加,显著降低了该处分洪道上游的洪水水位,提高了分洪道分洪能力;汉江低量级来水情况下,杜家台只需运用南区1~4垸分洪,而高量级来水下杜家台需运用1~7垸分洪;长江分洪时,处于下游的第6垸分洪能力显著,最终可解除第7、9垸的风险,只需运用1~6垸。现有防洪工程中第5、6垸分洪速度较慢且分洪量小,而处于最上游的第2垸分洪量大且分洪较快,导致与其相临的1~4垸洪水超高,危及7、9垸,故7、9垸堤顶亟待加高,同时5、6垸分洪能力需要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21 MIKE11 MIKEflood 分洪运用 行洪能力 杜家台分蓄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 FLOOD模型的潖江蓄滞洪区调度运用方案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艾小榆 刘霞 +1 位作者 徐辉荣 梁海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5-131,共7页
为保障潖江蓄滞洪区的合理调度运用,保证北江中下游防洪安全,进行了调度方案的研究。基于MIKE FLOOD平台,建立了潖江蓄滞洪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拟定的五个调度运用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石角站洪峰流量及自... 为保障潖江蓄滞洪区的合理调度运用,保证北江中下游防洪安全,进行了调度方案的研究。基于MIKE FLOOD平台,建立了潖江蓄滞洪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对拟定的五个调度运用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石角站洪峰流量及自身淹没范围的情况。对比结果表明,适当延迟蓄滞洪区的启用时机,对削减石角站洪峰流量、减少区内淹没损失的效果更为明显。据此确定"当江口圩水位达到22.2 m时,一次启用蓄滞洪区"的方案最优。该方案下,发生P=0.3%、P=0.5%和P=1%洪水时,石角站洪峰流量可分别削减1 150 m^3/s、1 407 m^3/s和1 017 m^3/s,最大淹没面积为86.1 km^2。相关成果可供潖江蓄滞洪区的管理决策参考,也可为其他蓄滞洪区的调度运用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flood模型 潖江蓄滞洪区 调度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CA循环的蓄滞洪区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
7
作者 姬金雪 王乐 +2 位作者 要威 刘勇 王宇晖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103,共7页
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事关流域防洪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化建设。在分析我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PDCA循环改进策略(规划、实施、评估、改进)为理论基础,分别从防洪、经济、生态3个方面,针对目前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 蓄滞洪区的建设管理事关流域防洪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化建设。在分析我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PDCA循环改进策略(规划、实施、评估、改进)为理论基础,分别从防洪、经济、生态3个方面,针对目前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建设滞后、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化建设较少等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蓄滞洪区协调发展的需求,提出蓄滞洪区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改进方案。以东大圩蓄滞洪区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建立的蓄滞洪区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PDCA循环改进后东大圩防洪-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从防洪、经济、生态3个方面提出了东大圩协调发展的综合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蓄滞洪区 协调发展 东大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8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研究
9
作者 王乐 要威 +2 位作者 蒋磊 刘佳明 卢程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8,62,共10页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洪功能不可替代。随着流域雨情、水情、工情、社情等发生显著变化,蓄滞洪区布局优化的需求愈发凸显,但目前有关系统分析布局优化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研究构建了流域超额洪量计算模型,... 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防洪功能不可替代。随着流域雨情、水情、工情、社情等发生显著变化,蓄滞洪区布局优化的需求愈发凸显,但目前有关系统分析布局优化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研究构建了流域超额洪量计算模型,提出了变化环境下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滁河流域为例,定量分析了流域洪水蓄泄演进规律变化情况和超额洪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滁河流域蓄滞洪区现状布局合理性和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滁河流域现状蓄滞洪区布局在遭遇暴雨中心位于上游地区的类似2020年洪水时,难以有效解决晋集—赤镇河段0.77亿m 3超额洪量;在研究提出的布局优化方法指导下,通过局部河段河道疏浚、防洪控制水位适当抬高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超额洪量时空分布,并从分洪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综合比选得到了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方案,系统解决了滁河流域超额洪量与蓄洪容积分布极不匹配的矛盾。研究成果可为滁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或防洪治理工程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为其他流域蓄滞洪区布局优化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滞洪区 变化环境 超额洪量 布局优化 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遥感的海河“23·7”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淹没范围动态监测及灾害评估
10
作者 陈家明 孟令奎 张文 《水利信息化》 2025年第1期28-33,46,共7页
针对洪涝灾害发生时光学遥感受恶劣天气影响难以获取有效数据的问题,为快速准确提取洪水淹没范围及评估区域灾害情况,以海河东淀蓄滞洪区为研究区,“23·7”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前后的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变化检测方... 针对洪涝灾害发生时光学遥感受恶劣天气影响难以获取有效数据的问题,为快速准确提取洪水淹没范围及评估区域灾害情况,以海河东淀蓄滞洪区为研究区,“23·7”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前后的Sentinel-1 SAR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变化检测方法快速提取洪水淹没范围,分析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土地覆盖、粮食作物种植分布、人口密度等数据,评估受灾程度及影响人数。结果表明:2023年7—9月东淀蓄滞洪区受洪水影响较大,耕地受损严重,受灾人数较多;基于多时相SAR影像,利用变化检测方法快速提取淹没范围可实现动态监测及灾害评估,为国家应急救灾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遥感 洪水淹没范围 变化检测 动态监测 灾害评估 东淀蓄滞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山混凝土面板坝面板失效和临时度汛条件下三维渗流特性
11
作者 岳潇 陈德文 +2 位作者 黄馨怡 甘磊 沈振中 《人民珠江》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混凝土面板和接缝止水是面板堆石坝坝体主要防渗结构,面板开裂或止水失效会显著影响裂缝或失效部位局部范围渗流场分布,影响大坝正常服役性能。为探究面板局部开裂和止水结构失效引起的渗流安全问题,设计不同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位置,建... 混凝土面板和接缝止水是面板堆石坝坝体主要防渗结构,面板开裂或止水失效会显著影响裂缝或失效部位局部范围渗流场分布,影响大坝正常服役性能。为探究面板局部开裂和止水结构失效引起的渗流安全问题,设计不同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位置,建立铅山抽蓄电站混凝土面板坝三维渗流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其渗流位势分布、渗透坡降和渗透流量演化规律,探明面板开裂和止水失效的影响,并开展临时度汛条件下垫层料渗透系数敏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面板止水结构失效、开裂位置降低,通过面板渗透流量增大。临时度汛条件下,随垫层渗透系数增大,垫层最大平均渗透坡降减小。垫层渗透系数从1.0×10^(-5)m/s增大至5.0×10^(-5)m/s时,垫层最大平均渗透坡降减小了1.94。建议垫层渗透系数宜大于5.0×10^(-5)m/s,可提高临时度汛条件下垫层渗透稳定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抽蓄电站面板堆石坝防渗体系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坝 面板失效 临时度汛 渗流分析 铅山抽蓄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草水库防洪工程布局和防洪库容选择研究
12
作者 张跃驰 庞金龙 岳丽丽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3-16,共4页
随着巴河流域内众多防洪水库的逐步建成,需要从流域整体角度深入研究位于巴河流域规划的9座防洪水库的最下游的兰草水库防洪工程布局,进而合理确定防洪库容。通过从堤防建设条件、工程投资和对流域防洪工程总体布局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随着巴河流域内众多防洪水库的逐步建成,需要从流域整体角度深入研究位于巴河流域规划的9座防洪水库的最下游的兰草水库防洪工程布局,进而合理确定防洪库容。通过从堤防建设条件、工程投资和对流域防洪工程总体布局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荐了“库堤结合”的防洪工程布局方案,结合调度方式比选推荐防洪库容9032万m^(3),可满足平昌县城防洪要求并缓解下游沿河城镇防洪压力。研究成果量化了兰草水库工程合理防洪规模,可为科学分析渠江流域防洪总体布局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草水库 防洪布局 调度方式 库容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性视角下蓄洪区乡村地理单元划分探究--以安徽省淮河流域城东湖蓄洪区固镇镇为例
13
作者 高向文 王琳 《住宅产业》 2025年第1期18-20,共3页
蓄洪区村庄面临的主要发展难题是洪水易发区域与村庄功能区域的高度重叠,基于单一行政村的资源配置和规划编制难以有效应对蓄洪风险。本文基于韧性理论,以乡村地理单元作为蓄洪区村庄规划的基本单元,重塑乡村韧性格局,破解蓄洪区村庄发... 蓄洪区村庄面临的主要发展难题是洪水易发区域与村庄功能区域的高度重叠,基于单一行政村的资源配置和规划编制难以有效应对蓄洪风险。本文基于韧性理论,以乡村地理单元作为蓄洪区村庄规划的基本单元,重塑乡村韧性格局,破解蓄洪区村庄发展困境。同时,以安徽省淮河流域城东湖蓄洪区固镇镇为例,构建蓄洪区村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功能集成规则识别村庄主导功能,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村庄关联性检验结果,进而划定出三种类型蓄洪区乡村地理单元,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韧性 蓄洪区村庄 乡村地理单元 固镇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的多特征优化SAR影像洪水提取方法
14
作者 王棨 狄立 +3 位作者 张伟剑 刘善峰 王肖 李进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2,共5页
受高分辨率SAR影像斑点噪声、蓄滞洪区下垫面复杂等因素影响,洪水淹没范围提取精度偏低,故提出基于面向对象的多特征优化SAR影像洪水提取方法。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计算灰度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和形状特征,并采用ReliefF... 受高分辨率SAR影像斑点噪声、蓄滞洪区下垫面复杂等因素影响,洪水淹没范围提取精度偏低,故提出基于面向对象的多特征优化SAR影像洪水提取方法。首先对SAR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计算灰度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和形状特征,并采用ReliefF算法进行特征优化,再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建立水体精确提取模型,进而获取洪水淹没范围,同时通过GIS空间分析计算洪水淹没水深,进而选取台风“杜苏芮”时期蓄滞洪区多源多时相高分辨率SAR影像进行洪涝灾害监测。结果表明,OTSU方法、SDWI方法受到SAR影像斑点噪声影响严重,破碎斑点较多,本文方法可有效抑制斑噪影响,保留较好的水体边缘,Kappa系数、总体分类精度分别在0.85、90%以上;兰沟洼蓄滞洪区和东淀蓄滞洪区受灾较严重,共渠西蓄滞洪区相对较轻。利用本文方法可获取高精度多源SAR数据洪涝灾害情况,为应急救灾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特征 面向对象 SAR 洪水 蓄滞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阀在抽水蓄能电站尾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龚朝晖 《水力发电》 CAS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简化抽水蓄能电站尾水系统金属结构设备布置,提高电站防水淹厂房能力,提出了采用蝶阀作为尾水系统断流设备,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还对蝶阀与事故闸门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尾水系统断流设备采用蝶阀方案切实可行,可提... 为简化抽水蓄能电站尾水系统金属结构设备布置,提高电站防水淹厂房能力,提出了采用蝶阀作为尾水系统断流设备,并对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还对蝶阀与事故闸门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尾水系统断流设备采用蝶阀方案切实可行,可提高防水淹厂房事故扩大的能力,简化设备的安装及减少土建施工。选定规格参数的蝶阀方案可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防水淹厂房事故扩大以及设备布置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阀 事故闸门 水淹厂房 局部水头损失 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辽宁地区某尾矿库加高扩容的思考
16
作者 李汉涛 孙雷 张连强 《矿业工程》 2025年第1期30-38,共9页
对某钢铁集团公司尾矿库后期加高扩容工程进行规划,通过对尾矿粒度的对比分析确定合适的放矿区域,对新建排洪系统调洪计算分析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排洪构筑物尺寸,说明尾矿库后期利用需考虑的主要问题,为尾矿库加高扩容工程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尾矿库加高 库容 放矿方案 排洪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河道洪水研究
17
作者 吴建学 胡军 林杰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5年第2期56-61,共6页
一般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洪峰流量呈逐渐增大的规律,但实际洪水过程并非都遵循此规律,山丘区洪水洪峰流量较大,平原区洪水明显坦化,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河道洪水从上游到下游的洪峰流量并非呈单一递增的规律。为分析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 一般流域从上游到下游洪峰流量呈逐渐增大的规律,但实际洪水过程并非都遵循此规律,山丘区洪水洪峰流量较大,平原区洪水明显坦化,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河道洪水从上游到下游的洪峰流量并非呈单一递增的规律。为分析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河道洪水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本文利用水力学计算软件HEC-RAS,建立汉北河非恒定流模型进行河道演算,以圣维南方程组为理论基础,通过求得圣维南方程组的数值解,来模拟洪水波传播、坦化和变形的规律。研究发现河道槽蓄作用对洪峰的削减和洪水过程的坦化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其他丘陵区向平原区过渡型河道的洪水演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区 平原区 河道槽蓄 洪水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贵港抽水蓄能电站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18
作者 钟德泽 《红水河》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由于小流域设计洪水的影响因素复杂且缺少实测洪水资料,设计洪水成果的精度难以把握。笔者以广西贵港抽水蓄能电站为例,研究设计洪水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并采用多种适用的方法计算设计洪水,并在综合分析后确定设计洪水成果。结果表明,... 由于小流域设计洪水的影响因素复杂且缺少实测洪水资料,设计洪水成果的精度难以把握。笔者以广西贵港抽水蓄能电站为例,研究设计洪水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并采用多种适用的方法计算设计洪水,并在综合分析后确定设计洪水成果。结果表明,对于流域面积小、比降大、下垫面条件单一的电站,采用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更为合理且偏安全。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小流域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洪水 计算 小流域 贵港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PSIS模型的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蓄水研究
19
作者 陈兴宇 《吉林水利》 2025年第1期32-35,共4页
本文针对洪水控制工程中蓄水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开展优选研究,以降低环境影响和优化工程效益为目标,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堤防护砌、导(截)渗工程、塌岸护砌、淹没土地、影响排涝面积和需要处理建筑物等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和方案综合评价... 本文针对洪水控制工程中蓄水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开展优选研究,以降低环境影响和优化工程效益为目标,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堤防护砌、导(截)渗工程、塌岸护砌、淹没土地、影响排涝面积和需要处理建筑物等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和方案综合评价,得出各蓄水方案的环境影响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方案3在所有蓄水方案中表现最优,综合得分指数最高,说明该方案在环境影响方面具有最佳表现,有助于实现环境影响的最低化和工程效益的最大化,丰富蓄水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控制工程 蓄水方案 熵权法 优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密集城区排水系统控污提标改造规划研究
20
作者 李硕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以上海市新延安东排水系统为例,在研究分析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影响小、实施性强的控污提标改造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新建中部调蓄设施及部分小管道翻排,能够巧妙地实现系统内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防汛提标的双重目标,可为其他中心密集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密集城区 排水系统改造 雨水调蓄设施 初雨控污 防汛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