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桂亚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组合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不同水情边界条件下的莲花塘水位水动力模拟模型,分析了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幅度及条件。结果表明:(1)当三峡水库和四水合成来水合计小于51 000m3/s时,城陵矶地区不会超过警戒水位;(2)8月1日以后,当实时四水合成来水流量小于15 000 m3/s,且莲花塘站水位低于29.5m、预报洞庭湖水系未来一周无中等强度以上降雨过程时,三峡水库动态运行水位可控制在145~155 m之间。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可为8月份及之后出现涝旱急转不利条件时贮备抗旱水资源,实现旱涝同防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动态控制 8月份 城陵矶防洪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汛期分期汛限水位运用方案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娄书建 刘世帆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6,50,共6页
防洪安全与库区泥沙淤积一直是制约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子。进入21世纪,黄河来沙量的趋势性减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有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基于水库历年运用实践... 防洪安全与库区泥沙淤积一直是制约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发挥的关键因子。进入21世纪,黄河来沙量的趋势性减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有利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基于水库历年运用实践与体会,提出了三门峡水库后汛期抬高库水位至310/312 m的运用方案,分析了其防洪安全、库区淤积风险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后汛期抬高库水位至310/312 m运用较当前305 m运用,基本不会对水库防洪安全、库区多年冲淤平衡及潼关高程的稳定产生不利的附加影响,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三门峡水库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及水能发电等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分期汛限水位 风险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3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水库群调蓄影响下的三峡运行期设计洪水及汛控水位
4
作者 钟斯睿 郭生练 +3 位作者 孙博凯 郭乐 梁志明 王何予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建成运行改变了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现有设计洪水及145 m汛限水位难以应对新时期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长江上游大型水库众多、暴雨洪水时空分布不均,现有地区组成法无法直接适用于复杂水库群运行期设计洪... 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建成运行改变了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现有设计洪水及145 m汛限水位难以应对新时期防洪抗旱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长江上游大型水库众多、暴雨洪水时空分布不均,现有地区组成法无法直接适用于复杂水库群运行期设计洪水计算。本文采用混合Copula函数构建联合分布,同时反映年最大洪水系列和典型年大洪水分布组成规律,基于最可能洪水地区组成法和最不利洪水地区组成法,分别推求三峡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及汛控水位。结果表明:混合Copula函数能显著提高复杂水库群的洪水地区组成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受上游重点大型水库群调蓄影响,三峡水库运行期设计洪水削减了15%~20%;在确保防洪标准和防洪高水位不变的前提下,经调洪演算求得汛控水位为155.5 m。该研究可为三峡调度规程修订和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运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行期 设计洪水 汛控水位 复杂水库群 洪水地区组成 混合Copula函数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出入流格局变化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影响研究
5
作者 陈震宇 王玲玲 +2 位作者 徐津 朱大伟 唐洪武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29,共8页
为研究洪泽湖在新的出入流格局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对洪泽湖湖区水位及运行调度的影响,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起调水位抬升和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湖区蒋坝水位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洪泽湖滞洪区调度规则给出了不同来水与环湖工程组合条... 为研究洪泽湖在新的出入流格局下,汛期起调水位抬升对洪泽湖湖区水位及运行调度的影响,构建二维水动力模型分析了起调水位抬升和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湖区蒋坝水位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洪泽湖滞洪区调度规则给出了不同来水与环湖工程组合条件下汛期起调水位的建议值。结果表明:现状起调水位(12.5 m)下,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显著降低蒋坝峰值水位;冯铁营引河工程在入海水道工程协同作用下对蒋坝水位几乎没有影响;对于2007年量级洪水,起调水位小于或等于14.0 m不会增大湖周滞洪区洪水风险,洪泽湖汛期起调水位可上调1.0~1.5 m;百年一遇洪水下起调水位小于或等于14.0 m将不改变蒋坝峰值水位,但起调水位抬升会使滞洪区提前破圩,在不增大滞洪区洪水风险前提下起调水位可上调0.5~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冯铁营引河工程 汛期起调水位 洪泽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洪水资源利用的水库多目标调控规则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刘永琦 侯贵兵 +2 位作者 覃晖 黄锋 覃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2,共6页
洪水资源利用旨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工程、管理和规划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是协调防洪与兴利目标、促进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的非工程措施。从发电目标与防洪目标的竞争转化关系出发... 洪水资源利用旨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工程、管理和规划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是协调防洪与兴利目标、促进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的非工程措施。从发电目标与防洪目标的竞争转化关系出发,首先建立了岩滩水电站防洪发电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解析了多维目标关系曲面,挖掘了优化调度方案水位控制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化调度方案运行规律和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推导了发电目标优化规则、淹没目标优化规则、防洪安全优化规则及多目标综合调度运行规则,并进行长系列调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常规调度方案,多目标综合调度运行规则在不增加库区淹没风险、大坝安全风险和下游防洪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汛期多年平均发电量1.85×10^(8)kW·h(4.15%),减少弃水量4.66×10^(8)m^(3)(4.74%),有效提高了洪水资源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水位动态控制 多目标优化 调度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无资料支流流量遥感监测及其变化分析
7
作者 娄和震 周柏池 +5 位作者 宋文龙 冯天时 杨胜天 孟娟 桂荣洁 刘宏洁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6,共11页
三峡库区内支流众多,但因缺少基本水文站监测,支流的水文和水资源信息匮乏,影响了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安全。为此,选择了三峡库区20条典型支流为研究对象,其中18条为无资料支流,应用自主研发的遥感水文站技术,结合卫星及无人机遥感... 三峡库区内支流众多,但因缺少基本水文站监测,支流的水文和水资源信息匮乏,影响了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安全。为此,选择了三峡库区20条典型支流为研究对象,其中18条为无资料支流,应用自主研发的遥感水文站技术,结合卫星及无人机遥感数据构建了支流监测断面的三维数字河道模型,计算分析了2016年1月—2023年7月的河道流量、相对水位等信息。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内20条典型支流的河道横断面形状呈U形,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遥感水文站技术在计算三峡库区无资料支流流量时具有良好的精度,平均NSE和R2分别可达到0.74和0.76。(2)在研究期内库区支流相对水位变化较小,库首、库中和库尾支流相对水位月际变化在1.2 m以下的月份占比可达93.1%、86.8%和87.4%。(3)库区典型无资料支流的平均流量总体平稳,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3条无资料支流的流量正在减少,库区支流流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4)三峡库区20条支流年均流量和全年总流量十分丰富,年均入库流量达164.75亿m^(3),约占库区年入库流量的4.8%,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资料支流 流量 遥感水文站技术 水资源管理 防洪安全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消落期末水位上浮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率 李肖男 +3 位作者 傅巧萍 冯志州 荆柱 邹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40,共9页
消落期末运行水位上浮是水库增加发电量、减少弃水量、提升综合效益的有效方式,但运行水位上浮应科学协调防洪与兴利的关系。以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在概括分析消落期末流域不同河段... 消落期末运行水位上浮是水库增加发电量、减少弃水量、提升综合效益的有效方式,但运行水位上浮应科学协调防洪与兴利的关系。以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在概括分析消落期末流域不同河段洪水特性的基础上,明确了金下梯级水库为不同河段的防洪库容预留需求和消落期末运行水位上浮的研究思路;基于典型洪水特性分析和梯级水库整体运用策略,提出了消落期末运行水位上浮条件和运用方式,讨论了潜在的防洪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消落期末,当金下梯级水库不需要防洪调度、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和洞庭湖四水合成流量满足一定条件时,梯级水库整体可按照汛限水位以上不超过10.55亿m^(3)库容上浮运用,且推荐上浮库容优先分配至溪洛渡水库,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梯级水库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上浮 消落期 防洪库容 水库调度 库容整体运用 防洪风险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9
作者 程莅登 袁兴中 +2 位作者 杨柳青 黄亚洲 魏丽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55-7469,共15页
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独特的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其地形与植物群落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探索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受三峡水库水位... 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独特的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其地形与植物群落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探索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受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影响的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北岸乌杨坝,沿高程梯度对不同微地形下群落类型及多样性分布格局、地形因子对多样性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消落带不同微地形之间的植物群落类型存在显著分化;(2)不同微地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下凹地形、凸起地形中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崎岖斜坡及平坦地形;(3)高程I中,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2种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地形起伏度呈显著负相关;高程III-IV中,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所有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地形起伏度呈显著正相关;(4)高程、地形起伏度、微地形类别依次是影响消落带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最重要的三个因子,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具有最大的协同效应,证明了在消落带中,更高的环境异质性可能意味着更强的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研究结果揭示了消落带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在不同高程沿微地形的空间分布格局,可为消落带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水淹强度 微地形 地形起伏度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稠油油藏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及控水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岳 蔡晖 +2 位作者 朱建敏 王公昌 邓景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I0007,共11页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钻遇部分水淹储层的分段水淹水平井成为新投产油井的主要类型。为解决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难度大、机械控水措施界限不清等问题,基于微元理论,将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等效为多个微元水平段段间干扰,...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钻遇部分水淹储层的分段水淹水平井成为新投产油井的主要类型。为解决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难度大、机械控水措施界限不清等问题,基于微元理论,将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等效为多个微元水平段段间干扰,油相流动考虑稠油启动压力梯度,应用势的叠加原理和镜像原理,建立油藏渗流与井筒压降耦合的水驱稠油油藏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模型,研究分段水淹水平井产液规律。结果表明:考虑井筒摩擦阻力后,水平井微元段的径向流量呈不对称“U”型,跟部水淹段对产能的影响高于趾部和中部的;定液量条件下,水淹水平段渗流阻力小,阻碍未水淹段油相的产出,导致水平井生产初期高含水,在相同水淹程度下,水淹水平段长度比例越大,水平井含水率越高,对水平井干扰程度越大。该结果对水驱稠油油田分段水淹水平井产能预测和机械控水策略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油水两相渗流 分段水淹水平井 特高含水期 水平井控水 启动压力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黄河小浪底水库防洪保滩能力研究
11
作者 万占伟 李保国 李荣容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08,共7页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保安的重要战略性工程,投入运用20多a来,黄河水沙情势、下游河槽过洪能力、水库泥沙淤积以及滩区防洪形势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黄河...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下游防洪保安的重要战略性工程,投入运用20多a来,黄河水沙情势、下游河槽过洪能力、水库泥沙淤积以及滩区防洪形势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保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小浪底水库处于拦沙后期,水库的防洪库容较设计防洪库容大,有条件利用富余的库容进行防洪保滩运用。研究表明,在确保小浪底大坝防洪安全前提下,前汛期水库防洪保滩运用上限水位为258.8 m,后汛期水库保滩运用上限水位为259.5 m。综合洪水输沙能力、滩区淹没影响以及河道平滩流量变化等因素,选取下游保滩流量为4 500~5 000 m^(3)/s,经不同组合洪水调节计算,前汛期小浪底水库可保证5~10 a一遇上大洪水下游不漫滩,后汛期可保证5 a一遇洪水下游不漫滩。按照2000年以来黄河实测来沙水平,数学模型预估小浪底水库能够维持现状保滩标准的时间为10 a左右。鉴于当前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滞后,建议深化细化小浪底水库防洪保滩运用方案,明确水库保滩运用时机、水位和调度方式,为中下游洪水调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后汛期 保滩上限水位 保滩标准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中下游干流梯级水库汛期联合调度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策略研究
12
作者 朱喜 李诗琼 +3 位作者 王正华 于洁 程磊 卢名燊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6,123,共7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合理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可在兼顾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构皮滩、思林、沙沱水电站是乌江中下游干流梯级电站,由于现有防洪库容是基于单库调洪计算,并未...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合理的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可在兼顾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构皮滩、思林、沙沱水电站是乌江中下游干流梯级电站,由于现有防洪库容是基于单库调洪计算,并未考虑水库联合调度运行,汛期运行水位静态控制,电站机组出力受限,汛期综合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基于预报预泄和库容补偿作用,统筹乌江中下游多区域防洪风险,构建梯级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模型,对基于构皮滩水库的拦蓄作用下抬升思林、沙沱水库运行水位的动态策略及其风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梯级水库联合防洪预报调度可以抬升思林、沙沱水库前汛期(6-7月)运行水位2.10~3.86 m、6.09~6.42 m,后汛期(8月)可分别抬升4.17~4.86 m和6.21~6.42 m,并可以减轻梯级枢纽、乌江中下游保护对象(思南县和沿河县)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构皮滩、思林、沙沱梯级水库汛期防洪及洪水资源利用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汛期运行水位 动态控制 乌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情景下城市河道防洪分析
13
作者 高原 郑航 +1 位作者 刘悦忆 莫平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6,共15页
【目的】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近几年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与社会经济损失。因此,探究不同降雨条件对河流水位的影响,以期为城市防洪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石马河流... 【目的】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近几年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与社会经济损失。因此,探究不同降雨条件对河流水位的影响,以期为城市防洪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石马河流域现行水闸调度规则,耦合MIKE11模型及SWAT模型,构建石马河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分析不同的降雨次数、降雨空间分布以及降雨过程的降雨情景下,城市河流水位的变化,探究不同降雨条件对石马河河口水位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流域普降连续的集中降雨会使得河口闸前水位超过4.5 m警戒水位的13%,流域普降间断的集中降雨会使得河口闸前水位超过警戒水位的5%;集中降雨下的旗岭水闸调度次数为分散降雨下水闸调度次数的7倍;流域普降大雨会使得河口闸前水位多次达到4.5 m的警戒水位。【结论】结果表明:(1)多场次降雨、流域内普降大雨、短历时且高强度的集中降雨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会提高石马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2)集中降雨与流域内普降大雨这两种情况的降雨对水闸调度的影响最大;(3)降雨场次越多、降雨过程越集中以及流域普降的降雨量越大时,对河口闸前水位的影响越大。只有流域上游降大雨会导致河口闸前水位在雨后有一定的上涨,只有流域下游降大雨以及流域普降中雨对河口闸前水位影响很小。研究所建立的石马河流域水文水动力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与河口水闸闸前水位变化的分析,可为石马河流域城市防洪与防汛调度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水位 降雨情景 水闸调度 城市防洪 水文水动力模拟 MIKE11模型 SWAT模型 东莞市石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水风光多能互补动态调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验科 武文龙 +1 位作者 王远坤 谢如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43,共9页
为充分利用水电站水库汛期在预报无洪水或小洪水时的调节能力,将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对应库容作为调节风光运行的可用库容,在提高水库调节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了考虑入库洪水实时状态的汛期水电站水库动态消纳风光调度模式,以风光出力... 为充分利用水电站水库汛期在预报无洪水或小洪水时的调节能力,将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域对应库容作为调节风光运行的可用库容,在提高水库调节能力的基础上给出了考虑入库洪水实时状态的汛期水电站水库动态消纳风光调度模式,以风光出力期望值加水电出力之和与负荷偏差最小为目标,结合风光出力不确定性建立了汛期水风光多能互补动态调度模型,并以福建省水口水电站为例进行模拟调度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动态消纳风光调度模式能够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利用水位动态控制域内的调节能力来调节风光出力,使失负荷时段数和发电量缺口期望值相较于传统调度模式分别降低约37%和32%,水电站水库平均发电水头提高约4.39%,不仅可提高系统出力可靠性,且能增加系统运行效益。研究成果可为汛期调节风光出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运行 水位动态控制 水风光多能互补 动态调度模型 水口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汛期库水位动态控制的水-光互补中短期调度研究
16
作者 张玉胜 李爱云 +1 位作者 赵雪花 王昕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199,共5页
为解决大规模水-光互补系统在非汛期的多时间尺度耦合调度难题,阐明了库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模式下的水-光中短期互补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了考虑非汛期库水位动态控制的水-光互补中期和短期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并以青海省黄河上游班多... 为解决大规模水-光互补系统在非汛期的多时间尺度耦合调度难题,阐明了库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模式下的水-光中短期互补的基本原理,分别构建了考虑非汛期库水位动态控制的水-光互补中期和短期多目标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并以青海省黄河上游班多水-光互补系统为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调度模式相比,库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模式下水库非汛期日初库水位平均增高0.94~1.17 m,水电日均发电水头平均提高0.06%~0.80%;非汛期水-光互补系统发电量提高0.221%,弃光电量降低0.025%。因此,非汛期库水位动态控制调度可提高水-光中短期互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光互补 中短期调度 库水位 动态控制 非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平原复合小流域多致灾因子洪涝减灾分析
17
作者 刘永志 刘瑶 +5 位作者 田锐 阮燕云 王祥 冯志州 毛玉鑫 张文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4,共8页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因复杂的洪涝致灾因子和复合的地形特征,导致流域行洪不畅而引发洪涝灾害,建立适合此流域特征的洪涝模拟模型,并通过洪涝减灾分析制定有效的防洪减灾手段十分必要。利用流域数字高程数据、河网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因复杂的洪涝致灾因子和复合的地形特征,导致流域行洪不畅而引发洪涝灾害,建立适合此流域特征的洪涝模拟模型,并通过洪涝减灾分析制定有效的防洪减灾手段十分必要。利用流域数字高程数据、河网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建立模拟沿海丘陵-平原复合流域洪涝过程的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探讨基于工程调度的降低洪涝风险的方法。选择浙江省沿海城市—临海市的大田港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充分考虑研究区丘陵汇流、水库下泄、潮位涨落、河道初始水位、闸门泄洪等流域特征要素,设计模型边界条件,模拟不同设计洪水以及工程调度影响下研究区的洪水演进过程和洪水淹没情况。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丘陵-平原复合小流域的河道洪水演进过程。对于极易造成洪水淹没的重点防洪区域,通过调节内河初始水位和控制流域内的防洪挡潮闸门有效的缓解了大田港下游主城区和灵湖景区的洪水淹没情况。大田港流域东北侧区域与山丘接壤,下游工程调度对该区域洪水淹没的缓解效果延时。情景模拟结果为研究区洪涝灾害的预演、预报、预警以及预案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城市防洪工程和平原排涝工程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依据,为沿海丘陵-平原复合型小流域多致灾因子导致的洪涝灾害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水动力模型 洪涝模拟 水位控制 预泄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沟-塘系统纳洪减污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时红 才硕 +3 位作者 孙占学 时元智 赵树君 雷少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 针对南方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且极端气候加剧、农业用水效率不高且面源污染严重等水安全问题,探讨稻田、排水沟、塘堰组成的灌溉排水系统(简称田-沟-塘系统)的调蓄纳洪、协同减污效应,以期为灌区雨洪调蓄和节水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从灌区雨洪调蓄实际出发,对当前田-沟-塘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和发展进行总结,对田-沟-塘系统承纳洪水、输水蓄水、优化调水、协同防控氮磷流失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田-沟-塘系统的“虚拟水库”模式及其纳洪效应的模型模拟方法。目前关于田-沟-塘系统调水控水的研究还普遍停留在净化水质单方面效用上,水量调蓄方面则多以研究稻田、排水沟、塘堰单个体的水平衡过程为主,缺少田-沟-塘系统联合调度的系统研究,如何提高灌区粮食生产过程中雨洪调蓄利用仍缺乏系统思维和技术手段。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田-沟-塘系统雨水调蓄利用和协同减污功能,揭示稻田作为“隐形蓄水池”的蓄水潜力以及田-沟-塘系统的调洪削峰减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沟-塘 灌溉排水 蓄水调洪 协同减污 雨洪资源 灌区雨洪调蓄 虚拟水库 纳洪减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对三峡水库淤积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汗青 任实 +3 位作者 闫静 张成潇 刘志武 高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4-644,共11页
作为三峡水库诸多优化调度方式中的一种,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开展针对场次洪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水库淤积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望为调度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2013年以来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与... 作为三峡水库诸多优化调度方式中的一种,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开展针对场次洪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水库淤积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望为调度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2013年以来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与水沙运动数值模拟,探究了入库洪水的输沙过程以及洪水资源化利用对库区淤积与水库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洪峰流量介于30000~55000 m 3/s的中小洪水是近年三峡入库洪水的主要形式,随着入库洪峰流量的增加,洪水的地区组成逐渐趋向于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共同主导;常年回水区淤积、水库排沙是“消化”入库泥沙的两种主要途径,且以前者的作用为主;针对Ⅰ-3类入库洪水,坝前起调水位Z 0的抬升或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主要在于造成了库区淤积的重分布,次要在于改变了水库的排沙作用,在Z 0≤150 m条件下,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典型洪水,当武隆洪峰流量Q′WL与入库洪峰流量Q′RK的比值小于1/5(即Q′WL/Q′RK<1/5)且朱沱洪峰流量Q′ZT与北碚洪峰流量Q′BB的比值介于3/2和3之间(即3/2<Q′ZT/Q′BB≤3)时,在Z 0=145 m情景下,洪水量级的提高增加了约50%的入库沙量,而水库调度抬升的库水位不足坝前水深的5%,导致前者较后者产生了更加严峻的变动回水区淤积和水库排沙情势;随着嘉陵江的洪水输沙作用逐渐显著,变动回水区,尤其是嘉陵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口下游河道的淤积情势愈发明显,应当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洪水资源化利用 场次洪水 坝前起调水位 入库水沙体量 地区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生成网络的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艳春 贾德利 +3 位作者 王素玲 屈如意 乔美霞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4-1125,共12页
在流形空间内定义并求解油藏动态预测问题,充分考虑地质不确定性和随时间变化的井控条件(简称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的变化特性,构建基于条件演化生成对抗网络(CE-GAN)的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CE-GAN通过特征空间的条件演化使原来无法控... 在流形空间内定义并求解油藏动态预测问题,充分考虑地质不确定性和随时间变化的井控条件(简称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的变化特性,构建基于条件演化生成对抗网络(CE-GAN)的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CE-GAN通过特征空间的条件演化使原来无法控制方向的生成网络实现定向演化,将油藏动态预测问题转化为基于渗透率分布、初始油藏动态和时变井控的图像演化问题,实现时变井控条件下油藏动态的快速准确预测。基础油藏模型(Egg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CE-GAN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基础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的相对残差中位数分别为0.5%和9.0%,实际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相对残差中位数均为4.0%;CE-GAN代理模型训练完成后,相较于传统数值模拟,分别将基础油藏模型和实际油藏模型的计算速度提升约160倍和280倍,可以有效提高生产优化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生成网络 代理模型 时变井控 水驱开发 油藏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