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LOC的ARMA SαS模型α谱估计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首勇 朱晓波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8-103,110,共7页
分析了基于分数低阶矩(FLOM)估计ARMA SαS模型参数的不足,根据分数低阶协方差(FLOC)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低阶协方差系数估计ARMA SαS模型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ARMA SαS模型的α谱估计。通过对给定ARMA SαS模型的α... 分析了基于分数低阶矩(FLOM)估计ARMA SαS模型参数的不足,根据分数低阶协方差(FLOC)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低阶协方差系数估计ARMA SαS模型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ARMA SαS模型的α谱估计。通过对给定ARMA SαS模型的α谱估计、α稳定分布噪声中正弦信号的估计与分辨进行仿真,详细比较了基于FLOM的ARMA SαS模型α谱估计和基于FLOC的ARMA SαS模型α谱估计的性能。结果表明,α值较小时,基于FLOC的ARMA SαS模型α谱估计的性能明显优于基于FLOM的ARMA SαS模型α谱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谱 ARMA SαS模型 α稳定分布 分数低阶协方差 分数低阶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紊动和含沙量对悬沙絮凝影响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刘洁 谢东芝 周鹏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46,共8页
根据三峡库区悬沙特性配制试验沙样,利用粒子追踪系统在大型水箱中开展絮凝试验。结果表明,絮凝作用下泥沙粒子通过搭接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多孔结构,直接影响絮团的密实程度。存在最佳紊动剪切率使絮团发育达到峰值,其值介于12~18 s-1之间... 根据三峡库区悬沙特性配制试验沙样,利用粒子追踪系统在大型水箱中开展絮凝试验。结果表明,絮凝作用下泥沙粒子通过搭接形成了不同形状的多孔结构,直接影响絮团的密实程度。存在最佳紊动剪切率使絮团发育达到峰值,其值介于12~18 s-1之间,低于最佳紊动剪切率时,絮团中值粒径随剪切率的增大而增大,高于最佳紊动剪切率时,絮团中值粒径随剪切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初始含沙量的增加,当紊动剪切率较低时,絮团中值粒径先增大后减小,平均分形维数则先减小后增大;当紊动剪切率较高时,絮团中值粒径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平均分形维数整体上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沙絮凝 紊动剪切率 絮团形态 絮团粒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草絮片制备工艺优化与性能评价
3
作者 郭春良 胡立霞 +1 位作者 沈华 徐广标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5年第1期26-30,共5页
以乌拉草和ES纤维为原料,采用热风粘合工艺制备了9种乌拉草/ES纤维复合絮片,通过正交优化和极差分析评价了9种絮片的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及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当乌拉草/ES纤维混合比为8∶2,热粘温度为145℃,热粘时间15 min时,复合絮... 以乌拉草和ES纤维为原料,采用热风粘合工艺制备了9种乌拉草/ES纤维复合絮片,通过正交优化和极差分析评价了9种絮片的透气性、透湿性、保暖性及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当乌拉草/ES纤维混合比为8∶2,热粘温度为145℃,热粘时间15 min时,复合絮片的综合性能最优,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絮片的透气性为1321.71 mm/s,透湿性为157.887 g/m^(2)·h,导热系数为0.0405 KJ/m·K·h,压缩恢复率为78.21%。研究为乌拉草在絮片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草 正交试验设计 絮片制备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保温纺织材料的设计及其性能测试
4
作者 纪婷婷 姜亚明 叶峰灵 《棉纺织技术》 2025年第3期63-67,共5页
设计一种新型三明治结构的保温被,外层材料采用基布为高强涤纶丝机织布的发泡防水布,内芯采用纺织废料羊毛刚毛、牦牛毛刚毛、废旧棉絮以及废旧衣物,测试了外层材料的防水性能、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和不同内芯保温被的保温性能,并进行... 设计一种新型三明治结构的保温被,外层材料采用基布为高强涤纶丝机织布的发泡防水布,内芯采用纺织废料羊毛刚毛、牦牛毛刚毛、废旧棉絮以及废旧衣物,测试了外层材料的防水性能、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和不同内芯保温被的保温性能,并进行简单的室外试验验证废旧纺织品应用于保温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发泡防水布的综合性能较好,可以用在大棚保温被的外层材料;羊毛刚毛内芯保温被的保温效果最好,其次是牦牛毛刚毛内芯保温被、废旧棉絮内芯保温被,废旧衣物内芯保温被的保温效果最差。认为:废旧纺织品用于农业大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被 羊毛刚毛 牦牛毛刚毛 废旧棉絮 废旧衣物 保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纤维絮片负离子发生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隗广飞 高帅 +3 位作者 李新新 王宝清 刘金坤 朱士凤 《棉纺织技术》 2025年第3期59-62,共4页
探讨功能纤维絮片负离子发生量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不同功能纤维种类、纤维混配比例、絮片单位面积质量以及包覆面料种类等因素对负离子发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絮片在150 g/m^(2)时负离子发生能力最佳;不同功能纤维制作成的絮... 探讨功能纤维絮片负离子发生量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不同功能纤维种类、纤维混配比例、絮片单位面积质量以及包覆面料种类等因素对负离子发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絮片在150 g/m^(2)时负离子发生能力最佳;不同功能纤维制作成的絮片负离子发生量存在着差异,其中添加了电气石粉的负离子涤纶(1#)的负离子发生量最高为811个/cm^(3);外覆莱赛尔面料后,不同种类纤维絮片的负离子发生量均有提高;当不同功能纤维与普通涤纶混配后,大多数絮片的负离子性能得到了提升,最高可提升20%;将石墨烯涤纶与负离子涤纶(9#)进行1∶9混和后测得的负离子发生量可达到942个/cm^(3)。认为:将不同功能纤维混和使用,不仅可提高纺织品的负离子性能,也可以实现多功能化,提高纺织品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离子发生量 纤维絮片 负离子涤纶 远红外涤纶 石墨烯量子点涤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片叠加组合对被芯保暖性的影响
6
作者 沈守兵 武亚琼 陈秀苗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以50 g/m^(2)为一个梯度,选择从200 g/m^(2)到550 g/m^(2)共8组仿丝棉絮片为研究对象,测试200、250、300、350、400、450、500、550 g/m^(2)这8组絮片单层、多层叠加组合时的热阻,对比絮片叠加组合方式对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8组不同... 以50 g/m^(2)为一个梯度,选择从200 g/m^(2)到550 g/m^(2)共8组仿丝棉絮片为研究对象,测试200、250、300、350、400、450、500、550 g/m^(2)这8组絮片单层、多层叠加组合时的热阻,对比絮片叠加组合方式对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8组不同克质量的絮片,每组热阻最大样品均是采用两层絮片叠加组合。对于300、400、500 g/m^(2)这3组样品,在用相同克质量絮片均匀叠加的可比数据中,叠加成两层的热阻最大;对于400、450、500、550 g/m^(2)这4组样品,单层不叠加絮片保暖性也具有优势。在可比数据中,不同方式叠加絮片组合样品在原本叠加方式基础上再叠加相同克质量絮片后,转换成的多个新的絮片组合样品在新的组内热阻大小顺序不变或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可为絮片梳理工艺改进、絮片实际生产、被芯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组合 平方米克质量 热阻 单层絮片 多层絮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邢耀文 杨海昌 +1 位作者 桂夏辉 曹亦俊 《选煤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浮选是低品质矿及煤分选提质的有效手段,其中微细粒浮选难题突出,而纳米气泡则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但关于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诸多基础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促进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的开发,重点围绕浮选过程中纳米气... 浮选是低品质矿及煤分选提质的有效手段,其中微细粒浮选难题突出,而纳米气泡则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但关于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诸多基础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促进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的开发,重点围绕浮选过程中纳米气泡的界面选择性成核动力学、界面纳米气泡超常稳定性机理及纳米气泡强化颗粒-气泡捕获效率微观作用机制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笔者团队在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气泡的选择性成核是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关键,而纳米气泡的稳定性则是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前提;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颗粒絮团与缩短诱导时间,其内在作用机制来自纳米气泡长程疏水引力与边界滑移的协同作用。笔者团队的研究阐明了纳米气泡固-液界面选择性成核的能量作用机制,提出了基于界面高密度气层自动补偿的界面纳米气泡稳定性机理,建立了微纳力学-边界滑移协同驱动的纳米气泡强化浮选界面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现代浮选基础理论,为开发微细粒纳米气泡浮选过程强化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过程强化 纳米气泡 成核动力学 稳定性 AFM胶体探针 分子动力学模拟 颗粒絮团 长程疏水引力 诱导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的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萍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4,共4页
规模化养殖背景下,水产养殖逐渐暴露出低效益、高污染等问题。为有效兼顾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生物絮团技术应运而生,旨在调控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水生动物成活率。虽然生物絮团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养殖水体处理技术,且在欧美... 规模化养殖背景下,水产养殖逐渐暴露出低效益、高污染等问题。为有效兼顾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生物絮团技术应运而生,旨在调控水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水生动物成活率。虽然生物絮团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养殖水体处理技术,且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国内对生物絮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文章从生物絮团的营养价值出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力求为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营养价值 水产养殖 调控水质 饲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的矿山充填材料深度脱水细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力友 张伊辉 +2 位作者 焦华喆 王金星 杨涵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2期22-31,共10页
针对全尾砂浓密脱水困难、底流质量浓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压缩床层不同高度处料浆絮团细观结构深度浓密脱水研究。通过对全尾砂进行动态浓密实验获取压缩床层料浆样品,借助SEM及高精度CT扫描设备,对获取的絮团结构进行扫描及三维重构... 针对全尾砂浓密脱水困难、底流质量浓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压缩床层不同高度处料浆絮团细观结构深度浓密脱水研究。通过对全尾砂进行动态浓密实验获取压缩床层料浆样品,借助SEM及高精度CT扫描设备,对获取的絮团结构进行扫描及三维重构处理分析沿压缩床层方向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着床层向下,五组料浆内部孔隙平均半径分别为9.58μm、9.23μm、8.76μm、8.63μm及8.31μm。床层顶部料浆质量浓度为59.4%,絮团呈现松散无规则状,底部料浆质量浓度为62.1%,絮团呈现致密规则状。对比顶部和底部料浆,孔隙率下降3.7个百分点,连通孔隙比下降了35.53%,孔隙平均配位数减小了22.73%,孔隙连通性大大降低。本文从细观角度定量表征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为矿山充填材料进一步脱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压缩床层 絮团结构 CT扫描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煤泥组分沉降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彬 温欣 +2 位作者 曹伟伟 李忠山 谭静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高岭石与蒙脱石是煤泥中存在的主要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是影响煤泥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了超声强度、作用时间、超声脉冲间隔三类超声条件对其沉降效果以及絮...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高岭石与蒙脱石是煤泥中存在的主要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是影响煤泥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了超声强度、作用时间、超声脉冲间隔三类超声条件对其沉降效果以及絮团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超声密度为0.4 W/cm^(3),超声作用时间为2 min时,高岭石和蒙脱石的沉降速度都得到了改善,选择合适的超声脉冲间隔时间对样品进行间断超声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的沉降效果,但是超声处理反而不利于精煤沉降。将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试样按2∶1∶1的比例混合制样,改变超声脉冲间隔时间对其进行超声处理,结果表明:对于混合试样,未经超声处理时沉降速度为2.67 cm/min,在超声密度为0.2 W/cm^(3),超声脉冲间隔时间为4 s时作用2 min,沉降速度提高到5.41 cm/min。图像分析与电位表征显示,适当的超声脉冲间隔时间使药剂作用发挥更充分,进而双电层得到最大程度压缩,最终提高了颗粒凝聚和絮团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煤泥 沉降 超声处理 絮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干机链板链轮装置结构优化
11
作者 李稳生 《纺织器材》 2024年第5期29-31,共3页
为了提高烘干机生产效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详述带式烘干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烘干机链板链轮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提出新型链轮装置设计方案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原有链轮装置与新型链轮装置优缺点,指出:新型链轮装置加装耐高温... 为了提高烘干机生产效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详述带式烘干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烘干机链板链轮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提出新型链轮装置设计方案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对比原有链轮装置与新型链轮装置优缺点,指出:新型链轮装置加装耐高温满珠轴承,将链轮原有滑动结构改为滚动结构,在链轮两侧安装防尘密封装置,并实施链轮内部提前润滑,能解决链轮与高分子耐磨套间因附着短纤、飞絮而造成链轮无法转动的问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拆装方便、稳定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干机 粘胶纤维 链板 链轮 轴承 滚动 润滑 短纤 飞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投加对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特性和颗粒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赫俊国 刘剑 +4 位作者 何开帆 于淼 董志虎 袁一星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8,共6页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破碎 再絮凝 聚合氯化铝 粒径分布 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试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 被引量:38
13
作者 邓应能 赵培 +2 位作者 孙运忠 杨丛海 黄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5,共7页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凡纳滨对虾 封闭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的絮凝形态学和絮体构造模型问题 被引量:15
14
作者 金同轨 高湘 +3 位作者 张建锋 王华军 张树德 陈保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9-73,共5页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 从黄河高浊度水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干扰沉降现象出发,叙述了黄河泥沙颗粒与高分子聚合物链状分子间的吸附作用、黄河泥沙絮凝过程的比表面积模型。结合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对有限扩散凝聚、弹射凝聚和反应控制凝聚等三种凝聚模型进行了简介,同时讨论了絮体的分形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形。文章对几种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作了简介。以黄河泥沙颗粒絮凝后形成的微小絮体为代表,讨论了絮体的构造模型,以及自由沉降和干扰沉降状态下,不同的絮体构造模型及模型的适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泥沙 絮凝形态学 絮体构造模型 分形 干扰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24
15
作者 唐建华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流速。数据分析表明,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存在明显的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絮凝体的形成和破碎过程非常明显:水流动力条件直接导致絮凝体的破碎,盐水则促进絮凝体的形成;水流流速和盐度的变化分别造成了絮凝体的四分之一日和半日周期的变化,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盐度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比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更大且更快;粘性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现象的临界粒径为32.5μm左右。这为长江口浑浊带形成机制及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动力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絮凝体 LISST-100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楠 朱伟 +2 位作者 王亮 吕一彦 周宣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81-1686,共6页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土颗粒的沉降固结规律并不明确。室内沉降试验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分层抽取法,先得到土颗粒体积分布规律,再利用体积通量函数法计算不同粒组颗粒平均沉速。计算结果表明,吹填泥浆在沉降...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土颗粒的沉降固结规律并不明确。室内沉降试验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分层抽取法,先得到土颗粒体积分布规律,再利用体积通量函数法计算不同粒组颗粒平均沉速。计算结果表明,吹填泥浆在沉降过程中会出现3个区域,分别是干涉沉降区、絮体压缩沉降区和自重固结区;在沉降初期0~1 h和1~7 h内,干涉沉降区内土颗粒沉速远小于Stokes公式沉速计算值,颗粒沉速分别与颗粒直径的0.488 1和0.111 7次方有关。絮体压缩沉降区和自重固结区内颗粒基本不出现分选现象,均属于泥浆颗粒的沉积物;该试验中絮体压缩沉降区的密度约为1.04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泥浆 体积通量函数 沉降-固结 STOKES 絮体压缩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罗亮 徐奇友 +3 位作者 赵志刚 祖岫杰 闫有利 缴建华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3,共5页
为研究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分别在长春、沈阳、天津选取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的池塘,实时测定水体中氨氮浓度,并按照公式计算出所需碳源(糖蜜)添加量,用养殖池塘水溶解均匀后全池泼洒。结果... 为研究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碳源添加对池塘养殖水质的影响,分别在长春、沈阳、天津选取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较高的池塘,实时测定水体中氨氮浓度,并按照公式计算出所需碳源(糖蜜)添加量,用养殖池塘水溶解均匀后全池泼洒。结果发现,添加碳源后,在长春养殖站,试验组氨氮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逐渐升高;在沈阳养殖站,实验组亚硝酸盐氮有下降趋势,但对照组缓慢升高,实验组的COD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对照组COD先降低后升高;在天津养殖站,试验组氨氮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却一直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向水体中添加碳源可以明显降低池塘水体中过高的氨氮,并对降低亚硝酸盐氮和COD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碳源 池塘养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许光 赵培 +3 位作者 王国成 王秀华 潘鲁青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凡纳滨对虾 封闭养殖系统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冯骞 薛朝霞 +1 位作者 汪岁羽 陈丽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377,共4页
利用SBR反应器模型研究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和活性的影响;通过不同水流剪切力下活性污泥絮凝体形态及微生物类型的比较,分析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B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对水流剪切力的变化较敏感;... 利用SBR反应器模型研究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沉降特性和活性的影响;通过不同水流剪切力下活性污泥絮凝体形态及微生物类型的比较,分析了水流剪切力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B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对水流剪切力的变化较敏感;剪切力会影响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改变絮凝体的结构;利用水流剪切力来改变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沉降特性和活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剪切力 活性污泥 SBR 污泥絮凝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中异养亚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被引量:13
20
作者 胡修贵 赵培 +3 位作者 李玉宏 宋晓玲 马甡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7-103,共7页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 采用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等微生物学手段,从对虾养殖池的生物絮团中筛选出两株对氨氮具有高转化率的菌株.16S rR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均属于盐单胞菌属,菌株2011072708与食物盐单胞菌Halomonas alimentaria有99%的同源性,而菌株2011072709与胜利盐单胞菌H.shengliensis有100%的同源性.比较研究了两株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碳氮比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菌株2011072708在温度37℃、盐度30~40、pH 8、碳氮比28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菌株2011072709在温度27~42℃、盐度40~50、pH 6、碳氮比21的条件下对氨氮的转化率最高.研究结果表明,胜利盐单胞菌(2011072709)对温度、盐度、pH、碳氮比等各方面的适应性优于食物盐单胞菌(2011072708),更适合在生物絮团技术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异养亚硝化细菌 氨氮转化率 盐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