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8篇文章
< 1 2 2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n loading rate effects of rock-like material specimens containing two unparallel fissures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彦华 杨圣奇 曾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474-1485,共12页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PFC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rock-like material specimens containing two unparallel fissures were carried out.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the stress-strai...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PFC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rock-like material specimens containing two unparallel fissures were carried out.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the stress-strain curves,mechanical properties,AE events,cracking behavior and energy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o reveal the macro-mechanical behavior and meso-mechanism of pre-fissured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rates.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1)When the loading rate is relatively low,the stress-strain curves show a brittle response.When the loading rate is relatively high,the curve shows a more ductile response.Both of the peak strength and elastic mudulu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rate,which can be expressed as power functions.2)Four crack types are identified,i.e.,tensile crack,shear crack,far-field crack and surface spalling.Moreover,the tensile crack,far-field crack and surface spalling are under tensile mechanism,while the shear crack is under shear mechanism.3)The drops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ll correspond to the crack initiation or coalescence,which is also linked to a sudden increasing in the accumulated micro-crack curve.4)Both of the maximum bond force and energy have the similar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rate to peak strength,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rend of peak strengt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meso-mechanics and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two pre-existing fissures strength parameters crack coalescence particle flow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ailure mechanical behavior in cylindrical granite specimens containing two non-coplanar open fissure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被引量:9
2
作者 YANG Sheng-qi DONG Jin-peng +2 位作者 YANG Jing YANG Zhen HUANG Yan-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578-1596,共19页
Fissur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unstable failure of rock mass engineering.For deep rock underground engineering,rock mass containing pre-existing fissures is usually located in triaxial stress state... Fissur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edicting the unstable failure of rock mass engineering.For deep rock underground engineering,rock mass containing pre-existing fissures is usually located in triaxial stress state.Therefore,not only pre-existing fissure but also confining pressure affects the failur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ock material.In this research,the granite specimens containing two non-coplanar open fissur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ries of conventional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First,the effect of bridge angle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n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specimens was evalu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tr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failure axial strain,and crack damage threshold increased nonlinearly with confining pressure.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s,elastic modulus was insensitive to bridge angle.Then,an X-ray micro-CT scann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specimen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bridge angles and confining pressures.Five typical crack coalescence modes were identified,namely,indirect coalescence,shear coalescence and three types of tensile coalescence.The reconstructed 3-D CT images indicated that under uniaxial or low confining pressures,the bridge angl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rack evolution behavior,while under high confining pressures,shear-dominated failures occur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ti-wing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s GRANITE three-dimensional non-coplanar open fissures X-ray micro-CT triaxial com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30
3
作者 石峰 梁明剑 +9 位作者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倾向W,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根据空间延续性,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发震构造 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 登么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顶板砂岩高温致裂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辛林 王欣 +5 位作者 牛茂斐 杨敏 李华龙 徐伟豪 尚振杰 刁垌彤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扩展,燃空区产生的高温会对顶板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为了研究不同温度(100、200、300、400、500、600℃)造成的热损伤对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裂机制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向加热实验设备,...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随着气化工作面的扩展,燃空区产生的高温会对顶板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为了研究不同温度(100、200、300、400、500、600℃)造成的热损伤对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裂机制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向加热实验设备,对试验过程中声发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研究表明:累计声发射事件数与内部裂纹数的正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砂岩宏观破坏规模,400~500℃砂岩破裂最为明显。微观上,试样各个温度快速升温阶段裂纹发展速度快,随温度升高,低频占比减少56.02%,高频占比增加57.1%,主频由低频为主转为高频为主,即砂岩破坏由晶间滑移主导转变为裂隙扩展主导。砂岩热破裂是膨胀变形、裂纹的萌生、快速发展以及裂纹持续贯通到破坏的过程。砂岩裂纹萌生,裂纹发育及裂纹非稳定发育分别对应分形维数数值变化≥0.35、-0.15~0.35、≤-0.15,分形维数曲线不规则波动阶段和突降阶段之间的突变点,可作为预测岩石热破裂时内部宏观裂隙形成的信号,为煤炭地下气化设计合理的采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砂岩 单向加热 声发射 裂隙演化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孔裂隙结构特征对其损伤演化规律影响
6
作者 赵怡晴 秦文静 +3 位作者 金爱兵 曹志国 刘金博 秦琨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101,共12页
煤岩孔裂隙发育扩展是造成煤岩损伤,从而导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柱失稳等矿山灾害的主要原因,探究煤岩压裂过程中裂隙破裂演化规律及煤岩损伤演化规律是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前提。裂隙倾角分布、孔隙率为影响煤岩裂隙破裂规律的重要... 煤岩孔裂隙发育扩展是造成煤岩损伤,从而导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柱失稳等矿山灾害的主要原因,探究煤岩压裂过程中裂隙破裂演化规律及煤岩损伤演化规律是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前提。裂隙倾角分布、孔隙率为影响煤岩裂隙破裂规律的重要因素,采用单轴压缩、CT电子扫描和核磁共振试验对煤岩力学性能和孔裂隙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煤岩裂隙分形维数和裂隙倾角分布特征,表征煤岩内部裂隙结构;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不同裂隙倾角煤岩裂隙扩展和损伤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裂隙倾角分布特征为影响煤岩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孔隙率为影响煤岩力学性质的次要因素。②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单一裂隙煤岩抗压强度高于复杂裂隙煤岩抗压强度;且当煤岩裂隙倾角以单一裂隙为主时,急倾煤岩抗压强度>缓倾煤岩抗压强度>倾斜煤岩抗压强度。③单一裂隙煤岩相较于复杂裂隙煤岩,复杂程度较低,煤岩初始损伤较低,在裂纹加速扩展阶段,储存的应变能急速剧烈释放,宏观表现为破碎程度较高的剪切破坏。④基于裂隙发育数量建立包含峰后阶段的煤岩损伤变量,煤岩损伤演化过程呈指数型增长,分为近似无损、初始损伤、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育阶段、残余损伤阶段,该损伤规律可为矿山灾害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裂隙结构 破裂 裂隙复杂度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软弱夹层应变软化特征的顺层岩质边坡首次破裂长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君 涂正楠 +4 位作者 龚祖坤 向波 张俊云 邬凯 张乐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082,共12页
顺层岩质边坡的破坏往往表现为多次顺层滑动,其首次破裂长度的确定对边坡支挡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边坡,考虑软弱夹层的应变软化特性以及开挖释放应力,通过建立滑体微段应力平衡方程,推导出了顺层岩... 顺层岩质边坡的破坏往往表现为多次顺层滑动,其首次破裂长度的确定对边坡支挡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边坡,考虑软弱夹层的应变软化特性以及开挖释放应力,通过建立滑体微段应力平衡方程,推导出了顺层岩质边坡首次破裂长度计算公式,开展了关键因素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对计算公式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岩层倾角、摩擦角残峰比、坡长、切层厚度、峰值黏聚力是首次破裂长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首次破裂长度与岩层倾角、摩擦角残峰比、坡长、切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峰值黏聚力呈负相关;黏聚力残峰比、峰值摩擦角、滑带弹性模量、临界剪切位移对计算结果影响相对较小。该方法对于含有软弱夹层,破坏模式为滑移拉裂型的顺层岩质边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首次破裂长度 应变软化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不同宽度的采动地裂缝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宋世杰 阮豪 +4 位作者 王双明 陈宝灯 李源红 刘露 张家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5,共14页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显著且最具代表性的采动损害形式,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围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选取陕北柠条塔北翼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为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作... 采动地裂缝作为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显著且最具代表性的采动损害形式,引发的水土流失效应已经不容忽视。为研究采动地裂缝发育对周围土壤抗冲性的影响,选取陕北柠条塔北翼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为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周边水平距离0~80 cm的表层土壤,测定土壤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等5个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土壤抗冲性影响因子和土壤抗冲系数,揭示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理化特性指标及抗冲系数的变化规律,构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表层土壤抗冲系数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动地裂缝周围表层土壤在冲刷作用下产生的泥沙流失量会随冲刷时间的增加呈现“速增(0~1 min)、缓增(1~3 min)、稳持(3~10 min)”3阶段的变化过程,冲刷产生的泥沙流失量主要来自于3 min以内,其贡献率超过90%;采动地裂缝会产生大幅降低周围表层土壤抗冲性的效应,最大降幅为32.1%,且采动地裂缝宽度越大,越靠近地裂缝,该效应越明显;土壤抗冲系数与砂粒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黏粒、>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砂粒、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抗冲性的主控因素;以采动地裂缝宽度、距裂缝水平距离为变量,构建了采动地裂缝发育区表层土壤抗冲系数预测模型,计算发现当水平距离超过158 cm时,采动地裂缝对周围表层土壤抗冲性的影响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陕北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土壤水蚀性防控的靶向区域。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中游陕北矿区水土流失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抗冲性 土壤侵蚀 原状土 陕北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幼儿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病例报告
9
作者 罗秋红 李一飞 +1 位作者 严淞 华益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8-240,共3页
三尖瓣腱索断裂属于三尖瓣结构异常引起的原发性三尖瓣反流。多以胸部外伤和医源性损伤为主,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报道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1岁7月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幼儿,在剧烈咳嗽下发生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三尖瓣腱索断裂可能... 三尖瓣腱索断裂属于三尖瓣结构异常引起的原发性三尖瓣反流。多以胸部外伤和医源性损伤为主,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报道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1岁7月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幼儿,在剧烈咳嗽下发生自发性三尖瓣腱索断裂。三尖瓣腱索断裂可能早期即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表现,也可能早期无症状,而逐渐进展为慢性右心功能衰竭后才出现症状。临床上对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在有胸内压增高、氧耗增高的情况下,应进行心脏彩超检查,重视三尖瓣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 断裂 幼儿 自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与共享——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叶飞 王宏伟 +4 位作者 刁红旗 刘也 强生银 周宝峰 温瑞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 针对当前强震动观测网络尚不能给出覆盖震中近场所有区域的地震动输入记录,建立了公里网格的强震动时程快速产出工作的技术框架。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 S6.8地震为例,阐述了各技术环节的详细过程,开展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区域宏观场地条件估计和强震动时程模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此次地震释放地震矩达4.7×10^(19) N·m,对应矩震级为7.05;断层滑动以正断层为主并带有少量的左旋走滑分量,最大滑动位移超过了3 m;破裂持续了20多秒,以向北方向破裂传播为主,可能会引起潜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②给出了30弧秒分辨率的V_(S30)分布图和工程场地分类图,震中附近区域场地以Ⅰ类和Ⅱ类为主,东南方向较大区域的V_(S30)介于260~510 m/s;③给出了近场区域(27°30′N~30°00′N、86°18′E~88°36′E)内14996个虚拟观测点的模拟三分量加速度时程,并由实际观测记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最大水平向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可达1.0 g,0.4、0.2 g等值线近似与Ⅸ、Ⅷ度等震线重合,0.10、0.05 g等值线围合区域略小于Ⅶ、Ⅵ度区范围。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为震中区域各类承灾体的损伤判别、灾害评估和韧性评估等工作提供合理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时程 定日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随机有限断层模拟 区域场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裂隙诱发机制及三维空间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冰 邢景超 +1 位作者 孙维吉 房胜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覆岩裂隙诱发机制,推演了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完毕,总计来压7次,垮落带、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39、71 m。与该工作面现场结果一致,与理论计算数值吻合,符合该矿实际情况。处于垮落带高度内低位近场覆岩呈“对扇形”竖向破断,以“走向悬臂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纵向破断裂隙大量发育,横向水平剪切交错裂隙伴生。覆岩自下而上逐渐破断,处于裂隙带高度内高位远场覆岩呈横向破断,以“走向砌体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横向水平张拉离层大量发育。采空区边界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采空区中部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马鞍型。覆岩破断来压后采空区中部持续承载受压,两侧岩层遭剪切破坏形成剪切下凹区与承载下凹区,区域范围随不同层位覆岩弯曲破断而扩大。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由椭圆抛物带演变为两端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最终呈现为两端及顶部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采动三带 裂隙演化 失稳破断 三维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和信号素3A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分析
12
作者 聂莉 乔向亮 +2 位作者 程伟 胡苏华 胡环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38-1241,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8,ANGPTL8)、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 3A)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市中心医院接...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8,ANGPTL8)、信号素3A(semaphorin 3A,Sema 3A)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依据其术后是否发生脑血管痉挛分为痉挛组(75例)和非痉挛组(113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的血清ANGPTL8、Sema 3A水平。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ANGPTL8、Sema 3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以血清ANGPTL8、Sema 3A为变量的预测模型;用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8、Sema 3A水平对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痉挛组比较,痉挛组血清ANGPTL8水平显著升高,Sema 3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8、Sema 3A水平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指标(OR=1.021,95%CI:1.013~1.029,P=0.000;OR=0.980,95%CI:0.967~0.993,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8、Sema 3A联合预测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95%CI:0.894~0.969),敏感性为89.33%,特异性为89.38%,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1)。结论血清ANGPTL8、Sema 3A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信号素3A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BO3基因变异致水平注视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两家系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
13
作者 刘婷 王飞 +4 位作者 卢跃兵 房仲奇 李萍 董世杰 白大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1-617,共7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2个水平注视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HGPPS)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GPPS 2个家系各2代3人。详细询问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病史及家族史,并... 目的观察并分析2个水平注视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HGPPS)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GPPS 2个家系各2代3人。详细询问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病史及家族史,并行视力、屈光度、眼前节、眼压、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眼部B型超声、全脊柱正位+侧位片、眼眶+头颅+颈椎+胸椎+腰骶椎磁共振成像(MRI)平扫。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可疑的致病变异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并根据ACMG指南致病变异分级标准分析基因变异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家系1先证者男,3岁2个月,6月龄时发现头向左歪,脊柱以T11-12为中心右凸侧弯,VEP和ERG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家系2先证者男,3岁4个月,左眼内斜视,脊柱以T12为中心左凸侧弯。2例先证者均出现水平注视麻痹,眼球不能外转,内转轻度受限,左眼上斜视,轻度水平眼球震颤,垂直方向眼球运动正常,大动作发育落后,视力、眼前节及眼底正常;MRI检查均显示延髓呈蝴蝶状,延髓中央可见一处脑干裂隙。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ROBO3基因第7、8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054delC(p.Gln352Serfs*90)(M1)和c.1219G>T(p.Gly407Cys)(M2)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M1变异,母亲携带M2变异。家系2先证者ROBO3基因第12、1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888C>T(p.R630X)(M3)和c.2684C>A(p.A895E)(M4)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M3变异,母亲携带M4变异。M1和M3为可能致病性变异,M2和M4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预测软件预测M2和M4均为有害变异。结论2个HGPPS家系均以水平注视麻痹和进行性脊柱侧弯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有眼球震颤和斜视,MRI检查延髓中央有脑干裂隙。本研究新发现4个ROBO3基因变异,增加了HGPPS的致病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注视麻痹伴进行性脊柱侧弯 基因变异 ROBO3基因 脑干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衬垫变形对其渗透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许四法 叶科 +2 位作者 汪俊 吕健威 王哲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压实黏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能,常被用作卫生垃圾填埋场的衬垫材料,然而其抗裂性能较差,且在衬垫变形开裂后其防渗性能也进一步降低。笔者设计了一款模拟衬垫变形和渗透的试验装置,研究衬垫变形条件下其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粒子图... 压实黏土具有较好的防渗性能,常被用作卫生垃圾填埋场的衬垫材料,然而其抗裂性能较差,且在衬垫变形开裂后其防渗性能也进一步降低。笔者设计了一款模拟衬垫变形和渗透的试验装置,研究衬垫变形条件下其渗透性能的变化规律,并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计算分析衬垫表面土体的位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变形量为1,2,3 cm时,衬垫产生裂隙,裂隙宽度分别为1,7,15 mm,衬垫破坏水头分别为4.6,4.2,3.6 m;衬垫变形时衬垫厚度对渗透性能有较大影响,当变形量为3 cm时,厚度20 cm的衬垫被裂隙贯穿,厚度30,40 cm的衬垫上部无裂隙区域厚度分别为8,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掺砂混合土 渗透性能 衬垫变形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型倾角60°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拟研究
15
作者 卢全中 柯昌艳 +6 位作者 李聪 李勇 武银婷 罗文超 毛欣宇 王跃飞 陈晓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地裂缝灾害属于缓变型地质灾害,而隐伏地裂缝数量众多,又具有突发性特点,其破裂扩展的影响范围与潜在灾害效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隐伏地裂缝主要表现为正断型,在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开展了正断型隐伏地裂缝在黄土层中的破裂扩展... 地裂缝灾害属于缓变型地质灾害,而隐伏地裂缝数量众多,又具有突发性特点,其破裂扩展的影响范围与潜在灾害效应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隐伏地裂缝主要表现为正断型,在黄土地区广泛分布,开展了正断型隐伏地裂缝在黄土层中的破裂扩展物理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倾角为60°的隐伏地裂缝错动引起上覆土体中应力和地表位移的变化规律以及破裂向上扩展的平剖面特征,总结了隐伏裂缝的破裂扩展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隐伏地裂缝活动下,上覆土体主要受拉张作用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剖面上形成一倒三角的破裂区,在上盘的破裂区范围明显大于下盘;土体中的土压力变化与预设裂缝顶端形成的土拱效应以及向上盘方向发生的倾倒变形有关;隐伏地裂缝的破裂扩展过程经历了6个阶段,即隐伏地裂缝初始活动阶段、反倾破裂产生阶段、近直立破裂产生和反倾破裂扩展阶段、近直立破裂和反倾破裂同步扩展阶段、近直立破裂与隐伏裂缝贯通阶段以及地裂缝稳定变形阶段。上述模拟结果可为地裂缝发育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地裂缝 破裂扩展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荚果力学特性评鉴及早熟种质筛选
16
作者 迟晓元 毕竞男 +7 位作者 赵健鑫 陈娜 潘丽娟 姜骁 殷祥贞 赵旭红 马俊卿 许静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3-957,共15页
花生荚果的力学特性是花生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参考指标,早熟品种的筛选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499份来自世界各地的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果柄强度、荚果破壳力和成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果柄强度... 花生荚果的力学特性是花生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参考指标,早熟品种的筛选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499份来自世界各地的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果柄强度、荚果破壳力和成熟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果柄强度测定结果显示,499份种质材料之间变异广泛(3.55~15.54 N),265份种质的成熟荚果果柄强度(7.13 N)大于未成熟荚果果柄强度(6.99N),38份种质材料的果柄强度在不同成熟度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平均秧-柄脱落力(7.51N)大于果-柄脱落力(7.11N),48份种质材料在秧-柄节点的脱落力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果-柄节点;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破壳力>立压破壳力,3个方向的荚果破壳力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花生荚果的果柄强度与果-柄脱落力的相关性最大(r=0.99,P<0.01);花生荚果力学特性的13个性状综合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8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果-柄脱落力、果-柄脱落百分率、荚果层厚度、未熟荚果果柄强度和秧-柄脱落力是影响果柄强度的主要性状;最终筛选出16份荚果力学特性优异、早熟的优异种质资源,为后续培育早熟且适应机械化收获的花生新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荚果力学特性 果柄强度 荚果破壳力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某抽蓄电站水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及透水性研究
17
作者 丁瑜 甘伟琪 +2 位作者 冯磊 颜英军 马飞鹏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分布广泛,岩溶是各项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岩溶发育可能造成水库渗漏,对抽蓄电站水库修建具有制约性影响。文章以陕南秦岭某抽水蓄能水库区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钻孔电... 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可溶岩分布广泛,岩溶是各项工程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岩溶发育可能造成水库渗漏,对抽蓄电站水库修建具有制约性影响。文章以陕南秦岭某抽水蓄能水库区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钻孔电视成像及压水试验,对灰岩岩溶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岩溶发育特征,评价岩体透水性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发育等级为强烈发育,岩溶裂隙普遍发育。溶洞呈串珠状分布,灰色鲕粒灰岩溶洞最发育,棕红色细晶灰岩次之,泥质灰岩溶洞不发育。研究区岩体透水性能为中等-极强,岩体透水性能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平均透水率对数与线岩溶率呈线性关系,中等透水岩体岩溶以弱发育为主,强和极强透水岩体岩溶为中等-强烈发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水库 溶洞 岩溶裂隙 透水性能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的产科因素分析
18
作者 吴璠 蔡一菲 华绍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6-671,共6页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与感染、母体疾病、治疗措施等产科因素的关联性,以期为改善母儿预后提供更准确有效的预测和干预手段。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与感染、母体疾病、治疗措施等产科因素的关联性,以期为改善母儿预后提供更准确有效的预测和干预手段。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PPROM患者53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存在严重早产儿并发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或死亡等,分为不良结局组(n=121)和非不良结局组(n=41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诊治情况、羊水和胎盘感染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相关的产科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不良结局组较非不良结局组患者分娩孕周更小、破膜距分娩的间隔更长、经阴道分娩率更低;合并子宫颈机能不全、产前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贫血的比例更高;产前硫酸镁及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疗使用率更高、预防性抗菌药物有效覆盖率更低;羊水细菌培养阳性率、发生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及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更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羊水细菌培养阳性(OR 4.602,95%CI 2.303~9.196,P<0.05)、妊娠期贫血(OR 4.192,95%CI 2.064~8.510,P<0.05)及子宫颈机能不全(OR 9.435,95%CI 1.138~78.261,P<0.05)是PPROM患者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娩孕周(OR 0.466,95%CI 0.370~0.586,P<0.05)、产前抗菌药物有效覆盖(OR 0.286,95%CI 0.121~0.673,P<0.05)及促胎肺成熟治疗(OR 0.225,95%CI 0.107~0.474,P<0.05)则是PPROM患者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PPROM患者早产儿的不良结局与感染、母体疾病、治疗措施等产科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羊水细菌培养阳性、妊娠期贫血及子宫颈机能不全为PPROM患者发生早产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娩孕周、产前抗菌药物有效覆盖及促肺成熟治疗则是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足月胎膜早破 早产儿 不良结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耳其帕扎尔哲克M7.8地震构造背景与地表破裂特征
19
作者 李传友 张会平 +9 位作者 李俊杰 俞晶星 任治坤 马字发 Murat Tamer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 2023年2月6日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生了一次M7.8双震型地震序列.其中第一次主震——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EAF)上,是该断裂历史上记载的最大的地震事件之一.综合发震断裂的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EAF的地震空区.作为土耳其地区主要活动断层之一,东安那托利亚断裂充当了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之间长约580 km的板块边界.与位于安那托利亚板块北部边界,且经历了一系列破坏性大地震的北安那托利亚断裂(NAF)不同,EAF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仅经历了小到中等规模的事件.该断裂东北段以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为特征,过去两百年间该断裂上的破坏性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段.而野外调查显示,该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则主要沿着EAF西南段的三个断裂分段及震中附近的一条分支断裂发生,地表破裂总长约300 km.地表破裂表现为典型的走滑型特征,包括右阶雁列的裂缝、陡坎、鼓包、凹陷和挤压脊等,以及左旋位错的线性地貌等.位错地貌和断层面擦痕显示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最大同震左旋位移为6.4m.破裂长度和最大水平位移均为该断裂上有记录的同震地表破裂中的最高值.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并综合已有的地震学、形变观测等资料判定,本次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由一条分支断裂(纳尔利断裂)的活动发起,其后触发主断裂EAF发生破裂,是一次多段参与的破裂事件.该事件显示了典型的破裂级联现象,即一个事件使多个相邻的断层段同时发生破裂.总体看,EAF是一条南北存在活动性差异的复杂断裂,未来应特别关注该断层的东北部,因为其具有几个分段同时破裂形成大规模级联事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扎尔哲克7.8级地震 发震构造 东安纳托利亚断裂 历史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尔赫斯“迷宫”的科幻启示:梦与镜的模拟世界
20
作者 周冬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0,共14页
“迷宫”是路易斯·博尔赫斯魔幻文学中的主要符号形象。博尔赫斯融合了哲学、数学甚至语言的元素,使迷宫成为一种智力构造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他大多以梦与镜为方法,创建唯心主义式的、充满拟像的迷宫,也即模拟世界。诸多科幻小... “迷宫”是路易斯·博尔赫斯魔幻文学中的主要符号形象。博尔赫斯融合了哲学、数学甚至语言的元素,使迷宫成为一种智力构造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他大多以梦与镜为方法,创建唯心主义式的、充满拟像的迷宫,也即模拟世界。诸多科幻小说家和导演都曾受益于博尔赫斯,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博尔赫斯的迷宫启示甚或预示着让·鲍德里亚的超现实概念以及尼克·博斯特罗姆的计算机模拟理论,它们在博尔赫斯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模拟”如何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与镜 迷宫 模拟 非理性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