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6篇文章
< 1 2 1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Method of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in Loess Plateau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百田 田晶会 张府娥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2年第1期29-34,共6页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of lack of rainfall on the Loess Plateau,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regions o...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conditions of lack of rainfall on the Loess Plateau,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in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for afforestation,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regions of 300 600?mm rainfall. The system consists of micro catchments of various forms and sizes that include planting areas, where trees are planted and trapped runoff, and contributing areas, where overland flow are produced by rainfall. The design is based on rainfall, runoff coefficients of contributing areas, evapotranspiration of trees and soil surface, water deficiency of soil,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and so on. Runoff coefficient of contributing areas with YJG (organic silicon chemical treatment), compacted surface soil slope and natural slope micro catchments, are 0 8 0 89, 0 23 0 36, and 0 08 0 10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enman method, the soil water deficiency varies from 50?mm to 300?mm. In the region of 400?mm precipitation, the contributing area treated with YJG is 3 4?m 2 for timber forests, 8 10?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ng area treated with compacted soil surface is 6 8?m\+2 for timber forests, 10 12?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ng area of natural slope is 8 10?m 2 for timber forests, 12 15?m 2 for cash trees respectively. Transpiration from trees of micro catchment in YJG, compacted surface soil and natural slope treatment is by 47 65% 53 31%, 24 10% 36 93%, and 18 65% 29 55% of total rainfall (rainfall and harvested rainwater) respectively after the system was applied in the region. This system, which has been widely practis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is now known as runoff fore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ater harvesting micro catchments soil water AFFORESTATION the Loess 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ture-Oriented M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s 被引量:2
2
作者 谭海樵 于冰 +1 位作者 王超 张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44-148,共5页
One of the tremendous impacts of the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ument in urbau areas is the fatal destruction or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up to now been paid to this kind of... One of the tremendous impacts of the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ument in urbau areas is the fatal destruction or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However less attention has up to now been paid to this kind of destroy, because it is covered by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ly serleus water shortage. In terms of changing the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at, are nature-oriented mode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reas are proposed All the destructions of the as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caused by urbanization should ecoloically be compensated in time so that the groundwater can be recharged and the natural cycle be recovered gradually. Such mod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catchment, storage and drainag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condttions about the local climate, topography and hydrogeology, an appropriated mode can be sel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n old urban area or a newly built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water ECOLOGY RESOURCE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Approach to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被引量:5
3
作者 ZENG Bing TAN Hai-qiao WU Li-jua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82-84,共3页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our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main problems relating to urban rainwater treatment, 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uch a new 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our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main problems relating to urban rainwater treatment, 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uch a new approach are discussed. From an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all components of the global system, including residents living in cities, have the same right to enjoy rainwater. Therefore, urban rainwater should neither be simply drained as waste water, nor be completely harvested as a kind of resour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new approach is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in urban areas during urbanization. When necessary, it could also be used to regulate the amount of runoff, evaporation and infiltration in a city in order to rehabilitate the hydrological cycle given the local condition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should be adopted in rainwater management, i.e., separation of rainfall from sewage, limited utilization and small and decentralized facilities. Four methods can be used for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rainwater harvest, rainwater infiltration, rainwater storage and rainwater pipes. The natural hydrological cycle in urban areas could be rehabilitated through rainwater management,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hydrological cycle REHABIL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oduction to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a's water problems
4
作者 陈端 Roger ATTWATER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8年第1期8-16,共9页
Australia is one of the world leaders in water management. The country meets the challenge of water shortage with established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in which rainwater is taken as a too precious resource to be ju... Australia is one of the world leaders in water management. The country meets the challenge of water shortage with established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in which rainwater is taken as a too precious resource to be just drained off. In Australia, rainwater is extensively harvested and polished to provide cheaper supply for potable and non-potable domestic uses, irrigation, landscaping, refilling aquifers and other uses. Implementing dual management over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torm water and practicing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 in urban areas effectively contro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of waterways by pollutants carried with runoffs, reduce the discharge of rainwater and thus protect properties and lives from damage by floods. These achievements are attributed to constant reinforcement by govenments from federal to local levels in policy, financial, leg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and also to the lasting effort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and water industry in developing requisite techniques, demonstrating the benefits and fostering public credence of rainwater reuse. The successful rain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Australia suggest rainwater harvesting can be a complimentary means for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Scheme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in China's northern regions, and thus release to a degree the pressure on the Yangtze water resource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rainwater can be an effective controlling strategy for flooding and non-point-source water pollution of waterways. Such in-site source control initiatives have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o protecting slow waterways of weak self-purification ability, like the Three Gorges Reser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water conservation rainwater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rainwater harvesting water scarcity i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化设计与运行调度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柳 李小英 +4 位作者 王莹 王兵 朱记伟 荆小龙 宁倩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 聚焦雨水调蓄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系统梳理了雨水调蓄设施的分类。基于实践调查分析,提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不同应用场景及流程。重点针对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调度,识别出设计标准确定、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运行调度管理4个关键的应用环节,并归纳总结了设计降水量计算、设施配置优化、调蓄容积计算方法及设施运行方式与调度管理现状。未来研究应关注降雨的空间变化特征、差异以及场次降雨对雨水径流控制目标的影响,研发能够集成雨洪模型与优化算法耦合、嵌套应用的技术平台,支持设施配置的全过程模拟、在线评价与优化应用,探索雨水调蓄设施之间梯级滞渗、多级调蓄、联动运行的水量调控增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调蓄设施 设计降水量 优化配置 调蓄容积 运行调度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学模型中雨水口布设数量对城市排涝能力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夏军强 冯基恒 +2 位作者 徐政 王小杰 董柏良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为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中雨水口布设数量对城市排涝能力的影响,构建了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模型。通过街区概化模型试验对水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英国Glasgow市某一典型街区。结... 为研究城市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学模型中雨水口布设数量对城市排涝能力的影响,构建了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双向耦合的水动力模型。通过街区概化模型试验对水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英国Glasgow市某一典型街区。结果表明:构建的水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各测点模拟结果的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9,模型能够准确模拟城市地表径流与地下管流过程;增加雨水口数量可有效减小淹没水深,缩小最大淹没范围,对重度积水地区的作用最为显著,雨水口数量从124增至244时,重度积水区域的淹没面积减小了55%~81%;增加雨水口数量也能缩短淹没历时,随着雨水口数量增加,研究区内测点的淹没历时缩短了43%~51%;雨水口均匀布置时,排水效率与雨水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提高的速率会随雨水口数量的增加逐渐减小;不同区域的洪涝过程对雨水口数量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在布设雨水口时应重点关注局部易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水动力学模型 雨水口 淹没水深 排水效率 GLASG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评估模型
7
作者 李锐 杨晨乾 +1 位作者 左精力 张同博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3期160-168,共9页
近些年来,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同时城市下垫面雨水吸收能力下降,使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对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韧性进行量化,通过将PSR模型相结合与韧性理论,建立适于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评估指... 近些年来,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同时城市下垫面雨水吸收能力下降,使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对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韧性进行量化,通过将PSR模型相结合与韧性理论,建立适于暴雨天气下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评估指标体系,选取G1法与COWA算子分别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博弈论的思想进行权重组合,并与云模型评估模型相结合,构建组合赋权—云模型的韧性评估模型,以贵州省D市整体开发程度较高的某片区域雨水管网系统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的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韧性等级属于一般韧性等级,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网系统 韧性评估 PSR模型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油站解决雨污分流并达到排污许可的思考
8
作者 陈裕坚 汪思琪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25年第1期24-26,共3页
针对加油站普遍存在的雨污分流、排污许可等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加油站雨污分流、排污许可的管理现状,从硬件设施建设及法规理解理念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应对建议,对加油站有效解决雨污分流、环保达标带来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加油站 雨污分流 排污许可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防洪工程调度知识平台构建与实践
9
作者 刘业森 赵英虎 +5 位作者 张丽伟 李博达 李匡 郝苗 王晓岭 叶凯 《中国水利》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数字孪生水利是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一个具体表现,知识平台是数字孪生流域算法之一,可为数字孪生流域提供智能化支撑。面向天津市城市防洪调度应急指挥业务需求,基于防洪调度应急指挥平台功能要求,提出了防洪工程调度知识平台构建思... 数字孪生水利是新质生产力在水利领域的一个具体表现,知识平台是数字孪生流域算法之一,可为数字孪生流域提供智能化支撑。面向天津市城市防洪调度应急指挥业务需求,基于防洪调度应急指挥平台功能要求,提出了防洪工程调度知识平台构建思路以及核心由知识体系、知识引擎和知识服务组成的总体框架。研究了知识建模、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推理及知识存储的技术方法,构建了一套涵盖“知识库-主题知识图谱-知识网络”的多层次知识体系,开发了知识图谱管理引擎、大模型能力引擎和业务驱动知识引擎等多类别知识引擎,为天津市防洪调度应急指挥平台提供知识推荐与反馈能力。探索了基于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的防洪业务知识智能检索与问答系统,以及防洪调度“四预”、应急水量调度、雨洪资源利用调度等业务应用。介绍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可为水利知识平台相关系统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平台 知识图谱 知识引擎 水利大模型 防洪调度 应急水量调度 雨洪资源利用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技术和装备应用研究
10
作者 张建刚 穆禹含 +1 位作者 张欣 刘晨阳 《水利信息化》 2025年第2期50-55,63,共7页
针对近年来多地洪水频发的现状,梳理北京市水文总站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三道防线”建设推进工作内容,重点介绍测雨雷达、山洪预警哨兵、水文监测侧扫雷达、北斗巡检设备等的技术原理和特点及应... 针对近年来多地洪水频发的现状,梳理北京市水文总站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情况,以及“三道防线”建设推进工作内容,重点介绍测雨雷达、山洪预警哨兵、水文监测侧扫雷达、北斗巡检设备等的技术原理和特点及应用前景。这些技术和设备既起到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又能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可为洪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的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道防线” 雨水情监测预报 测雨雷达 山洪预警哨兵 水文监测侧扫雷达 北斗巡检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对内涝影响研究——以天津市某雨水泵站片区为例
11
作者 董祯 张芳 +2 位作者 周志华 张彤宇 郑敬伟 《中国防汛抗旱》 2025年第2期7-12,23,共7页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某典型雨水泵站片区为例,调查梳理其排水设施并构建排水系统模型,计算分析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情况,评估排水系统改造对片区内涝的影响。现场勘查与调研发现,片区管网存在管道淤积、水流由大管流向小管、地表硬化程...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某典型雨水泵站片区为例,调查梳理其排水设施并构建排水系统模型,计算分析现状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情况,评估排水系统改造对片区内涝的影响。现场勘查与调研发现,片区管网存在管道淤积、水流由大管流向小管、地表硬化程度高、排水工程标准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片区管网系统实施管道清淤、排水调头改造、低影响开发(LID)改造、泵站能力提升等措施。计算分析表明,这些措施对减轻片区内涝有一定作用,尤其是泵站能力提升措施效果较为显著,相关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雨水泵站片区改造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系统 内涝 改造 雨水泵站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北广贤初雨调蓄池设计
12
作者 戴萍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在排水系统末端建设初雨调蓄池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地铁北广贤初雨调蓄池服务于2个排水系统,通过对常用的重力流进水模式和水泵提升式进水模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最终确定采用现状雨水提升泵提升进水的方案,大大节约了工程... 在排水系统末端建设初雨调蓄池是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地铁北广贤初雨调蓄池服务于2个排水系统,通过对常用的重力流进水模式和水泵提升式进水模式的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最终确定采用现状雨水提升泵提升进水的方案,大大节约了工程建设投资。介绍其进水模式比选、运行联动设计、冲洗系统、排空系统和除臭工艺的设计,并针对其服务两个排水系统的特点,优化了进水和排空设计,可为类似项目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雨调蓄池 水泵提升式进水 运行联动 调蓄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芝加哥雨型的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设计案例
13
作者 王金鑫 姜秀艳 谢毅 《净水技术》 2025年第4期159-165,共7页
【目的】为了解决河道的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方法】以即墨区墨水河下游段初期雨水调蓄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初期雨水准确分离以及调蓄处理切入,选择了合适的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模式,采用芝加哥雨型进行了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的分析,系统... 【目的】为了解决河道的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方法】以即墨区墨水河下游段初期雨水调蓄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初期雨水准确分离以及调蓄处理切入,选择了合适的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模式,采用芝加哥雨型进行了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的分析,系统地进行了初始雨水截留量和截留流量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初期雨水分离装置设计、调蓄池设计及运行模式状态等关键技术要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支持。【结果】项目实施后,初期雨水截留效果明显,收集到的初期雨水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达到300~800 mg/L,总氮质量浓度达到2~8 mg/L,悬浮固体质量浓度达到200~500 mg/L。【结论】对墨水河水质由Ⅴ类提高至Ⅳ类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雨水 芝加哥雨型 初期雨水分离装置 调蓄池 系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多目标优化
14
作者 吕嘉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4,182,共7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车辆段雨水系统方案进行详尽研究。[方法]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组合管理雨水的概念,利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水文模拟软件...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车辆段雨水系统方案进行详尽研究。[方法]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组合管理雨水的概念,利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水文模拟软件对西安地铁3号线鱼化寨车辆段多种组合方案下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响应面法设计了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使用Matlab软件对车辆段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对径流总量、洪峰、TSS(总悬浮物颗粒)及成本的有效控制。[结果及结论]通过多目标优化比选,确定了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最优的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特别是透水铺装与调蓄池的组合布置,应在车辆段内优先考虑。该方案在满足GB 51345—20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段 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密集城区排水系统控污提标改造规划研究
15
作者 李硕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1期135-13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规划标准的提高,部分排水系统在初雨污染控制和防汛排涝等方面均存在着短板,系统提标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但在已建城区,尤其是中心密集城区,受限于建设条件,大范围管网翻排的传统方式改造困难。针对该行业痛点,以上海市新延安东排水系统为例,在研究分析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施工影响小、实施性强的控污提标改造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新建中部调蓄设施及部分小管道翻排,能够巧妙地实现系统内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防汛提标的双重目标,可为其他中心密集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密集城区 排水系统改造 雨水调蓄设施 初雨控污 防汛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监测与智能化控制在城市内涝专项治理的应用探索
16
作者 朱玉清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5年第2期62-65,共4页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病,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线监测与智能化控制在内涝专项治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提...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病,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线监测与智能化控制在内涝专项治理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雨水管网运行负荷动态监测、管网排口堵塞与倒灌动态监测以及泵站运行调控智能化控制等三个城市内涝治理核心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基于“在线监测+动态评估+智能化控制”的工作思路,构建城市内涝安全治理智慧化工作场景,探讨其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的应用,为我国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 物联网 雨水管网 城市内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铺装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孟彦丽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189-192,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雨洪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城市道路铺装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快速集中和城市内涝的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技术因其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和抗洪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雨洪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城市道路铺装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快速集中和城市内涝的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技术因其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和抗洪能力,成为解决城市雨洪排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旨在系统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铺装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研究现状、设计原理、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透水铺装 市政道路 雨洪排水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理念下给排水设计
18
作者 石敏魁 《建筑技术开发》 2025年第4期72-74,共3页
为提高给排水设计水平,并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内降雨增多易发生内涝灾害的问题,研究结合相关项目案例,通过阐述给排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计算,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给排水设计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优化给排水设计,制订针对性给排水设... 为提高给排水设计水平,并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内降雨增多易发生内涝灾害的问题,研究结合相关项目案例,通过阐述给排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计算,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给排水设计面临的问题,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优化给排水设计,制订针对性给排水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给排水设计中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是提高给排水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可为给排水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市政工程 给排水设计 雨水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供需分析
19
作者 陈亦淳 《城市建筑》 202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框架,通过耦合协调模拟模型来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优先领域,并检验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大湾区的复杂供需匹配关系。利用网络参考图绘制邻近矩阵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多个乡镇来解释供求关系的评估聚类图。其...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框架,通过耦合协调模拟模型来确定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优先领域,并检验广东、香港地区和澳门大湾区的复杂供需匹配关系。利用网络参考图绘制邻近矩阵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多个乡镇来解释供求关系的评估聚类图。其中,90%的乡镇处于耦合协调不平衡状态。同时,根据聚类分析可以为同一种需求类型提一种供供给方式,为规划者在不同环境不同功能中提供GSI的战略性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供需 耦合协调模型 邻近矩阵分析 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雨调蓄池竖向沉井掘进工艺造价分析研究
20
作者 郭健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5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前国内对于竖向沉井掘进工艺造价分析研究较少,为研究初雨调蓄池竖向沉井掘进工艺的造价投资组成以及费用计算方法,基于上海市虹莘排水泵站初雨调蓄池项目工程实践,通过类比分析结合施工工艺的研究方法,对初雨调蓄池工程造价组成及竖... 目前国内对于竖向沉井掘进工艺造价分析研究较少,为研究初雨调蓄池竖向沉井掘进工艺的造价投资组成以及费用计算方法,基于上海市虹莘排水泵站初雨调蓄池项目工程实践,通过类比分析结合施工工艺的研究方法,对初雨调蓄池工程造价组成及竖向沉井掘进费用分析开展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竖向沉井掘进投资在初雨调蓄池费用的60%以上,是投资分析的重点;根据施工工艺分析竖向掘进费用组成,对工序中人工、机械进行分析,得出竖向沉井掘进施工费用组成,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雨调蓄池 竖向沉井掘进 施工工艺 造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