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ulic modeling of an anaerobic expanded bed reactor for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1
作者 蒋柱武 CHEN Li-hong +1 位作者 XU Xiao-ming ZHAO Jian-fu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1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Anaerobic expanded bed reactor(AEBR) is most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fairly low strength wastewaters. Since the performance of AEBR largely depends on its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 Anaerobic expanded bed reactor(AEBR) is most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fairly low strength wastewaters. Since the performance of AEBR largely depends on its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 method is commonly used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AEBR under different ascending velocity of mixed liquor. In this paper, a pilot-scale AEBR reactor is investigated 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sewage in which lithium chloride is used as a trac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EBR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superimposition of several constant stirred tank reactors(CSTR) and the increase of hydraulic up-flow velocity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CSTR and decrease the volume rate of the dead zone. The optimal up-flow velocity of the investigated AEBR was approximately 1.9 m/h in the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erobic expanded bed reactor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dead 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Q/TOF-MS技术分析特基拉芽胞杆菌发酵产物的功能成分
2
作者 陈峥 刘波 +4 位作者 史怀 陈梅春 陈倩倩 王阶平 邓文琼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1年第12期19-25,共7页
在微生物发酵床领域,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该菌代谢产生的功能物质,为功能菌株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1株分离自养猪发酵床的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FJAT-49377为试验材料,运用LC... 在微生物发酵床领域,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该菌代谢产生的功能物质,为功能菌株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1株分离自养猪发酵床的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FJAT-49377为试验材料,运用LC-Q/TOF-MS技术检测其发酵产物,质谱数据经分子特征提取后,与Metlin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获得代谢产物成分信息。结果表明:从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FJAT-49377测定代谢产物24种,包括了脂肽类、鞘脂类、脂肪酸胺、抗生素和三肽等物质种类。其中,高匹配成分(匹配得分≥90分)有16种,包括二氢神经鞘氨醇、植物鞘氨醇、表面活性素、乌达霉素B等;在高匹配成分中,相对含量≥0.5%的成分有4种,分别为2,6二氨基7羟基壬二酸(匹配得分96.32分,相对含量1.01%)、3氧代5S氨基己酸(匹配得分98.90分,相对含量0.88%)、表面活性素(匹配得分90.47分,相对含量0.86%)和胍基前克拉维胺(匹配得分91.69分,相对含量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基拉芽胞杆菌 发酵产物 养猪发酵床 功能物质 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煤体单轴压缩能量破坏机理及层理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小玲 张泽天 +4 位作者 张茹 曹志国 任利 孙紫琬 查尔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存在显著的浸水渐进灾变力学响应,揭示浸水煤体单轴压缩能量演化特性的层理效应对煤柱坝体设计优化及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岩石多轴加载力学试验系统TEST 60,开展垂直及平行两种层理在不同浸水时间(0、2、4、... 煤矿地下水库煤柱坝体存在显著的浸水渐进灾变力学响应,揭示浸水煤体单轴压缩能量演化特性的层理效应对煤柱坝体设计优化及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岩石多轴加载力学试验系统TEST 60,开展垂直及平行两种层理在不同浸水时间(0、2、4、16 d)下煤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获取浸水煤样单轴压缩全应力–应变曲线及物理力学参数,探究煤样单轴压缩加载全过程能量演化特征,分析不同层理浸水煤样单轴压缩能量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长时间浸水后,垂直层理和平行层理煤样均发生了明显的水软化,抗压强度明显变小,且各能量指标均较未浸水时有明显降低;浸水16 d的平行层理、垂直层理煤样峰值应力处对应的总能量分别为未浸水时的56%、53%。2)浸水4 d内,平行层理煤样受水软化作用的影响不显著;垂直层理煤样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弹性能变化趋势与抗压强度保持一致,总能量、耗散能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3)相同浸水时间下,垂直层理煤样的强度及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各能量指标均高于平行层理煤样;未浸水垂直层理煤样的峰值总能量约为平行层理的2倍。4)由于不同层理方向煤样的吸水能力及其破坏面与层理面的关系有差异,导致在短时间浸水作用后不同层理煤样单轴压缩能量演化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丰富了已有对浸水煤体受载破坏过程能量演化规律的认识,为指导煤矿地下水库的安全建设与稳定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时间 层理 煤样 单轴压缩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时程模型研究
4
作者 赵红 董玉杰 +3 位作者 李晓宁 沈灿 凌斯祥 冯俊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5,共14页
【目的】研究红层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泥岩的吸水量预测方法,并据此开展吸水量临界值的计算,为地下水条件下红层泥岩吸水量预测、吸水软化特性的理论、试验研究及致灾机理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取四川雅安第... 【目的】研究红层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泥岩的吸水量预测方法,并据此开展吸水量临界值的计算,为地下水条件下红层泥岩吸水量预测、吸水软化特性的理论、试验研究及致灾机理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取四川雅安第三系名山组、四川简阳白垩系灌口组、甘肃成县白垩系鸡山组红层泥岩,开展毛细吸水试验,结合X射线衍射测试、压汞测试、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测试,对红层泥岩的微观矿物成分、孔隙结构、毛细吸水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毛细吸水规律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红层泥岩的毛细吸水特性有一定差异,毛细吸水速率不断减小;毛细吸水系数与吸水率均呈正相关;毛细吸水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L-W方程和多孔介质毛细吸水理论,考虑矿物成分对毛细吸水量的影响,提出毛细吸水量时程模型;毛细吸水率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R2=0.79)、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R2=0.80)。【结论】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将红层泥岩毛细吸水在微观层面划分为水分吸附阶段和水分迁移阶段;所提出的毛细吸水量时程模型能够有效进行红层泥岩的吸水量预测,且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泥岩 毛细吸水试验 毛细吸水特性 吸水量 时程误差较小模型 影响因素 扫描电镜测试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营养型脱氮滤池深度脱氮中试研究
5
作者 潘炯 陈峰 +1 位作者 丁潇 杨云枫 《石化技术》 2025年第2期274-276,229,共4页
为了满足总氮深度脱除的要求,采用脱氮滤池中试装置考察了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性能。在中试系统TN进水3.69~6.07 mg/L(平均值为4.99 mg/L)、不投加碳源,采用混合营养型反硝化技术,当空床水力停留时间为6.4~17 min时,出水 TN 平均值... 为了满足总氮深度脱除的要求,采用脱氮滤池中试装置考察了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性能。在中试系统TN进水3.69~6.07 mg/L(平均值为4.99 mg/L)、不投加碳源,采用混合营养型反硝化技术,当空床水力停留时间为6.4~17 min时,出水 TN 平均值分别为 1.08 mg/L,TN 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78%。中试结果表明,脱氮滤池生物脱氮能力满足线形关系。控制二级出水 TN 在≤10 mg/L,空床水力停留时间为20 min,能够实现系统稳定保证出水TN≤4mg/L提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滤池 混合营养 深度脱氮 空床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IME原则的伤口床准备结合负压封闭引流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邹书娟 赵莲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36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TIME原则的伤口床准备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VSD处... 目的:探讨基于TIME原则的伤口床准备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7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VSD处理,观察组在TIME原则下进行伤口床准备后行VSD处理。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伤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干预4周后,观察组渗液pH低于对照组,伤口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2周后,两组伤口面积、深度小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伤口面积、深度小于干预前与干预2周后,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IME原则的伤口床准备结合VSD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伤口愈合效果,提高伤口愈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e原则 伤口床准备 负压封闭引流 慢性伤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示踪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燃烧残碳量预测
7
作者 马张珂 程乐鸣 +2 位作者 李立垚 张维国 郭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锅炉燃烧残碳量是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预测其数值对锅炉运行调整及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依据试验测量的煤颗粒在炉内的运动路径及停留时间开展炉膛出口含碳量预测计算,探究停留时间、炉膛温度、煤种、过量空气系数对煤颗粒残碳量... 锅炉燃烧残碳量是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预测其数值对锅炉运行调整及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依据试验测量的煤颗粒在炉内的运动路径及停留时间开展炉膛出口含碳量预测计算,探究停留时间、炉膛温度、煤种、过量空气系数对煤颗粒残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停留时间越长的煤颗粒残碳量越低;床温从800℃升高到900℃,残碳量降低约40%~50%;过量空气系数从1.05增大到1.3,残碳量降低10%~30%;煤种的特性是影响残碳量的关键因素,煤的挥发分含量、固定碳含量、反应活性决定了煤的燃尽。通过与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方法计算含碳量对比以及实炉试验数据验证,证明煤颗粒残碳量基于运动轨迹方法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碳量 运动轨迹 循环流化床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散粒粗糙床面明渠水流流速结构PIV试验研究
8
作者 阎鑫铭 钟亮 李国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1,共5页
鉴于床面非均匀散粒粗糙直接影响明渠水流的流速结构问题,基于PIV水槽试验,研究了非均匀散粒粗糙床面明渠水流的流速结构,探讨了水流时均流速沿流向和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脉动流速的象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花形排列的大尺度非均... 鉴于床面非均匀散粒粗糙直接影响明渠水流的流速结构问题,基于PIV水槽试验,研究了非均匀散粒粗糙床面明渠水流的流速结构,探讨了水流时均流速沿流向和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脉动流速的象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花形排列的大尺度非均匀散粒粗糙显著影响了颗粒顶部以下的水流结构,大、小颗粒周围时均流速结构相似,颗粒大小明显影响了流动分离区形状尺度和内外层流体分界点位置;象限分析显示外层流体中,大颗粒使其上方区域Q2、Q4事件的概率减小;内层流体中Q1、Q3事件占主导,颗粒上游及大颗粒附近相比下游及小颗粒附近更易产生强紊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散粒粗糙床面 明渠水流 时均流速 脉动流速 象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校舍暖床末端供暖性能实验测试
9
作者 张勇钊 默哲龙 +3 位作者 王登甲 陈耀文 郑治国 宋慧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836,共8页
西藏高原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如何保障在高原极端气候下的宿舍供暖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暖床末端系统具有分区供暖、精准高效的特点,可以有效满足高原校舍类建筑的供暖需求.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形式和不同设定温度对暖... 西藏高原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如何保障在高原极端气候下的宿舍供暖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暖床末端系统具有分区供暖、精准高效的特点,可以有效满足高原校舍类建筑的供暖需求.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加热形式和不同设定温度对暖床供暖性能的影响,采用单位功耗下的温升速率作为评价指标,得到了暖床末端与其他常用取暖装置的供暖效果对比结果.结果显示:电加热暖床对于床板和被褥的升温幅度约是水加热暖床的2倍;与其他常用取暖装置相比,电加热暖床和水加热暖床的相对温升速率分别提高了143%、68%,研究为暖床在西藏高原校舍的应用提供了实测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分时分区供暖 高效散热末端 供暖效果 暖床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再生屋面通风除湿床动态再生效果模拟分析
10
作者 柳晟 崔景潭 +3 位作者 严天 徐新华 汤小亮 於仲义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62-69,共8页
室内湿环境显著影响着人体的舒适和健康,传统的建筑除湿方式往往存在着能耗高、结构复杂、维护成本大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屋面通风除湿床,分析了其再生阶段的热湿传递过程,建立了其动态传热传质数值模型并进行了再生过程动态特性... 室内湿环境显著影响着人体的舒适和健康,传统的建筑除湿方式往往存在着能耗高、结构复杂、维护成本大的问题。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屋面通风除湿床,分析了其再生阶段的热湿传递过程,建立了其动态传热传质数值模型并进行了再生过程动态特性模拟研究,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比较含湿量、有效再生时间、再生率等指标,分析了高低太阳辐射场景下该除湿床的再生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硅胶涂覆厚度下,高太阳辐射工况(平均654.0 W/m^(2))下除湿床的稳态含湿量低于低太阳辐射工况(平均305.4 W/m^(2))的稳态含湿量。太阳辐射强度对除湿床再生有强化作用,高太阳辐射工况下再生率为57.3%,高于低太阳辐射工况下的再生率52.6%。高太阳辐射工况下,再生过程前3 h内再生量平均为8.31 g,随后的3 h内再生量平均仅有0.30 g,这表明天气良好的情况下3 h基本可以完成除湿床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通风除湿床 太阳能再生 有效再生时间 再生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屋面通风除湿床吸湿特性正交模拟分析
11
作者 柳晟 崔景潭 +1 位作者 徐新华 严天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6期760-767,共8页
屋面通风除湿床是一种新型的除湿装置,白天可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对固体干燥剂进行零能耗的自动再生,夜间则通过风机将室内空气循环流经除湿床,其中的固体干燥剂吸附水蒸气,实现对室内的除湿。介绍了该除湿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 屋面通风除湿床是一种新型的除湿装置,白天可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对固体干燥剂进行零能耗的自动再生,夜间则通过风机将室内空气循环流经除湿床,其中的固体干燥剂吸附水蒸气,实现对室内的除湿。介绍了该除湿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其热湿传递过程,采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了其数值模型,设计正交模拟试验对其吸湿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极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温度每上升2℃、空气流速每提高0.5m/s、硅胶涂覆厚度每减小1mm,有效吸湿时间分别缩短0.5/0.5/2.6(h);硅胶涂覆厚度每增加1mm,有效吸湿量平均增加约9.8g;入口空气温度每上升2℃或气流速度每提高0.5m/s,平均吸湿量均可上升约0.3g/h。研究结果可为该屋面通风除湿床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通风除湿床 吸湿特性 有效吸湿时间 正交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鸭上网下床养殖技术的协同优化与应用改进
12
作者 郗正林 金程 +2 位作者 姚远 嵇宏杰 何宗亮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4期62-66,共5页
随着肉鸭上网下床养殖模式应用面的扩展,出现如翻耙机不匹配、大平面网床对肉鸭损伤大、发酵床维护难等新动态、新问题,技术的改进与优化要求迫切。该研究围绕供饮水方式、发酵床菌群与饲料益生菌同源、划区分群等技术应用,有利于发酵... 随着肉鸭上网下床养殖模式应用面的扩展,出现如翻耙机不匹配、大平面网床对肉鸭损伤大、发酵床维护难等新动态、新问题,技术的改进与优化要求迫切。该研究围绕供饮水方式、发酵床菌群与饲料益生菌同源、划区分群等技术应用,有利于发酵床的维护管理,提高肉鸭养殖品质,实现模式优化、产品优化,效果明显,为上网下床新模式的成熟应用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鸭 上网下床 协同优化 技术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铁基载氧体辅助燃烧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千惠 齐文义 +4 位作者 郝代军 李小苗 黄延召 孟学峰 邓向军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双碳目标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既是炼化企业极具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燃煤发电技术,也给炼化企业带来了碳排放问题。随着CFB锅炉技术的发展,锅炉容量日益增大,大型工业CFB锅炉运行过程中由进料、进风的位置和方式带来的空气-燃料... 双碳目标下,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既是炼化企业极具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燃煤发电技术,也给炼化企业带来了碳排放问题。随着CFB锅炉技术的发展,锅炉容量日益增大,大型工业CFB锅炉运行过程中由进料、进风的位置和方式带来的空气-燃料混合不良问题逐渐凸显。为提高燃煤CFB锅炉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降低碳排放,基于载氧体辅助燃烧(oxygen carrier aided combustion,OCAC)技术原理,开发了一种Fe基载氧体,并在鼓泡床反应器和0.3 MW/h CFB燃煤反应器上对载氧体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开发的Fe基载氧体具有优良的吸氧释氧性能,鼓泡床CO转化率达到88%以上,CFB反应器CO转化率达到52%~65%,烟气中NO_(x)和SO_(2)等污染物排放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燃煤锅炉 Fe基载氧体 辅助燃烧性能 CO转化率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过量空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棵树矿区八号井主采煤层瓦斯抽采半径研究
14
作者 张康 杨周 王正帅 《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11-114,119,共5页
为掌握四棵树矿区八号井主采煤层抽采半径情况,采用钻孔瓦斯流量法考察研究了抽采时间与抽采纯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抽采时间与抽采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不同抽采时间下B_(5)煤层、B_(6)煤层的有效抽采半径。研究结果表明:抽... 为掌握四棵树矿区八号井主采煤层抽采半径情况,采用钻孔瓦斯流量法考察研究了抽采时间与抽采纯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抽采时间与抽采半径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不同抽采时间下B_(5)煤层、B_(6)煤层的有效抽采半径。研究结果表明:抽采纯流量随抽采时间的增长而呈现负指数规律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瓦斯有效抽采半径与抽采时间呈正相关,但当抽采时间超过某个值,抽采半径将趋于稳定;B_(5)煤层在平均抽采负压18 kPa的抽采条件下,抽采30、60、90、120 d对应的有效抽采半径分别为1.20、2.13、2.84、3.40 m;B_(6)煤层在平均抽采负压13 kPa的抽采条件下,抽采30、60、90、120 d对应的有效抽采半径分别为2.22、2.71、2.81、2.8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顺层钻孔 有效抽采半径 钻孔瓦斯流量法 抽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三步下床法预防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直立性低血压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俊娟 越丽霞 +2 位作者 王俊杰 岳迎莉 高亚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8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三步下床法预防腰椎术后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将腰椎手术患者2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护士指导和协助下按照改良三步下床法完成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比较两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情... 目的探讨三步下床法预防腰椎术后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将腰椎手术患者2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2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护士指导和协助下按照改良三步下床法完成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比较两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术后患者首次下床时采用改良三步下床法,可有效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术后 改良三步下床法 首次下床 直立性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下床开始时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倩兰 金佳 +1 位作者 宋宏晖 艾红珍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8期1701-1703,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下床开始时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9月入住我院关节外科50~80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90例,其中每季度第1月入院者设为对照组共30例,每季度第2月入院者设为观察A组共30例,每季度第...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下床开始时间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9月入住我院关节外科50~80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90例,其中每季度第1月入院者设为对照组共30例,每季度第2月入院者设为观察A组共30例,每季度第3月入院者设为观察B组共30例。观察A组在术后16 h开始下床活动,观察B组在术后20 h开始下床活动,对照组在术后24h开始下床活动。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术后第3天、第5天膝关节最大屈曲、最大伸直角度及借助步行器行走距离;比较3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1月、术后3月膝关节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3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借助步行器行走距离及术后第5天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5天最大屈曲角度及借助步行器行走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A组屈曲角度最大,借助步行器行走距离最远。3组患者中观察A组在术后第7天、术后1月HSS评分最高(P<0.05),在术后第7天ADL评分最高(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术后16 h开始下床活动可更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下床开始时间 全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集层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17
作者 李景明 刘飞 +5 位作者 王红岩 周文 刘洪林 赵群 李贵中 王勃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8,共7页
第一作者简介:李景明(1956),男,四川成都人.博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天然气和非常规泔气地质综合研究和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地址:河北省廊坊市万庄111号信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 第一作者简介:李景明(1956),男,四川成都人.博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天然气和非常规泔气地质综合研究和天然气发展战略研究。地址:河北省廊坊市万庄111号信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邮政编码:065007。Email:lijim@petrochina.c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集层 解吸特征 解吸速度 解吸率 吸附时间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贾赟丽 金献萍 +1 位作者 蓝春晗 邱小芩 《护士进修杂志》 2012年第23期2127-2129,共3页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治疗已日臻成熟,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的重要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长时间卧床,以避免电极移位、出血和血肿... 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治疗已日臻成熟,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的重要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长时间卧床,以避免电极移位、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但长时间卧床易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为保证术后患者的舒适,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术后的卧床时间、体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卧床时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及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晓宁 杜冬青 +2 位作者 马海洋 李玉婕 马玉侠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针三阴交组,每组各25例,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第1、... 目的观察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名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隔淀粉灸脐组、针三阴交组,每组各25例,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评价3组患者治疗前、第1、2、3月经期及随访期下腹部疼痛情况及疼痛引起的额外卧床时间。结果第2、3月经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对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针三阴交组(P〈0.01)。随访期隔药灸脐组对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的改善优于隔淀粉灸脐组和针三阴交组(P〈0.05-0.01)。结论隔药灸脐组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下腹部疼痛时间及疼痛程度、额外卧床时间改善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隔药灸脐法 下腹部疼痛 额外卧床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步挤压S变换的地震信号时频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晗 张建中 黄忠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9-695,共7页
S变换(ST)被广泛应用于时频分析,但受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制约,其分辨率有限。同步挤压S变换(SSST)是一种正反无损可逆变换,通过对S变换时频谱在频率方向上进行挤压,使能量聚集到信号的真实瞬时频率上,显著地压制了虚假频率成分、提高了... S变换(ST)被广泛应用于时频分析,但受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制约,其分辨率有限。同步挤压S变换(SSST)是一种正反无损可逆变换,通过对S变换时频谱在频率方向上进行挤压,使能量聚集到信号的真实瞬时频率上,显著地压制了虚假频率成分、提高了信号的时频谱的分辨率。将SSST方法应用于合成信号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所得结果表明SSST比ST具有明显的提高地震信号时频分辨率的能力,有利于薄层识别和储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挤压S变换 时频分析 时频分辨率 薄层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