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厨、职田与空饷:中晚唐官员的俸禄制度
1
作者 张国刚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共18页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 俸禄制度是官僚行政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晚唐俸禄制度的变化以顺宗朝的官员俸禄制改革为起点,它的政策内容完全为宪宗元和改革所继承,其中心议题是置本收利和职田问题。这些问题规定和影响了唐后期百年间(805—907)官员俸禄与官署经费的变革。只是在武宗尤其是宣宗时代,边疆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俸禄靠吃官健空饷的问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似乎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但是,随着这些改革的消失以及其效果的空泛化,唐朝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俸禄 公厨 职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
3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02,共16页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生了新型家庭关系与男女关系模式。但缘于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压力,中晚唐士人在对弱者有着深切同情的同时,对处于同一圈层的士人却有着人心不古、人面兽心的感慨与指责。人之为人的问题也由之在人兽之间的框架下,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并构成了中晚唐文学拼图中一个崭新的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社会变迁 制度更变 情感基调 愧悔与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李党争与晚唐之际的石刻书写
4
作者 李军 梁雨昕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种做法隐蔽性较强,从而给学者的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学界在利用牛李党争背景下所生成的碑志材料时,不仅要挖掘其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而且要留意时局对石刻材料所产生的偏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之际 牛李党争 石刻书写 政治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仁寿石佛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5
作者 张亮 李瑞瑶 +5 位作者 胡盛 李杰 黄桥 李鑫 邓宏亚(摄影/绘图) 邓可人(绘图)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6,共10页
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石佛湾摩崖造像现存13龛,造像组合包括三佛、七佛、五十三佛、一弟子二胁侍、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可辨题材有弥勒、僧伽、三世佛、过去七佛、五十三佛、一佛五十二菩萨等瑞像。根据造像题材及风格... 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石佛湾摩崖造像现存13龛,造像组合包括三佛、七佛、五十三佛、一弟子二胁侍、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可辨题材有弥勒、僧伽、三世佛、过去七佛、五十三佛、一佛五十二菩萨等瑞像。根据造像题材及风格,可推断石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8世纪晚期至9世纪上半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寿县 石佛湾 摩崖造像 中晚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至元初绘画作品中“单肩包”的样式、功能及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6
作者 邓莉丽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与腰间悬挂系结的荷包、荷囊等小型包具相比,可供肩挎的、现代意义上的包则出现得较晚,元代之前几乎没有实物发现。文章基于晚唐至元初的绘画作品,从使用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单肩包”,具体又包括“单肩挎包... 在中国服饰史上,与腰间悬挂系结的荷包、荷囊等小型包具相比,可供肩挎的、现代意义上的包则出现得较晚,元代之前几乎没有实物发现。文章基于晚唐至元初的绘画作品,从使用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单肩包”,具体又包括“单肩挎包”及“斜挎包”的样式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促使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认为其发展与传教之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丝路之宗教文化、胡汉文化交流的产物;除此,亦受到蒙元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至元初 单肩包 使用者 样式与功能 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资阳中和镇菩萨岩、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童瑞雪 王屹 +3 位作者 白彬 赵赫(绘图) 寇小石(绘图) 谈北平(摄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7,共13页
资阳市中和镇菩萨岩与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均为沱江流域中晚唐时期的典型造像点,二者在龛形、题材和造像风格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前者雕刻较精美但纪年缺失,后者虽被盗损却有明确纪年题记,可互为参照。综合崖面布局、纪年题记以及其... 资阳市中和镇菩萨岩与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均为沱江流域中晚唐时期的典型造像点,二者在龛形、题材和造像风格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前者雕刻较精美但纪年缺失,后者虽被盗损却有明确纪年题记,可互为参照。综合崖面布局、纪年题记以及其他参考因素,初步判断两处造像集中开凿于8世纪下半叶到9世纪初期,晚唐及以后有补凿、搭建建筑和妆彩活动。两处造像题材有一佛、三佛与多身胁侍(含天龙八部)的组像、五十三佛、舍利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阳 摩崖造像 中晚唐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的空间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向铁生 邓芗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6,共8页
长安仙幻小说作为中晚唐传奇中形式独特的一类,繁复的空间书写是其突出特征。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建构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分别是长安城、仙幻异界及“庙堂”文化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空间。特殊的空间书写形式导致小说中的空间表现出... 长安仙幻小说作为中晚唐传奇中形式独特的一类,繁复的空间书写是其突出特征。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建构了三种不同的空间,分别是长安城、仙幻异界及“庙堂”文化影响下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空间。特殊的空间书写形式导致小说中的空间表现出三个特点,即在空间跨越上具有灵活性、在文化交流上具有包容性、在情感基调上具有悲剧性。从整体来看,中晚唐长安仙幻小说中的空间书写既是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也丰富了唐传奇的题材类别,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长安 仙幻小说 空间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备茶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爱东 王曾 李鑫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晚唐墓 壁画 备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之间:唐元和时期进奉的二重性解读
10
作者 许超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唐元和时期,宪宗对官员进奉采取了既限制又纵容的双重态度。宪宗通过敕令多次强调禁止无名进奉、税外加征,同时,又以家财、羡余等名义给官员进奉以合理的解释。从助军钱分析可见,朝廷即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公开加税,对挪用地方... 唐元和时期,宪宗对官员进奉采取了既限制又纵容的双重态度。宪宗通过敕令多次强调禁止无名进奉、税外加征,同时,又以家财、羡余等名义给官员进奉以合理的解释。从助军钱分析可见,朝廷即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公开加税,对挪用地方财物助军的行为采取了严格管理,从形式上维护了“不征于人”的形象。这就使得进奉在法令的模糊边缘游走,皇帝和臣子从为国积财、舍家为国出发,赋予了进奉伸缩性的解释。这种家国之间的二重性,再加上出于弥补财政不足及维护政治秩序的现实需要,使得中晚唐的进奉在既调和又冲突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唐宪宗 进奉 财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晓芳 陆庆夫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8,共9页
唐代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既有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方面,又基于该地自身情势形成了某些特色。女子初婚年龄普遍在21-30岁之间,其中23岁以后结婚者占相当比重,晚婚现象突出,10岁左右的夫妻年龄差距为多数和正常情形。形成此种婚姻模... 唐代西州下层女性的婚姻生活既有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方面,又基于该地自身情势形成了某些特色。女子初婚年龄普遍在21-30岁之间,其中23岁以后结婚者占相当比重,晚婚现象突出,10岁左右的夫妻年龄差距为多数和正常情形。形成此种婚姻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唐对西域的频繁战事。女子婚后地位较低,但孝养观念浓厚。丧夫后的女性主要有三种去处——继续留在夫家、归宗和改嫁,其中第一种选择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西州 下层女性 晚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五代时期金河黑河水系变迁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6
12
作者 鲁挑建 郑炳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6,共7页
汉代黑河(删丹河,或名张掖河,又名弱水)与北大河(金河,又名呼蚕水)交汇入注居延海,汉代以后直到唐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两水分流,金河流注白亭海,张掖河流注居延海。敦煌文献记载晚唐时金河与张掖河交汇流注居延海,... 汉代黑河(删丹河,或名张掖河,又名弱水)与北大河(金河,又名呼蚕水)交汇入注居延海,汉代以后直到唐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两水分流,金河流注白亭海,张掖河流注居延海。敦煌文献记载晚唐时金河与张掖河交汇流注居延海,使居延海湖面出现一个恢复期。此外,金河和黑河流域地区居民结构变化、农业人口和用水量减少、黑河径流量增加也是居延海湖面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五代金时期 金河 黑河 水系变迁 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博牙兵与唐末五代政局的变动 被引量:4
13
作者 葛焕礼 王育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1期157-161,共5页
魏博牙兵是唐后期、五代政局中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是此前一直未曾被学者充分注意。本文在考察魏博牙兵建置始末、兵员组成、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魏博牙兵“素骄”的原因、节帅对其所施制衡措施以及它对唐末五代政局变... 魏博牙兵是唐后期、五代政局中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是此前一直未曾被学者充分注意。本文在考察魏博牙兵建置始末、兵员组成、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魏博牙兵“素骄”的原因、节帅对其所施制衡措施以及它对唐末五代政局变动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末 五代 魏博牙兵 政局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伏堂日记》所见皮锡瑞之经学观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仰湘 杨艳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6-42,共7页
根据《师伏堂日记》可以窥探皮锡瑞经学观 ,归之为三 :通经致用的为学旨趣、“义理必兼考证”的治经方法和力戒门户的经学立场。皮氏以其治学主张与成就 ,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 ,堪称清代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
关键词 皮锡瑞 《师伏堂日记》 晚清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废名诗歌观念的“传统”与“现代”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洁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 废名的诗歌观念既"传统"又"现代",代表了1930年代中国新诗艺术尝试的一个方向。与模仿西方诗学的思路不同,废名是将寻求新诗"现代"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认同晚唐诗所表现出的"诗的内容"和"诗的感觉",从而在观念上超越了胡适等人偏重于从语言形式上划分诗之新旧的思路。同时,废名在创作中实践了晚唐诗深幽婉曲的艺术风格,并将之与其个人独特的禅宗意趣结合起来。废名的诗歌观念承袭了周作人的"文艺复兴"的文学观念,是以"现代"眼光重释和取舍"传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传统 现代 晚唐诗 禅宗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晚唐音乐文化转型之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8-133,共6页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主要集中于盛唐,学术界历来对盛唐音乐评价高,而对中晚唐时期的音乐关注不多。唐代音乐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特征。与盛唐相比,中晚唐时期的音乐亦有着自身转型的新变化。宫廷音乐的散落与重建、民间俗乐的开...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主要集中于盛唐,学术界历来对盛唐音乐评价高,而对中晚唐时期的音乐关注不多。唐代音乐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特征。与盛唐相比,中晚唐时期的音乐亦有着自身转型的新变化。宫廷音乐的散落与重建、民间俗乐的开放与兴起,文人音乐、私家乐伎和军营音乐的隆起,形成了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尽管中晚唐音乐兴盛的规模和艺术成就难以超越盛唐的水平,但是对于整个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音乐 中晚唐音乐 音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鸿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7,共6页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贾岛 晚唐诗风 “晚唐体” 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能入蜀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明贤 赵素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3-130,共8页
薛能是晚唐著名诗人,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的副将,他曾于唐懿宗咸通五年春夏之交入蜀,七年四月后为嘉州刺史,于咸通八年五六月之交的夏日返回长安,其入蜀和出蜀路线基本相同。薛能前后事蜀三年,在蜀中写了不少的诗歌。
关键词 薛能 入蜀 晚唐 成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阳峪窑址群考察纪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建保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63,共11页
通过对当阳峪窑19处窑址的考察与初步研究,基本掌握了当阳峪窑白釉、双色釉、绞胎、绞彩、酱釉、黑釉、青釉、钧釉瓷器和三彩、翠兰釉陶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工艺,发现"二次烧成"的资料。通过研究,发现当阳峪窑始烧于唐代晚... 通过对当阳峪窑19处窑址的考察与初步研究,基本掌握了当阳峪窑白釉、双色釉、绞胎、绞彩、酱釉、黑釉、青釉、钧釉瓷器和三彩、翠兰釉陶器的造型、装饰和烧造工艺,发现"二次烧成"的资料。通过研究,发现当阳峪窑始烧于唐代晚期。在其创烧与发展阶段,受到了巩义窑、耀州窑、邢窑、定窑、磁州窑及钧窑等周边窑口不同程度的影响。广义的当阳峪窑即文献记载的怀庆窑,博爱县地域的古代窑场即文献记载的河内窑。当阳峪窑在宋金时期达到鼎盛,影响、促进了淄博窑等周边窑口的发展,并延续至清代。除了满足一般性的市场消费,由于品质优秀,还跻身贡奉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阳峪窑址 标本研究 唐代晚期始烧 宋金时期鼎盛 贡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末的形势与党项势力的崛起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鸿宾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3,共8页
本文从"二元制构造"的角度解释党项势力于唐末崛起的事项。作者认为,唐朝疆域和民族(族群)是由农耕地区、汉人为核心的内层与非农地区(牧业、半农半牧等)、非汉群体的外层结合而成的。当内层力量强于外层的时候,向心力聚增而... 本文从"二元制构造"的角度解释党项势力于唐末崛起的事项。作者认为,唐朝疆域和民族(族群)是由农耕地区、汉人为核心的内层与非农地区(牧业、半农半牧等)、非汉群体的外层结合而成的。当内层力量强于外层的时候,向心力聚增而形成一统性的王朝;反之,外层有可能脱离内层的控制而自行其事。安史之乱削弱了内层实力,致使外层势力上升。党项的崛起即源自于此,其发展之盛,即在吐蕃衰微之时。党项崛起之实质,是地方势力分立的表现,其族性之张扬则依随于此并在唐朝消亡以后才膨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制构造” 唐末 党项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