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董莉莉 赵济川 +5 位作者 汪成成 孙云霞 胡博 高英旭 王建军 刘红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4-532,共9页
【目的】探讨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 【目的】探讨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结合土壤养分因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对林分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1)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均对林分乔木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物种多样性中的丰富度(相关系数r=-0.503,P<0.01)和香农指数(r=-0.417,P<0.01)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构多样性中的胸径香农指数与乔木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5,P<0.01)。(2)通过最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可知: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对林分乔木生物量均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394(P<0.01)和0.280(P<0.05);土壤养分对乔木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主要通过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作用于乔木生物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470(P<0.01)和-0.655(P<0.01)。【结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直接影响辽东山区蒙古栎林乔木生物量,而土壤养分则通过林分结构(结构多样性和林分密度)间接影响其乔木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土壤养分 .蒙古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厚臻 崔之益 +7 位作者 李小飞 张启雷 朱士铭 方小英 刘小金 徐大平 熊咏梅 苏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林窗规格、种植模式对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人工林效果,为低产、低效杉木纯林转型为杉-珍复层混交林的林窗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肇庆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林窗规格、种植模式对珍贵树种林窗化改造低效杉木人工林效果,为低产、低效杉木纯林转型为杉-珍复层混交林的林窗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肇庆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6个珍贵树种(黑木相思、红锥、交趾黄檀、母生、格木、闽楠),设置3种林窗规格(8m×8m、12m×12m、16m×16m)和3种种植模式(纯林、2个树种的低度混交、6个树种的高度混交),分析比较6个珍贵树种在不同林窗及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长效果。【结果】不同树种的生长表现差异显著,交趾黄檀与红锥的各项生长指标综合表现最好,林分已基本郁闭成林;闽楠、格木生长表现一般,母生生长表现较差;黑木相思整体长势良好,但其保存率仅有25%。中、小林窗有利于提高红锥的保存率,中、大林窗有利于促进交趾黄檀、红锥径向生长,大林窗能很好地促进闽楠株高与胸径生长,各树种生长整体表现为大林窗>中林窗>小林窗。高度混交模式有利于提高母生保存率及促进交趾黄檀高生长;低度混交模式有利于促进黑木相思的径向生长,并促进交趾黄檀、闽楠、黑木相思的树冠生长,红锥在纯林及高度混交模式下的树冠生长较好。【结论】交趾黄檀、红锥和格木生长表现较好,是适宜广东省杉木林窗混交化改造的珍贵树种。闽楠生长表现一般,鉴于其为慢生树种且保存率较高,推荐其为备选树种。在中大林窗下,交趾黄檀或红锥的纯林、交趾黄檀与母生混交,格木与闽楠混交可作为低产、低效杉木林混交化改造的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窗 珍贵树种 混交种植 林分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聪 刘琪 +2 位作者 李海奎 刘鹏举 詹思颖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含哑变量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独立模型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的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考虑起源、龄组2个主要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通过加权回归消除异方差,采用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平均预估误差(MPE)、总相对误差(TRE)和差异百分比(VP)对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利用2021年林草综合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的差异。【结果】1)共构建2974类尺度兼容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分别为1383和1591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661和0.9652,MPE分别为0.75%和0.78%,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09,MPE仅上升0.03%。2)共构建2520类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尺度兼容模型结果一样,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均为1260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443和0.9424,MPE分别为0.48%和0.49%,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19,MPE仅上升0.01%。3)构建4种不同建模方式(独立-尺度模型、独立-树种模型、联立-尺度模型、联立-树种模型)的森林碳储量模型。相比独立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参数变动幅度更小。4种不同建模方式共包含参数a和参数b分别为46157和23935个。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a的平均值分别为0.5965和0.6200,极差分别为2.3186和2.1922,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264;参数b的平均值分别为0.9332和0.9318,极差分别为0.6723和0.5065,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667。4)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时,无论何种尺度,独立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大于联立方程组模型,但总体上各种尺度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在3%以内。【结论】1)本研究提出的从森林蓄积量直接到森林碳储量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数据有效、方法可靠,可用于直接估算森林碳储量。2)基于含哑变量的非线性似然无关的联立方程组方法,可更好地建立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3)本研究构建的森林碳储量模型平均R^(2)在0.95以上,MPE在1%以内,可用于林业实践中快速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4)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以及参数的稳定性,建议使用以联立-尺度(以尺度为建模总体的联立树种分类模型)为建模方式的森林碳储量模型。5)在5%精度要求下,可使用国家尺度考虑林分起源、龄组的树种分类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储量模型 非线性似然无关 哑变量 参数库 尺度兼容 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冠结构及林元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张盼盼 乐新贵 +7 位作者 汪志培 毛振伟 胡千惠 周天玲 李霞 刘骏 宋庆妮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37,共15页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 【目的】探讨毛竹扩张对阔叶林树木树冠结构和林元结构的影响及机制,为控制毛竹扩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8 hm^(2)(400 m×200 m)固定监测样地,并对样地内胸径(DBH)大于1 cm的植物进行每木检尺和定位,记录植物的种类、胸径、冠长、冠幅及空间位置。分析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长率、冠形率的影响,以及毛竹扩张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林元包围度、混交度、开敞度的影响。【结果】(1)毛竹的快速扩张对邻近树木的冠层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统计分析显示,随着毛竹数量的上升,树木的平均冠幅和冠形率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P<0.01),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和冠形率变化幅度显著高于落叶树种。相关性分析发现,毛竹数量与常绿树种的冠长和冠长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落叶树种则未表现出相关关系(P>0.05)。(2)林元空间结构特征与毛竹数量存在显著关联。具体而言,随着毛竹数量的增加,不同尺度上树木的包围度和混交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P<0.01),而开敞度则显著降低(P<0.01)。落叶树种所在林元空间结构参数(包括包围度、混交度和开敞度)与毛竹数量的拟合度更高,表明其响应关系更为显著。(3)树木林元包围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及落叶树冠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混交度与常绿树冠幅、冠长率及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林元开敞度与常绿树和落叶树冠幅、冠长、冠形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毛竹扩张会显著改变周边常绿和落叶树种的邻域环境,即增大树木林元包围度和混交度,减小树木林元开敞度。这种变化进一步引发植物个体树冠结构的减小和长势的减弱,其中常绿树种的冠幅、冠长及冠形率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扩张对森林功能影响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树冠结构 林元结构 常绿树种 落叶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5
作者 朱江 郭童童 +3 位作者 杨洁 苗帆 张硕新 郝红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58、1988、2004、2019年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多样性、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分析林区在遭受大面积...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以下简称“林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58、1988、2004、2019年4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多样性、景观异质性3个角度选取评价指标,分析林区在遭受大面积砍伐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与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人为干扰是引起林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砍伐前后(1958—1988年),斑块密度由1.269块/hm^(2)下降至0.407块/hm^(2);景观分维数由1.104下降至1.088,经自然演替后又上升至1.101。大面积的森林砍伐,使林区景观变得简单化、均质化,而自然演替使森林景观趋向复杂化、异质化;乔木林地面积占比不断增加,1958、1988、2004、2019年面积分别为2103.12、2126.74、2144.77、2221.87 hm^(2),占比由92.01%提高至96.28%、98%和99.15%。优势树种方面,山杨林自主更新能力相对较弱,而华山松林则相对较强。砍伐前,桦木(Betula albo-sinensis)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为林区景观基质;砍伐后,卜氏杨(P.purdomii)林、山杨林、柳(Salix spp.)林消失,华山松(P.armandi)林成为林区主体景观,面积占比由3.61%提高至32.75%。由此可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可促使森林演替产生积极效果,而过度采伐则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优势树种 火地塘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
6
作者 程铄茵 张国栋 +4 位作者 张楠 黄长江 刘瑞强 何杨辉 周旭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1,共10页
【目的】定量揭示热带季雨林区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如何通过调控树种多样性及其衍生的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总呼吸、凋落物层呼吸、自养呼吸、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为准确模拟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为干... 【目的】定量揭示热带季雨林区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如何通过调控树种多样性及其衍生的植被–土壤–微生物互作过程,进而影响土壤呼吸及其组分(总呼吸、凋落物层呼吸、自养呼吸、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为准确模拟全球变化及高强度人为干扰下该区域的碳循环过程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双版纳橡胶树纯林、橡胶-咖啡混交林和4树种混交人工林3种经营模式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呼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植被生物量和功能性状等指标,探讨橡胶林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1)土壤呼吸、凋落物层呼吸和自养呼吸均随林地树种多样性的增加显著提高,而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无显著变化。(2)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凋落物产量和细根生物量显著增加,凋落物周转率显著提高。土壤碳氮比和真菌细菌生物量比均随树种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3)不同经营模式对土壤各呼吸组分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自养呼吸变化主要受凋落物周转率和细根生物量影响,凋落物层呼吸变化主要受比叶面积与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的影响,而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主要受真菌细菌生物量比与丛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调控。【结论】在热带人工林经营中,树种多样性是影响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关键因子。混交林通过增加凋落物产量和周转率以及根系生物量来影响总土壤呼吸和自养呼吸,通过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改变植物叶片性状和微生物结构来影响凋落物层呼吸,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间接影响矿质土壤层微生物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橡胶林 树种组成 土壤呼吸组分 凋落物周转 微生物群落 热带雨林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平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杨嘉绮 彭建松 +1 位作者 符盟 可凯勒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7,共9页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土地覆盖类型,通过地表温度反演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样方法获取群落特征信息,以特大和巨大林木树冠斑块的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作为自变量,降温率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永平县城市林...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土地覆盖类型,通过地表温度反演获得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样方法获取群落特征信息,以特大和巨大林木树冠斑块的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作为自变量,降温率为因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永平县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不透水面面积>林木树冠覆盖面积>水体面积>裸土地面积>农田面积,不透水面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7.89%,林木树冠覆盖占20.39%,面积较大的林木树冠覆盖主要分布在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公园绿地的林木树冠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地表温度随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变化,面积的改变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大,小型斑块面积小但数量多且连接聚集程度高,同样能够影响地表温度。林木树冠覆盖在密集建筑中表现低温,水体呈稳定低温状态,表明林木树冠覆盖与水体均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群落特征的降温效果表现为乔-草>乔-灌-草>乔-灌植被型,常绿>落叶树种,植被结构占比平均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降温效益。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相关性权重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与降温率的相关性表现为面积>周长≈形状指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优化城区滨河绿地,增加滨河绿地林木树冠覆盖的面积,补植高大乔木,注重树种调控,从而改善城市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 热环境 树种 城市林木 永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马占相思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研究初报
8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3,共11页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环剥技术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进行树干环剥,设置3块监测样地,对人工林木致死和天然林木更新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林分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树干环剥16个月后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并以枯立木方式直立在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上层,枯立木的密度分别为152、272和288株·hm^(-2);(2)转型后的天然林郁闭度均在0.85以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6cm、11.8m、2264株·hm^(-2)、115.1m^(3)·hm^(-2),9.1cm、10.7m、1424株·hm^(-2)、48.5m^(3)·hm^(-2)和11.5cm、13.2m、1344株·hm^(-2)、86.5 m^(3)·hm^(-2),林木径级结构呈异龄林分布特征;(3)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转型前马占相思人工林中天然更新定居的乡土树种组成,胸径≥5 cm的乔木层进界木密度分别为144、224和152株·hm^(-2),树高≥150 cm的灌木层(含乔木幼树)进界木密度分别为728、1128和960株·hm^(-2);(4)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的分别为16、12和160株·hm^(-2)。(5)转型后天然林乔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51、41和34,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96、3.95和3.63,均匀度分别为0.87、0.74和0.71;常绿乔木树种均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78.1%、84.4%和78.9%,林木株数占比分别为80.6%、85.4%和86.9%;灌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73、86和9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59、4.53和3.90,均匀度分别为0.58、0.71和0.60;常绿乔木种均占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49.2%、49.9%和41.2%,株数占比分别为33.4%、42.3%和32.5%。[结论]树干环剥16个月后,27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马占相思人工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特征明显的异龄林结构,且林分中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树干环剥技术是促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可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马占相思人工林 乡土树种 天然林转型 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落叶松林树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分析
9
作者 张喜亭 佘丹琦 +3 位作者 王凯 杨艳波 田盼立 王文杰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落叶松林是我国东北林区最为重要的林型之一,对维持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以东北森林带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多样性及空间结构指标计算,并结合方差分解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落叶松... 落叶松林是我国东北林区最为重要的林型之一,对维持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以东北森林带落叶松林固定样地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多样性及空间结构指标计算,并结合方差分解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落叶松林树种多样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落叶松林树种丰富度均值为10.75,Simpson指数为0.72,Shannon-Wiener指数为1.6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林分树种混交度均值为0.57,林分处于中度混交状态;角尺度为0.54,林分为聚集分布;胸径大小比数为0.51,林分生长为中庸状态。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和地理气候共同解释35.9%的树种多样性变化,其次是空间结构特征,解释率为29.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混交度Mi、纬度(Latitude)、年均温(MAT)和年降水(MAP)等空间结构和地理气候指标是树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地区落叶松林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带 落叶松 树种多样性 林分空间结构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下贝叶斯优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人工林树种识别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红 辛守英 +1 位作者 张薇 焦琳琳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11,共14页
为探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下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PCA-BO-CNN)模型对人工林树种识别的方法,以提高遥感技术在人工林树种识别中的... 为探究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下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BO)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算法(PCA-BO-CNN)模型对人工林树种识别的方法,以提高遥感技术在人工林树种识别中的准确率和鲁棒性。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域,利用Sentinel-1遥感数据、Sentinel-2遥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PCA-BO-CNN算法模型结合,并与其他不同算法模型对比分析,以提高人工林树种识别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相比PCA算法处理前,PCA算法处理后多源数据特征的PCA1—PCA39共计39个特征的标准差和特征间的区分性明显提升。因此,PCA算法处理有利于提升对华北落叶松、白桦、樟子松、蒙古栎和云杉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的识别精度;2)在PCA算法处理前,BO-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模型对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总体准确度(OA)和Kappa系数精度,分别为81.87%,0.7545。在PCA算法处理后,PCA-BO-CNN算法模型对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OA和Kappa系数精度相对提高,分别为83.10%,0.7703;3)相比PCA算法处理前的BO-RF算法模型,PCA算法处理后的PCA-BO-CNN算法模型对塞罕坝林场主要优势树种及非林地识别的调和平均数(F1)、OA和Kappa系数的整体精度相对较高。具体,相比BO-RF算法模型PCA-BO-CNN算法模型的OA提升了1.24%,且相比PCA算法处理前PCA-BO-CNN算法模型OA提升了3.71%。与其他算法模型相比,基于PCA-BO-CNN算法模型的人工林树种识别方法具有很强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为掌握塞罕坝林场人工林的树种分布,进而了解森林碳储量、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碳减排政策以及推动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BO-CNN模型 塞罕坝林场 人工林 遥感技术 树种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雷达与GF-2数据优选特征的中亚热带山地竹林树种识别
11
作者 谭艳 郭孝玉 杨可乐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6,126,共12页
树种分类及其空间位置展现是森林生态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森林资源的精准管理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分二号多光谱影像数据(GF-2)与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LiDAR)联合在山地竹林树种分类中的应用价... 树种分类及其空间位置展现是森林生态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森林资源的精准管理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分二号多光谱影像数据(GF-2)与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LiDAR)联合在山地竹林树种分类中的应用价值。以福建闽中山地为例,分别提取GF-2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LiDAR的高度特征、强度特征、地形因子和冠层高度特征(CHM),采用随机森林(RF)优选特征变量,比较单一GF-2影像、单一LiDAR数据、GF-2影像与LiDAR数据联合在树种分类中的应用潜力,设计3类特征组合,并运用2种机器学习分类器(RF、SVM)对竹林进行精细分类识别提取。结果表明:优选特征集LiDAR特征中回波强度的25%(I_25%)重要性最高,GF-2纹理特征中窗口11×11的蓝光波段均值(11_B1_Mean)和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表现较好;不同数据源比较,GF-2结合LiDAR数据在分类精度上优于单源数据;随机森林分类器方法结合GF-2、LiDAR数据集优选特征方案(F3)增加地形因子冠层高度等辅助特征后,树种分类的精度由78.47%提升到92.55%,总体精度达92.55%,kappa系数为0.91,表明增加辅助特征后,竹林树种识别精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 GF-2卫星影像 LIDAR数据 特征优选 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杨安蓉 李富荣 +5 位作者 赵满 冯岩晃 杨江敏 董诗凡 李木东 张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要求不断提升背景下,林业调查和监测手段逐步向高效、精准、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林业调查人力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精准林业的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凭借高时空分辨率、操作灵活及高性价比等优...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和生态保护要求不断提升背景下,林业调查和监测手段逐步向高效、精准、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林业调查人力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精准林业的需求。无人机遥感技术凭借高时空分辨率、操作灵活及高性价比等优势,在林业信息获取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推动精准林业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树种识别、森林结构参数估测等单一应用领域,缺乏系统梳理其在林业全流程中的综合应用。该研究系统总结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明确其在林业信息提取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分析其在林分类型及树种识别、森林结构参数提取、森林干扰监测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成果,进一步探讨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识别 森林结构参数 森林干扰监测 无人机遥感 无人机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首市林草种质资源调查
13
作者 张运福 郝焰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9期93-97,共5页
本文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并结合踏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等方法辅助调查,分析了安徽界首市野生林木、收集保存、栽培利用、古树名木物种、珍稀保护林草物种、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以及草本等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数... 本文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并结合踏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等方法辅助调查,分析了安徽界首市野生林木、收集保存、栽培利用、古树名木物种、珍稀保护林草物种、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以及草本等林草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现状。此次调查共记录了银杏、荷花木兰、樟等野生林木资源46种,‘皖槐1号’刺槐、麻栎、黄山栾树等收集保存种质资源5种,水杉、侧柏、白皮松等栽培利用林草种质资源共130种,黄连木、臭椿、厚壳树等古树名木物种资源43棵,南方红豆杉、杜仲、榉树等珍稀保护林草物种资源6种,优良林分4处和优良单株10处,节节草、睡莲、萱草等草本种质资源92种。依据资源分布情况提出了建立原地保存库、异地保存库、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以及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等对策,为建立研究区林草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制定林草种质资源长期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种质资源普查 种质资源保护 珍稀树种 林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14
作者 李裕华 董冠孜 +1 位作者 俞青峰 李莹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3期70-74,共5页
为分析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公园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群落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107种,其中草本植物48种,木本植物59种;调查样地植物Shannon-Wiener... 为分析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该公园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群落垂直结构。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107种,其中草本植物48种,木本植物59种;调查样地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1.056、0.464和0.668,较园林地物种多样性低,杨树林区的多样性指标值呈正态分布,园林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值因植物配置方式不同存在差异;杨树林区乔木更新层中构树的重要值最高,为1.074,乔木更新层优势种为构树、桑树和女贞;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上层乔木较单一,乔木更新层丰富度较低,灌木、藤本植物较稀缺。建议利用乡土植物群落逐步代替杨树林,依照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顺序营建生态植物群落。研究结果为类似地区植物群落调查及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群落结构 乔木更新层 物种多样性 乡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雨灾害下青龙山林场树木损伤特征与抗性评估
15
作者 周细斌 杨繁 +1 位作者 周鸣惊 唐志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83-88,共6页
探讨冻雨灾害对不同树种的损伤类型及树种脆弱性,揭示树木生物学特性与其抗灾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管理、冻雨灾害防护及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2024年2月武汉市江夏区青龙山林场树木的损伤情况,应用描述性统计和单... 探讨冻雨灾害对不同树种的损伤类型及树种脆弱性,揭示树木生物学特性与其抗灾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管理、冻雨灾害防护及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2024年2月武汉市江夏区青龙山林场树木的损伤情况,应用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评估树木特性与损伤类型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Pearson)探索次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在损伤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香樟和马尾松因冠幅较大、结构相对脆弱,表现出较高的腰折和断梢发生率;杉木在折枝方面受损明显,但整体损伤较轻。(2)树冠形状、枝干结构和木材密度等生物学特性是影响树木抗冻能力的关键因素,环境因素(如坡位和坡向)与树木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冻雨频发区域应优先选择抗冻性强、恢复快的树种(如杉木),并减少香樟等易受冻害树种的栽种,以降低整体受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灾害 树木损伤 抗冻能力 树种选择 森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与林木生长特征
16
作者 杨金明 王舶鉴 +1 位作者 姜小蕾 卢慧翠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5,共11页
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我国暖温带区域的典型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崂山北九水1 hm2固定样地中的3种树种配置组合,分别为Ⅰ100%常绿针叶树种、Ⅱ... 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是我国暖温带区域的典型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林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崂山北九水1 hm2固定样地中的3种树种配置组合,分别为Ⅰ100%常绿针叶树种、Ⅱ60%落叶阔叶树种+40%常绿针叶树种和Ⅲ40%落叶阔叶树种+60%常绿针叶树种,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及生长量的特征,以及林分结构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该林分优势树种的胸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倒“J”型或呈偏正态分布,林分状态发展稳定。(2)不同树种配置的角尺度主要为随机分布,树种混交程度均较弱,其中针阔树种混交配置的林分大小比数为0的占比较高。(3)不同树种配置的林分胸高断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且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生长量较大。(4)大小比数越小或混交度越高,林分的胸高断面积和林木生物量越高。综上,针阔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林木的竞争,丰富相邻木的大小配比和异种树种配比,有利于促进森林演替,提高生产力,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 相邻木 生物量 断面积 树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更新树种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丁磊 林强 高谢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对辽东山区34年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e),设置5种配置模式(D1(更新红松、水曲柳)、D2(更新红松)、D3(更新... 对辽东山区34年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e),设置5种配置模式(D1(更新红松、水曲柳)、D2(更新红松)、D3(更新红松、紫穗槐)、D4(更新水曲柳)、D5(更新红松、紫穗槐)),以日本落叶松人工单层纯林为对照(CK)。7 a后比较不同更新树种及配置模式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树种能促进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平均胸径和林木单株材积的生长,其中D4处理效果最好。对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D1、D4、D5高于CK,差异显著(P<0.05)。对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更新树种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CK,差异显著,5种配置模式下D2草本层物种多样性较低,其他4种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更新树种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改变了土壤中参与碳、氮、磷循环的相关酶活性。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以D4、D5较好。土壤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以D4最好。土壤pH值、全钾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D4最好。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D4、D5较好。土壤全氮、铵态氮和脲酶以D5最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显著相关。其中多酚氧化酶与全氮、铵态氮均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与全氮、铵态氮均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pH值、全氮均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铵态氮均显著正相关。用熵权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分排序由大到小为D4、D5、D3、D1、D2、CK。各更新处理的经营效果均好于对照,红松、水曲柳、紫穗槐都是适宜的更新树种,与更新红松相比,日本落叶松林冠下更新水曲柳、紫穗槐更能提高促进林木生长、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树种 林木生长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陈佳仪 代莹 张乃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目的】揭示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差异,并探讨影响这种响应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多样性,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真菌多样性数据... 【目的】揭示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差异,并探讨影响这种响应的关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4个森林生态系统树种多样性,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真菌多样性数据,针对处理组(多个树种)和对照组(单一树种)共计214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多样性效应值,并分析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树种多样性效应值的生物和非生物变量的解释权重。【结果】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性响应,随着纬度梯度增高,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逐渐减弱。热带和亚热带森林较强的树种多样性效应主要源于海拔和土壤pH,而非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但是暖温带和中温带森林土壤真菌多样性则是调控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氮含量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中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氮含量对树种多样性的响应格局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局域尺度研究中森林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碳库影响机制的分歧,同时也说明树种多样性的变化对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可能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树种多样性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真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特征
19
作者 向钦 郭秋菊 +4 位作者 艾训儒 薛卫星 王蕾 潘召龙 张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目的】以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差异,确定影响林分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和杉木、柳... 【目的】以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差异,确定影响林分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和杉木、柳杉、鹅掌楸3种人工林的样地实测数据,应用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评价法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分析。【结果】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FS值为0.767,结构多样性呈良好状态;柳杉林为0.578、鹅掌楸林为0.565均呈中等状态;杉木林仅为0.288,结构多样性整体呈较差状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均有较好的表达,林分中最常见的结构单元类型为参照树周围很密集随机分布3~4种树种的绝对优势木和劣势木(W_(i)=0.5、U_(i)=0/0.75、M_(i)=0.75/1、C_(i)=1),结构单元内个体间冠层连接紧密,不同树种不同大小的个体占据各自生态位,形成了资源合理分配的格局。而3种人工林林层结构和树种组成相较之下更为单一,最常见的结构组合均为4株同种(M_(i)=1)个体的伴生,影响了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提升。【结论】丰富的树种多样性和林层结构对该地区林分形成良好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具有决定作用,在今后林分可持续经营管理中,应着重关注树种组成多样性和林分垂直空间复杂性的构建,将有利于林分健康稳定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 空间结构单元 四元分布 林层数 树种数 金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成效及发展思路
20
作者 李美娴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83-86,共4页
本文为分析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概况及发展思路,于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样地进行试验调查,结合已有资料分析法、实地采样分析法,对相同标准的不同样地(T1、T2、T3、T4、T5、T6)进行建设调查,以掌握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概况。... 本文为分析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概况及发展思路,于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样地进行试验调查,结合已有资料分析法、实地采样分析法,对相同标准的不同样地(T1、T2、T3、T4、T5、T6)进行建设调查,以掌握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概况。结果表明:该项目总建设规模7万余亩,当前一期已完成种植6000多亩,人工林栽培树种主要包括:香樟、云南松、清香木、黄连木、红椿、栾树等,虽人工林栽培种类趋于多样化,但是一期项目进展缓慢;中幼林抚育成效分析得知,T3和T2中幼林抚育完成度分别是75.65%和70.58%。T4中幼林抚育完成度为40.51%;各样地配套设施(灌溉设备、水池、林区道路等)的完善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3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配套设施完善度比较为:T3>T2>T1>T6>T5>T4。由此可知,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人工林栽培趋于多样化,中幼林抚育纳入规划,具备相关配套设施,但整体而言,国家储备林项目进展缓慢,中幼林抚育措施尚不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全面。可从合理选择树种、做好中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入手,确保开远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 树种选择 营林方式 发展对策 开远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