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旺 吕伟华 +3 位作者 王希乾 仝春实 武洋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 血管化游离髂骨瓣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外科 功能及外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久治不愈儿童期肢体骨折术后感染所致长段骨缺损的重建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凤山 张宏伟 +2 位作者 李高山 王光楠 平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1-1093,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致长段骨缺损、骨骺损害的成因及其预防和修复手段。方法对2例儿童期肢体骨折(胫腓骨、肱骨各1例)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经过1年和10年反复治疗失败形成的骨感染、骨缺损、骨外露和肢体短缩、假关节畸形肢体,进... 目的探讨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致长段骨缺损、骨骺损害的成因及其预防和修复手段。方法对2例儿童期肢体骨折(胫腓骨、肱骨各1例)术后感染性骨缺损,经过1年和10年反复治疗失败形成的骨感染、骨缺损、骨外露和肢体短缩、假关节畸形肢体,进行一次性病灶清除、骨畸形矫正,并以游离腓骨皮瓣移植完成一次性骨结构重建修复创面。结果移植骨皮瓣一次性成活,伤肢于手术后半年达到骨性愈合并恢复持重和行走功能。结论游离腓骨皮瓣移植是治疗儿童期骨折术后感染所致长段骨缺损的理想方法,骨折术后感染早期合理救治对于避免继发骨及骨骺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折 不愈合 术后感染 长段骨缺损 骨骺损伤 腓骨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工程技术在腓骨瓣修复复杂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舜尧 柳稚旭 +5 位作者 姜腾飞 余婧爽 袁灏 张雷 史俊 王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60-1064,1060,共5页
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三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三维图像,采... 目的·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制作截骨导板应用于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选取5例复杂下颌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三维打印的下颌骨重建模型上预先弯制重建钛板,通过CT扫描重建下颌骨、钛板、钛钉的三维图像,采用面–面配准的技术逆向回原始下颌骨及腓骨表面,制作带有重建钛板钉孔空间位置的截骨导板。在术中,通过截骨导板截骨并确定重建钛板固定位置,完成多节段腓骨瓣的精确拼接。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前设计与实际手术的截骨误差可以满足临床应用,其中最大误差为(3.53±2.33)mm,角度误差为3.31.±1.48.。结论·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原理设计的腓骨瓣截骨导板可以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 游离腓骨瓣 下颌骨缺损 虚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卫红 邓家永 +1 位作者 王家平 许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5-917,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 Pro 11.04对其术前CTA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腓动脉起始外... 目的:探讨术前CT血管造影在游离腓骨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利用腓骨瓣或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 Pro 11.04对其术前CTA原始DICO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为(3.03±0.57)mm,腓骨头尖距腓动脉起始垂直距离为(43.11±10.11)mm,腓骨头尖距穿支血管垂直距离为(172.46±27.99)mm。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结论: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术前CT血管造影无创、准确、直观,对游离腓骨瓣移植具有重要手术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腓骨瓣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康一帆 单小峰 +1 位作者 张雷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8-942,共5页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缺损 游离腓骨瓣 术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穆婷 马成 +3 位作者 冯浩然 王爽 何雨亮 黄旋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638-364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2例需行下颌骨病变切除及重建的患者,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CAD与3D打印技术的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B组采用传统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术后三维图像重叠,分别测量下颌骨各标志点的移动距离,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和B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28±1.17)h和(9.45±0.9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A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较B组下颌颏顶点的移动距离短,A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较B组各位置点的总体移动距离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位置点平均移动距离未见明显差异。结论CAD与3D打印技术在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方面,可以减少手术时间,较为理想的恢复颌面外形,获得较高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技术 血管化腓骨游离移植瓣 下颌骨缺损 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术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建平 刘美绸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重建钛板预成形,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10例中1例胫后...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重建下颌骨缺损中应用。方法:10例下颌骨术后缺损拟行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术前常规行下肢CTA检查,重建钛板预成形,进行游离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术前CTA检查顺利,10例中1例胫后动脉缺如,腓动脉代替胫后动脉,放弃腓骨肌皮瓣重建。9例游离腓骨肌皮瓣均成活(成功率100%),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提供足够软、硬组织量,是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的较好供体;CTA技术在游离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前供区评价选择、手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肌皮瓣 CT血管造影技术 下颌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