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19年中国三种肠道传染病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赖凤霞 王仕鸿 +5 位作者 赵乐 黄瑞贤 杨子华 张之怡 孔丹莉 丁元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背景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 背景肠道传染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够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目的了解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并预测2020—2030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GBD),收集1990—2019年中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数据,根据变化率(%)和年估计百分比(EAPC)分析以上3种肠道感染疾病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2020—2030年中国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1990—2019年腹泻病的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EAPC=0.09,P>0.05),而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4.0%、-0.64%,P<0.05)。1990—2019年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EAPC分别为-8.39%、-3.38%、-1.87%,P<0.05)。在各年龄组中,2019年≥70岁人群腹泻病的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且呈上升趋势(EAPC=0.27,P<0.05)。1990—2019年所有年龄组以上3种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预计以上3种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58793.04/10万、5.26/10万、0.447/10万。此外,2020—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30年以上3种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0.214/10万、0.039/10万、0.026/10万。结论2030年我国腹泻病、伤寒与副伤寒和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除腹泻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其余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提示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关注腹泻病,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伤寒 副伤寒 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预测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晨 钱夏丽 +3 位作者 于建海 刘皓昕 李彩娟 崔晓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1,共6页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与非ERMF组(n=63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优度。选取2022年8月—10月住院的170名产妇作为模型的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ERMF发生率为19.0%,验证组ERMF发生率20.6%。阴道指检次数、缩宫素使用、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是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796,约登指数为0.888。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785。结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对于识别高危ERMF产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ERMF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波 凌亮 +4 位作者 魏大源 贾飞 王孟樵 张刚 张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2-596,共5页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 目的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选择2021年1—12月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2276例作为训练集,年龄≥18岁,BMI 18.5~40.0 kg/m^(2),ASAⅠ或Ⅱ级,根据产妇是否出现产时发热(体温≥38.0℃)分为两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选择2022年1—3月于同一医院行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568例作为验证集,纳入标准与训练集相同,通过R语言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本研究训练集中有197例(8.7%)产妇出现产时发热;验证集中有46例(8.1%)产妇出现产时发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产时发热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8(95%CI 0.660~0.732),敏感性为83.2%,特异性为47.9%。验证集中通过R语言进行外部验证,预测模型的AUC为0.703(95%CI 0.634~0.772),敏感性为65.2%,特异性为71.3%。结论初产妇、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贫血及预估新生儿体重增加是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体表面积增大和分娩镇痛前宫口增大是保护性因素,基于这些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在分娩镇痛前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石膏煎液对大鼠的退热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宇擎 王霄 +5 位作者 杨晓辰 王皓蕊 郭丽华 郑燕 翟向和 史万玉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粒径石膏水煎液对发热大鼠的退热效果。选取体质量约200 g的SPF雄性SD大鼠63只,适养结束后,除空白对照组(C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10 mL/kg体质量注射20%酵母悬液,注射后2 h测定肛温,将造模成功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即...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粒径石膏水煎液对发热大鼠的退热效果。选取体质量约200 g的SPF雄性SD大鼠63只,适养结束后,除空白对照组(C组)外,其余大鼠均按照10 mL/kg体质量注射20%酵母悬液,注射后2 h测定肛温,将造模成功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即模型组(M组)、普通石膏煎液混悬液组(PH组)、普通石膏煎液上清液组(PQ组)、微米级石膏煎液混悬液组(WH组)、微米级石膏煎液上清液组(WQ组)、纳米级石膏煎液高剂量组(NG组)、纳米级石膏煎液中剂量组(NZ组)、纳米级石膏煎液低剂量组(ND组)、布洛芬口服混悬液阳性对照组(YD组)。给予相应药物后连续6 h观测肛温。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发热相关激素与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大鼠下丘脑中发热相关激素水平。结果显示,给药后1 h,YD组大鼠体温显著低于M组(P<0.05),给药后1~6 h YD组显示出良好退热作用,给药后5~6 h,退热效果减弱;PQ组和WQ组无明显退热作用;PH组、WH组、NG组、NZ组和ND组发热大鼠有不同程度退热,其退热作用发挥于给药后5 h;给药后6 h,NG组退热作用优于布洛芬混悬液;相较于C组,M组和各治疗组大鼠内生性致热原水平显著提高(P<0.05),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水平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相较于M组,各治疗组大鼠发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各粒径石膏煎液对大鼠发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以PH组和NG组效果最佳,其机制为降低发热的内生性致热原水平和调节中枢调节介质水平,从而降低体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石膏 发热模型 大鼠 退热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病毒评价商品化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消杀效果
5
作者 倪征 朱寅初 +6 位作者 孙冰冰 云涛 陈柳 徐辉 叶伟成 华炯钢 张存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44-1949,共6页
为了解常用商品化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消杀效果,为其消毒剂的筛选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与ASFV病毒理化特征的相似性,以PRV作为替代标识毒株,建立了消毒剂细胞评价模型,于体外检测了3种市售... 为了解常用商品化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消杀效果,为其消毒剂的筛选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与ASFV病毒理化特征的相似性,以PRV作为替代标识毒株,建立了消毒剂细胞评价模型,于体外检测了3种市售消毒剂对生长在BHK-21细胞中PRV的灭活效果。分别从3类消毒剂的不同方面对消毒剂抗病毒作用的影响进行消杀效果的评估。研究显示,有效含量为0.125 g·L^(-1)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以及有效含量为0.5 g·L^(-1)的过氧乙酸溶液和二氯异氰脲酸钠,在室温作用30 min,均可有效灭活PRV。其中,过氧乙酸综合评价最优;戊二醛癸甲溴铵性价比最高,但所需消杀时间较长,受低温影响比较严重。该研究可为养殖场防控ASFV的感染提供消毒剂筛选的理论依据,并对ASFV的消毒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剂细胞评价模型 ASFV PRV 杀灭病毒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热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进春 尹家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28,共6页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自然界中广泛传播。动物模型是研究传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以及评价疫苗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无脊椎动物、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多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Q热的相关研究。本文... 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在自然界中广泛传播。动物模型是研究传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以及评价疫苗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无脊椎动物、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等多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Q热的相关研究。本文对Q热不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未来建模工作的需求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柯克斯体 Q热 动物模型 人兽共患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风湿性心脏病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岳璐 王琨 +1 位作者 苗明三 白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0-3245,共6页
目的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现有的风湿性心脏病(RHD)模型进行总结,并从其优缺点方面进行分析,系统评价模型与临床的吻合度。方法通过总结现有的RHD动物模型中西医病因病机及相关检测指标,分析模型优缺点并在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基... 目的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对现有的风湿性心脏病(RHD)模型进行总结,并从其优缺点方面进行分析,系统评价模型与临床的吻合度。方法通过总结现有的RHD动物模型中西医病因病机及相关检测指标,分析模型优缺点并在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吻合度分析。结果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汇总分析结果显示,RH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未灭活诱导法、GAS-M蛋白诱导法和GAS灭活诱导法三大类;其中,以GAS未灭活静脉注射法的西医临床吻合度最高,与RHD的临床指标,超声心动图及病理指标等比较符合,具有参考意义。但现有RHD动物模型中医吻合度普遍较低,缺乏中医干扰因素及评价体系,且模型评价多以西医病理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依据,缺少对表观指标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RHD动物模型可以中医病机为依据,增加对动物表观行为的观察,提高对中医四诊及证候的体现,建立更加完善的具有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RHD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热 风湿性心脏病 病证特点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理知识和贝叶斯推理融合驱动的登革热传播推断与预测
8
作者 蔡晓琰 周佳仪 +7 位作者 倪豪波 代婷婷 王聆溪 姚云冲 徐婷 肖丽娜 陈煜亮 郭貔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0-845,共6页
目的经典动力学机理模型基于传染病传播机理知识构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对其传播进行系统建模,其参数初始状态的估计误差会伴随着系统的迭代和演化而扩大,具有参数初值敏感依赖的局限,从而削弱模型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采用贝叶斯推理方... 目的经典动力学机理模型基于传染病传播机理知识构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对其传播进行系统建模,其参数初始状态的估计误差会伴随着系统的迭代和演化而扩大,具有参数初值敏感依赖的局限,从而削弱模型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采用贝叶斯推理方法与疾病传播动力学机理模型进行融合设计,通过数据同化技术实现模型参数的不断迭代更新和优化,克服经典动力学模型的参数初值敏感依赖的局限。基于此,本研究构建机理知识和贝叶斯推理融合驱动的登革热传播推断与预测框架SIR-EAKF,并将该融合驱动模型应用于广州市登革热传播的推断与预测。结果本研究构建的SIR-EAKF框架优化了集合模拟的状态参数,实现了对疾病传播参数的准确估计,从而使得动力学机理模型的集合预报更精确,能够提前准确地预测登革热在人群中传播和演化的趋势。结论基于以上融合模型可以实现对登革热流行和暴发的近似实时预测和追踪,提高人们对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应对和感知能力,为公共卫生防控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机理模型 贝叶斯推理 卡尔曼滤波 登革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9
作者 卢星星 赵晓玲 张巧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结果年龄[OR=1.088,95%CI(1.026~1.154),P=0.005]、意识状态[OR=5.647,95%CI(1.958~16.288),P=0.001]、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OR=3.65,95%CI(2.153~6.189),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个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且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ROC=0.911,95%CI(0.853,0.970),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 预后 风险预警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灌注LPS对家兔的发热效应及肝蛋白的SDS-PAGE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世栋 李世宏 +5 位作者 王东升 龚成珍 李宏胜 李锦宇 荔霞 严作廷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6-1419,共4页
以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建立了家兔发热模型,并以白虎汤的降温治疗作为反证,再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和分析了LPS引起的发热效应对家兔肝脏总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以15μg/kg体重的LPS静脉注... 以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建立了家兔发热模型,并以白虎汤的降温治疗作为反证,再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和分析了LPS引起的发热效应对家兔肝脏总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以15μg/kg体重的LPS静脉注射家兔能很好地复制出动物温病模型,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3组动物的肝蛋白表达均有各自的特异条带。所以,肝组织蛋白的表达变化可以作为动物温病研究与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S 发热模型 白虎汤 SDS-PAGE 蛋白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活A组链球菌全菌体抗原诱导风湿性心脏炎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建林 冯智英 +2 位作者 谢旭晶 余步云 古洁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以Lewis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皮下注射灭活A组链球菌全菌体抗原的方法诱导风湿性心脏炎的可行性。【方法】复活并繁殖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细菌用40g/L甲醛液灭活。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4只)、模型A组(8只)、模型B组(5只)。模... 【目的】探讨以Lewis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皮下注射灭活A组链球菌全菌体抗原的方法诱导风湿性心脏炎的可行性。【方法】复活并繁殖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细菌用40g/L甲醛液灭活。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4只)、模型A组(8只)、模型B组(5只)。模型A组大鼠后足垫注射灭活A组链球菌全菌体抗原/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液。初次免疫后第1周腹部皮下再次注射上述抗原1次,第3周(第21天)解剖动物。模型B组大鼠初次免疫同模型A组,第1、2、3周腹部皮下重复接受注射上述抗原,第6周(第42天)解剖动物。对照组大鼠后足垫注射生理盐水/CFA混合液,第3周(第21天)解剖动物。观察动物的体质量、足关节炎症程度、抗心肌抗体IgG吸光度,以及心脏、肾脏、肺脏和足关节的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模型A组大鼠的抗心肌抗体IgG吸光度免疫前、免疫后第2周、第3周分别为0.13(S=0.03)、0.24(S=0.06)和0.27(S=0.03),提示HRAbIgG抗体浓度从免疫后第2周开始呈上升趋势。免疫后第3周,模型A组8只大鼠中有3只心肌间质出现少量的灶性炎症细胞浸润,未观察到心瓣膜炎症变化。模型B组大鼠5只大鼠中有4只心肌间质小血管旁出现较明显的灶性炎症细胞浸润,其中2只观察到心瓣膜炎症。【结论】以Lewis大鼠为对象,使用皮下注射灭活A组链球菌的方法,可以诱发大鼠发生心脏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热 动物模型 酿脓性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猩红热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子平 许可 +6 位作者 吴莹 时影影 沈文琪 彭志行 刘文东 鲍倡俊 周明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257,263,共7页
目的:探究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模型在江苏省猩红热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 目的:探究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SARIMA)模型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LSTM)模型在江苏省猩红热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2005—2017年猩红热的逐月发病数据与气象数据作为训练数据,拟合SARIMA模型和LSTM模型,以江苏省2018—2019猩红热的逐月发病数据与气象数据作为测试集,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江苏省猩红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4—6月和11月—次年1月为高发时间段。最优SARIMA模型为SARIMA(3,1,2)(1,1,1)_(12),最优LSTM的结构为以过去3个月的发病数据结合气象公因子作为模型输入,当前周期发病数为对应的期望输出,建立4层LSTM,每层包含32个长短时记忆神经元,以及1层全连接层。两种模型测试集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分别为35.97%、16.9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27.85、152.46。提示LSTM神经网络的拟合效果和前瞻性预测精度优于SARIMA模型。结论:LSTM模型对江苏省猩红热发病趋势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流行趋势研判和风险评估,为优化和调整猩红热监测、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神经网络模型 SARIMA模型 猩红热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左泽平 王志斌 +2 位作者 郭玉东 王碧松 高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μg/kg、20μg... 目的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μg/kg、20μg/kg)、细菌内毒素(120 EU/kg、60 EU/kg)发热模型,记录不同时间点大鼠升温值,绘制各模型平均升温曲线,比较不同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特点。结果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注射后2~3 h开始升温,6~7 h达峰值,升温持续20 h;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溶液,注射后20 min开始升温,1~1.5 h达峰值,升温持续3~5 h;腹腔注射LPS、细菌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开始升温,此后升温曲线表现为双相热或三相热,升温持续5~8 h。结论不同外致热原所致SD大鼠发热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外致热原浓度不同,所致大鼠发热过程和特点不同。解热试验中,应根据受试药物本身特点选用合适的大鼠发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发热模型 发热过程 发热特点 升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对实热证模型大鼠肝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发艳 王世军 +1 位作者 韩冰冰 赵海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297-2300,F0003,共5页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寒性中药大黄对2,4-二硝基苯酚致实热证模型大鼠肝脏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大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大黄治疗组。造模后6h取肝组织,应用RatRef...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寒性中药大黄对2,4-二硝基苯酚致实热证模型大鼠肝脏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从基因水平分析大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大黄治疗组。造模后6h取肝组织,应用RatRef-12基因芯片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基因表达,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分类。结果:大黄水煎液组与实热模型组比较有17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可注释基因113条,查询到29项显著性基因功能。其中生物学过程24项,主要为代谢过程功能包含59(52.21%)条差异基因;分子功能2项,主要涉及催化活性包含61(53.98%)条差异基因,其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包含26(23%)条差异基因。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可调节代谢相关的基因降低机体代谢水平,实现其"清热泻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实热证模型 全基因表达谱系 清热泻火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猪肉携带非洲猪瘟病毒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建 唐慧林 +2 位作者 吴绍强 林祥梅 汪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5-19,共5页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疫病,周边国家的疫情严重威胁我国畜牧业安全,为避免非关税贸易争端,以科学的证明及风险评估来判断输入肉产品中携带ASFV的风险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手...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疫病,周边国家的疫情严重威胁我国畜牧业安全,为避免非关税贸易争端,以科学的证明及风险评估来判断输入肉产品中携带ASFV的风险显得很有必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通过场景树来模拟生猪肉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卫生控制措施,用数学模型来评估采用的主要卫生控制措施对于降低疫区国家经输出生猪肉传入ASFV风险的效果。结果表明,传入非洲猪瘟的概率与疫区非洲猪瘟流行率、采取的各种卫生控制措施等因素高度相关。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ASFV的传入风险。不同卫生控制措施对传入ASFV风险的影响表现不一,适量的检验样品数量可有效降低传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数学模型 定量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模型预测猪瘟发病率的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丹宁 肖建华 王洪斌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共3页
如何控制和消灭猪瘟一直是防控工作的难点,对猪瘟发病率进行早期预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拟用ARMA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和季节指数模型对猪瘟发病率进行预测,采用MSE、MAE、MPE和MAPE来评价模型的精确度。结果显示,ARMA模型的4... 如何控制和消灭猪瘟一直是防控工作的难点,对猪瘟发病率进行早期预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拟用ARMA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和季节指数模型对猪瘟发病率进行预测,采用MSE、MAE、MPE和MAPE来评价模型的精确度。结果显示,ARMA模型的4种评价指标均为最小值,预测值最接近真实值,对猪瘟发病率的预测效果较好。应用定量预测法对猪瘟发病率进行数值上的模拟,可较好的反映近几年猪瘟的流行趋势和发病率的变化,为制定最优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发病率 ARMA模型 指数平滑模型 季节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博拉出血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黎黎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67-71,共5页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死率高达50%~88%,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还极为困难,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构建埃博拉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对于病毒致病机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以及...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致死率高达50%~88%,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还极为困难,暂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构建埃博拉出血热的动物模型,对于病毒致病机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以及治疗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IMA的猪瘟发病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丹宁 王洪斌 肖建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2-355,共4页
为探讨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p,d,q)模型预测猪瘟发病率的可行性,本研究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A、B、C 3个地区的逐月猪瘟发病率进行ARIMA模型的拟合,用2005年1月~2005年12月的猪瘟发病率进行模型预测效果的验证。结果显示ARIMA(... 为探讨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p,d,q)模型预测猪瘟发病率的可行性,本研究对1999年1月~2004年12月A、B、C 3个地区的逐月猪瘟发病率进行ARIMA模型的拟合,用2005年1月~2005年12月的猪瘟发病率进行模型预测效果的验证。结果显示ARIMA(0,1,2)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较好,可用于对未来的猪瘟发病率进行预测,为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MA模型 猪瘟 预测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和ARMA模型的猪瘟月新发生次数预测比较 被引量:13
19
作者 栾培贤 肖建华 +2 位作者 陈欣 徐强 王洪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3-226,共4页
对猪瘟月新发生次数(每个月的新发生次数)的定量预测可以为当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提供依据,使其针对猪瘟发病风险有选择性地采取防控措施。该文分别选用灰色预测模型和ARMA预测模型对贵州省猪瘟月新发生次数进行了预测。灰色模型和ARMA... 对猪瘟月新发生次数(每个月的新发生次数)的定量预测可以为当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提供依据,使其针对猪瘟发病风险有选择性地采取防控措施。该文分别选用灰色预测模型和ARMA预测模型对贵州省猪瘟月新发生次数进行了预测。灰色模型和ARMA模型以2005-2008年兽医公报中统计的贵州省猪瘟发病数据为预测依据,以2009年的统计数据评价比较预测效果。灰色模型和ARMA模型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84和1.48,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0.272和0.229。预测结果表明,ARMA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对贵州省猪瘟发病的预测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疾病 模型 灰色模型 ARMA模型 预测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花茶配方优化对发热模型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肝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甘柯林 李汉成 彭孝鹏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1999-2003,共5页
目的:观察五花茶发热模型鼠的退热效应,进一步明确其退热机制,同时研究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SD大鼠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其中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利用对干酵母制备发热模型,随后五花茶组大鼠接受... 目的:观察五花茶发热模型鼠的退热效应,进一步明确其退热机制,同时研究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SPF级SD大鼠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其中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利用对干酵母制备发热模型,随后五花茶组大鼠接受高、中、低剂量灌胃[剂量分别为6.480、3.240、1.620g/(kg·d)],空白组及模型组接受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各组均连续干预5d,观察各组大鼠成模后不同时间点大鼠体温情况、干预前后大鼠肝肾功能的变化以及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环氧化酶1(COX-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经过造模后大鼠体温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体温呈现出双峰热型,分别在术后2h和5h时出现,在研究过程中部分造模大鼠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毛色暗沉,甚至出现寒战症状,这提示本此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五花茶组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0.05),且各五花茶干预组之间退热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五花茶组ALT、AST、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五花茶干预组中,五花茶+黄芪组与五花茶+大枣组小肠推进率水平低于五花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花茶+大枣+黄芪组小肠推进率低于其余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大鼠IL-6、TNF-α及IL-1β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五花茶组上述指标的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其中五花茶+大枣+黄芪组改变幅度最大(P<0.05)。4)Westernblotting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五花茶组大鼠下丘脑组织COX-1明显下降升高(P<0.05),其中五花茶组COX-1浓度有所上调,各组间COX-1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花茶有明显退热效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无肝肾毒性,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大鼠模型 五花茶 配方优化 肝功能 肾功能 IL-6 TNF-α IL-1Β COX-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