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 cotton lines expressing an insecticidal fern protein against whitefly,Bemisia tabaci(Gennadius)
1
作者 KUMAR Rishi NAGRARE V.S. +14 位作者 SHAH Vivek SINGH Satnam PANDHER Suneet SINGH Satpal VERMA S.K. PAUL Debashis RATHORE Pankaj SHUKLA Anoop Kumar SINGH Mithlesh Kumar SAURABH Sharad KUMAR Harish KAUR Rupinderjeet SINGH Pradhyumna Kumar WAGHMARE V.N. PRASAD Y.G.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163-177,共15页
Background Transgenic research in crops involves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to introduce specific genes of interest from other organisms,or even entirely new genes into plant genomes to create crops with des... Background Transgenic research in crops involves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to introduce specific genes of interest from other organisms,or even entirely new genes into plant genomes to create crops with desirable traits that wouldn’t be possible through conventional breeding methods.Transgenic crop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various traits globally.Whitefly,Bemisia tabaci(Gennadius)is one of the major sucking pests of cotton that cause significant damage to the cotton production.To combat whitefly infestations,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four transgenic cotton lines expressing the fern protein.And those transgenic lines need to be evaluated for their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target pest—whitefly.The evaluation was designed as controlled trials in polyhouse or muslin cloth cages under open-choice and no-choice conditions by comparing four transgenic cotton lines(A,B,C,and D)with three control groups,including untransformed cotton plants with a same genetic background of the transgenic line,conventionally bred whitefly-resistant cotton,and whitefly-susceptible cotton.In order to study the generational effect,the evaluation also involved studies on whitefly development in laboratory,muslin cloth cage,and polyhouse conditions.Results Both open-choice and no-choice experiments had shown that all the four transgenic cotton lines(A,B,C,and D)expressing the fern protein reduced adult whitefly number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ines,except for the no-choice conditions in 2021,where the transgenic line C was non-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e resistant control line.Notably,the nymphal population on the resistant control line was relatively low and non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e transgenic line C in 2021;and the transgenic lines A and C in 2022 under open-choice conditions.Under no-choice condition,the nymphal counts in the resistant control line was non-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ransgenic lines C and D in 2021;and transgenic line D in 2022.All transgenic lines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egg hatching in 2021 and nymphal development in 2022,except for the transgenic line C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the nymphal development comparing with non-transgenic control lines in 2022.Adult emergence rates in both years of evalu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ransgenic lines A and B comparing with the control lines.Additionally,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otton leaf curl disease and sooty mold development in all the four transgenic lines compared with susceptible control under open-choice conditions,indicating potential benefits of transgenic lines beyond direct effect on whitefly control.Furthermore,the research explored the generational effects of the fern protein on whitefly which revealed the lowest fecundity in the transgenic line C across F0,F1 and F3 generations,lower egg hatching in F1 and F2 generations in transgenic lines A and B,shorter nymphal duration in F1 and F2 generations in transgenic line B,and the least total adult emergence in the transgenic line C in F0 and F3 generations.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ransgenic cotton lines expressing fern protein disrupts whitefly populations and the life cycle to a certain extent.However,results are not consistent over generations and years of study,indicating these transgenic lines were not superior over control lines and need to be improved in future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LUATION fern protein Transgenic cotton lines WHITEFL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石松类与蕨类植物新记录
2
作者 杨彦捷 廖小雯 +4 位作者 孙小军 宋凤 刘昂 冯梓林 吴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报道新记录湖南省石松类与蕨类植物10种,分别为:结脉黑桫椤Gymnosphaera bonii(Christ) S. Y. Dong、陕西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var.obscura(Christ) Ching、叶基宽铁角蕨Asplenium pulcherrimum Ching ex Tardieu、中华... 本文报道新记录湖南省石松类与蕨类植物10种,分别为:结脉黑桫椤Gymnosphaera bonii(Christ) S. Y. Dong、陕西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var.obscura(Christ) Ching、叶基宽铁角蕨Asplenium pulcherrimum Ching ex Tardieu、中华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sinense K. W. Xu、培善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wangpeishanii Li Bing Zhang&K. W. Xu、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 Rosenst.、霞客鳞毛蕨Dryopteris shiakeana H. Shang&Y. H. Yan、有盖鳞毛蕨Dryopteris hendersonii(Bedd.) C. Chr.、大齿叉蕨Tectaria coadunata(J. Smith) C. Chr.和棕毛轴脉蕨Tectaria setulosa(Baker) Holt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蕨类植物 新记录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多羽对囊蕨
3
作者 徐国良 陈龙 +3 位作者 林智红 韦宏金 左政裕 周志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1,共8页
【目的】调查赣南九连山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赣南地区分布的野生蕨类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在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石峡山发现对... 【目的】调查赣南九连山地区的蕨类植物资源,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路线调查法对赣南地区分布的野生蕨类植物进行调查,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在江西省龙南市龙南镇石峡山发现对囊蕨属中国新记录——多羽对囊蕨[Deparia confluens(Kunze)M.Kato]。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种与D.biserialis(Baker)M.Kato﹑阔基假蹄盖蕨、二型叶对囊蕨近缘,但其叶片狭披针形,厚草质,侧生分离羽片15~30对,羽状浅裂至半裂,小脉2~4对,因此易于与这些近缘种区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标准,暂将其评估为近危种。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和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标本馆(LBG)。【结论】多羽对囊蕨的发现,补充了其种群分布范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蕨类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多羽对囊蕨 新记录 中国 保护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易县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4
作者 刘赫 温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通过对米易县分布蕨类植物调查和统计,共有蕨类植物315种,分属39科、84属。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共16属104种,占总种数的33.02%;优势属分别是耳蕨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和假瘤蕨属等。科、属级水平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 通过对米易县分布蕨类植物调查和统计,共有蕨类植物315种,分属39科、84属。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和水龙骨科,共16属104种,占总种数的33.02%;优势属分别是耳蕨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和假瘤蕨属等。科、属级水平地理成分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级水平则以东亚分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不同产地蕨麻营养成分分析
5
作者 邢津津 阎莹莹 +1 位作者 陈锋 张文会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通过对西藏不同产地蕨麻样品性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矿物质元素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蕨麻区域性特征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蕨麻在形态、表皮颜色和内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昌都市边坝县普玉二村、丁青县... 通过对西藏不同产地蕨麻样品性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矿物质元素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蕨麻区域性特征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蕨麻在形态、表皮颜色和内部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昌都市边坝县普玉二村、丁青县觉恩乡卡龙村等地蕨麻多为圆形或近圆形。营养成分分析显示,山南市错那县杰巴村蕨麻粗脂肪含量最高,而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乃龙乡乃龙村最低;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拉根村朗木错蕨麻总淀粉含量最高,昌都市察雅县吉孜村蕨麻最低。在矿物质元素分析中,所有样品均未检出铍、砷、镉、锑、铊和铅元素,总矿物质元素含量最高的是昌都市边坝县普玉二村蕨麻,最低的是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东郎二村蕨麻。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昌都市边坝县普玉二村蕨麻氨基酸含量最高,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乃龙乡乃龙村蕨麻最低;在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方面,昌都市察雅县达如村蕨麻最高,为山南市错那县杰巴村的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麻 性状分析 营养成分分享 区域性特征 品质差异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版纳保护区曼稿子保护区蕨类植物分布现状及保护措施
6
作者 方国 张潞 +2 位作者 马云飞 张旭 代建昆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65-67,共3页
该文通过对曼稿子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为确保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文章提出了建立全面保护体系的重要性。这一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科研监测等多重策略,以及关注保护区硬环境建... 该文通过对曼稿子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为确保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文章提出了建立全面保护体系的重要性。这一体系包括政策法规、科研监测等多重策略,以及关注保护区硬环境建设、自然保护优先、迁地保存与繁育研究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稿子保护区 蕨类植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徂徕山林场蕨类植物资源与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王郑昊 王波 +1 位作者 刘进勇 王子珍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127-131,共5页
蕨类植物是相对的自然群,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分布有13科20属39种1亚种2变种。在科属组成上分别占世界、中国和山东省的27.1%、6.7%,34.2%、11.3%,52.0%、46.5%;从区系特征看,科和属... 蕨类植物是相对的自然群,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分布有13科20属39种1亚种2变种。在科属组成上分别占世界、中国和山东省的27.1%、6.7%,34.2%、11.3%,52.0%、46.5%;从区系特征看,科和属热带分布优势明显,温带分布较少,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从生态特征看,土生、石生、附生和水生类分别占45.2%、42.9、7.1%、4.8%;蕨类植物科属占林场全部植物的8.1%,3.5%,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及药用、食用、观赏、环境指示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徂徕山林场 蕨类植物资源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秀华 钟益鑫 彭东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9-1508,共10页
【目的】探讨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从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特征,以期为两类植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应用开发及系统演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整理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分析... 【目的】探讨汀江源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从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地理特征,以期为两类植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应用开发及系统演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整理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分析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1)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23科60属129种,其中石松类有2科5属15种,蕨类植物有21科55属114种。(2)优势科、属明显,优势科有3科,优势属有1属;单种科、属和寡种科、属是构成该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的主体。(3)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和热带分布为主;属、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为主,同时呈现温带性质;中国特有种有15种。(4)该区与梁野山保护区的地理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多样,特有现象明显,生物多样性较低,植物区系成分在水平梯度上呈现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汀江源自然保护区 石松类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蕨类姬蕨同配子体自交的孢子体萌发和发育特性
9
作者 李莉 杨春萍 商辉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评估交配形式对蕨类繁殖的影响。[方法]以姬蕨(Hypolepis punctata)为例,设计配子体单独培养(同配自交)和混合培养(混交)比较试验,比较两种交配系统下孢子体萌发状态(萌发率、存活率),孢子体成长情况及生长速率。[结果]尽管自交... [目的]评估交配形式对蕨类繁殖的影响。[方法]以姬蕨(Hypolepis punctata)为例,设计配子体单独培养(同配自交)和混合培养(混交)比较试验,比较两种交配系统下孢子体萌发状态(萌发率、存活率),孢子体成长情况及生长速率。[结果]尽管自交幼苗生长趋势弱于混交个体,单独培养产生的完全纯合的姬蕨孢子体最终存活率达到62.5%,说明蕨类的自交确实可以导致近交衰退,但仍然具有可接受的存活能力,单个孢子仍有很大概率上延续种群。蕨类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活史特性,可通过单独培养得到完全纯合的自交个体,从而得到性状稳定的品系。[结论]该研究中单独培养技术在园艺育种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孢子培养 交配系统 纯合子 近交衰退 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严冬 周义峰 +3 位作者 郑玉红 张明霞 廖恩慧 曹建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探究多壁碳纳米管在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奠定基础。以蕨类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为供试材料,设置0(对照)、0.5、1.0、2.5、5.0 mg·L^(-1)多壁碳纳米管5个处理组... 探究多壁碳纳米管在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濒危蕨类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奠定基础。以蕨类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为供试材料,设置0(对照)、0.5、1.0、2.5、5.0 mg·L^(-1)多壁碳纳米管5个处理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5~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可使水蕨孢子萌发提前约15 d,其中,0.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水蕨孢子萌发的促进效果最好,0.5~1.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丝状体和片状体产生的促进效果最好,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对原叶体和孢子体产生的促进效果最好。高质量浓度(5.0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会导致部分配子体出现畸形,精子器退化,细胞中叶绿体出现失绿现象,部分发育出的孢子体上的细胞也出现叶绿体失绿等衰退现象。此外,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促进了水蕨雄配子体的产生。综上所述,0.5~2.5 mg·L^(-1)多壁碳纳米管处理可以明显促进水蕨配子体发育和孢子体的产生,且精子器数量明显增多,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配子体同时出现,高质量浓度多壁碳纳米管处理会使水蕨配子体发育出现“高浓度抑制”现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添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水蕨 多壁碳纳米管 配子体 孢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天焕 刘金林 +1 位作者 徐达 王剑武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4-20,共7页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对浙江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周边4个蕨类植物区系的分化强度和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浙江草鱼塘森林公园共有蕨类植物29科45属97种,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优...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对浙江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并与周边4个蕨类植物区系的分化强度和相似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浙江草鱼塘森林公园共有蕨类植物29科45属97种,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铁角蕨科Aspleniaceae,优势属为鳞毛蕨属Dryopteris、卷柏属Selaginella、铁角蕨属Asplenium、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毛蕨属Cyclosorus和瓦韦属Lepisorus。(2)区系地理成分在科、属级水平上均以热带属性为主,种级水平上以温带属性为主,具有由热带属性向温带属性渗透和过渡的特点。(3)与周边4个蕨类植物区系比较分析表明,草鱼塘森林公园种系分化程度较低,区系丰富度较小;草鱼塘森林公园与紫金山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赣江源的亲缘关系次之,与麻阳河和星斗山的亲缘关系相对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浙江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山系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钟宣 施歆怡 +2 位作者 孟祎晨 张丹旎 陈文德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3期24-33,共10页
为分析凉山山系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现状,明确该地区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文章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历史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获得了凉山山系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分析了其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状况。结果发现,凉山山系地区... 为分析凉山山系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现状,明确该地区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文章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历史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获得了凉山山系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分析了其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状况。结果发现,凉山山系地区目前已记录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409种(包含种下级别),属于28科90属,优势科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89种)、凤尾蕨科(Pteridaceae,70种)和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60种)为主,优势属以耳蕨属(Polystichum,39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34种)和蹄盖蕨属(Athyrium,24种)为主;中国特有种141种,占该区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数的24.47%;受威胁植物有9种,无极危物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保护价值较高;在地理成分上,科级和属级均以热带成分为主,显示了当地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特征;与其他地区比较,科的地理区系与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区系联系最紧密,属的地理区系与湖南幕阜山脉最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松类 蕨类 多样性 地理区系 凉山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文献计量学探究药用广义蕨类植物研究新现状
13
作者 朱明玉 李娟 +4 位作者 叶利春 雷笛 刘合刚 刘义飞 森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54-2167,共14页
目的 挖掘和解析药用广义蕨类植物研究的以往焦点、新近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将794种药用蕨类和石松物种拉丁名及414个物种中文名列为检索词,分别从5个公开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查得... 目的 挖掘和解析药用广义蕨类植物研究的以往焦点、新近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将794种药用蕨类和石松物种拉丁名及414个物种中文名列为检索词,分别从5个公开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查得相关英文文献5465篇、中文文献8918篇,依托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软件开展分析。结果 广义蕨类植物的英文与中文文献的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势态,分别经历了萌芽、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发展阶段;各类文献的研究焦点存在显著的国家和地域差异性;英文文献关注焦点涵盖广义药蕨的个体和系统发育、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种代谢物的药理活性,特别是生物碱类物质;中文文献关注个体发育和药理作用的同时注重中医和西医应用,特别聚焦槲蕨和蛇足石杉等热点物种。结论 药用广义蕨类植物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且仍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植物修复、系统发育、药理活性、临床作用是当前的研究重点,采用多组学技术深入挖掘广义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是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蕨类与石松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PUBMED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维普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金沙受精作用的细胞学观察
14
作者 孙锐 曹建国 戴锡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2-1487,共6页
【目的】阐明蕨类植物中演化地位特殊类群海金沙受精作用的特点和细胞学机制,以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细胞学研究。【方法】采用包埋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海金沙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核融合、受精卵膨胀和极性分化阶段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阐明蕨类植物中演化地位特殊类群海金沙受精作用的特点和细胞学机制,以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细胞学研究。【方法】采用包埋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海金沙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核融合、受精卵膨胀和极性分化阶段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海金沙卵细胞无典型的卵膜和受精孔,精子通过孔区位置进入卵细胞。第1个精子进入卵细胞的细胞质,有2~6个精子也可通过孔区进入卵细胞孔区下方的受精腔,但无法与卵细胞融合。精子进入卵细胞后,卵细胞剧烈收缩,阻止其他精子进入,在受精腔上方孔区位置形成1层膜结构,能一定程度上阻挡其他精子进入受精腔。精子进入卵细胞后30 min开始进行核融合,精子的细胞核最初集中在卵核的一端,逐渐渗透进入卵核,随受精卵膨胀继续核融合。受精10 h左右,合子产生大量液泡,先建立垂直极性,后转为水平极性,并进行合子第1次分裂。【结论】海金沙进行受精作用时,精子从孔区位置进入,产生受精腔,其受精过程与核心薄囊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海金沙 受精作用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蕨类植物两个新纪录属——燕尾蕨属和黑心蕨属 被引量:1
15
作者 喻智勇 陈文红 +4 位作者 王玉琴 周建和 李建红 潘杨杨 张良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在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期间,采集到蕨类植物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物种全缘燕尾蕨Cheiropleuria integrifolia(D.C.Eaton ex Hook.) M.Kato和凤尾蕨科(Pteridaceae)物种黑心蕨Doryopteris concolor(Langsd.&... 在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期间,采集到蕨类植物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物种全缘燕尾蕨Cheiropleuria integrifolia(D.C.Eaton ex Hook.) M.Kato和凤尾蕨科(Pteridaceae)物种黑心蕨Doryopteris concolor(Langsd.&Fisch.) Kuhn。文献考证表明,两个物种所在的燕尾蕨属(Cheiropleuria C.Presl)和黑心蕨属(Doryopteris J.Sm.)均为云南省新纪录属。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燕尾蕨属 黑心蕨属 新纪录属 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丝的水湿运动释疑
16
作者 吴琪 李仁贵 王健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2,共3页
为理解水湿运动对植物孢子的传播作用,本文从来源、结构和着生方式三方面对苔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木贼属中弹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水湿运动在不同类群植物孢子释放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中学生物学中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为理解水湿运动对植物孢子的传播作用,本文从来源、结构和着生方式三方面对苔类植物和蕨类植物木贼属中弹丝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水湿运动在不同类群植物孢子释放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中学生物学中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拓展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蒴齿 假弹丝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
17
作者 陈永怡 谢梅 +2 位作者 何选泽 钟小敏 胡国雄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对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生态类型、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仁怀市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67属269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6种,蕨类24科61属253种,包括4个仁怀市新记录科、12个...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对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生态类型、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仁怀市共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67属269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6种,蕨类24科61属253种,包括4个仁怀市新记录科、12个仁怀市新记录属、134个仁怀市新记录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东南高山丘陵种类较多,西北河谷坡地种类较少;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随海拔升高物种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900~1100 m的海拔梯度范围内种类最多,符合“中间膨胀效应”。仁怀市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生态类型多样,土生类型最多,石生类和附生类次之,水生类型最少。属的区系分析表明仁怀市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以热带成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怀市 石松类 蕨类 分布格局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物新记录--轴果蹄盖蕨
18
作者 王磊 高磊 +5 位作者 翟沙沙 徐婷 井琪 张伟 唐剑泉 刘丹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2-74,共3页
于2023年,在对陕西省汉中市秦岭地区的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蹄盖蕨科植物新记录-轴果蹄盖蕨[Athyrium epirachis (Christ) Ching]。凭证标本收藏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SDF)。
关键词 陕西省 秦岭地区 蕨类植物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蹄盖蕨科植物新记录-耳羽短肠蕨
19
作者 井琪 徐婷 +4 位作者 唐剑泉 李猛 翟沙沙 高磊 刘丹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84-86,共3页
通过对陕西省秦岭地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发现陕西省蹄盖蕨科植物一新记录-耳羽短肠蕨[(Diplazium wichurae(Mettenius)Diels)]。本文对陕西省蹄盖蕨科植物一新记录种耳羽短肠蕨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凭证标本现收藏于山东省林草... 通过对陕西省秦岭地区的蕨类植物调查,发现陕西省蹄盖蕨科植物一新记录-耳羽短肠蕨[(Diplazium wichurae(Mettenius)Diels)]。本文对陕西省蹄盖蕨科植物一新记录种耳羽短肠蕨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凭证标本现收藏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标本馆(SDFG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秦岭 蕨类植物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维管植物新纪录
20
作者 邹云燕 朱志锋 +2 位作者 陈彬 吴勇 徐国良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55-58,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确定了1个中国大陆种子植物新纪录种,即台湾通泉草(Mazus fauriei),凭证标本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确定了2个江西省蕨类植物新纪录,即无腺姬蕨(Hypolepis polypodioides)和三角鳞毛蕨(Dryopteris su... 通过野外调查和标本查阅,确定了1个中国大陆种子植物新纪录种,即台湾通泉草(Mazus fauriei),凭证标本存放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确定了2个江西省蕨类植物新纪录,即无腺姬蕨(Hypolepis polypodioides)和三角鳞毛蕨(Dryopteris subtriangularis)。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标本馆(L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种子植物 江西省 种子植物 蕨类植物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