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6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Progress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iosensors in China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ermentation Processes
1
作者 Chen Yan Feng Dong +2 位作者 Bi Chun-yuan Zhu Si-rong Shi Jian-gu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4年第4期73-85,共13页
Biosensors,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mong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7th, 8th, and 9th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ing Programs, respectively, and they play an i... Biosensors, which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re among the key projects of the 7th, 8th, and 9th Fiveyear Plans of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Developing Programs, respectively,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nd reforming traditional biotechnology. SBA series biosensor analyzer, as the only one commercial biosensor in China, has attracted lots of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measurement for biological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ed an overview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dealing with the monitoring of the biochemical analytes in fermentation processes using SBA series biosensor analyzers in China. Future trends of the biosensor analyzer in China were also mentioned in the last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mentation industry biosensor analyzer process monitoring biochemical analytes OFF-LINE ON-L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Cells to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Process
2
作者 Hou Wenhua Yue Qixian Zhou Di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2-120,共9页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studies the continuous immobilized cell (IMC) fer mentation system. A kinetic model of IMC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s between production rat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biom...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studies the continuous immobilized cell (IMC) fer mentation system. A kinetic model of IMC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ational expressions between production rat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biomass concentration and dilution rate in the IMC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 (CSTR) are derived. These equations and som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as compared with the free cell system the IMC system has many advantages: high production rate, steady operation, and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dilution rote. They also indicate that the diffusion of substrate is a constraint to the production of metabl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化细胞 连续发酵过程 生化工程 生物反应器 生物量浓度 稀释率 固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糠蛋白提取、改性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芳 韩伟 +4 位作者 郭超 张颖 张维清 刘玉春 王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3-372,共10页
米糠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产量大、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出普通精米的一倍,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从中提取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种类齐全、过敏性低、生物效价高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是优质的植物性蛋白,可... 米糠是稻谷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产量大、营养价值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出普通精米的一倍,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从中提取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种类齐全、过敏性低、生物效价高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是优质的植物性蛋白,可用来弥补蛋白质资源的缺乏。但目前米糠蛋白的提取效率低、成本高,导致加工利用水平不高。该文综述了米糠蛋白的提取和改性技术,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米糠蛋白含量和提取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改性方法对米糠蛋白乳化性、起泡性、溶解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简述了米糠蛋白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应用情况,展望了生物发酵法、组合法高效提取并改性米糠蛋白的研究前景以及米糠蛋白在食品、药品领域的应用前景,旨在提高米糠的综合利用率,为米糠蛋白的生产、加工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蛋白 发酵 改性 应用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方式对玉米粉加工特性及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春然 牙韩琴 +3 位作者 那治国 牛绩超 刘思琪 刘彤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0,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如何通过发酵改善玉米粉的品质,推进玉米在食品行业的发展,该研究以玉米碴为原料,对自然发酵、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以单一及组合发酵方式下玉米粉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并对淀粉精细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探究如何通过发酵改善玉米粉的品质,推进玉米在食品行业的发展,该研究以玉米碴为原料,对自然发酵、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以单一及组合发酵方式下玉米粉的加工特性进行研究,并对淀粉精细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相比,发酵使玉米粉的水结合力、凝沉性、衰减值和回升值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的凝胶强度和黏度显著提高(P<0.05),与单菌发酵相比,组合发酵对玉米粉的理化特性影响更显著(P<0.05),发酵后玉米面团的黏弹性提高(P<0.05),硬度降低(P<0.05),且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组合发酵后玉米面团的黏弹性最高,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组合发酵后玉米面团的弹性最大;对其淀粉精细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淀粉的粒径和结晶度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的淀粉Mw和Mn增加,组合发酵的淀粉Mw和Mn减少;发酵后的淀粉A和B 1链分布较广。菌种组合发酵对玉米粉加工特性和淀粉结构的影响较大,为玉米粉的深加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精细结构 玉米粉 加工特性 嗜酸乳杆菌 酿酒酵母 枯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梁斌 路光明 +1 位作者 汤敏 徐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3,共9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 以黄精药渣为原料,优选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发酵制备蛋白饲料工艺条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0.55 g/mL,发酵pH为4.5,纤维素酶添加量0.26%,木聚糖酶添加量0.05%,产朊假丝酵母添加量9.90%,白腐菌添加量7.50%,发酵温度37℃。在最优工艺条件下,黄精药渣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为19.79%、粗纤维含量为3.87%,粗蛋白含量增加9.17%,粗纤维含量降低3.08%。混合菌协同复合酶固态发酵黄精药渣可提高粗蛋白含量,同时降低粗纤维含量,为蛋白饲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药渣 混合菌 复合酶 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发酵工艺优化及抗疲劳特性研究
6
作者 马勇 慕永利 +1 位作者 周硕 冉军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以沙棘和百香果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1)为发酵菌种,制备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以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 以沙棘和百香果为原料,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1∶1)为发酵菌种,制备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以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并探讨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对小鼠抗疲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4℃,发酵时间14 h,混菌接种量5%,沙棘果汁与百香果汁体积比1∶1,木糖醇添加量6%。在此优化条件下,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的感官评分和小鼠力竭跑步时间分别为(87.65±3.12)分和(138.1±3.5)s。相比对照组,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喂食力竭跑步小鼠,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8.7%和43.1%(P<0.05),乳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了50%以上(P<0.05),肌酸激酶活性显著降低了48.8%(P<0.05)。结果显示,沙棘百香果复合饮料对力竭跑步小鼠具有较好的抗疲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百香果 混菌发酵 发酵工艺优化 抗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工艺安化红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侯爱香 杨晓露 +4 位作者 吴文亮 肖愈 李适 黄义文 居荣芳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654,共1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16 S rRNA和内在转录间隔区(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安化红茶的深发酵和浅发酵工艺过程中红茶的香气特征成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发酵工艺的安化红茶中共检测...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16 S rRNA和内在转录间隔区(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安化红茶的深发酵和浅发酵工艺过程中红茶的香气特征成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发酵工艺的安化红茶中共检测出8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和醛类,占比约为85%;挥发性成分总量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气味活度值(OAV)>1且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为依据,在浅发酵与深发酵工艺的安化红茶中筛选出柠檬醛、芳樟醇、苯乙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β-月桂烯等14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安化红茶的优势细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橙黄单胞菌属(Aureimonas),优势真菌为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Setophoma。橙黄单胞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曲霉属(Aspergillus)、Pseudopithomyces与不同发酵过程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安化红茶科学加工、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工艺 发酵 挥发性成分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油风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苏娟 涂世伟 +3 位作者 赵文红 钱敏 白卫东 卢丽玲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5-240,共6页
酱油风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发酵过程,原料和发酵工艺在此过程中为酱油酿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酵条件,微生物经协同作用代谢产生的各种滋味物质和风味物质形成了酱油最基本的风味,其中米曲霉、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酱油风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发酵过程,原料和发酵工艺在此过程中为酱油酿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酵条件,微生物经协同作用代谢产生的各种滋味物质和风味物质形成了酱油最基本的风味,其中米曲霉、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近年来酱油酿造原料和现代酱油工业常用的两种发酵工艺对酱油风味的影响,以及三类主要微生物对酱油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和香气成分的相关性,并对未来通过调控影响酱油风味的因素以提高酱油品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 微生物 发酵工艺 酱油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9
作者 顾丹丹 董雪 +3 位作者 张金秀 王晓茹 赵宗硕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并分析菌粮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液比为1:0.9(g:mL)、基质起始p H为7.0、接种量为5块(直径0.8 cm的菌丝块)、发酵天数为10 d,该条件下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粗纤维含量为4.09%,NSP含量为9.31%。与发酵前相比,小麦羊肚菌菌粮表面出现孔洞,沟壑增多,褶皱加深,菌粮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8.79%,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17.79%;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增加了43.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降低了19.24%、总膳食纤维TDF在发酵前后变化不明显。发酵后菌粮的持水性、吸附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吸附饱和脂肪酸能力和溶胀性分别增加了77.84%,11.49%、25.00%、26.00%;在模拟人体胃和小肠的环境下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6.29%、290.14%。发酵后菌粮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1.29%、14.54%、490.68%、10.80%。该工艺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可显著提升小麦的营养价值、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小麦羊肚菌菌粮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粮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DJ1液体发酵工艺优化
10
作者 姜威 张淑梅 +3 位作者 马俊秀 闫更轩 胡基华 吴皓琼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4,共6页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正交实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贝莱斯芽孢杆菌DJ1的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麦芽糖2.5%、酵母粉0.5%、氯化钠1.0%、硫酸锰0.02%;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3 h、初始pH值8、发酵温度36℃...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正交实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贝莱斯芽孢杆菌DJ1的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确定最佳培养基组分为:麦芽糖2.5%、酵母粉0.5%、氯化钠1.0%、硫酸锰0.02%;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23 h、初始pH值8、发酵温度36℃,在此条件下,OD_(600)值为1.819,与模型预测值基本吻合,发酵液的有效活菌数为2.34×10^(9) 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响应面法 有效活菌数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紫秋葡萄酒工艺优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11
作者 张昂 路建锋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2,共7页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 该研究以紫秋葡萄(Vtis davidii Foex)为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X-10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K混合发酵制备紫秋葡萄酒。以花青素含量及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秋葡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浸渍温度12℃、浸渍时间20 h、酵母菌接种量1.5%、酵母菌接种比例(FX-10∶WK)3∶7、前发酵温度24℃。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的紫秋葡萄酒色泽紫红透亮,果香、酒香纯正,香味协调,酒体丰满,醇厚协调,具有该产品的典型特征,感官评分为87.38分;花青素含量为583.86 m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98°Bx,酒精度为12.57%vol,还原糖含量为3.24 g/L,总酸含量为4.62 g/L,挥发酸含量为0.86 g/L;微生物菌落总数与大肠杆菌均未检出,其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紫秋葡萄酒中共检出3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总含量为311.754 mg/L,其中,包括醇类10种、醛类4种、酸类5种、酯类14种、其他类物质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秋葡萄 混菌发酵 发酵工艺 正交试验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陈皮蜂蜜酒发酵工艺
12
作者 郭楠楠 张心茹 张杰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11,共7页
该研究以陈皮、蜂蜜为主要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LA-FR发酵制备陈皮蜂蜜酒。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并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别对其理化... 该研究以陈皮、蜂蜜为主要原料,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LA-FR发酵制备陈皮蜂蜜酒。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并采用常规检测方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别对其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陈皮蜂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陈皮添加量1.7%、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酵母接种量0.11%、初始pH 4.0、发酵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酿造的陈皮蜂蜜酒呈琥珀色,清澈透明,具有陈皮的清香和蜂蜜的蜜香,口感丰富,滋味醇厚,感官评分为92.24分;酒精度为10.60%vol,总酸含量(以酒石酸计)为4.35 g/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50%;菌落总数为51 CFU/mL,大肠菌群未检出,其各项指标均符合QB/T 5475-2020《蜂蜜酒》要求。从陈皮蜂蜜酒中共检出17种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醇类6种、酯类8种、烯类3种,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乙醇(28.36%)、D-柠檬烯(18.8%)、2-甲基丁醇(16.22%)、苯乙醇(1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蜂蜜酒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 感官评分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热链球菌JM108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文 李宝磊 +7 位作者 侯保朝 洪维鍊 何剑 梁超 张宇 满朝新 姜毓君 郭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5,共7页
本研究以嗜热链球菌JM108的生长和代谢为研究对象,以建立随时间变化模型,模拟细菌的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变化。在M17培养基中接种嗜热链球菌JM108,每隔2 h对发酵体系内的嗜热链球菌JM108活菌数、乳酸含量以及葡萄糖含量... 本研究以嗜热链球菌JM108的生长和代谢为研究对象,以建立随时间变化模型,模拟细菌的生长、产物合成以及底物消耗的动力学变化。在M17培养基中接种嗜热链球菌JM108,每隔2 h对发酵体系内的嗜热链球菌JM108活菌数、乳酸含量以及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3种经典模型Logistic模型、Boltzmann模型和SGompertz模型对实验值进行非线性拟合。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适合用于描述细菌生长动力学、乳酸生成动力学和葡萄糖消耗动力学,其R2值分别为0.9974、0.9947和0.9964,均大于0.99,拟合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均小于15%,拟合良好,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嗜热链球菌JM108生长量动力学方程为:y=8.59+-2:39/1+(x/2.32)^(0.02);乳酸生成量动力学方程为:y=1.05+-1:061+(x/3.67)^(3.23);葡萄糖消耗量动力学方程为:y=0.02+0.151+(x/3.47)^(3.90)。建立嗜热链球菌JM108的发酵动力学模型,为描述发酵的动力学特征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热链球菌JM108 发酵 发酵过程 非线性拟合 发酵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鲊广椒发酵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分析
14
作者 吴克刚 徐嘉伟 +5 位作者 王胜利 陈家思 罗敬朋 温柔柔 吴乐萍 胡慧莹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38,共6页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 该研究以新鲜辣椒为原料,以玉米粉、食盐为辅料,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发酵制备鲊广椒。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确定鲊广椒的发酵条件,并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鲊广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5 d,食盐添加量4%,菌粉添加量5.5%,玉米粉与辣椒的质量比1∶1。在此优化条件下,鲊广椒感官评分为88.9分,总酸含量(以乳酸计)为1.13%,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17%,pH值为4.02。电子鼻结果表明,鲊广椒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芳香成分、含硫化合物、甲基化合物、醇类及氮氧化合物等;HS-SPME-GC-MS结果表明,鲊广椒共检出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酯类9种、醛类7种、醇类3种、酮类2种、酚类3种和烷烃类1种,其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4-乙基苯酚、正己醇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55%、17.38%和14.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植物乳植杆菌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响应面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东琦 秦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归纳总结了S2EBPR工艺的主要构型及其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梳理了工艺生化反应过程及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艺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推动针对该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污水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低碳源进水 侧流工艺 污泥水解发酵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蚕蛹发酵工艺及其产物呈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覃芳丽 王思远 +3 位作者 邹宇晓 黎尔纳 穆利霞 李庆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38,共8页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 为优化建立蚕蛹发酵工艺,探索其发酵产物呈味特性,本文研究了不同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蚕蛹发酵产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蚕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发酵前后呈味物质与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清酒乳杆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10 d是最佳发酵工艺,此时氨基酸态氮含量达0.95±0.02 g/100 g,与预测值相近。与未发酵蚕蛹相比,发酵蚕蛹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52.19±0.11、1.01±0.03、65.54±1.61 mg/g。呈鲜味的天冬氨酸、谷氨酸、鸟苷酸、腺苷酸和琥珀酸的TAV值均大于1,特别是谷氨酸和琥珀酸,TAV值高达20.06、138.47,是发酵蚕蛹中鲜味的重要贡献者;蚕蛹发酵后的味精当量达74.44 g MSG/100 g,是发酵前的6.74倍。本研究表明,蚕蛹发酵可产鲜味物质,且风味良好,为蚕蛹的开发利用和鲜味物质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蛹 发酵 工艺优化 呈味物质 鲜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葡糖酸醋杆菌发酵蜂蜜醋的工艺优化
17
作者 陈涛 李宁宁 +3 位作者 王进 陆筑凤 于单 李加友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11-1019,共9页
蜂蜜醋营养价值丰富,风味柔和,蜜香纯正,是一种新型的醋酸饮品。因此本文利用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发酵制备纤维素固定化菌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枣花蜜和木葡糖酸醋杆菌菌膜对发酵工艺进... 蜂蜜醋营养价值丰富,风味柔和,蜜香纯正,是一种新型的醋酸饮品。因此本文利用木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发酵制备纤维素固定化菌膜,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枣花蜜和木葡糖酸醋杆菌菌膜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定化菌膜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乙醇体积分数4%;固定化菌膜表面光滑平整,呈层状排布,具有致密度高的网络空间结构;蜂蜜醋固定化发酵的最佳工艺为:菌膜用量8%,发酵温度31℃,初始乙醇体积分数4%,初始pH值4.0。制得的蜂蜜醋饮料色泽金黄、酸度适中,具有浓郁的醋香和蜂蜜的蜜香。本文为提高蜂蜜醋的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葡糖酸醋杆菌 固定化发酵 蜂蜜醋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俊领 易军鹏 +4 位作者 李欣 刘文超 段续 李璐瑶 高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FD)5种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进行脱水处理,并对干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同时检测分析了干茶中的主要成分及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HAD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茶叶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可溶糖含量升高,单宁含量没有变化;HAD 80℃干茶中,引发茶汤涩味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低,茶汤色及香气感官评分高,香气组分最多且综合品质最好;HAD 60℃干茶总酚、总黄酮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高,苦涩味较重;FD干茶外形评价最好且单宁含量最低,但其总酚和总黄酮最高,且青草香气重,这与其挥发性物质中愈创木酚含量高有关,使其感官评分较低。所有干茶样品的香气成分中,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β-紫罗兰酮的OAV值均高于100,是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干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风味的形成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茶 冠突散囊菌发酵 干燥工艺 品质分析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对糙米营养品质影响及其在米制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竞一 洪滨 +4 位作者 张珊 袁迪 冯俊然 山珊 任传英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0-329,共10页
糙米发酵可改善其营养结构,提升活性物质生物利用率,提高风味品质,这使得糙米及其加工副产物能够实现高值化利用,其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市场。文章总结发酵对糙米营养品质改善作用,包括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酚类化合物等营养成分... 糙米发酵可改善其营养结构,提升活性物质生物利用率,提高风味品质,这使得糙米及其加工副产物能够实现高值化利用,其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市场。文章总结发酵对糙米营养品质改善作用,包括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酚类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可利用度,改善老化、质构和消化等特性,提高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为更好地拓展微生物发酵在米制食品中的应用,简述发酵在多种米制产品中的前期应用基础、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产品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发酵糙米在食品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阐释科学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升糙米营养品质和综合利用率的巨大潜力,旨在为糙米发酵相关研究人员及行业未来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 微生物发酵 营养品质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与铁皮石斛叶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优化与品质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乔慧茹 房祥军 +5 位作者 吴伟杰 刘瑞玲 陈杭君 邓尚贵 沙浩 郜海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4-666,共13页
为提高铁皮石斛叶的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品质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开发一种具有独特口感、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复合发酵饮料。以蓝莓和铁皮石斛叶为主要原料,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 为提高铁皮石斛叶的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乳酸菌发酵对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品质和风味成分的影响,以开发一种具有独特口感、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的复合发酵饮料。以蓝莓和铁皮石斛叶为主要原料,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制备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发酵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的体积比、蔗糖添加质量分数、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蓝莓汁与铁皮石斛叶汁体积比为1∶1,蔗糖添加质量分数为6%,植物乳杆菌接种体积分数为2%,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饮料酸甜可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47%,总糖含量为56.28 mg·mL^(-1),总酚含量为1.80 mg·mL^(-1),花色苷含量为13.21 mg·L^(-1),感官评分为84.50分。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饮料的DPPH、ABTS+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13.50%、11.00%和17.88%。此外,共检出7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酯类、醇类、醛类和酚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壬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芳樟醇、1-壬醇、2-乙基-1-己醇、1-庚醇和1-戊醇含量较高。发酵促进酸类物质转化为酯类物质,显著提升了饮料的酯类物质含量,赋予其鲜甜柔润的口感。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蓝莓-铁皮石斛叶复合饮料的品质和风味,提升了其抗氧化活性和营养价值。本研究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饮料 工艺优化 风味物质 蓝莓 铁皮石斛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