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8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branch road network 被引量:6
1
作者 史峰 黄恩厚 +1 位作者 陈群 王英姿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72-176,共5页
Considering the decision-making variables of the capacities of branch roads and the optimization targets of lowering the saturation of arterial road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expense of branch roads, the bi-level progra... Considering the decision-making variables of the capacities of branch roads and the optimization targets of lowering the saturation of arterial road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expense of branch roads, the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reconstructing the branch roads was set up. The upper level model was for determining the enlarged capacities of the branch roads, and the lower level model was for calculating the flows of road sections via the user equilibrium traffic assignment method. The genetic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bi-level model was designed to obtain the reconstruction capacities of the branch roa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the bi-level model and its algorithm, the optimum scheme of urban branch roads reconstruction can be gained, which reduces the saturation of arterial roads apparently, and alleviates traffic congestion. In the data analysis the arterial saturation decreases from 1.100 to 0.996, which verifies the micro-circulation transportation's function of urban branch road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nch road reconstruction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micro-circulation traff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dividual Cranium Reconstruction with CAD/CAM
2
作者 LI Jia, LIU Kun-di, HUANG Tia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61-,共1页
Treatment of cranium and maxilla defects using CAD/ CA M techniques has been under the way.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habilitate the defective skull, to protect the intracranial structure from damage and to give t h... Treatment of cranium and maxilla defects using CAD/ CA M techniques has been under the way. 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rehabilitate the defective skull, to protect the intracranial structure from damage and to give t he patient an individual implant with satisfying visual effect at same time. The general process of treatment are picking-up the shape information of defective skull from CT pictures of the patient, reconstructing 3-dimensional model of t he defect part, transforming the image data into manufacture data, and manufactu ring stage by means of choosing manufacture methods and certain material. As the prophase work a set of techniques was illustrated in the paper. The way of transforming helical CT data into an individual implant was introduced generally . Meanwhil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tit anium skull for cranioplasty was reported. On these basic efforts, several resea rches and developments of relative technique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clu ding data conversion, 3-dimensional modeling and acquisition of the defect part geometric model. Data conversion focused on three points. The first one is about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CT information into digital data. The second one is about converting t he bitmap format data into vectorgraph format that is available for geometric mo deling in CAD system. And the third one is about finding a datum of all sect ion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ut the single slices together. The reconstructing o f 3-demetional entire skull model is achieved with two kinds of model. The 3D w ire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a set of wires, is accomplished by translating the 2D plane information into 3D data in CAD system. This wire model is constructed ulteriorly to a surface model. During the efforts of gaining the surfaces geomet ry of the defect part, different means is used depending on where the defect loc ation is. Once the numerical based 3-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kull defect is e stablished the fixation design becomes a critical factors during the surgery, wh ich decides the vision effec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 operation. For a finer prognosis a fixation interface, which is generated by the borders of the defect part and the surface contours considering the non-affect ed neighboring contours, is arra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NIOPLASTY CAD/CAM reconstruction 3-dimensi on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智慧学习环境:从要素改进到生态重构 被引量:14
3
作者 武法提 夏志文 高姝睿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数据孤岛、模型局限、资源定型、工具繁杂、服务僵硬、场景割裂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给智慧学习环境的升级与变革带了新的机遇。研究以生...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数据孤岛、模型局限、资源定型、工具繁杂、服务僵硬、场景割裂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给智慧学习环境的升级与变革带了新的机遇。研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动力引擎升级了三层六要素的智慧学习环境理论模型,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数据要素由低质化转向高效化、模型要素由判别式转向生成式、资源要素由表象化转向语义化、工具要素由分布式转向集成化、服务要素由预定义转向自适应、场景要素由边缘化转向中心化。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明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理念、知识与课程观、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教育评价体系及教育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学习环境生态。研究深入剖析了智慧学习环境的内部要素改进与外部生态重构,为塑造智慧学习环境新形态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与实践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 要素改进 生态重构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匹配的模型卸载边缘联邦学习方法
4
作者 顾永跟 张吕基 +1 位作者 吴小红 陶杰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针对边缘计算环境下联邦学习中因资源异质性导致的“滞后者”效应等问题,提出基于匹配的模型卸载边缘联邦学习方法(Fed-MBMO)。该方法通过收集边缘设备的性能分析结果,将设备分别划分为强、弱客户端,考虑了模型训练的四个阶段时间占比,... 针对边缘计算环境下联邦学习中因资源异质性导致的“滞后者”效应等问题,提出基于匹配的模型卸载边缘联邦学习方法(Fed-MBMO)。该方法通过收集边缘设备的性能分析结果,将设备分别划分为强、弱客户端,考虑了模型训练的四个阶段时间占比,弱客户端通过冻结部分模型以节省在特征层上反向传播的时间,并将模型卸载至“强客户端”进行额外的训练,最后将强客户端模型的特征层与弱客户端的全连接层进行模型重构。为提高模型卸载效率,综合考虑模型特征层的相似度与任务完成时间构建了卸载成本矩阵,并将问题转换为迭代求解基于二部图的最优匹配问题,提出基于Kuhn-Munkres(KM)的模型卸载算法并进一步分析了Fed-MBMO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在资源与数据极端异质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加速模型收敛,模型训练时间与FedAvg、FedUE和Aergia相比分别平均减少46.65%、12.66%、38.07%。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的Fed-MBMO算法能够有效解决“滞后者”效应问题并显著提高联邦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学习 滞后者效应 模型卸载 强弱匹配 资源异质性 模型重构 边缘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向分析的车辆对碰事故再现系统
5
作者 刘永涛 高隆鑫 +3 位作者 方腾源 闫星培 杨京帅 滑海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8,共8页
为提高车辆对碰事故再现的精度与有效性,基于动量与动量矩守恒定理,建立车辆碰撞速度计算方程组,并通过碰撞坐标系旋转变换,构建车辆碰撞瞬间的解析模型;其次,将碰撞事故过程分阶段进行分析,构建车辆三维车身动力学模型;最后,基于3D MAX... 为提高车辆对碰事故再现的精度与有效性,基于动量与动量矩守恒定理,建立车辆碰撞速度计算方程组,并通过碰撞坐标系旋转变换,构建车辆碰撞瞬间的解析模型;其次,将碰撞事故过程分阶段进行分析,构建车辆三维车身动力学模型;最后,基于3D MAX和OpenGL图形技术以及基础数据库技术,设计碰撞事故重建系统,并通过真实对向碰撞(对碰)事故案例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系统的精度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模拟车速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1%,车辆运动轨迹吻合程度的平均相关性为0.85,有效解决了模拟车辆碰撞瞬间逆向不确定性方程组解析化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算法 车辆对向碰撞 事故再现 动力学计算模型 3维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插值卷积自编码器的湍流降阶模型
6
作者 武频 张波 +1 位作者 宋超 周铸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3,共5页
降阶模型通过代理数值模拟,有效降低了大规模流体动力学问题的计算成本。其中,降维和重构方法是降阶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传统的本征正交分解基于线性映射,常常在处理流场时损失大量非线性流动信息。全连接结构的自编码器在处理较大规... 降阶模型通过代理数值模拟,有效降低了大规模流体动力学问题的计算成本。其中,降维和重构方法是降阶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传统的本征正交分解基于线性映射,常常在处理流场时损失大量非线性流动信息。全连接结构的自编码器在处理较大规模流场网格时会导致模型参数爆炸,难以有效训练。为了获得均匀流场快照,卷积自编码器一般需要在流场上进行均匀插值,这通常伴随着插值误差和不必要的时间成本。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非插值卷积自编码器,该模型可以提取流场的非线性特征,降低参数量,避免插值误差和额外的计算成本。在二维圆柱绕流算例上,降维重构的均方根误差均约为1×10^(-3),速度云图和绝对误差云图展示了非插值卷积自编码器在重构方面的卓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阶模型 非插值卷积自编码器 降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幅图像形状特征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
7
作者 孙刘杰 王佳耀 王文举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2-290,共9页
针对单幅图像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存在地标检测准确性差和生成模型还原高频细节能力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与高频信息映射的两阶段方法。在第一阶段中,多尺度通道融合地标检测器用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多尺度特征由HRNe... 针对单幅图像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存在地标检测准确性差和生成模型还原高频细节能力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与高频信息映射的两阶段方法。在第一阶段中,多尺度通道融合地标检测器用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多尺度特征由HRNet产生;由通道注意力和Swin Transformer构成的注意力层用于多尺度通道融合特征提取;为了提高生成地标的精度,损失函数由地标损失和热图损失两部分构成。在第二阶段中,傅里叶特征共享层变形网络使生成的三维漫画人脸具有更丰富的高频形状细节。其中傅里叶特征映射提取高维特征,使网络学习更多形状的高频信息;共享层超网络加快了网络的收敛和重建速度。该方法应用于CaricatureFace和3DCaricShop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中的地标检测器的平均检测误差减少了4.4%;变形网络在形状重建上的均方误差减少了26%,并且平均重建时间减少了18%;最终重建出的三维漫画人脸具有夸张的形状和自然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标检测 三维漫画人脸 人脸重建 三维形变模型 深度学习 自解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局部点云信息缺失的模型重构方法
8
作者 常正平 袁国帅 +2 位作者 李玖桦 赵阳 王仲奇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3,共10页
面向新一代航空航天型号高性能制造需求,基于实测数据的性能预测方法愈来愈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受限于零件尺寸大、结构遮挡多和设备性能不足等问题,该方法难以获得零件完整的实测数据,影响了产品性能预测精度。为此,提出面向局部点云... 面向新一代航空航天型号高性能制造需求,基于实测数据的性能预测方法愈来愈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受限于零件尺寸大、结构遮挡多和设备性能不足等问题,该方法难以获得零件完整的实测数据,影响了产品性能预测精度。为此,提出面向局部点云缺失的模型重构方法,构建扫描区域与点云缺失区域的拓扑关系,求得缺失区域的表面点集。首先,提取理论3维模型表面几何信息,并将其转换至拉普拉斯坐标系;其次,将扫描点云数据进行划分,结合粗配准与迭代最近点(ICP)精配准算法进行区域匹配,得到理论模型上与扫描点云对应的区域;然后,采用拉普拉斯网格变换使匹配区域驱动理论三角网格发生形变,并用扫描点云替换对应区域,得到零件完整点云。最后,以飞机起落架外筒为例,采用传统方法与本文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当扫描点云覆盖达到一定范围时,所提方法的最大偏差为0.145 mm,显著低于传统方法的0.717 mm,验证了该方法在重构模型精度上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点云 信息缺失 模型重构 拉普拉斯网格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阶模型的配网电缆温度场数字孪生建模方法
9
作者 牛海清 黄世杰 +4 位作者 王东 马海涛 范华 翁利国 刘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电力设备的物理状态感知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点之一。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映射并快速预测设备的物理状态,但现有建模方法难以满足电缆温度场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计算要求。鉴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降阶模型的配网电缆温度场数字孪生建... 电力设备的物理状态感知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点之一。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映射并快速预测设备的物理状态,但现有建模方法难以满足电缆温度场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计算要求。鉴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降阶模型的配网电缆温度场数字孪生建模方法。首先,建立电缆多物理场全阶模型,基于奇异值分解和响应面插值方法建立其稳态温度场降阶模型;然后,结合稳态温度场降阶模型及电缆表面温度数据,通过实时求解多回路电缆传热反问题重构当前的电缆内部瞬态温度场,并基于排管敷设电缆温升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地,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运行的10kV电缆的内部瞬态温度场重构,将重构结果作为已知初始状态,基于稳态温度场降阶模型和改进叠加法快速预测应急状态下的电缆导体温度。与全阶模型相比,电缆导体温度重构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76%,应急状态运行的导体温度预测误差为1.01%,单次重构和预测计算时间分别为8.1s和3.6s,计算效率分别提高约35555倍和6000倍。该方法兼顾了计算速度、计算精度和建模成本,对其他类型电力设备温度场数字孪生建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网电缆 数字孪生 降阶模型 温度场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成本激光雷达SLAM系统的深部采空区探测及三维建模
10
作者 王植 段诺 毛亚纯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64-271,共8页
矿山深部采空区已成为威胁矿山人员和生产设备安全的重要危险源。针对现有深部采空区探测方法成本高、时效性差、测量盲区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进行采空区探测。该系统采用廉价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降低成本;... 矿山深部采空区已成为威胁矿山人员和生产设备安全的重要危险源。针对现有深部采空区探测方法成本高、时效性差、测量盲区多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进行采空区探测。该系统采用廉价的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降低成本;通过自主设计的基于图优化Cartographer-SLAM(Cartographer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能够快速处理激光雷达数据,实现在井下实时定位与建图,提高了时效性;搭配探入式三维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支架,可在危险巷道、采空区等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测量,有效减少测量盲区。为解决现有建模算法构建的采空区模型不光滑、孔洞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最小二乘法(Moving Least Squares,MLS)优化的泊松曲面重建算法,对采空区点云数据进行建模,通过MLS法对数据点周围进行高阶多项式插值,经过八叉树分割、向量场计算、泊松方程求解、等值面提取,构建采空区三维模型。在辽宁省某金矿开展试验,通过采集多处采空区、巷道及地下硐室数据,实现了井下空间精确建模。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和算法,可高效、精确地实现深部复杂采空区三维建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部复杂采空区探测中空区难以进入、存在测量盲区、建模精度不高等问题,为采空区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采空区 激光雷达 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移动最小二乘法 泊松曲面重建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的晚稻杨梅冠层光分布模拟研究
11
作者 华珊 李双伟 +2 位作者 张淑文 戚行江 张真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果树冠层形态结构决定其冠层内部的光分布情况,果园修剪管理通过改变冠层内微环境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光截获能力,最终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以晚稻杨梅果树自然生长与修剪管理两种树型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视角图像序列法重... 果树冠层形态结构决定其冠层内部的光分布情况,果园修剪管理通过改变冠层内微环境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光截获能力,最终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以晚稻杨梅果树自然生长与修剪管理两种树型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视角图像序列法重建杨梅树冠层三维结构,结合三维辐射模型和光线追踪算法定量模拟冠层内光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视角图像序列法可以较好地重建杨梅树冠层形态结构,果树主要形态参数模型提取值与人工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RMSE<19.3 cm。自然生长树型结构较为紧凑,叶片相对集中,光截获量大多集中于冠层顶部,中下部由于枝条叶片的遮挡,截获光照较少。修剪后,果树矮化,枝条分布松散均匀,尤其冠层中下部枝条叶片遮挡较少,整体叶面积较自然生长树型增加16.3%,中下部光截获系数高于自然生长树型。修剪管理使得晚稻杨梅的叶片光截获能力提高15.8%。可用于定量分析不同修剪方案形成的树型结构对果树冠层光分布和光截获量的影响,为杨梅果树整形修剪装备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杨梅 多视角图像 三维重建 冠层结构 光分布 辐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单视图江豚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12
作者 黄志勇 杨晨龙 +5 位作者 石小涛 华喜锋 涂法宪 丁妥君 佘雅丽 向梦丽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8,共11页
在江豚三维重建领域,存在水下图像色偏失真、江豚数据集不足、获取江豚多视角图像困难等问题,而新兴方法尚未出现针对江豚的应用研究。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扩散模型和神经辐射场的单视图江豚三维模型重建方法。首先,改... 在江豚三维重建领域,存在水下图像色偏失真、江豚数据集不足、获取江豚多视角图像困难等问题,而新兴方法尚未出现针对江豚的应用研究。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扩散模型和神经辐射场的单视图江豚三维模型重建方法。首先,改进水下图像增强方法,有效地解决水下图像色偏失真的问题。其次,自制江豚多视角图像数据集,微调视角条件扩散模型,实现由单视图合成多视角图像,为单张图像重建江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由神经辐射场进行重建,得到江豚三维模型。对江豚三维重建的结果使用平均倒角距离和法向量一致性进行了对比评估,平均倒角距离低于现有方法,法向量一致性高于现有方法,表明文章方法能够有效重建出符合江豚体色及形态的三维模型,合成新视角图像PSNR、SSIM、LPIPS值分别为38.968、0.972和0.294,效果优于现有方法,经过水下图像增强的重建结果的平均倒角距离值最低为0.428,法向量一致性最高达到0.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新视角合成 神经辐射场 三维重建 长江江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环境下的烟头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13
作者 白亚腾 刘润翌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60-3068,共9页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 园区内的烟头检测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和火灾隐患排除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园区场景下的烟头存在尺寸小、特征不明显等问题。为获得一个效果较好的园区烟头小目标检测模型,在原始YOLOv9模型的基础上,针对该模型在烟头小目标检测任务中计算量冗余的缺陷提出改进和验证。首先,将部分卷积PConv引入RepNCSPELAN4模块中,以提升网络对目标特征提取效率,减少计算量;其次,将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模块重新设计为基于特征重组的上采样器,用更大感受野来感知特征并进一步实现网络轻量化;最后,在烟头数据集上进行对比与消融试验,该算法的平均精度达到87.4%,参数量降至83.8 MB,相较于原模型,检测效果得到提升。研究旨在通过深度学习的应用,得到有效的烟头检测模型,推动园区公共场所无烟环境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小目标检测 YOLOv9模型 轻量化模型 特征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测量噪声的滑模观测器重构方法
14
作者 何静 赵潇 +1 位作者 刘建华 肖明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30,共7页
针对高速列车系统中存在的传感器测量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测量噪声重构方法。从高速列车17自由度横向振动的1/2整车模型入手,构造了在测量噪声影响下的列车等效模型,通过定义辅助的状态变量作为输出信号滤波器,将传感... 针对高速列车系统中存在的传感器测量噪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的测量噪声重构方法。从高速列车17自由度横向振动的1/2整车模型入手,构造了在测量噪声影响下的列车等效模型,通过定义辅助的状态变量作为输出信号滤波器,将传感器的测量噪声等效转换为伪执行器噪声,对新的增广噪声状态空间系统设计了滑模观测器,并根据Lyapunov理论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稳定性证明,同时利用滑模等值原理对测量噪声进行重构。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对突变测量噪声和缓变测量噪声的重构效果,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1/2整车模型 测量噪声重构 滑模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成本多视角立体视觉的辣椒苗三维重建与策略优化
15
作者 朱磊 程瑞英 +3 位作者 丁一民 孙振源 郭政 江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9,共7页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有效降低了植株表型无损测量中的影像获取成本,但算力消耗较大。开展三维重建策略优化研究,对于提高植株表型信息的采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了以手机为影像获取手段的多视角成像系统,获取了30株辣椒... 基于立体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有效降低了植株表型无损测量中的影像获取成本,但算力消耗较大。开展三维重建策略优化研究,对于提高植株表型信息的采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构建了以手机为影像获取手段的多视角成像系统,获取了30株辣椒苗的影像数据,进一步结合运动恢复结构与多视图立体视觉(SFM-MVS,Structure From Motion-MultiPle View Stereo)算法,在2160个不同分辨率和不同数量影像组合情景下,分别重建了辣椒苗三维点云。通过重建速度、精度、稳定性以及植株表型参数(叶长、叶宽)准确性的评估,优化植株三维点云重建方案。结果表明,当分辨率为480 p,图片数量大于45幅时,重建成功率达到80%,点云间平均距离误差均小于0.05 cm,提取的表型参数值与实测值的R2均到了0.96以上。同时,该情景下单株平均重建时间为344 s,仅为参照情景(分辨率为1080 p、图片数量为120幅)耗时的10%。综上,在辣椒苗的重建中可将分辨率和图像数量分别设置为480 p和45,从而优化表型测量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三维重建的辣椒苗表型参数快速无损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多视角立体视觉 点云模型 表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IR:基于双层迭代细化模型的有限角CT重建
16
作者 李青 王涛 +2 位作者 强彦 张斌 武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854,共16页
【目的】有限角度重建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典型的不适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固定式扫描目标可供扫描角度有限和患者承受辐射能力等问题,通常无法获得完整的投影数据,通过传统分析迭代方法重建的图像会出现严重的结构失真和倾... 【目的】有限角度重建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中典型的不适定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受限于固定式扫描目标可供扫描角度有限和患者承受辐射能力等问题,通常无法获得完整的投影数据,通过传统分析迭代方法重建的图像会出现严重的结构失真和倾斜伪影。【方法】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双层迭代细化模型(TLIR)来恢复有限角度CT图像中缺失部分的结构细节,从中重建出高质量的CT图像。具体而言,修改去噪扩散概率模型使之适用于条件图像生成以实现图像域恢复问题,模型输出从噪声混叠的有限角CT图像开始,使用在各种噪声水平下训练的残差U-Net迭代细化输出图像。此外,深度模型在推理过程中会损坏采样部分的正弦数据,对此提出了名为DSEM的可学习模块来恢复被深度模型篡改的正弦数据。将两个模块交替执行,形成双层迭代细化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双层迭代的结构也使得网络具备更加强大的鲁棒性。【结果】TLIR在90°和120°有限角度采样下都表现出强大的重建性能,在峰值信噪比方面比现有先进方法平均提升了2.0009 dB和2.5 dB,证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迭代重建 有限角度CT重建 扩散模型 数据保真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形态、特征与路径
17
作者 杨钦芬 赵静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52-57,共6页
跨学科课程建设在形态上表征为以整体育人为取向的一体化课程建构、基于课程模块化组织的融通性跨学科结构、以生活世界筑基的网链式整体化学习,具有横向联通、纵向连贯、内外融通等特点。跨学科课程建设的路径为:模型建构,搭设跨学科... 跨学科课程建设在形态上表征为以整体育人为取向的一体化课程建构、基于课程模块化组织的融通性跨学科结构、以生活世界筑基的网链式整体化学习,具有横向联通、纵向连贯、内外融通等特点。跨学科课程建设的路径为:模型建构,搭设跨学科课程框架;概念统领,纵横关联跨学科结构;实践转化,进阶性推进教学实践;文化重构,系统供给配套性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课程建设 模型建构 跨学科结构 概念统领 实践转化 文化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的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
18
作者 袁明新 张亮 +1 位作者 王以龙 刘维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基于明暗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简称SFS)方法进行海底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时,会因为方法中反射模型与海底表面不相符而降低重建精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陆架海底表面特点及侧扫声呐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 基于明暗恢复形状(shape from shading,简称SFS)方法进行海底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时,会因为方法中反射模型与海底表面不相符而降低重建精度。为此文章在分析大陆架海底表面特点及侧扫声呐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FS混合反射模型的侧扫声呐图像海底地形重建方法。首先在保留Lambert漫反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Blinn-Phong镜面反射模型,并基于侧扫声呐图像粗糙度进行漫反射系数、镜面反射系数和镜面反射指数的自适应设计,从而形成适合复杂海底表面的混合反射模型;然后线性化处理辐射照度方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方法来获得海底表面高程;最后根据海底点设计反演高程约束系数来约束表面高程,进而完成侧扫声呐图像的三维重建。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三维重建方法,文中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值VMAE平均降低了32.18%、相关系数值VCC平均提高了29.62%、信噪比值VSNR平均提升了27.23%,有效实现了侧扫声呐图像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扫声呐图像 明暗恢复形状方法 混合反射模型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SHAP算法的声波测井曲线重构及可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黎子豪 蒋恕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1,共11页
测井技术是查明地下岩性、地层及地质流体的关键技术手段,在石油勘探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仪器损坏、井眼条件等因素,经常造成测井数据缺失、曲线不全等问题,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或经验公式方法无法合理地构建测井曲线间... 测井技术是查明地下岩性、地层及地质流体的关键技术手段,在石油勘探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仪器损坏、井眼条件等因素,经常造成测井数据缺失、曲线不全等问题,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或经验公式方法无法合理地构建测井曲线间的关系模型使得曲线重构精度相对较低,机器学习算法虽能在大量数据之间找到最为合适的数据映射关系进而提高模型精度,但相较而言其所构建的黑箱模型无法得到良好的解释。近期,可解释性算法的运用使得机器学习在重构测井曲线中的应用更为合理。通过将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简称SV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简称RF)以及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简称XGBoost)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linear regression,简称LR)的对比对英国能源局22-30b-11号井声波测井曲线进行了模型重构并基于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算法对XGBoost模型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XGBoost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996,6.371,优于SVR的0.990、15.755和RF的0.993、9.871,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则为0.969、48.895,表明XGBoost对声波时差曲线的重构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好的泛化性能。创新性地采用SHAP算法对XGBoost黑箱模型的解释表明,在模型构建选择重要特征时,XGBoost模型采用地层温度数据作为特征明显合理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采用的井径测井数据。最后基于SHAP对模型进行了单点和全局特征交互解释。上述结果表明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方面,机器学习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并证明了SHAP算法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机器学习模型解释方面的可行性,为后续机器学习在测井解释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重构 机器学习 模型解释 SHAP算法 声波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道车辆车轮扁疤曲面重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雨鑫 刘斌 +2 位作者 李楠 赵光伟 苏想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扁疤是常见的车轮踏面缺陷,准确构建车轮扁疤三维形态对研究车辆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至关重要。根据车轮实测不圆度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结合曲线斜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通过斜率极值确定扁疤形位不圆度数据区域,提供后续构建扁疤... 扁疤是常见的车轮踏面缺陷,准确构建车轮扁疤三维形态对研究车辆轮轨动力学响应特性至关重要。根据车轮实测不圆度数据,采用小波降噪结合曲线斜率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通过斜率极值确定扁疤形位不圆度数据区域,提供后续构建扁疤三维形态的数据基础;引入形位数据的丢失率和冗余率评价指标对扁疤三维形态建模的准确度进行评价,并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比较;利用提取的扁疤形位数据进行扁疤三维曲面重构,对轮轨滚动接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数据提取方法丢失率平均降低68%、冗余率平均降低63%,仿真结果能准确表达扁疤所引起的异常冲击振动特性,验证了重建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车辆 扁疤几何形态建模 车轮不圆度 轮轨接触仿真 曲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