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2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modelling and properties analysis of 3RSR parallel mechanism considering spherical joint clearance and wear 被引量:6
1
作者 HOU Yu-lei DENG Yun-jiao ZENG Da-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712-727,共16页
The collision and wear caused by inevitable clearance in kinematic pair have an effect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Therefore,we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model of a 3RSR(R is the revolute joint and S... The collision and wear caused by inevitable clearance in kinematic pair have an effect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Therefore,we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model of a 3RSR(R is the revolute joint and S is the spherical joint)parallel mechanism with spherical joint clearance based on the modified Flores contact force model and the modified Coulomb friction model using Newton-Euler method.The standard quaternion was introduced in the constraint equation,and the four-order Runge-Kutta method was adopted to solve the 3RSR dynamic model.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worn ball socket were solved based on the Archard wear model,and the geometr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n surface was carried out.The geometric reconstruction parameters were substituted into the dynamic model,which wa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3RSR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wear and spherical joint clearanc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regular wear occurs in the spherical joint with clearance under the presence of the impact and friction force.The long-term wear will increase the fluctuation of the contact force,thereby decreasing the movement stability of th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 mechanism DYNAMICS spherical joint clearance WEAR Newton-Euler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 Control of Cable-driven Parallel Mechanism Using Type-2 Fuzzy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9
2
作者 LI Cheng-Dong YI Jian-Qiang YU Yi ZHAO Dong-Bin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9-464,共6页
关键词 机器人 数学模型 最小二乘法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res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of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3
作者 陈修龙 李文彬 +1 位作者 邓昱 李云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676-2684,共9页
In order to grasp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4-UPS-UPU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the stress of driving limb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of parallel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flexible multi-body dyn... In order to grasp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4-UPS-UPU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the stress of driving limb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of parallel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s theory, the dynamics model of 4-UPS-UPU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without considering geometric nonlinearity was derived. The stress of driving limb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of 4-UPS-UPU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specif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parallel mechanism and its dynamic behaviors, such as stress of driving limb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of parallel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are relatively sensitive to the section parameters of driving limbs,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material on driving limbs, and the mass of moving platform. The researches can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dynamic behaviors and optimal design for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SPATIAL parallel mechanism STRESS NATURAL frequency driving LIMB dynamic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force and cytoplasmic Ca^(2+) activate mechanosensitive BK channel in parallel
4
作者 Hu-cheng Zhao,Fa Wang(Institute of Biomechan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9年第S1期23-24,共2页
BK channel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both excitable and non-excitable cells and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vascular smooth tone regulation,neuronal firing and endocrine cell secretion[... BK channel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both excitable and non-excitable cells and known to be involved in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vascular smooth tone regulation,neuronal firing and endocrine cell secretion[1].Recently, the BK channels ha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K activate mechanosensitive BK channel in parallel mechanical force and cytoplasmic 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球形机器人稳定平台的设计与分析
5
作者 汪威 张伟伦 +2 位作者 黄旭东 曹金龙 胡新宇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2,88,共6页
为满足球形机器人在外部感知传感器稳定性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两轮驱动球形机器人方案,该方案搭载电磁驱动空间2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结构的平台。利用螺旋理论和改进的G-K公式对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绕万向副转... 为满足球形机器人在外部感知传感器稳定性方面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两轮驱动球形机器人方案,该方案搭载电磁驱动空间2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结构的平台。利用螺旋理论和改进的G-K公式对该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其绕万向副转动的运动特性。通过建立空间坐标系,进行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建模,明确了驱动参数与末端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获得了工作空间模型。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最终,通过力位混合控制策略,使用MATLAB和Adams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并联机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表明该机构能够满足球形机器人对稳定性的需求。本研究为球形机器人的稳定性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相关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机器人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RS并联机构动力学解耦与控制研究
6
作者 黄俊杰 皇甫晨豪 +5 位作者 张家齐 蔡江坤 李世锴 刘志忠 闫勇刚 陈国强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针对3-PRS并联机构耦合性强、干扰难以控制等问题,对该机构进行动力学解耦与控制。首先建立机构逆向运动学模型,推导出末端动平台位姿与输入滑块高度间的运动方程;分析机构中各运动构件动能和势能,得出机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分析在无... 针对3-PRS并联机构耦合性强、干扰难以控制等问题,对该机构进行动力学解耦与控制。首先建立机构逆向运动学模型,推导出末端动平台位姿与输入滑块高度间的运动方程;分析机构中各运动构件动能和势能,得出机构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分析在无重力环境以及正常重力环境中驱动力对末端动平台位姿的影响,并进行理论模型与数值仿真对比,其结果验证了动力学模型一致性和正确性;构建面向逆向动力学模型状态空间方程,研究3-PRS并联机构李导数表达式,实现状态空间方程反馈线性化解耦,并对状态空间解耦模型进行仿真,搭建3-PRS并联机构实验平台,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完全解耦与积分滑模设计3-PRS并联机构控制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不仅能够解耦其动力学模型,且在干扰、输入驱动力为时变情况下能够跟踪预期轨迹,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PRS并联机构 逆向动力学 反馈线性化 积分滑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3-PRS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
7
作者 孙付伟 原泽天 陈国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3-349,共7页
为提高柔性3-PRS并联机构位置运动学精度,就不同轮廓形状对柔性关节弹性特性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多种形状与尺寸的柔性关节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根据关节形状设计柔性3-PRS并联机构尺寸。然后,通过运动学逆解获得机构末端位姿在轨迹... 为提高柔性3-PRS并联机构位置运动学精度,就不同轮廓形状对柔性关节弹性特性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多种形状与尺寸的柔性关节进行有限元分析,并根据关节形状设计柔性3-PRS并联机构尺寸。然后,通过运动学逆解获得机构末端位姿在轨迹规划下的驱动输入,建立柔性并联机构有限元模型进行测试,获得平台位姿误差及关节转角误差。最后,通过计算验证不同柔性关节对并联机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柔性关节轮廓形状对关节弹性特性有明显影响之外,对柔性并联机构末端位姿也具有一定影响。同时柔性并联机构与刚体并联机构在输入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时连杆转角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为柔性关节的应用及柔性并联机构的位置运动学研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并联机构 柔性关节 位置运动学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并联多稳态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8
作者 李保坤 李琳 +1 位作者 赵伟 陶珍钰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8,共8页
空间并联多稳态机构(spatial parallel multi-stable mechanism,SPMM)指在外力作用下能切换为不同稳定平衡状态的机构,是传统空间刚性并联机构与柔顺机构的结合,更稳定并能节约能量。采用刚体置换方法创新设计了具有8种稳态位形的六自由... 空间并联多稳态机构(spatial parallel multi-stable mechanism,SPMM)指在外力作用下能切换为不同稳定平衡状态的机构,是传统空间刚性并联机构与柔顺机构的结合,更稳定并能节约能量。采用刚体置换方法创新设计了具有8种稳态位形的六自由度3-PSPS SPMM,通过移动3个分支能实现机构8种稳态位形之间的切换。首先,分析了SPMM结构,对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建立了能量-运动学微分方程来确定机构稳态,并采用MATLAB软件得到了机构运动过程的能量图;其次,利用基于Lagrange-Dirichlet原理的能量法,确定了机构的8种稳态位形,分析了运动过程中稳态位形之间的切换路径;最后,采用3D打印的SPMM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所研究的SPMM能实现稳态位形可控,能广泛应用于运动平台和缓冲机构的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顺机构 空间并联多稳态机构 稳态 能量-运动学微分方程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阶段渐进处理的图像去雨方法
9
作者 廉继红 王平 +1 位作者 李英 李云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针对现有图像去雨方法中存在雨纹去除不彻底、纹理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阶段渐进式处理的图像去雨算法,可以同时将上下阶段的特征融合,使去雨算法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该去雨网络模型由3个阶段构成。前2个阶段采用改进后的U-Net编... 针对现有图像去雨方法中存在雨纹去除不彻底、纹理信息丢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多阶段渐进式处理的图像去雨算法,可以同时将上下阶段的特征融合,使去雨算法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该去雨网络模型由3个阶段构成。前2个阶段采用改进后的U-Net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学习多尺度上下文特征信息,特征提取部分采用有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 network,ECANet),使网络模型参数变小,更加轻量级;第3阶段加入并行注意力机制(parallel attention subnetwork,PASNet),在学习上下文信息和空间细节特征的同时还能生成高分辨率特征,更好地保留图像的输出细节。此外,还引入监督注意力模块(supervised attention module,SAM)以加强特征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集Rain100H上PSNR达到29.37 dB,SSIM为0.88;在Test1200上PSNR达到32.50 dB,SSIM为0.93,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图像去雨任务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去雨 特征提取 监督注意力 并行注意力机制 空间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PC-2R并联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
10
作者 栾飞 李爱霞 +3 位作者 王晓峰 王子征 门鑫蕊 张博豪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针对电动重卡的换电作业过程,设计了一种以移动副作为输入的新型3T1R并联机构。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2-PCR并联机构的三维建模。基于螺旋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G-K公式对其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确保了理论分析的... 针对电动重卡的换电作业过程,设计了一种以移动副作为输入的新型3T1R并联机构。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2-PCR并联机构的三维建模。基于螺旋理论对机构的自由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G-K公式对其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确保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采用闭环矢量法对其进行运动学求解;针对2-PCR机构X方向移动和绕Z轴转动相互干涉这一不足,对机构进行优化得到4PC-2R并联机构。对4PC-2R并联机构进行了相应的自由度分析和运动学求解,通过2个机构的对比,可知4PC-2R并联机构运动更平稳。运用遗传算法优化机构参数,进一步扩大了4PC-2R机构的工作空间,该机构用于电动重卡的换电装置上,可以有效提高电动重卡的换电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工作空间 运动学分析 结构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分析
11
作者 陈修龙 张昊 樊慧凯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0-498,共9页
为了掌握球面副磨损间隙对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提出考虑多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以3SPS-S空间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球面副间隙处的磨损模型,通过计算磨损... 为了掌握球面副磨损间隙对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响应特性的影响,提出考虑多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以3SPS-S空间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建立球面副间隙处的磨损模型,通过计算磨损深度,并对磨损表面进行重构,得到磨损后的球头与球窝,建立考虑球面副磨损间隙的空间并联机构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数值结果,对比分析磨损前/后机构动力学响应的变化,并分析初始间隙值、有/无负载对磨损后机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后的非规则间隙对并联机构动态特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且增大间隙值和引入负载降低了并联机构运行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联机构 动力学响应 球面副 磨损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粒度字词特征的中文作者识别模型
12
作者 赵宏 张陈鹏 +1 位作者 王奡隆 张扬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6,共8页
现有作者识别模型大多针对英文建立,但由于中文与英文在语法和语言组成要素方面的差异,英文作者识别模型用于中文文本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为解决中文作者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适配中文特点的模型,称为细粒度字词特征的中文作者识别模型.... 现有作者识别模型大多针对英文建立,但由于中文与英文在语法和语言组成要素方面的差异,英文作者识别模型用于中文文本时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为解决中文作者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适配中文特点的模型,称为细粒度字词特征的中文作者识别模型.该模型使用并行卷积提取1至4字词的细粒度特征,结合注意力机制进行权重分配,最后通过分类器实现中文作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BERT、文本卷积网络(Text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基线模型相比,在三个中文作者识别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平均提高2.09%、7.2%和6.71%,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作者识别 BERT 注意力机制 并行卷积层 细粒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分布式电驱底盘与角模块的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
13
作者 高镇海 张汉英 韩宗志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4-1414,共11页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控自由度高、底盘结构紧凑,是实现先进底盘线控技术的最佳平台。针对分布式电驱底盘扩展运动功能和模块化设计等需求,提出了一种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方法。通过底盘运动功能分析,将悬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2R1T并联...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可控自由度高、底盘结构紧凑,是实现先进底盘线控技术的最佳平台。针对分布式电驱底盘扩展运动功能和模块化设计等需求,提出了一种并联变结构悬架设计方法。通过底盘运动功能分析,将悬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2R1T并联机构型综合问题;采用子群与子流形概念建立了悬架系统各维度支链运动功能与拓扑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统筹考虑机构的约束特性、位姿能力、机构的模块化与可重构性,以及输入输出运动解耦完成了悬架的拓扑结构优选。最后,从机构运动学和车辆动力学两方面开展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并联机构的悬架系统在位姿空间内运动平滑无突变,不存在奇异位形,具有良好的传递效能和灵巧度;悬架运动学性能和平顺性相比基于传统悬架的角模块构型获得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驱底盘 角模块 变结构悬架 并联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控扩张循环卷积神经网络的语音增强
14
作者 郭业才 周雪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18-1824,共7页
为解决语音增强任务中语音信息未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即融合精确比值掩蔽的门控扩张循环卷积神经网络(gate-dilated recurr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accurate ratio masking, GDRCNN-ARM)。GDRCN... 为解决语音增强任务中语音信息未充分利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即融合精确比值掩蔽的门控扩张循环卷积神经网络(gate-dilated recurrent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accurate ratio masking, GDRCNN-ARM)。GDRCNN由编码器、循环卷积层和解码器3部分组成,编码器中借助扩张卷积和门控机制实现对上下文语音信息的捕获,进行并行处理;循环卷积层采用GRU且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捕捉网络中的长期依赖关系;解码器采用逐层解码且通过跳跃连接进行编码器信息的复用,实现对语音细节的还原。实验数据表明,GDRCNN网络在参数量和模型大小方面明显优于DNN、CRN等网络,PESQ平均提高了0.612、0.158,STOI平均提高了0.072、0.020,在语音增强和泛化方面表现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增强 深度学习 精确比值掩蔽 扩张卷积 门控机制 循环卷积 并行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CPS/S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运动/力性能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辉 郭文孝 +2 位作者 郭辉 杨云 李瑞琴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在我国,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替代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模式,提出一种基于3-CPS/S并联机构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使用旋量理论建立机构的数学模型,推导的到机构的输入/输出运动旋量及传递/约束力旋量;通过闭环矢量法得... 在我国,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替代传统的人工康复训练模式,提出一种基于3-CPS/S并联机构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使用旋量理论建立机构的数学模型,推导的到机构的输入/输出运动旋量及传递/约束力旋量;通过闭环矢量法得到机构的位置逆解方程;采用能效系数法推导并求解得到机构的局部传递指标;分析旋量的物理意义,计算机构的奇异位形;利用ADAMS进行动力学仿真,探索动平台运动速度与驱动力的相关性;最后搭建试验样机,由插值函数驱动机构运动。结果表明:CPS支链的输入传递指标始终为1,局部传递指标只与输出传递指标有关,且合适的设计参数能够显著改善机构的局部传递指标;3-CPS/S并联机构在工作空间内不存在奇异位形;动平台在由单一/复合运动过渡时,应缓慢进行加速/减速,以减少驱动器加速度的突变;样机够实现带动患肢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康复机器人 并联机构 局部传递指标 奇异位形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PR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求解的SimMechanics实现 被引量:8
16
作者 郝亮亮 李虹 李瑞琴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3-65,共3页
3-PRS空间并联机构是2R1T的3自由度机构,由于该空间机构运动的复杂性,故对其工作空间的研究意义重大。以3-PRS并联机构的逆运动学为基础,运用Matlab中的Sim Mechanics功能模块绘制其结构框图,建立该机构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利用数值实... 3-PRS空间并联机构是2R1T的3自由度机构,由于该空间机构运动的复杂性,故对其工作空间的研究意义重大。以3-PRS并联机构的逆运动学为基础,运用Matlab中的Sim Mechanics功能模块绘制其结构框图,建立该机构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利用数值实例根据滑杆的行程限制条件以及球面副和转动副的转角约束条件采用运动仿真法编程得出了3-PRS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结果表明,该机构的工作空间具有对称性,且内部无空洞,为3-PRS并联机构进一步研究优化设计、控制研究等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法 3-PRS 并联机构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
17
作者 刘文平 祁若龙 +1 位作者 李论 赵吉宾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1,36,共5页
针对飞机大部件装配周期长,精度差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4-PPPS冗余并联机构的数字化装配对接方法。首先,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支链的运动学模型,得到支链运动学参数,进而推导出机构的运动学参数;其次,应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机构的动... 针对飞机大部件装配周期长,精度差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4-PPPS冗余并联机构的数字化装配对接方法。首先,基于旋量理论建立支链的运动学模型,得到支链运动学参数,进而推导出机构的运动学参数;其次,应用拉格朗日法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虚功原理和范数最小原则,得到机构最优驱动力。通过比较动平台和驱动力的理论值与仿真值,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飞机中后部件对接试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旋量理论 运动学 动力学 驱动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状态空间方法的多级机构运动方案自动生成方法
18
作者 郭家宝 申会鹏 +3 位作者 韩春阳 韦留建 张旭鹏 王德伦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针对机构传动方案的多样化设计与自动生成问题,提出了一种串并联机构方案及串并联混合联接机构方案的设计方法。首先,基于状态变换理论,利用状态变换矢量和矩阵表达了基本机构的输入、输出运动及机构的运动形式,以及机构输入和输出运动... 针对机构传动方案的多样化设计与自动生成问题,提出了一种串并联机构方案及串并联混合联接机构方案的设计方法。首先,基于状态变换理论,利用状态变换矢量和矩阵表达了基本机构的输入、输出运动及机构的运动形式,以及机构输入和输出运动的运动方式;然后,根据状态变换矩阵之间的乘积与矩阵之和,表达了机构之间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混合联接的组合,并根据矩阵的分解规则与基本机构单元库,系统生成了不同的串并联及混合联接的机构设计方案;其次,为了实现串并联机构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MATLAB App Designer和SolidWorks,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创建和评估,自动化地保证了复杂机构布局生成的准确和效率;最后,通过一个涉及打印机传动机构的案例研究,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具有通用性,在组成机构分解与不分解两种情景下,可分别计算出69984种设计方案和1432922400种设计方案,验证了该方法对机构方案多样化设计的有效性。该设计方法可为解决机构方案多样化设计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传动方案设计 多样化设计 串联机构 并联机构 串并联混联机构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Mechanics的4-UPS/PPU并联机构运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季晔 赵淑玲 +2 位作者 孙娟 吴锐 张旦闻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83-85,94,共4页
基于构型演变,在4-UPS并联机构中,增加一条PPU从动支链,得到一种4-UPS/PPU并联机构,从动支链限制了运动平台一个转动和一个移动自由度。根据机构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关系方程,利用求导法,得到了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Jacobia... 基于构型演变,在4-UPS并联机构中,增加一条PPU从动支链,得到一种4-UPS/PPU并联机构,从动支链限制了运动平台一个转动和一个移动自由度。根据机构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了机构的运动关系方程,利用求导法,得到了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Jacobian矩阵。利用SimMechanics工具箱建立了机构运动仿真模型,在给定输入条件下,得到了运动平台随输入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运动平台运行平稳,与理论计算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自由度 并联机构 运动学 SIM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多节段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分析
20
作者 岳经纬 贺利乐 +3 位作者 岳枫 窦铭源 贺宁 李赵兴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3-49,共7页
聚焦于多自由度仿生机器人的结构优化与运动特性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多节段机器人设计方案。该机器人通过串联模块化结构实现躯体构建,每个模块由动平台、静平台、6组连杆驱动机构及球铰连接组成,依托舵机驱动实现独立... 聚焦于多自由度仿生机器人的结构优化与运动特性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多节段机器人设计方案。该机器人通过串联模块化结构实现躯体构建,每个模块由动平台、静平台、6组连杆驱动机构及球铰连接组成,依托舵机驱动实现独立六自由度运动能力。对该机器人进行机械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建立动、静坐标系下的逆运动学反解模型与正运动学求解模型,通过坐标变换推导连杆长度与位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牛顿迭代法解决正解中的非线性优化问题。以工作空间体积最大化、连杆角度平滑性及动平台位置紧凑性为优化目标,引入自适应惯性权重与学习因子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连杆长度、旋转角度等关键参数实施多目标优化。最后,基于ADAMS软件构建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运动学仿真分析平台质心运动特性,并开展水平爬行、转弯等物理实验,验证了机器人在蜿蜒、蠕动等复杂步态下的运动可行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自由度并联机构 多节段机器人 结构设计 运动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