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电生理变化研究
1
作者 郑文蕊 张斯 王林娥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0,共5页
目的 探讨豚鼠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7只(14耳)健康成年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只(6耳)于经圆窗内耳开放前、开放后即刻、1、2、3、4、5、10 min时行圆窗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 目的 探讨豚鼠经圆窗内耳开放后不同时间豚鼠听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7只(14耳)健康成年豚鼠,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只(6耳)于经圆窗内耳开放前、开放后即刻、1、2、3、4、5、10 min时行圆窗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ECAP)检测,比较分析豚鼠各检测时间ECAP阈值、总和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summating potentials,ESP)阈值、ECAP幅值及ESP幅值;第2组4只(8耳)于上述相同时间点行圆窗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检测,比较分析豚鼠各检测时间EABR阈值、Ⅲ波潜伏期。结果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5 min及10 min时,豚鼠ECAP阈值明显升高。经圆窗内耳开放后即刻、1、2、3、4、5 min及10 min豚鼠EABR阈值及Ⅲ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圆窗内耳开放后,健康豚鼠听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豚鼠听功能变化与耳蜗暴露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经圆窗内耳开放后4 min内豚鼠听功能无明显变化,5 min及10 min时豚鼠听功能有所下降。经圆窗内耳开放>4 min对健康豚鼠的听功能会造成一定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窗 内耳开放 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患者客观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林少莲 陈志锋 +4 位作者 舒博 胡婕 林丁丁 池同翰 林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5-960,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ARHL)患者听性脑干反应(c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AERP)、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PT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 目的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ARHL)患者听性脑干反应(c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AERP)、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PT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22例(男性67例,女性55例)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患者,运用PTA、cABR、40 Hz-AERP、ASSR为一组测试组合,对122例ARHL患者进行检测,分析ABR、40Hz-AERP(0.5kHz、1kHz)、ASSR(0.5kHz、1kHz、2kHz、4kHz)客观反应阈与PTA0.5kHz、1kHz、2kHz、4 kHz的主观听阈的差值及相关性。结果除重度组外,cABR反应阈与PTA 2 kHz、4 kHz及2 kHz+4 kHz均值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Hz-AERP反应阈与PTA阈值差值在0.5 kHz处略小于1 kHz,其中最小差值为8.08±4.88 dB,最大为15.13±9.76 dB;除极重度组1 kHz外,40 Hz-AERP反应阈分别与PTA阈值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5 kHz处的ASSR与PTA反应阈的差值明显高于其他频率,尤其是在重度听力损失组,0.5kHz处的ASSR反应阈与PTA阈值的差值最大,为16.13±12.32dBHL;除极重度组2kHz外,不同听力损失组中ASSR反应阈与PTA听阈值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40 Hz AERP和ASSR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判断PTA 0.5 kHz和1 kHz频率的阈值;cABR和ASSR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判断PTA 2.0 kHz和4.0 kHz频率的阈值。通过40Hz-AERP、cABR、ASSR以及PTA等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ARHL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 听性脑干反应 40 Hz听觉相关电位 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 纯音听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在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萍 高海海 +1 位作者 刘欣 王玉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5-410,共6页
目的 分析残余噪声水平(residual noise level,RNL)对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有效识别率的影响,ABR与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udio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 目的 分析残余噪声水平(residual noise level,RNL)对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有效识别率的影响,ABR与40 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40Hz audio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HzAERP)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反应阈相关性,探讨CAEP应用于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的意义。方法 对26例52耳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人群进行听觉神经电生理测试,测量并分析左右两耳所有ABR曲线中的RNL最大值,分析CAEP结果,分析ABR与40HzAERP、CAEP反应阈相关性。结果 ABR曲线有效识别率92.31%,CAEP均可有效识别为引出或未引出反应。1、2 kHz短纯音刺激CAEP反应幅值均高于ABR;ABR与1、2 kHz短纯音刺激的40HzAERP反应阈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与1、2 kHz短纯音刺激的CAEP反应阈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kHz短纯音刺激40HzAERP与CAEP反应阈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EP不易受到RNL异常增高因素的影响,可获得较为可靠的测试结果,且具有频率特异性,反应阈值与其他客观听力测试结果之间具有稳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因RNL异常增高导致ABR无法测试人群进行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噪声水平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 听性脑干反应 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听力障碍法医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式针刺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艺玲 王琳 +2 位作者 脱淼 于霞 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9-742,757,共5页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 目的:观察互动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普针组30例、治疗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取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互动式针刺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吞咽功能,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有所改善,能有效缩短BA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显著(P<0.01)。结论:互动式针刺法可能通过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及脑干的吞咽反射恢复而发挥其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困难 针刺疗法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剑琴 何斯纯 +4 位作者 周卓妍 郑辉 王跃春 周丽丽 马保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05-109,共5页
 目的:探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快慢成分,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渐降低大鼠体温,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温度,体温每降低1℃测试1次BAEP快...  目的:探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快慢成分,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渐降低大鼠体温,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温度,体温每降低1℃测试1次BAEP快慢成分,观察波峰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和波幅的变化.结果:随体温逐渐降低(36~25℃),BAEP快慢成分PL逐渐延长,快成分Ⅰ-Ⅲ、Ⅱ-Ⅳ和Ⅰ-ⅣIPL也逐渐延长,但两者波幅未随体温降低而发生规律性显著变化.结论:体温过低对大鼠BAEP的快慢成分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温过低 快成分 慢成分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大鼠 神经科学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对脑性瘫痪儿童认知功能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汤健 张跃 +6 位作者 朱敏 傅大林 李红英 赵晓科 杜森杰 张玲 张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2-534,共3页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性瘫痪儿童认知功能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行头针治疗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对2组进行Gesell... 目的观察头针对脑性瘫痪儿童认知功能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行头针治疗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对2组进行Gesell量表评估和BAEP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儿Gesell量表均有所改善(P<0.01,P<0.05);各波PL、IPL及Ⅴ波反应阈值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2组比较,P<0.05。结论头针治疗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更加有效,并且可以有效的改善异常的BA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头针 认知功能障碍 Gesell量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脑干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何颖 李晓裔 +3 位作者 邵西仓 李玉琢 王盼 张代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观察瞬目反射(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变化特征,探讨其对意识障碍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31例意识障碍患者行BR、BAEP检查,同时进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个月后进行预后判断... 目的观察瞬目反射(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变化特征,探讨其对意识障碍患者脑干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31例意识障碍患者行BR、BAEP检查,同时进行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1个月后进行预后判断。结果 BAEP、BR分级与GC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2,P<0.05)。BAEP、BR各级预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9.644,P<0.01)。结论 BAEP、BR检查方便易行,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并能反映脑干不同传导通路,两者联合检查能更加客观地为预后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目反射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意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预测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恢复的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英 肖农 +4 位作者 陈玉霞 刘玲 江伟 侯雪勤 黄琴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06-810,共5页
目的探讨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损伤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52例,入住康复科48h内完成临床评估和SEP、B... 目的探讨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损伤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52例,入住康复科48h内完成临床评估和SEP、BAEP评估,病程满12个月、脱离最低意识状态、死亡为评估止点。结果 52例患儿在病程1年内有27例恢复意识,意识恢复率为51.2%,各种病因所致的严重意识障碍患儿的意识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SEP检查分级越高,意识恢复率越低(P<0.001);首次SEP检查分级为Ⅰ级的患儿24例,其中20例意识恢复,有4例(3例多次复查SEP均为1级,1例转为3级)在病程1年时其意识仍未恢复。首次SEP检查为Ⅱ级或Ⅲ级的患儿28例,有3例患儿由Ⅱ级转为Ⅰ级,其中2例意识完全恢复,有2例患儿由Ⅲ级转为Ⅰ级,其中有1例意识完全恢复。其余23例持续为Ⅱ级或Ⅲ级,在病程1年时最终只有3例意识完全恢复。52例患儿中有50例BAEP检查正常,Ⅱ级、Ⅲ级各1例。结论 SEP可以作为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是否恢复的有效预测指标。BAEP对于处于恢复期的严重意识障碍患儿的意识是否恢复缺乏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严重意识障碍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辉 潘家华 +1 位作者 闵红 周晓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1-844,共4页
目的探讨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相关性及其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13例新生儿的总胆红素(TSB)、白蛋白水平,计算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将B/A值≥3.0×10-3的83例新生儿... 目的探讨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相关性及其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13例新生儿的总胆红素(TSB)、白蛋白水平,计算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将B/A值≥3.0×10-3的83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并根据B/A值分4个亚组;另30例B/A﹤3.0×10-3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新生儿的BAEP,分析TSB水平、B/A值与BAEP异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各亚组间新生儿的BAE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B/A值增大,BAEP异常率增高;观察组各亚组间新生儿BAEP的Ⅴ波潜伏期及Ⅰ-Ⅴ、Ⅲ-Ⅴ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SB水平、B/A值的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与B/A值密切相关(χ2=13.489,P<0.05)。结论 B/A值与BAEP异常相关性高,具有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害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红素/白蛋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监测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康德智 吴赞艺 +3 位作者 余良宏 王晨阳 林章雅 兰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7-493,共7页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 背景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 mA,刺激间期0.2 ms,刺激频率3.1 Hz,波带通50~300 Hz,分析时间50 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胭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胭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 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 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旋塞电极,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刺激电极放在C3/C4或C1/C2前1-2 cm,阴极放在对侧相应的地方。刺激采用恒流经颅连续短串电刺激:5个单相方波,阳极刺激,持续时间300μs,刺激间隔2 ms(重复频率500 Hz),最大刺激电压600 V。记录从双侧肱二头肌、拇短展肌、胫前肌和拇展肌诱发的肌源性MEPs。警报标准为肌原性MEPs波幅消失。采用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监测神经肌肉反应活动。③BAEPs监测: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置于两侧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耳道插入式短声刺激。11.1 Hz疏密波,100 dBnHL级,对侧耳道60 dBnHL白噪音掩蔽。波带通30-1 500 Hz,分析时间15 ms,叠加1 000次。警报标准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8 ms或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麻醉维持采用异丙芬、芬太尼、异氟醚、N2O和万可松,控制吸入性麻醉剂和肌松药的用量。结果对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载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误夹、过度脑牵拉、血管痉挛或小穿支血管损害等术中事件引起的脑缺血, MEPs5/21、SSEPs5/25、BAEPs1/3出现异常。3例术后出现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中,术中均有MEPs异常,而SSEPs仅1例异常。术中EPs未出现异常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通过本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MEPs监测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优于SSEPs监测,术中EPs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而稳定的EPs联合监测有助于预测健全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且保证足够的远端侧支血流量,允许术者安全地完成潜在危险性的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术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建宏 范建中 +2 位作者 漆松涛 彭楠 薛大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20例,常...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20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椎动脉型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曾志 周卓妍 +3 位作者 宋燕燕 刘青 吕俊健 蔡岳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组(各组n=15),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氧缺血,EPO治疗组在造缺氧缺血性...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EPO治疗组、缺氧缺血组(各组n=15),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氧缺血,EPO治疗组在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后立即按质量分数5 000 IU/kg腹腔注射EPO1次,缺氧缺血组仅予生理盐水。通过组织学切片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判断各组脑功能差异,观察EPO的疗效。结果:相比假手术对照组大鼠,HIBD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缺氧缺血侧大脑半球出现明显萎缩,神经元变性坏死,大量空泡形成。EPO治疗组则改变轻微。BAEP检查发现,EPO治疗组各日龄绝大部分的波峰潜伏期(PL)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除28、35日龄的Ⅴ波,21日龄的Ⅲ波外);从21日龄起EPO治疗组绝大部分的PL与HIBD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除21d的Ⅰ、Ⅴ波外);21日龄起,HIBD组大鼠各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而EPO治疗组大鼠的大部分IPL相比HIBD组明显缩短(P<0.05,21、35日龄的Ⅱ-Ⅳ除外)。结论:外源性EPO的治疗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脑功能及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美苑 刘青 +4 位作者 曾志 周卓妍 蔡岳鞠 宋燕燕 杨默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T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于10、14、21日龄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皮层... 目的:观察外源性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TPO治疗组、缺氧缺血(HIBD)组.于10、14、21日龄检测脑质量损伤百分比、皮层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皮层神经元巢蛋白(Nestin)的表达;14、21、28、35日龄检测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HIBD组大鼠可见损伤侧的脑皮质组织学分层消失、结构紊乱,切片中出现大量条索状空洞,高倍镜下核异常深染、核固缩;TPO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TPO治疗组在各取样时间点的脑质量损伤百分比均分别小于HIBD组(P<0.05).HIBD组大鼠造模3 d后可见少量Nestin蛋白阳性表达出现在神经细胞胞浆、轴突和树突内,造模后第7天Nestin的阳性表达达到高峰;在相同时间点TPO治疗组Nestin的阳性表达与HIBD组趋势相似.BAEP检测发现,TPO治疗组各日龄绝大部分的波峰潜伏期(PL)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除21日龄的Ⅲ波,28日龄的Ⅱ-Ⅲ波,35日龄的Ⅱ-Ⅳ波外);从14日龄起TPO治疗组绝大部分的PL与HIBD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除14日龄的Ⅴ波尚未能测出外);14日龄起,HIBD组大鼠各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TPO治疗组大鼠的大部分IPL相比HIBD组明显缩短(P<0.05,14日龄的各个IPL,28日龄的Ⅲ-Ⅴ除外).结论:外源性TPO能够在HIBD发生早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减轻缺氧缺血导致的脑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小板生成素 新生大鼠 缺氧缺血 巢蛋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斌 宋红梅 +1 位作者 于明鑫 李蕴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64-1269,I0014,共7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阐明MVD在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接受MVD治疗的HFS患者163例,其中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阐明MVD在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接受MVD治疗的HFS患者163例,其中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HFS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HFS患者作为监测组,术中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侧方扩散效应/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BAEP/LSR/FN MEP)监测。对比分析2组减压手术患者术后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和面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监测组患者即刻显效率为52.55%(47例),轻微面瘫1.11%(1例),听力下降、眩晕5.56%(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5.56%(59例)。对照组患者即刻显效率为30.14%(22例),轻微面瘫13.69%(10例),听力下降、眩晕23.29%(17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4.38%(47例),2组患者即刻手术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瘫、听力下降和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SR监测能够提高面神经MVD近期疗效,对于远期疗效意义不明显,但术中行BAEP、LSR及FN MEP监测对于责任血管的识别、减压效果和面、听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侧方扩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者EABR、NRT与ESR检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张道行 张岩昆 +1 位作者 田昊 王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客观检测方法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听觉传导功能并指导术后调试的可行性。方法对39名人工耳蜗植入者分别选取第3、10、20电极,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 allyevok edaudito rybrainstem responses,EABR)、神经... 目的探讨应用客观检测方法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听觉传导功能并指导术后调试的可行性。方法对39名人工耳蜗植入者分别选取第3、10、20电极,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 allyevok edaudito rybrainstem responses,EABR)、神经反应遥测(neuralresponset elemetry,NRT)、电刺激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 yevokedstap ediusresponses,ESR)检测及主观心理物理测试,测定EABR、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compoundactionpotentials,ECAP)、ESR阈值、主观阈值(T-levels)和主观最大舒适强度(C-levels),分别对EABR、ECAP阈值与主观阈值,ESR阈值与主观最大舒适强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EABR平均阈值分别为158.63±10.86、159.71±11.17、152.92±10.82电流级(currentlevel,CL);ECAP平均阈值分别为188.71±15.19、194.61±10.21、185.07±11.52CL;ESR平均阈值分别为210.10±16.16、209.81±14.24、204.55±12.90CL。EABR阈值与主观阈值间、ESR阈值与最大舒适强度间显著相关(P<0.01);ECAP阈值与主观阈值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ABR是判断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传导功能的有效客观方法;EABR和ESR阈值的测定可协助判断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主观阈值和最大舒适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神经反应遥测 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电诱发镫骨肌反射 主观心理物理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儿听力筛查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吕攀攀 董荣芝 +4 位作者 刘芳 王娜娜 徐冲锋 邴卫卫 耿立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探索高危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听力障碍的发生、变化及转归。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方法,对336例高危儿分别于生后0~1、3、6、12个月进行听力监测。结果 33... 目的探索高危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听力障碍的发生、变化及转归。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方法,对336例高危儿分别于生后0~1、3、6、12个月进行听力监测。结果 336例高危儿中,0~1个月内初检时29例未通过;3月龄复检时37例听力未通过;6月龄27例恢复正常;12月龄复检7例恢复正常,3例(0.89%)确诊耳聋。结论 OAE、ABR结合BAEP检查高危儿听力损伤可获得较全面的诊断,连续听力监测可有效动态观察高危儿听力损伤的发生、变化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儿 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 听性脑干反应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文雄 陈燕惠 +3 位作者 陈达光 陈景云 殷晓荣 林秋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表现。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 3组 :(I)孤独症组 (AD ;2 2例 ) ;(II)单纯智力低下组 (MR ,2 0例 ) ;(III)正常对照组 (NG ,30例 )。智商测验采用 0 - 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量...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表现。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 3组 :(I)孤独症组 (AD ;2 2例 ) ;(II)单纯智力低下组 (MR ,2 0例 ) ;(III)正常对照组 (NG ,30例 )。智商测验采用 0 - 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量表 ;研究对象给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 :(1 )ADBAEP之III、V波潜伏期及I-III,I-V波峰间期 (IPL)较NG延长 (P <0 0 0 1 )。(2 )ADBAEP之III波潜伏期及I-III波IPL较MR组延长 (P <0 0 0 5)。 (3) :MRV波潜伏期及III-V、I-V波IPL较NG延长 (P <0 0 0 1 )。结论 :(1 )孤独症患儿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 ,尤其是脑干传导时间 (BTT)的延长 ,提示脑干机能障碍导致信息向大脑传递通路的损害可能是造成孤独症患儿在认知、社会及语言能力等方面异常发育的原因之一。 (2 )孤独症患儿BAEP异常原因可能与孤独症本病特性有关而非伴随智力低下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传导时间 脑干机能障碍 儿童 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婴儿听力受损的早期干预及随访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玲芳 吴捷 孙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观察婴儿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对于早期以更昔洛韦为主综合治疗的患儿听力恢复情况。方法选取45例听力异常的CMV感染婴儿,分析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营养脑细胞及听觉刺... 目的观察婴儿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对于早期以更昔洛韦为主综合治疗的患儿听力恢复情况。方法选取45例听力异常的CMV感染婴儿,分析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营养脑细胞及听觉刺激法等早期综合干预方案,随访4~6个月,以观察治疗后听力恢复情况。结果双耳出现异常35例(77.8%),单耳出现异常10例(22.2%);仅客观听阈轻度增高28例(62.2%),客观听阈轻度增高伴有波的异常改变5例(11.1%),仅客观听阈中重度增高1例(2.2%),客观听阈中重度增高伴有波的异常改变11例(24.5%),未发现有客观听阈正常而波有异常改变的病例。更昔洛韦等早期干预治疗后,在4~6个月随访时,除4例失访外,治愈(BAEP恢复正常)36例(87.8%),有效4例(9.8%),无效1例(2.4%),总有效率97.6%。结论 CMV感染可引起婴儿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最常表现为客观听阈轻度增高,其次为客观听阈中重度增高伴有波的改变。更昔洛韦为主的早期综合干预,对CMV感染引起的婴儿听力损害的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听力受损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更昔洛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血清胆红素神经损害高危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回 罗慧 +2 位作者 赵宁 黄晓虹 李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06-908,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增高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时其血清胆红素临界值,以及影响临界值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例共167例,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出现异常作为神经...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增高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时其血清胆红素临界值,以及影响临界值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例共167例,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出现异常作为神经损害标志。入院后即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当出现皮肤黄疸后每日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一次,直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出现异常,并记录出现异常时对应的血清胆红素值。同时记录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血清白蛋白值和血pH值。结果:167例早产儿中引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时,血清间接胆红素临界值为(177.41±27.23)μmol/L。对于出生胎龄<32周、~34周、~36+6周的患儿,导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时,血清间接胆红素临界平均值分别为(154.67±28.92)μmol/L、(161.61±16.06)μmol/L和(173.76±19.22)μmol/L。应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研究,提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血清白蛋白浓度及血pH值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临界值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0.698、0.593和0.512,P值均<0.001。结论:对于早产儿导致神经损害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的病理性黄疸水平。在判断影响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细胞毒性的高危因素时,应重视出生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神经损害 高危值 影响因素 高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者脑干诱发电位的检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应智林 张宝荣 +2 位作者 程源深 周宝礼 虞晓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15-216,226,共3页
目的:研究多系统萎缩对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电生理多用诊断仪对29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10 例直立性低血压(SDS)和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脑干诱发电位进行检测。结果:OPCA及SDS的Ⅰ~Ⅴ... 目的:研究多系统萎缩对脑干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电生理多用诊断仪对29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10 例直立性低血压(SDS)和1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脑干诱发电位进行检测。结果:OPCA及SDS的Ⅰ~Ⅴ波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结构紊乱和不对称性,Ⅴ波的潜伏期分别为6.50±0.90 m s及6.44±0.79 m s,较对照组(5.87±0.37 m s)延长(P< 0.05);Ⅲ波潜伏期也延长,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0.05),同时OPCA与SDS的脑干传导时间Ⅰ~Ⅴ峰间潜伏期分别为4.90±0.92 m s及4.89±0.91 m s,与对照组(4.19±0.36 m s)有显著性差异(P< 0.01);OPCA与SDS相比无差异(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 诱发电位 听觉 脑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