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measuremen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of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 of scanning lidar 被引量:1
1
作者 Qing-Yan Li Shi-Yu Yan +1 位作者 Bin Zhang Chun-Hui W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304-307,共4页
The laser beam divergence ang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laser beam.It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indicate the nature of the beam divergence when the laser beam is transmitted ove... The laser beam divergence ang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laser beam.It can not only accurately indicate the nature of the beam divergence when the laser beam is transmitted over a long distance,but als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ser system.At present,lidar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as a core component of environment awareness technology.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micromirror ha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because of its small size and fast scanning speed.However,due to the small size of the MEMS micromirror,the lidar scanning system has a small field of view(FOV).In order to achieve a wide range of scanning imaging,collimating optical system and wide-angle optical system are generally added to the system.However,due to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the optical lens,it is impossible to perfect the imaging,so the effects of collimating and expanding the beam will be different at different angles.This article aims to propose a measurement system that dynamically measures the divergence angles of MEMS scanning lidar beams in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s of scanning lida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divergence angle LIDAR CCD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FO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upon output waveform based on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optical limiting
2
作者 哈斯乌力吉 鲁欢欢 +4 位作者 公胜 付美玲 吕志伟 林殿阳 何伟明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7期2835-2838,共4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on output waveform based on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optical limiting.Output waveforms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pump divergence angles are numericall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on output waveform based on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optical limiting.Output waveforms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pump divergence angles are numerically simulated,and validated in a Nd:YAG seed-injected laser syste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mall pump divergence angle can lead to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pump and Stokes,and a platform can be easily realized in the transmitted waveform.In contrast,a peak followed by the platform appears when the divergence angle becomes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 optical limiting WAVEFORM beam divergence ang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on the Plume Divergence of Hall Thrusters 被引量:3
3
作者 于达仁 李杰 +2 位作者 李鸿 李勇 江滨浩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14-720,共7页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ffec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on the plume of Hall thrusters were conducted.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is character...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ffec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on the plume of Hall thrusters were conducted.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clination angle between the magnetic field lines and the thruster radial direction.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were obtained by varying the current ratio in the coils. The plume divergence angles were measured by a dual-directed prob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ume divergence angle increas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agnitude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near the channel exit. Therefore,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magnetic field for reducing plume divergence, the magnitude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should be reduced as much as possible. It suggests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near the channel exit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plume diverg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ll thruster plume divergenc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inclination ang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化学激光器扩压器恢复压力的研究
4
作者 郭洲 张洪强 +1 位作者 杨珍 颜飞雪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6,共6页
在化学激光器的研制中,扩压器压力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数值模拟结合试验的方式对氟化氘(DF)化学激光器的扩压器进行展开研究,主要针对扩压器的扩张角、结构类型等参数对扩压器性能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试验验证... 在化学激光器的研制中,扩压器压力恢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数值模拟结合试验的方式对氟化氘(DF)化学激光器的扩压器进行展开研究,主要针对扩压器的扩张角、结构类型等参数对扩压器性能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平直段+8°扩张角的扩压器,抵抗高背压的能力较弱,通过减小扩张角至5°可以有效提高抵抗背压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后的超声速二次喉道扩压器能够再次提高扩压器的恢复压力,减小气流的能量损失,提高抗反压特性。针对不同模型的扩压器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趋势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恢复 扩压器 扩张角 二次喉道 化学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器光束质量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5
作者 董志华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7-180,共4页
为提升光束质量,增强激光器应用效果,设计相关影响因子对激光器光束质量影响的数学模型。构建光束质量模型,研究抽运光波前畸变条件下光束发散角空间分布情况,以及Smile效应影响下的光束发散角的变化情况,由此分析激光器光束质量的变化... 为提升光束质量,增强激光器应用效果,设计相关影响因子对激光器光束质量影响的数学模型。构建光束质量模型,研究抽运光波前畸变条件下光束发散角空间分布情况,以及Smile效应影响下的光束发散角的变化情况,由此分析激光器光束质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Smile效应分布形态导致研究对象快轴方向光束质量产生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光束质量 光束发散角 抽运光 Smile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风作用下110 kV换向分支杆风振响应和薄弱位置分析
6
作者 杨子烨 王梦薇 +2 位作者 匡春霖 施伟国 何畅 《南方能源建设》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目的]换向分支杆横担相互垂直布置,截面尺寸随高度线性变化,结构建模难度大,相应的结构分析还未开展。[方法]为了分析强风作用下换向分支杆的风振响应和薄弱位置,建立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得到其真实模态,并对非结构构件进行简化,提出简化... [目的]换向分支杆横担相互垂直布置,截面尺寸随高度线性变化,结构建模难度大,相应的结构分析还未开展。[方法]为了分析强风作用下换向分支杆的风振响应和薄弱位置,建立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得到其真实模态,并对非结构构件进行简化,提出简化的梁单元有限元模型,对比模态和频率验证其有效性。通过不同风向角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90°、60°、45°、0°风向角下换向分支杆的应力响应和位移响应,得到不同风向角下的薄弱位置。[结果]研究表明换向分支杆的模态以弯曲变形为主,扭转的影响可以忽略;90°风向角下塔顶最大风振位移超过相关规定限值,塔身根部应力最大;45°风向角下塔顶位移最小,但塔身根部应力仅次于90°风向角。90°风向角下为最不利工况。[结论]换向分支杆的设计控制参数为塔顶位移,此外,塔身根部应力较大较危险。在设计风速29 m/s不同风向角下,换向分支杆的稳定性满足要求,但是塔顶位移超过限值,已建设的应进行加固,计划建设的可以考虑减小档距或增大截面以避免位移超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向分支杆 风振响应 风向角 薄弱位置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控阵性能参数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7
作者 张鹏 封治华 +5 位作者 张鹏飞 赵渊明 阮友田 韩文杰 张辉 康朝阳 《光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9-217,共9页
详细介绍了一维光学相控阵的扫描特性,仿真分析了各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各参数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可知波长调制实现纵向角度控制不会明显改变光学相控阵参数变化,论证在波导上刻蚀光栅,利用光栅的衍射特性可实现二维光学相控阵... 详细介绍了一维光学相控阵的扫描特性,仿真分析了各参数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各参数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可知波长调制实现纵向角度控制不会明显改变光学相控阵参数变化,论证在波导上刻蚀光栅,利用光栅的衍射特性可实现二维光学相控阵光束扫描。通过实验,实现了一种256通道光栅二维光学相控阵系统,验证了探测距离大于50 m,测距精度优于5 cm,光束发散角小于0.25°,在1515~1595 nm波长范围内,可实现41.2°×11.9°的二维扫描范围。这些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光学相控阵 作用距离 扫描视场 光束发散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类粒子对固体推进剂束流发散角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欧阳 吴建军 +2 位作者 程玉强 张宇 车碧轩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8,共13页
以石墨烯和碳粉两种碳类粒子作为掺杂剂定向改性固体推进剂,借助高速摄影技术和自搭建的束流发散角度测量系统,对比并分析不同掺杂比例和工作条件对改性推进剂束流发散角度的影响,确定了掺杂粒子的最优掺杂比例和工作条件。结果表明,石... 以石墨烯和碳粉两种碳类粒子作为掺杂剂定向改性固体推进剂,借助高速摄影技术和自搭建的束流发散角度测量系统,对比并分析不同掺杂比例和工作条件对改性推进剂束流发散角度的影响,确定了掺杂粒子的最优掺杂比例和工作条件。结果表明,石墨烯和碳粉的最优掺杂比例均为7%,且石墨烯的束流发散角度更小,生成稳定等离子体流的响应时间更短。同时,石墨烯更适配于小激光能量供给下的工作条件,而碳粉更适配于大激光能量供给下的工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粒子 空间推进 固体推进剂 束流发散角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器结构设计与波导层的优化
9
作者 郭嘉 贾华宇 +2 位作者 罗彪 汤宝 赵菊敏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针对1.31μm半导体激光器工作时,远场发散角过大以及AlGaInAs/GaAs材料体系中Al组分的氧化导致器件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在InGaAsP/InP结构基础上,上下波导层采用GaAsP材料,与由InGaAsP材料构成的有源区形成异质结结构。相比同质结构制... 针对1.31μm半导体激光器工作时,远场发散角过大以及AlGaInAs/GaAs材料体系中Al组分的氧化导致器件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在InGaAsP/InP结构基础上,上下波导层采用GaAsP材料,与由InGaAsP材料构成的有源区形成异质结结构。相比同质结构制作的波导层,异质结波导层结构依据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不同,实现有源层和波导层之间较大的折射率差,从而达到更好的波导限制。对1.31μm激光器中的In_(1-x)Ga_(x)As_(y)P_(1-y)材料组分进行理论计算,并根据该材料的折射率和晶格常数,对GaAs_(y)P_(1-y)材料组分、厚度进行理论计算。使用ALDS仿真软件,对同质结波导层和异质结波导层两种结构进行模拟分析。最后确定使用100 nm厚度的GaAs_(0.145)P_(0.855)材料分别作为波导层和限制层,有效减小远场垂直发散角,提高了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在空间分布的圆对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异质结构 折射率 远场发散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弯收扩喷管过膨胀状态下流动分离特性研究
10
作者 王明新 周莉 +2 位作者 史经纬 张诣 王占学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82,共12页
为了研究S弯收扩喷管过膨胀状态下的流动分离特性,数值模拟了不同落压比(NPR)下S弯收扩喷管内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在落压比为2.0时,喷管内发生非对称分离,出现非对称的双“λ”激波结构,喷流整体向上偏转,上侧出现限制性流动分离RSS,... 为了研究S弯收扩喷管过膨胀状态下的流动分离特性,数值模拟了不同落压比(NPR)下S弯收扩喷管内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在落压比为2.0时,喷管内发生非对称分离,出现非对称的双“λ”激波结构,喷流整体向上偏转,上侧出现限制性流动分离RSS,下侧出现自由性流动分离FSS,并产生三维分离涡,喷流出现明显的三维效应。随着落压比从高度过膨胀状态下开始增加,喷管下侧保持FSS不变,喷管上侧RSS逐渐向后移动,直至与外界大气相连,转变为FSS,之后随着落压比增加,上下侧分离结构逐渐对称。推力矢量角随着落压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在极小的落压比变化范围内快速降低,直至变为0°,之后保持0°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弯收扩喷管 过膨胀状态 流动分离 落压比 推力矢量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激光通信终端主要参数的分析与研究
11
作者 陈功轩 张伟 +2 位作者 叶晖 刘阳 王海鹏 《遥测遥控》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针对深空激光通信的应用环境和特性,分析了通信链路中的关键性能指标,考虑了距离光斑扩散衰减、指向控制精度衰减、大气衰减、太阳辐射、探测器暗电流噪声等因素后,确定了通信速率和通信误码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对通信链路进行建模,分析... 针对深空激光通信的应用环境和特性,分析了通信链路中的关键性能指标,考虑了距离光斑扩散衰减、指向控制精度衰减、大气衰减、太阳辐射、探测器暗电流噪声等因素后,确定了通信速率和通信误码率的具体计算方法。对通信链路进行建模,分析了各个参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推导分析了发射端望远镜口径(激光束散角)与指向控制精度对最大通信距离的影响,以数值仿真进行佐证并进一步分析了发射端望远镜口径(激光束散角)与指向控制精度的约束关系,提出了深空激光通信参数设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现有激光通信能力在地月空间、地火空间场景下的激光链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激光通信 激光束散角 指向控制精度 链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magnetic field design for Hall thrusters based on a genetic algorithm
12
作者 谭睿 杭观荣 王平阳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82-92,共11页
Magnetic field design is essential for the operation of Hall thrusters.This study focuses on utilizing a genetic algorithm to optimize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of SPT70.A 2D hybrid PIC-DSMC and channel-wall er... Magnetic field design is essential for the operation of Hall thrusters.This study focuses on utilizing a genetic algorithm to optimize the magnetic field configuration of SPT70.A 2D hybrid PIC-DSMC and channel-wall erosion model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plume divergence angle and wall erosion rate,while a Farady probe measurement and laser profilometry system are set up to verify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genetic algorithm contributes to reducing the divergence angle of the thruster plumes and alleviating the impact of high-energy particles on the discharge channel wall,reducing the erosion by 5.5%and 2.7%,respectively.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e from a divergent magnetic field to a convergent magnetic field,combined with the upstream shift of the ionization region,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Hall thru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ic field design genetic algorithm divergence angle erosion of discharge channel convergent magnetic 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信息散度-光谱角的自适应密度峰值聚类波段选择方法
13
作者 杨榕彬 白洪涛 +1 位作者 曹英晖 何丽莉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38-445,共8页
针对传统密度峰值聚类在波段选择时缺乏信息论角度的相似性度量以及波段数目确定问题,提出基于光谱角-光谱信息散度的自适应密度峰值波段选择方法(SSDPC:Spectral angle mapping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divergence Density Peaks Clu... 针对传统密度峰值聚类在波段选择时缺乏信息论角度的相似性度量以及波段数目确定问题,提出基于光谱角-光谱信息散度的自适应密度峰值波段选择方法(SSDPC:Spectral angle mapping and Spectral information divergence Density Peaks Cluster)。该方法将光谱信息散度和光谱角用于高光谱图像密度峰值聚类进行波段选择,取代传统的欧氏距离构建波段相似矩阵。通过构建波段评分策略,有效自动选择出重要的光谱波段子集。在3组高光谱数据集上调用RX(Reed-Xiaoli)算法进行异常检测,在SSDPC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下,异常检测精度较欧氏距离度量方法分别平均提高1.16%、1.18%和0.07%;在自适应的SSDPC波段选择方法下,异常检测精度相较原始RX算法分别提升6.49%、2.71%和0.05%。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提升高光谱图像异常检测的性能并降低其虚警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 波段选择 光谱角 光谱信息散度 聚类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VCSEL激光器光束发散角的测量方法
14
作者 崔辰好 李正权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15,共8页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简称VCSEL)由于其能发射出垂直于腔面光束的特性使得多个VCSEL激光器可以在同一片芯片上紧密集成,而不需要大量的空间;且VCSEL激光器使用共振腔的反射镜来增强光并放大,从...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简称VCSEL)由于其能发射出垂直于腔面光束的特性使得多个VCSEL激光器可以在同一片芯片上紧密集成,而不需要大量的空间;且VCSEL激光器使用共振腔的反射镜来增强光并放大,从而实现高效的光发射;通常情况下,VCSEL激光器的发光效率可以达到40至60之间,与传统的激光器相比,VCSEL激光器更容易实现高效率。由于VCSEL激光器的可集成性好、效率高等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3D感知、自动驾驶、光通信等领域。因此,VCSEL激光器的质量检测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VCSEL激光器进军高功率领域,其发光束的模式也经历了从基模变为高阶模的过程,光束已经从类高斯光束变为了类拉盖尔-高斯空心圆环光束。虽然传统的1/e^(2)、D86等算法在测量基模下的类高斯光束的发散角较为精确,但对于高阶模式下的类拉盖尔-高斯空心圆环光束,这些方法则出现了明显的误差。考虑到VCSEL激光器在自动驾驶等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光束精确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本文采用了D4σ算法,针对类拉盖尔-高斯空心圆环光束进行发散角测量,与1/e^(2)、D86等传统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新方法在发散角测量准确度上最高提升了2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4σ算法 光束质量 光束发散角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类拉盖尔-高斯空心圆环光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面拟合的太赫兹发散角精密测量研究
15
作者 黎雅恬 方波 +2 位作者 邬佳璐 方灿 蔡晋辉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针对太赫兹(THz)光束发散角精密测量问题,以单频连续波太赫兹源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圆锥面拟合的太赫兹发散角测量装置。通过研究太赫兹光束的传播模式,分析其在空间上的光强分布特性,提出将太赫兹输出光束在远场范围内视作圆锥曲面,... 针对太赫兹(THz)光束发散角精密测量问题,以单频连续波太赫兹源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基于圆锥面拟合的太赫兹发散角测量装置。通过研究太赫兹光束的传播模式,分析其在空间上的光强分布特性,提出将太赫兹输出光束在远场范围内视作圆锥曲面,利用太赫兹探测器采集光斑图像,根据图像的边缘点坐标构建圆锥曲面,借助间接平差对边缘点数据做预处理并进行参数迭代与圆锥面拟合计算出光束发散角数值。结果表明,被测100 GHz的太赫兹源发散角为2.73°,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8%(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散角测量 太赫兹光束 圆锥面拟合 太赫兹探测器 不确定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阵CCD的激光角度测量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邹万军 朱国力 吴学兵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95,共5页
介绍了一种以激光作光源,采用光学成像原理和CCD图像采集技术实现激光角度测量的方法,给出了系统构成和测量原理,并对系统可达精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在50-200m的测量距离和±5°的测量角度内时,测量... 介绍了一种以激光作光源,采用光学成像原理和CCD图像采集技术实现激光角度测量的方法,给出了系统构成和测量原理,并对系统可达精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在50-200m的测量距离和±5°的测量角度内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05mrad,满足了隧道盾构施工中对盾构机方位角的高精度测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测量 全站仪 水平方位角 发散角 激光测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角型喷嘴内部空化行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丁选 王倩 杜苗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83-1287,共5页
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角型喷嘴内部的空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喷嘴内部的压力、气相生成速率和汽含率分布场,并对三种扩张角喷嘴内的流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角型喷嘴内部,空化汽泡主要在喷嘴圆柱段壁面起始点和扩张... 利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角型喷嘴内部的空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喷嘴内部的压力、气相生成速率和汽含率分布场,并对三种扩张角喷嘴内的流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角型喷嘴内部,空化汽泡主要在喷嘴圆柱段壁面起始点和扩张段壁面起始点两处产生;在扩张段壁面起始点处,由于回流和压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扩张角对空化汽泡生成速率的影响存在最优值;随着扩张角的减小,角型喷嘴在扩张段壁面的空化区域不断扩大,其汽含率也不断攀升;扩张角的改变对角型喷嘴圆柱段区域的空化行为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化 角型喷嘴 扩张角 数值模拟 汽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目标回波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博 牛燕雄 +6 位作者 张雏 杨海林 姜楠 陈燕 王龙 严文科 吴代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3,共4页
光电系统广泛存在着所谓的"猫眼效应",针对"猫眼"目标的反射特性,建立了正负离焦时"猫眼"目标回波发散角数学模型,采用几何光学方法对正入射条件下具有"猫眼效应"光学系统的回波发散角进行了推... 光电系统广泛存在着所谓的"猫眼效应",针对"猫眼"目标的反射特性,建立了正负离焦时"猫眼"目标回波发散角数学模型,采用几何光学方法对正入射条件下具有"猫眼效应"光学系统的回波发散角进行了推导,总结出离焦条件下"猫眼"目标的回波功率计算公式,分析了各因素对"猫眼"目标回波功率的影响,并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猫眼"目标的回波功率受发射激光参数、大气透过率、"猫眼"目标光学系统参数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压缩激光发散角、提高发射功率能够显著增强回波功率,增加大气能见度和"猫眼"目标反射面反射率同样增加回波功率,而离焦量的增大则会引起回波功率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效应 回波发散角 回波功率 离焦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氏管对旋流流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阳 邹建锋 +2 位作者 郑耀 傅燕妮 王安科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7-915,共9页
为了研究文氏管对旋流流场的影响,将文氏管+套筒组合的旋流器,通过与无文氏管的旋流器、带内文氏管的旋流器和带外套筒的旋流器这三种结构的性能对比发现,文氏管不仅对旋转射流起到过渡作用,使速度场周向分布均匀,而且对射流速度大小起... 为了研究文氏管对旋流流场的影响,将文氏管+套筒组合的旋流器,通过与无文氏管的旋流器、带内文氏管的旋流器和带外套筒的旋流器这三种结构的性能对比发现,文氏管不仅对旋转射流起到过渡作用,使速度场周向分布均匀,而且对射流速度大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文氏管的存在可以使流场局部湍动能增大,但因文氏管结构的差异会造成旋流强度不同程度的变化,引起回流区尺寸变化;文氏管+套筒组合的旋流器不仅能提供较强的旋流流场,使火焰筒内回流区面积较大,而且对燃烧室进气压力的调节范围也较广,一定范围内能保证流场结构的稳定;此外,套筒扩张角的增大能促进回流区的径向扩张,使回流区宽度增大;存在一个临界的内文氏管扩张角57°,使文氏管+套筒组合的旋流器流场回流区结构出现分离,形成两个独立的回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 文氏管 回流区 扩张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岔角对地下道路火灾烟气蔓延影响模拟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俊梅 刘闪闪 +3 位作者 许鹏 李雁 常军 王继东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618,共3页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岔路夹角及火源功率对城市地下道路平面分岔隧道内主、支路隧道烟气质量流量的分配特性及蔓延特性的影响.火源位于主隧道,距岔路口15 m,设置火源功率为5、10、20、30 MW.结果表明:20°~40°的分岔夹角变化范...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岔路夹角及火源功率对城市地下道路平面分岔隧道内主、支路隧道烟气质量流量的分配特性及蔓延特性的影响.火源位于主隧道,距岔路口15 m,设置火源功率为5、10、20、30 MW.结果表明:20°~40°的分岔夹角变化范围内,岔路角度的改变对烟气沿火源上游主隧道的蔓延特性影响不大,但对火源下游主、支路隧道内的烟气蔓延有一定影响;岔路隧道的烟气质量流量分配比例随分岔夹角的增大逐渐减小,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支路隧道的烟气质量分配约占总产烟量的30%;火源功率对对主、支路隧道烟气质量流量分配比例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道路 火灾 分岔角度 数值模拟 烟气蔓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