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刀表面纹理对复合膜热封强度的影响
1
作者 刘磊 刘言松 +1 位作者 张怡辉 宋文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7,共6页
为研究热封刀表面纹理高度差对多层复合膜热封强度的影响,以3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PET/PE)复合膜为热封对象,以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为例,通过热传导理论计算及仿真试验分析了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对复合膜热封合界面温度... 为研究热封刀表面纹理高度差对多层复合膜热封强度的影响,以3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PET/PE)复合膜为热封对象,以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为例,通过热传导理论计算及仿真试验分析了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对复合膜热封合界面温度分布的影响。基于此,研究了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复合膜热封强度、薄膜粘接强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复合膜热封强度测试,证明了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与复合膜热封强度关系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在0~0.09 mm范围内,与3层PET/PE复合膜的热封强度呈正相关,超过该范围时,热封刀表面梯形纹理高度差与复合膜热封强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封刀表面纹理高度差 三层PET/PE复合膜 热封合界面温度 薄膜粘接强度 热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温与露点温度对结露和结霜指示性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温显罡 马舒庆 +2 位作者 杜波 廖明水 赵乃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5-750,共6页
利用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电白国家基准气候站2009—2010年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人工结露、结霜观测资料,以及平谷国家一般气象站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资料,分析了结露、结霜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 利用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电白国家基准气候站2009—2010年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人工结露、结霜观测资料,以及平谷国家一般气象站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资料,分析了结露、结霜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诸多气象要素中,草温和草温与露点温度差对露或霜结成具有指示性作用;电白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1℃时,密云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2℃时,密云站95.0%结霜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3℃时;结露主要发生在最低草温0.5℃以上,从平谷站自动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结露发生在0℃以上,结霜发生在0℃以下;很多情况,百叶箱高度上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并未达到饱和,而贴地(或贴近地物)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3.1℃时,电白、密云站不出现露、霜的比率分别是16.8%和11.7%;因土壤湿度南方比北方大,草温与露点温度差为正的比例南方较北方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性 地面气象要素 草温 草温与露点温度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地层温差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 被引量:6
3
作者 黄辉军 黄健 +2 位作者 刘春霞 毛伟康 毕雪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7-914,共8页
利用2000—2011年的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和2010—2011年的台站海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温差因子(T1 000 hPa-T2 m)与海雾发生的关系;尝试将近地层温差因子作为GRAPES模式的预报变量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 利用2000—2011年的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和2010—2011年的台站海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地层温差因子(T1 000 hPa-T2 m)与海雾发生的关系;尝试将近地层温差因子作为GRAPES模式的预报变量因子,改进广东沿海海雾区域预报。(1)近地层温差因子与海雾发生有较明确的对应关系:当台站出现海雾时,近地层温差一般处于某一时间段的高值区,近地层温差负值明显减小或转为正值。这是近地层暖湿空气平流逐渐加强的结果,存在海雾发生发展的可能。(2)广东沿海地区暖湿平流的输送具有阶段性和跳跃性,而且是不断增强的;同时,暖湿平流的向北推进与中国沿海海雾自南向北推进的演变过程相一致。(3)GRAPES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和实现近地层温差因子,引入该预报变量因子后,海雾区域预报的准确率、Ts和Hss评分都有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海雾区域预报 广东沿海 GRAPES模式 近地层温差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土壤水分特征点组分温差假设模拟地表蒸散 被引量:3
4
作者 辛晓洲 柳钦火 +1 位作者 田国良 李小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1-227,共7页
提出了一个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对土壤蒸发、植被蒸腾以及土壤温度、叶片温度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的假设,利用双层能量平衡模型推导出3个水分特征点(湿润、干旱和由湿到干的转折点)的组分温差(土壤温度减去叶片温度)公式,利用特征点的辐... 提出了一个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对土壤蒸发、植被蒸腾以及土壤温度、叶片温度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的假设,利用双层能量平衡模型推导出3个水分特征点(湿润、干旱和由湿到干的转折点)的组分温差(土壤温度减去叶片温度)公式,利用特征点的辐射温度和实际测量的红外温度间的关系来计算实际显热和潜热通量.用2001年北京顺义区实验期间的观测数据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本方法能在只有一个角度的遥感温度数据情况下获取精度较高、误差较小的地表蒸散模拟结果.该法在分解植被蒸腾、土壤蒸发以及监测表层土壤和根区土壤旱情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变化 组分温差 双层模型 辐射表面温度 蒸散 干边 湿边 转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PI的雾灯盖板高光成型参数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可 邹华杰 +1 位作者 刘江 王永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81,共5页
对某型号轿车雾灯盖板结构进行分析,全流程跟踪了主要高光外观面F1的成型过程,选取面上固定点A为考察点。利用CAD Doctor 2016软件对三维实体进行了细小特征移除,提高了网格匹配率,修复了网格缺陷。选取对冻结层影响较大的因素,即熔体... 对某型号轿车雾灯盖板结构进行分析,全流程跟踪了主要高光外观面F1的成型过程,选取面上固定点A为考察点。利用CAD Doctor 2016软件对三维实体进行了细小特征移除,提高了网格匹配率,修复了网格缺陷。选取对冻结层影响较大的因素,即熔体温度、模具表面温度、浇口长度为研究对象,构建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利用Moldflow 2018模流分析软件得到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冻结层因子,并经极差分析,得出在最优参数组合即熔体温度270℃、模具表面温度100℃、浇口长度4 mm条件下,A点处的冻结层因子最小,为0.1。进一步通过注塑试验验证,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所得雾灯盖板表面光洁,无色差、银丝、熔接线等注塑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成型 冻结层因子 熔体温度 模具表面温度 模流分析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海雾过程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彬 许健民 +1 位作者 史得道 柳龙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2-1351,共10页
2016年3月3—5日,渤海和黄海大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海上大雾天气过程。本文从卫星遥感监测上分析海雾在生成、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特征。从海洋气象条件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海雾和海雾形态演变的原因。结果表... 2016年3月3—5日,渤海和黄海大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的海上大雾天气过程。本文从卫星遥感监测上分析海雾在生成、发展和消亡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特征。从海洋气象条件上分析了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海雾和海雾形态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海雾形成初期,在山东半岛东南海域有弱气旋性弯曲,大气层结不稳定,地面形势受低压影响,虽受偏南风控制,但湿度小,无水汽辐合,因此在山东半岛东南近海没有雾。(2)海雾的形成与低层的偏南暖湿气流有关,而这个偏南暖湿气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雾区对应着水汽辐合区,海气温差为0~1℃的区域与雾区吻合,在海雾发展成熟期,雾顶长波辐射导致雾体降温,出现气温低于海温的现象。(3)925~1000 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海雾在逆温层内维持和垂直高度上的发展,形成有一定厚度的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形态变化 气海温差 逆温层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入海气旋在黄渤海造成的海雾过程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柳龙生 黄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0-1470,共11页
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0年5月2-4日移入黄海的温带气旋引发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侧和北侧,同时具有... 利用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数据、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对2020年5月2-4日移入黄海的温带气旋引发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海雾主要发生在入海气旋的西侧和北侧,同时具有平流冷却雾和锋面雾的性质。(2)黄渤海雾发生期间气海温差在0.5~2.5℃,2 m高度露点温度略高于海温。(3)在气旋西侧和北侧都出现了雨转雾的现象,并且从青岛L波段雷达监测温度廓线显示在500 m和1500 m高度上出现“双逆温”。(4)气旋造成的湿空气辐合是本次海雾过程的重要水汽来源,降水的加湿和蒸发冷却效应同样使得近海面大气饱和度快速增长。(5)黄渤海大部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均为负值,湍流热通量主要表现为大气向海洋输送,气旋造成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了大气机械湍流,使得大气和海洋进行充分的热量交换从而促进海雾在垂直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温带气旋 气海温差 逆温层 湍流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地貌地表温度的深度学习空间模拟
8
作者 鲍舒琪 张成福 +2 位作者 冯霜 贺帅 苗林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1,共7页
针对在山地地貌下环境因子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存在的空间特征问题,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分析LST在不同植被情景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结合山地LST的影响因素和模型特点,构建大青山LST预测模拟模型,利用模... 针对在山地地貌下环境因子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存在的空间特征问题,提出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分析LST在不同植被情景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特征。结合山地LST的影响因素和模型特点,构建大青山LST预测模拟模型,利用模型做LST与环境因子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LST深度学习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空间分布特征吻合度高(R 2为0.89,MAE为0.60℃,MSE为0.65℃);LST随NDVI、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平均气温和地表反照率的增加而增加;随NDVI的增大,LST随各环境因子变化的速率变化不同。研究表明,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山地地貌LST的空间分布具有可行性,该方法有助于理解山地环境因子与LST的空间分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地表温度 山地地貌 归一化植被指数 内蒙古大青山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