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2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4
1
作者 龚勤林 乔涛 冷玉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7,共13页
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 在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背景下,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技术进步和要素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劳动力转移、农用耕地流转与农业资本深化;第三,数字经济作用存在异质性,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不显著,且由于粮食主产区的萎缩与限制政策,数字经济带来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效应会受到抑制。基于此,文章认为政府应当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助力降低数字技术使用门槛、以数字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健全农地流转管理体制,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支持政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进步 要素流动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与未来农业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倪国华 王政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3,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趋同。独特的制度优势允许中国为实现上述趋同提前做好宏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完成这项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趋同。独特的制度优势允许中国为实现上述趋同提前做好宏观战略规划并不断推动微观布局向着上述趋同逼近,但是需要提前明确未来的均衡状态。从中国自身的特征出发,定量测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在不同农业门类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的流动潜能,量化估算未来农业发展的均衡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高质量城镇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双轮同步,同时合理引导资本和技术要素进入农业以补缺劳动力要素流出后的生产力水平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农业发展 均衡状态 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效应: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3
作者 张倩倩 韩洁 张晓玫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8,共11页
政府引导基金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兼顾政策目标与经济利益的统一。然而,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可能驱使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偏离国有资本旨在支持本地企业发展的政策初衷。基于此,本文从“本地政策目标”与“经济利益”契合... 政府引导基金由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兼顾政策目标与经济利益的统一。然而,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可能驱使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偏离国有资本旨在支持本地企业发展的政策初衷。基于此,本文从“本地政策目标”与“经济利益”契合的视角,使用新三板2010~2021年挂牌企业数据,分析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是否偏离促进本地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提高了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经济利益与政策目标共赢。机制分析表明,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通过逆向技术溢出和引导产业集聚来促进企业发展,且该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政府引导基金的异地投资行为更能实现经济利益与政策目标共赢。此外,投资地理毗邻区域对本地企业发展的作用更明显,揭示了资本要素流动的距离衰退效应。本文创新性地从异地投资行为考察政府引导基金的实施效果,为理解政府引导基金异地投资的决策提供了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引导基金 异地投资 资本要素流动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4
作者 曹建飞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10,共6页
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影响,文章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选取2011—2023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治理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影响,文章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选取2011—2023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治理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综合指数,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数字要素流动环境指数、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动本区域城市现代化,且对邻近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推动本区域及邻近区域城市现代化的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能够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四五线城市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虽然对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但仍能显著增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流动 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数据要素流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焦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80,共18页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农户;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DID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试点地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生计资产-收入,通过整合协同、匹配协同与融通协同效应强化了生产要素流动的资源优化机制,不仅提高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值,也实现了农户的非农生计转型,有利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户生计 要素流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流视角下黄河中游城市网络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6
作者 王国霞 任朝锋 +1 位作者 姬少伟 薛慧芳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99,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网络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以黄河中游地区46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百度迁徙、专利转移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从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生态位重叠模型和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网络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以黄河中游地区46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百度迁徙、专利转移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从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生态位重叠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析了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城市竞合关系,探究了城市网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层级要素流主要集中在郑州、西安和太原等核心节点周围,跨省要素联系相对有限,多以各省内部为主体形成子社区,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边界阻隔效应。在不同类型的要素网络中,核心节点均为扩散型或均衡型城市,中心城市能够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网络中还存在许多孤立型节点,难以融入网络发展之中。中小城市间的合作关系较少,竞争关系较为激烈。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不同要素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要素流 经济增长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流动驱动城乡融合发展:演进历程、理论逻辑与机制创新
7
作者 姜玲 张子略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迁映射出资源配置模式由单一流向的传统格局向双向互动的现代模式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一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动人口市民化仍显滞后、土地流转不畅...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迁映射出资源配置模式由单一流向的传统格局向双向互动的现代模式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一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流动人口市民化仍显滞后、土地流转不畅、资本下乡障碍以及技术要素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及数据要素的跨域重组可以形成多维联动的系统,通过资源优化配置、空间重构等核心机制,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驱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前提,依赖于产权的清晰界定以降低交易成本,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共同破除制度性障碍。新发展阶段需加速构建要素双向流动体系,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推进系统集成改革,以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城乡价值平等交换,为拓展国内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制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要素流动 理论逻辑 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及分水分沙规律
8
作者 张辉 倪晋 +1 位作者 贲鹏 王久晟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1,共8页
为明确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变化及分水分沙规律,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分汊河道濛洼段1985—2020年来水来沙特性,探讨了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驱动因素,基于水沙关系曲线分析... 为明确淮河中游典型分汊河道水沙特性变化及分水分沙规律,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分汊河道濛洼段1985—2020年来水来沙特性,探讨了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驱动因素,基于水沙关系曲线分析了水沙协同关系与输沙能力的变化,定量给出了濛洼段各汊分流比和含沙量比。结果表明:王家坝站(总)年径流量总体未呈明显增减趋势,含沙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呈减小趋势,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水库拦沙、农业种植改变下垫面及水土保持措施是含沙量减小的主要驱动因素;来沙系数呈减少趋势,外界影响系数a值逐渐减少,输沙特性拟合系数b值逐渐增大;濛河分流比与本段总来流基本呈正相关,随着流量增加,濛河分流的权重也逐渐升高,6000 m^(3)/s流量级以下分流能力略有萎缩,6000 m^(3)/s流量级可以与淮河干流平分上游来流,各汊点河道的含沙量比值近似等于各河道的水流挟沙力比值。以上结果为淮河中游水沙数值模拟中分汊河道含沙量计算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淮河中游河道整治采用长距离疏浚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道 水沙特征 驱动因素 水沙关系 分水分沙规律 淮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其主要客源国间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9
作者 马丽君 李江楠 梁逍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7,96,共6页
基于2019年中国与29个主要客源国之间的出入境旅游人口数量,构建旅游流循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旅游流循环质量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探究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QAP回归分析... 基于2019年中国与29个主要客源国之间的出入境旅游人口数量,构建旅游流循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旅游流循环质量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探究旅游流循环质量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QAP回归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旅游流循环质量的作用。结论如下:①中国与29个客源国间共存在218条旅游流循环,循环质量等级空间分布不均衡,且旅游流循环质量等级越高,旅游流数量和涉及国家越少。整体看,发达国家涉及的旅游流循环数量较多,发展中国家涉及的旅游流循环数量较少。②从空间分布看,两个国家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产生旅游流循环,旅游流循环质量等级越高。③人口规模、交通可达性、旅游资源禀赋、两国贸易关系、空间邻近性是影响旅游流循环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空间邻近性影响最显著,语言接近性、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循环 影响因素 循环质量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位及空间格局分析——基于城市多元要素流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 选取2016—2021年中国12个城市群的14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将经济流、产业流的流空间数据与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分组相结合,采用Meta-超效率SBM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城市流空间综合矩阵,对城市生态位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以及城市生态位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效应”,各城市之间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网络中受益型、均衡型和扩散型3类城市的生态位占比分别为43.54%,6.12%,50.34%;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着极化现象以及缺乏技术补偿问题。为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在发挥区域次级核心的集散作用、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有效结合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多元要素流 社会网络 生态位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何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287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韩梅 刘新智 孔芳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303,共13页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了实现共同富裕进程,如何推动城乡融合、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并采用2011—2021年我国287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分样本显示,在东部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地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微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双向流动、促进资金流动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宏观层面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融合发展 要素流动 产业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质山区侧柏蒸腾研究
12
作者 杨海青 《河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3-36,共4页
蒸腾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关键环节。该研究以太行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apflow技术测定不同生长状态下侧柏的液流速率,并基于Granier公式计算蒸腾量,旨在探究不同生长状态下侧柏蒸腾的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因... 蒸腾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关键环节。该研究以太行山区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apflow技术测定不同生长状态下侧柏的液流速率,并基于Granier公式计算蒸腾量,旨在探究不同生长状态下侧柏蒸腾的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如水汽压亏缺,VPD)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状态侧柏的蒸腾量级差异显著。健康侧柏的蒸腾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分别为非健康侧柏的3.4倍和3.2倍;(2)侧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差异显著。在无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其蒸腾主要受总辐射和水汽压亏缺(VPD)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柏 液流 蒸腾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流适配”:形态与功能耦合的多中心体系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欣 叶果 +1 位作者 张尚武 陈君南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从“形流耦合”视角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的理论框架,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关联及其依赖性和反馈机制。在方法上,优化传统耦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发展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特征提出四阶段演化模型,揭示多中心体系从“形流失配”到“形流适配”... 从“形流耦合”视角构建城市多中心体系的理论框架,强调形态与功能的动态关联及其依赖性和反馈机制。在方法上,优化传统耦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发展的非线性与异质性特征提出四阶段演化模型,揭示多中心体系从“形流失配”到“形流适配”的动态过程。以青岛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青岛市整体处于“形流互馈”的阶段,核心区实现了“形流适配”,而新兴区存在“形流失配”问题,这种失配影响了城市空间的通勤效率;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分析,进一步识别出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与布局、就业规模及交通条件因素是影响多中心“形流耦合”的关键变量。在此基础上,从形流关系视角提出优化职住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的多中心体系策略,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体系 “形流耦合”理论 耦合协调评价 影响因素 优化策略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点与站点层面”轨道交通客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子超 孙一民 王成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7,共11页
“站点与站点层面”的客流影响因素研究是目前“站点层面”研究的重要补充。通过对“站点与站点层面”研究的变量特征、建模方法、分析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了该层面研究以站点间OD客流为因变量、出行起讫点站域环境为自变量,构建多... “站点与站点层面”的客流影响因素研究是目前“站点层面”研究的重要补充。通过对“站点与站点层面”研究的变量特征、建模方法、分析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了该层面研究以站点间OD客流为因变量、出行起讫点站域环境为自变量,构建多层次线性回归或决策树模型的研究特征,以及OD客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该层面研究能够从出行起讫点产生的“推拉”效应解释客流变化规律的优势,但是对乘客的文化背景、出行意愿、多种交通方式的竞争关系等方面考虑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变量设计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影响因素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客流 影响因素 站点与站点层面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0,共6页
文章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201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莫兰指数、障碍度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 文章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从人口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201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运用莫兰指数、障碍度模型探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区域差距明显,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性,且大部分省份集中于HH集聚区和LL集聚区。非农产业发育程度、技术流动水平、城乡恩格尔系数比、交通网络密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池储能系统寿命的SOC反馈的自适应电厂调频策略
16
作者 丁佳欣 罗日忠 +4 位作者 何毅 楼波 陈世桐 周波 郑国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398,419,共9页
电池储能系统凭借功率输出精确、响应速度快、双向调节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峰,但其使用寿命仍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基于电池荷电状态(SOC)反馈的自适应综合调频策略,由模糊控制器调节输入系数和储能电池荷电状态调... 电池储能系统凭借功率输出精确、响应速度快、双向调节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调频调峰,但其使用寿命仍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问题。采用基于电池荷电状态(SOC)反馈的自适应综合调频策略,由模糊控制器调节输入系数和储能电池荷电状态调节反馈系数共同确定自适应因子,输入系数由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下垂控制的调频出力占比系数K决定。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仿真模型并采用某电厂调频电池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了不同控制策略的研究,并利用雨流计数法预测储能电池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自适应综合调频策略比目前电厂所用策略下电池的寿命提高25.53%,较定K法和变K法的使用寿命分别提高了38.19%和2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储能 自适应因子 雨流计数法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17
作者 张亚丽 陈杨洋 项本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212,共12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该研究将2019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4—2022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城乡融合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该研究将2019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建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4—2022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实施对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政策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剖析城乡要素流动在试点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设立后,试点地区城乡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是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2)机制分析发现,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通过助推人口要素、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中介传导途径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3)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东部地区、县级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在中西部地区、非县级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水平的作用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包括:强化试点政策的监测评估和总结推广、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 要素流动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要素流动与县域农村产业融合——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方师乐 黄祖辉 徐欣南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2,156,157,共19页
以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代表的城乡要素流动为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首先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5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随后以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 以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代表的城乡要素流动为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首先基于2010—2020年全国205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随后以返乡创业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返乡创业对县域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显著推动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但这一作用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和商业信用环境不同的地区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返乡创业通过催生新形态创业模式和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县域农村产业融合,且这一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创业 产业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 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发动机引气限流及温降特性研究
19
作者 罗平根 曾曼成 +1 位作者 陈政 夏文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直升机发动机规定环控系统引气量不应超出其最大允许值,以避免发动机功率损失过大。考虑到飞行姿态变化对引气参数的影响,提出了“超临界喷嘴流量因子”的概念,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试验数据显示,发动机最大引气量的实测数据与理论... 直升机发动机规定环控系统引气量不应超出其最大允许值,以避免发动机功率损失过大。考虑到飞行姿态变化对引气参数的影响,提出了“超临界喷嘴流量因子”的概念,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试验数据显示,发动机最大引气量的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偏差在3%以内,验证了该方法在发动机引气限流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该方法简化了测试流程,避免了流量传感器对引气流动特性的干扰,提高了测试精度。此外,为减少引气量并消除高温引气管路对周边设备的安全隐患,结合工程实际对引气管路的保温措施进行了改进,并研究了不同引气温度、压力和流量条件下,引气管路出口和保温层外表面的温降特性。本文研究成果为引气管路设计优化,提高热效率及直升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引气限流 超临界喷嘴 流量因子 温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20
作者 桂鈺翔 彭韬 +1 位作者 戴全厚 李焱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进行监测,同时对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 [目的]探究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进行监测,同时对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析树木蒸腾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1)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的日平均蒸腾量分别为(4 409.97±3 260.63)、(6 611.27±5 629.57)、(3 956.32±2 498.50)、(2 984.98±2 039.09)、(6 300.25±4 637.71)、(780.69±738.80)、(2 320.73±1 717.18) g/d。2)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的液流速率在晴天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小是雨天。3)在晴天条件下,大气温度(T)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对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RH)次之,而总辐射照度(Eg)的影响相对较低。[结论]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的蒸腾量因特殊的水分环境受到限制,不同落叶乔木拥有着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液流速率主要受到VPD和Eg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树干液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