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Intron 22 Inversion Mutation of Factor Ⅷ Genein the Patients with Hemophilia A in J&K State of India
1
作者 Parvinder Kumer~1,Mohammed Idris~2,Vikas Dogra~1,K.Radha Mani~2,Kulbhushan Singh Jamwal~1,Wahied Khawar Balwan~1,T.R.Raina~1,G.R.Chandak~2,Subash Gupta~1(1.Department of Zoology,Human Genetics Research and Counselling Centre, University of Jammu/Govt.Medical College,India 2.Centre for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India)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77-680,共4页
Objective Hemophilia A,an X-linked bleeding disorder,affecting 1 in 5 000 males is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mutations in factor Ⅷ gene.Inversion mutation in intron 22 of F8C gene remains its leading cause.The aim of t... Objective Hemophilia A,an X-linked bleeding disorder,affecting 1 in 5 000 males is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mutations in factor Ⅷ gene.Inversion mutation in intron 22 of F8C gene remains its leading caus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ntron 22-inversion mutation in the patients and in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region.Methods 29 hemophilia A patients from Jammu and Kashmir(20 severe,8 moderate and 1 mild) were analyzed for intron 22-inversion mutation.Results 11(38%) were positive for the distal type of inversion mutation.The mutation was found in 9/20(45%) patients with severe factor Ⅷ deficiency and 2/8(25%) with moderate severity hemophilia A,whereas the patient with mild hemophilia A was found to be negative for inversion mutation.Evaluation of twenty-six female relatives from 11 families of inversion mutation positive patients identified one mother and one sister from one family to be the carrier,suggesting its origin in the mother.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confirms the intron-22 inversion mutation in F8C gene as the major cause of hemophilia A in the population from Jammu and Kashmir with a higher frequency of inversion mutation in sporadic cases compared to the famili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基因突变 病理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的检出率及抑制物产生的环境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闫振宇 范连凯 +4 位作者 李魁星 王晓英 华宝来 王书杰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0-583,共4页
目的调查血友病A(H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检出率,初步探讨抑制物产生的环境因素。方法以2003年4月-200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07例HA患者及在院外征集的158例HA患者(共2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C活性,Bethe... 目的调查血友病A(H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检出率,初步探讨抑制物产生的环境因素。方法以2003年4月-200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07例HA患者及在院外征集的158例HA患者(共2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C活性,Bethesda法检测FⅧ抑制物。结果265例HA患者中,22例(8.3%)抑制物检测为阳性,其中86.4%(19/22)为低反应者(抑制物滴度≤5 000 BU/L),13.6%(3/22)为高反应者(抑制物滴度〉5 000 BU/L)。年龄〉50岁患者的抑制物检出率为5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0)。在158例临床治疗资料较完整的新征集患者中,FⅧ制剂输注频率大于12次/年者的抑制物阳性率为12.8%,而输注频率小于12次/年者为5.8%,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有短时间内持续输注FⅧ史者的抑制物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持续输注FⅧ史的患者(28.5%vs.1.6%,P=0.000)。应用多种品牌和单一品牌FⅧ制剂患者的抑制物阳性率分别为9.3%和3.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HA患者抑制物的生成可能与患者年龄、短时间内持续输注FⅧ史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因子 抑制物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范连凯 王志伟 +3 位作者 华宝来 苏薇 王书杰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比较改进的Bethesda方法与Nijmegen方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自行改进Bethesda检测方法,将Nijmegen方法中的乏FⅧ血浆和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缓冲液和通用参比血浆(UCRP)来制备标准曲线;... 目的比较改进的Bethesda方法与Nijmegen方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自行改进Bethesda检测方法,将Nijmegen方法中的乏FⅧ血浆和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缓冲液和通用参比血浆(UCRP)来制备标准曲线;在检测患者抑制物时将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UCRP;以滴度≥0.6 BU/ml为抑制物阳性。分别采用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对237例血友病A患者进行抑制物检测。结果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237)和8.4%(20/23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滴度〉0.7 BU/ml的抑制物,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阳性结果不同的抑制物水平均在0.6~0.7 BU/ml。结论改进的标准Bethesda方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Nijmegen方法更有利于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抑制物 Bethesda方法 Nijmegen方法 血友病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形成特征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周璇 孙竞 +1 位作者 刘阳 李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21-2724,共4页
目的随访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率和特征。方法 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4月(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监测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4月FⅧ抑制物累积发病... 目的随访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发生率和特征。方法 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4月(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监测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4月FⅧ抑制物累积发病率为11.6%(25/215);其中低滴度者占72%(18/25),高滴度者占28%(7/25);FⅧ抑制物阳性发生时的中位年龄为25岁(6~59岁)、累积中位暴露日为150日;15/25(60%)低滴度阳性者(中位滴度1.25BU/ml)在自然情况下于6~15月(中位10月)转为阴性,5/25(20%)高滴度抑制物者(中位滴度100BU/ml)则随访24月持续阳性,另外5/25(20%)FⅧ抑制物阳性无变化;25例FⅧ抑制物阳性者出血频率较其阴性时显著增加(P=0.025);18/25例继续应用FⅧ者,FⅧ产品用量(IU/kg·月)较前显著增加(P=0.015),但靶关节数目在24月随访期间并无增加(P=0.329)。结论我国血友病A患者FⅧ抑制物发病率和特征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凝血因子 抑制物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孔离子交换制备色谱分离纯化高活性凝血因子Ⅷ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丽梅 张焱 +4 位作者 罗坚 李由 周月芳 余蓉 苏志国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8-623,共6页
建立了一条从人血浆中分离高活性凝血因子Ⅷ(FⅧ)的纯化工艺。基于FⅧ和介质孔径的尺度比及其对蛋白质活性影响的分析,设计了以超大孔离子交换制备色谱为核心步骤的新型分离纯化工艺。分别进行超大孔离子交换色谱与传统离子交换色谱的... 建立了一条从人血浆中分离高活性凝血因子Ⅷ(FⅧ)的纯化工艺。基于FⅧ和介质孔径的尺度比及其对蛋白质活性影响的分析,设计了以超大孔离子交换制备色谱为核心步骤的新型分离纯化工艺。分别进行超大孔离子交换色谱与传统离子交换色谱的条件优化,并对优化工艺所得产品进行了活性检测(底物显色法)和纯度检测(高效凝胶过滤和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超大孔介质结构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大分子结构,而且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制备色谱的传质速率,从而得到具有高凝血活性的FⅧ产品。FⅧ在超大孔制备色谱过程中的回收率(85%)比传统离子交换制备色谱高4~5倍,产品比活高达154 IU/mg。此外,还研究了超大孔介质的再生程序,采用5个柱体积的1 mol/L NaOH低流速清洗色谱柱,保证了色谱工艺的稳定性。本纯化工艺步骤简单,重现性好,易于放大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孔离子交换制备色谱 凝血因子 血浆蛋白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尹俊 王鸿利 +6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武文漫 丁秋兰 傅启华 戚正武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21-725,共5页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eagent转染小鼠 32D细胞系 ,分别采用一期法、ELISA法和RT 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FⅧ的促凝活性 (hFⅧ∶C)和抗原含量 (hFⅧ∶Ag)以及细胞中hFⅧBDcDNA的转录。结果表明 :小鼠 32D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的人FⅧ∶Ag最高达到了 4 5 0 .0 8毫微克 /(10 6细胞·2 4小时 ) ,hFⅧ∶C最高达到了 2 .0 1单位 /(10 6细胞·2 4小时 ) ,RT PCR可检测到 32D细胞中hFⅧBDcDNA转录的mRNA。结论 :非病毒质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能够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表达人FⅧ蛋白 ,所表达的FⅧ与正常人血浆中的野生型FⅧ具有相似的凝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非病毒载体 人凝血因子 基因表达 32D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293T细胞表达 被引量:5
7
作者 程海 徐开林 +5 位作者 孙海英 杜冰 曾令宇 鹿群先 何徐彭 潘秀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074-1078,共5页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含有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限制性内切酶法获得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BDDhFⅧ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XZ208,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用限制...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含有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限制性内切酶法获得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BDDhFⅧ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XZ208,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用限制性内切酶法鉴定载体的连接方向,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重组质粒pXZ208-BDDhFⅧ分别与包装质粒ΔNRF、包膜蛋白质粒VSV-G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包装后感染293T细胞,并以pXZ171作为对照。在感染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DDhFⅧ基因的转录,一期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FⅧ的活性,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载体的感染效率,PCR检测BDDhFⅧ基因的整合。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其基因转导染效率达到了59.57%。RT-PCR法能够检测到BDDhFⅧ转录的mRNA。感染后24、48、72小时检测到细胞上清中FⅧ活性(FⅧ∶C)分别为12%、43%、87%。PCR法扩增出了534bp的特异性片段。结论: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在体外可以有效感染293T细胞并表达有活性的FⅧ,提示基因治疗可应用于血友病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凝血因子 体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因子ⅧcDNA在小鼠体内的转染与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康文英 王鸿利 +7 位作者 王红 王学锋 王从珠 傅启华 丁秋兰 武文漫 方怡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8-193,共6页
本研究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聚酰胺 胺型 (PAMAM)树枝状聚合物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转染和表达 ,并与体外转染方法作比较。应用含B区缺失 ( 76 0aa- 16 39aa)人FⅧcDNA(FⅧBDcDNA)的以逆转录病毒为框架的重组表... 本研究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聚酰胺 胺型 (PAMAM)树枝状聚合物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转染和表达 ,并与体外转染方法作比较。应用含B区缺失 ( 76 0aa- 16 39aa)人FⅧcDNA(FⅧBDcDNA)的以逆转录病毒为框架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 pLNC FⅧBD包装成为逆转录病毒LNC FⅧBD ,exvivo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同时将 pLNC FⅧBD与PAMAM树枝状聚合物按照 1∶15混合以形成复合体PAMAM pLNC FⅧBD进行小鼠invivo转染。分别于注射后第 2 4 ,4 8小时 ,第 1,2 ,3,4周取血 ,分离血浆 ,采用一期法测定人FⅧ活性 (FⅧc) ,ELISA法测定人FⅧ抗原 (FⅧAg) ,并采用Bethesdainhibitorassay测定人FⅧ抗体 ;同时取脏器肝、脾、肺、肾提取RNA ,进行RT PCR ,观察各组织的转录 ,并用苏木素 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 ,逆转录病毒转染人FⅧ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输入体内后 ,可以在体内继续表达人FⅧ ,并且能有效地分泌至血液中。宿主小鼠体内可检测到的人FⅧ表达持续 3周以上 ,注射后第 2 4小时表达最高水平 ,人FⅧAg平均为 8.6ng/ml,此后人FⅧ抗体逐渐生成 ,人FⅧAg水平渐低 ,于注射后第 4周不再能测出人FⅧAg。注射复合体PAMAM pLNC FⅧBD在体内转染后 ,获得了短暂的人FⅧ生理水平的表达 ,在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 凝血因子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WF、FⅧ和AT-Ⅲ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林珮仪 刘卫江 +2 位作者 江慧琳 谢长江 冯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93-139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MODS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MODS组中,死亡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1和P<0.05。MODS患者血浆VWF和FⅧ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6和0.705,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VWF、FⅧ和AT-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患者血浆 临床意义 VWF F 抗凝血酶-Ⅲ(AT-Ⅲ) APACHEⅡ评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MODS 慢性健康评分 病情严重程度 正常对照组 观察对象 急性生理 0.05 发病过程 水平 因子 健康者 死亡组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5例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璇 孙竞 +3 位作者 李敏 李文卿 宋晓玲 刘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73-127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方法监测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年(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对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年... 目的研究中国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方法监测215例血友病A患者在2年(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连续随访中,FⅧ抑制物发生、变化及转归,并对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5例血友病A患者随访2年FⅧ抑制物累积发生率为11.6%(25/215)。FⅧ抑制物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多变量分析结果示:①输注原因中短期低剂量预防治疗比按需治疗形成FⅧ抑制物的风险低(OR=0.037,95%CI为0.002~0.616);②血友病越严重,累积暴露日越少,FⅧ抑制物形成风险越高;③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是FⅧ抑制物形成的高危因素(OR=117.045,95%CI为19.333~708.617);④输注形式和发生重大感染事件与FⅧ抑制物形成无关。结论在中国目前治疗情况下,血友病患者FⅧ抑制物的形成可能与血友病严重程度、输注原因(预防治疗或按需治疗)、累积暴露日和是否发生严重出血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凝血因子 抑制物 发病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在NOD/SCID小鼠中的持续表达(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艳杰 陈翀 +2 位作者 曾令宇 曹江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8-663,共6页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血友病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体外和NOD/SCID小鼠中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的可能性。构建含有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BDDhFⅧ)基因和IRES-eGFP编码序列的慢病毒...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给血友病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体外和NOD/SCID小鼠中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基因疗法的可能性。构建含有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BDDhFⅧ)基因和IRES-eGFP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XZ9/BDDFⅧ。通过3质粒共转染293FT包装细胞,包装后感染293FT,HLF,Chang-liver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感染后分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FⅧ抗原,FⅧ的mRNA转录和基因整合情况。超速离心收集病毒颗粒,并通过门静脉注射感染NOD/SCID小鼠。ELISA分析小鼠血浆FⅧ抗原,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导后1个月RT-PCR分析小鼠肝脏人FⅧ的转录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制备高浓度的重组慢病毒,并能在体外高效转导靶细胞。感染后72 h能检测到高水平的FⅧ活性和FⅧ抗原。RT-PCR和PCR法能敏感检测到人FⅧ基因转录和整合至感染后的细胞中。在所有接受重组慢病毒颗粒注射后的NOD/SCID小鼠肝脏中均能检测到人FⅧ基因的转录,同时重组慢病毒也能在体内高效转导小鼠肝细胞。在感染后72 h小鼠血浆中人FⅧ水平为(49±6)mU,1周后为(54±8)mU,1个月后为(23±4)mU。结论:携带BDDhFⅧ基因的慢病毒颗粒在体内外能高效转导靶细胞,且所有被转导的靶细胞都能有效的分泌人FⅧ。经过门静脉注射慢病毒颗粒的NOD/SCID小鼠可以持续表达人F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NOD/SCID小鼠 血友病A 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基因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俊 王鸿利 +8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储海燕 李稻 陈红兵 康文英 段宝华 戚正武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2-336,共5页
利用精子载体技术通过人工授精观察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将含有人FⅧBD(B-domain deleted)cDNA的质粒pRC/RSV-hFⅧBD转染至小鼠精子,通过人工授精使母鼠受孕。新生小鼠出生后第4周,应用PCR筛查hFⅧBD cDNA阳性转基... 利用精子载体技术通过人工授精观察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将含有人FⅧBD(B-domain deleted)cDNA的质粒pRC/RSV-hFⅧBD转染至小鼠精子,通过人工授精使母鼠受孕。新生小鼠出生后第4周,应用PCR筛查hFⅧBD cDNA阳性转基因幼鼠,取转有人FⅧBD cDNA幼鼠的血液检测血浆中的人FⅧ抗原和抗体,分别用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检测脾、肝、肺和肾组织中人FⅧBD cDNA的转录和表达。结果发现,人工授精后20只受体母鼠7只受孕,共产下11只仔鼠,存活9只。PCR筛检出3只转有人FⅧBD cDNA的阳性鼠。3只阳性鼠血浆中的人FⅧ抗原量分别为8.65 ng/ml,7.84 ng/ml和8.44 ng/ml,人FⅧ的抗体均为阴性。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3只F1代阳性幼鼠的脾、肝、肺和肾组织中均有人FⅧBD cDNA的转录和表达。结论提示,利用精子载体法可以制备转有人凝血因子Ⅷ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并表达人FⅧ蛋白,这为用精子载体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并将之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凝血因子Ⅷ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凝血因子 基因表达 精子载体技术 人工授精 血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初同伟 王正国 朱佩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 ,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 10 5只大耳白兔制作桡骨骨折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 ,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利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动物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结果 应用外源性VEGF后 ,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增加 ;拮抗VEGF则使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VE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因子相关抗原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PCR检测重型血友病A病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培芳 孙汶生 +4 位作者 王勤友 刘德春 张雪芹 滕彬 申法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90-392,共3页
为了筛查山东省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A ,HA)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的患者并检出携带者 ,采用长距离DNA扩增 (LD PCR)方法 ,以 0 .6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检测临床上确诊的 5 5例重型H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 为了筛查山东省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A ,HA)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的患者并检出携带者 ,采用长距离DNA扩增 (LD PCR)方法 ,以 0 .6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检测临床上确诊的 5 5例重型H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倒位。电泳出现 11kb带 ,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12kb带 ,示非倒位 ;这两条带同时出现者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携带者。结果表明 :5 5例无亲缘关系的重型HA患者中 ,发现 2 2例患者 (或家系成员 )有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占重型HA患者的 4 0 % ;15个家系中查出基因倒位携带者 5名。结论 :运用LD PCR技术可以准确、简便、快速地检测重型血友病A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长距离PCR 血友病A 凝血因子 基因倒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友病A FⅧ基因内含子22重组基因型及检测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志萍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5-868,共4页
FⅧ基因内含子22重复序列发生染色体内相反方向的同源重组引起内含子22倒位,导致约45%-50%的重型血友病A;而同一染色体内、同源染色体间或染色单体之间的相同方向内含子22重复序列(intron 22homologous region,int22h)的重组导致两序列... FⅧ基因内含子22重复序列发生染色体内相反方向的同源重组引起内含子22倒位,导致约45%-50%的重型血友病A;而同一染色体内、同源染色体间或染色单体之间的相同方向内含子22重复序列(intron 22homologous region,int22h)的重组导致两序列中间区域的复制或缺失,可以引起内含子22倒位的检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改良的长距离PCR及反向转变PCR(inverse shifting PCR,IS-PCR)可用于区分上述所有可能的int22h重组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凝血因子基因 内含子22 基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病人血浆纤维连结蛋白及因子Ⅷ相关抗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方玉荣 唐耀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本文对94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n及Ⅷ R·Ag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浆Fn升高,而食管癌、胃癌、肝癌则显著降低,并且各型肿瘤患者血浆Ⅷ R·Ag水平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肝癌的改变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这两... 本文对94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n及Ⅷ R·Ag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浆Fn升高,而食管癌、胃癌、肝癌则显著降低,并且各型肿瘤患者血浆Ⅷ R·Ag水平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肝癌的改变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这两种蛋白的变化与病人的临床一般状态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测定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n和Ⅷ R·Ag水平可能在估计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肿瘤 血浆 VIIIR.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钙化囊肿的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及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虹 徐辉 +3 位作者 李纯纯 欧阳喈 白淑清 张国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7年第2期80-83,共4页
为了解牙源钙化囊肿的囊肿型和肿瘤型内血管和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抗原VIII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11例牙源性钙化囊肿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以6例造釉细胞癌作对照。结果显示:囊... 为了解牙源钙化囊肿的囊肿型和肿瘤型内血管和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抗原VIII因子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对11例牙源性钙化囊肿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以6例造釉细胞癌作对照。结果显示:囊肿型牙源性钙化囊肿的部分标本中,囊壁上皮下有VIII因子染色阳性的密集的新生小血管,囊壁上皮中PCNA染色阳性细胞也较多,显示囊壁上皮增殖活动较强的组织依,部分囊壁上皮下血管较少,PCNA染色阳性细胞也较少,显示囊壁上皮增殖较慢,相对稳定的组织学像。而在肿瘤型牙源性钙化囊肿中,肿瘤间质中VIII因子杂色阳性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并且血管管腔增大,PCNA染色见肿瘤的上皮团片中阳性细胞也明显增多,反映了肿瘤增殖活跃,生长较快。表明肿瘤内血管的增生与肿瘤的增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肿瘤 钙化囊肿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筛查及分析
18
作者 张傲利 杨林花 +5 位作者 刘秀娥 赵华 张建华 董春霞 齐喜玲 秦秀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68-970,共3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探讨抑制物阳性患者基因突变情况。选取58例一期法检测FⅧ:C均小于1%HA患者,以APTT法为基础进行FⅧ抑制物筛查,筛查阳性者用Bethesda法进行FⅧ抑制物定量分析。... 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探讨抑制物阳性患者基因突变情况。选取58例一期法检测FⅧ:C均小于1%HA患者,以APTT法为基础进行FⅧ抑制物筛查,筛查阳性者用Bethesda法进行FⅧ抑制物定量分析。以基因组DNA为模版,对抑制物阳性患者FⅧ12、14、16外显子进行基因扩增,PCR产物通过直接测序检测突变情况。结果表明:58例HA患者中4例(6.9%)抑制物检测为阳性,FⅧ12、14、16外显子基因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本组病例HA患者抑制物阳性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抑制物产生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凝血因子F F抑制物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基因内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在云南省傣、彝和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研究
19
作者 台虹 甸自金 +3 位作者 欧阳红梅 李震宇 万海英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研究云南省傣、彝和汉族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 2 2 (CA)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 ,获取高多态信息量的分子遗传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DNA序列分析技术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该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多态信息量进行调查... 研究云南省傣、彝和汉族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内含子 2 2 (CA)n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多态性 ,获取高多态信息量的分子遗传标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DNA序列分析技术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该位点的基因频率及多态信息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傣族和彝族中至少有 (CA)n拷贝数为 2 4 ,2 5和 2 6的 3种等位基因片段 ,两民族中的频率分布分别为 1 2 % -5 7 5 %和 16 .4 3% - 6 3 0 0 % ;汉族人群中至少有 5种等位基因片段 ,(CA)n拷贝数分别为 2 4 ,2 5 ,2 6 ,2 7和 2 8,频率分布在 8 97% - 32 0 0 %。在上述三种民族人群中均未发现FⅧ基因内含子 2 2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杂合子。本研究的结果提示 ,目前至少可认为该位点不宜作为云南省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基因 血友病A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表达下调改善双载体转断裂FⅧ基因的功效
20
作者 朱甫祥 刘泽隆 +2 位作者 缪静 屈慧鸽 迟晓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61-1166,共6页
双载体转凝血Ⅷ因子(FⅧ)基因可作为一种转基因策略克服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容量限制,但重链分泌的低效性影响转基因功效.为提高重链分泌,本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内质网内蛋白伴侣分子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的表达,观察对HEK293细... 双载体转凝血Ⅷ因子(FⅧ)基因可作为一种转基因策略克服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容量限制,但重链分泌的低效性影响转基因功效.为提高重链分泌,本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内质网内蛋白伴侣分子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的表达,观察对HEK293细胞双载体共转FⅧ基因分泌重链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NA干扰可明显下调BiP表达,但不影响细胞生长;ELISA检测BiP下调细胞单独转重链基因时的重链分泌量为98±38 ng/mL,与轻链共转基因时显著升高到157±32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细胞单独转重链基因和共转重链和轻链基因的重链分泌量(分别为29±8 ng/mL和79±19 ng/mL);Cotest法检测显示,BiP下调细胞共转重链和轻链基因细胞分泌的凝血生物活性为0.73±0.23 IU/mL,明显高于对照细胞共转重链和轻链基因(0.39±0.07 IU/mL).结果表明,BiP表达下调通过促进重链分泌,可提高双载体共转FⅧ基因的功效,为进一步动物体内双AAV载体转FⅧ基因的甲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双载体转基因 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 重链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