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ulating the Fe/Mo ratio of FeMoO_(x)/LaTiO_(y) to boost aerob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esel
1
作者 ZHANG Fengren YAN Ying +6 位作者 LIU Feng WU Yang LIANG Shuqin CHENG Huifang HAN Shanlei LIU Jixing ZHU Wenshuai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5-1268,共14页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CODS)technology has shown great promise for diesel desulfurization by virtue of its low cost,mild reaction conditions,and superior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Herein,a series of FeM...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CODS)technology has shown great promise for diesel desulfurization by virtue of its low cost,mild reaction conditions,and superior desulfurization performance.Herein,a series of FeMoO_(x)/LaTiO_(y)-z samples with diverse Fe/Mo ratios were prepared via a facile citric acid-assisted method.The impact of Fe incorporation on the dispersion and surface elemental states of Mo species,as well as oxygen species content of the synthesized FeMoO_(x)/LaTiO_(y)-z catalysts were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using TEM,BET,UV-vis DRS,XPS,XANES,and reaction kinetics,and their CODS performances were examined for 4,6-DMDBT removal.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e/Mo rati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Ti−O bond strength,surface dispersion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o O_(2)species on FeMoO_(x)/LaTiO_(y)-z catalysts.FeMoO_(x)/LaTiO_(y)-2 catalyst showed outstanding cycling durability and the best CODS performance with almost 100%removal of 4,6-DMDBT from model oil within 75 min due to its proper MoO3 dispersion,optimal redox property,and the most oxygen vacancy concentration.Nevertheless,further enhancing Fe content led to the increased dispersion of Mo species,while the decrease active Mo species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steric effect for 4,6-DMDBT accessing to the catalytic reactive sites considerably increase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FeMoO_(x)/LaTiO_(y)-z(z>2)catalysts during the CODS process,thereby seriously suppressing their CODS performances.Moreover,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generated by the activation of O_(2)at the active sites,catalytic oxidized 4,6-DMDBT to the product of 4,6-DMDBTO_(2),thereby enabling both deep desulfurization and recovery of high-value 4,6-DMDBTO_(2).These findings offer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ultra deep desulfurization as well as separate and recover high economic value sulfone substances from dies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ytic 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 FeMoO_(x)/LaTiO_(y)catalyst Ti−O bond dispersion reaction ki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esulfurization kinetics of copper oxide sorbent 被引量:2
2
作者 郁青春 邓勇 +4 位作者 王飞 冯跃斌 杨斌 徐宝强 刘大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02-2908,共7页
Desulfurization experiments of CuO, γ-Al2O3 and CuO/γ-Al2O3 were made in simulated flue gas by mean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reaction activities of CuO supported on γ-Al2O3 could be highly i... Desulfurization experiments of CuO, γ-Al2O3 and CuO/γ-Al2O3 were made in simulated flue gas by mean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reaction activities of CuO supported on γ-Al2O3 could be highly improved. Desulfurization kinetics of CuO/γ-Al2O3 was studi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50 °C-400 °C and SO2 concentration of 0.1%-0.9%.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kinetics models of volume reaction model(VRM), grain size model(GSM), random pore model(RPM) and pore-blocking model(PBM).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VRM and RPM models do not fit experimental data well. GSM contradicts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 O/γ-Al2O3 as the desulfurization proceeds. It is found that PB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of pore structure of CuO/γ-Al2O3 sorbent during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and predicts the conversion-time curves of the sorbent well. Meanwhile, kinetics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oxide desulfurization KINETICS Γ-AL2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wave-assisted catalyt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gasoil fuel using synthesized CuO-ZnO nanocomposites
3
作者 Mustafa H.Fadhil Saad H.Ammar Marwa F.Abdul Jabbar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5-1082,共8页
Recently, organosulfur removal from liquid petroleum fuels is very significant aspec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nd fuel cell requests. Therefore, improved approaches to remove sulfur are still essential. In the prese... Recently, organosulfur removal from liquid petroleum fuels is very significant aspec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ng and fuel cell requests. Therefore, improved approaches to remove sulfur are still essential. In the present work, a simple catalytic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CODS) system for Iraqi gasoil frac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using CuO-ZnO nanocomposites as catalysts, and H 2O 2 as oxidant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 main reaction parameters influencing sulfur conversion including microwave power, irradiation time, catalyst dosage and H 2O 2 to gasoil volume ratio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uO-ZnO nanocomposites was synthesized with different weight ratios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 FE-SEM, AFM and BET surface area method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high sulfur conversion (93%) has been achieved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of microwave CODS as follows: microwave power of 540 W, irradiation time of 15 min, catalyst dosage of 8 g/L (0.4 g), and H 2O 2 ∶gasoil volume ratio of 0.3. The catalyst reusability shows that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 can be reused five times without an important loss in its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NANOCOMPOSITES catalyst gas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deep desulfurization methods in alumina production process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战伟 李旺兴 +2 位作者 马文会 尹中林 武国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745-3750,共6页
Several methods of deep desulfurization in alumina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sts of these methods we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S2- in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can be removed by adding ... Several methods of deep desulfurization in alumina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sts of these methods were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most of the S2- in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can be removed by adding sodium nitrate or hydrogen peroxide in digestion process, and in this way the effect of S2- on alumina product quality is eliminated. However,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2?32OS in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is very low by this method. Both S2- and 2?32OS in sodium aluminate solution can be removed completely by wet oxidation method in digestion process. The cost of desulfurization by wet oxidation is lower than by adding sodium nitrate or hydrogen peroxid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reveal that wet oxidation is an economical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removal of sulfur in alumina production process to improve alumina quality, and provide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alumina production by high-sulfur baux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ulfur bauxite alumina production desulfurization wet oxid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强化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氧化再生性能研究
5
作者 钟荣强 李金环 +2 位作者 白文轩 张丽 余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解决铁基离子液体[Fe(Ⅲ)-IL]湿法氧化脱除硫化氢(H_(2)S)技术再生效率低的问题,利用二价铜离子Cu(Ⅱ)对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的再生性能进行强化。方法为避免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中未反应的溶解态H_(2)S分子对再生过程的干扰,制... 目的解决铁基离子液体[Fe(Ⅲ)-IL]湿法氧化脱除硫化氢(H_(2)S)技术再生效率低的问题,利用二价铜离子Cu(Ⅱ)对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的再生性能进行强化。方法为避免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中未反应的溶解态H_(2)S分子对再生过程的干扰,制备了模拟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Fe(Ⅱ/Ⅲ)-IL],并通过FT-IR、Raman和CV等表征,验证模拟体系的可靠性。随后,将二价铜基离子液体[Cu(Ⅱ)-IL]引入至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中,并添加了聚乙二醇二甲醚(NHD)以降低脱硫富液的黏度,构建了Cu(Ⅱ)-IL+Fe(Ⅱ/Ⅲ)-IL/NHD复合体系。结果当复合体系中Cu(Ⅱ)质量浓度为4.36 g/L时,在120 min内可实现脱硫富液的全部再生。结论通过考查溶剂配比、亚铁离子质量浓度、铜离子质量浓度、水质量分数、温度等因素对脱硫富液再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金属基离子液体脱硫体系,使其为适应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工业应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离子液体 硫化氢 脱硫富液再生 铜基离子液体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和类芬顿基氧化系统脱除烟气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宋高峰 董文利 +1 位作者 张永春 王燕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88,495,共6页
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但煤燃烧排放的SO_(2)、NO_(x)、Hg^(0)等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开发经济高效的减排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芬顿和类芬顿基氧化系统具有氧化能力强、工艺简单、环境友好以及可实现多污染物... 煤炭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但煤燃烧排放的SO_(2)、NO_(x)、Hg^(0)等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开发经济高效的减排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芬顿和类芬顿基氧化系统具有氧化能力强、工艺简单、环境友好以及可实现多污染物同时脱除而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利用芬顿和类芬顿基氧化系统脱除多种烟气污染物(SO_(2)、NO_(x)、Hg^(0))的研究进展,污染物脱除性能、脱除机理以及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还对相关脱除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氧化 类芬顿氧化 自由基 脱硫脱硝 脱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氧剂比选的碱式硫酸铝脱硫过程SO_(3)^(2-)氧化抑制
7
作者 张子敬 王聪宇 +3 位作者 李中义 杨晓艳 郭建民 佐双吉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8,共6页
抑制SO_(3)^(2-)氧化对碱式硫酸铝解吸脱硫法脱硫剂再生至关重要。文中首先通过清除自由基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研究对苯二酚、抗坏血酸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然后选用筛选的抗氧剂研究碱式硫酸铝脱硫过程SO_(3)^(2-)的氧化... 抑制SO_(3)^(2-)氧化对碱式硫酸铝解吸脱硫法脱硫剂再生至关重要。文中首先通过清除自由基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研究对苯二酚、抗坏血酸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然后选用筛选的抗氧剂研究碱式硫酸铝脱硫过程SO_(3)^(2-)的氧化抑制特性。结果表明:DPPH清除率与抗氧剂浓度正相关,整体表现为由快变慢最终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反应时间虽然对清除率有利,但终点清除率仍在100%以下。对苯二酚比抗坏血酸捕获自由基速度更快,在较低的抗氧剂浓度(<0.08 mmol/L)和较短的反应时间(40 min)能够达到高效稳定的DPPH清除活性。碱式硫酸铝脱硫溶液中添加对苯二酚SO_(3)^(2-)氧化抑制明显,最佳抗氧剂浓度为24 mmol/L。相比未添加对苯二酚,脱硫终点SO_(3)^(2-)氧化率减小了7.53%,氧化速率减小了1.9×10^(-2)mmol/(L·min)。研究结果可为碱式硫酸铝解吸法烟气脱硫技术的氧化抑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 DPPH 碱式硫酸铝 脱硫氧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MoO_(3)/g-C_(3)N_(4)催化剂氧化脱硫性能
8
作者 姜楠 李健宇 +3 位作者 张琨宣 谭智赫 蒋博龙 王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26,共7页
为提高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通过两步焙烧法制备MoO_(3)(w)/g-C_(3)N_(4)复合催化剂,以噻吩为模拟油,评价催化材料的脱硫性能,优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和萃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与单一MoO_(3)氧化物相... 为提高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活性,通过两步焙烧法制备MoO_(3)(w)/g-C_(3)N_(4)复合催化剂,以噻吩为模拟油,评价催化材料的脱硫性能,优化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和萃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与单一MoO_(3)氧化物相比,MoO_(3)/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对难以脱除的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具有优异的脱硫效果;在催化剂用量0.06 g,氧硫物质的量比为10∶1、萃取剂用量1 mL、噻吩模拟油用量10 mL以及温度为70℃的反应条件下,在复合和负载的协同作用下,120 min后MoO_(3)(0.5)/g-C_(3)N_(4)复合催化剂对噻吩的脱硫率高达94.5%,远高于单一MoO_(3)催化剂的78.2%;MoO_(3)(0.5)/g-C_(3)N_(4)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在经过5次重复性试验后,材料催化活性仅下降4.0%;具有高催化活性的MoO_(3)与高比表面积g-C_(3)N_(4)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在脱硫的过程中,噻吩被氧化为砜,并溶解在萃取剂或部分吸附在MoO_(3)(0.5)/g-C_(3)N_(4)表面而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常温精脱硫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9
作者 刘植龙 杨超 +3 位作者 苏哲林 王业双 梁美生 樊惠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4-1803,共10页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广泛存在于煤制气、沼气、天然气等工艺气体中。硫化氢不仅会腐蚀管道、毒化下游催化剂,而且危害人类健康,即使微量硫化氢也会致人死亡。此外,当硫化氢排放进入空气中其氧化产物二氧化硫会导...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广泛存在于煤制气、沼气、天然气等工艺气体中。硫化氢不仅会腐蚀管道、毒化下游催化剂,而且危害人类健康,即使微量硫化氢也会致人死亡。此外,当硫化氢排放进入空气中其氧化产物二氧化硫会导致酸雨,后者会严重危害植被并污染地下水。因此,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维持工艺设备的正常运行,各种工艺气体中的硫化氢必须进行深度去除。氧化锌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脱硫剂,在工业生产中作为把关脱硫剂使用。常温下氧化锌脱除硫化氢更具有热力学优势,能将各种工艺气体中的硫化氢质量浓度降低至0.1mg/m^(3)以下,可以很好地满足各种工艺和环保法规对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的要求。但受反应动力学影响,氧化锌常温脱硫活性非常低。为了提高氧化锌常温脱硫活性,适应日渐严格的环保法规及新兴工艺技术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对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的要求,总结了氧化锌脱硫过程中可能的脱硫机理,概述了晶粒尺寸和比表面积、孔隙结构、晶格缺陷、异质结构和相对湿度等主要因素对脱硫性能的影响机制,综述了负载型和多孔纳米氧化锌脱硫剂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使用后废脱硫剂的再生状况,以期为脱硫剂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脱硫 机理 孔隙结构 复合型脱硫剂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态镁铁铝水滑石对脱硫废水中硒的吸附研究
10
作者 李童 汪黎东 齐铁月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采用单滴定共沉淀法制备了水滑石氢氧化物前驱体MgFeAl-LDHs,经500℃高温焙烧4 h制得焙烧态类水滑石氧化物MgFeAl-LDOs。通过SEM、XRD、FT-IR、BET等手段对焙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MgFeAl-LDOs对硒的吸附性能,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 采用单滴定共沉淀法制备了水滑石氢氧化物前驱体MgFeAl-LDHs,经500℃高温焙烧4 h制得焙烧态类水滑石氧化物MgFeAl-LDOs。通过SEM、XRD、FT-IR、BET等手段对焙烧前后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MgFeAl-LDOs对硒的吸附性能,并对其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脱硫废水中杂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溶液初始pH=5、吸附剂投加质量浓度为1 g/L条件下,对50 mL初始质量分数为10μg/g的硒去除率可达98.64%,最大吸附量达188.5 mg/g;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杂离子存在情况下,硒去除率仍达80%以上;经4次循环实验,硒去除率仍可保持87.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脱硫废水 类水滑石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脱硫废水多污染物深度净化及作用机制
11
作者 李正超 张燕玲 +3 位作者 詹道平 赵鹏 田森林 刘树根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73-3083,共11页
本研究采用沉淀-吹脱-电解工艺技术处理石灰石湿法脱硫废水,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除氯、脱氮、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并探究多污染物去除机制.基于RSM试验方法优化了复盐沉淀除氯工艺条件,在Ca/Al/Cl比例6.8:1.9:1、操作温度37.5℃条件下,... 本研究采用沉淀-吹脱-电解工艺技术处理石灰石湿法脱硫废水,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除氯、脱氮、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并探究多污染物去除机制.基于RSM试验方法优化了复盐沉淀除氯工艺条件,在Ca/Al/Cl比例6.8:1.9:1、操作温度37.5℃条件下,脱硫废水中氯离子去除率为66.9%;碱性条件下空气吹脱处理,氨氮去除率为76.5%;再经电化学氧化处理180min,水体中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明显下降,出水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低至7mg/L与165mg/L.脱硫废水中投加钙铝复盐后,较高Ca/Al比以及适宜的反应温度促进四面体Al(OH)_(4)-向Ca-O-Al八面体骨架转化,Cl-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这类途径与钙铝双金属层状氢氧化物结合,生成固相物Ca_(4)Al_(2)(OH)_(12)Cl_(2)•10H_(2)O并从水体沉淀析出;沉淀-吹脱处理后的尾水氯离子含量较高,在电化学作用下激发产生•Cl、•OH、^(1)O_(2),水体中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通过阳极直接氧化与活性物质间接氧化得以高效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水 多污染物 深度净化 复盐沉淀 电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V-O二元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有氧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12
作者 杨延超 韩帅 +1 位作者 李秀萍 赵荣祥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3-741,共9页
有氧氧化脱硫(AODS)是一种经济、可持续的石油馏分脱硫方法,需要高性能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将硫化物转化为砜。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片状的Mn-V-O,采用FT-IR、XRD、SEM、XPS等技术对催化剂的晶相、形貌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考察。以氧气为... 有氧氧化脱硫(AODS)是一种经济、可持续的石油馏分脱硫方法,需要高性能催化剂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将硫化物转化为砜。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片状的Mn-V-O,采用FT-IR、XRD、SEM、XPS等技术对催化剂的晶相、形貌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考察。以氧气为氧化剂,考察了Mn-V-O氧化物的有氧氧化脱硫性能。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加入量、氧气流量、硫化物的类型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设为110℃,模拟油量为20 mL,加入0.04 g的催化剂,同时通入流量为150 mL/min的氧气,在此条件下脱硫率可以达到92.5%。不同硫化物的脱除顺序为:二苯并噻吩(DBT)>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苯并噻吩(BT)。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五次,脱硫活性仍然维持在90%以上。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在催化剂和氧气的作用下生成超氧自由基,其可以高效将DBT氧化成DBT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V-O 有氧氧化脱硫 DBT 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掺杂钼酸铈的合成及其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13
作者 王泓力 巩政 +1 位作者 李秀萍 赵荣祥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以钼酸铵、氯化亚锡、六水合硝酸铈为反应物,采用回流法合成了Sn掺杂的钼酸铈[Ce(MoO_(4))_(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n成功掺杂到Ce(MoO_(4... 以钼酸铵、氯化亚锡、六水合硝酸铈为反应物,采用回流法合成了Sn掺杂的钼酸铈[Ce(MoO_(4))_(2)],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n成功掺杂到Ce(MoO_(4))_(2)中。以Sn-Ce(MoO_(4))_(2)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研究了模拟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的脱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Sn离子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中的氧空位的浓度,相比于未掺杂Sn的催化剂,脱硫率提高了23%。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Sn的掺杂量(w)为5.0%,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加入量为0.05 g,氧气流量为150 mL/min。在此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8.7%。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脱硫活性无明显降低。此外,通过自由基捕获试验探讨了催化剂的脱硫机理,结果表明超氧自由基[·O_(2)^(-)]是氧化脱硫反应的主要活性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铈 Sn掺杂 好氧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氟乙酸/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的研究
14
作者 赵晨鹏 张瑞 +6 位作者 穆春丰 李德康 张大奎 刘海丰 靳立军 何莹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6-847,共12页
为避免煤沥青中硫对制备的炭材料性能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选择具有不同酸度的有机酸和氯化胆碱(ChCl)通过低温加热的方法制备低共熔溶剂(DES),并以H_(2)O_(2)为氧化剂构成煤沥青催化氧化-萃取脱硫体系,研究DES组成、氧化温度、氧化时... 为避免煤沥青中硫对制备的炭材料性能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选择具有不同酸度的有机酸和氯化胆碱(ChCl)通过低温加热的方法制备低共熔溶剂(DES),并以H_(2)O_(2)为氧化剂构成煤沥青催化氧化-萃取脱硫体系,研究DES组成、氧化温度、氧化时间以及H_(2)O_(2)用量等对煤沥青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氟乙酸(TFA)/ChCl DES具有较好的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效果,在优化条件下的煤沥青脱硫率达到38.7%。利用元素分析、FT-IR、XRD和XPS等对不同反应条件下的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DES催化煤沥青氧化脱硫时不仅引入一定量的含氧官能团,使煤沥青的亲水性大幅提高,而且煤沥青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生变化,产生裂纹和小颗粒,这些因素促使煤沥青中的噻吩硫氧化成砜,并进一步氧化为可溶性硫酸盐,从而实现沥青中硫的脱除。同时DES催化氧化处理的煤沥青引入的氧含量相对较低,对沥青炭化焦的晶体排列取向度的影响较小。研究工作对拓展高硫煤沥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低共熔溶剂 H_(2)O_(2) 氧化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脱硫石膏混合施用对滨海盐碱土改良和N_(2)O减排效果评估
15
作者 陈子彦 杨荣荣 +2 位作者 吴仪 侯立军 梁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6,共13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施用比例,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定量评估了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混合添加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其对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单独添加...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不同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施用比例,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定量评估了生物炭和脱硫石膏混合添加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及其对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生物炭和脱硫石膏单独添加处理,两者混合施用后,土壤碱化度(ESP)显著下降,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混合施用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下降了约127.7%(N_(2)O由排放状态转为吸收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混合施用显著提升了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力及N_(2)O的还原消耗,因此有效减少了土壤N_(2)O排放.研究结果为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发展以及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生物炭 脱硫石膏 氧化亚氮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载杂多酸的钒基超稳Y型分子筛制备及其氧化脱硫性能
16
作者 张津津 张旭斌 +2 位作者 王富民 邴常浩 秦志强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69,401,共9页
以氢型超稳Y型分子筛(HUSY)为载体、偏钒酸铵和磷钨酸水合物(HPW)为原料,采用脱铝补位法制备了固载杂多酸的钒基超稳Y型分子筛(V-HUSY/HPW)。通过XRD、FTIR、UV-Vis、TEM、SEM、N_(2)吸附-脱附及ICP-OE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V-HUSY/HPW用... 以氢型超稳Y型分子筛(HUSY)为载体、偏钒酸铵和磷钨酸水合物(HPW)为原料,采用脱铝补位法制备了固载杂多酸的钒基超稳Y型分子筛(V-HUSY/HPW)。通过XRD、FTIR、UV-Vis、TEM、SEM、N_(2)吸附-脱附及ICP-OE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V-HUSY/HPW用于二苯并噻吩(DBT)模拟油氧化脱硫反应,考察了V和HPW添加量对脱硫率的影响,测试了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推测了氧化脱硫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V物种引入到HUSY骨架内部,HPW通过浸渍法负载在HUSY表面;V和HPW添加量分别为0.1 mmol和0.5%(以V-HUSY质量计,下同)时制备的V-HUSY0.1/HPW0.5具有最佳氧化脱硫性能。在V-HUSY0.1/HPW0.5用量为0.10 g、DBT模拟油(DBT质量浓度360 mg/L)20 mL、氧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15.8μL、60℃、20 min的条件下,模拟油脱硫率为99.5%。催化剂经6次循环使用后,DBT模拟油的脱硫率仍可达98.3%;在氧化脱硫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是最主要的活性物种,可将DBT转化成极性更强的砜类物质保留在催化剂孔结构中,无需萃取即可实现一步深度脱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原子分子筛 磷钨杂多酸 超稳Y型分子筛 氧化脱硫 二苯并噻吩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制备脱硫剂及其脱硫机理
17
作者 张旭明 王伟强 +1 位作者 张风頔 邹欣伟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010,共10页
为实现利用赤泥去脱除烟气中SO_(2)的目标,以赤泥和粉煤灰为原料,活性炭为造孔剂,硅酸钠为粘结剂,采用挤压成型然后煅烧制备干法脱硫剂并对其脱硫机理进行探究。研究了造孔剂、粘结剂的添加量和脱硫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最终确... 为实现利用赤泥去脱除烟气中SO_(2)的目标,以赤泥和粉煤灰为原料,活性炭为造孔剂,硅酸钠为粘结剂,采用挤压成型然后煅烧制备干法脱硫剂并对其脱硫机理进行探究。研究了造孔剂、粘结剂的添加量和脱硫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最终确定脱硫剂的配合比(质量比)为m(赤泥)∶m(硅酸钠)∶m(粉煤灰)∶m(活性炭)=70∶20∶15∶10,当脱硫温度为250℃时,脱硫性能达到最佳,穿透时间为163 min,穿透硫容达10.484%。结果表明,赤泥制备脱硫剂脱除SO_(2)主要靠表面吸附机制和金属氧化物与SO_(2)的反应机制。表面吸附主要依赖脱硫剂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和表面活性中心。金属氧化物能对SO_(2)起到吸附作用并发生化学反应,金属氧化物含有的大量晶格氧和吸附氧可以催化化学反应进行,提高脱硫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脱硫剂 脱硫机理 表面吸附机制 金属氧化物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Bi_(2)MoO_(6)@G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脱硫性能
18
作者 林程涛 林海 +2 位作者 谭智毅 单书峰 曾兴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9-2037,共9页
以Bi(NO_(3))_(3)·5H_(2)O、H_(2)WO_(4)和[(NH_(4))_(6)Mo_(7)O_(24)]·4H_(2)O为原料,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通过水热-退火法制备了GO负载钨酸-钼酸铋的复合催化剂(WO_(3)-Bi_(2)MoO_(6)@GO)。采用XRD、FTIR、SEM和N_(2)等... 以Bi(NO_(3))_(3)·5H_(2)O、H_(2)WO_(4)和[(NH_(4))_(6)Mo_(7)O_(24)]·4H_(2)O为原料,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通过水热-退火法制备了GO负载钨酸-钼酸铋的复合催化剂(WO_(3)-Bi_(2)MoO_(6)@GO)。采用XRD、FTIR、SEM和N_(2)等温吸附-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WO_(3)-Bi_(2)MoO_(6)@GO用于催化氧化模拟油(正癸烷)中的模型硫化物苯并噻吩(DBT),以脱硫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光源、催化剂用量、萃取剂(乙腈)用量、氧化剂(H_(2)O_(2))用量对WO_(3)-Bi_(2)MoO_(6)@GO的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回收催化稳定性,推测了WO_(3)-Bi_(2)MoO_(6)@GO的催化氧化脱硫机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15 A氙灯照射下、WO_(3)-Bi_(2)MoO_(6)@GO用量0.020 g、乙腈用量为5 mL、H_(2)O_(2)用量为0.12 mL、反应时间75 min时,硫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油的脱硫率>99.0%;WO_(3)-Bi_(2)MoO_(6)@GO的光热协同催化氧化脱硫反应的机制是,氧化剂将从油相转移到乙腈相的DBT氧化为极性更大的砜类化合物,实现模拟油中硫化物的高效脱除;WO_(3)-Bi_(2)MoO_(6)@GO循环使用4次后,脱硫率在75和180 min均约47%,不再具有循环使用能力,一次回收的WO_(3)-Bi_(2)MoO_(6)@GO脱硫率在75 min时为74.1%,WO_(3)-Bi_(2)MoO_(6)@GO的表面因吸附砜类化合物而导致循环使用性能下降,回收过程中有少量活性组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铋 氧化脱硫 氧化石墨烯 钨酸 复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蛭石/MO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9
作者 王朋 王子妍 张开封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206,212,共7页
利用热膨胀法先对蛭石进行膨胀,而后利用离子交换法、高速搅拌法对蛭石片层进行剥离,并对其进行碱刻蚀。同时制备出Ce-MOF-808,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蛭石/MOF复合材料。利用FT-IR、TG、SEM、XRD等对原矿蛭石、膨胀蛭石、少层蛭石和蛭石/MO... 利用热膨胀法先对蛭石进行膨胀,而后利用离子交换法、高速搅拌法对蛭石片层进行剥离,并对其进行碱刻蚀。同时制备出Ce-MOF-808,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蛭石/MOF复合材料。利用FT-IR、TG、SEM、XRD等对原矿蛭石、膨胀蛭石、少层蛭石和蛭石/MOF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同时以蛭石/MOF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对模拟油脱硫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酸的用量、催化剂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佳催化反应条件:催化剂质量为70 mg、H_(2)O_(2)用量为80μL、丙酮-盐酸用量为50μL、油浴加热温度为60℃,此条件下循环实验3次后,蛭石/MOF复合材料仍具备良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层蛭石 Ce-MOF 催化氧化脱硫 蛭石/MOF复合材料 循环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HPW-TiO_(2)催化剂用于水泥窑协同处理MSS氧化脱硫
20
作者 秦西凤 郭君渊 +2 位作者 温小栋 陈雪婷 李好新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复杂含硫物的逸出是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MSS)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采用聚合物导向自组装法及浸渍法制备负载磷钨酸(HPW)的介孔二氧化钛(TiO_(2))催化剂(简称介孔HPW-TiO_(2)催化剂),并对含硫物的催化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复杂含硫物的逸出是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污泥(MSS)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采用聚合物导向自组装法及浸渍法制备负载磷钨酸(HPW)的介孔二氧化钛(TiO_(2))催化剂(简称介孔HPW-TiO_(2)催化剂),并对含硫物的催化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较浸渍法,采用聚合物导向自组装法可获得更大比表面积和更多酸性位点的介孔HPW-TiO_(2)催化剂;在水泥预热窑温度(200、260、320℃)下,采用聚合物导向自组装法合成的催化剂表现出更加高效的催化性能,能够有效加速MSS中的芳香族-S及脂肪族-S有机含硫物氧化转化为亚砜和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污泥 水泥窑协同 氧化脱硫 自组装 介孔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