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的吸附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凤 吴磊 +4 位作者 叶硕 邓鑫 张朝阳 王彤 丛海兵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6-1555,共10页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85%,且对EOM中的不同物质组分呈现藻毒素>腐殖酸>蛋白质>多糖的明显吸附率差异.各物质组分在不同生长时期具有不同的易吸附型结构占比,因此导致不同时期吸附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多糖中易吸附结构主要释放于对数期,蛋白质中易吸附结构多分泌于稳定期,藻毒素中多分泌于稳定期和衰亡期,而腐殖酸在各时期的结构类型占比差异并不显著.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吸附过程遵循分子尺度选择吸附原则,以中低分子量物质为主,对高分子量物质吸附性极差,这也是导致活性炭对藻源污染物去除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于蓝藻爆发全周期藻源污染物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胞外有机物 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体积分数调控胞外有机物特性诱导小球藻自絮凝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魏璇 于归源 +2 位作者 郭翔 曹稳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2-131,共10页
针对微藻收获过程中化学絮凝剂成本高、环境风险大以及自絮凝效率较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通过调控CO_(2)体积分数诱导小球藻自絮凝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胞外有机物(EOM)在该过程中的关键调节作用。实验采用3种CO_(2)体积分数(约0.04%、15%... 针对微藻收获过程中化学絮凝剂成本高、环境风险大以及自絮凝效率较低的问题,系统研究了通过调控CO_(2)体积分数诱导小球藻自絮凝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胞外有机物(EOM)在该过程中的关键调节作用。实验采用3种CO_(2)体积分数(约0.04%、15%、25%)培养条件,通过分析EOM特性、pH和无机盐质量浓度等参数,综合评估了不同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的自絮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CO_(2)体积分数显著影响EOM的分泌量,进而改变小球藻的自絮凝效率。相较于CO_(2)体积分数为15%和25%的培养组,CO_(2)体积分数约为0.04%时培养的小球藻单位生物量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的质量浓度分别提高至其4~7倍和3~5倍,自絮凝效率最高达86%。去除EOM后,小球藻在12 h后的自絮凝效率下降了13%~24%,进一步验证了EOM在细胞自絮凝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相比之下,pH和无机盐质量浓度变化对自絮凝效率影响不显著。从CO_(2)供给角度出发,系统揭示了CO_(2)、EOM、自絮凝三者之间的关联机制,为低成本、高效率微藻的液固分离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自絮凝 CO_(2)体积分数 胞外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镁影响下胞外聚合物对藻源有机物的吸附特征
3
作者 樊祎春 刘星雨 +4 位作者 倪茂飞 王章鸿 张润宇 罗小勇 王志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96-3904,共9页
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的钙镁离子(Ca^(2+)/Mg^(2+))背景下,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的藻源有机物(AOM)与细菌培养物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之间的吸附行为分析.通过吸附实验、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光... 聚焦于喀斯特地区的钙镁离子(Ca^(2+)/Mg^(2+))背景下,小球藻(Chlorella sp.)和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的藻源有机物(AOM)与细菌培养物提取的胞外聚合物(EPS)之间的吸附行为分析.通过吸附实验、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光谱学技术分析等表征手段,揭示了二价阳离子对生物吸附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二价离子(Ca^(2+)=89.38mg/L、Mg^(2+)=17.59mg/L)存在下,通过桥接带负电的官能团(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作用下的化学吸附)提高EPS的生物吸附效率,其中小球藻AOM因含有更为丰富的官能团结构,吸附效率从31.57%提高到59.99%,显著高于伪鱼腥藻AOM(从59.59%提高到62.77%).3D-EEM解析显示吸附体系中芳香族蛋白(AP)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组分占主导,在吸附过程中Ca^(2+)/Mg^(2+)改变了荧光组分的稳定性;结合特定紫外波长SUVA254,吸附引起了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的增加.FTIR在3300~3600cm^(-1)(O-H/N-H基团)和1600~1650cm^(-1)(C=O基团)波段检测到的特征峰位移,揭示二价离子与相关官能团结合形成配位键引起架桥作用.本研究表明,二价阳离子通过电荷中和与桥接作用而增强了EPS对AOM的吸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吸附 二价离子 化学特性 藻源有机物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典型淡水藻EOM组成特征及胞外氨基酸释放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敬亭 杨苏文 +3 位作者 金位栋 刘雷 闫玉红 毛启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79-1888,共10页
通过对比分析了藻类EOM的类型和组成,探讨了藻类胞外氨基酸的释放规律.选取典型淡水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 通过对比分析了藻类EOM的类型和组成,探讨了藻类胞外氨基酸的释放规律.选取典型淡水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3种藻在生长稳定期EOM特征与胞外游离氨基酸、结合氨基酸的含量组成等差异.结果表明,藻类均可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释放到水体中;3种藻EOM中总色氨酸与总酪氨酸荧光强度关系分别为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喙头舟形藻、喙头舟形藻>四尾栅藻>铜绿微囊藻;藻胞外氨基酸中组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及丝氨酸含量均较高,苏氨酸、精氨酸、酪氨酸含量均较低;3种藻c(DFAAs)/c(DCAAs)的比值均较低,释放的氨基酸多数以蛋白质和多肽的形式存在;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EOM)中ρ(DON)、ρ(TDAAs)及氨基酸对水体中DON贡献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31mg/L、5.35mg/L、69.08%,因此蓝藻水华暴发可能会增加水体的氨基酸浓度,加重水体有机氮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胞外有机物 氨基酸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紫外活化过硫酸盐去除藻类胞外有机物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志伟 丁涵祺 姚暎耘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6,共12页
在水华爆发期间,藻类胞外有机物(EOM)在水体中累积,对水处理工艺和出水水质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EOM难以被常规净水工艺去除,且次生消毒副产物会显著影响供水水质,亟需开发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解EOM。真空紫外(VUV)能够原位产生活性氧... 在水华爆发期间,藻类胞外有机物(EOM)在水体中累积,对水处理工艺和出水水质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EOM难以被常规净水工艺去除,且次生消毒副产物会显著影响供水水质,亟需开发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解EOM。真空紫外(VUV)能够原位产生活性氧化物种(ROS)去除有机污染物,具有去除EOM的潜力。为此,采用真空紫外(VUV)活化过硫酸盐(PS)去除EOM,探究其处理效能、影响因素、反应机制和对消毒副产物(DBPs)生成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天然含藻水处理。结果表明:VUV/PS体系能快速降解和矿化EOM,UV_(254)和DOC去除率分别为93.7%和74.1%;随PS投加量的增加,EOM的降解率显著增大,酸性条件可促进EOM的降解和矿化效率;水中共存的HCO_(3)^(-)和Cl^(-)会明显抑制VUV/PS体系对EOM矿化的效能,而NO_(3)^(-)的影响相对较小;由于VUV辐照促进了ROS的生成,VUV/PS体系中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浓度高于UV/PS体系;EOM在VUV/PS体系中的高效矿化主要归因于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溶解氧通过促进以HO^(·)和SO_(4)^(·-)为主的ROS生成,可有效促进EOM的降解;经VUV/PS处理后,后续氯消毒过程中DBPs的生成量显著下降。VUV/PS体系在处理天然含藻水时能够明显降低水中的UV_(254)、DOC质量浓度以及DBPs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细胞外有机物 真空紫外/过硫酸盐 羟基自由基 硫酸根自由基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条件对生物膜细胞外聚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6
作者 李久义 左华 +2 位作者 栾兆坤 朱宝霞 贾智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6-551,共6页
对比研究了处于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物对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研究发现 ,不同基质条件对胞外聚合物的总量、多糖和蛋白质含量产生影响 ,另外 。
关键词 影响 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溶解态 胶体态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胞外分泌物对铜绿微囊藻混凝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乔俊莲 董磊 +1 位作者 徐冉 胡颖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883,共5页
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对不同类型混凝剂混凝除藻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具有不同混凝特性和混凝除藻效果.EOM对混凝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即在混凝初期由于优先结合混凝剂,减小... 以铜绿微囊藻为对象,研究了胞外分泌物(EOM)对不同类型混凝剂混凝除藻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混凝剂具有不同混凝特性和混凝除藻效果.EOM对混凝的影响具有利弊双重性,即在混凝初期由于优先结合混凝剂,减小了有效投加量并阻碍电中和,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而在混凝后期,初期与混凝剂结合的EOM具有增强架桥和网捕卷扫作用,起到了提高絮体密实性和改善沉降性能等有利作用.综合而言,当EOM质量浓度处于3~5mg.L-1时,混凝剂的除藻效果最好.因此,合理利用EOM是提高混凝除藻效果、减少药剂投加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不同环境条件下除藻剂及其工艺条件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分泌物 混凝 铜绿微囊藻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娜 葛飞 +2 位作者 吴秀珍 朱润良 朱门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4,共6页
以原水中常见蓝绿藻及其胞外分泌物的基本性质为基础,概述了目前净水工艺除藻的一般方法和原理,以及藻类及其胞外分泌物对净水工艺的影响,指出应特别关注胞外分泌物在净水处理中对消毒副产物的贡献及去除方法,采用组合工艺优化处理效果。
关键词 胞外分泌物 净水工艺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粉煤灰改性壳聚糖絮凝除藻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施国键 乔俊莲 +3 位作者 王国强 郭健伟 张普 高乃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5-48,54,共5页
将活化后的粉煤灰滤液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其絮凝除藻性能。实验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除藻性能优良,较少的用量(0.5mL)可去除接近90%的藻,而分泌可溶性的胞外有机物(EOM)会优先争夺絮凝剂——壳聚糖,导致其投加量增加。适当增加改性壳... 将活化后的粉煤灰滤液对壳聚糖进行改性,研究其絮凝除藻性能。实验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除藻性能优良,较少的用量(0.5mL)可去除接近90%的藻,而分泌可溶性的胞外有机物(EOM)会优先争夺絮凝剂——壳聚糖,导致其投加量增加。适当增加改性壳聚糖投加量可以使藻絮体密实,增强抗水流冲击能力,由此展开改性壳聚糖投加量与絮凝除藻的动力学研究。最后,测定了絮凝上清液的藻光合活性,发现投加改性壳聚糖后有效降低了藻光合活性,防止水华二次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粉煤灰 壳聚糖 胞外分泌有机物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粒和有机质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友媛 赵文娟 +1 位作者 贾永刚 许国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7,共7页
微团聚体是形成沉积物结构的基本单元,沉积物的结构性影响了土体的稳定性、渗透性和强度等工程地质性质。对废弃黄河口刁口流路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受黏粒含量、有机质和生物黏液等胶结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多团聚成粉... 微团聚体是形成沉积物结构的基本单元,沉积物的结构性影响了土体的稳定性、渗透性和强度等工程地质性质。对废弃黄河口刁口流路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受黏粒含量、有机质和生物黏液等胶结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多团聚成粉粒级微团聚体(0.05~0.01 mm),含量在85.3%~95.8%之间,与黄土高原土相比,0.05~0.01 mm微团聚体增加,而0.1~0.05 mm微团聚体减少,团聚性差,易于侵蚀;黏粒含量与团聚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说明黏粒含量增加了沉积物微团聚体的稳定性;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在0.27%~0.61%之间,有机质含量较少,对沉积物微团聚体贡献少;生物扰动的螃蟹洞壁土、螃蟹掘出物的团聚度明显大于表层未受生物扰动土的团聚度,说明螃蟹分泌的黏液能加大微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团聚体 黏粒 有机质 生物黏液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细菌与有机物料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彩霞 黄为一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从滨海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到分解秸秆、产胞外聚合物的耐盐碱细菌,通过土柱和盆栽试验研究其与有机物料相互作用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土中接种既分解秸秆又产胞外聚合物的耐盐碱细菌(菌株M6),配施未腐熟秸... 从滨海盐碱土中分离筛选到分解秸秆、产胞外聚合物的耐盐碱细菌,通过土柱和盆栽试验研究其与有机物料相互作用对盐碱土团聚体形成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土中接种既分解秸秆又产胞外聚合物的耐盐碱细菌(菌株M6),配施未腐熟秸秆,直接在盐碱土中腐熟分解,团聚体形成效果最好,大团聚体含量增加60%以上;施加玉米秸秆与施腐熟有机肥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盐碱土大团聚体的形成;盐碱土中接种既分解秸秆又产胞外聚合物细菌对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优于单功能分解秸秆细菌(菌株J2)或者分泌胞外聚合物细菌(菌株DF-2);菌株M6对盐碱环境下玉米的出苗、生长存活及干物质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碱细菌 有机物料 盐碱土 土壤团聚体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丝生长速度与呼吸消耗及胞外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倪新江 李洁 +2 位作者 初洋 赵艳丽 尹茜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48,共2页
以棉籽壳为主料,对平菇、刺芹侧耳、黄伞、灵芝、金针菇和香菇原种培养期间的菌丝生长速度、呼吸消耗及胞外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用菌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呼吸消耗正相关,而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与胞外酶活性的大小没有相关性。
关键词 原种培养 菌丝生长速度 呼吸消耗 胞外酶活性 有机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消毒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
13
作者 鲁金凤 于兴玥 +3 位作者 王琼 王冬 张振峰 王启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100,共5页
为探究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化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选取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氯消毒法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氯投加量下典型含碳类消毒副产物(THMs)和含氮类卤代消毒副产物(TCNM)的生成规律,并对二者的生成势进行了对比.... 为探究藻细胞内外有机物氯化后典型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潜能,选取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氯消毒法研究了在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氯投加量下典型含碳类消毒副产物(THMs)和含氮类卤代消毒副产物(TCNM)的生成规律,并对二者的生成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细胞外有机物(EOM)和细胞内有机物(IOM)提取液的总有机碳(TOC)和有机氮(DON)较高,而芳香结构和不饱和双键的有机质质量浓度很低;从对数生长期到衰亡期,EOM经氯化后TCNM的生成量逐渐增加,IOM的TCNM生成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HMs的生成规律与TCNM相似,但其生成量明显高于TCNM.增加氯投量,EOM的TCNM生成量逐渐升高,IOM的TCNM生成量则先升高后下降;在氯投量为30 mg/L时,IOM的TCNM生成量最高;稳定生长期小球藻细胞的EOM和IOM在氯投量由20 mg/L升高到30 mg/L时,THMs的生成量稳定增加,当氯投量超过30 mg/L时,THMs的生成势显著升高,且三氯甲烷为THMs的主导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胞外有机物 胞内有机物 三氯硝基甲烷 三卤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有机质对光照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H_2O_2生成的影响
14
作者 董德明 张影 +3 位作者 花修艺 姜旭 梁大鹏 郭志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0-808,共9页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 2种典型溶解有机质(DOM)成分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过氧化氢(H_2O_2)生成特征的影响,并研究了体系初始pH值、DOM浓度、溶解氧(DO)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DOM的存在对自...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 2种典型溶解有机质(DOM)成分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过氧化氢(H_2O_2)生成特征的影响,并研究了体系初始pH值、DOM浓度、溶解氧(DO)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DOM的存在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H_2O_2的生成有明显影响.光照能促使EPS产生H_2O_2,而EPS的存在对生物膜产生H_2O_2的直接影响不显著,EPS与生物膜共存体系中的H_2O_2由二者共同产生; EDTA本身不产生H_2O_2,且对H_2O_2分解影响很小,但会显著抑制生物膜产生H_2O_2,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体系pH值、DOM浓度和DO均能不同程度影响EPS产生H_2O_2及EDTA抑制生物膜产生H_2O_2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 自然水体生物膜 胞外聚合物 乙二胺四乙酸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微生物群(EM)中抑藻酵母及其活性物质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叶秋雯 王志平 +2 位作者 于晓娟 丁丛 蔡伟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33-2038,共6页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有效微生物群(EM)中富集出酵母菌,通过向对数增长期的混合藻液中加入酵母菌、葡萄糖、酵母菌+葡萄糖、经酵母菌发酵除菌后的葡萄糖溶液分别考察了其对水华藻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混合酵母菌自身对于水华藻没有抑制作...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从有效微生物群(EM)中富集出酵母菌,通过向对数增长期的混合藻液中加入酵母菌、葡萄糖、酵母菌+葡萄糖、经酵母菌发酵除菌后的葡萄糖溶液分别考察了其对水华藻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混合酵母菌自身对于水华藻没有抑制作用,单独添加葡萄糖的水华藻甚至出现快速增殖;而在添加葡萄糖+酵母菌或酵母菌发酵液的实验中水华藻近似被完全抑制,最大抑制率达97%。据此可知,抑制水华藻增殖的并非酵母菌自身,而是具有高热稳定性的胞外分泌物。HPLC-SEC与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酵母菌发酵液中含有明显的芳环类羧酸及蛋白质物质,但由于其在高温灭菌后仍有良好的抑藻活性,因而进一步确定其抑藻活性物质为含苯环的有机酸。此外,依据对实验中水华藻细胞形态的显微镜观察,该酸性胞外物可能是通过破坏藻细胞的叶绿体结构来达到抑藻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EM) 酵母菌 胞外分泌物 水华藻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对四尾栅藻代谢有机物生成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韩林林 徐冰冰 +1 位作者 饶杰 齐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7,共9页
通过改变培养基中ρ(TP),并结合TOC(总有机碳)分析、考马斯亮蓝法、蒽酮硫酸法和茚三酮法研究不同ρ(TP)对水华中常见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规律及其IOMs(胞内有机物)和EOMs(胞外有机物)中TOC、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规律的影... 通过改变培养基中ρ(TP),并结合TOC(总有机碳)分析、考马斯亮蓝法、蒽酮硫酸法和茚三酮法研究不同ρ(TP)对水华中常见绿藻——四尾栅藻的生长规律及其IOMs(胞内有机物)和EOMs(胞外有机物)中TOC、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ρ(TP)的增加,四尾栅藻生长的指数期变长.ρ(TP)为0.01 mg/L时有利于四尾栅藻EOMs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ρ(碳水化合物)在指数期达到最大,为89.25 mg/L;ρ(TP)为0.20 mg/L时则有利于四尾栅藻EOMs中氨基酸的形成,并且ρ(氨基酸)在稳定期达到最大,为13.72 mg/L.ρ(TP)为0.01 mg/L时有利于四尾栅藻IOMs中氨基酸的形成,ρ(氨基酸)在指数期达到最大值(21.85 mg/L).利用EEM(三维荧光)对四尾栅藻的EOMs和IOMs进行表征发现,ρ(TP)的改变会对四尾栅藻IOMs和EOMs中不同物质的峰强产生影响;同时,随着藻细胞的生长,ρ(TP)也会影响四尾栅藻EOMs中的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尾栅藻 胞外有机物 胞内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胞外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苗宇 侯瑞星 +4 位作者 裴浩 王玉凤 杨克军 徐超 孙淑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7-215,共9页
冷凉区有机物料(秸秆和有机肥)还田黑土胞外酶计量特征是否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目前缺少定量研究和深入分析。根据气候条件,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依据纬度特征选取了12个有机物料还田年限大于5 a的定位试验点,基于有机物料还田种类对土... 冷凉区有机物料(秸秆和有机肥)还田黑土胞外酶计量特征是否受年平均温度的影响,目前缺少定量研究和深入分析。根据气候条件,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依据纬度特征选取了12个有机物料还田年限大于5 a的定位试验点,基于有机物料还田种类对土壤胞外酶计量学特征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胞外酶C:N:P在1:0.97:0.61~1:1.13:0.71之间,即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还田(S)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整体面临微生物碳和养分(氮)限制。研究发现随年均温度升高,M和S处理的碳获取酶活性降低,而氮获取酶活性增加。此外,年均温度升高还使得M处理磷获取酶活性降低,而S处理磷获取酶活性增加。总体而言,东北冷凉区有机物料还田黑土微生物能量和养分限制主要受年平均温度直接影响,间接受pH值,土壤C:P等影响。该研究为冷凉区黑土建立合理的碳氮磷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撑,为土壤养分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物料 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比 胞外酶活性 黑土 东北冷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温度对冻融污泥有机物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陈悦佳 赵庆良 柳成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共8页
为了明确冷冻温度对冻融处理剩余污泥时有机物变化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冻融处理方式,考查了-20、-10以及-5℃条件下冷冻,再于20℃融化后污泥中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冻融污泥中有机物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后的污泥... 为了明确冷冻温度对冻融处理剩余污泥时有机物变化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冻融处理方式,考查了-20、-10以及-5℃条件下冷冻,再于20℃融化后污泥中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冻融污泥中有机物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后的污泥内固体物质溶出主要发生在未完全冷冻阶段,延长冷冻时间,固体破解程度趋于稳定.完全冷冻即进入固化阶段(-20℃时2.5 h;-10℃时3~4 h;-5℃时4~6 h)的污泥,污泥絮体网状结构被破坏;融化后,污泥胞内有机物大量溶出.在-5/20℃条件下冻/融,污泥上清液中亲水性有机物(hydrophilic fraction,HPI)组分所占比例增加到59.3%,并可较彻底地破解污泥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 biological organic matter,EBOM)疏水性组分中的蛋白质,同时烃类及糖类化合物吸收峰在处理后显著增加.相对-20/20℃条件下冻/融,-5/20℃下冻/融可以更好地释放污泥胞内有机物并改善污泥的可生化性.为了获得更好的冻融效果,可在-5℃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当污泥完全冷冻后(即冷冻4~6 h)再将污泥转入相对较低的冷冻温度条件下进行后续的固化,最后在室温条件下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冻融 冷冻温度 有机物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婷婷 牟霄 +1 位作者 张崇淼 曹梦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7,共10页
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 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的变化特征;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了EC/PS体系中的自由基类别,并分析了EC/PS体系的除藻机理.结果表明:①在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24×10^(7)~1.30×10^(7) cells/mL,电压为7 V,初始pH为6,初始PS浓度为4 mmol/L的条件下,当EC/PS体系处理60 min时,藻细胞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90.80%和98.41%,明显优于单独EC体系和单独PS体系;当EC/PS体系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在处理过程中,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有机物会大量释放.②EC/PS体系中电化学作用对除藻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同时,除藻过程可产生大量的SO4−·和·OH,且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EC/PS体系能有效去除铜绿微囊藻及藻类有机物,反应体系中的SO4−·和·OH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 铜绿微囊藻 胞内有机物 胞外有机物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质组分对发酵工业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东霞 周子安 +4 位作者 刘岩峰 冯志合 胡修玉 祁光霞 董黎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1,共8页
该研究选取了味精、柠檬酸、酱油、食醋、赖氨酸和酵母6种典型生物发酵制品工业的废水污泥,开展了污泥有机质(VS/TS)、流变特性、胞外聚合物(EPS)与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工业的剩余污泥VS/TS为62.22%~82.53%,... 该研究选取了味精、柠檬酸、酱油、食醋、赖氨酸和酵母6种典型生物发酵制品工业的废水污泥,开展了污泥有机质(VS/TS)、流变特性、胞外聚合物(EPS)与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工业的剩余污泥VS/TS为62.22%~82.53%,脱水性能差异较大,酵母和柠檬酸污泥的脱水性能最差,毛细吸水时间(CST)分别高达(259.44±9.87)s和(251.71±8.85)s,污泥比阻(SRF)分别为(3.85±0.21)×10^(14)m/kg和(2.61±0.17)×10^(14)m/kg,其次为食醋和味精污泥;不同污泥的初始表观黏度(剪切速率10 s^(-1))相比极限表观黏度(剪切速率300 s^(-1))的差异更大,但都与CST和SRF成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发酵工业的污泥为黏度值越大污泥脱水性能越差。然而CST、SRF、污泥黏度等都与污泥的VS/TS成反比,与市政污泥结果相反。污泥EPS中有机质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除赖氨酸污泥外的其他污泥有机组分总量均为蛋白质>多糖>腐殖酸,酵母和柠檬酸污泥的蛋白质总量分别达(624.96±24.08)mg/(gTS)和(361.30±3.11)mg/(gTS),赖氨酸污泥的多糖总量高达(361.59±11.60)mg/(gTS);蛋白质在污泥各EPS层的含量分布均为TB-EPS>Slime-EPS>LB-EPS,且近50%的蛋白质和多糖分布在TB-EPS层中;从荧光光谱的分析来看,色氨酸类蛋白质在各EPS中占比最大,是主要蛋白类物质。脱水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污泥中腐殖酸及蛋白质组分与黏度、CST和SRF均成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对污泥黏度和脱水性能的影响比腐殖酸更大,Slime-EPS和LB-EPS层的蛋白质含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工业 剩余污泥 脱水性能 有机质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