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输送管道甜腐蚀传质规律
1
作者 房启超 赵彦琳 +1 位作者 尉江涛 姚军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26-6633,共8页
含CO_(2)的“甜”腐蚀已成为油气输送管道面临的重要问题。为预测和防范腐蚀危害,很多一维腐蚀预测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对于管内复杂流动的考虑不足。为此本文构建了多场耦合有限元模型,讨论输送管道中的腐蚀传质规律。综合考虑CO_(2... 含CO_(2)的“甜”腐蚀已成为油气输送管道面临的重要问题。为预测和防范腐蚀危害,很多一维腐蚀预测模型被提出。但这些模型对于管内复杂流动的考虑不足。为此本文构建了多场耦合有限元模型,讨论输送管道中的腐蚀传质规律。综合考虑CO_(2)水溶液中化学反应、腐蚀电化学反应及腐蚀产物形成的过程,电化学腐蚀的模型被耦合在流动计算中,从而模拟研究直管流动中CO_(2)腐蚀传质。结果显示管内流动腐蚀的传质边界层厚度小于流动边界层的1/10,流动增大了腐蚀传质速率,形成高流动腐蚀速率。流动腐蚀下,管道表面H+并未完全消耗。这使得腐蚀传质中H+舍伍德数(Sh)随雷诺数(Re)的变化在不同pH下规律不同。考虑管内的实际流动,研究得到预测油气管道流动腐蚀的传质经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腐蚀 多场耦合 电化学 传质 边界层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滴外相边界层传质系数新的估算方程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元力 苏玉 黄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将根据 (W /O) /W乳化液膜的构成特点 ,将渗透理论与Kolmogoroff的局部各向同性理论结合起来 ,研究了界面面积、两相流体的物理特性以及操作变量等因素对连续相湍流边界层所造成的影响 ,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乳化液膜自身特点的乳状液... 本文将根据 (W /O) /W乳化液膜的构成特点 ,将渗透理论与Kolmogoroff的局部各向同性理论结合起来 ,研究了界面面积、两相流体的物理特性以及操作变量等因素对连续相湍流边界层所造成的影响 ,提出能够客观反映乳化液膜自身特点的乳状液滴外相湍流边界层传质系数的关联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滴 估算方程 乳化液膜 渗透理论 拟刚性球 外相边界层传质系数 传质机理 萃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增升装置分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白俊强 辛亮 +4 位作者 刘南 华俊 董建鸿 雷武涛 张晓亮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 为改善大型民用运输机的起降性能,以典型的三段翼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布式射流主动控制技术对提高增升装置效率的可行性。给出了零质量射流和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作用原理,获得了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孔口分布、射流频率、射流动量对增升装置气动性能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零质量射流不论是吹气或者吸气,都可以增加边界层的能量,延迟分离,使得流动控制整个周期产生的气动效果都要优于未加控制的情形,但其无法完全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分布式零质量射流能达到更好的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7.1%,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控制能使升力系数增加20.3%,可见分布式零质量射流比零质量射流有更好的控制结果。分布式零质量射流不仅仅是各个孔口射流的简单叠加,而且还受到各个孔口串联作用的有利影响。总结四孔分布式零质量射流的设计准则为:当射流频率为1,射流动量为0.002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襟翼上表面的分离,对升力系数的改善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升装置 主动流动控制 零质量射流 分布式零质量射流 流动机理 设计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大尺寸传热风洞的研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许都纯 刘松龄 +1 位作者 游绍堃 朱惠人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为进行航空发动机内特别是叶轮机械内的边界层、传热和气膜冷却研究,设计、建造了大尺寸低速回流式风洞。描述了风洞结构和设计中考虑的主要问题。风洞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试验段中的气流达到很高的均匀度,不用紊流发生器时可达到很低... 为进行航空发动机内特别是叶轮机械内的边界层、传热和气膜冷却研究,设计、建造了大尺寸低速回流式风洞。描述了风洞结构和设计中考虑的主要问题。风洞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试验段中的气流达到很高的均匀度,不用紊流发生器时可达到很低的紊流度,试验板上的边界层参数和换热系数都和公认的关系式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结构试验 风洞 边界层 湍流度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流动边界层传质系数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明明 李强 +1 位作者 李琳 邹宗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3-676,680,共5页
为了研究冶金反应器内渣-金界面的传质,设计了研究液-液流动边界层传质实验.实验在保证油-水界面稳定的情况下,研究了苯甲酸钠示踪物质在油-水界面的传质现象.通过改变水流量Q(0.44~1.60m3/h),利用电导率仪测量苯甲酸钠示踪物质在水... 为了研究冶金反应器内渣-金界面的传质,设计了研究液-液流动边界层传质实验.实验在保证油-水界面稳定的情况下,研究了苯甲酸钠示踪物质在油-水界面的传质现象.通过改变水流量Q(0.44~1.60m3/h),利用电导率仪测量苯甲酸钠示踪物质在水中的浓度变化,实验确定了液-液界面流动边界层传质系数的准数方程式,并尝试性地给出了液体黏度以及表面张力与传质系数之间的准数关系式.实验结果与液体流过平板边界层的传质过程作了比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金界面 边界层传质 传质系数 准数关系式 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CO_2气氛下有边界层空间反应时传质系数的修正
6
作者 于娟 周宽 +4 位作者 汤昀 辛锐 冯天恒 杨云飞 张哲玮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8-404,共7页
考虑炭粒表面氧化和还原反应、边界层CO气相反应、Stefan流和多组分扩散,建立了O2和CO2气体传质系数的修正表达式.炭球燃烧实验表明,对传质系数进行修正是必要的.考虑边界层CO气相反应后,O2传质系数降低,CO2传质系数升高.CO火焰锋面离... 考虑炭粒表面氧化和还原反应、边界层CO气相反应、Stefan流和多组分扩散,建立了O2和CO2气体传质系数的修正表达式.炭球燃烧实验表明,对传质系数进行修正是必要的.考虑边界层CO气相反应后,O2传质系数降低,CO2传质系数升高.CO火焰锋面离炭粒表面越近,O2传质的修正系数越小,CO2传质的修正系数越大.当炭粒表面仅有氧化反应时,O2的修正系数最小值为0.5,比不考虑边界层反应的结果又增加了32.5%的修正量.如果同时考虑表面氧化和表面还原,反应的增多都会降低O2和CO2的传质系数,而且对CO2扩散的影响比对O2的影响大.传质系数的这些变化可归因于气相反应、表面反应和Stefan流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炭粒 传质系数 斯蒂芬流 空间反应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水沙边界层扩散传质浓度和通量的精确解
7
作者 吴磊 刘霞 马孝义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4-438,480,共5页
为探索河道及消落带水沙传质效应对自然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湍流条件下水沙边界层的传质机理,本文引入传质阻抗,在涡旋扩散封闭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水沙边界层阻抗分布预测物质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紊动对水沙边界层扩散传质浓度分布和传质... 为探索河道及消落带水沙传质效应对自然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湍流条件下水沙边界层的传质机理,本文引入传质阻抗,在涡旋扩散封闭假设的基础上,通过水沙边界层阻抗分布预测物质浓度分布,数值模拟紊动对水沙边界层扩散传质浓度分布和传质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传质阻抗(mass-transfer resistance)分布预测物质浓度分布是研究水沙边界层传质的重要方法;由物质浓度分布推导的传质系数hm、剪切速度u*、施密特数Sc的相互关系式(hm=0.0827u*Sc-2/3)能为气液边界层传质通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由泥沙表面到自由水流的传质总阻抗关系式(R″T=12.092Sc2/3u*)可得,总阻抗随施密特数的2/3次幂增长,且总阻抗与剪切速度成反比,即传质阻抗随剪切速度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边界层 湍流 传质通量 物质浓度分布 精确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平板反渗透膜浓差极化边界层内传质系数的关联
8
作者 郭明远 杨牛珍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4期58-61,共4页
实验研究了NaCl水溶液反渗透分离过程,关联了圆平板膜浓差极化边界层内溶质传质系数的准数方程;并用KCl,Na2SO4水溶液的反渗透分离数据对准数方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浓差极化 边界层 传质系数 反渗透膜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诺数和湍流度对叶片表面边界层转捩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裕东 赵长宇 +2 位作者 李广超 王晶晶 张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3期14415-14421,共7页
为了深入了解涡轮叶片表面边界层转捩特性及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在叶栅风洞中分别测量了进口雷诺数为5×10^(5)、6×10^(5)和7×10^(5)时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并将压力数据加载到边界层计算程序TEXSTAN中,计算了每个进口雷诺... 为了深入了解涡轮叶片表面边界层转捩特性及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在叶栅风洞中分别测量了进口雷诺数为5×10^(5)、6×10^(5)和7×10^(5)时叶片表面压力分布,并将压力数据加载到边界层计算程序TEXSTAN中,计算了每个进口雷诺数在来流湍流度为3%、5%和7%时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分布。结果表明,进口雷诺数增大,压力面转捩点基本不变,吸力面转捩点前移3%~7%相对弧长,换热系数沿叶片型面减小的区域缩短。来流湍流度对压力面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弱于吸力面,湍流度增大使压力面转捩点前移5%~10%,换热系数增加16%~34%,使吸力面转捩点前移17%~24%,换热系数增加1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雷诺数 湍流度 换热系数 转捩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