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新生代褶皱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书平 吕丁友 +4 位作者 汤良杰 王应斌 孙萌思 屈冬萌 杨先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5-461,共7页
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总结了渤海海域新生代褶皱作用的类型、控制因素及分布。从力学成因上看,渤海海域褶皱作用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即与拉张作用有关的、与扭动作用有关的、与重力滑动诱导的挤压作用有关的和与压实、底辟等重力作用有关的... 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总结了渤海海域新生代褶皱作用的类型、控制因素及分布。从力学成因上看,渤海海域褶皱作用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即与拉张作用有关的、与扭动作用有关的、与重力滑动诱导的挤压作用有关的和与压实、底辟等重力作用有关的褶皱作用。与拉张和挤压有关的褶皱作用发生在古近纪,分别沿长期活动的控制性断裂和斜坡带分布。与扭动有关的褶皱作用发生在新近纪晚期,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郯庐断裂经过的地方。重力褶皱中的披覆褶皱作用贯穿于整个新生代,分布在凸起上;而盐底辟褶皱作用分布局限,目前仅在盆地南部的莱州湾凹陷有所发现。从目前渤海海域油气勘探实践看,沿断裂带分布的与新近纪晚期扭动褶皱相关的圈闭是有利的储油气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圈闭 拉张褶皱作用 扭动褶皱作用 挤压褶皱作用 重力褶皱作用 新生代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中-新生代的挤压变形与伸展改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54
2
作者 李海滨 贾东 +1 位作者 武龙 张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0-778,共9页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 以地表变形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地震剖面为约束,构建了贯穿下扬子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三条地质大剖面。剖面展示了研究区早期褶皱逆冲、晚期伸展断陷的构造格局,并揭示了变形的空间差异。通过对褶皱卷入的层位、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及不整合类型和发育特征的梳理,得出研究区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南侧的褶皱逆冲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两侧的挤压构造在晚白垩世开始都经历了强烈的拉张作用,北侧的断陷一直持续到古近纪,新近纪以拗陷为主,而南侧古近纪断陷规模较小,新近纪拗陷不发育。苏州-无锡地区的下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褶皱逆冲 伸展改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性环境中与断裂相关的褶皱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岳云福 李三忠 +3 位作者 高振平 郝德峰 单业华 许淑梅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4-580,共7页
张性环境下与断裂相关的褶皱作用 (包括纵向褶皱作用和横向褶皱作用 )的研究刚刚起步 ,以往的研究都将后者归因于走滑扭动或挤压反转的结果。但最新研究表明 ,横向褶皱多与张性环境下正断层作用相关的位移变化密切相关 ,也即横向褶皱是... 张性环境下与断裂相关的褶皱作用 (包括纵向褶皱作用和横向褶皱作用 )的研究刚刚起步 ,以往的研究都将后者归因于走滑扭动或挤压反转的结果。但最新研究表明 ,横向褶皱多与张性环境下正断层作用相关的位移变化密切相关 ,也即横向褶皱是应变控制的构造 ,而不是应力控制的构造。根据相关断裂级别 ,横向褶皱级别也分为 5类 :盆地级别 (一级 )的横向褶皱、控坳及控隆横向褶皱、控凹及控凸横向褶皱、控制断鼻的横向褶皱、小尺度孤立横向褶皱 ,并与断裂分级对应。对张性环境下褶皱同时的干涉和先后的叠加 (统称复合作用 )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复合褶皱样式进行创新与探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伸展区发现新的圈闭类型 ,指导油气勘探 ;而且在于可创新性地在平面构造图上进行断裂生长顺序和组合规律的定性分析 ,同时还可对沉积相分布、沉积厚度变化等进行对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性环境 断裂 褶皱类型 横向褶皱 褶皱特征 应变控制 位移 褶皱作用 褶皱叠加 大地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30
4
作者 贾东 陈竹新 +4 位作者 张惬 张逸昆 王良书 陆建军 陈小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东营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基本上符合伸展断弯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同时按照平衡剖面原理,详细恢复了东营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东营凹陷伸展断弯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出东营凹陷各主要裂谷阶段的地壳水平伸展量,并且将其中的背斜解释为上凹与上凸断层转折组合所形成的一个伸展背斜构造。同时采用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断在白垩纪末期该地区曾经历过大约1750m厚的剥蚀作用,总伸展量可达2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伸展断弯褶皱 构造几何学 半地堑 平衡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杨树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志宏 吴相梅 +3 位作者 朱德丰 崔敏 柳行军 李晓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3,共7页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 大杨树盆地是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大杨树盆地经历了多期变形作用,具有以伸展构造为主、并被挤压构造和反转构造叠加的构造特征。早白垩世龙江期主要受到了NWW—SEE向的拉伸作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控陷犁式正断层组合,在控陷断层的上盘发育小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九峰山期,大杨树盆地受挤压作用控制,使早期形成的断陷盆地发生反转作用,形成正反转构造,同时在某些地段形成逆冲断层和断层传播褶皱;早白垩世甘河期,大杨树盆地再次受到伸展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小型断陷。早白垩世晚期(甘河期之后)—晚白垩世早期,大杨树盆地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出现正反转作用,在盆地的浅部形成大型断层传播褶皱,使大杨树盆地全面隆升遭受剥蚀。第四纪大杨树盆地具有伸展的特征,发育一系列小型伸展断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期次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断层传播褶皱 大杨树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余一欣 平英奇 张晨 高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5-636,420,共12页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叠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断层相关褶皱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古近纪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胜利 卢华复 +2 位作者 李刚 陈建文 陈国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503,共9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为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一系列新生代裂谷盆地中的一个。北部坳陷中的东北凹陷为向下逐段变缓、北倾的威海正断层上盘沿断层向北运动导致上盘断层转折褶皱作用而在上盘之上形成的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发生过程中,东北... 南黄海北部坳陷为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一系列新生代裂谷盆地中的一个。北部坳陷中的东北凹陷为向下逐段变缓、北倾的威海正断层上盘沿断层向北运动导致上盘断层转折褶皱作用而在上盘之上形成的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发生过程中,东北凹陷同时接受沉积,形成生长地层,其详实记录了凹陷的发育过程。通过对生长地层的研究,南黄海北部坳陷东北凹陷总的伸展量为10 012 m,平均伸展速率为0.225 mm/a。这些数值同亚洲大陆东缘的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东海盆地等古近纪伸展盆地内部单个凹陷的伸展速率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 转折褶皱 生长地层 伸展速率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105
8
作者 陈发景 贾庆素 张洪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有关传递带构造的讨论中 ,以下三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褶皱冲断带中传递带 (或称调节带 )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传递带可定义为挤压构造变形中区域上保持缩短量守恒而产生的调节构造 ,它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带两类 ,褶皱冲断带中分段... 有关传递带构造的讨论中 ,以下三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褶皱冲断带中传递带 (或称调节带 )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传递带可定义为挤压构造变形中区域上保持缩短量守恒而产生的调节构造 ,它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带两类 ,褶皱冲断带中分段构造的产生是通过走滑断层型式的横向传递带实现的 ;(2 )伸展构造中传递带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裂谷系中传递带可定义为区域上为保持伸展量守恒而产生的传递或调节构造 ,它也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传递带两类 ,裂谷系中分段构造的形成是通过横向凸起型式的横向传递带完成的 ;(3)传递带在沉积盆地内砂体发育的作用 ,砂体分布与传递带关系密切 ,一般是在对应横向传递带控制的地势低和河流入盆的地方 ,在陡坡和湖盆中心才能依次发育冲积扇 -扇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带 褶皱冲断带 伸展构造 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扇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志宏 梅梅 +4 位作者 柳行军 吴相梅 万传彪 林东成 高军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0-1337,共8页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3坳、2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贝尔凹陷是贝尔湖坳陷南部...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3坳、2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贝尔凹陷是贝尔湖坳陷南部的1个二级构造单元。贝尔凹陷的控陷断层为1个上凸、2个上凹断层转折组合构成的犁式正断层,在深部发育伸展双重构造。在犁式正断层上盘由于上凸断层转折产生的活动轴面与断层面为同旋向剪切,而上凹断层转折产生的活动轴面与断层面为反旋向剪切,在断层上盘形成2个背斜中间夹1个向斜的构造组合。由活动轴面与固定轴面之间滚动面的宽度确定控陷断层F1在早白垩世南屯期晚期的水平伸展量为6 850m。贝尔坳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反映了断层滑移速率、构造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对凹陷内沉积地层变形特征的影响和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和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贝尔凹陷南屯组上段内部角度不整合的形成与变形作用中的剥蚀作用和沉积间断无关,而是由于半地堑从略欠补偿充填向过补偿充填状态转变时,沉积速率相对于构造沉降速率显著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生长地层 沉积作用 角度不整合 贝尔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盐滑脱变形构造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侯艳平 孙向阳 任建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1,共4页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 ,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 ,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 ,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 ,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 东濮凹陷北部老第三纪时期发育了巨厚的盐岩沉积 ,构成了盐滑脱变形构造发育的物质基础。持续的拉伸应力作用 ,导致盐层上覆盖层差异沉降形成伸展型强制性褶皱。同时 ,由于盐层下伏层各次级断块的不断掀斜作用 ,盐层下滑剪切应力增大并超过了盐的抗剪强度 ,从而引发上覆盖层中犁式滑脱断层发育 ,以及在盐滑脱断层的上盘发育滚动背斜。盐滑脱变形构造这一特殊构造组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而且也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众多类型的含油气圈闭。如东濮凹陷已发现的断块油气藏、伸展型强制性褶皱拱顶圈闭油气藏、盐滑脱断层下盘圈闭油气藏、反向牵引断层圈闭油气藏及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等。东濮凹陷北部盐滑脱变形构造的发育 ,形成了该凹陷中央隆起区的油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盐构造 盐滑脱变形构造 伸展型强制性褶皱 滚动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濮城断展褶皱形成演化及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书平 邹宇轩 +1 位作者 韩煦 黄新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6-541,7,共6页
伸展盆地中的褶皱现象是普遍的,它们可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本文根据地震资料研究了濮城构造的成因类型和演化。濮城构造为与深部断裂活动和沙三段盐层有关的褶皱构造,是典型的正断层断展褶皱。褶皱幅度和沉积厚度分析证明,该褶皱的主... 伸展盆地中的褶皱现象是普遍的,它们可形成重要的油气圈闭。本文根据地震资料研究了濮城构造的成因类型和演化。濮城构造为与深部断裂活动和沙三段盐层有关的褶皱构造,是典型的正断层断展褶皱。褶皱幅度和沉积厚度分析证明,该褶皱的主要发育期为沙二段和沙一段沉积期。濮城构造优越的构造位置、良好的封闭条件和匹配的构造形成时间与生排烃时间,决定了其优越的成油气藏条件,未来勘探应注意裂缝性油气藏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构造 伸展盆地 断展褶皱 裂缝 演化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分析及其在车镇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苏金宝 朱文斌 +2 位作者 贾东 杨彦峰 王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63-1573,共11页
本文总结了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类型,主要包括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与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也叫断弯褶皱)等。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多形成在较陡的正断层之上,正断层向上传播使断层顶部地层弯曲,进而形成一个伸展的断层传播褶皱,其发育模式与三... 本文总结了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类型,主要包括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与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也叫断弯褶皱)等。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多形成在较陡的正断层之上,正断层向上传播使断层顶部地层弯曲,进而形成一个伸展的断层传播褶皱,其发育模式与三剪变形发育模式一致。车镇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车镇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以及车镇凹陷南部斜坡带小断层的精细解释,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向斜构造特征,这种向斜构造并不是挤压所致,其发育符合伸展断层传播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同时按照三剪变形发育模式,模拟了车镇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车镇凹陷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进而深化对渤海湾盆地半地堑构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 三剪变形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隆起带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42
13
作者 任建业 张青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4-262,共9页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 重建了东营凹陷构造演化过程 ,提出在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充填序列中 ,沙三段底界面S6′界面具有构造变格意义 ,过该界面盆地的构造应力场发生了由近南北向拉伸到NW—SE向拉伸的转换。在此基础上重新解析了盆地中央背斜隆起带 ,并指出中央背斜带是一个复合的构造系统。其东段的辛镇背斜的性质为受控于陈南铲式断层的大型伸展断弯褶皱 ,主要的活动期为Ek—Es下3 时期 ;而其西段为东营—梁家楼—现河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 ,主要形成于Es上3 —Es2 沉积时期。上述认识对于中央背斜隆起带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隆起带 伸展断弯褶皱 弧形生长滑脱断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伸展拆离构造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道桂 罗开平 +1 位作者 刘光祥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在太平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消减的运动过程中,东亚大陆被牵引,发生了由南向北的大型左行平移走滑运动和岩石圈上地壳递进减薄拉张的伸展拆离构造运动。从苏... 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在太平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消减的运动过程中,东亚大陆被牵引,发生了由南向北的大型左行平移走滑运动和岩石圈上地壳递进减薄拉张的伸展拆离构造运动。从苏、皖南的南陵—广德、句容—常州断陷盆地开始,经苏北东台、盐阜坳陷—南黄海南部的青岛坳陷,再向北至南黄海北部的烟台坳陷,形成了3条呈NE—近EW走向的断陷盆地构造带。盆地为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半地堑结构,呈多米诺骨牌式自南向北排列;并与其间近E-W走向的南京—南通—勿南沙和滨海—南黄海中部的崂山古生界地层的核部杂岩褶隆带,共同构成较大区域范围的盆—岭构造。这一期构造运动一方面再次改造了下扬子区海相古生代盆地,为海相古生界烃源岩系在经历了抬升剥蚀后的再次深埋,以及晚期二次生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控制了中新生代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岭构造 多米诺式半地堑 陡崖断层 核部杂岩褶隆带 伸展拆离 下扬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伸展构造的几何学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龙根元 吴世敏 曾广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7,共7页
北礁凹陷作为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一个典型半地堑凹陷,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几何学分析显示出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特点。经过对凹陷内部构造变形的测量和推算,本文确定了北礁凹陷断层转折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 北礁凹陷作为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一个典型半地堑凹陷,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几何学分析显示出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特点。经过对凹陷内部构造变形的测量和推算,本文确定了北礁凹陷断层转折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了凹陷主要裂谷阶段的水平伸展量,其总的伸展量可达到12 km,平均伸展速率约为0.44 km/Ma。通过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测始新世末期该区域海平面上升了约200 m。并运用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按照平衡剖面原理,正演了北礁凹陷及北礁低隆起的伸展构造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转折褶皱 平衡剖面 北礁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6
作者 祁鹏 张俊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1-357,共7页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是伸展环境中重要的一种褶皱类型,是由于隐伏基底正断层活化向上传播而引起上覆地层发生的弯曲。多年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向上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式剪切调节过程,断层的上端点限定了三角剪切区的顶点。运用三角剪切的速度...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是伸展环境中重要的一种褶皱类型,是由于隐伏基底正断层活化向上传播而引起上覆地层发生的弯曲。多年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向上变宽的三角形分布式剪切调节过程,断层的上端点限定了三角剪切区的顶点。运用三角剪切的速度模型很好地拟合和描述变形区内物质的运动,三角剪切区的顶角和断层向上传播/断层向下滑移比值(p/s)是控制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变形过程和几何形态的重要的运动学参数。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的发育过程可以根据断层是否切穿上覆盖层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沉积过程中,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作用对生长地层的几何形态和叠置样式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通过对保留的生长地层几何形态的分析,可以确定隐伏基底断层的初始破裂点和断层传播量,并最终重建伸展断层传播褶皱的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 三角剪切模型 运动学 物理模拟 生长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褶皱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20
17
作者 汪新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9,共10页
伸展褶皱是张性盆地区构造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相当普遍,多属于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伸展褶皱的分类可以采用褶皱轴向与成因类型相结合的方案。按褶皱轴向与相关正断层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可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褶皱3大类;按褶皱... 伸展褶皱是张性盆地区构造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相当普遍,多属于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伸展褶皱的分类可以采用褶皱轴向与成因类型相结合的方案。按褶皱轴向与相关正断层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可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褶皱3大类;按褶皱作用的成因机制又可分为伸展断弯褶皱、伸展断展褶皱、断层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均衡褶皱、断层位移梯度褶皱、构造变换带褶皱、横向收缩褶皱、转换伸展褶皱等多种类型。伸展褶皱是伸展型盆地中最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而且可以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岩系,促进油气运移,并与断层、岩性、地层相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油气藏,控制油气的富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褶皱 正断层 形成机制 油气勘探 张性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被引量:2
18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 ,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 (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 ,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 ,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制图证实 ,在苏北东海地区的驼峰、房山及虎山等超高压 (UHP)变质带岩石出露地段 ,都有不同尺度的斜卧褶皱发育。在详细地描述了典型的斜卧褶皱组成、几何形态、位态及其形成的物理环境之后 ,指出斜卧褶皱及分隔它们的韧性剪切带 ,在构造上 ,是组成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柱的两个基本要素 ,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及角闪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残余构造 ,只保留于大的榴辉岩和超镁铁质岩透镜体核部。无疑 ,在超高压变质岩石露头区地表构造研究所得的结果 ,对在东海地区第四纪沉积物所掩盖区实施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揭露的地质现象解释 ,有重要参考意义。强调指出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所揭示的地壳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地区 超高压变质带 斜卧褶皱 伸展体制 榴辉岩透镜体 韧性薄化作用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中的伸展断层转折褶皱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继强 贾承造 +3 位作者 段书府 李本亮 张荣虎 吴兴宁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7-464,共8页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一个典型中新生代陆相箕状断陷。本文在阐明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认为其断层上盘存在明显的膝折变形,符合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一个典型中新生代陆相箕状断陷。本文在阐明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认为其断层上盘存在明显的膝折变形,符合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的应用前提。运用该理论对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进行了正演模拟,恢复了乌南次凹断陷期构造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张裂孕育阶段、初始张裂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和稳定张裂阶段,不同构造变形阶段的褶皱样式、沉积厚度和水平伸展量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水平伸展量为3.4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转折褶皱 乌尔逊凹陷 断陷盆地 箕状凹陷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褶皱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莹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16-20,76,共6页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最富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该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形成了贝中次凹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西部断阶带、东部断阶带和中央洼槽带的低隆起组成了典型的纵向均衡伸展褶皱。由于拉张和重力...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最富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该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形成了贝中次凹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西部断阶带、东部断阶带和中央洼槽带的低隆起组成了典型的纵向均衡伸展褶皱。由于拉张和重力的联合作用,其内部产生了掀斜断块和滑动断阶等类型的次级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褶皱是伸展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构造,与其相关的有利圈闭、沉积相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贝中次凹油气聚集严格受伸展褶皱作用的控制,即中央低隆起带为复式油气聚集带,边界断层附近的滑动断阶有利于油气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褶皱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贝中次凹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