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神经学超声检查新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丽娟 吴青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2,共4页
超声是评价胎儿颅脑发育的首选影像学手段。近年来,胎儿神经学超声成像技术、分辨率及诊断准确率等均取得显著进步,可为临床进行产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胎儿神经学超声检查新进展进行述评。
关键词 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妊娠超声表现
2
作者 黎全华 李洁 +8 位作者 杨慧霞 田捧 张红彬 刘冰 申玉鑫 张文哲 张力莹 吴娟 栗河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妊娠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腔妊娠的孕妇超声及临床资料。结果孕早期15例,术前超声均未能诊断腹腔妊娠,但宫腔内未见明显孕囊回声而于盆腔内见包块,位于附件区8例、子宫前方2例、子宫后方2例,... 目的观察腹腔妊娠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腔妊娠的孕妇超声及临床资料。结果孕早期15例,术前超声均未能诊断腹腔妊娠,但宫腔内未见明显孕囊回声而于盆腔内见包块,位于附件区8例、子宫前方2例、子宫后方2例,附件区及子宫前方1例、宫颈后方1例、紧邻宫壁1例,周围均未见明显输卵管回声。孕中期2例,分别于孕13+6周、21周经超声诊断腹腔妊娠,孕囊分别位于子宫左侧及子宫后方;孕晚期1例,于孕35+4周经超声诊断腹腔妊娠,孕囊位于子宫右侧;上述3例超声均表现为孕囊位于子宫外侧,孕囊周边未见子宫肌层包裹,宫腔内无胎盘种植,胎儿周边均见积液回声。腹腔妊娠术前超声诊断率16.67%(3/18)。结论孕早期发现异位妊娠包块较大,或孕囊位于宫颈旁、子宫前后方及宫壁,且包块周边未见输卵管样回声时,应考虑腹腔妊娠可能。孕中晚期腹腔妊娠超声表现为孕囊位于子宫外侧,孕囊周边无子宫肌层包裹,宫腔内无胎盘种植,以及胎儿周边见积液回声;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有助于提高腹腔妊娠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腹腔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尿道下裂: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琳 辛丞 焦北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631,共5页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尿道下裂胎儿确诊后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胎产前超声疑诊尿道下裂胎儿,记录其结局;对确诊病例评估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其他异常,收集遗传学检测结果,分析孕妇年龄是否≥35岁及产前超声是否...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诊断尿道下裂胎儿确诊后遗传学检测结果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6胎产前超声疑诊尿道下裂胎儿,记录其结局;对确诊病例评估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其他异常,收集遗传学检测结果,分析孕妇年龄是否≥35岁及产前超声是否显示合并其他异常与染色体或基因异常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206胎中,生后确诊159例尿道下裂,产前超声阳性预测值为77.18%(159/206);其常见表现包括阴茎远端圆钝、阴茎短小、阴茎向腹侧弯曲及“郁金香征”,隐睾、室间隔缺损及胎儿生长受限等为常见合并异常。孕妇年龄≥35岁及产前超声合并其他异常均为尿道下裂胎儿存在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单纯阴茎短小下弯、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及女性胎儿单纯小阴唇肥大等可致产前超声误诊。结论 超声产前诊断胎儿尿道下裂阳性预测值较高;孕妇年龄≥35岁及产前超声合并其他异常提示胎儿染色体或基因异常风险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超声检查 产前 遗传学检测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秩耕耘,声影筑章:我国妇科超声发展历程及展望
4
作者 秦佳乐 张新玲 +2 位作者 董晓秋 汪龙霞 戴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0-1345,共6页
40年来我国妇科超声实现了由二维成像向多模态成像、定量分析、人工智能分析及微创治疗的跨越式发展,对于诊疗妇科疾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妇科超声诊断及治疗技术发展历程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 妇科学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察血管,见微知著:颈动脉超声临床应用进展
5
作者 马春燕 黄品同 +1 位作者 张巍 何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8-1312,共5页
颈动脉超声是评估颈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手段。近年脉搏波成像技术、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三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等超声新技术已用于颈动脉疾病,为临床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颈动脉超声临床应用进展进行... 颈动脉超声是评估颈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手段。近年脉搏波成像技术、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三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等超声新技术已用于颈动脉疾病,为临床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颈动脉超声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弹性成像技术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脑皮质发育畸形产前超声表现
6
作者 郭翠霞 孙丽娟 +4 位作者 刘妍 张铁娟 王莉 韩吉晶 吴青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观察胎儿脑皮质发育畸形(MCD)产前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胎儿颅脑MRI和/或遗传学检查确诊MCD的37胎单胎胎儿,观察其产前超声表现。结果37胎中,大脑外侧裂异常29胎(29/37,78.38%),侧脑室增宽/不对称26胎(26/37,70.27%),大脑表... 目的观察胎儿脑皮质发育畸形(MCD)产前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胎儿颅脑MRI和/或遗传学检查确诊MCD的37胎单胎胎儿,观察其产前超声表现。结果37胎中,大脑外侧裂异常29胎(29/37,78.38%),侧脑室增宽/不对称26胎(26/37,70.27%),大脑表面沟回异常22胎(22/37,59.46%),透明隔腔(CSP)/胼胝体(CC)异常14胎(14/37,37.84%),脑中线偏移/弯曲11胎(11/37,29.73%),蛛网膜下腔增宽11胎(11/37,29.73%),头围<均值2个标准差10胎(10/37,27.03%),小脑半球/蚓部异常9胎(9/37,24.32%),脑实质内异常回声7胎(7/37,18.92%),脑中线囊肿7胎(7/37,18.92%),神经节隆起增大2胎(2/37,5.41%)。结论胎儿MCD产前超声主要表现为大脑外侧裂形态异常、侧脑室增宽/不对称及大脑表面沟回异常,可伴CSP/CC异常、脑中线偏移/弯曲、蛛网膜下腔增宽及头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皮质发育畸形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简化评估胎儿双侧外侧裂
7
作者 何冠南 陈曦 +4 位作者 宋燕 白艳 梁蓉 李钱梅 赵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1-875,共5页
目的观察以产前超声简化评估胎儿双侧外侧裂的可行性及其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513名孕20~34周孕妇,采用经腹部超声基于穹窿柱横切面扫查胎儿双侧外侧裂,记录双侧外侧裂显示率及形态等特征并对其进行简易分级(3级);对存在异常胎儿行MR... 目的观察以产前超声简化评估胎儿双侧外侧裂的可行性及其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513名孕20~34周孕妇,采用经腹部超声基于穹窿柱横切面扫查胎儿双侧外侧裂,记录双侧外侧裂显示率及形态等特征并对其进行简易分级(3级);对存在异常胎儿行MR检查、羊水/脐血检查,或于出生后对脐带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记录妊娠结局。结果500胎未见异常而娩出,新生儿皮质发育正常;13胎产前超声显示外侧裂异常。经腹超声于穹窿柱横切面对胎儿双侧外侧裂的显示率为92.20%(473/513)。孕20~34周胎儿双侧外侧裂形态可分为3级:1级为浅弧形,见于孕20~22周;2级为钝角或直角大平台,见于22~26周;3级为锐角大平台,见于25~34周。随孕周增加,500胎正常胎儿近场侧外侧裂形态与远场侧外侧裂发育一致。13胎异常胎儿中,胎儿期8胎双侧外侧裂均异常、5胎单侧异常;胎儿MR检查及其中9胎羊水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均提示大脑皮质发育异常。结论产前超声通过于穹窿柱横切面进行简化分级可较便利、准确地评估胎儿外侧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大脑皮质 超声检查 外侧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负压细针穿刺活检中阻力感和砂砾感对不同直径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影响
8
作者 许松 黄志平 +2 位作者 郭德全 廖福苑 杨贻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3-397,40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负压细针穿刺活检(US-NPFNA)过程中感知的阻力感和砂砾感对不同直径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30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322个结节。根据结节直径分为3组:A组(结节直径<5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负压细针穿刺活检(US-NPFNA)过程中感知的阻力感和砂砾感对不同直径甲状腺结节性质诊断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6月—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30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322个结节。根据结节直径分为3组:A组(结节直径<5 mm)、B组(5~<10 mm)、C组(≥10 mm)。通过比较US-NPFNA与病理诊断结果,采用ROC曲线评估USNPFNA在不同直径甲状腺结节性质鉴别中的效能,分析针感分级在结节性质诊断中的作用。结果: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B组、C组的Bethesda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NPFNA的恶性率显著高于病理恶性比例(P<0.05)。各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为63.44%;B组敏感性为84.85%,特异性为61.76%;C组敏感性为89.29%,特异性为64.29%。针感分级与病理恶性比例分析显示1级和2级恶性占比高于0级(P<0.05)。US-NPFNA联合针感评估结果显示,A组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65.59%;B组敏感性为87.88%,特异性为66.18%;C组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72.86%。结论:US-NPFNA的针感评估能够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传统的细胞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US-NPFNA的针感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的超声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9
作者 郭莉 宋欣同 +3 位作者 张冠一 张倩 鞠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3,共6页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并探究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4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CTA确诊为颈动脉蹼且存在单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同侧颈动脉... 目的 通过血管超声评估颈动脉蹼的结构特征并探究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1月—2024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CTA确诊为颈动脉蹼且存在单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同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同侧卒中组和对侧卒中组。通过血管超声测量颈动脉蹼长度、厚度、与管壁间夹角,记录颈动脉蹼的侧别、血管内位置、附着点、是否随血流飘动、是否顺血流方向及是否存在周围血栓等信息,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蹼的结构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102例颈动脉蹼患者,其中同侧卒中组70例,对侧卒中组32例。同侧卒中组患者肢体无力、运动障碍的发生率显著更高(54.3% vs.34.4%,P=0.047),对侧卒中组则头痛更为常见(15.6% vs.0,P=0.003)。超声结果提示同侧卒中组颈动脉蹼患者存在周围血栓的比例显著高于对侧卒中组(84.3% vs.50.0%,P<0.001),但两组间颈动脉蹼的侧别、血管内位置、附着点、长度、厚度、与管壁间夹角、是否随血流飘动及是否顺血流方向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颈动脉蹼患者存在周围血栓可能与同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缺血性卒中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
10
作者 李葚煦 吴静云 +1 位作者 孔迅 陈路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NMB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7例NMBL,包括64个恶性(恶性组)、43个良性(良性组)病变。比较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智能诊断系统[人工智能(AI)系统]及钼靶X线... 目的观察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乳腺良、恶性非肿块型病变(NMB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07例NMBL,包括64个恶性(恶性组)、43个良性(良性组)病变。比较组间临床、常规超声、超声智能诊断系统[人工智能(AI)系统]及钼靶X线检查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AI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鉴别良、恶性NMBL的效能。结果组间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率、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率、AI系统恶性风险及AI系统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AI系统恶性风险获得AI系统二分类。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分别为0.840、0.810及0.817;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分别与AI系统BI-RADA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联合鉴别良、恶性NMBL的AUC均为0.856,与单一AI系统BI-RADAS分类/AI系统二分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单一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对基于年龄、病灶最大径、腋窝肿大淋巴结及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联合AI系统恶性风险构建的模型1、联合AI系统BI-RADS分类构建的模型2及联合AI系统二分类构建的模型3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钼靶X线片显示可疑恶性钙化、AI系统恶性风险、AI系统BI-RADS分类及AI系统二分类均为恶性NMB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上述3个模型鉴别诊断良、恶性NMBL的AUC依次为0.966、0.964及0.957。结论超声智能诊断系统联合钼靶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NMBL;联合临床指标或有助于提高其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超声检查 人工智能 乳腺X线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生命运河的波动——下肢血管超声40载
11
作者 朱好辉 张巍 何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7-1321,共5页
近40年来,下肢血管超声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从对早期二维灰阶成像与连续多普勒的初探,到CDFI的革命性变革,再到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及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高分辨力及实时评估血流动力学等独特优势,下... 近40年来,下肢血管超声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从对早期二维灰阶成像与连续多普勒的初探,到CDFI的革命性变革,再到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及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凭借无创、便捷、可重复、高分辨力及实时评估血流动力学等独特优势,下肢血管超声在筛查、诊断下肢血管疾病、制定治疗策略、术中导航及术后随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下肢血管超声40载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血管疾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DCE-MRI指导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及肌层浸润判断的价值
12
作者 徐双 周锋 +2 位作者 李晓彦 苏秦 杨长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指导子宫内膜癌(EC)术前诊断及肌层浸润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22例疑似EC患者的资料,患者均于1周内行3D-TVS及DCE-MRI检查。以病理结...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指导子宫内膜癌(EC)术前诊断及肌层浸润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22例疑似EC患者的资料,患者均于1周内行3D-TVS及DCE-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D-TVS、DCE-MRI单独及联合诊断EC及肌层浸润程度的效能。结果:122例疑似EC患者中,病理结果显示恶性63例、良性59例;3D-TVS示恶性60例、良性62例;DCE-MRI示恶性55例、良性67例;3DTVS联合DCE-MRI示恶性77例、良性45例;3D-TVS联合DCE-MRI诊断EC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3D-TVS及DCE-MRI单独诊断(P<0.05)。63例EC患者中,病理结果显示深浸润29例、浅浸润34例;3D-TVS示深浸润23例、浅浸润40例;DCE-MRI示深浸润20例、浅浸润43例;3D-TVS联合DCE-MRI示深浸润35例、浅浸润28例;3D-TVS联合DCE-MRI诊断EC患者肌层浸润程度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3D-TVS及DCE-MRI单独诊断(P<0.05)。结论:3D-TVS联合DCE-MRI能显著提高术前诊断EC及肌层浸润程度的效能,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医学超声学会新生儿和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操作规范(2021版)》解读
13
作者 刘乔建 潘辰 +2 位作者 樊伟 李雪娇 王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1-804,共4页
《美国医学超声学会新生儿和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操作规范(2021版)》由美国医学超声学会与美国其他专业学术组织协作修订发表,旨在指导超声医师完成高质量的新生儿及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本操作规范提出脊柱超声检查的适应证,详述脊柱超声检... 《美国医学超声学会新生儿和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操作规范(2021版)》由美国医学超声学会与美国其他专业学术组织协作修订发表,旨在指导超声医师完成高质量的新生儿及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本操作规范提出脊柱超声检查的适应证,详述脊柱超声检查操作规范,尤其是确定脊髓圆锥椎体水平方法及评估神经根的运动注意点,遵循本操作规范可提高超声对新生儿和婴儿脊柱异常的检出率。本解读旨在帮助初学者及基层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新生儿和婴儿脊柱超声检查,推动该检查的规范化应用与普及,提升椎管内病变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脊柱 新生儿 婴儿 操作规范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帧频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初探
14
作者 郑茹瑜 阚艳敏 +3 位作者 刘丹 胡紫月 邱识博 经翔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7-540,555,共5页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9月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46例,共92个斑块。对目标斑块行常规超声造影(CEUS)和(或)H-CEUS检查,由...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9月我院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46例,共92个斑块。对目标斑块行常规超声造影(CEUS)和(或)H-CEUS检查,由2名具有5年以上超声造影工作经验的医师分别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分级和半定量评估,分别按照斑块厚度和位置进行分组,对斑块H-CEUS分级结果及增强路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对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一致性明显提高,且在不同位置及不同厚度组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不同厚度及位置斑块新生血管造影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1~2级斑块中,新生血管造影分级越高,增强路径越多样,两者相关系数r_(s)=0.718(P<0.001)。结论:H-CEUS可以实时清晰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和增强路径,有助于超声医师通过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来客观同质化评估斑块易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横切面上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对胎儿胼胝体长度变短的诊断价值研究
15
作者 文桂琼 曾晴 +1 位作者 李琴 柳元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建立二维横切面上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其对胼胝体长度变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正常胎儿360例(正常组);临床确诊胎儿生长受限(FGR)胎儿48例(... 目的:建立二维横切面上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其对胼胝体长度变短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正常胎儿360例(正常组);临床确诊胎儿生长受限(FGR)胎儿48例(FGR组),疑诊胼胝体长度变短并证实确为胼胝体长度短小的异常胎儿76例(异常组)。对所有胎儿进行横切面上胼胝体最大前后径测量,计算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建立胎儿胼胝体长度/枕额径比值的正常参考值,绘制异常组、FGR组与正常组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的复合散点图。结果:360例正常组、76例异常组和48例FGR组孕妇年龄分别为(30.6±4.6)岁、(31.5±7.9)岁、(30.7±4.5)岁,孕妇年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正常组和异常组P=0.152,正常组和FGR组P=0.457,异常组和FGR组P=0.083)。异常组和正常组相比较,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FGR组和正常组相比,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组、FGR组与正常组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的复合散点图结果显示,异常组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位于正常参考值的第5百分位数线下;FGR组和异常组在复合散点图上差异不明显。结论:二维横切面上胼胝体长度与枕额径比值对胼胝体大小评估具有参考价值,比值在整个孕周相对恒定,且该比值在FGR胎儿中亦为正常,可避免因胎儿FGR导致胼胝体实际长度低于正常胎儿而误诊为胼胝体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胼胝体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左侧卵巢滤泡囊肿伴双侧卵巢输卵管扭转1例
16
作者 孙星星 代妮娜 张文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0-230,共1页
女性患儿,9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持续腹痛,无发热、呕吐等不适,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未经月经初潮。查体:腹部稍膨隆,腹肌紧张、以右下腹为著,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超敏C反应蛋白131.... 女性患儿,9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持续腹痛,无发热、呕吐等不适,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未经月经初潮。查体:腹部稍膨隆,腹肌紧张、以右下腹为著,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5%,超敏C反应蛋白131.18 mg/L。超声:子宫右后方63 mm×52 mm×50 mm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图1A),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B);双侧卵巢显示不清;考虑附件囊肿合并出血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卵巢扭转 滤泡囊肿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运动阶段心肺功能的研究
17
作者 魏云鸿 杨莉 +3 位作者 王玉路 叶秋芳 代安妮 何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2972-2978,共7页
背景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危险因素,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更高,运动减重是这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目前该类患者在不同运动阶段的心肺功能、血压变化等情况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BMI下,肥胖相关性高... 背景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危险因素,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更高,运动减重是这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目前该类患者在不同运动阶段的心肺功能、血压变化等情况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BMI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在不同运动阶段心肺功能的特点,以及心肺运动功能与常规左心室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全科医学科/高血压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62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BMI分为对照组209例(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高血压组210例(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高血压组206例(BMI≥28.0 kg/m^(2))。统计分析心肺运动试验中不同运动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摄氧量(VO_(2))、摄氧量/预计值%(VO_(2)%)、公斤摄氧量(VO_(2)/kg)、氧脉搏(O_(2)pulse)、心率(HR)以及心脏彩超中的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指标。结果肥胖高血压组及超重高血压组运动高峰期SBP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高血压组运动高峰期的O_(2)pulse、VO_(2)及无氧阈VO_(2)高于超重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肥胖高血压组运动高峰期VO_(2)/kg、VO_(2)%及无氧阈VO_(2)/kg、VO_(2)%低于超重高血压组,超重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高峰期O_(2)pulse与LVMI、BMI呈正相关(r=0.098、0.283,P<0.05)。运动高峰期VO_(2)/kg、VO_(2)%与BMI呈负相关(r=-0.372、-0.291,P<0.05)。运动高峰期SBP与BMI、LVM、LVMI呈正相关(r=0.069、0.221、0.151,P<0.05)。结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运动心功能、运动耐量较体质量正常者更低;BMI越大,运动高峰SBP、O_(2)pulse越高、LVM、LVMI越大,这些特点提示该类型患者运动后心脏前后负荷异常增加,这些运动生理学的变化可能成为LVMI增加的重要原因。心肺运动试验指标与LVMI结合,可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心功能评估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肥胖症 超重 心肺运动试验 超声检查 人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肠梗阻患者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18
作者 金春燕 杨华 +4 位作者 殷芹 胡梦云 倪牧含 沈珊珊 王雷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肠梗阻(MBO)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4~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治疗的12例MB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2例患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肠梗阻(MBO)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4~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治疗的12例MB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围术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手术成功率(100%)(12/12)。临床成功率为11/12,1例患者术后支架不畅。术后2~68 h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排便排气时间为(18.02±15.75)h;术后1周4例患者进食流质,8例进食半流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30量表(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显著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由术前中位5分升高至8分(P<0.001)。术中2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经及时补救成功完成手术。术后11例出现发热(37.5~39.4℃),对症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所有患者无出血、穿孔、支架移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结肠-小肠吻合术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MBO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肿瘤 超声内镜 结肠-小肠吻合术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高频超声评估皮肤肿瘤良恶性的价值
19
作者 李娅荣 姜凡 彭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探讨超高频超声模式下二维灰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及弹性成像评估皮肤肿瘤良恶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皮肤肿瘤,其中良性45例,恶性49例,术前均行超高频... 目的探讨超高频超声模式下二维灰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及弹性成像评估皮肤肿瘤良恶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皮肤肿瘤,其中良性45例,恶性49例,术前均行超高频超声模式下二维灰阶超声、超微血管成像和弹性成像检查,记录超声参数及临床特征。比较良、恶性组参数差异,分析肿瘤恶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皮肤肿瘤良、恶性组患者年龄、最大径、形态、边缘、超微血管成像评级、弹性成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Z=-4.532~34.321,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52,P=0.023)、最大径越大(OR=1.113,P=0.031)、形态不规则(OR=21.975,P=0.025)、弹性成像评分越高(3分:OR=7.310,P=0.026;4分:OR=17.916,P=0.008),肿瘤恶性化的风险越高。结论年龄越大、最大径越大、形态不规则、弹性成像评分高(≥3分)是评估恶性皮肤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模态超高频超声对鉴别诊断皮肤肿瘤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超声检查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评估胎儿视交叉结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葵 李胜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6-881,共6页
胎儿视神经、视交叉(OC)及视束统称为OC结构。随着超声仪器精度的提升及扫描方法的改进,产前观察胎儿OC结构成为可能,评价其形态、大小可为临床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本文就产前超声评估胎儿OC结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胎儿 视交叉 视神经 视束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