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1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性群体地中海贫血基因的遗传差异
3
作者 宋曼婷 王丰严 +3 位作者 蓝丹 陈高 韦帅 郭利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性群体地中海贫血基因的遗传差异。方法:对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送检的15595例河池户籍居民全血样本进行地贫筛查,采用Gap-PCR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筛查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对筛查阳性基因...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性群体地中海贫血基因的遗传差异。方法:对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送检的15595例河池户籍居民全血样本进行地贫筛查,采用Gap-PCR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筛查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对筛查阳性基因检测阴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15595例送检样本中筛查阳性10501例,筛查阳性样本中发现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8506例,筛查阳性符合率为81.00%。其中α-地贫5374例、β-地贫2531例、α+β复合地贫601例。α-地贫共检出13种突变型,以--SEA(48.57%)、-α^(3.7)(31.31%)、α^(CS)(8.57%)、-α^(4.2)(8.07%)为主;β-地贫共检出17种突变型,以CD17(48.27%)、CD41-42(41.24%)为主。地贫基因携带者主要来自壮族(6106人)、汉族(969人)、瑶族(793人)、仫佬族(275人)、毛南族(228人)。以上民族组内构成比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壮、汉、瑶3个民族间--SEA、-α^(3.7)、α^(CS)、-α^(4.2)占比存在差异(P<0.005),仫佬族人群α^(CS)占比与-α^(3.7)、-α^(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南族人群--^(SEA)、-α^(3.7)、α^(CS)三者间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瑶、仫佬、毛南4个民族CD17与CD41-42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个民族组间构成比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壮、汉、瑶、仫佬、毛南5个民族中仫佬族人群--SEA占比(56.68%)最高,与毛南族人群(35.9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族人群-α^(3.7)(33.25%)占比最高,与占比最低的仫佬族(18.7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毛南族人群α^(CS)占比(27.46%)最高,与其余民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族、毛南族人群CD17占比(50.79%、55.68%)高于汉族(39.12%)、瑶族(39.63%)和仫佬族(3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5个民族间CD41-42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河池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内主流民族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分布差异具有民族分化性特点。该结果有助于研究制订符合群体分布特点的地中海贫血专项防治计划,并为揭示该地区地中海贫血的遗传背景及地理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基因突变 罕见型 民族 遗传差异 河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4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国性和杂糅性兼有的社会文化景观。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其独特的多元社会文化景观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路径。边境旅游能够带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边境地区摆脱边缘化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丰富边境旅游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边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 旅游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被引量:2
8
作者 常越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学 各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融合 北京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以新疆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民宿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燕琴 段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0,共10页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 民宿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旅游促“三交”)的重要载体,民宿主客互动过程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研究以价值协同论与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选择伊宁市六星街和喀赞其历史街区周边民宿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方法,探究民宿主客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价值协同路径。研究表明:(1)民宿主与游客之间除传统的信息、物质、情感等互动形式外,学习互动是推进旅游促“三交”的重要基础;(2)民宿主客互动受到非言语、言语、技术、情境、政策制度、公平感知及过往经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3)民宿主客互动促进了主客价值协同,强化了文化和国家认同,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心理基础。研究有助于厘清民宿场域旅游促“三交”的机理,也可为民族地区民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促“三交” 民宿 价值协同 主客互动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11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川 胡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以天宝、《格萨尔王传》、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知名人物、著作及遗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还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装饰铜器与生产作坊关系考辩——亚址、亚醜、戴家湾铜器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个案分析
14
作者 曹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1,共7页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 通过对单一因素的单眼蹼形大角特定装饰造型分别见于晚商“亚址”“亚醜”铜器和西周早期“户”“鼎”“■”铜器的现象以及孝民屯铸铜作坊同类陶范出土情况的分析与考辩,认为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甚至是形制、纹饰完全相同的铜器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族群或家族;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的族群或氏族铸造同一特定装饰铜器、甚至是形制和纹饰一致的铜器;同一铜器铸造作坊可以为不同王朝铸造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且一般分属不同的族群和不同的文化;同一特定装饰的铜器往往为同一阶层所有,可以跨族群、氏族却不能跨越社会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装饰铜器 单一因素装饰 不同族群氏族 生产作坊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5
作者 杨洁 周润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与汉文史料互补互证、采用多民族纪年方法等特点。筛选出最具特色与价值的史料,并从历史文献编纂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特征与规律。研究揭示了明代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紧密而和谐的友好关系,体现了藏族史学编纂者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这一研究对于深化西藏历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今中央制定西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历史文献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民族地区不同民族收入分配差距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健 谢丽 王彦杰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6-150,共5页
文章运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不同民族近年来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基尼系数等一系列指标对青海主要民族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缩小青海省民族地区不同... 文章运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不同民族近年来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基尼系数等一系列指标对青海主要民族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缩小青海省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民族地区 不同民族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及其民族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文光 黄传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55-60,共6页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 宋王朝统治下的乌蛮分布在吐蕃诸部的东边和大理国北部,正处在向近现代藏缅语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于宋朝的主要矛盾在北部边疆,所以对乌蛮以安抚为主,双方的"贡赐"不断,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稳定宋王朝的西南边疆和乌蛮自身的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乌蛮 民族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口令认证的跨域组密钥协议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福才 周恩光 +1 位作者 闫虹 苏晓曦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7,共4页
近年来关于基于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PAK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于口令认证的组密钥交换协议已成为安全协议研究的焦点问题。Byun等人也先后提出了基于不同口令认证的跨域环境下端到端的两个客户之间的PAKE(C2C-PAKE)密钥交换协议。... 近年来关于基于口令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PAK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基于口令认证的组密钥交换协议已成为安全协议研究的焦点问题。Byun等人也先后提出了基于不同口令认证的跨域环境下端到端的两个客户之间的PAKE(C2C-PAKE)密钥交换协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还需要在多个客户或客户组之间建立安全的通信信道。因此,提出了基于不同口令认证的跨域组间密钥交换协议,该协议将ZhiguoWan等人所提出的nPAKE+协议扩展到了两个域,实现了两个域中的客户组在域服务器的协助下,建立域间共享的组会话密钥的过程,并给出了安全分析和执行效率的代价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口令认证 跨域 组密钥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满珂 刘春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7,共7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情形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生存于这一地区的多个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网络,是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 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中的交往与族群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廖杨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5,共5页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往",不仅指人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往来和自我认同,而且也指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群体交往或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往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交往通常表现为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族群关系就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趋于紧张或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族群关系 人类学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