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1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发现与油气地质条件:以南海北部开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5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李洪博 蔡俊杰 马庆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1-404,共24页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发现了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的新类型盆地,揭示了其成盆成烃过程,推动了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和成藏模式等方面的新认识,并首次在该类型凹陷中发现了大油田。研究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强伸展背景下发育的典型“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其形成过程受水平伸展作用叠加变质核杂岩垂向隆升作用的影响;文昌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拆离+核杂岩隆升改造两大成盆演化阶段,形成了“北断南超”的凹陷结构;(2)文昌组烃源岩具有“断拆控盆早洼晚坡高温增热”的耦合生烃机制,文四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在拆离+核杂岩隆升联合作用下变形变位至南部斜坡带,同时受高地温场和岩浆增热影响,该烃源岩呈现高热快熟特征,排烃门限变浅,显著提升了开平凹陷的资源潜力;(3)开平凹陷南部斜坡带具有“断拆成盆控烃、断脊联合控运、多期幕式充注和鼻状构造控聚”的成藏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油田的发现,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成为全球首个陆缘“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取得商业发现的成功案例,有望为国内外相似凹陷结构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 成盆动力学机制 烃源岩生烃机制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低角度正断层分段生长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娄瑞 孙永河 张中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0-721,共12页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低角度正断层分段生长诱发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机制,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表征了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差异演化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断层成因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渤...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低角度正断层分段生长诱发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机制,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表征了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差异演化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断层成因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渤南低凸起南边界F1断层和F2断层均为低角度正断层,源于中生代NWW—近EW向先存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在新生代发生再次活化。F1断层具有平面上分段连接、垂向上多幕活动的特征,中段继承原有断面持续活动,西段和东段分别与裂陷Ⅱ幕新生NEE向断层和裂陷Ⅲ幕新生近EW向断层垂向搭接形成现今形态。低角度正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低角度正断层断控侧沉积规模大,可提供充足的可容纳空间,形成规模陡坡砂体;②长期活动的低角度正断层是垂向油气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垂向上的富集层位;③低角度正断层多期活动改造了深部储层物性,断层活动强度与优质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演化 分段生长 控藏机制 低角度正断层 渤南低凸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被引量:136
4
作者 何登发 周新源 +2 位作者 杨海军 管树巍 张朝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21,共15页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 古隆起是克拉通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由于盆地边界条件与深部构造背景的变化,古隆起的形成与发育表现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借助于地震反射剖面与钻探资料,可以刻画不同地质时期古隆起的分布、形态、结构与构造样式,剖析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文中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对古生代克拉通内古隆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点进行描述,结合周缘大地构造背景的演变,剖析了古隆起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克拉通内古隆起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残余型与消亡型4种基本类型。由于运动体制的变革,古隆起经历了形成发育、叠加改造、调整定型与最终埋藏的动力学演变,具有多层叠加的地质结构,并发育断裂带、背斜带、地层剥蚀尖灭带等一系列构造带。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古隆起的动力学演化历史决定了隆起富集油气的关键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 古隆起 成因机制 构造类型 动力学演化 油气聚集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142
5
作者 郭彦如 刘俊榜 +5 位作者 杨华 刘震 付金华 姚泾利 徐旺林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7-425,共9页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 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从成藏条件解剖入手,从孔隙演化的角度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成藏机理,归纳其成藏演化模式。延长组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分布于优质烃源岩范围内,湖相重力流沉积与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在早期成藏期具有高孔高渗的特点,早期生成的油气在浮力作用下正常成藏,中后期成藏过程中经历了持续压实致密过程;后期主生烃期生成的原油在浮力和源储压差共同作用下沿先前残余路径以浸润方式运聚,达到致密条件时,油气停止运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油气在高孔隙砂岩中近源多点面状充注大面积成藏,油气从湖盆中心向四周运移;早白垩世晚期,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加强,储集层发生致密化。晚白垩世之后,受西倾东翘的构造挤压抬升运动影响,形成现今低渗透致密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低渗透致密油藏 成藏机理 成藏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被引量:157
6
作者 刘文汇 徐永昌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9-366,共8页
天然气中甲烷C 同位素组成是判识其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煤型气δ13 C1 与演化程度( Ro) 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对其完整的同位素演化分馏特... 天然气中甲烷C 同位素组成是判识其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煤型气δ13 C1 与演化程度( Ro) 之间的关系做过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对其完整的同位素演化分馏特征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含煤盆地广布,源岩的成烃演化完整而系统,使得系统研究其演化成为可能。本文通过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和不同成烃演化的煤型气甲烷C 同位素组成和源岩演化程度( Ro) 的研究, 在大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数学处理, 回归出煤型气C 同位素组成演化的二阶段分馏模式并对其分馏机理进行了探讨。这一结果对煤成烃,特别是低演化阶段煤成烃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型气 演化模式 成烃机理 碳同位素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27
7
作者 罗静兰 邵红梅 +2 位作者 杨艳芳 李杪 罗春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187,共13页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埋藏热演化-构造演化-烃类充注-成岩孔隙时空演化过程 孔隙演化机理 火山岩储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煤级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伍 朱炎铭 +1 位作者 陈尚斌 司庆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52-1056,共5页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GC)对低煤级煤生烃过程中有机质结构演化进行表征,剖析了人工热演化过程中气态烃产率,解析了煤结构官能团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低煤级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机理。结果表明:煤热模拟产物主要...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解气相色谱(GC)对低煤级煤生烃过程中有机质结构演化进行表征,剖析了人工热演化过程中气态烃产率,解析了煤结构官能团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低煤级煤生烃与结构演化的耦合机理。结果表明:煤热模拟产物主要为气态烃C1-5,甲烷生成瞬时产率包含四个峰值,低煤级煤化学结构中含氧官能团和烷基侧链随煤化程度的增高以不同的速度发生脱落,随煤级的增加,其芳构化程度增大。分别对煤结构中的脂肪烃甲基、C-O基、芳香烃芳核C-C和烷烃结构上甲基、亚甲基进行表征。存在420℃温度转折点,之前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小,之后又略有增大,揭示了低煤级煤三个主要结构演化阶段煤化作用机理,提出了低煤级煤生烃结构演化模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 结构演化 耦合机理 低煤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栓质的菌解-热模拟实验特征及木栓质体的成烃演化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科 姚素平 +2 位作者 胡文瑄 焦堃 李苗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5-1057,共13页
木栓质体是我国南方树皮煤的主要显微组分,在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含量,是一种早期生油的显微组分,对煤成油和未熟—低熟油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被子植物栓皮栎周皮木栓组织的细菌降解和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 木栓质体是我国南方树皮煤的主要显微组分,在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层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含量,是一种早期生油的显微组分,对煤成油和未熟—低熟油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被子植物栓皮栎周皮木栓组织的细菌降解和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的生物先质——木栓质的成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木栓质可以被细菌降解,并具有两次热解油气生成高峰,分别相当于镜质组反射率0.35%~0.5%和0.8%~1.1%左右。角质体和树皮体的自然演化系列和热模拟实验结果也具有相似的特点。我们认为:①木栓质体的生烃潜力并没有在传统的"油窗"之前就消耗殆尽,在较高演化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油气生成潜力;②木栓质体的热演化特征可以由木栓质的类脂特性来解释,现代植物木栓组织的化学结构特征和宏观大分子热稳定性的差异是显微组分木栓质体热降解多阶段生烃的主要原因;③木栓质热演化早期生成的液态油以含氧的胶质化合物为主,晚期则生成大量的C12+的高蜡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栓质体 木栓质 细菌降解 热演化机制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构造成因与勘探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聂明龙 吴蕾 +1 位作者 徐树宝 刘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5-50,共6页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 构造运动对中亚地区阿姆河盆地别什肯特坳陷及其邻区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过去对该区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通过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与区域平衡剖面分析,结合钻井与油气藏特征,研究了该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构造变形具有东强西弱的分带性和盐膏岩层上下构造的分层性特征,二叠纪—三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发育了基底断块和古隆起,古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运动形成了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和别什肯特前陆坳陷,挤压应力场自基萨尔山向前陆坳陷方向逐渐减弱,并具有右旋压扭特征。挤压构造运动使别什肯特坳陷和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发育了以挤压背斜、逆冲断裂背斜和断鼻为主的构造圈闭,形成的大量构造裂缝改造了碳酸盐岩储层,使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北部盖层遭到破坏。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该区的油气勘探方向,认为在别什肯特坳陷与基萨尔褶皱隆起区应以寻找断背斜构造圈闭为主,被改造的古隆起区及两期断裂相交部位则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盆地 基萨尔山 构造演化 成因机制 油气分布 分带性 背斜构造圈闭 别什肯特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作用对油气生成和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袁明生 黄卫东 +1 位作者 李华明 王志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有机质从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供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 有机质从埋藏开始,就处于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场中,环境提供的能量,一是热量、二是机械能。机械能,主要是通过机械力作用传递给系统的,另外还以机械波的形式赋予系统一定的机械能。当发生断褶构造运动时,机械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尤为突出,它经能量的迁移转化,促成了包括机械力降解和地应力驱动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造了一次次高效的成油(生运)事件。本文以突变论为着眼点,按照改造控制建造的思路,大胆提出构造运动制造生排烃事件、成就含油气系统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作用 油气生成 构造地震 地震波动 有效接触压力 超微颗粒 机械力化学作用 表面化学作用 有机质演化 油气运移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古——中生界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昂 鞠林波 张丽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555,共11页
古城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重要勘探领域,古城6、8、9井的相继成功证实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塔里木盆地多年勘探实践表明,断裂对储层的形成和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油气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本区二、三维地震资料... 古城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重要勘探领域,古城6、8、9井的相继成功证实了其良好的勘探前景。塔里木盆地多年勘探实践表明,断裂对储层的形成和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于油气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本区二、三维地震资料,从分析断裂剖面的几何特征入手,建立了古—中生代的断裂发育样式,结合多窗口倾角扫描技术识别了隐蔽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系统剖析了不同演化阶段断裂的变形机制,详细研究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古城地区主要发育7类不同断层的构造样式,包括张性正断层、张扭性负花状构造、正"Y"字形构造、反"Y"字形构造、压扭性正花状构造、近直立的共轭走滑断层及张扭性走滑正断层;平面上主要发育NW向、NE向和NNE向3个方向的断裂。根据断裂的几何要素和动力特征,将断裂活动期次分为早加里东期、中加里东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和印支—燕山期。其中:中加里东期断层奠定了本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是油气和下部流体向上运移重要通道;印支—燕山期形成的"羽状"断裂带是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断裂再次活化形成的,距离其在3.0km以内的井普遍钻探效果较差,对成藏有着重要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城低凸起 构造演化 变形机制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探讨 被引量:53
13
作者 郭旭升 马晓潇 +2 位作者 黎茂稳 钱门辉 胡宗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3-1349,共17页
通过对中国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分析,明确不同湖盆类型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性,淡水湖盆形成的泥页岩层系以长英质-黏土质页岩为主要岩相,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为典型代... 通过对中国陆相湖盆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分析,明确不同湖盆类型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性,淡水湖盆形成的泥页岩层系以长英质-黏土质页岩为主要岩相,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一段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为典型代表;而咸水湖盆陆相页岩以富碳酸盐-蒸发岩类岩相为主,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是典型的实例。中国陆相页岩层系具有互层/夹层、混积页岩和黏土质页岩等3种主要岩相组合类型,它们控制了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源-储耦合特征、烃类差异演化和流体性质多样性。互层/夹层型页岩源-储分离、近源运移;混积页岩宏观上源-储一体,微观上源-储分离;黏土质页岩源-储一体,整体含油。多重证据揭示,无机孔是中-低成熟陆相页岩油最有利的储集空间类型,它们与多类型、多级次微裂缝耦合形成有效的孔缝网络系统,自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或近源保存。在典型盆地陆相页岩层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良好的源-储耦合关系、适宜的热演化程度和自封闭性是陆相页岩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初步建立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差异富集模式。断陷湖盆陆相页岩油勘探应重视缓坡带中-低成熟纹层状页岩和深洼区中-高成熟富黏土质页岩层系,而互层/夹层型和中-高成熟黏土质页岩是坳陷湖盆陆相页岩油突破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组合类型 孔缝系统 源-储耦合 成烃差异演化 自封闭性 富集机理 陆相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功能菌群对于石油烃降解机理及菌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勇 杨庭 +1 位作者 李凤祥 刘忠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27-3231,3251,共6页
开展了复合功能菌群降解含油固废实验,通过分析二十八烷的降解情况,研究了复合功能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对降解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变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对于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1.30%,石油烃在烷烃单加... 开展了复合功能菌群降解含油固废实验,通过分析二十八烷的降解情况,研究了复合功能菌群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对降解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变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对于石油烃的降解率为81.30%,石油烃在烷烃单加氧酶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相应的伯醇,伯醇进一步氧化生成酸后进行β-氧化,每次脱掉两个碳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将烷烃完全分解成CO 2和H 2O。降解过程中,一些兼性好氧菌会逐渐成为优势菌。功能微生物菌群中含有丰富的代谢路径,使得微生物菌群对各种复杂有机物具有高效的降解效果。该研究为复合功能菌群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固废 石油烃降解 降解机理 群落结构演变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新认识与重大发现 被引量:44
15
作者 张锐锋 何海清 +8 位作者 陈树光 李国欣 刘喜恒 郭绪杰 王少春 范土芝 王会来 刘静 曹兰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共12页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坳断叠合型盆地,地震测网稀,构造演化及控烃控藏作用不清,油气成藏规律不明,长期制约油气勘探突破。近年来,积极转变勘探思路,以野外地质露头踏勘、加密二维地震部署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和区带综合评价...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坳断叠合型盆地,地震测网稀,构造演化及控烃控藏作用不清,油气成藏规律不明,长期制约油气勘探突破。近年来,积极转变勘探思路,以野外地质露头踏勘、加密二维地震部署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和区带综合评价,提出临河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反转成盆期、古近纪差异伸展期、新近纪强烈伸展断陷期、第四纪走滑(或反转)改造期的4期构造演化新机制,明确吉兰泰构造带和中央断裂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厘定临河坳陷发育固二段、固一段和临河组3套烃源岩,定量表征了不同时期烃源岩的分布,揭示了"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埋藏史"三元联合控烃,明确临河坳陷中北部为优势资源富集区。通过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构建了源内、源外多种油气成藏新模式,在临河坳陷中南部吉兰泰构造带发现了变质岩潜山油藏和碎屑岩断鼻构造油藏,实现了源外太古宇潜山和白垩系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临河坳陷北部部署风险探井临华1X井,在源内古近系获日产305.76m3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多区带多层系油气勘探快速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构造演化 控烃机理 成藏模式 勘探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油气运聚机制 被引量:59
16
作者 何家雄 黄火尧 陈龙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第三系泥底辟是莺歌海盆地非常独特的地质体,其发育演化与烃类及流体的生、排、运、聚以及塑性泥的流动,均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泥底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油气生、运、聚体系,或即油气运聚的封闭箱或封存箱,其烃类及流体运聚和塑性... 第三系泥底辟是莺歌海盆地非常独特的地质体,其发育演化与烃类及流体的生、排、运、聚以及塑性泥的流动,均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泥底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油气生、运、聚体系,或即油气运聚的封闭箱或封存箱,其烃类及流体运聚和塑性泥质物的流动均与该封闭体系(封闭箱)顶封闭层的形成与破坏密切相关,亦即顶封层的破裂刺穿与保存完整与否,直接控制了烃类及流体的运聚机制及模式和塑性泥的流动方式与形态特征。籍此,总结出两种不同的油气运聚机制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运移 聚集 莺歌海盆地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石南一号断层分段和演化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国强 张新涛 +1 位作者 吕振宇 杨传超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8,共11页
石南一号断层是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北部一条十分重要的控凹、控藏断层,弄清其静态构造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对指导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有勘探资料,系统刻画了石南一号断层的构造特征,剖析了其形成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并分析... 石南一号断层是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北部一条十分重要的控凹、控藏断层,弄清其静态构造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对指导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有勘探资料,系统刻画了石南一号断层的构造特征,剖析了其形成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并分析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石南一号断层平面上可分为三段两带,西段和西转换带为左旋走滑—伸展特征,伴生断层发育数量多,断层平面组合形式多样;中段为伸展特征,早期为单断模式,晚期伴生断层发育;东段和东转换带为右旋走滑—伸展特征,早期伸展断层,晚期右旋走滑作用明显。伸展和走滑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强弱变化控制断层的发育,断层活动性和平衡剖面技术分析将断层演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沙一二段沉积前受强伸展作用控制为主,东营组沉积期受强走滑—强伸展作用控制,新近纪受强走滑—弱伸展作用控制。石南一号断层控制了大量不同类型圈闭的发育,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运移断层。本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石南一号断层的整体认识,对断裂带油气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南一号断层 渤中凹陷 演化阶段 形成机制 断层控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强控型盆缘洼陷控洼机制及主烃灶预测——以渤海盆地庙西南洼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航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赵弟江 赵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2,共10页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洼 洼陷演化 控洼机制 沉降中心迁移 主烃灶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断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震 徐春强 +3 位作者 张志强 杨传超 赵家琳 李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渤中凹陷西次洼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受区域应力影响,断裂特征复杂多样。为了搞清研究区断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藏作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勘探实践,在不同时期形成断裂划分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成因演化及... 渤中凹陷西次洼位于渤海西部海域,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受区域应力影响,断裂特征复杂多样。为了搞清研究区断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藏作用,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勘探实践,在不同时期形成断裂划分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成因演化及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西次洼的断裂演化阶段可以划分为早期基底断裂左旋走滑阶段、古近纪伸展作用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期)双向走滑作用阶段。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发育,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研究成果对该区目标优选及油气勘探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演化机制 控藏作用 渤中凹陷西次洼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