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概念、特征及研究价值
1
作者 覃成林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共8页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它是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通过空间组合、功能互动形成一体互利共生关系而衍生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空间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开展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有望建立原创性的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理论,丰富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增长极 空间经济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气污染空间关联分析
2
作者 李峰 卢治霖 +1 位作者 梁宇超 庞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185,共10页
论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PM_(2.5)、SO_(2)与黑碳三种空气污染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数来刻画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刻画“2+2... 论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PM_(2.5)、SO_(2)与黑碳三种空气污染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数来刻画产业结构升级,然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刻画“2+26”城市之间空气污染的空间关系,研究发现:(1)“2+26”城市之间的PM_(2.5)、SO_(2)与黑碳三种污染物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位于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城市,其空气污染浓度的高低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降低三种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会对周边邻近地区的空气污染产生协同作用;(3)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估计结果不具有稳定的统计显著性与经济显著性。应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联动,推进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同时,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改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以纳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并考虑产业结构变化对臭氧等其他污染物的空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京津冀地区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间距对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影响
3
作者 邵帅 刘滨辉 +1 位作者 魏思雨 付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 明确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北黑土区地埂植物带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修筑地埂植物带的坡耕地(地埂1为埂带间距为12.5 m;地埂2为埂带间距为19.5 m)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表层(0~15 cm)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量化不同地埂植物带间距的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修筑地埂后,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坡面上分布相对均匀。此外,地埂1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地埂2的0.96~1.11、1.21~1.31、1.03~1.25、1.22~1.78、1.33~1.52倍。地埂样地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在所有4个田面都有显著性提高,是无措施坡耕地的1.01~1.15、0.94~1.61、1~1.17、1.05~1.55倍,表明修筑地埂后的坡耕地较无措施的对照样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地埂1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重量直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几何平均直径是地埂2的1.08~1.14、0.95~1.28、1.07~1.15、1.14~1.40倍。修筑地埂可以改善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特征,较小的地埂间距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植物带 空间变化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高华峰 吕彦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梗阻原因,并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以旅游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旅游强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新质生产力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武陵山片区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双核结构对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戴宏伟 赵云晗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4,共13页
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及功能之一是科技创新,而区域双核结构对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区域双核结构理论,分别测算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中心性和门户性指标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等8个城市群为双核结构,哈长、中原等1... 城市群的核心优势及功能之一是科技创新,而区域双核结构对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区域双核结构理论,分别测算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中心性和门户性指标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长三角、京津冀等8个城市群为双核结构,哈长、中原等11个城市群为单核结构。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区域双核结构显著促进了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并且对南方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单一省份组成的城市群的科技创新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各城市群应注重发挥核心城市对周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促进协调发展;具备双核结构特征的城市群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数量及空间分布优势,带动城市群发展及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双核结构 城市群 科技创新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开花”需时日: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我国19个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宏昌 戴宏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 利用中国19个城市群面板数据,基于多维指标测度城市综合规模并估算城市群空间结构,进一步识别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单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或创新水平均较高的城市群中,单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多中心结构显著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单中心结构则更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上述结果说明我国实现城市群的“中心开花”,即由单中心转向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型城市群尚需各方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单中心 多中心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中心城市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空间计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左腾达 张宜红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0,共9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进行分析,缺乏从区域角度、空间角度的分析,对城市异质性在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也较少关注。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面...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现有研究更多基于全国层面进行分析,缺乏从区域角度、空间角度的分析,对城市异质性在影响机制中的作用也较少关注。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门槛效应对影响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空间效应的检验和分解结果,数字经济对本地和相邻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都有积极影响;根据机制分析结果,中心城市在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变迁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会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数字经济通过缩小产业结构差异,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变迁的调节具有非线性特征。当中心城市规模过大时,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程度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地埂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魏思雨 张延玲 +1 位作者 刘滨辉 付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 [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有、无地埂措施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的差异,为黑土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坡耕地土壤恢复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区修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埂)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以无措施坡耕地作为对照,采用空间均匀布点取样法,获取了表层(0—15 cm)土壤物理性质基本指标,量化有、无地埂措施坡耕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修筑地埂后,土壤含水率、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7.89%,30.15%,17.83%,19.41%;(2)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均高于无措施对照样地,且随坡位的下降,土壤的持水能力也在逐渐增大;(3)修筑地埂后,土壤容重和分形维数分别降低12.04%,0.58%,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增大14.02%,17.83%,17.74%,28.48%,21.31%;(4)在坡上、坡中及坡下位置修筑地埂样地的土壤结构较无措施对照样地更好,尤其是坡上位置主要影响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坡中和坡下位置主要影响WR>0.25,较无措施对照样地增大18.5%,17.89%。[结论]坡耕地修筑水土保持措施后,能有效提高土壤持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尤其在坡下位置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地埂 空间变化特征 土壤持水能力 土壤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以富锦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隋虹均 任高锋 +3 位作者 于会胜 王全喜 杨斌 杨希竹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3-93,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 研究目的:探索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质量退化主控影响因子的综合性空间非平稳作用效应,为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以富锦市为研究区,采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探索性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GWR-SEM)识别并诊断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和主控影响因子,揭示因子间多重空间驱动后的分异性作用规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比例约为1/3,不同乡镇之间的退化态势具有显著区别,退化速率较大,并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特征。(2)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最优空间尺度为1390 m,主控影响因子分别为植被覆盖度、地均用电量、年蒸发量、地均GDP以及秸秆覆盖度。(3)各主控因子经单一和交互作用后对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空间非平稳性综合作用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主控因子之间的空间交互对因子单一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同时具有协同和拮抗的驱动关系。研究结论:研究区在基于主控因子单一空间非平稳性作用效应开展针对性分区治理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因子交互对单因子作用效应的协同与拮抗关系,构建“主+辅”式的治理模式,实现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治理的双轮驱动,阻控和扭转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退化 影响因素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不同植物物种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丹 陈雅妮 +1 位作者 周寒棣 方万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50-53,89,共5页
为系统调查浙江省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在研究区设置长期监测样地进行木本植物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物种/类群的空间格局,探讨了不同尺度上的物种关联性。结果表明:调查发现... 为系统调查浙江省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径级结构与空间关联,在研究区设置长期监测样地进行木本植物个体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物种/类群的空间格局,探讨了不同尺度上的物种关联性。结果表明:调查发现122种植物4917株,优势种为木荷;主要物种的径级结构差异显著,多数呈“L”形分布,部分呈单柱型、间断型和正态型;不同类群径级格局存在差异,优势种和常见种具备良好更新潜力,稀有种以小树为主;优势种、常见种和偶见种普遍聚集分布,稀有种为随机分布。该林分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组分差异明显,反映了各自对环境异质性和胁迫的不同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物物种 径级结构分析 空间关联 浙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71
11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1 位作者 周玉翠 沈宏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20-1228,共9页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 以安徽省2000-2010年国内旅游收入为例,从区域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区域差异程度等数理特性及区域空间中心、极化格局、地带差异格局和市域间差异的发散与收敛格局这一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特征上分析了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差异的演变特点。结果显示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绝对差异上升,基本收入相对差距和目标收入相对差距演变态势相反;旅游购物收入对总基尼系数贡献趋大,是今后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对象;合肥、黄山、安庆是安徽国内旅游经济发展的极化中心也是旅游空间中心南移的主要因子;地带空间格局演变分2000-2005年的收敛趋同、2005-2006年的发散分异、2006-2010年的收敛趋同3个阶段;市域间差异分析表明淮北、宿州、淮南、阜阳、蚌埠、六安、马鞍山7城市呈向下发散,是现阶段国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有待扩大旅游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旅游 区域差异 空间格局 地带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经济极化结构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春梅 张小林 +2 位作者 徐海英 卢中辉 刘传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7-563,共7页
从空间自相关视角厘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演化规律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集极、孤极和外围等概念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按两级三区和三级五区结构体系分别构建江苏省全局和局部经济空间极... 从空间自相关视角厘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地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演化规律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界定集极、孤极和外围等概念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按两级三区和三级五区结构体系分别构建江苏省全局和局部经济空间极化结构,分析其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全局空间集极范围不断扩大,孤极数量减少,逐渐形成南集极北孤极、南极北外的空间结构,其间空间自相关作用逐渐增强,区位是极化动因;(2)局部空间演化走势不尽相同:沿江和沿京杭运河地区经济空间极化结构逐渐升级,而沿东陇海和沿海地区却相对恶化。因此认为当前江苏省全局空间中南北显著分化和局部空间相背演化现象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区域经济 空间极化结构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划分与区域演变分析——以中美日韩四国为例 被引量:56
13
作者 王志宝 孙铁山 张杰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22-830,共9页
利用中、美、日、韩四国一级行政区划近20 a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总结这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并借助所构建地分析框架,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实证分析。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作为划分其区域类... 利用中、美、日、韩四国一级行政区划近20 a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总结这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特征,并借助所构建地分析框架,进行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实证分析。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与速度作为划分其区域类别的主要依据,将人口老龄化划分成8个区域类型。通过人口老龄化区域类型的划分发现,日本已处于超老龄社会阶段,美国则一直在老龄社会阶段初期徘徊,而中韩刚进入浅度人口老龄化阶段。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基础上,归纳总结发现:1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影响因素大致分成4类:区位效应、社会保障、经济发展和人口惯性;2经济差异直接导致区域人口老龄化的两极分化;3社会保障差异引导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区域类型 区域演变机制 区域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区域化与江苏沿江区域空间重构 被引量:11
14
作者 甄峰 明立波 +2 位作者 张敏 孙军 简博秀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35,共5页
在分析全球化、区域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球-区域作用下的再层级化现象,进而对当前的区域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全球-区域动力作用下的江苏沿江地区空间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从制度、... 在分析全球化、区域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球-区域作用下的再层级化现象,进而对当前的区域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全球-区域动力作用下的江苏沿江地区空间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从制度、经济与空间三个方面对沿江地区空间结构进行重构,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区域化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空间结构性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薛亚锋 周明耀 +2 位作者 徐英 王俊农 顾玉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9-92,共4页
通过对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采样研究,探讨了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空间结构性,并建立了半方差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该变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化变量特征和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该文引入区域化变量理论,弥补了单纯采用经典概率统... 通过对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采样研究,探讨了叶面积指数及产量信息的空间结构性,并建立了半方差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该变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化变量特征和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该文引入区域化变量理论,弥补了单纯采用经典概率统计法对作物信息进行分析的片面性。水稻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信息之间呈抛物线关系,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说明可以通过对叶面积指数的科学调控,使一定尺度范围内的水稻产量获得全面提高。对作物信息进行空间结构性和定量化研究为精确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LAI 区域化变量 空间结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 被引量:99
16
作者 欧向军 沈正平 王荣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 空间格局演变 区域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李琬 孙斌栋 +1 位作者 刘倩倩 张婷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2-680,共9页
优化与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当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首先,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帕累托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比重指数刻画了中国城市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化;其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府... 优化与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当前国家战略决策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首先,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帕累托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和首位比重指数刻画了中国城市市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化;其次,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3个方面系统地揭示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相对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胡焕庸线以东的市域更偏向多中心;中国市域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有微弱的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2)市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主要受政府干预影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作用相对较弱。具体而言,地表粗糙程度、城市行政等级和政府支出占比会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朝单中心方向发展;而土地面积、县/县级市内国家级开发区个数、市域内政府间竞争以及人均公路里程则使得空间结构朝均衡的多中心方向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中心 多中心 市域空间结构 政府干预 自然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被引量:66
18
作者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4-550,共7页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地域空间结构 引力模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桃菊 蔡海生 +1 位作者 邵建英 陈美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34-938,共5页
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鄱阳湖区11个县的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鄱阳湖区各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空间格局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区域空间结构与增长模式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23
20
作者 孙铁山 李国平 卢明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0-507,共8页
区域密度函数是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但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尚比较少见。现有研究大多使用单中心密度函数,研究局限于单中心城市区域。探讨了适用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区域密度函数的形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京津... 区域密度函数是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但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尚比较少见。现有研究大多使用单中心密度函数,研究局限于单中心城市区域。探讨了适用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区域密度函数的形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对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区域增长模式的分析。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具有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分别应用单中心和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增长模式,单中心密度函数的分析显示京津冀都市圈的主要中心城市尚处于向心集聚的发展阶段,而多中心密度函数的分析则显示京津冀都市圈呈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发展趋势,并且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增长模式,分别为去中心化扩散、中心增长型扩散和向心集聚。由于多中心区域密度函数综合考虑多个中心对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因此能更准确地反映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增长模式 区域密度函数 京津冀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