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雨辰 黄俊溶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158,共8页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 随着对西方生态思潮缺陷的认识,我国学术界提出了摆脱生态文明的西方霸权话语、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任务。西方生态思潮虽然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其共同缺陷是秉承文化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否定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环境权和发展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和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目的和任务,决定了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应当在超越西方生态思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文明话语的争论,既具有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环境权和发展权的发展观功能,又具有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共同发展的境界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西方生态思潮 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对西方生态思想的颠覆
2
作者 苏继月 孙道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330,共14页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维度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二元分立”的自然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实现了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二元统一;以“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以整体系统推进生态治理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乌托邦式”的治理观,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可持续的有效路径;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正义”的全球观,推动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实现生态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西方生态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
3
作者 陈志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与新式教育的熏染、许景澄的引导、跨文化婚姻与长期旅居欧洲,都是影响其中西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隐修比利时期间,他致力于探寻中国文化与希腊—拉丁文明的最佳契合点,冀图... 陆征祥的中西文化观,是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与新式教育的熏染、许景澄的引导、跨文化婚姻与长期旅居欧洲,都是影响其中西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隐修比利时期间,他致力于探寻中国文化与希腊—拉丁文明的最佳契合点,冀图在保存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其注入新的精神内涵。他既强调外来文化必须适应华夏土壤,又以孝道为切入点阐发儒家伦理,为中国文化争取平等地位,力图实现两个世界与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融。同时,他呼吁全人类通过“人文携手”,修筑一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神桥梁,恢复“天下一家”的观念,共同缔造世界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征祥 中国传统文化 希腊—拉丁文明 中西文化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 被引量:5
4
作者 金民卿 赵书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F0002,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发展实践,形成了对西方文明观的有力批判和全面超越。西方文明观基于“文明—野蛮”“传统—现代”“民主—威权”“中心—边缘”等二元对立叙事逻辑在不同时期呈现多重面相,这些面相下隐藏着二元对立服务于一元倾向、真理原则臣服于价值原则、道义主张屈从于利益诉求的实质性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揭穿了“西方化即民主化”的假象;坚持文明多样性,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超越“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坚持贯通古今、融通中外,以系统观念超越线性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世界同心圆”超越“西方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西方文明观 普世价值论 西方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 被引量:7
5
作者 蒋英州 何红谚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2,共13页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内涵、形成逻辑与重要意义,需要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语境之中,也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特定的时代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就与理论升华,其产生的标志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相应地“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其核心以及主要表现形式。而新发展理念则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维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指引着其发展。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不仅构成其根脉和魂脉,而且为其发展成熟提供精神指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更高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其先进特质并推动其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也就借助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新发展理念、“两个结合”与共同富裕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出来,显示出其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较的创新性、发展性、世界性及其使命追求。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发展与成熟既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熟同步,也是一个与之相比更长的发展过程,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也给人类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案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传统社会主义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中国式?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2
6
作者 祁鸣 金丽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4,共8页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释了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与西方文明浸润下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中国式”的根源。从中西文明差异视角拨开西方现代化的迷雾与迷思,认识中华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全面阐释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生成提供资源沃土,在不同时期现代化历史探索中提供文化支撑,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前进力量,既是对何以形成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好注解,也是回应“何以中国式”时代命题,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诸问题的反思与超越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喆 张璇璇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4,F0002,共12页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主要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现代化“发展陷阱”。由资本逻辑所支配的文明对立的逻辑、政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分化的逻辑、劳动异化的逻辑、生态文明的逻辑等诸多问题,...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虽然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各不相同,但主要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现代化“发展陷阱”。由资本逻辑所支配的文明对立的逻辑、政治权力的逻辑、社会分化的逻辑、劳动异化的逻辑、生态文明的逻辑等诸多问题,致使全球都被裹挟至现代性困境之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具有鲜明的反思性与超越性,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西方国家现代性的片面演进吁求着完整的现代性出场。面对这一前沿命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扬弃资本逻辑、坚持人民至上逻辑,构建起更为完整的现代性运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在兼顾自身健康发展与全球共同发展的同时,找到了摒弃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弊端的实践途径,探索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文明形态 中西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西方“他者”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8-176,共9页
“他者”是审视、完善、超越“自我”的认识和构建,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是一种“他者”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话语递进中,中国“他者”从美好神话逐渐演变为被敌视再到褒贬不一。中国作为一个人类历史文明中不可忽略的文明主... “他者”是审视、完善、超越“自我”的认识和构建,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是一种“他者”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话语递进中,中国“他者”从美好神话逐渐演变为被敌视再到褒贬不一。中国作为一个人类历史文明中不可忽略的文明主体,其自身的风俗、传统、价值、信仰、制度、观念成为西方必须审视的对象,西方根据时代和自身的需要,通过不同角色、角度、立场构成一种特定的话语表达,以达到自我审视、认知、反思、超越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西方“他者”文明的当代体现,是对传统美好“他者”的基因延续,是荡涤近代落后“他者”的换羽新生,是面向现实“他者”的文明扬弃。中国式现代化走出当代西方“他者”文明困境,必须夯实跨越西方“他者”文明窠臼的实践基底,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他者”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本质 文明意涵 走出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臧秀玲 李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惠及全体民众、谋求共同富裕、追求全面协调、实现生态美好、倡导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为价值遵循、以全面协调为发展逻辑、以和平发展为基本原则,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创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秉持独立自主基本原则、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突破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重塑了现代化新路径;创造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物质文明、以交流互鉴为基点的精神文明、以公平正义为归宿的社会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的生态文明,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现代化路径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争”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意义界定与合理进路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剑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7-96,共10页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复兴,可以在三个意义上加以界定:作为文明载体的中国的复兴,作为世界领先的文明体的复兴,作为现代文明构成部分的复兴。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适当选择。以“现代”为鹄的,才足以健康而有力地引导中华文明复兴前行。为此,有必要在世界与国家的大小坐标中,准确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含义。进而在“以西方为方法”和“以中国为方法”的两端之间,确立起“以世界为方法”理解中华文明复兴的理性进路。在此基础上,需要超越近代以降以审美眼光看待“现代”、总是追求理想化、乌托邦式的“现代”的心态,基于现实可行性谋划古今中西维度所约定的中国现代化进路,并以此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而非前现代或后现代式的“复兴”,并助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古今中西 现代 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全球文明”研究的示范——评荣新江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忠鸣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全书各讲从比较微观的视角出发,来整体构建一个宏阔的丝绸之路的历史。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介,即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与视野、几点感想,并试析本书的学术义理和余论。该书重点利用敦煌西域文书与文物,可谓在新视野下利用“新材料”的“新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写作丝绸之路历史,或曰中古“全球文明”史的一种相当有说服力的可能性,必定在国际学术界与知识界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学 国际视野 西域文书 丝路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中诞生的中国现代幽默:美学视域下的《论语》半月刊再探
13
作者 葛婉君 吴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7,共13页
幽默是兼备了否定性价值要素与肯定性价值要素的独特美学范畴,对于表征某一民族的文明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却长期并存着“中国人可有幽默意识否”一类来自文化他者的困惑,以及“幽默难登大雅之堂”一类的本土偏见。这反映出国内... 幽默是兼备了否定性价值要素与肯定性价值要素的独特美学范畴,对于表征某一民族的文明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却长期并存着“中国人可有幽默意识否”一类来自文化他者的困惑,以及“幽默难登大雅之堂”一类的本土偏见。这反映出国内幽默研究所面临的双重课题,前者关乎中国幽默的民族文化内涵,后者关乎中国幽默的阐发层次。究其本质,雅俗乃审美趣味的判断,是美学范畴内的问题,而且幽默在雅正文化中的寂寥与其在民俗文化中的繁盛也表征出了一种有关幽默的审美连续统的断裂状态。因此,美学视阙下的幽默研究或可有助于推进幽默雅—俗连续统的贯通以及幽默相关理论在具象—抽象层次上的整合与推进,成为给中国幽默正名的一条可行路径。由林语堂等人主编的《论语》半月刊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幽默杂志,它不仅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幽默作品,更给出了中国人对于“幽默”这一现代文化概念的最初阐发。从创刊直至停刊,《论语》刊载过70余篇谈及幽默肌理的文字,这些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全面的阐释体系,涵盖了幽默的内涵、种类、功能、认知机制,以及幽默的创作与鉴赏等方面。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论语》的“谈幽默”早已溢出文学的边界,走向了人生的品鉴之路。以幽默之名,《论语》实际上是在传达一种由文明互鉴所生发出的新人生哲学,而这种新人生哲学的内核是审美型的,既从德国古典哲学、唯意志论哲学、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学、表现主义美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中汲取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内容,又因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而展现出了尊情尊史、亦狂亦狷,既美且刺、美善相乐,法天贵真、思与境偕的中华韵致。它更关心如何以幽默的心境和姿态来达成负责任地悠游于世,代表了一种将人生体验有尊严且崇高地最大化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半月刊 中国现代幽默 中西美学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比较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特色
14
作者 闫金红 李繁荣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蕴含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理念,这与两者要回应的不同时代问题有关。西方现代化基于自身面临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秉持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处于二元对立矛盾的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把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关键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寻,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对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境界——从与西方政治文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比较的视角看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俊忠 黄寿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7-93,共7页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政治宣言中提出的重要内容。文章立足于对 西方政治文明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理性审视,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境界。
关键词 西方政治文明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构 被引量:46
16
作者 胡小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95,共5页
中华体育精神的提法源自体育激励民族奋起的浪潮,但很快归于沉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口号式的宣传进行学理解读,缺乏东西方传统文明的支撑。基于此,提出以西方人文精神积淀的普世价值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和谐发展思想为基石,重新构建中华... 中华体育精神的提法源自体育激励民族奋起的浪潮,但很快归于沉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口号式的宣传进行学理解读,缺乏东西方传统文明的支撑。基于此,提出以西方人文精神积淀的普世价值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和谐发展思想为基石,重新构建中华体育精神,纳入科学发展的实践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精神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普适价值 和谐发展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耀南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0-96,共7页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西化中 中西并尊 以中化西 全盘化西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中西文明整合 被引量:4
18
作者 万波 黄守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3-46,共4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全球文化领域大变革,"文明整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中西文明在文明整合过程中,"和而不同"是基本前提和最终归属。在从"不同"走向"和"的过程中,由文明差异导致的"文化矛盾"客观存在。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运动观来指导中西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整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西文明 文化矛盾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海洋文明千年兴衰历史考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曲金良 《学术前沿》 2012年第6期61-77,共17页
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之前只在环"地中海"内左冲右突,未越"雷池"半步;自近代"冲出地中海"之后,便开始了四处侵略、殖民的罪恶历史;其政治、经济的"游戏规则"至今未变,仍在影响着世界,但其"... 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之前只在环"地中海"内左冲右突,未越"雷池"半步;自近代"冲出地中海"之后,便开始了四处侵略、殖民的罪恶历史;其政治、经济的"游戏规则"至今未变,仍在影响着世界,但其"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暴露无遗。拯救这个世界的"基因",是爱好和平、"海纳百川"、以"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为己任、曾在数千年中历久弥新的中国文明及其海洋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海洋文明 海洋文化 中国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建构和谐世界 被引量:5
20
作者 聂珍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世界文明史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把外来文明融入自己的文明中,以保持自己文明的先进特性。古希腊文明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在影响当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西方文明里,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希腊的文明基因,而这些... 世界文明史证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拒绝外来文明,而是把外来文明融入自己的文明中,以保持自己文明的先进特性。古希腊文明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范例。在影响当代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西方文明里,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希腊的文明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证据。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充分说明不同的文明基因组合能够促进文明进步的特点。中华文明很早就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而且远及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国家,是世界文明演化的重要动力。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不和谐和非文明的因素可能伴随文明而生,例如政治干涉、军事占领以及毒品泛滥。西方鸦片的对华输入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是反人类反文明的暴行。八国联军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但也促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发生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和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是西方文化种子结出的第一枚胜利果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也是西学东渐的成果。中外文明的相互交流证明,不同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能够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借鉴、吸收、融合,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文明基因 和谐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